威海市城市公共设施布局专项规划 (规划文本)

威海市城市公共设施布局专项规划 (规划文本)
威海市城市公共设施布局专项规划 (规划文本)

规划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规划目标与原则

第三章行政办公设施布局规划

第四章商业设施布局规划

第五章文化设施布局规划

第六章体育运动设施布局规划

第七章医疗卫生设施专项规划

第八章教育设施布局规划

第九章社会福利设施布局规划

第十章规划实施措施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使公共服务设施的各项建设与城市发展相一致,对威海城市公共设施的数量、规模和布局进行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同时为未来公共设施谋划、预留足够的承载空间,控制和引导区域内的各项建设,特制定本专项规划。

第二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4、《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5、《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

6、《城镇老龄设施规划设计规范》;

7、《威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8、《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9、《山东省残疾人发展“十一五”规划》;

10、《威海市残疾人发展“十一五”规划》;

11、《威海市“十一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

12、《威海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14、《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149号);

15、《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卫生部令第35号);

16、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卫医发[1994]第25号);

17、《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建标[1996]547号);

1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国办发[2003]82号);

19、十一部委转发关于加快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决议;

20、《威海市“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计划》;

21、《威海市规划管理单元规划方案》(讨论稿);

22、《威海市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资料》(2003年12月);

23、《威海市体育事业战略发展规划》;

24、《威海市群众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25、《城市公共体育运动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

26、《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

27、国家、省、市有关公共体育设施法规、文件、规范;

28、《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82号,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

29、文化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

30、《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31、《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试行)》;

32、《山东省实施<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

33、《威海市“十一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

34、《省、地、县图书馆定级必备条件和评估标准》;

35、《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管理办法》;

36、《省、市群众艺术馆、县文化馆等级必备条件和评估标准》;

37、《青少年宫管理工作条例》;

38、《城镇老龄设施规划设计规范》(送审稿);

39、《档案馆建设标准》;

40、《公共博物馆建设用地指标》(讨论稿);

4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第三条本次城市公共设施布局专项规划研究范围与威海市城市总体规划范围一致,总面积769平方公里。

第四条文本适用于本次规划范围内的各类公共设施的新建及改、扩建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

第五条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规划说明、规划简本、图则四部分组成,文本是对规划的各项指标和内容以及规划的实施和管理,提出规定性要求,文本和图纸两者互为补充,不可分割,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说明是对文本和图则的补充和解释。

第六条本规划以土地使用的性质及其相应的指标进行管理与控制。并与国家和本省、市的其他法规,如土地、环保、消防、交通、绿化、电力等相关条例规定一起,实施多因素控制。

第七条本规划的现状时间界定为2007年4月。

第八条本规划由威海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章规划目标与原则

第九条规划目标

健全完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体系,重点强化城市居住生活服务、文化活动、健身康体、休闲娱乐功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增强整个城市的归属感、凝聚力和活力,真正做到“人居威海”的宜居性;采用多种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模式,为威海现代化国际海滨旅游城市和山东半岛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的区域职能服务。

第十条规划原则

1、突出以人为本

2、完善城市职能

3、实现公平均衡

4、均衡公共职能

5、创建服务精品

6、体现城市特色

7、区别设施类型

8、把握设施特性

9、留有发展余地

第三章行政办公设施布局规划

第十一条规划内容界定

分为市属办公用地(C11)和非市属办公用地(C12),本次行政办公设施专项规划的研究对象为市属办公用地(C11)

第十二条规划目标

建设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全面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加快建设服务政府、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和阳光政府。整合行政资源,加快完善市、县、镇三级行政审批和服务网络,把各级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建成便民利民、优化发展环境的第一窗口。积极推进城乡社区建设,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威海市行政办公设施建设用地基本指标为行政办公设施用地占市区建设用地的比例为%,行政办公设施人均办公用地面积为平方米。

第十三条等级体系

构建“市级、区级、居住区级”三级行政办公设施网络体系。

第十四条市级行政办公设施规划

近期、远期保留现状威海市行政中心,加强老城区部分办公设施的改造建设;远景规划建设威、文、荣组合型城市的行政中心,对行政办公中心预留用地作出必要的控制。规划共设七处市级行政办公设施,用地面积公顷。

表3-1 市级行政办公设施一览表

项目名称

位置

隶属关

规模

简介备注控规单位

编号

具体位置

建筑面

威海市政府行政中心Exz 崮山-泊于新区

行政中心

党政机关

其他机构

――规划

威海市公安局Aqc 威海市文化中路

77号

安全机构原市车管所正建

市公安局刑侦

支队Aqc

威海市文化中路

77号

0 原市车管所正建

市公安局警察

培训学校

Ahc 重庆街111号原市公安局迁入

公安局法医解剖中心Ccc

威石路北殡仪馆

附近

规划

交巡支队办公

楼Exz 崮山-泊于新区

行政中心

规划

威海市车管所Dqf 环山路东、珠海路

鑫通汽车城南正建

合计0

第十五条区级行政办公设施规划

规划共设九处区级行政办公设施,用地面积公顷。表3-2 区级行政办公设施一览表

项目名称

位置

隶属

关系

规模

简介备注控规单

位编号

具体

位置

用地

面积

建筑

面积

环翠区政府

Ajd 新威附路

(陶瓷

厂)

