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场猪瘟流行原因及治理措施

养猪场猪瘟流行原因及治理措施
养猪场猪瘟流行原因及治理措施

组织化学染色法、免疫荧光法受仪器设备、操作技术要求高、试剂不好保存等条件限制,国内应用此两种方法较少。在国内诊断方法中以PCR方法为主,PCR是一种快速、简便、特异的诊断方法,该方法至今已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在传统PCR技术基础上得到了延伸。

7规模化猪场的控制措施目前采取的主要对策是,加强饲养管理,降低饲养密度,良好的圈舍通风,减少环境应激,合理分群与混养,

实行全进全出,避免将不同日龄的猪混

群饲养,从而减少和降低猪群之间

PCV-2及其他病原的接触感染机会。

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将消毒卫生

工作贯穿于养猪生产的各个环节,最大

限度地降低猪场内污染的病原微生物,

减少或杜绝猪群继发感染的机率。有效

预防和控制其他感染性疾病,做好猪

瘟、猪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病、猪气

喘病等疫苗的免疫接种,提高猪群整体

的免疫水平,减少呼吸道病原体的继发

感染,增强肺脏对PCV-2的抵抗力。

对于早期发现疑似感染猪进行检

查、隔离、治疗(尽管该病有许多治疗

方法,但是治疗效果一般不佳,对该病

的预防和治疗任重而道远)或淘汰。避

免从疫区引进猪只,严格控制外来人

员、车辆、货物进入猪场。同时避免其

他动物接近猪场,对老鼠和飞鸟也要进

行严格控制。

猪瘟又称烂肠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属一类动物传染病。在我国,由于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的研制和应用,猪瘟曾一度受到控制。但由于我国养猪以散养、中小型养猪户(场)居多,综合防疫措施做不到位,使得猪瘟的发病率有所抬头,再度成为威胁养猪业的重要问题之一。

1养猪场猪瘟流行及危害从2005~2006年7月份以来,全国许多地区特别是在南方部分地区发生了猪无名高热病。目前,认为其病原由多种病毒、细菌组成,但猪瘟在“无名高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王先明等(2006)报道,2001~2006年5月份以来,在东南及中南一些省份发生的猪群无名高热病,尽管是由多种病原引起的混合感染,但猪瘟病毒被公认为感染率最高的病原。相当数量的发病猪群症状及剖检都十分典型。刘文峰等(2006)

报道,2005年对江西省653例病猪27

例进行相应的抗原检测,结果显示,猪

瘟免疫合格率为53.8%,阳性率为

42.4%。王克领等(2004)2003~2004

年7月,对河南省各地、山西、安徽等

省的1043份血清进行检查,猪瘟免疫

平均合格率为66.7%,其中规模化猪场

的合格率为71.2%,小型猪场的合格率

为50.6%,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猪瘟

仍是当前危害养猪业最为严重的传染

病。

2猪瘟流行病的新特点

近年来,猪瘟的流行发生了较大的

变化,从频发的大流行转变为周期性、

波浪式的地区散发性流行,临床症状和

病理变化非典型性,并出现了亚临床感

染、母猪繁殖障碍和新生仔猪先天性感

染等新流行特点。

2.1非典型猪瘟

非典型性猪瘟又叫温和性猪瘟,发

病率、病死率比典型性猪瘟低,多发生

于11周龄以下(特别是2~4周龄发病

多,其次是5~11周龄),而且多呈散发

或在局部地区的少数养猪场发生,流行

速度缓慢。患猪体温41℃左右,大多

数腹下有轻度瘀血或四肢下部发绀,耳

尖、尾尖呈紫黑色,出现干耳、干尾现

象,甚至耳壳脱落。患猪有食欲,但采

食量下降,精神欠佳。少数病猪皮肤有

出血点,有些有神经症状或腹泻,病程

较长。许多病猪抗生素治疗无效。大多

数病猪病理变化不太明显,无猪瘟的典

型病变。主要病变是:扁桃体充血、出

血,化脓溃疡;胆囊肿大,胆汁浓稠;

胃底呈片状充血或出血,有的有溃疡;

淋巴结肿大,多数见不到大理石样的出

血性病变;肾脏、膀胱出血不明显,有

的肾脏只能看到散在的小出血点。

2.2繁殖障碍型猪瘟

繁殖障碍型猪瘟主要发生于繁殖母

养猪场猪瘟流行原因及治理措施

王惠强罗烈菊

(浙江省永康市万利养殖公司,浙江永康321306)

猪,其本身呈隐性感染,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能通过垂直传播危害下一代,导致胚胎死亡和仔猪的成活率下降。根据感染不同时间段的仔猪可分为两种类型:

2.2.1带毒母猪综合症

带毒母猪综合症又叫猪瘟胎盘感染,感染隐性猪瘟的带毒母猪,病毒能通过胎盘传给不同时期的胚胎,产出木乃伊胎、死胎和弱仔。有的仔猪出生后精神沉郁、震颤、间歇性腹泻;有的发生呕吐和运动失调,皮肤出现出血斑块及皮下水肿的症状。病仔猪常在2~3天内死亡,致死率很高。一般不发生水平传播,发病率的高低与带毒母猪的多寡有关。该病的剖检病变与典型猪瘟有相似之处,但病变程度较轻。典型病变出现的概率较少,如在咽喉、肾、膀胱黏膜等处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点,淋巴结出血、充血和水肿;胃肠道有出血、充血和水肿。

2.2.2晚期侵袭性猪瘟

晚期侵袭性猪瘟感染后,呈隐性猪瘟感染的母猪所产的仔猪出生后的一段时期内表现健康,在哺乳期内生长良好,一旦断奶后,仔猪即连续出现病状。表现为体温升高41℃左右,厌食。其特征性的症状是顽固性腹泻,粪便由褐色变成黄色。后期由于肛门失禁,粪便沿着后腿淌下,恶臭异常。病猪迅速消瘦,腹下部及耳根皮肤呈紫红色瘀血。治疗无效,疗程1周左右,以死亡而告终。剖检的主要病变是胃肠道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大肠段有溃疡,全身淋巴结水肿、充血和出血,仅有部分病猪的肾、膀胱黏膜出血。

3猪瘟流行的原因

当前猪瘟流行情况由暴发转向温和,由一般猪群转向主要发生在繁殖母猪,且多为隐性感染、潜伏性感染。仔猪经母猪胎盘垂直感染。猪瘟流行也跟猪瘟疫苗的质量问题有关、此外与猪瘟病毒毒力的变异、猪体的免疫抑制、免

疫程序不合理等因素有关。隐性感染的

带毒母猪往往被忽视,而成为传染源。

它们所产的仔猪也常出现感染,或者产

生免疫耐受。如遇环境突变,母源抗体

降低等因素就会诱发此病。这也是目前

一些规模化猪场流行地方猪瘟的主要原

因。

3.1疫苗注射剂量问题

猪瘟兔化弱毒株(C株)是国际公

认的最佳疫苗株,很多欧洲国家采用此

苗有效地控制了猪瘟(HC)的流行,

但我国近年来常有免疫失败的报道,其

原因与猪瘟疫苗免疫剂量不够有关。有

部分猪免疫后,抗体水平不能防止猪瘟

病毒感染,该种猪如果感染强毒,可引

起亚临床感染,终身带毒或散毒。因

此,专家指出,疫苗免疫效果应以能防

止亚临床感染为标准。目前欧洲为消灭

HC亚临床感染,多采用加大免疫剂量

的方法。欧洲药典规定用C株疫苗免

疫时,肌肉注射剂量为400RID。我国

猪瘟细胞苗出厂时检验以5万倍稀释能

致兔体热反应为合格,及每毫升原液含

5万RID。规定的免疫剂量为150RID,

这一剂量远低于国际标准,不能有效阻

止HC亚临床感染。

3.2猪瘟毒力的变异

目前认为HCV只有1个血清型,

但致病力有强弱之分。有人从慢性猪瘟

病例中分离出低毒力的毒株,在将这种

毒株连续经猪体传过8代后,则可使毒

力返强。这一现象可以说明,猪瘟病毒

在免疫压力下可以改变其毒力和抗原特

性。

3.3免疫程序的问题

免疫程序的关键是排除母源抗体干

扰,确定合适的首免日龄。仔猪首免猪

瘟疫苗的日期最好选定在仔猪体内母源

抗体不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而又能防御

病毒感染的时期。

据报道,1日龄吃到初乳的仔猪,

其体内猪瘟中和抗体滴度高达1∶512以

上,10日龄降至1∶128,15日龄降至1∶

64,以上中和抗体滴度对猪均可达到

100%的保护。20日龄降至1∶32,此时

尚能达到75%的保护率,30日龄降至

1∶16以下,此时的猪瘟中和抗体滴度不

能保护仔猪免受猪瘟病毒的感染。目前

国内推荐使用的仔猪免疫程序有三种:

第一种是仔猪断乳后到65日龄一次性

免疫2~4头份;第二种是20日龄首免2

头份,60日龄加强免疫2头份或4头

份;第三种是超前免疫(也称乳前免疫、

零时免疫),即仔猪出生后注苗2头份,

注苗2小时后让其吃初乳。实践证明,

以上三种免疫程序,在猪瘟流行期间使

用前两种不甚可靠,只有超前免疫在猪

瘟流行时适用。但也有超前免疫发生免

疫失败的报道,主要原因是由于母猪晚

间产仔,饲养管理人员工作疏忽,给部

分已吃过初乳的仔猪进行超前免疫,往

往导致这部分仔猪免疫的失败。

3.4猪体的免疫抑制

一些免疫抑制疾病如蓝耳病、伪狂

犬病、猪细小病毒病、猪流感、猪圆环

病毒Ⅱ型感染引起疾病,会使猪体免疫

力下降,从而影响猪瘟的免疫效果,甚

至导致免疫无效。滥用某些药物,如链

霉素、氯霉素及磺胺类等药物,以及长

期或大量饲喂霉变饲料,管理不当,环

境污染等因素,也都能导致猪体的免疫

功能下降,对HC的易感性增加。造成

的免疫抑制的应激因素包括仔猪断奶、

换料、去势。长途运输、高温、寒冷、

并栏、转群、拥挤、咬斗、捕捉、保

定、手术、饥饿、噪音等,均使猪体内

皮质醇升高,抑制其免疫功能。

4猪瘟的治理措施

养猪场一旦发生猪瘟,应该及时上

报地方兽医主管部门。尽早确诊,采取

果断措施。切实地做好“强制封锁、强

制扑杀、强制免疫、强制消毒、强制检

疫”的综合防制措施,并要以“早、

快、严、小”为原则,实行群防群治,

结合猪瘟的诊断、及时处理疫情、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选择优质的疫苗、加强免疫监测、净化种猪群、防止免疫抑制疾病的感染、适时淘汰隐性猪瘟感染、坚持自繁自养、重视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有效地控制猪瘟的流行。

4.1加强猪瘟的诊断

及时准确诊断对遏制猪瘟流行非常重要,延误诊断会造成严重损失或更大的流行。典型猪瘟可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作出诊断,非典型猪瘟由于症状不明显和缺乏特异病征,通常依靠实验室诊断方法确诊。实验室检验可分为血清学检测、病原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三大类。中大型猪场发生猪瘟,早期诊断更为重要。在临床诊断中,猪瘟的诊断一定要依靠实验室。目前用RT-PCR技术检测猪瘟病毒在国内使用的比较普遍。此外临床中应用荧光抗体试验检测猪瘟是比较好的诊断方法,该方法快速准确。间接血凝试验可用于血清猪瘟抗体的测定(监测猪瘟免疫抗体水平),此方法操作方便,易于推广。

4.2处理疫情要及时

猪场一旦发生猪瘟,应迅速对病猪进行隔离观察、治疗,全场用2%~3%的火碱紧急消毒。对病死猪在确诊并采取病料后,应及时进行掩埋等无害化处理,以减少病原体的散播。通过提高日粮的营养水平,精心饲养管理,提高病猪及易感猪的抵抗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猪瘟感染给养猪业带来的损失。为防止疫情向外扩散,应及时封场,禁止人员随意出入,必须出入的需进行严格消毒。到目前为止,猪瘟无有效治疗方法,有条件的可用高免血清进行治疗,但由于用量较大,成本高,一般只有昂贵的种猪才使用这种治疗方法。此外,还可进行中药疗法、砒霜卡耳、细胞因子疗法等,目前应用较多的方法仍然是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紧急接种,根据猪只的体重、病情等决定疫苗使用剂量。一般未出现症状的猪(体重35kg左右)注射4~6头份,有症状的猪注射8~10

