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定分析中常用的指示剂

滴定分析中常用的指示剂
滴定分析中常用的指示剂

滴定分析中常用的指示剂表1酸碱指示剂的配制方法

表2

表三

表四金属离子指示剂

酸碱中和滴定的关键

酸碱中和滴定的关键:一要准确测定出参加中和反应的酸、碱溶液的体积;二要准确判断中和反应是否恰好完全反应。 酸碱指示剂可在中和反应终点时出现颜色变化,因此终点判断须选择合适指示剂。 酸碱恰好完全中和的时刻叫滴定终点,为准确判断滴定终点,须选用变色明显,变色范围的pH与恰好中和时的pH吻合的酸碱指示剂。 酚酞和甲基橙是中和滴定时常用的指示剂,其变色范围分别是:甲基橙的pH在3.1~4.4之间,酚酞的pH在8.2~10.0之间。如用0.1000 mol/L的NaOH溶液去滴定20.00 mL 0.1000 mol/L 的盐酸溶液,理论上应用去NaOH溶液20.00 mL,这时溶液的pH=7。但如果用酚酞作指示剂,在它所指示的滴定终点时,pH≠7,而是在8.2~10.0之间。实际计算表明,当滴定到终点时,溶液的pH并不一定等于7,而是存在误差的。这是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所导致的,所造成的误差是在许可范围之内,可以忽略不计。 为了减小误差,强酸强碱之间的互滴,可选择甲基橙或酚酞。若酸与碱中有一方是弱的,则要根据中和后所得的盐溶液的pH来确定选择哪一种指示剂。一般说来:强酸中和弱碱时,选择甲基橙(变色范围pH在3.1~4.4之间,生成的强酸弱碱盐显酸性);强碱中和弱酸时,选择酚酞(变色范围pH在8.2~10.0 之间,生成的强碱弱酸盐显碱性)。由于石蕊试液的变色范围较大,且变色不明显,在中和滴定时一般不用其作为中和滴定的指示剂。 一、选择指示剂 【例题1】已知常温、常压下,饱和CO2的水溶液的pH=3.9,则可推断用标准盐酸溶液滴定碳酸氢钠水溶液时,适宜选择的指示剂及滴定终点时颜色变化的情况是 A. 石蕊,由蓝变红 B. 甲基橙,由橙变黄 C. 酚酞,红色褪去 D. 甲基橙,由黄变橙 解析:标准盐酸溶液滴定碳酸氢钠水溶液时,发生的反应是: NaHCO3 + HCl === NaCl + CO2↑+ H2O,滴定终点时pH=3.9,因此滴定终点时溶液显酸性,指示剂选用甲基橙(3.1~4.4),滴定终点时溶液pH降低到3.9,颜色由黄变橙。 答案:D 【例题2】实验室现有3种酸碱指示剂,其pH变色范围如下: 甲基橙:3.1~4.4 石蕊:5.0~8.0 酚酞:8.2~10.0 用0.1000 mol/L NaO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CH3COOH溶液,反应恰好完全时,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溶液呈中性,可选用甲基橙或酚酞作指示剂 B. 溶液呈中性,只能选用石蕊作指示剂 C. 溶液呈碱性,可选用甲基橙或酚酞作指示剂 D. 溶液呈碱性,只能选用酚酞作指示剂 解析:0.1000 mol/L NaO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CH3COOH溶液,反应恰好完全时,生成CH3COONa 是强碱弱酸盐,因发生水解而使溶液显碱性,故选择酚酞作指示剂误差最小。若选用甲基橙,在甲基橙的变色范围内,NaOH的量不足,导致测定出的CH3COOH浓度偏小。石蕊变色范围太宽,误差大,且颜色变化不明显,不能作酸碱中和反应的指示剂。因此,应选用酚酞作指示剂。

滴定终点指示剂的选择

滴定终点与指示剂的选择 河北省宣化县第一中学栾春武 酸碱中和滴定的关键:一要准确测定出参加中和反应的酸、碱溶液的体积;二要准确判断中和反应是否恰好完全反应。 酸碱指示剂可在中和反应终点时出现颜色变化,因此终点判断须选择合适指示剂。 酸碱恰好完全中和的时刻叫滴定终点,为准确判断滴定终点,须选用变色明显,变色范围的pH与恰好中和时的pH吻合的酸碱指示剂。 指示剂的变色范围越窄越好,pH稍有变化,指示剂就能改变颜色。石蕊溶液由于变色范围较宽,且在滴定终点时颜色的变化不易观察,所以在中和滴定中不采用。 酚酞和甲基橙是中和滴定时常用的指示剂,其变色范围分别是:甲基橙的pH在3.1~4.4之间,酚酞的pH在8.2~10.0之间。如用0.1000 mol/L的NaOH溶液去滴定20.00 mL 0.1000 mol/L 的盐酸溶液,理论上应用去NaOH溶液20.00 mL,这时溶液的pH=7。但如果用酚酞作指示剂,在它所指示的滴定终点时,pH≠7,而是在8.2~10.0之间。实际计算表明,当滴定到终点时,溶液的pH并不一定等于7,而是存在误差的。这是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所导致的,所造成的误差是在许可范围之内,可以忽略不计。 溶液颜色的变化由浅到深容易观察,而由深变浅不易观察。强酸强碱之间的互滴,尽管甲基橙或酚酞都可以选用。但为了减小误差,应选择在滴定终点时使溶液颜色由浅变深的指示剂。如强酸滴定强碱时,甲基橙加在碱里,达到滴定终点时,溶液颜色由黄色变橙色,易于观察,故选择甲基橙。用强碱滴定强酸时,酚酞加在酸中,达到滴定终点时,溶液颜色由无色变浅红色,易于观察,故选择酚酞。 若酸与碱中有一方是弱的,则要根据中和后所得的盐溶液的pH来确定选择哪一种指示剂。一般说来:强酸中和弱碱时,选择甲基橙(变色范围pH在3.1~4.4之间,生成的强酸弱碱盐显酸性);强碱中和弱酸时,选择酚酞(变色范围pH在8.2~10.0之间,生成的强碱弱酸盐显碱性)。 一、选择指示剂 【例题1】已知常温、常压下,饱和CO2的水溶液的pH=3.9,则可推断用标准盐酸溶液滴定碳酸氢钠水溶液时,适宜选择的指示剂及滴定终点时颜色变化的情况是()。 A. 石蕊,由蓝变红 B. 甲基橙,由橙变黄 C. 酚酞,红色褪去 D. 甲基橙,由黄变橙 解析:标准盐酸溶液滴定碳酸氢钠水溶液时,发生的反应是:NaHCO3 + HCl === NaCl + CO2↑+ H2O,滴定终点时pH=3.9,因此滴定终点时溶液显酸性,指示剂选用甲基橙(3.1~4.4),滴定终点时溶液pH降低到3.9,颜色由黄变橙。 答案:D

