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组织和村落空间形态
宗族思想对传统村落空间特征形成的影响——以中港村周家大屋为例

宗族思想对传统村落空间特征形成的影响——以中港村周家大屋为例The Influence of Clan Thinking on the Formation of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T aking the Zhoujia Big House in Zhonggang Village as an example■郭谌达 GUO Shenda 周 俭 ZHOU Jian【摘 要】 传统村落的空间是我国历史文化记录和传承的重要载体,发掘其空间特征形成的影响因素意义重大。
文章首先在既有研究基础上,提出空间锚着性的概念;然后以宗族思想为切入点,以幕阜山脉的中港村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梳理,分析宗族思想在空间布局、空间扩展、空间分配三个方面对传统村落空间特征的形成具有控制性影响。
在此基础上,从空间锚着性的视角进一步分析,表明宗族思想是一类影响传统村落空间特征形成的关键文化因素,传统村落的空间对宗族思想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锚着性。
【关键词】空间锚着性;传统村落;空间特征;文化因素;宗族思想【Abstract】 The space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cord and inheritance in China,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formation of spatial features. First, based on the existing research,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spatial anchor; then, taking the clan thinking as the entry point, taking the Zhonggang Village in the Mufu Mountain as an example, through field research and literature review, it analyzes the three aspects that have a controlling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spatial features, namely spatial layout, spatial expansion and spatial allocation. On this ba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anchor, this paper further analyzes and shows that the clan thinking is a key cultural factor that affects the formation of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The space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shows obvious spatial anchor to clan ideas.【Keywords】 spatial anchor, traditional village, spatial characteristic, cultural factor, clan thinking0 引言传统村落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其空间特征是特定历史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宗族聚居下的屯城古村防御聚落形态特征研究》范文

《宗族聚居下的屯城古村防御聚落形态特征研究》篇一摘要:本文以宗族聚居的屯城古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文献资料和历史研究等方法,深入探讨了其防御聚落形态特征。
本文首先介绍了屯城古村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然后详细分析了其防御聚落的形态特征,包括空间布局、建筑风格、防御设施等方面,最后总结了其对于现代聚落规划的启示和意义。
一、引言屯城古村作为宗族聚居的典型代表,其独特的防御聚落形态特征,不仅体现了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为现代聚落规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因此,对屯城古村防御聚落形态特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屯城古村的历史背景与地理环境屯城古村位于山区,地势险要,自古以来便是军事要地。
这里宗族观念浓厚,村民以宗族为单位聚居,形成了独特的防御聚落形态。
历史上,屯城古村曾是军事防御的重要据点,其聚落形态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
三、屯城古村防御聚落的形态特征(一)空间布局屯城古村的空间布局呈现出明显的防御性特征。
整个村落依山而建,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
同时,村落内部的空间布局也充分考虑了防御需求,形成了内外有别的空间结构。
外围设有围墙、壕沟等防御设施,内部则是宗族居住区,形成了严密的防御体系。
(二)建筑风格屯城古村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宗族特色和防御需求。
建筑多采用石木结构,墙体厚实,具有较好的防御性能。
同时,建筑布局紧凑,有利于形成相互支援的防御态势。
此外,建筑装饰也体现了宗族文化特色,如屋顶的脊兽、窗花的雕刻等。
(三)防御设施屯城古村的防御设施包括围墙、壕沟、瞭望塔、射击孔等。
围墙环绕村落四周,形成了一道坚实的防线。
壕沟则加深了防御的难度,使得敌人难以翻越围墙。
瞭望塔和射击孔则有利于村民观察敌情和进行防御射击。
这些防御设施相互配合,形成了严密的防御体系。
四、屯城古村防御聚落形态的意义与启示屯城古村防御聚落形态的研究对于现代聚落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首先,其空间布局、建筑风格和防御设施等方面的经验可以为现代聚落规划提供借鉴。
空间生产理论视角下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研究

空间生产理论视角下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研究传统村落文化是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的推进,传统村落面临着严重的退化和破坏,急需进行保护和传承。
本研究选取空间生产理论作为视角,探讨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问题。
空间生产理论认为,城市空间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传统村落的形成也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逐渐形成的。
在保护传统村落文化时,不仅要关注村落内的宗族文化、宗教信仰、建筑风格等,还要考虑到外部环境对村落的影响。
只有通过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属性进行深入研究,才能有效地保护传统村落文化。
需要对传统村落的空间组织进行研究。
传统村落的空间组织一般呈现出“四合院”式的建筑布局,以及彼此相连的小巷和街道。