头份;体重50kg左右的猪注射10~30

头份。同时,为了提高治愈率,减少后

遗症,在用疫苗紧急接种同时,可进行

对症辅助治疗,如退烧、补液、健胃

等,免疫猪瘟疫苗后,不要使用抗生

素,否则影响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

4.3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种猪集中统一免疫,种公猪、种母

猪一年两次集中统一免疫,每头种

(公、母)猪每次接种4~6头份;仔猪

21~25日龄左右进行首次免疫,每头仔

猪接种2~3头份;50~60日龄左右加强

免疫,每头猪接种3~4头份。

断奶时母猪与其仔猪同时免疫,母

猪接种4~6头份,仔猪接种2~3头份,

仔猪50~60日龄左右加强免疫,每头猪

接种3~4头份。

在疫区有些猪场为了防止仔猪早期

感染猪瘟病毒,在仔猪吸吮初乳前进行

免疫(即超前免疫),每头猪注射1~2

头份,注射后1~2小时让其自由吮奶,

第二次免疫在30~40日龄左右进行,每

头接种3~4头份。

4.4选择优质的疫苗

疫苗应选择农业部主管部门指定的

正规厂家生产的高效价、高质量的疫

苗。我国现今生产的猪瘟活疫苗瓶签上

标明猪瘟活疫苗(I)的为组织苗(包括

牛体反应苗、脾淋苗、乳兔苗);瓶签

上标明为猪瘟活疫苗(II)的为细胞苗

(现生产的牛体细胞苗)。目前常用的是

猪瘟兔化弱毒苗(该苗由牛睾丸细胞繁

殖),又称为牛体反应苗,免疫效果不

错。但是我认为对种猪场或规模化猪场

而言,最好能使用猪瘟兔化弱毒脾淋单

苗(由成都药械厂生产),它的主要优点

是产生免疫力快而坚强(4天即可产生

坚强免疫力)。可抵抗亚临床感染,且

这种猪瘟疫苗没有污染其他外源病毒。

疫苗的运输、保存及使用不当,会

影响免疫效果。猪瘟冻干苗应在低温条

件下运输和保存,稀释后应立即使用,

不能存放过久。稀释后的疫苗如不能一

次性用完,应放在冰瓶或冷藏箱内低温

保存。此外,操作过程中的失误,包括

误用了失真空的(冻干疫苗)或超过有

效期的疫苗,注射时消毒不严,造成隐

性感染的病原传播等,这些因素都会影

响疫苗的免疫效果。

4.5加强免疫监测

4.5.1净化种猪群

由于猪瘟持续感染,致使猪瘟野毒

在种猪群中长期存在,并以亚临床感染

的形式传播,直接构成对仔猪的威胁。

通常用一次性注射器从种猪耳静脉采血

3mL,采好后将注射器轻轻拉开,留一些

空间,待血液自然凝固后即可送检。

4.5.2仔猪群整体免疫监测

对于注射疫苗后抗体产生达不到保

护水平的仔猪应及时补种,补种后抗体

水平仍上不去的即可疑为先天感染或免

疫耐受,应坚决淘汰。定期对猪群开展

免疫监测,是掌握猪群整体免疫状态的

重要手段。通过开展免疫监测,检查猪

只抗体水平,不仅可以判断猪群的整体

免疫状态,还可制定适合于该猪场的免

疫程序。对注射疫苗后抗体产生达不到

保护水平的仔猪及时补种,如补种后抗

体水平仍上不去即可疑似为先天感染或

免疫耐受,要坚决淘汰,杜绝可能的传

染源,从而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

4.6净化种猪群

种猪(特别是繁殖母猪)的持续

性感染是仔猪发生猪瘟的最大威胁。所

以彻底清除带毒种猪是控制猪瘟持续感

染的关键措施。其正确做法是,将全场

所有公、母猪逐头活体采扁桃体组织

样,通过猪瘟荧光抗体试验直接检测抗

原,对检出猪瘟抗原阳性(带毒)的种猪,

一律淘汰。每6个月检测1次,连续进

行3次,便可彻底清除带毒猪。通过对

种猪群的感染与免疫状态的监测,坚决

淘汰感染母猪是有效控制仔猪发生猪瘟

的最佳途径,应受到养猪业主,特别是

种猪场的高度重视。由于监测抗体比检

测病毒容易,加上持续感染的母猪在注射疫苗后抗体水平通常不能明显上升,所以淘汰无抗体反应或抗体反应低下的母猪,从源头切断猪瘟的传播,可有效减少猪瘟的发生,从而达到净化猪群的目的。

4.7预防免疫抑制疾病

当地养猪场要重点做好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病等猪的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预防接种工作,合理完善免疫程序。在实施免疫前后,饲料中最好添加甘露寡糖、酵母细胞壁等免疫增强剂,并在饲料中添加抗应激药物和免疫调节制剂。在饲养方面要注重仔猪营养,让新生仔猪及时吃足初乳,应饲喂优质乳猪料以减轻断乳应激,断乳后要做好保温工作,并实施小单元饲养,做到彻底的全进全出。

坚持科学消毒,建立四维空间消毒,使用超容量喷雾器,选用对猪免疫系统无害的复合醛或复合有机碘等消毒剂,有效杀灭猪舍内的病原微生物。

消除饲料中的霉菌毒素,在饲料中应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如“霉消安”、“百安明”等,即能去除霉菌毒素,又能促生长,从而防止饲料中的霉菌毒素诱发猪只免疫抑制性疾病。