党政

机关

规划

市公安局铁路

分局Dsm 铁路客站

北侧

安全

机构

含铁路派出所和

乘警用房

规划

市公安局环翠

分局Ahc 北山路3

改建

环翠分局经侦

大队Ahc 北山路3

0 ――迁入环翠分局

迁入

高区分局刑警

中队Bgw

沈阳路2

选址原市警察培

训学校

改建

经区分局刑警

中队Djl 成大路北

青岛路西

兴安木材市场地

块内

规划

交巡支队三大

队Awh 威海市沧

口路1号

对原址进行扩建

改建

交巡支队五大

队Ccc 威海市初

村镇北山

对原址进行扩建

改建

交巡支队六大

队Gwq 威海市温

泉镇虎山

对原址进行扩建

改建

合计0

第十六条居住区级行政办公设施规划

表3-3 街道办事处、派出所设置标准

项目名称设置规定建筑面积用地面积

街道办事处3~5万人设一处700~1200 300~500

派出所3万~5万人设一处;应有独立院落700~1000 600

表3-4 居住区级行政办公设施一览表

项目名称

位置隶

规模

简介备注控规单

位编号

具体位置

用地

面积

建筑

面积

草庙子工业园行政中心

Gcm 工业园行政办

公用地

――

规划

羊亭镇人民政府Fyt 羊亭镇羊亭村原址

扩建张村镇人民政府Fzc 环翠区张村镇原址

扩建桥头镇人民政府Gqt 环翠区桥头镇原址

扩建

初村镇人民政府Ccc 环翠区初村镇

驻地选址新建

泊于镇人民政府Exz 环翠区泊于镇原址

扩建

崮山镇人民政府Ewz 环翠区崮山中

村选址新建

卧龙办事处Aqc 远遥墩路东侧0 附建选址新建

望岛办事处Awh 望海街北统一

路西

0 附建

选址

新建

高区办事处1 Bdx 金海滩小区0 附建选址新建

高区办事处2 Bft 后峰西小区0 附建选址新建

街道办事处Bct 东涝台小区0 可附建

于综合

楼内选址新建

街道办事处Bgw 管委大楼内0 管委大

楼内

合设

经区办事处1 Dhx 海峰路北河北

附建

选址

新建

经区办事处2 Dxd 珠海路南青岛

路东

附建

选址

新建

曲阜街道办事处Dqf 曲阜路南经济

适用房小区0 可附建

于综合

楼内

选址

新建

张村办事处1 Fch 九华路东西莱

海村

附建

选址

新建

张村办事处2 Fzc 沈阳路南西莱

海村

附建

选址

新建

张村办事处3 Fsd 沈阳路西前双

岛村

附建

选址

新建

羊亭办事处1 Fyt 成大路北、FC6

#路东

附建

已有

控规

羊亭办事处2 Fyt 成大路北、

FC11#路东

附建

已有

控规

崮山办事处Ewz Ec18#路北、

Ec19#路西

0 选址

新建

草庙子办事处1 Gbb GZ3#路北、

GZ5#路东

附建

已有

控规

草庙子办事处2 Gcm GC7#路南、

GC2#路西

附建

已有

控规

草庙子办事处3 Ghs 嵩山路以东、

K7#路以南

附建

选址

新建

泊于办事处1 Exz Ez5#路南、Ez1#

路以东

附建

选址

新建

泊于办事处2 Exz Ez5#路南、

Ec27#路以西

附建

选址

新建

初村办事处Ccc 原初村镇政府0

附建

选址

新建

汽车站派出所Dsm 铁路客站北侧安

全机构选址新建

中心渔港派出所Abh 远遥渔港选址

新建合庆派出所Ads 和平路25号选址

新建

旅游码头派出所Ahc 新威路东大操

场选址新建

神道口小区派出所Ahc 文化二路南已有

详规安馨苑小区派出所Aqc 文化二路北已有

详规

规划派出所Acf 世昌大道南黄

家沟村选址新建

万欣派出所Acf 古寨路以西、昆

明路以南古寨小

学北侧

地块

选址

新建

戚家庄派出所Awh 西河街3号选址

新建

望岛派出所Awh 望海街北统一

路西选址新建

威海公园派出所Awh 利用公园广场

已建公园设施

安置

张村派出所1 Fzc 沈阳路南西莱

海村选址新建

张村派出所2 Fch 火炬路西现代

人广场小区已有详规

张村派出所3 Frc 珠江街西选址

新建

张村派出所4 Fzc 黄河街以南、普

陀路以西威海七

中北侧

地块

选址

新建

羊亭派出所1 Fyt 成大路北、FC6

#路东已有控规

羊亭派出所2 Fyt 成大路北、

FC11#路东已有控规

羊亭派出所3 Fyt 成大路北、

FC15#路东选址新建

温泉派出所1 Gwq 温泉路北河西

村已有控规

温泉派出所2 Gwq 威石路南嵩山

路西柳林村选址新建

草庙子派出所1 Gcm GZ1路北嵩山

路西选址新建

草庙子派出所2 Gcm GC4路南嵩山

路西选址新建

草庙子派出所3 Gbb 草庙子镇政府

改建

改建

草庙子派出所4 Gbb GC2西GC7南

北郭格庄村选址新建

草庙子派出所5 Ghs 工业园南区居

住用地内选址新建

草庙子派出所6 Ghs 工业园南区居

住用地内选址新建

桥头派出所1 Gqt 桥头镇政府北原址

扩建

桥头派出所2 Gqt 温泉路南居住

用地内选址新建

高区怡园派出所Bgw 火炬路北锦州

路东选址重建

金海滩边防所Bdx 金海滩小区0 附建昌鸿小区派出所Bct 昌鸿小区已有

详规西涝台小区派出所Bct 西涝台小区已有

详规东涝台小区派出所Bct 东涝台小区已有

详规

田和派出所Bft 世昌大道南福

山路西选址重建

高区初村派出所Ccc 原初村镇政府选址

重建

经区长峰西区派出所Dsm 统一路东平度

路南选址新建

经区规划派出所Dsm 齐鲁大道北青

岛路东选址新建

经区规划派出所Dhx 海峰路北选址

新建

经区规划派出所Dqf 曲阜路南经济

适用房小区选址新建

经区规划派出所Dxd 珠海路南青岛

路东选址新建

经区泊于规划派出所Exz Ez5#路南、Ez1#

路以东选址新建

经区泊于规划派出所Exz Ez5#路南、

Ec27#路以西选址新建

经区泊于规划派出所Exz 崮山-泊于新

区行政中心选址新建

合计

第四章商业设施布局规划

第十七条规划目的

为实现威海市城市发展目标,适应对外开放、城市建设和全面构筑小康和

谐社会的需要,完善城市商业基础设施,促进商品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商

业网点建设管理机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提高城市现代商业水平和综合服务

能力,促进流通业持续健康发展,编制本规划。

第十八条规划内容

1、商业功能体系规划:即城市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商业、城

镇商业中心、商业街等功能区的位置、业态结构、商业设施总量等指标的规划。

对城市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提出零售商业网点的总量要求。

2、大型商业网点布局规划:主要是指营业面积3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零

售商业网点的布局和各类商品交易市场的布局。对网点的规模、业态提出导向

规划,对市场的经营定位、经营规模提出具体要求。

3、商业物流配送发展规划:主要是根据市区零售商业网点的分布特点,结合交通地理位置条件,提出日用消费品物流配送企业的选址和发展方向;针对商品市场的发展布局,提出农副产品、生产资料等商品物流配送中心的发展方向。

第十九条总体布局结构

商业网点形成“一主为龙头、三副为骨干、商业街为特色、社区商业和

城镇商业为基础、两类体系为支撑”的新型商业格局。“一主”要增强核心与

带动作用,“三副”要发挥分流客源、均衡布局的作用,并成为新的商业生长极。“一主”指环翠城市商业中心;“三副”指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部)、高

技术产业开发区(西部)和旅游度假区(张村)三个区域商业中心;“两类体系”指商品交易市场体系和商业物流配送体系。

第二十条商业金融设施布局规划

表4-1 威海市区商业设施规划一览表

项目名称

位置规模

简介控规

单位

编号

具体位置

建筑面积

(万平方

米)

用地面

积(公

顷)

原城里中学地块Ahc和平路北、百货西 2 百货店

体育路以北地块Ahc 新威路与昆明路交

叉口

4

购物中心

老汽车站地块Ahc 新威路与世昌大道

交叉口

2 百货店

金猴购物广场Ahc 光明路与少年路交

叉口

3 大型超市,在建

翠竹苑Acf 古寨西路与世昌大

道交叉口

2 大型超市,在建

新渔港码头水产品批发

市场

Abh远遥村码头 3 批发市场侨乡广场二期Ajd大润发超市南 4

购物中心,在建

会展中心南酒店Awh 海滨中路西、会展

中心南

旅馆(四、五星级)

田村-柴峰Acf 柴蜂路与世昌大道

交叉口

社区商业中心

大岚寺-黄家夼Acf 古寨东路西、世昌

大道南

社区商业中心

钦村-槐云Aqc 古寨西路与花园中

路交叉口

社区商业中心

南竹岛-陶家夼Awh 塔山路西、仓口路

社区商业中心

戚家庄Awh 崂山路与塔山路交

叉口

社区商业中心

改造威韩商城Bct 吉林路与文化路交

叉口

4

专业店,大型超市

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群Bft 世昌大道南、科技

路西

20 批发市场

长春路综合商场Bdx长春路(原帝王宫)百货店

火炬东方Bgw 文化路北、高区管

委东

2 大型超市

小石岛酒店Bgw 大连路与环海路交

叉口

旅馆(四、五星级)

东、西涝台Bft 大连路南、沈阳路

两侧

社区商业中心

乐天国际都会Dsm 青岛路东、经区汽

车站对面

10

专业店、百货店,在

时代购物广场Dsm 青岛路西、经区新

汽车站北

6 购物中心,在建

圣迪购物广场Dsm 青岛路西、经区新

汽车站南

3 百货店,在建

九龙城购物广场Djl 大庆路南、大禹汽

车西

10 购物中心,在建

安然纳米商业设施Djl 大庆路与黄海路交

叉口

10

购物中心、专业店、

百货店

嘉士客商业设施Dsm青岛路西、经区管10 购物中心、专业店、

委对面百货店

天润商业设施Dsm 青岛路东、珠海路

专业店、百货店

玻璃厂商业设施Dsm 青岛路东、经区管

委北

7 专业店、百货店

九龙湾酒店Djl九龙湾滨海大道北旅馆(四、五星级)