这种布局有利于村落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是传统村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保护传统村落时,应该保护和修复这种传统的空间组织形式,使其不仅能够满足现代居民的需求,还能够保留传统村落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需要考虑传统村落的空间边界。
空间边界是传统村落的重要标志之一,可以通过建筑形式、道路布局等方式来体现。
传统村落的空间边界不仅有利于村落内部的管理和秩序,还能够保护传统村落内的文化遗产。
在保护传统村落文化时,应该重视传统村落的空间边界,通过限制城市扩张、加强对外部环境的管控等方式来保护传统村落。
需要研究传统村落的空间可持续性。
传统村落的空间可持续性是指在保护传统村落的能够满足现代居民的需求并保持生态平衡。
传统村落的建筑形式和村落布局通常具有自然、环保的特点,这对于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保护传统村落文化时,应该注重传统村落的生态环境保护,推动传统村落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发展。
从空间生产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问题,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通过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属性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文化。
宗族结构影响下晋东南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及发展演变——以西社村为例

54城市建筑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 2024.01族结构变化是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明清时期,晋东南地区民间商贸较为发达,催生了许多“聚族而居、聚族而商”的聚落。
西社村位于长治市平顺县,其空间结构深受传统潞商宗族结构影响,是一个典型的宗族血缘型村落。
研究通过剖析西社村空间格局演变与宗族结构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晋东南地区宗族型村落空间演变研究提供新视角。
1 宗族结构与传统聚落1.1 宗族结构“宗族”是指由一定数量且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组成的一个或多个较稳定的社会单位,是传统社会中最大的血缘组织。
一般来说,宗族是一定区域内拥有共同男性祖先的“族群”,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及文化认同。
宗族的基本结构通常由宗祠、族长、族田等组成,林耀华[3]依据宗族系统的内部复杂性将其组织结构划分为“族—房—户”及“族—房—支—户—家”。
郑振满[4]以福建地区传统宗族社会组织为研究对象,将血缘、地缘及利益关系作为划分依据,把宗族结构划分为三类,分别是以血缘纽带为基础的继承式宗族,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依附式宗族,以利益关系为基础的合同式宗族。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西社曹氏,属于继承式宗族。
1.2 传统聚落传统聚落又称传统村落,指民国以前所建、具有一定保护价值的古村落。
201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四部下发的《关于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的通知》中指出,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时间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摘要 平顺县西社村作为晋东南地区典型的宗族血缘型村落,其形态受宗族结构影响,格局独特。
文章从宗族结构的视角出发,借助族谱、碑刻等文字史料信息,结合田野调查与类型比较等方法,对宗族社会结构的变迁过程与聚落空间形态发展演变过程进行历时性分析,归纳宗族发展对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结合宗族结构影响下聚落的两个空间特征,探究其空间形态及发展演变规律。
《宗族文化影响下的传统村落形态分析及保护研究》范文

《宗族文化影响下的传统村落形态分析及保护研究》篇一一、引言传统村落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宗族文化与历史记忆。
这些村落的形态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组织结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更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缩影。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村落面临着严重的保护与发展问题。
本文旨在分析宗族文化对传统村落形态的影响,并探讨有效的保护措施,以期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二、宗族文化对传统村落形态的影响1. 宗族组织结构的影响传统村落的形态往往受到宗族组织结构的影响。
在宗族社会中,家族长辈的权威地位使得村落呈现出明显的等级结构。
这种等级结构在村落空间布局、房屋建筑风格、道路交通等方面均有体现。
例如,宗族长辈的住宅往往位于村落的中心位置,具有较高的地位象征。
2. 宗族价值观的影响宗族价值观对传统村落形态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
宗族文化强调家族团结、尊老爱幼、重义轻利等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在村落的日常生活中得以体现。
例如,在村落规划中,往往注重公共空间的设置,以满足宗族成员的社交需求;在建筑风格上,追求和谐统一,体现宗族和谐共处的理念。
三、传统村落形态的特点1. 空间布局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往往呈现出紧凑、有序的特点。
房屋建筑围绕中心广场或祠堂布置,形成明显的空间分区。
这种布局有利于增强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同时方便宗族成员进行日常交流。
2. 建筑风格传统村落的建筑风格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
在材料选择、建筑结构、装饰风格等方面,均体现了地域文化和宗族文化的特点。
例如,南方地区的传统建筑多采用砖木结构,屋顶坡度较大;而北方地区的建筑则多采用石材和土坯,具有厚重的质感。
四、传统村落的保护措施1. 政策支持与法规保障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与法规,为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政策支持与法律保障。
例如,制定专项资金扶持政策,用于支持传统村落的维修与改造;制定文化遗产保护法,明确传统村落的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违法责任等。
2. 文化传承与教育普及加强宗族文化的传承与教育普及工作,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
第六部分实例分析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解读.