4.8适时淘汰可疑猪

当地养猪场应该加强猪瘟的免疫监测,随时掌握猪群的免疫状态,制定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并随时淘汰免疫耐受猪,保持猪群的健康。此外,结合HCV抗原监测,应坚决淘汰隐性感染的种公猪和母猪,消除导致仔猪先天感染和免疫耐受的传染源。病猪和可疑猪都是猪瘟病毒的携带者和传播者。尤其是隐性感染的猪及可疑猪不易被发现,危害更大。目前由于猪瘟病毒的变异,非典型猪瘟或隐性猪瘟、母猪的先天性持续性感染、慢性猪瘟等,在某些情况下,通过一定治疗,外表症状会消失或减轻,但它们只是表面意义上的“健康猪”,体内依然带毒,因此,对此类猪坚决淘汰,是养猪者今后应该推崇

的一种做法。虽在短时间内,会有一定

经济损失,但从长远来看是值得的。

4.9坚持自繁自养

地方养猪场从外面引种成为猪瘟传

播的重要途径。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散

养、中小型猪场,造成地方养猪场猪瘟

病流行和蔓延。目前,“引种就等于引

病”的观念已开始得到一些养猪者的认

同。只有坚持自繁自养,实现仔猪、种

猪、育肥猪一体化生产,才能减少疾病

引入的机率。从实际情况看,实行自繁

自养的猪场,只要防疫得当,猪瘟的发

病率一般较低。猪场确需引种时,应从

非疫区购入,且入场后要隔离观察1个

月左右,期间做好疫苗的注射工作,经

抗体和抗原检测,确实健康后方可混

群。

4.10重视生态环境

随着我国养猪业的专业化、机械化

程度的不断提高,养猪场规模的不断扩

大,养猪业及其产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

大量排泄物和废弃物对周边及养猪场自

身环境的污染程度也日益加剧。相当一

部分养猪场的粪便、污水未经无害化处

理就随意排放和堆弃。污物中大量的

氮、磷、矿物元素及所产生的氨、硫化

氢等恶臭气体严重地污染了空气、水体

和土壤,从而造成病原微生物的扩散。

规模化养猪场的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人

畜安全,只有加大治污措施,才能建立

良好的生态环境。

加强养殖污染的科普知识宣传力

度,让人们了解养殖业造成环境污染和

对人类的危害。要把治理养殖污染纳入

法制轨道。

要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养殖场地。

养殖场应选择在远离都市、村庄、城

区、居民点的地方。

从养殖场的新建到日常生产,制定

严格细致的规划和标准,不达标者,不

许养殖或停业整顿。经审批许可的规模

养殖场必须具备防污管理技术资格。

积极推广治污新技术。采取粪尿分

离、粪便生物处理、利用粪尿产生沼

气、改善日粮配方、合理使用饲料添加

剂等技术。

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通过畜牧业

生态工程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对

营养物质多层次地分组利用,可实现无

废物、无污染的畜牧生产。对于散养

户、中、小养殖场可推广“四位一体”