张村镇商业中心Fzc 沈阳路西、长江街

南、昌华路北、火

炬南路东

4 百货店、超市、专业店

江家寨立交桥综合市场

群Gwq

201 省道南、江家

寨立交桥西

40-50 各类专业批发市场

云顶国际商业服务业中

心Gwq

201 省道南、江家

寨立交桥南

7

购物中心、专业店、

百货店

草庙子生产资料市场群Gbb&

Gcm

工业新区铁路线东

20 生产资料市场

果品交易批发市场Gqt桥头镇南 5 专业批发市场

羊亭镇商业中心Fyt 成大路南、镇政府

2-3

百货店、超市、专业

初村镇商业中心Ccc 老烟威路南、7号路

两侧

2-3

百货店、超市、专业

草庙子镇商业中心Gbb&

Gcm

镇政府对面2-3

百货店、超市、专业

桥头镇商业中心Gqt 石家河西百货店、超市泊于镇商业中心镇政府对面百货店、超市崮山镇商业中心Ewz 五渚河东百货店、超市孙家疃镇商业中心Abh 镇政府对面百货店、超市

第五章文化设施布局规划

第二十一条规划内容界定

本次规划的文化设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举办主体是各级人民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等社会力量为补充;向公众开放;用于开展文化活动;公益性。文化设施具体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影剧院、演出场所、文化广场(公园)、基础群众文化设施等。

规划的重点为大型、非盈利的公益性文化设施的布局,其中以市级、区级为主,对居住区级群众文化设施提出布局及指标指导,对居住小区级文化设施的建设提出配置要求。

第二十二条规划目标

根据城市的发展定位、目标,确定文化设施建设的定位、布局、数量和规模。规划立足威海地域特色优势,“文化立市”为总体目标,以建设千里海疆文化长廊为龙头,以发扬城市“海韵、海权、海性”魅力为主导,促进高水平标志性文化设施实施,延伸文化设施专业性,建立覆盖全市的四级群众基础文化设施网络体系,结合城市规划布局使文化设施布局科学、结构合理、功能齐备;人均拥有公共文化设施的数量和质量达到国内同类城市先进水平,努力构建“十五分钟文化圈”。

第二十三条规划结构

规划形成“一廊、二轴、三主、三副、三区、多点以及均衡分布的文化服务网络”的空间形态布局结构。其中:

一廊:即幸福海岸文化长廊

二轴:即文化路文化轴线及新威路—青岛路文化轴线

三主:即规划形成的威海市级三大文化中心,包括威海滨海文化中心、威海

艺术中心及威海群文中心。

三副:即规划形成三处区级文化中心,包括环翠区(中部主城)文化中心、经区(南部主城)文化中心、高区(西部主城)文化中心。

三区:是指最能体现威海文化底蕴与内涵的三个特色文化区,包括刘公岛海权文化片区、环翠楼公园文化区及东山路历史建筑展示区。

多点:在文化轴和市级文化中心的基础上向各个分区进行辐射,形成的文化设施相对集中布置形成区级文化中心,同时结合博物馆、纪念馆和遍布市区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等元素,使整个威海市区文化设施形成均好、有序、健康的布局系统。

均衡分布的“文化服务网络”

即从满足群众日常文化生活需要为出发点,确定合理的服务半径和人口指标,建立覆盖全市街道、乡镇的以公共文化活动中心为主,联络各居住小区文化站的基层公益性文化服务网络。

第二十四条文化设施分类

本次规划主要针对大型、非盈利的公益性文化设施,根据其不同性质、规模及服务人群,对文化设施进行了分类,分为:社会公共文化设施和社区基础文化设施两大类。

其中社会公共文化设施包括市、区级的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老年活动中心、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档案馆、会展场馆、专业演出场馆及其他社会化设施。

社区基础文化设施包括居住区(街道)级的文化活动中心及居住小区(社区)级的文化站等便民文化服务设施。

第二十五条市级文化设施规划布局及配置标准

市级文化中心是指大型文化设施较为集中布局,功能综合,服务范围为整个

市域,服务对象为全体市民的城市文化中心。规划形成三个市级文化中心,为威海滨海文化中心、威海艺术中心及威海群文中心三个市级文化中心。

表3-1 市级文化中心规划一览表

序号名称位置

用地面积

(万平方

米)

主题规划项目名称建设情况

1 威海滨海

文化中心

东至海滨中

路,北至崂山

路,西至青岛

路,南至胶州

综合文

化中心

威海国际展览中心、国际文化交流

中心、市民文化中心(艺术馆、博

物馆、城市规划馆、科技馆、青少

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

会展广场等

威海国际展览中心为

保留,国际文化交流中

心在建,市民文化中心

新建

2 威海艺术

中心

金线顶,威海

船厂地块

7

艺术文

化中心

威海音乐广场、威海露天剧院、金

线顶公园等

新建

3 威海群文

中心

北至文化路,

西至古寨西

路,南至崇文

6

群众文

化中心

威海市图书馆、群文广场、影视超

市、动漫研发中心、市老年活动中

心等

利用对现状图书馆、博物

馆地块改造,新建

第二十六条区级文化设施布局及配置标准

区级文化中心是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比较完善,中型文化设施集中布局,功能综合,可以组织大、中型文化活动,服务范围为所属辖区,服务对象主要为辖区内的居民的文化设施和场所。区级文化中心应注重综合、多功能性,包括图书馆、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多功能展览厅、影剧院、科技文化信息服务中心以及相关室外活动场所。规划在环翠、经区、高区按照其人口及用地规模建设区级文化中心。

表3-2 区级文化中心规划一览表

序号名称位置

用地面积

(万平方米)

规划项目名称

备注

1 环翠区文化中心

(中部主城)

新威路与宝泉路交叉

口东北

1 新建区文化馆、图书馆及青少年活动中心

与市级设施

错位设置

2 经区文化中心

(南部主城)

青岛路与渤海路交叉

口东北侧

2 设置图书馆、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影剧院等

文化广场结

合世纪体育

公园设置

3 高区文化中心

(西部主城)

文化路与山大路交叉

口东北侧

3

包括区图书馆、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设施,

应充分增设服务于外来务工人员文化项目,如:夜

火炬广场为

区级文化广

校、技术培训等设施场

第二十七条社会公共文化设施规划

1、图书馆

威海市级图书馆在威海图书馆基础上原址扩建。新建高区、经区等2处区级图书馆。环翠区近期与市图书馆合建,远期在原区体育馆地块新址扩建。在张村、崮山泊于、草庙子、羊亭、桥头人口规模较大或较为独立的片区,设置区图书馆分馆或片区图书馆。

2、群艺馆(文化馆)

规划市群艺馆利用现状改建,增加文化事业面积,达到相关标准;环翠区结合文化中心在原区体育馆地块新址扩建,高区及经区结合区文化中心建设区级文化馆。

3、档案馆

以建设市级档案馆为主,规划市档案馆在原址扩建,区级档案馆可单独设置或者附设各区政府或管委会大楼内。

4、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宫)

规划在市民中心新建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区级馆结合区级文化中心设置。

5、老年活动中心

规划结合群文中心设置市级老年活动中心一座。

6、文化广场

规划加强人民广场、火炬广场、会展广场、环翠楼广场、海景公园、海上公园、威海卫外滩、威海公园、悦海公园等现有广场的文化功能。规划结合市级文化中心保留会展广场并新建群文广场;各区在保留火炬广场及奇石苑的基础上,结合在张村、羊亭、草庙子、泊于有一定人口规模的组团设立不少于1个文化广场或文化公园。