4.1维护村落景观的完整性——对策
新农村规划建设应首先从整体环境入手,对构成乡村 景观的要素进行系统的梳理,明确保护内容和目标。
自然要素——包括水体,山体、风水林、名木古树 人工要素——包括古建筑、古井、古村落等。
在乡村总体规划阶段,划定出景观维育区,实行空间 管制,对重要因素进行保留和维护,避免在新农村开 发建设中受到冲击。
• 在规划师的“丁字尺”与“三角板”下,传统村落中 的乡土文化能否逃过城镇历史文化保护所经历的劫难, 是规划师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正视的问题。
实用文档
1.2 村庄建设现象
﹖ 实用文档
新农村建设——榜样的力量
昨 天
今 天
实用文档
新农村建设——榜样的力量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的典范
明天
实用文档
新农村建设——榜样的力量
•要保持和延续一个地区原有的村落特色和面貌,必须要对 村落建筑的形式、色彩、材质等进行控制,对农民的需求 进行引导。
实用文档
6 村落建筑的引导与控制
民居
实用文档
结语
•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建立有序的人与 环境、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传统村落是中华五千年文 化的积淀地,农村的经济发展不能以乡土文化和村落 精神的丧失为代价。保护和传承村落文化是保护我国 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是中国人乡土情结的载体, 是人们精神寄托和文化认同的基础,也是建设和谐社 会的基本内容。
实用文档
2、 组群
核心公共中心组群 外围住宅组群
实用文档
3、 院落
前院式
后院式
内院式
侧巷与院落空间关系
院落水平组合形式 院落垂直组合形式
实用文档
3 、院落
中国古代农村社会的组织形式

中国古代农村社会的组织形式中国古代农村社会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其组织形式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有所差异。
尽管如此,总体而言,古代中国农村社会的组织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宗族和家族组织:宗族和家族是中国古代农村社会的基本组织单位。
宗族是以共同祖先为纽带的大家庭群体,家族则是宗族的一个分支。
宗族和家族组织通常由一位族长或家长管理,维护着成员间的亲属关系、财产和名誉。
重要的决策和事务由族长或家长负责决定,其他成员服从其领导。
2. 农村社区:在农村社会中,社区是基于地域划分的一个重要组织形式。
社区的范围通常是一个乡村或一个较小的行政区域,由有地主权的村落和农户组成。
社区的头领通常是村落里的地主或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物,负责管理和维护社区的利益。
社区成员的关系密切,相互之间有着互助和合作的需求。
3. 农田互助组织:在古代农村社会,农田互助组织起着重要作用。
农田互助组织是农民自愿组成的工作单位,旨在互相帮助完成耕种、种植和收获等农事活动。
这些组织通常由一位负责人或头领管理,协调工作任务,解决农田争议和纠纷。
4. 同业组织:中国古代农村社会中的同业组织是由同一行业的人组成的。
这些组织通常由一位精通该行业的人物担任头领,负责管理学徒制度、保护行业利益和传授技艺。
同业组织在维护行业秩序、规范工作行为和促进技术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5. 宗教组织:宗教在中国古代农村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宗教组织也是农村社会的一种组织形式。
这些组织由信仰某种宗教的人们组成,主要负责宗教仪式、祭祀和精神指导。
在当时的社会中,宗教组织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提供精神慰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尽管古代中国农村社会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但以上几个方面是其中的关键要素。
这些组织形式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为农村社会提供了基本的组织结构和秩序。