的生态模式。即在畜舍附近建沼气池,

种植蔬菜水果,沼气用来取暖、照明,

粪渣用来施肥。

规范各类药物添加剂和消毒剂的使

用。要有效控制微量元素添加剂的使用

量。严格禁止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兽药、

添加剂,提倡使用益生菌、酶制剂、天

然中草药等。要使用高效、低毒、广谱

的消毒药,尽可能少用或不用对环境污

染的消毒药物。

加强对病死猪的处理。病死猪容

易孳生蚊蝇,传染疾病,从而造成生物

源性的污染。因此,养猪场最好建一个

焚尸炉或密封不渗水的尸体处理井。一

般不要采用土埋的方法处理病死猪,更

不要到处乱扔。

做好养猪场周围的绿化工作,养殖

场地绿化可净化25%~40%的有害气体

和吸附50%左右的粉尘,还可改善圈舍

小气候,起到遮阳、降温作用。

因此,重视生态环境因素在猪瘟防

制中的重要性,实施生物安全技术,在

整个养猪生产过程中贯彻生物安全理

念,对于预防和控制猪瘟具有非常重要

的意义。

总之,猪瘟作为一种严重危害养猪

业的传染病,只有采取综合防制措施,

才能真正把猪瘟的发病率降到最低,减

少由此产生的经济损失。

养猪场(户)非洲猪瘟防疫主体责任承诺书

养猪场(户)非洲猪瘟防疫主体责任 承诺书 养殖场基本情况: 名称:地址:东营市垦利区镇村联系电话:。 存栏生猪头,其中:种猪头,母猪头,仔猪头,育肥猪头。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山东省动物防疫条例》及国家、我省关于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有关规定要求,本场(户)自愿承诺如下: 一、建立动物防疫相关制度并严格执行。建立健全各项登记制度,完善生产记录、引进和调出记录、诊疗和用药记录、消毒记录、免疫记录、无害化处理记录等,各项记录规范、全面、详实。 二、加强动物防疫条件建设,场内生产区和生活区分开,生产区内净道和污道分开,生物安全防线尽可能推到生活区以外较远的便于消毒的区域,装猪台远离养殖场,并及时清洗消毒;采取科学管理、封闭饲养措施,有条件的实行“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严禁一切外来车辆、人员,特别是经纪人、生猪保险理赔工作人员和病死猪收集人员进入生产区,场内人员不得串舍,兽医串舍诊疗必须着防护服、戴鞋套。 三、规范生猪调入调出,调出生猪提前申报检疫,检疫合格后方可调出;调入生猪严格落实落地报告、补栏隔离和空栏管理制度,引进种猪的保证手续齐全。不从高风险区购入生猪、生猪产品、猪源饲料及饲料原料。不使用未经备案的生猪运输车辆运输生猪。 四、不散放散养,不使用泔水饲喂生猪,严禁外来猪及其制品进入猪场。 五、配建进场消毒池,配备场区消毒设施设备,建立健全场内消毒制度和操作技术规范,定期对场内外彻底消毒。认真做好进、出场区人员及其携带物消毒,人员进入生产区必须洗澡消毒;认真做好进、出场区生猪运输车辆消毒,特别注意车辆底部清洗消毒。 六、主动开展猪群健康状况日常巡查排查,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报告当地畜牧兽医部门,同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不出售、不丢弃病死猪,对病死猪、粪便及污染物实施无害化处理。 七、规模养殖场配备专职兽医,坚持科学饲养、规范管理。主动做好周围3公里范围内生猪养殖场户的引导宣传,普及防控技术和措施,共同做好非洲猪瘟防控。中小规模养猪场(专业户)要聘请有技术资质的兽医,进行动物疾病防治,禁止使用假冒伪劣兽药及生物制品。 八、严格执行无害化处理管理制度,认真做好病死猪、排泄物、垫料等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坚决不出售、贩卖病死猪。委托专业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厂集中处理的,病死猪运输车辆在生物安全防线以外交接,交接病死猪后严格清洗消毒。 九、主动配合畜牧兽医等监管部门开展疫情排查、监督、抽样等工作。 十、本场(户)负有动物防疫主体责任,严格按照国家和我省非洲猪瘟防控部署要求,自觉开展各项防控工作。如因防疫主体责任不落实、自身生物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不执行动物防疫相关规定造成疫情发生传播的,不享受国家扑杀补助政策,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疫情报告电话:

非洲猪瘟检测实验室

非洲猪瘟检测实验室

非洲猪瘟实验室检测能力比对报名表市

非洲猪瘟实验室检测能力比对方案 为进一步做好非洲猪瘟检测工作,在全省开展非洲猪瘟实验室检测能力比对,具体工作由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组织实施。 一、参加比对实验室范围 报名参加非洲猪瘟检测能力比对的实验室。 二、比对项目和试验方法 非洲猪瘟病毒荧光PCR。 三、比对样品、试剂准备和发放 比对项目设置5份盲样,由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准备、分装和编号和发放。 比对试剂由各参加比对的实验室自行准备。 四、盲样发放 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6月15日前准备好盲样,各参加检测能力比对的实验室6月16日派专人持有效身份证明,第一次参加非洲猪瘟检测能力比对的实验室需同时提供实验室证明材料(CMA 证书或CNAS 证书复印件以及检测能力范围一览表),统一领取样品,并务必于12小时内抵达实验室。 五、结果报告与分析

各实验室在收到样品后2日内完成检测工作,并将检测结果填写在非洲猪瘟检测结果报告单,并加盖公章后扫描电子版6月18日16:00前发送至指定邮箱。同时,各实验室向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出具正式检测报告,并通过特快专递邮寄。 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6月23日完成检测结果比对分析,报省畜牧兽医局。 六、结果反馈 比对工作结束后,省畜牧兽医局通报实验室比对结果,并通报承担非洲猪瘟监测的实验室。 七、联系方式 1、样品领取 山东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联系人:李玉杰 联系电话: 2、报送检测结果地址(邮箱) 山东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联系人:孙圣福 电话: 邮箱:

非洲猪瘟检测结果报告单 试剂盒厂家及名称: 荧光定量PCR仪型号: 备注:检测结果填写“阳性”或“阴性” 检验人:校核人: 单位盖章

猪瘟的流行病学及预防措施

摘要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CFSV)引起的急性、热性、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对养猪业危害巨大。随着人们对猪瘟病毒分子生物学的不断研究,疫苗的广泛应用,猪瘟疫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近年来猪瘟的发病又呈现出新的流行特点,并有死灰复燃之势。因此研究当前猪瘟的流行现状意义重大。本文综述了猪瘟的有关特点,希望能对猪瘟的防控提供帮助。 关键词:猪瘟,流行现状,原因分析