滴定曲线及指示剂的选择

滴定曲线及指示剂的选择(二) 【学习要求】 1.理解弱酸或弱碱的滴定曲线、突跃范围的确定及指示剂的选择。 2.掌握弱酸或弱碱的滴定条件 【复习回顾】 1、什么是酸碱滴定曲线?什么是滴定突跃? 2、强碱滴定强酸一般选用什么酸碱指示剂? 3、弱酸、弱碱、强碱弱酸盐、强酸弱碱盐、缓冲溶液的pH的计算公式 【预习内容】有人说“在化学计量点时溶液的pH等于7”你认为对吗?试举例说明 【学习内容】 一、弱酸或弱碱的滴定 以0.1000mol/L NaOH滴定20mL 0.1000mol/L HAC溶液为例 1、滴定前 溶液的pH取决于pH= 2、滴定开始至化学计量点前 溶液的pH取决于,当加入的NaOH溶液体积达到99.9%,此时消耗mLNaOH,溶液的pH= 3、化学计量点时 此阶段溶液的pH处于突变状态,此时溶液中的溶质为。此时消耗mLNaOH,溶液的pH= 4、化学计量点后 当加入的NaOH溶液体积达到100.1%时,此时消耗mLNaOH,此时溶液的溶质主要为,溶液的pH=

5、滴定曲线和滴定突跃 (1)绘制滴定曲线,描述变化特点 (2)根据突跃范围选择指示剂 (3)影响突跃范围大小的因素 强酸(强碱)滴定弱碱(弱酸)时,溶液越稀,滴定突跃范围。弱碱的Kb值(弱酸Ka值)越小,即酸越弱,突跃范围越 6、弱酸或弱碱准确滴定的条件为。多元弱酸或多元弱碱,若Ka1或Kb1满足上述滴定分析条件,则可以直接滴定;;若相邻两级电离常数之比,还可以分步滴定。 【例题1】 试判断c=1.0mol/L的甲酸、氨水,氢氰酸能否用酸碱滴定法直接滴定。 【例题2】用0.1000mol/LHCl滴定20mL氨水溶液,滴定突跃是多少?化学计量点pH是多少?应选择哪种指示剂? 【课后练习】 1、在酸碱滴定中,化学计量点时溶液的pH ( ) A. 大于7 B. 小于7 C.等于7 D.都有可能 2、在用盐酸测定硼砂时,化学计量点时pH=5.1,应选用下列哪一种指示剂() A.甲基橙 B. 甲基红 C 酚酞D甲基黄(2.9—4.0) 3、0.1000mol/LNaOH滴定20mL 0.1000mol/L HCOOH溶液的化学计量点pH是多少?应选择何种指示剂?

滴定分析中的计算练习题1

滴定分析中的计算练习题 一、填空 1.物质的量浓度c B与物质的量n B的关系式为();物质的量n B与物质的质量m B的关系式为()。 2.两种溶液之间进行反应时,适用的计算公式为();将浓溶液稀释成稀溶液时的计算公式为()。 3.溶液与固体物质之间进行反应时,其计算公式为();用固体物质配制溶液时的计算公式为()。 4.质量分数的表达式为();被测组分含量的计算公式为();在返滴定中采用的计算公式为()。 5.质量浓度的表示式为();以其表示的组分含量的计算公式为()。 6.在下列反应中,应取的基本单元Mg(OH)2是();CaCO3是();KBrO3是();KI是()。 Mg(OH)2+ HCl =Mg(OH)Cl + H2O CaCO3+ 2HCl = CaCl2+ CO2 + H2O BrO3—+6Cu+ +6H+=Br—+6Cu2+ +3H2O Ag+ + I—=Ag I↓ 二、选择 1.根据等物质的量规则,所取的基本单元取决于() A.酸碱反应:酸所含有的H+数B.酸碱反应:碱所能接受的H+数 C.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物的电子转移数D.氧化还原反应:离子的价态 2.在非直接滴定法中,被测组分未直接参与滴定反应,根据等物质的量规则,其基本单元的确定取决于() A.酸碱滴定:该组分所含H+数B.酸碱滴定:该组分所含OH—数 C.氧化还原滴定:该组分在第一步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 D.氧化还原滴定:该组分相当于在滴定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 3.将浓溶液稀释为稀溶液时,或用固体试剂配制溶液时,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B.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C.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D.溶解前后试剂的质量不变