表3-3 规划重要文化广场(公园)一览表单位:万平方米

序号广场名称位置用地面积备注建设情况

1 群文广场北至文化路,西至古寨

路,南至崇文路

2 结合威海群文中心建设新建

2 会展广场东至海滨中路,北至即

墨路,西至青岛路

2 结合威海国际展览中心设置保留

3 音乐广场金线顶,威海船厂地块 2 位于威海艺术中心,结合金线顶公园,以

音乐为主题的文化休闲广场,可以经常举

行文艺演出

新建

4 露天剧院金线顶,威海船厂地块 3 白天夜晚都可举办的歌舞表演、诗歌朗

诵会等文化活动

新建

5 人民广场文化路现市政府大楼前 4 可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保留

6 海上公园滨海大道东侧,皇冠小

区东侧

内建有人造海滨湖泊及健身娱乐设施,

为附近居民滨海娱乐、日常游憩、健身

提供综合性服务

保留

7 悦海公园威海公园南部可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保留

8 威海公园海滨路东侧,北起竹岛

河,南至望岛河

可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保留

9 威海卫外滩海滨路东侧,金线顶以

20 有多处平台,可供市民活动、集会保留

10 海景公园国际海水浴场结合良好的沙滩,为市民的滨海娱乐空

保留

11 环翠楼广场统一路西,古寨南路北 1 结合环翠楼公园设置,供居民开展文化

娱乐活动。

扩建

12 奇石苑滨海大道与渤海路交叉

口西北

2

内有露天剧场,可举办露天演出,开展

活动

保留

13 火炬广场管委大楼前可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增设露天剧场改建

14 张村文化广场九华路与黄河路交叉口

东南

设置露天剧场新建

15 草庙子文化广场草庙子Z14南K11西结合草庙子公园建设,设置露天剧场,

供居民开展文化娱乐活动

新建

16 羊亭文化广场羊亭Z5西,Z9北结合片区文体中心建设,并设置露天剧

新建

17 泊于文化广场泊于逍遥湖南结合逍遥港公园建设,应设置露天剧场,

供居民开展文化娱乐活动

新建

7、博物馆布局规划

规划在市民文化中心大楼集中设置综合博物馆、艺术馆及城市规划展览馆。规划保留刘公岛文化区内的甲午海战博物馆、甲午战争纪念馆、北洋海军将士纪念馆及英租威海卫博物馆。规划在张村文化中心,设置工业博物馆。在崮山泊于发展区文化中心设置海洋博物馆。同时还应充分挖掘威海历史及文化,结合历史建筑、历史遗迹的保护,新建相关的历史陈列馆、收藏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

8、科技馆布局规划

规划在威海海滨文化中心,市民文化中心大楼内设置科技馆。

9、专业演出场馆布局规划

以威海艺术中心为集聚区,主城建设高档专业露天剧场2个,为威海露天剧院及威海音乐广场。改建梦海剧院,在高区及经区文化中心建设影剧院,并在相对独立的张村、草庙子新区、羊亭及崮山泊于新区建设影剧院各1个,规划共设置7座中档影剧院。

10、会展场馆布局规划

保留现有会展设施,威海国际展览中心、商业银行体育馆及在建的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规划在现有会展设施基础上,结合大学交流中心、宾馆、度假村等会展设施构成完整的会展设施布局结构。

11、其他社会化设施布局规划

电影院,保留现有联通电影大世界的同时,以规划为引导、市场化运作为手段,结合城市商业区、居住区的分布,设置一批布局合理、国际一流水平的现代化影院,适合大众消费需求,加快数字影院的建设、改造步伐。

书店,整合及完善现有书店资源,规划将形成市区环翠、经区、高区3个以上的大型图书城,在羊亭、草庙子、泊于形成3个中型图书城布局,以社会参与投资为主,扶持特色民营书店。

表3-4 威海市区大型文化设施规划总表

级别序

单位名称具体位置

用地面积

(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

(平方米)

设施内容与规模备注

建设

情况

所属

控规

单元

所属行政

区划

市级1 威海图书馆

北至文化路,西

至古寨路,南至

崇文路

4(含2

万平方

米广场)

20000

包含少儿图书馆、电子图

书馆等,藏书量达90万

册,达到省一级馆水平

结合规划威海群

文中心设置

原址

扩建

Aqc

环翠区(中

心区)2 威海群艺馆昆明路6号5000 各类培训教室和活动室

设置室外活动场

所1000平方米

原址

改造

Ahc

环翠区(中

心区)3 老年活动中心

北至文化路,西

至古寨路,南至

崇文路

3000

图书阅览、培训、室外活

动场所

结合规划威海群

文中心设置

新建Aqc

环翠区(中

心区)4 威海国际展览中心

东至海滨中路,

北至即墨路,西

至青岛路,

(含2万

平方米

广场)

55800

包括四个大型展览馆及

文化广场

保留Awh

环翠区(中

心区)5

威海国际文化交流

中心

东至海滨中路,

西至青岛路,南

至胶州路

32900

以会议功能为主,设置各

种规格的会议室

在建Awh

环翠区(中

心区)6

艺术馆

东至海滨中路,

南至即墨路,西

至青岛路,北至

崂山路

6000 以美术品展示为主

新建Awh

环翠区(中

心区)博物馆12000 综合博物馆

城市规划馆10000

城市总体模型展区、城市

历史展区、城市规划展

区、各市区规划展区、临

威海市住房建设规划(2008-2012)——文本

PART2 规划文本

目 录 第一章 总第二章 住第三章 住第四章 住第五章 住第六章 规第七章 附附表―――则―――――――――――――――――――――――――――――――――――――――――――――――1 房现状和需求――――――――――――――――――――――――――――――――――――――――――3 房建设目标及计划――――――――――――――――――――――――――――――――――――――――3 房建设用地供应与布局――――――――――――――――――――――――――――――――――――――6 房建设政策与策略――――――――――――――――――――――――――――――――――――――――8 划实施保障措施―――――――――――――――――――――――――――――――――――――――――12 则―――――――――――――――――――――――――――――――――――――――――――――――13 ――――――――――――――――――――――――――――――――――――――――――――――――14

第一章 总 则 第1条·规划背景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强化住房保障的相关要求,加强对威海市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和近期城市住房建设的指导和统筹,使威 海市住房市场供需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促 进房地产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提高威海市居住环境质量, 促进威海市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编制《威海市 住房建设规划(2008-2012)》(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规划范围 本规划的研究范围为威海市区行政辖区。 第3条·规划期限 本规划的规划期限为2008-2012年,与《威海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4-2010)》、《威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 年规划》基本一致。 第4条·规划目标 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通知要求,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 坚持做到“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政府组织、市场运作,统筹考 虑、突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优化住房结构,稳定房价,满足威海市区广大人民群众的住房发 展需求,实现房地产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将人居品牌进一步做 大做强,建设世界级精品城市。 房地产业的发展应与人口增长和环境保护相结合,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相适应,对房地产业进行合理调控,将促进威海房地 产业率先进入成熟理性发展的新阶段,实现城市居民居住水平的 提高和环境质量的改善,达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 第5条·规划原则 1.总量供需平衡原则:总量要适度控制,增幅要合理增长,要 科学制定供给的总量标准,保持总量供求平衡,保持房地产市场 的稳定持续发展。 2.体系结构合理原则:住房建设规划要促使房地产市场的供应 结构基本合理,尤其是住宅增量市场的结构合理,形成商品住房、 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相配套的住房供应体系, 满足各收入阶层的住房消费要求,把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 题放在重要的突出位置。

威海市(市辖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和实有城市道路面积3年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

威海市(市辖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和实有城市道路面积3年数据专题报告 2019版

序言 威海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和实有城市道路面积数据专题报告 从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等重要因素进行分析,剖析了威海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和实有城市道路面积现状、趋势变化。本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借助对数据的发掘及分析,提供一个全面、严谨、客观的视角来了解威海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和实有城市道路面积现状及发展趋势。本报告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权威部门,并经过专业统计分析及清洗而得。本报告以数据呈现方式客观、多维度、深入介绍威海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和实有城市道路面积真实状况及发展脉络,为需求者提供必要借鉴及重要参考。