目录 引言 (1) 一、猪瘟的流行现状及流行病学 (1) (一)目前国内猪瘟流行现状 (1) (二)目前国外猪瘟流行现状 (1) (三)猪瘟流行病学 (2) 二、猪瘟的症状及病变 (2) (一)急性型 (2) (二)慢性型 (3) (三)迟发性型 (3) (四)病理变化 (3) 三、预防措施 (4) (一)做好平时的预防工作 (4) (二)实行自繁自养的办法 (4) (三)加强集市管理和运输检疫 (4) (四)改善饲养管理 (4) (五)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猪瘟 (4) 四、疫情处理 (5) (一)消毒 (5) (二)加强免疫监测 (5) (三)完善免疫计划 (5) (四)隔离、消毒 (5) 五、疫苗种类及处理方法 (5) (一)乳兔苗 (5) (二)细胞苗 (5) (三)淋脾苗 (6) 六、参考文献 (6)

引言 猪瘟是一种由猪瘟病毒所引起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的疾病,它危害猪和野猪,其他动物不发,发病率达95~100%,主要特征是高热稽留、微血管变性而引起全身广泛出血、坏死、梗塞等变化。本病遍布于世界各国,是严重危害养猪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 猪瘟病毒是一个活体,它不会永久停留在一个水平线上,因在体外继代或体内抗体压力下,而减弱其原有的毒性。反而减弱的毒力也可因在敏感个体继代感染后而增强或恢复原有的毒力。由于这种情况,当前猪瘟病毒已形成强毒、中间毒、弱毒型同时存在,初发地区强一点,常发地区弱一些。其中,强毒株不论猪的品种、年龄均可导致大多数猪发病和致死;中间毒株因自身抵抗力对感染有影响,发病后可能引起死亡,但也有从感染中康复的;弱毒株的感染,仅限于抵抗力弱的猪体,虽有点免疫性,但挡不住毒体入侵的发病猪,死不了,活不旺,也有长期带毒传播的,这类弱毒株只有对小猪或胎儿较易引起致病和死亡,它多发于免疫制度不健全,形成免疫紊乱,饲养管理不良的猪场或农村的猪群。 一、猪瘟的流行现状及流行病学 (一)目前国内猪瘟流行现状 我国是猪瘟流行较多的国家之一,每年因猪瘟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有数十亿元。2004~2005年,我国18个省、市、自治区报告猪瘟疫情,发病135633头,死亡68771头,扑杀16320只。王先明等2006年报道,2001~2006年5月份以来,在东南及中南部分省份发生的猪高热病,尽管是多病原的引起的混合感染,但猪瘟病毒被公认为感染率偏高,孟长泽等对所在兽医院的猪瘟病例进行统计表明,从2003~2005三年中,猪瘟病例占全部病例的85.5%。张家峥等报道,造成我国养猪业经济损失最大的疾病是猪瘟,因该病死亡的猪只占三分之一以上。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猪瘟仍对我国当前危害养猪业最为严重。 在我国,除香港、澳门外,其它32个省、市的部分地区都不同时间、不同程度地发生和发现过猪瘟的流行,在上述省、市地区的猪场均分离到猪瘟病毒。近5年来,从8个省、市的19个猪场采取15736份样品,检查猪瘟带毒情况,结果表明:带毒猪1822头,带毒率为4.61%~30.7%,平均为11.58%。据估计,我国每年因HC死亡的猪占病死猪的30%左右。 (二)目前国外猪瘟流行现状 历史上,猪瘟发源于美国,类似猪瘟的报道大约在1810年田纳西州福莱克林,1887年报道的发生猪瘟的已有35个州,后分布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火车的问世对本病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猪瘟列为A类16种法定传染病之一,我国定为一类烈性传染病。由于世界各国采取了消灭猪瘟的有力措施,许多国家、地区已宣布消灭该病,尤其我国50年代猪瘟兔化弱毒(C-株)疫苗自问世以来,猪瘟得到了有效地控制。 自19世纪80年代首次发现猪瘟以来,猪瘟在世界各养猪国家都有不同程度流行。因其传染性强,死亡率高,常给养猪业造成严重损失。近20年来,不少国家