这些形式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个人、家庭和社会,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农村社会历史。
尽管现代化的农村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古代农村社会的一些组织形式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存在,并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基于“人-地”关系的传统村落空间特征解析--以闽南盆地型宗族聚落为例

—以闽南盆地型宗族聚落为例I陈小辉邹雪妹邓奕基于"人一地"关系的传统村落空间特征解析—文章编号:1009-6000(2020)12-0029-07中图分类号:TU984.12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9-6000.2020.12.00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闽江流域传统村落空间设计智慧图解与当代应用研究(51778145)□作者简介:陈小挥(1976-),男,工学博士,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学院院长,教授;邹雪妹(1993-),¼硕士研究生,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邓奕(1968-),男,工学博士,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教授。
基于“人一地”关系的传统村落空间特征解析----以闽南盆地型宗族聚落为例Analysis on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Based on the Relati o n s hip betwee n Human and Land:A Case Study of the Clan Settlement of Minnan Basin Type陈小辉邹雪妹邓奕CHEN Xiaohui ZOU Xuemei DENG Yi摘要: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乡村建设热潮不断加剧的同时也暴露出村镇本底资源不清、乡村建设盲目照搬城市做法等问题。
人和地是乡村聚落发展的关键因素,不同历史阶段的人地关系影响下乡村聚落表现出不同的空间特征。
文章以“人一地”两者之间的关系为落脚点,探讨土地权属变更下闽南盆地型聚落鸽社会与空间演变规律。
通过研究发现,土地制度变迁后的聚落社会结构呈现多元化:生活空间由线性拓展向多点放射性拓展再到填充式拓展演变;居住单元由大型集合住宅向小型集合住宅再到独户住宅演变;生产空间由扩张到收缩再到转移演变。
文章认为政策是闽南盆地型聚落衍变的外驱,村民的社会需求是内核,在衍变的过程中聚落始终保持着"山一水一田一宅”的传统格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族组织和村落空间形态王浩锋叶珉关键词:宗族组织,村落形态,空间构成1.引言宗法制度下的社会组织结构一直被认为是影响我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和“规划”的重要因素。
这主要表现在在村落的发展过程中,宗族经常出面调动集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修建村落的公共基础设施如水系、道路、桥梁等,同时大举兴建祠堂等公共建筑并通过其体现宗法制度的意识形态。
这种情况在徽州地区的传统村落中表现得尤其突出。
商业的兴盛为那里大量祠堂的出现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随着宗族房份的形成,大小房支都拥有各自的礼制和生活中心-祠堂。
村落中祠堂前面多有供宗族成员聚会的小型广场,周围的建筑布局和街道组织也比较工整,形成了比较有特点的空间节点(图1)。
住宅以祠堂为中心布局的特点使得许多研究者认为,村落的发展受宗族裂解的推动和传统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宗族的社会等级结构转化为村落的空间结构。
村落以房支祠堂为中心组织各自的空间领域,最后形成以宗祠为中心、以支祠为次核心的多层次空间等级结构,如图2所示(董卫, 1986;余英, 2002;张十庆, 1986)。
然而在我们对徽州村落的研究中发现,上述的看法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社会学方面的研究成果首先对此提出了质疑。