目录 第一节威海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和实有城市道路面积现状 (1) 第二节威海市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3) 一、威海市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现状统计 (3) 二、全国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现状统计 (3) 三、威海市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 资比重统计 (3) 四、威海市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威海市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威海市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同全国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 资(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威海市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7) 一、威海市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现状统计 (7) 二、全国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现状统计分析 (7) 三、威海市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占全国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比重统计分析 (7) 四、威海市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8)

巴中市公共交通规划

《巴中市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发展规划》 一、规划背景 战略之重:巴中市位于中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处于南北旅游圈最佳对接带和成都、重庆、西安的旅游“金三角”枢纽位置;作为“成西渝城市群交通网络的重要节点、北上东进出川的核心门户、川东北区域综合交通枢纽、成渝- 关天经济区的交通 连接桥梁”,巴中 需要高度重视公交 优先发展,明确秦 巴山区示范作用。 转型之际:城市空间发展的重大转型给巴中市中心城区的公交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单一模式的常规地面公交已无法适应区域一体化的发展需求。经开区和恩阳区的开发建设,迫切需要快速化、集约化的出行方式促进以公交导向的紧凑型开发,多模式与精细化之路将是巴中公交发展的大势所趋。 矛盾之制:受制于狭长带状的城市空间结构,巴中老城区路网扩容能力有限,对外大通道不在、运输方式单一、道路网等级低、建设资金缺乏等造成交通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

盾越来越突出。公共交通与小汽车之间的博弈必将在客流、 路权等资源 竞争上愈演 愈烈,这要求 巴中加快确 立公共交通 体系在综合 交通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健康城市交通结构的形成以制约供需矛盾的进一步发展,防止拥堵蔓延化和常态化发展。 品质之诉:巴中处于南北旅游圈最佳对接带和成都、重庆、西安的旅游“金三角”枢纽位置,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巴中市中心城区的总体发展目标为:“以发展资源深加工、现代制造、商贸物流和旅游为主,具有巴文化、红色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森林公园城市”,其中恩阳区定位为宜居新城,经开区定位为宜居宜业新城。为落实巴中建设宜居、宜业、宜商生态型城市的发展愿景,需强化绿色交通体系建设,打造具有巴文化特色的城市公交体系。

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规 公示简本

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规划(2014-2020)公示简本 1.规划编制目的 为推进佛山市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支持佛山高新区进入创新突破的发展新阶段,统筹带动城市及周边地区自主创新发展;统筹、整合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现有资源,实现高新区一区五园社会、经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编制《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规划》。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以及佛山市上层次规划制定。 规划范围协调范围三水园南海园禅城园高明园顺德园2.规划范围与期限 (1)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以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五个园区经国家审核公 告的四至范围为准,五个园区具体为南海园、三水园、禅城园、顺德 园、高明园。南海园规划范围面积753.79公顷。三水园规划范围面积 431公顷。禅城园规划范围面积1200公顷。顺德园规划范围850公顷。 高明园规划范围面积1339公顷。 (2)规划协调范围 为促进工业园区与周边地区的功能协调,实现产城融合,划定规 划协调范围。 南海园规划协调范围为南海中部片区,总面积约403.36平方公里; 三水园区,规划协调范围总面积约100.98平方公里;禅城园规划协调 范围扩展至南庄绿岛湖片区及张槎街道工业园区、吉利工业园区,总 面积约49.5平方公里;顺德园规划协调范围扩展至西部生态新区范围 以及五沙、容桂片区,总面积约109.13平方公里;高明园规划协调范 围拓展至荷城街道北部以及杨和工业区、明城工业区等范围,总面积 约100.75平方公里。 本规划期限为2014-2020年。3.规划目标与策略: 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发展目标是:国家 一流科技产业园。 产业发展目标:大力推进光电产业战略崛起,加快促进汽车及 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业两大支柱产业高端发展,全力推动新材料、 环保、生物医药三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力促传统优势产业转型提 升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共进,重点发展8大产业30个细分领域,构 建佛山高新区“830”产业体系。 总体发展策略: 策略1 核心引领,打造协同创新体系 策略2 强化先进制造,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 策略3 产城融合,提升城市综合服务与公共环境品质 规划范围示意图周边协调发展分析图

建埠以来青岛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与发展

建埠以来青岛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与发展 3 冷 静 (青岛市社会科学院城市所,山东青岛266071) 摘要:自1891年开埠以来,青岛的城市空间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一个无名的小渔村,到带状的狭长城市,再到今天拥湾发展的现代化新城,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00多年的城市发展历程,实际上也是青岛城市建设与发展思维不断成熟、更加科学的历程。每一次城市发展思维的变革,都会带来城市空间结构的巨大变化,随之会带来城市发展的一次飞跃。 关键词:青岛;建埠;城市空间结构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2698(2009)0320006205 青岛市位于山东半岛南端,东经120°22′,北纬36°4′,东、南濒临黄海,西、北连接内陆。市域总面积10654平方公里,2008年末,全市总户籍人口762万人,其中市区人口276万人。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青岛一直是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港口城市。现辖7区(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崂山区、城阳区、黄岛区),代管5个县级市(即墨市、胶州市、胶南市、平度市、莱西市)。 一、建埠以来青岛区划的历史沿革 青岛在建制前属即墨县仁化乡管辖,因胶州湾而显其胜。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海军舰船的威胁,清政府于1891年调登州镇总兵章高元驻防青岛,在青岛村东侧建总兵衙门,这一年被认为是青岛市建制的开始。此后,这一区域逐渐形成初具规模的传统市镇,至1897年,市区人口约1.4万人。同年11月14日,德国借口山东巨野教案,派远东舰队强占胶州湾。1898年3月6日,德国与清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使青岛以“租借地”的名义成为德国的殖民地,租期99年,由此开始进入了现代化的城市建设时期。 1891年~1898年是清政府管辖时期。1898年~1914年是德国占领青岛时期。 1914年~1922年是日本第一次占领青岛时期。1922年~1929年在青岛设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直属北洋政府。 1929年~1938年南京国民政府接管胶澳商埠,1929年7月设青岛特别市,1930年改称青岛市。 1938年~1945年是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时期。 1945年~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设立 青岛特别市。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成立人民政府,改为 省辖地级市,下设市北、市南、台西、台东、四沧、李村、浮山7区及即墨县、胶县、胶南县三县。 胶州专区的崂山办事处划归青岛市(政务院1951年6月6日批准)。 撤销青岛市四沧区、浮山区、李村区,设立四方区、沧口区(内务部1951年8月16日批准)。青岛市的即墨县划归莱阳专区;胶县、胶南县划归昌潍专区(国务院1961年5月23日批准)。撤销青岛市崂山郊区,设立崂山县,驻李村(国务院1961年10月5日批准)。 撤销青岛市台西区,并入市南区、市北区(山东省人民委员会1962年12月8日批准)。 烟台地区的即墨县;昌潍地区的胶县、胶南县划归青岛市(国务院1978年11月17日批准)。设立青岛市黄岛区,以胶县的黄岛、薛家岛、辛安3个公社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78年11月27日批准)。 原潍坊地区的平度县划归青岛市(国务院1983年8月30日批准)。 原烟台地区的莱西县划归青岛市(国务院1983年8月30日批准)。 撤销胶县,设立胶州市(国务院1987年2月12日批准)。 撤销崂山县,设立青岛市崂山区(国务院1988年 6 第22卷第3期2009年9月 学报Journal of Qingdao Technical College Vol.22No.3 Sep.2009 3 收稿日期:2009207213 作者简介:冷静(19742),男,山东乳山人,副研究员。

威海市桥头镇总体综合规划样本

威海市桥头镇总体综合规划

威海市桥头镇总体规划 桥头镇人民政府 威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二零零八年十二月