中合滴定中滴定终点的确定和指示剂的选择

在中和滴定中,待测液和标准液通常为稀溶液,溶液的酸碱性可以用pH表示。在滴定过程中,锥形瓶中溶液的pH先缓慢变化,在接近恰好中和至稍过量(大约1滴) 时,pH变化幅度很大,若继续滴定,pH变化又趋缓慢。 以0.1000mol/L氢氧化钠溶液滴定0.1000mol/L盐酸为例分析: 滴定前,锥形瓶中溶液的pH为1 当在盛有20.00ml盐酸溶液的锥形瓶中滴入19.98mol0.1000mol/L(相当于少滴半滴)时,锥形瓶中溶液的pH可以通过下列方法计算: pH=4.30 当恰好中和时,溶液的pH为7.00 当滴入20.02mol氢氧化钠溶液(相当于过量半滴)时,锥形瓶中溶液的pH可以通过下列方法计算: pH=9.70 滴定过程中pH值变化情况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知,由于最后一滴NaOH溶液(以0.04ml计)的加入使溶液的pH值发生“突跃”,由4.3突跃到9.7,溶液的性质由酸性立即变为碱性,如果某指示剂的颜色在此pH值突跃范围发生明显的改变,则就能准确指示出滴定终点的到达。此时与恰好中和时比较,其误差是极小的。因此,凡是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在滴定突跃范围内或部分范围内的均可选用。如上述强碱滴定强酸的突跃范围是4.3~9.7,用甲基橙(变色范围pH值为3.1~4.4)或酚酞(变色范围pH值为8.2~10.0)都可以,因为它们的变色范围都刚好落在上述的突跃范围内。 不同酸碱溶液之间的中和滴定,突跃范围有差异,指示剂的选择要合适。在中学,要求掌握:强酸强碱之间的滴定,既可以用甲基橙,也可以用酚酞,但不能用石蕊。另外,最好知道,恰好中和时,溶液显酸性,一般选甲基橙;恰好中和时溶液显碱性,一般选酚酞。如用标准盐酸滴定碳酸钠溶液,用酚酞作指示剂,达到滴定终点时,产物为碳酸氢钠;用甲基

滴定分析中的计算练习题2

滴定分析中的计算练习题2 一、计算依据————等物质的量反应规则 二、等物质的量反应规则是指: 三、计算步骤: ① ② ③ ④ 类型一:两种溶液间的计算: 练习1:滴定20.00 mL 0.1200 mol·L ?1 KOH 溶液至化学计量点时,需要0.1050 mol·L ?1 HCl 溶液多少毫升? 练习2:现有0.1024 mol·L ?1HCl 溶液4800mL ,欲使其浓度稀释为0.1000 mol·L ?1,应加水 多少毫升? 练习3:将250mL c(2 1Na 2CO 3)=0.1500 mol·L ?1的NaCO 3溶液与750mL 未知浓度Na 2CO 3

溶液混合后,所得溶液的浓度为c( 2 1Na 2CO 3)=0.2038 mol·L ?1,求该未知浓度Na 2CO 3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练习4:标定NaOH 溶液浓度为0.09920mol·L ?1,体积为5000mL ,欲配成0.1000 mol·L ?1, 求应加多少毫升0.5000mol·L ?1NaOH 溶液? 类型二:由固体物质配制一定浓度的标准溶液:练习5:欲配制0.02000 mol·L ?1 K 2Cr 2O 7标准溶液1000mL ,问应称取K 2Cr 2O 7多少克?

类型三:标准溶液浓度的标定: 练习6:称取邻苯二甲酸氢钾基准物质0.5025g,标定NaOH溶液时,用去NaOH溶液25.00mL,求NaOH溶液的浓度。 类型四:求被测组分的质量分数: 练习7:称取Na2CO3样品0.4909g,溶于水后,用0.5050 mol·L?1HCl标准溶液滴定,终点时消耗HCl溶液18.32mL,求样品中Na2CO3的百分含量。 练习8: 0.4296g BaCO3试样溶于25.00mL c(HCl)=0.2500 mol·L?1 HCl溶液,剩余酸以c(NaOH)=0.2000 mol·L?1 NaOH溶液返滴定,消耗10.56mL,计算该样中BaCO3的 质量分数。

中和滴定指示剂选择

中和滴定是利用中和反应原理来测定酸或碱溶液的浓度的方法,在反应过程中,由于溶液的pH发生突变而引起指示剂变色,由此来判断滴定终点。中和滴定通常使用的指示剂有酚酞和甲基橙,由于酸碱类型(强弱)不同,使用的指示剂具有选择性。下面通过有关计算来说明酸碱中和滴定中选择指示剂的依据。 一、强酸与强碱中和滴定指示剂的选择 强酸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的强酸强碱盐不发生水解,因此恰好中和时,其溶液呈中性。当强酸或强碱过量时,溶液的pH由过量的酸或碱的量所决定。 【例1】在20.00mL0.100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当加入20.00mL0.100 mol·L-1盐酸时恰好中和。当少加一滴或多加一滴(设一滴溶液的体积为0.05 mL)盐酸时,溶液的pH分别为多少? 解析:当少加一滴盐酸即加入盐酸19.95mL时,碱过量,溶液呈碱性。 pH= -lgc(H+)= -lg8.0×10-11=10.1 当多加一滴盐酸即加入盐酸20.05mL时,酸过量,溶液呈酸性。 pH= -lgc(H+)= -lg1.25×10-4=3.9 以上计算说明,当少加一滴盐酸到多加一滴盐酸时,溶液的pH从10.1突变到3.9,而酚酞的pH变色范围为8.2-10.0,甲基橙的pH变色范围为3.1-4.4,溶液的pH突变均会引起指示剂的颜色变化,造成的误差很小。因此,酚酞和甲基橙都可以作为强酸与强碱中和滴定的指示剂。 二、强酸滴定弱碱指示剂的选择 强酸与弱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的强酸弱碱盐因发生水解而使溶液呈酸性,应选择酸性条件下变色的指示剂。 【例2】在20.00mL0.100mol·L-1的氨水中,当加入20.00mL0.100mol·L-1盐酸恰好中和时,溶液的pH为多少?当多加一滴(设体积为0.05 mL)盐酸时,溶液的pH为多少?(氨水的K b=1.8×10-5)。 解析:当氨水和盐酸恰好中和时,生成NH4Cl,根据NH4+的水解平衡计算溶液的pH。设溶液中H+浓度为x mol·L-1,则: NH4++H2ONH3·H2O+H+ 起始浓度: c 0 0 平衡浓度:c-x x x 水解平衡常数: 由于K h很小,故c(H+)很小,c(NH4+)- c(H+)=c-x≈c,则: pH=-lgc(H+)=-lg5.3×10-6=5.3 上述氨水和盐酸恰好中和时,溶液的pH为5.3,此时,若多加一滴盐酸(设体积为0.05mL),溶液的pH将变小。在忽略NH4+水解的情况下,由例1计算结果可知:此时溶液的pH=-lgc(H+)=-lg1.25×10-4=3.9,再考虑水解因素,实际上溶液的pH小于3.9,用甲基橙作指示剂,溶液由黄色变为橙色。 如果用酚酞作指示剂,当溶液的pH降到8.2以下时,溶液颜色由浅红色变为无色。设在上述氨水中加入xmL0.100mol·L-1盐酸时,溶液的pH降到8.2。此时盐酸的量不足,氨水过量,溶液呈碱性。若忽略NH4+的水解,可根据氨水的电离平衡进行计算。 NH3·H2ONH4++ OH- 解得:x=18.4