房份的形成和共有财产以及祠堂的建设并非同步,更多的情况是一个房支祠堂的修建通常较晚(高寿仙, 1995)。
荷兰汉学家Zurndorfer(宋汉理)的研究表明,由于非常明显的贫富两极分化,十六世纪时徽州宗族的内部很可能已经产生了基于经济占有权而非长幼辈分的等级秩序(1989)。
况且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由于宗族成员的多次迁入迁出以及地产兼并,即使依据房份划分的空间领域相信也早就变得面目全非。
这种质疑在我们进一步对徽州传统村落形态的空间分析中得到了印证。
2.研究方法-空间句法介绍(Space Syntax)空间句法是伦敦大学建筑学院希列尔教授及其同事的研究成果(Hillier, 1989 & 1996; Hillier & Hanson, 1984)。
借助计算机的分析,该方法把对建筑和城市空间组织的描述转述为空间系统中各个空间组成部分所构成的相对关系,从而试图揭示表面形式背后的深层空间结构特征。
在其方法背后是一套关于空间形态的理论,该理论假定城市和聚落的空间组织都受到某种“形态法则”(Morphological laws)的影响,人类社会通过这些形态法则在实体环境中再现其种种社会关系的同时,其行为也会受到空间形态的影响。
而空间句法的主要目的是展示空间形态法则如何在各种空间形式中产生不同的空间界面来实现对社会关系的表述。
空间句法对空间的描述有两个基本概念:一维的线性(Linearity)和两维的凸起程度(Convexity)。
一维的线性描述一个空间和其相邻空间可能形成的轴线延伸程度;两维的凸起程度指的是空间的宽度大小和尺度。
一个连续空间系统可以解析成许多个由实体环境边界所限定的“凸状”空间(图3-a)。
这些“凸状”空间相互所形成的线性连接构成轴线,它指的是一组“凸状”空间不受视线和步行遮挡所能形成的最长延伸线。
涵盖一个村落或城市所有“凸状”空间的最长并且数量最少的轴线之间相互连接,形成一个空间系统的轴线图(图3-b)。
在此基础上,空间句法对系统每个组成部分的空间属性加以量化的描述。
本文应用的主要参数有:“深度”(Depth)、“连接度”(Connectivity),“局部结合度”(R3)和“整体结合度”(Rn)。
“深度”表示从系统中的某个轴线空间到其它轴线空间中所必须经过的轴线数量(轴线改变方向的次数)。
“连接度”表示和某个轴线直接相连的轴线数量。
“局部结合度”考察一个轴线到距离其3个深度之内的其它轴线的相对可达性,而“整体结合度”考察一个轴线到系统中所有其它轴线的相对可达性。
空间结构的另外一个重要属性是从局部属性感知系统整体特征的能力,在空间句法中定义为“可理解度”(Intelligibility),由轴线的“局部结合度”和“整体结合度”之间的回归系数(数值介于0~1)来表示。
“整体结合度”最高的轴线(占总数值10%)构成一个空间系统的“结合度核心”(integration core)。
3.村落的空间特征我们这次考察的徽州村落一共有8个,分别是屏山、南屏、呈坎、宏村、唐模、西递、瞻淇和渔梁。
空间句法分析的结果显示,尽管这些村落的轴线数量差别很大(最小的88根轴线,最大的234根),但它们之间的平均空间属性如“连接度”、“局部结合度”和“整体结合度”都相当接近(见表1)。
统计分析显示,村落的平均“整体结合度”和系统的轴线数量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Correlation Coefficient r = -0.0844),而局部的空间属性如连接度、局部结合度和系统大小有一定的相关(Coefficient r分别为0.544和0.578)。
村落的“可理解度”介于0.1794和0.5242之间,显示出它们在整体的空间配置上有一定的不同。
另一方面,村落的“可理解度”和系统轴线的数量存在一定的反比关系(Coefficient r = -0.5188),即随着轴线的增多,村落的空间“可理解度”有下降的趋势。
表1徽州村落形态相关属性统计村落轴线数量MeanRnMeanR3连接度核心轴线%Rn低于50%轴线%可理解度可理解度(核心+1)屏山2340.7856 1.8400 3.1795177.313658.10.32690.4149南屏1520.7332 1.8883 3.1842127.98757.20.20040.5239呈坎2070.6709 1.7342 2.9179167.712058.00.26200.4112宏村2080.8199 1.8218 3.1058157.212057.70.40550.5924唐模1370.7288 1.6857 2.9197107.38259.90.45020.5866西递1940.8110 1.8092 3.113147.211358.20.43330.5589瞻淇2100.8202 1.8636 3.1905157.112459.00.17940.6791渔梁880.8373 1.6914 2.93186 6.85259.10.52420.6865平均1790.7759 1.7918 3.0678137.310458.40.34770.5567 Correl-0.08440.57790.5440-0.5188图4显示的是空间句法分析之后的轴线图,其中粗线部分是村落的整体结合度核心,虚线是整体结合度低于平均值的轴线(占总值50%的下半部分)。