第一部分文本

目录 第1章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2章镇域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3章镇区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4章绿地系统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5章基础设施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6章环境卫生设施、环境保护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7章镇区防灾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8章近期建设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9章远景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10章总体规划实施建议 ................................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

威海市城市公共设施布局专项规划 (规划文本)(2020年整理).pdf

规划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规划目标与原则 第三章行政办公设施布局规划 第四章商业设施布局规划 第五章文化设施布局规划 第六章体育运动设施布局规划 第七章医疗卫生设施专项规划 第八章教育设施布局规划 第九章社会福利设施布局规划 第十章规划实施措施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使公共服务设施的各项建设与城市发展相一致,对威海城市公共设施的数量、规模和布局进行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同时为未来公共设施谋划、预留足够的承载空间,控制和引导区域内的各项建设,特制定本专项规划。 第二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4、《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5、《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 6、《城镇老龄设施规划设计规范》; 7、《威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8、《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9、《山东省残疾人发展“十一五”规划》; 10、《威海市残疾人发展“十一五”规划》; 11、《威海市“十一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 12、《威海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14、《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149号);

15、《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卫生部令第35号); 16、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卫医发[1994]第25号); 17、《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建标[1996]547号); 1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国办发[2003]82号); 19、十一部委转发关于加快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决议; 20、《威海市“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计划》; 21、《威海市规划管理单元规划方案》(讨论稿); 22、《威海市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资料》(2003年12月); 23、《威海市体育事业战略发展规划》; 24、《威海市群众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25、《城市公共体育运动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 26、《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 27、国家、省、市有关公共体育设施法规、文件、规范; 28、《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82号,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 29、文化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 30、《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31、《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试行)》; 32、《山东省实施<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

巴中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巴中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巴中市规划管理,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四川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和《巴中市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国家相关技术管理规定和规范,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巴中市城市规划区的土地使用和建设工程的规划管理。通江、南江、平昌县城所在地规划管理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应符合本规定。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按已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 第四条各类专业性规划应符合已颁布的相关专业技术规范及规定。 第二章建设用地分类、标准和适建范围 第五条城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确定。 第六条建设用地的性质和适建范围按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分类和本规定附表一《各类用地建设内容适建表》确定的建设用地适建范围执行,并按法定程序报批。 凡表一未列入的用地类别或建设项目,由市规划部门根据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用地基础设施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 第七条建设用地面积大于或等于 2 万平方米的成片开发地区,必须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经批准之后实施。 第八条新区土地出让原则上应整地块出让,特殊情况下可分块出让,但单块面积不得小于 2 万平方米。多层民用建筑建设用地小于2000 平方米,高层住宅用地小于3000 平方米,高层公共建筑建设用地小于3500 平方米的不得单独建设。但因特殊情况或特殊地段且确定不影响城市规划的,规划部门可准予建设。 (一)邻接土地已经完成建设成为既成道路、河道或有其它类似情况,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二)因城市街区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的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第三章土地使用强度及地块控制 第九条在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各类建设工程项目的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应根据批准的详细规划确定。未编制详细规划的,因特殊情况按附表二《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最大值控制指标表》的规定,由城市规划部门核定,但必须按法定程序报批。 第十条对拆迁量较大、情况较复杂或建设用地、建设位置特别重要的建设项目,可先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或建筑方案设计,其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由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和建筑方案设计确定。 第十一条对未列入表二的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体育场馆以及医疗卫生、文化艺术、托幼等设施的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控制指标按相关法规、规范执行。 第十二条建设用地内有不同性质建筑的,应分类划定建筑用地范围,分别计算建筑密度及容积率。属商办或商住综合楼的,建筑密度按附表二中公共建筑指标执行,建筑容积率按不同性质的建筑面积核算合成。商业面积或办公面积达不到建筑面积10% ,或者只有底层为商业或者办公的综合住宅,按住宅面积计算,建筑容积率按附表二中住宅的指标执行。

青岛城市规划(2006-2020)

青岛新城市规划 青岛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 2050年,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当时发达国家水平 凝聚了大批城市规划设计师历时5年智慧与心血的青岛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开始向市民公示。规划显示,到2020年,青岛将成为拥有近1200万人口,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约5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将近54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8平方米,城镇化水平达到77.8%的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到2050年,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当时发达国家水平。

扩容:七镇及胶南市区纳入新规划 本次规划,将区域研究范围扩大至整个山东半岛。市域为青岛市行政辖区,总面积1065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由中心城区、胶州市的营海等环胶州湾地区,以及滨海公路沿线的胶南城区和琅琊、泊里、鳌山卫、温泉、田横、王村、丰城7镇组成,总面积约2870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由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崂山、城阳、黄岛7区组成,总面积1408平方公里。 与《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相比,新增了一市七镇,新增面积约870平方公里,总规划面积达到2870平方公里。 城市框架:青岛、黄岛、红岛、崂山“一主三辅” 规划确立了“依托主城、拥湾发展、组团布局、轴向辐射”的全新空间发展战略,积极构建青岛、黄岛、红岛、崂山“一主三辅”的现代化城市框架,以强化主城的内涵式发展、稳步提升老城区功能、有序推进新城区建设为目标,以改造和提升青岛主中心、崂山及黄岛副中心为重点,全面增强主城的综合实力,提升主城的辐射和带动能力。 2020年人口1200万 2050年经济达发达国城市水平 本次规划勾画出一幅宏大绚丽的未来城市蓝图:到2020年,青岛将成为拥有近1200万人口、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将近540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到77.8%的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到2050年,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当时发达国家水平。 跨海大桥引桥

[威海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可行性研究]

第1章总论 (2) 1.1、项目背景 (2) 1.1.1.项目名称 (2) 1.1.2.承办单位概况 (2) 1.1.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2) 1.1.4.项目提出的过程、理由与意义(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 (2) 1.2、项目概况 (7) 1.2.1.线路起点、经由和站点设置 (7) 1.2.2.线路等级、长度、运输能力 (7) 1.2.3.主要建设条件 (8) 1.2.4. 项目投入总资金及效益情况 (17) 1.2.5.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8) 1.3、问题与建议 (19) 第2章客流量预测 (20) 2.1、预测范围和依据 (20) 2.1.1.项目服务范围确定 (20) 2.1.2.城市交通现状及主要问题 (20) 2.1.3.城市交通规划内容 (20) 2.1.4.轨道网规划 (20) 2.2、预测方法 (20) 2.3、客流量预测结果 (20) 2.3.1.正常客运量 (20) 2.3.2. 移客运量 (20) 2.3.3. 发客运量 (20) 2.3.4. 各区段客流密度 (20) 第3章线路方案 (21) 3.1、线路走向起讫点、经由 (21) 3.2、线路平面、纵面设计 (21) 3.3、车站(场)分布设置 (22) 3.4、辅助线及其他线路设计 (23) 3.5、线路工程条件 (23) 3.6、线路方案论证比选 (29) 第4章建设规模与标准 (29) 4.1、轨道交通类型选择(地下铁道、地面轨道、高架轻轨) (29) 4.2线路长度及运输能力 (30) 4.3、建设标准 (31) 4.4、主要技术指标 (33) 第5章建筑工程方案 (35) 5.1、结构工程 (35) 5.2、车站建筑 (48) 5.3、轨道工程 (61) 5.4、车辆段及综合基地 (67) 第6章机电设备工程方案 (68) 6.1、机电设备 (68)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版)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009修订版) 佛山市城乡规划局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

目录 1 总则 (1) 2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2) 3 城市用地 (3) 4 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15) 5 建筑间距、退让与高度 (16) 6 公共设施 (21) 7 道路交通 (26) 8 市政设施及其它公用设施 (30) 9 景观与环境 (36) 10 特定区域 (38) 11 附则 (39) 附录一:用词说明 (40) 附录二:名词解释 (41) 附录三:计算规则 (43) 附录四: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49)