滴定终点与指示剂的选择

滴定终点与指示剂的选择 酸碱中和滴定的关键:一要准确测定出参加中和反应的酸、碱溶液的体积;二要准确判断中和反应是否恰好完全反应。 酸碱指示剂可在中和反应终点时出现颜色变化,因此终点判断须选择合适指示剂。 酸碱恰好完全中和的时刻叫滴定终点,为准确判断滴定终点,须选用变色明显,变色范围的pH与恰好中和时的pH吻合的酸碱指示剂。 指示剂的变色范围越窄越好,pH稍有变化,指示剂就能改变颜色。石蕊溶液由于变色范围较宽,且在滴定终点时颜色的变化不易观察,所以在中和滴定中不采用。 酚酞和甲基橙是中和滴定时常用的指示剂,其变色范围分别是:甲基橙的pH 在3.1~4.4之间,酚酞的pH在8.2~10.0之间。如用0.1000 mol/L的NaOH 溶液去滴定20.00 mL 0.1000 mol/L 的盐酸溶液,理论上应用去NaOH溶液20.00 mL,这时溶液的pH=7。但如果用酚酞作指示剂,在它所指示的滴定终点时,pH ≠7,而是在8.2~10.0之间。实际计算表明,当滴定到终点时,溶液的pH并不一定等于7,而是存在误差的。这是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所导致的,所造成的误差是在许可范围之内,可以忽略不计。 溶液颜色的变化由浅到深容易观察,而由深变浅不易观察。强酸强碱之间的互滴,尽管甲基橙或酚酞都可以选用。但为了减小误差,应选择在滴定终点时使溶液颜色由浅变深的指示剂。如强酸滴定强碱时,甲基橙加在碱里,达到滴定终点时,溶液颜色由黄色变橙色,易于观察,故选择甲基橙。用强碱滴定强酸时,酚酞加在酸中,达到滴定终点时,溶液颜色由无色变浅红色,易于观察,故选择酚酞。 若酸与碱中有一方是弱的,则要根据中和后所得的盐溶液的pH来确定选择哪一种指示剂。一般说来:强酸中和弱碱时,选择甲基橙(变色范围pH在3.1~4.4之间,生成的强酸弱碱盐显酸性);强碱中和弱酸时,选择酚酞(变色范围pH在8.2~10.0之间,生成的强碱弱酸盐显碱性)。 一、选择指示剂 的水溶液的pH=3.9,则可推断用标【例题1】已知常温、常压下,饱和CO 2 准盐酸溶液滴定碳酸氢钠水溶液时,适宜选择的指示剂及滴定终点时颜色变化的情况是()。 A. 石蕊,由蓝变红 B. 甲基橙,由橙变黄 C. 酚酞,红色褪去 D. 甲基橙,由黄变橙

滴定分析法

滴定分析法 一、特点和种类 滴定分析法,是化学分析法的一种,将一种已知其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称为标准溶被)滴加到被测物质的溶液中,直到化学反应完全时为止,然后根据所用试剂溶液的浓度和体积可以求得被测组分的含量,这种方法称为滴定分析法(或称容量分析法)。 滴定分析法,又叫容量分析法,将已知准确浓度的标准溶液,滴加到被测溶液中(或者将被测溶液滴加到标准溶液中),直到所加的标准溶液与被测物质按化学计量关系定量反应为止,然后测量标准溶液消耗的体积,根据标准溶液的浓度和所消耗的体积,算出待测物质的含量。这种定量分析的方法称为滴定分析法,它是一种简便、快速和应用广泛的定量分析方法,在常量分析中有较高的准确度。 (一)特点 1. 加入标准溶液物质的量与被测物质的量恰好是化学计量关系; 2. 此法适于组分含量在1%以上各种物质的测定; 3. 该法快速、准确、仪器设备简单、操作简便; 4.用途广泛。 (二)分类 根据标准溶液和待测组分间的反应类型的不同,分为四类 1. 酸碱滴定法——以质子传递反应为基础的一种滴定分析方法 2. 配位滴定法——以配位反应为基础的一种滴定分析方法 3. 氧化还原滴定法——以氧化还原反应为基础的一种滴定分析方法 4. 沉淀滴定法——以沉淀反应为基础的一种滴定分析方法 5. 非水溶液滴定法--愉滴定反应的介质分类 (三)滴定 滴定分析法是将一种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滴加到被测物质的溶液中,直到所加的试剂与被测物质按化学计量定量反应为止,根据试剂溶液的浓度和消耗的体积,计算被测物质的含量。 这种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称为滴定液。 将滴定液从滴定管中加到被测物质溶液中的过程叫做滴定。 当加入滴定液中物质的量与被测物质的量按化学计量定量反应完成时,反应达到了计量点。 在滴定过程中,指示剂发生颜色变化的转变点称为滴定终点。 滴定终点与计量点不一定恰恰符合,由此所造成分析的误差叫做滴定误差。 (四)具备条件 适合滴定分析的化学反应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反应必须按方程式定量地完成,通常要求在99.9%以上,这是定量计算的基础。(2)反应能够迅速地完成(有时可加热或用催化剂以加速反应)。 (3)共存物质不干扰主要反应,或用适当的方法消除其干扰。 (4)有比较简便的方法确定计量点(指示滴定终点)。 (四)分析方式 1、直接滴定法