整体结合度的分布有个有趣的现象,即数值最高的线段基本分布在村落的中心而数值较低的多分布在村落的周边。
并且这两部分线段都和系统的轴线数量存在着固定的比例关系,分别大致在7.3%和58.4%(见表1)。
这8个案例所形成的整体结合度核心由一系列连续相交的轴线组成,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以屏山、南屏、呈坎、宏村和西递为代表,它们的空间核心大致类似不完整的网格状。
另一类以唐模、瞻淇和渔梁为代表,它们的空间核心呈现比较明显的线性。
虽然所有村落的空间核心的形状都相对比较紧凑,但它们在村落中的相对位置有所不同。
宏村和渔梁的结合度核心最浅,由一根结合度最高并且较长的轴线直接连向村口(渔梁是到河边的码头)。
唐模和瞻淇的相对较浅(距离村口3个轴线深度),而其它五个都比较深(距离村口超过6个轴线转折)。
虽然这些村落的“可理解度”之间有较大落差,但是当选取空间核心以及直接与它相连的轴线来分析时,我们发现R3和Rn之间的相关性有了较大的提高。
很明显,村落空间核心部分的可读性明显高于村落的整体和其它部分。
这种局部和整体的构成关系成为本组所有村落的一个重要空间特点之一。
为了考察这些空间特点和社会功能、文化因素之间的联系,我们把村落“整体结合度”的分布和村落主要功能要素(如主要街道、广场、祠堂、庙宇、学堂、店铺、市场等等)的分布叠加起来。
一个直观有趣的现象是,几乎在所有村落中,大部分的祠堂都位于整体结合度核心之上。
换句话说,大部分的祠堂在拥有最高建筑等级的同时,也因为它们所处的位置毗邻最高“接合度”的街道而在全局上占据了村落中的有利地位。
比较例外的是联宗祠堂,如唐模的许氏宗祠和西递的胡氏宗祠本始堂,虽然名义上是村中等级最高的建筑并位于显著的村口位置,然而从功能角度而言,它们却并不是最方便和最经常使用的空间,似乎更多表达的是某种特殊的象征意义。
与此同时,店铺和市场等商业建筑的分布却大多和村落的整体结合度核心重合,而庙宇和学堂等建筑一般都分布在整体结合度中等或者较低的地方。
最后,村落中杂姓宗族的祠堂通常也都位于整体结合度较低的地方。
我们把村落的这些主要空间元素的整体结合度数值提取出来然后按照大小进行排序,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等级序列。
该等级序列可以由一下不等式来表达:宗祠=店铺>房支祠堂>家祠=杂姓宗族祠堂=学堂=庙宇=联宗祠堂以上这些空间特点说明徽州的村落中具有某种共性引导着它们形态的发展和演变,同时也促使村落的祠堂、店铺等建筑向整体结合度的核心部分集中,并似乎由此形成了一个村落的公共中心,涵盖了和当地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空间。
这种现象和本文开头介绍的由对应关系而引申的等级空间体系大相径庭。
村落形成的似乎不是一个个的空间领域,而是由整体结合度核心所涵盖的一个网络状的连续空间。
这种现象也不大可能是事先设计或规划的结果。
虽然宗族在村落建设中曾经试图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实现某种社会文化意图,但这些村落历经几百年的发展迫使我们必须把它们的形态看成是自下而上的结果。
一旦从时空角度来探讨村落形态的发展,我们马上就会面临一个巨大的障碍,即文献和考古资料的匮乏。
然而,村落中的某些空间特征却给我们留下了一些线索来了解其形态的演变过程。
4.村落形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演变如图5所示的轴线图,从中可以看出所有村落的轴线组织有以下一些几何特征。
系统中一般只有少数长轴线,大部分轴线都很短,并且很少有轴线直接贯通交叉。
长轴线一般都位于联系村落内外交通的主要道路上,这些道路主要由一系列呈大钝角相交的轴线组成,并大致保持线性延伸。
村落中祠堂周围的轴线组织也有某些特点。
我们发现,如果从祠堂面前的轴线向外扩展2个深度(能形成道路网络的最低条件)所形成的轴线群涵盖了该局部区域内的大部分轴线,而其它的轴线却没有这样的特征。
这种特点和空间句法分析所显示的结果相当吻合,即村落中有一定数量的祠堂位于局部结合度最高的轴线上。
另外,村落的主要道路和整体结合度的核心有相当程度的重合。
从一些学者对徽州村落历史的研究来看,主要道路的确是当地村落发展的重要方向(单德启,1998; 吴小勤编著;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