1 总则 1.1 为科学编制城市规划,严格城市规划管理,实现城市规划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保证城市规划的实 施,制定本规定。 1.2 本规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技 术规范为依据,参照省内其它城市同类规定,并结合佛山市城市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 1.3 在佛山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城市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工作,应按本规定执行。尚不具备实施条件的村庄 和集镇,经批准可暂按国家、广东省有关村镇的相关规定执行。 1.4 本规定未涉及的内容,应符合国家、广东省现行法律、法规、规范和佛山市有关规定的要求。

2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2.1 佛山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规划内容和深度按《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广 东省中心镇规划指引》、《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引》等规定执行。规划编制应采用佛山市统一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 图2-1 佛山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总体规划的编制 2.2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前,可根据需要先组织编制城市概念规划。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为15~20年;近期建 设规划期限为3~5年。依据近期建设规划,可编制年度的规划实施方案,作为城市用地年度供应计划的依据。 2.3 “2+5组团”可依据已经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组团总体规划,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 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配置做出进一步的安排。 详细规划的编制 2.4 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根据已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的需要,制订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计划。城市新区、旧 城改造区、特定区域、近期建设区以及备用土地、拟出让土地等城市建设重要控制区域,应当优先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其中城市重点地区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前应先开展相关规划研究。 2.5 修建性详细规划应以控制性详细规划所确定的各项控制要求和规划条件为依据进行编制。各级人民政府应 组织编制重要街区、重点景观区、广场、公园、重要交通枢纽用地、城镇主要出入口、公共设施用地以及其他重要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胶州市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胶州市市域综合交通规划(2010—2030年)

目录 第一章胶州市概况 第一节国民经济及城市发展概况 第二节城市路网概况 第二章胶州市交通发展战略 第一节胶州市交通发展的需求预测 第二节胶州市的交通发展目标 第三节胶州市的交通发展战略 第三章胶州市交通规划范围及期限 第一节胶州市交通规划范围 第二节胶州市交通规划期限 第四章胶州市区域内路网规划 第一节胶州市乡镇间的路网规划 第二节胶州市市区内交通网规划 第五章胶州市客运站交通规划 第一节胶州市公路客运枢纽规划 第二节胶州市铁路客运枢纽规划 第六章胶州市交通管理规划及保障措施第一节胶州市交通管理规划 第二节胶州市关于交通的相关保障措施第七章附录

第一章胶州市概况 胶州市地处黄海之滨、胶州湾畔,因东南临胶州湾,以胶水而得名。1987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在青岛地区第一个撤县设市。总面积1210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45 平方公里,辖11个镇、7个街道办事处、811个行政村,全市总人口110万人,常住人口79万人,城区人口超过45万人。先后被授予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中国秧歌之乡等荣誉称号。 胶州地处胶州湾腹地最深、最开阔的位置,济青、青兰、环胶州湾、同三四条高速公路和胶济、胶黄、胶新、胶济客运专线四条铁路贯穿境内,是内陆各省进出青岛、烟台、威海和通往青岛港、黄岛前湾港的重要门户。从半岛区域看,在东西走廊上,“三线两站”构筑起独特的区域价值。三线,即山东半岛“一体”发展的三条黄金通道,济青、青兰高速以及胶济铁路,胶州均处于咽喉位置。两站,即中铁联集青岛集装箱中心站以及胶济客运专线胶州市站。总投资7.1亿元的中铁联集青岛集装箱中心站是中国铁道部在全国设立的18个集装箱中心站之一,也是山东省唯一一个;胶济客运专线胶州市站是青岛。 第一节胶州市国民经济及城市发展概况 一、区域概况 胶州市属青岛市辖县级市,位于山东半岛西南部,胶州湾西北岸,东经为119°37′-120°12′,北纬为36°00′-36°30′。市域东南隅胶州湾与青岛市区相望,东南海岸线长25.5公里。全市东西横距51公里,南北纵距54.3公里,总面积1210平方公里。胶州市辖13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811个行政村,2009年底总人口78.5258万人,总户数为23.8718户,农业人口49.8454万人,城市人口28.6804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6.52%。 胶州市是青岛市次级中心城市,处于山东省环胶州湾经济开放地带的前沿,南至青岛前湾港48公里,东距流亭国际机场35公里,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全方位的经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区位条件,是山东省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货物集散地。“十一五”期间被青岛市规划为划区的县级市。 胶州市地处胶东半岛与山东内陆的过渡地带,东邻即墨市、城阳区,西靠诸城市、高密市,南接胶南市,北连平度市。扼东西交通之咽喉,交通地位十分重要,现状交通较发达。胶济铁路与胶黄铁路在市区东部交汇,胶新铁路以胶州为起点,从市区西侧穿过,同三高速、济青高速、环胶州湾高速分别从市区西侧、北部、东南部穿过,在胶州、龙山、马店、营海留有出口,另有国道204、省道217、219、325公路等主要干线经过。 二、县域经济发展概况 胶州市现有人口78.5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9.85万人,2000至2006年,总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0.59%,其中农业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0.36%。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总体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544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21元。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49.8%。 胶州市的国民经济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和较快的发展速度,目前已形成了由机械、电子、化工、轻工纺织、服装、食品、建材、矿产等42个主要行业和门类构成的工业生产体系。“九五”胶州市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16.3%;“十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由2001年的124.9亿元增长至2006年的348.59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6.3%;“十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由2001年的124.9亿元增长至2006年的348.59亿元,年均增长17.8%。十年来平均增长率为18.7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GDP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多。预计2010

威海市城市绿地系统树种规划

威海市城市绿地系统树种规划 牛玉霞 Niu Yu-xia (威海市园林建设有限公司,威海市264200) (Weihai City, Garden Construction Co., Ltd. Weihai 264200) 摘要:“联合国最佳人居奖”的获得是威海这个“世界上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之一”的城市的荣誉,同时也对威海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能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和人口倍增,保持清新宜人的城市环境?如何优化城市生态体系、使城市环境得以良性持续性发展?城市绿地系统是威海市城市的重要有机构分,对整个城市的生态体系与环境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树种的选择应用是城市绿地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一环,做好城市绿地系统的树种规划对整个城市的绿化建设和园林事业的发展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威海市;城市绿地系统;树种规划 1 地理位置 威海市三面临海,地形以起伏和缓的波状丘陵为主,一般海拔200~400米,最高点为昆嵛山主峰泰礴顶,海拔923米。该区气候温和湿润,受海洋性气候影响,年平均气温10~13℃,最低气温-13℃,年平均降水量600~900毫米,相对湿度较大,地带性植被为落叶栎林和赤松林,土壤则以棕色森林土为主。威海在植物区系划分上属于泛北极植物区的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在地理史上,山东半岛曾一度与辽东半岛及日本相连,而且第四世纪以前尚为亚热带气候,因而植物区系成分复杂。尤其是目前植被保存较好的昆嵛山,植被分布类型多样,地理成分复杂,物种丰富。该区具典型的温带性质,又与亚热带具一定的亲缘关系;该区物种的特有现象比较明显。 2 树种规划的依据 按照生态学原理,城市是人和多种自然因素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城市的园林绿化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一个城市园林树种的规划必须依城市生态学、园林生态学、植物群落学和风景美学的理论为依据。 3 树种规划的基本原则 (一)树种规划要符合威海地带性典型植被类型的分布规律。要遵循本地地带性植物类型所展示的自然规律。 (二)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选用少量经过长期考验适应本市气候条件的外来树种作为城市的补充树种。 (三)要求骨干树种对本地风土及立地条件适应性强,抗逆性强,病虫害少,特别是没有毁灭性的病虫害,又能抵抗、吸收多种有毒气体,易于大苗移栽成活,栽培管理简单。 (四)以乔木树种为主构建城市绿色构架,并采用乔、灌、藤本及地被植物相结合的群落式种植方式,尽可能地增加城市绿量;同时经过合理配置,构成复层混交及相对稳定的人工植被群落。 (五)植物景观的近期效果与远期效果相结合,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相结合。

