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教师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主备人:刘孝军审核人:陈德钊班级姓名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归纳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弄懂文章。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比喻论证方式和排比、对偶手法。

3.分析孟子的政治主张中的“仁政”思想。

★重点难点:归纳文言知识点和比喻论证方式;孟子政治主张中的“仁政”思想。

★课前预习

一、知识链接

1、作者作品

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2、背景

战国中期,各诸侯国的统治者都在讲究变法革新,富国强兵,合纵联横,互相攻伐。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离娄上》);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社会兵员缺乏,劳力不足。各诸侯国也就处心积虑的争夺人力。梁惠王也不例外,他采取了一些体恤百姓的措施,以求吸取人力资源,但收效甚微,故有“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却“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借梁惠王的疑问,或说是心理需求,宣传自己“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

二、自学检测

(一)正音: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王好.( )战 弃甲曳.

( )兵而走 数.( )罟.( )不入洿.( )池 是使民养生丧.

( )死无憾也 五十者可以衣.( )帛矣 鸡豚.( )狗彘.( )之畜.

( ) 谨庠.( )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

( )之义 然而不王.( )者 涂有饿莩.

( )而不知发 (二)释义: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无.

失其时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④涂.

有饿莩而不知发 2.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①河.内凶 ②弃甲曳兵而走.

③谷不可胜.食也 ④王无罪岁.

,斯天下之民至焉。 ⑤王无罪..岁 ⑥则无望..

民之多于邻国也 ⑦养生..丧死无憾也 ⑧然而..

不王者,未之有也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食:谷不可胜食.

也 狗彘食人食.

②以:请以.

战喻 以.

五十步笑百步

,.

斧斤以.时入山林

申之以.孝悌之义

③于:寡人之于.国也

则移其民于.河东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④之:寡人之.于国也

填然鼓之.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王道之.始也

鸡豚狗彘之.畜

申之以孝悌之.义

⑤然:河内凶亦然.

填然.鼓之

⑥则:则.移其民于河东

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

4.对加点活用的词加以解释。

①填然鼓.之②树.之以桑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④然而不王.者

⑤王无罪.岁

(三)译句(注意各句中的特殊句式现象)

①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④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⑤树之以桑

⑥鸡豚狗彘之畜

⑥申之以孝悌之义

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⑧未之有也

★课中导学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说”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态?应如何看待梁惠王的这些做法?

提示:这句话是梁惠王“尽心”治国的自我表白。表现了梁惠王对自己的政绩的高度肯定,近乎于陶醉。在梁惠王看来,拆东墙,补西墙,这种“查漏补缺”式的救灾措施,处处都是为百姓着想的,自己这样做,对百姓已经够尽心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梁惠王并不是从根本上来解决百姓疾苦的,这样的“尽心”也只是简单之举。

2.“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为什么会有“寡民”的担心和疑问?他的根本目的何在?

提示:诸侯争霸的战国时期是冷兵器时代,劳力资源是富国强兵的根本。想问鼎天下,人口是十分重要的砝码。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略地,杀人盈野;对内又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争夺劳力,成为各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谁拥有了大量的人口,谁就拥有了大量的土地耕种者,谁就拥有了大量兵源,谁就能够富国强兵。

梁惠王希望更多的人民归附自己。这里,梁惠王将“邻国之政”与“寡人之用心”对比,将“邻国之民”与“寡人之民”对比。对比中可见梁惠王的自矜与困惑之深,可见梁惠王想知道“民不加多”原

因的迫切心情以及追求富国强兵、问鼎天下的政治雄心。

3.孟子在说明梁惠王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时,为什么要“以战喻”?“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它的原创者就是孟子。孟子运用这个故事是想说明什么?这样说比直接讲好在哪里?

提示:用打仗作比喻,是因为梁惠王喜欢打仗,用此比喻易于让他领悟“五十步笑百步”的不对,另外也告诉人们“战争”不是“仁政”的内容,从而明确自己的观点。

“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自以为自己对于国家较他国国君尽心,自己的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会自动投奔他。可是,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不见增多。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源,老百姓看透了他的目的,又怎会来“送死”呢?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以“五十步笑百步”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多于邻国。

“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本体和喻体非常贴切,使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同时,运用比喻说理,显得从容不迫,机智而又风趣。

4.“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提示: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国民“加多”,称雄诸侯,必须施行仁政。只有行仁政,才能顺民意,得民心,进而得天下。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不征调百姓服役而耽误生产时节,不狂捕滥捞,不忽视时令伐木,牲畜不误繁殖,不误粮食播收,种桑养蚕织布,“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解除后顾之忧,百姓衣食安则心安,从而稳定人心,巩固政权。然后再兴办教育,使人人知廉耻,人人讲礼义,引人向善,倾心归附。至此,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

★学习反思

★课外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数.(cù)罟洿.(kuā)池弃甲曳.(yè)兵B.孝悌.(tì) 饿莩.(fú) 养生丧.(sānɡ)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