微专题 中和滴定指示剂的选择

微专题酸碱中和滴定指示剂的选择 新洲一中张新平 [知识点] 1.石蕊的变色范围是5~8,变色范围较宽(氢离子浓度跨度高达1000倍),比起甲基橙、酚酞就显得非常不灵敏。且在溶液处在一个不断稀释的过程,从紫色到蓝色的色差人眼识别困难,也就难以依据颜色突变判断滴定终点了,所以不能做中和滴定时的指示剂。 2. 常用滴定指示剂是甲基橙和酚酞——其变色范围窄,突变颜色明显易识别。 [典型范例] [2016·全国I.T12]298K时,在20.0 mL 0.10 mol·L-1氨水中滴入0.10 mol·L-1的盐酸,溶液的pH与所加盐酸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已知0.10 mol·L-1氨水的电离度为1.3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滴定过程应该选择酚酞作为指示剂 B.M点对应的盐酸体积为20.0 mL C.M点处的溶液中c(NH4+)=c(Cl-)=c(H+)=c(OH-) D.N点处的溶液中pH<12 [解析]在经历多年高考的全国卷中后,偶然出现了“关于强酸滴定弱碱的指示剂的选择”问题的选项A、以及“关于弱电解质的电离度的计算”问题选项D,这都是高于教材的。也正因为该题的出现,所以在2017年新修订的“高考大纲”中就添加了“能利用电离平衡常数进行相关计算”。 A.依据指示剂选择的一般规律,其指示的(即发生颜色突变)点是恰好完全中和、或前后的点(即等当点)。氨水中滴入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所生成的氯化铵溶液因水解而显酸性,因此,应该选择在酸性范围变色的指示剂——甲基橙。 B. 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盐酸的体积为20.00 mL,而此时pH<7。 C. M点处的溶液为中性溶液,有电荷守恒:c(NH4+)+c(H+)=c(Cl-)+c(OH-),大小关系是c(NH4+)=c(Cl-)>c(H+)=c(OH-)。 D.N点处的溶液中:c(OH-)=0.10 mol·L-1×1.32%=1.32×10-3mol·L-1,

滴定分析习题及答案

滴定分析 姓名:分数: 一、选择题 1.滴定分析中,对化学反应的主要要求是( ) (A)反应必须定量完成 (B)反应必须有颜色变化 (C)滴定剂与被测物必须是1:1的计量关系 (D)滴定剂必须是基准物 2.在滴定分析中,一般用指示剂颜色的突变来判断化学计量点的到达,在指示剂变色时停止滴定。这一点称为() (A)化学计量点(B)滴定误差(C)滴定终点(D)滴定分析 3.直接法配制标准溶液必须使用() (A)基准试剂(B)化学纯试剂(C)分析纯试剂(D)优级纯试剂 4.将称好的基准物倒入湿烧杯,对分析结果产生的影响是() (A)正误差(B)负误差(C)无影响(D)结果混乱 5.硼砂(2B4O7?10H2O)作为基准物质用于标定盐酸溶液的浓度,若事先将其置于干燥器中保存,则对所标定盐酸溶液浓度的结果影响是( ) (A)偏高(B)偏低(C)无影响(D)不能确定 6.滴定管可估读到±0.01,若要求滴定的相对误差小于0.1%,至少应耗用体积() (A) 10 (B) 20 (C) 30 (D)40 7.0.2000 溶液对H24的滴定度为()g?-1 (A) 0.00049 (B) 0.0049 (C) 0.00098 (D)0.0098 8.欲配制1000 0.1 溶液,应取浓盐酸(12 ) ()。

(A) 0.84 (B)8.4 (C)1.2;(D)12 9.既可用来标定溶液,也可用作标定4的物质为( ) (A)H2C2O4?2H2O(B) 2C2O4 (C) (D)H24 10.以甲基橙为指示剂标定含有23 的标准溶液,用该标准溶液滴定某酸以酚酞为指示剂,则测定结果() (A)偏高(B)偏低(C)不变(D)无法确定 二、填空题 1.滴定分析法包括()、()、()和()四大类。 2.欲配制0.10 ?L的溶液500 ,应称取()固体。 3.称取纯金属锌0.3250 g,溶于后,稀释定容到250 的容量瓶中,则2+ 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4.称取0.3280g H2C2O4?2H2O来标定溶液,消耗2 5.78,则()。 50.003000g表示每()相当于0.003000()。 6.进行滴定分析计算时,如果选取分子、离子或这些粒子的某种特定组合作为反应物的基本单元,这时滴定分析结果计算的依据为:()。 三、判断题 1.()所谓化学计量点和滴定终点是一回事。 2.()所谓终点误差是由于操作者终点判断失误或操作不熟练而引起的。 3.()滴定分析的相对误差一般要求为小于0.1%,滴定时消耗的标准溶液体积应控制在10~15。 4.()凡是优级纯的物质都可用于直接法配制标准溶液。5.()溶解基准物质时用移液管移取20~30水加入。6.()测量的准确度要求较高时,容量瓶在使用前应进行体积校正。 7.()1L溶液中含有98.0824,则c( 2H24)= 2 。 8.()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的计算依据是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