巴中市城市总体规划

巴中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1-2020年) 《巴中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已于2013年1月21日获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复。 该规划以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两化互动、三化联动、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为指导,按照巴中市第三次党代会确定的“两化互动、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总体思路、建设“两地两区一中心”及秦巴山片区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和“与全省同步实施全面小康”发展目标的总体要求,结合巴中的地域优势,积极融入川陕渝经济圈,加强与成渝经济区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在产业转移、综合配套服务、功能互补衔接及交通设施规划建设等方面的对接融合。充分发挥巴中作为“成渝西”中心城市重要腹地的战略后援作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资源、尊重历史文化、提升城市品质,努力把巴中打造成“四川重要的北向东向开放高地、川陕渝重要的枢纽联结地、西部绿色经济示范区、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区、川东北重要的中心城市和现代森林公园城市”。 市域部分 人口及城镇化水平 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一体化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开放、改善社会民生为动力,以打造生态、红色旅游产业、完善城市功能品质、提升枢纽作用、增强人口集聚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重点,全面提升城镇化水平。规划到2015年,市域人口410万人,市域城镇人口164万人,城镇化水平达40%;到2020年,市域人口416万,市域城镇人口208万,城镇化水平达50%。

城镇空间结构 以“全域巴中”的规划建设理念,通过城乡规划全覆盖,确定各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合理安排产业发展、居民点、农田保护、生态涵养和中心城区建设等空间布局,大力构建科学合理的空间形态,规划“一主(一城两翼)三副五廊”的空间结构。“一主”指巴中市中心城区,“三副”指平昌县城、通江县城、南江县城,“五廊”指巴广、巴南、巴达、巴汉、巴万五条对外交通廊道。 市域城镇等级结构和城镇职能结构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努力建设一座大城市和三座中等城市,打造一批特色鲜明、聚集力强、带动力大的特色镇和中心村,形成紧密衔接、布局优化、统筹发展的现代化城镇体系和职能结构。规划巴中市域城镇体系为:“中心城市—县城—镇(重点镇和一般乡镇)—中心村(聚居点)”四级城镇等级结构体系;市域内城镇职能结构为:综合型、工贸 型、旅游型、交通型、农贸型五种。

新佛山城市规划(2020)

佛山城市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1条规划目的 为适应2002年佛山市行政区划调整后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统筹城市各项建设活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重新编制《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第2条规划基本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年) 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年) 4、《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 5、《佛山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6、《广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构想》 7、国家、广东省、佛山市的相关规划文件 第3条城市规划区与中心城区 1、本次规划的城市规划区为佛山市行政辖区的范围,面积3848.49平方公里。 2、规划中心城区为“2+5组团”所包括的街道办或镇的行政辖区范围,面积1913平方 公里,约占全市域面积的49.7%。“2+5组团”是指:中心组团、大良容桂组团、狮山组团、西南组团、西江组团、大沥盐步组团和九江龙江组团。 第4条规划期限

近期为2005-2010年,远期为2011-2020年,远景为2021年以后。 第5条规划指导思想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线,使佛山市由“快速城市化”向“健康城市化”的方式转变,由注重“数量的增长”到关注“质量的提升”。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佛山发展的实际情况,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全市域内 不同类型地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佛山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其他城市间的关系,在区域协调中准确把握佛山自身的定位;统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按照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规划好产业发展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划定并严格控制区域绿地,加强土地、水、能源的节约与综合、有效利用,降低工业污染,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建设宜居城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通过合理布局,在对外招商引资的同时,鼓励民营企业的成长。 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与战略 第6条城市发展目标 1、第一阶段,到2010年左右,全面协同地推进佛山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工作,在 保持发展活力的前提下调整体制结构,努力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加强区域协作,构建广佛都市区的基本构架。 2、第二阶段,到2020年左右,力争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 优美、城乡协调、体制完善、社会文明的小康社会;与珠江三角洲其他城市一起,确立具有独自特色的国际大都市区的地位。 第7条区域协调发展策略 1、以区域协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前提,遵循区域化与市场化的一般规律,科学判断与合 理制定城市的发展路径、功能定位与发展选择,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应充分考虑对于跨界地区的影响。 2、注重区域内各城市与地区间在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协调。 3、注重区域内各城市与地区间在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协调。 第8条社会发展策略 1、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全民社会保障体系,重点推进农村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稳定劳动力的供给,引导流动人口逐步本地化,实现劳动力的稳定储备。 2、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建立与就业岗位相关的土地供应机制,加大职业培训与教育的投 入,增强劳动力的可就业能力,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适应产业发展对人才结构的需求。 3、完善城乡统筹规划,促进人口向中心城区的集聚,全面改善村镇地区在社会基础服务 设施方面的配套建设。各级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公共设施应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在全市逐步建立起“市-区-街办(镇)-村” 多级与多层次的社会服务设施体系。 4、加强城镇化进程中的“镇改街、村改居”和城市新建小区的“社区建设”,增强市民 的地方认同感。 5、加快建设信息社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建设“数字佛山”。

威海市城市燃气管理办法

威海市城市燃气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燃气管理,维护燃气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保证燃气生产、供应和使用安全,根据国家、省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从事燃气生产、经营、使用的单位和个人,均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城市燃气生产、经营、使用的管理工作;市安全生产主管部门负责城市燃气的安全监察工作;市公安消防部门负责城市燃气的消防监督工作;市技术监督部门负责城市燃气和燃气器具的质量、计量监督及燃气管道、压力容器的安全监察管理检验工作; 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城市燃气管理的有关工作。 第二章规划和建设 第四条城市燃气工程建设项目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燃气专业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须经原批准机关批准。 在同一种气源管道燃气规划区域内禁止两种管道燃气交叉运行。 第五条建立管道燃气工程建设报建制度。凡新建、改建、扩建燃气工程(含管道液化气,下同),建设单位应将燃气工程站点、供气范围等有关文件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安全生产、技术监督、公安消防、规划、环保部门审查同意后,方可按有关规定,办理立项等建设手续。 第六条燃气工程的设计、施工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证书的单位承担,并严格执行国家技术规范和标准化管理规定。严禁无证或超越资质等级承担设计、施工任务。 外地有资质证书的设计、施工单位进入本市承揽燃气工程,应先到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登记备案。 第七条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建设单位应按燃气工程建设专业规划和城市建设的要求,配套建设燃气设施或预留燃气设施建设位置。预留的燃气设施建设位置,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占用。 应配套而未配套燃气设施的,规划部门不予规划验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予综合验收,不得交付使用。 第八条燃气工程建设所用设备和材料,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范和产品质量标准。 第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正当理由,不得阻挠燃气工程公共管道(含室内主管道)的施工安装。 第十条燃气管道施工安装应经技术监督部门监督检验合格。 燃气工程竣工后,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安全生产、技术监督、公安消防等有关部门按国家有关技术规范进行验收。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燃气工程完工后竣工资料应及时交市城建档案馆存档。 第三章燃气生产、储存和输配 第十一条城市管道燃气的压力和质量应符合国家标准。两段炉煤气须按规定向燃气中加入定量的加臭剂。 第十二条城市燃气生产、储存和输配所采用的各类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和气瓶设施,必须符合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有关安全管理规定,按要求办理使用登记和建立档案,并定期检验。 第十三条城市燃气管道和燃气容器投入运行前,应进行气密试验和置换,在置换过程中,应定期巡查,加强监护和检漏,确保安全无泄漏。对各类防爆设施及安全装置应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检修,确保灵活可靠。 第十四条城市燃气生产、储存、输配系统动火作业应建立分级审批制度,取得动火证后方可实施。 第十五条城市燃气生产、储存和输配单位应按设备负荷能力组织生产、储存和输配,特殊情况需强化生产时,必须进行科学分析和技术论证,并经企业总工程师或技术主管负责人批准后,方可调整设备的工艺参数和生产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