淀粉指示剂在碘量法中指示滴定终点的原理

1、淀粉指示剂在直接碘法和碘量法中指示滴定终点的原理 前面那个是滴下去,滴定终点后,溶液变蓝色、后面那个是本来蓝色,终点时,I2被反应完,淀粉的蓝色效应消失。 碘量法是利用I2的氧化性和I -的还原性测定物质含量的氧化还原滴定法,所用指示剂为淀粉指示剂。该法又分为两种:一种叫直接碘量法,也称为碘滴定法,终点颜色由无色变为蓝色;另一种叫间接碘量法也称为硫代硫酸钠滴定,终点颜色由蓝色变为无色 变蓝后震摇不会再变为无色,用回滴液一至两滴滴入,溶液变为无色,是为终点。 2、为什么直接碘量法滴定时要先加淀粉指示剂,而间接碘量法要在滴定接近终点时再加入淀粉指示剂? 间接碘量法在接近终点时加入指示剂使少量未反应碘和淀粉结合显色有利于终点的观察和滴定精度的提高。 3、用碘量法滴定硫代硫酸钠时,淀粉指示剂为何在接近终点时加入? 过早加入有何影响? 淀粉溶液作为指示剂与其他大部分指示剂不同,它不能过早加入试样中,这与淀粉特殊的结构以及淀粉变色反应的机理有关系。 可溶性淀粉呈螺旋状结构,可以弱键结合游离碘,开始出现变色反应,随结合量的增加,颜色由红紫色变为蓝色,这就是淀粉遇碘变色的机理。 间接碘量法在接近终点时加入淀粉指示剂使少量未反应碘和淀粉结合显色有利于终点的观察和滴定精度的提高。提前加淀粉指示剂的话,部分碘已经提前参与反应,淀粉变色将会提前,影响到滴定终点颜色的变化,对滴定终点的判断会产生误差。 4、在用间接碘量法时,为什么在加入碘化钾后,再用硫代硫酸钠标液滴定,会是消耗了0毫升的标液啊? 消耗0毫升标液??我实在不愿相信这是真的。首先, 请加入淀粉指示剂;其次,请确认滴加了过量的碘化钾;最后,用硫代硫酸钠标液滴定至蓝色消失,读取消耗的标液体积即可。 5、碘量法滴定: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时加淀粉指示剂多少毫升? 如果是用1%的淀粉溶液只用1mL就可以了!如果是其他浓度,也基本在这个量上,因为它做指示剂,用量不用太多的!

酸碱滴定分析中指示剂的选择

酸碱滴定分析中指示剂的选择 摘要:滴定分析法,又叫容量分析法,将已知准确浓度的标准溶液,滴加到被测溶液中(或者将被测溶液滴加到标准溶液中),直到所加的标准溶液与被测物质按化学计量关系定量反应为止,然后测量标准溶液消耗的体积,根据标准溶液的浓度和所消耗的体积,算出待测物质的含量。这种定量分析的方法称为滴定分析法,它是一种简便、快速和应用广泛的定量分析方法,在常量分析中有较高的准确度.一般来说,由于在计量点是试液的外观并无明显变化,应此我们需要加入合适的指示剂,使滴定分析时滴定至颜色发生突变来指示终点,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寻求什么样的指示剂来指示终点,才能减少滴定误差. 关键词:酸碱滴定、指示剂、突变 滴定分析法是将一种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滴加到被测物质的溶液中,直到所加的试剂与被测物质按化学计量定量反应为止,根据试剂溶液的浓度和消耗的体积,计算被测物质的含量.这种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称为滴定液.将滴定液从滴定管中加到被测物质溶液中的过程叫做滴定.当加入滴定液中物质的量与被测物质的量按化学计量定量反应完成时,反应达到了计量点。在滴定过程中,指示剂发生颜色变化的转变点称为滴定终点。滴定终点与计量点不一定恰恰符合,由此所造成分析的误差叫做滴定误差。 适合滴定分析的化学反应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反应必须按方程式定量地完成,通常要求在99.9%以上,这是定量计算的基础。 (2)反应能够迅速地完成(有时可加热或用催化剂以加速反应)。 (3)共存物质不干扰主要反应,或用适当的方法消除其干扰。 (4)有比较简便的方法确定计量点(指示滴定终点)。

指示剂是化学试剂中的一类,在一定介质条件下,其颜色能发生变化 、能产生混浊或沉淀,以及有荧光现象等。常用它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滴定分析中用来指示滴定终点;环境检测中检验有害物。一般分为酸碱指示剂、氧化还原指示剂、金属指示剂、吸附指示剂等。 另一种说法是指示剂是一种用以指示滴定终点的试剂,在各类滴定 过程中,随着滴定剂的加入,被滴定物质和滴定剂的浓度都在不断变化,在等当点附近,离子浓度会发生较大变化,能够对这种离子浓度变化作出显示(如改变溶液颜色,生成沉淀等)的试剂就叫指示剂。如果滴定剂或被滴定物质是有色的,它们本身就具有指示剂的作用,如高锰酸钾。 指示剂的分类一般分为以下几种: 4、沉淀滴定指示剂。主要是Ag+与卤素离子的滴定,以铬酸钾、铁铵矾或荧光黄作指示剂。 实验室中常用的酸碱指示剂 通用指示剂是多种酸碱指示剂的混合物,它指在不同的pH值下显示相应不同的颜色下表是一些实验室中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指示剂通常会在一些pH值范围显示过渡颜色转变。 例如:酚红在低pH值时呈现黄色,在高pH值时呈现红色,但在pH6.6至8.0间会呈现橙色。其过渡、转变颜色的pH范围会受指示剂的浓度或温度的影响而出现轻微的变化。

滴定分析的计算

.6 滴定分析的计算 4.6.1 原料药含量测定结果计算 原料药含量一般用百分含量(g/g)来表示。 例如:对氨基水酸钠含量测定 取样品约0.4g,精密称定,用水18ml和盐酸溶液(1→2)15ml溶解,用亚硝酸钠标准液(0.1mol/L)滴定,每1ml的亚硝酸钠标准液(0.1mol/L)相当于17.51mg 的无水对氨基水酸钠。假设取样量0.4326g,亚硝酸钠标准液浓度为0.1034mol/L,终点时消耗19.80ml,计算其含量(干燥失重17.0%)。 实验测得的量 含量=───────×100% 供试品量 已知,实验测得的量=V标准FT 供试品的量=W/N 其中V标准为终点时消耗标准液的体积(ml) W 为称样量 F 为浓度因数 T 为滴定度 N 为稀释倍数稀释倍数的意义为:第一次取样量为最后测定用供试品量的倍数。原料药中一般为1。 原料药含量计算公式 V标准×F×T×N V标准×C实际×T×N 含量=────────×100%= ──────────×100% W W×C理论 一般原料药含量是以干品计算,则原料药含量计算公式为: V标准×C实际×T×N 含量=─────────────────×100% W×C理论×(1-干燥失重百分数) 19.80×0.1032×0.01751×1 则对氨基水酸钠含量=─────────────×100%=99.6%。 0.4326×0.1×(1-17.0%) 4.6.2 液体制剂的含量测定结果计算

液体制剂含量一般以相当于标示量的百分数表示。 标示量对固体制剂,即每一个单元制剂中所含药品的规定量;对液体制剂,最常用的表示方法为:每1ml中含有药物的规定量,或者本制剂的规定浓度。 例如:氯化钾注射液,规格为10ml:1g,它的标示量为0.1g或10%。其含量测定方法;精密量取本品10ml,置100ml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10ml,加水40ml,加糊精溶液(1→50)5ml,与指示剂5~8滴,用硝酸银标准液(0.1mol/L)滴定即得。每1ml的硝酸银标准液(0.1mol/L)相当于7.455mg的氯化钾。假设硝酸银标准液的浓度为0.09830mol/L,终点时消耗13.30ml,计算含量。 实验测得的量 含量=───────────────×100% 供试品按标示量计算的理论量 已知:实验测得的量=V标准FT 供试品按标示量计算的理论量=V样品W标示量/N V标准×F×T×N 则含量=─────────────×100% V样品×W标示量 V标准×C实际×T×N 含量=─────────────×100% V样品×C理论×W标示量 其中W标示量为供试品的标示量,其余同原料药计算公式。 则氯化钾注射液含量为: 13.30×0.09830×0.007455×100/10 含量=──────────────────×100%=97.5%。 10×0.1×0.1 4.6.3 片剂、胶囊剂等含量测定结果计算(相当于标示量的百分数) 例如安乃近片含量测定:取本品10片,精密称定,研细,精密称出适量,加规定的试剂溶解后用碘标准液(0.05mol/L)滴定即得。每1ml的碘标准液(0.05mol/L)相当于17.57mg的安乃近。假设10片重5.3042g,精密称出细粉0.2842g,本品规格为0.5g,所用碘标准液浓度为0.05018mol/L,终点时消耗15.10ml,计算含

完整版酸碱滴定法测试题

酸碱滴定法测试题 姓名______得分______ 一、选择题(40%) -1NaOH50mL,用0.100mol·L1.称取纯一元弱酸HA 1.250g溶于水中并稀释至滴 定,消耗 NaOH50mL到等量点,计算弱酸的式量为 () A. 200 B.300 C.150 D.250 2. 酸碱滴定突跃范围为7.0~9.0,最适宜的指示剂为 A.甲基红(4.4~6.4) B.酚酞(8.0~10.0) C.中性红(6.8~8.0) D.甲酚红(7.2~8.8) 3.某酸碱指示剂的pK=5,其理论变色范围是()pH Hln A.2~8 B.3~7 C.4~6 D.5~7 4. 配制好的HCl需贮存于( )中。 A.棕色橡皮塞试剂瓶 B.塑料瓶 C.白色磨口塞试剂瓶 D.白色橡皮塞 试剂瓶 5.下列弱酸或弱碱能用酸碱滴定法直接准确滴定的是 () -1-10-1-10 B.0.1mol·L KA.0.1mol·L=7.3×10H苯酚K=1.1×10BO a3a3-1 -8-1-4 C.0.1mol·LD.0.1mol·L羟胺K=1.07×10HF K=3.5×10ab6.下 列酸碱滴定反应中,其化学计量点pH值等于7.00的是 () A.NaOH滴定HAc B.HCl溶液滴定NH·HO 23 C.HCl溶液滴定NaCO D.NaOH溶液滴定HCl 327.下列各组组分中不属于共轭酸碱对的是 ( ) 2---- 2- C.HClNH和Cl D. HSO和SO B. NH和A.HCOCO和4233234 是质的溶NaOH液常用基准物和定8.标HCl() A.硼砂和EDTA B.草酸和KCrO 722 1 C.CaCO和草酸 D.硼砂和邻苯二甲酸氢钾39. 某碱样以酚酞作指 示剂,用标准HCl溶液滴定到终点时耗去VmL,继以甲基1橙作指示剂又耗去HCl 溶液VmL,若V<V,则该碱样溶液是122() A.NaCO B.NaOH C.NaHCO D.NaOH+NaCO 3323210.NaCO 和NaHCO混合物可用HCl标准溶液来测定,测定过程中用到的两种指323示剂是 ()。 A.酚酞、百里酚蓝 B.酚酞、百里酚酞 C.酚酞、中性红 D.酚酞、甲基 橙 11.欲配制pH=5.0缓冲溶液应选用的一对物质是 )(-5Ac NH B .HAc~NaAc )~ A. HAc(Ka=1.8×10 4-5 PO-NaHPO)~ NHCl O (Kb=1.8×10C.NH?H D.KH4424322-是轭12. 酸OH 的共 ( ) 2-++ O D.O A. HO C.H B. H32指呈中性13.

中和滴定指示剂的选择

生对学习化学的直接兴趣。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直接兴趣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①对化学实验现象的感知兴趣。这种兴趣仅满足于感知实验现象,没有产生要了解这些现象的要求,因而是不稳定、不能持久的。②对化学实验的操作兴趣。即不仅满足于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更希望亲自动手,获得实验现象。这类兴趣虽较前一类有所提高,但还没有达到要了解本质和规律的水平。③认知兴趣。这种兴趣不仅注意观察实验现象,而且能够积极地去探讨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和规律。这是一类水平较高的兴趣,对学习化学活动具有稳定持久的推动作用。④创造兴趣。这是最高水平的实验兴趣。具有创造兴趣的学生能够在理解化学现象、化学变化的原因和规律的基础上,在理论的指导下,创造性地设计实验,进行独立的探究活动。这几类兴趣水平是逐级上升的。较低水平兴趣是较高水平兴趣形成的基础;较高水平兴趣是较低水平兴趣的发展。 21应用电教媒体,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有研究表明:学习时使用视觉媒体注意集中的比率为82?,使用听觉媒体为55?。电教媒体以其能够提供形象、生动的声音和影像,给学生的感官以强烈的刺激。特别是当许多化学现象、变化、微观结构、微观化学运动等用影视图像或多媒体动画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时,能够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应尽可能使用电教媒体,这样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1开展化学学习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习竞赛活动历来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积极地进行学习,取得良好成绩的有效方法。在化学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可采取个人、团体之间或自我进行学习竞赛活动。在学习竞赛活动中,可激起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和为集体及个人争光的意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41及时反馈学习结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成效与学习兴趣是密切相关的,学习成效越大,学习兴趣越浓。反之,学习兴趣越淡。因此,把学生的学习成绩及时地进行反馈,使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不过,教师在这里要处理好可能出现的两种情况。一是要防止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沾沾自喜,认为取得好成绩是很容易的事情,从而失去了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因为人们对容易做的事情一般是没什么兴趣的。二是要指导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正确对待考试的失败,不因考试的失败而丧失继续学习化学的兴趣。 51在化学活动课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化学活动课程,不但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和源泉。在化学活动课程中,学生通过开展化学兴趣小组活动,进行家庭化学小实验,参观厂矿、科研单位以及科技展览,举办专题讲座和报告会,阅读科普读物和收集有关科技资料,以及对当地化学工业、环境保护、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及保管、卫生、健康、资源的保护及回收利用等情况进行社会调查和研究,可以培养和发展多方面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总之,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是学生的两种主要非智力因素。在化学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不仅可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而且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中和滴定指示剂的选择沧州师专化学系 于化江 周立梅 中和滴定的滴定终点,要借助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来确定。那么是否任何一种指示剂都可作为某一中和滴定的指示剂来确定滴定终点呢?事实并非如此。也就是说中和滴定指示剂的选择是有一定原则的。下面以011000mo l?L-1N aOH标准溶液滴定20100mL, 011000mo l?L-1的HC l为例来加以说明。 这一滴定的基本反应为:  N aOH+HC l N aC l+H2O 在这一滴定过程中锥形瓶中溶液pH值的变化可分以下四个阶段来考虑。 一、滴定前(消耗N aOH标准溶液的体积为0) 这时锥形瓶中只盛有20100mL011000mo l?L-1 HC l,故溶液的pH值取决于HC l的起始浓度。即〔H+〕= 011000mo l?L-1 pH=1100 二、滴定开始至化学计量点前(此阶段消耗N aOH 标准溶液的体积小于20100mL) 这个阶段随着N aOH不断加入,溶液中H+浓度逐渐减小,它的大小决定于剩余HC l的量和溶液的体积。 即〔H+〕= (V HC l-V N a OH) V HC l+V N a OH ?C HC l 其中C HC l代表HC l的起始浓度,V HC l与V N a OH分别代表HC l和N aOH的体积。 如,滴加19198mLN aOH(相对误差为-011%时) 〔H+〕=20 100-19198 20100+19198 ×011000 =5100×10-5mo l?L-1 pH=4130 三、化学计量点时(此时V HC l=V N a OH=20100mL) 滴加20100mLN aOH标准溶液,N aOH和HC l以等物质的量中和,生成强电解质N aC l和H2O溶液呈中性, H+来自水的离解。 即〔H+〕=110×10-7mo l?L-1 pH=7100 四、化学计量点后(此阶段加入N aOH标准溶液体积大于20100mL) ? 8 4 ?

酸碱滴定指示剂的选择

选择指示剂时,1、一般要求变色明显(所以一般不选用石蕊); 2、指示剂的变色范围与恰好中和时的pH要吻合(指示剂的变色范围部分或全部落在滴定突跃中)。 3、有就是指示剂一定要灵敏,即变色范围不能太宽,紫色石蕊试剂是一般不作指示剂的,变色范围为5~8,太宽了,无法正确指示滴定终点. ①在酸碱中和滴定的实验中,不用石蕊作指示剂,主要原因是:石蕊的“红色→紫色”、“紫色→蓝色”的颜色变化不够明显,不利于及时、准确地作出酸碱是否恰好完全中和的判断。 ②强酸强碱相互滴定,生成的盐不水解,溶液显中性,可选择酚酞或甲基橙作指示剂。 酚酞:酸滴定碱——颜色由红刚好褪色; 碱滴定酸——颜色由无色到浅红色。 甲基橙:酸滴定碱——颜色由黄色到橙色; 碱滴定酸——颜色由红色到橙色。 ③强酸弱碱相互滴定时,由于生成强酸弱碱盐使溶液显酸性,所以应选择甲基橙作指示剂。如盐酸与氨水滴定常用甲基橙,甲基橙的变色范围,3.1-4.4,偏酸性。(要得到中性溶液则碱稍过量) ④强碱弱酸相互滴定时,由于生成强碱弱酸盐,溶液显碱性,而应选用酚酞作指示剂。 如NaOH与醋酸滴定常用酚酞,酚酞变色范围,8-10,偏碱性。(要得到中性溶液则酸稍过量) ●说明: ①根据指示剂的变色判断出的滴定终点,并不是酸和碱完全反应的等当点,但没有一种指示剂的变色恰好是酸碱完全中和之点,因此把滴定终点看作等当点。 ②指示剂用量常用2—3滴,因指示剂本身也是弱酸或弱碱。若用量过多,会使滴定时酸或碱的消耗量增加。 ③滴定突跃指的是,滴定终点前后半滴,带来的pH的范围,如NaOH滴定盐酸,NaOH 少半滴的pH,NaOH多半滴的pH,这两个数值之间就叫滴定突跃。 ④最好,终点的颜色变化是浅色变成深色。 这是因为人的肉眼有色彩的停滞,由浅入深的变化更便于观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