目前我国主要猪病现状、问题及科学防控策略

目前我国主要猪病现状、问题及科学防控策略 杨汉春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疫病控制研究室,北京市100193)目前,猪病对养猪生产的影响和危害仍然很大,如仔猪流行性腹泻持续发生和流行、伪狂犬病的再发和继续流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散发性疫情等给养猪业造成的经济损失依然很大,甚至影响一些猪场的正常生产。因此,做好猪场主要流行疫病的预防与控制,对于稳定养猪生产十分重要。本文就目前我国规模化猪场主要猪病的现状、预防与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防控策略做一概述,供参考。 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1.1 现状 毋庸置疑,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俗称“猪蓝耳病”)是目前影响我国养猪生产的首要病毒性疫病,其控制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养猪生产的稳定与否。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HP-PRRSV)毒株流行数年之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总体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许多管理水平高、饲养条件好的大型规模化猪场控制程度较好。猪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所降低,呈现散发或地方性流行。由HP-PRRSV引发的临床疫情仍然以发热、呼吸道症状、母猪流产为主,部分病猪出现腹泻、神经症状等。尽管HP-PRRSV仍然是目前的优势流行毒株,但我国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毒株的多样性急剧增加,出现了非结构蛋白2基因各式各样缺失的毒株,甚至ORF5基因碱基缺失的毒株,而且出现了疫苗毒与野毒的重组病毒,这与减毒活疫苗的过度使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有可能导致出现新的流行毒株,值得我们关注。 1.2 问题 在我国养猪生产实践中,该病的预防与控制存在问题,特别是在减毒活疫苗的使用方面有不少误区。⑴过分看重减毒活疫苗的免疫接种,忽视生物安全措施、闭群饲养等技术在预防与控制的实质性作用;⑵减毒活疫苗种类太多,猪场选择无所适从,盲目使用;⑶有的活疫苗的安全性本身就存在问题,有不少猪场盲目使用这些疫苗后,直接导致猪群出现临床症状,包括仔猪的呼吸道疾病、妊娠母猪流产、免疫猪群的副猪嗜血杆菌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细菌性疾病的发病率上升;⑷减毒活疫苗使用不合理、不规范,存在滥用、过度使用、普遍免疫和高频度免疫现象。由于近年来高致病性毒株减毒活疫苗的不合理使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临床复杂性进一步加剧,临床上时常难以分清是疫苗毒所致还是野毒感染造成的。 1.3 防控策略

猪场得了非洲猪瘟怎么办

每个人都不希望猪场出现非洲猪瘟,但是每个猪场都可能出现,为了减少损失养殖者须提前想好措施,这里就给大家说下出现之后怎么办? 这时可以使用防威灵进行防控。具体的使用方法是: 预防保健:1kg/吨料,长期添加或每月使用15天。 紧急防控:6kg/吨料,疫情严重地区8kg/吨料,连续使用7天。然后改为3kg/吨料,连续使用2周。 推荐方案是: 一、感染猪场可第一时间采取拔牙式灭源,正常猪群紧急投喂中药: 第1-7天:防威灵6kg+威可宁6kg/吨料。 第7-21天:防威灵4kg+威可宁3kg/吨料。 第21天后:防威灵1kg+威可宁3kg/吨料,长期添加或每月使用15天。 二、受周围疫区威胁的养猪场未发病预防:

防威灵1kg+威可宁3kg/吨料,长期添加或每月使用15天 注意事项是: 1、发病症状明显的猪,拔牙式灭源(至关重要),全群投药。 2、一栋舍发病必须要全场同时投药。 3、必须要足量用够疗程,至少连续使用40天。 4、降低猪群密度,发病后15天之内做到不清粪或少清粪。 5、防威灵必须要高剂量(根据病情调整)连续使用7-10天,然后减量。 6、采食量不足的猪群,每吨料中要增加用药量,以保证猪采食足够药量。 7、母猪刚开始出现症状并死亡时,拔牙式清除,全群投药。 8、特别注意的是,母猪开始死亡时,此时肥猪往往没有症状,如果此时不给肥猪投药,则不仅等到肥猪出现症状后不好控制,而且还严重干扰母猪治疗效果。 9、肥猪防控难度大、建议出现症状及时处理、尽早预防为主。

10、发病场2个月内严禁配种、严禁接种疫苗。 11、长期使用本方案低剂量保健,是构建猪群“健康度”的最佳方案。 12、急性发病(爆发)猪场,不建议使用本方案。 用药同时结合生物安全措施处理,总体防控效果非常不错,养殖者如需购买该产品,可联系河南威立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和南方科技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深度合作,把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研究成果在动保领域得以转化并应用。尤其是公司研发的防威灵产品方案在预防非洲猪瘟方面取得比较好的成绩!

非洲猪瘟检测与诊断技术要点

非洲猪瘟检测与诊断技术要点 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 牵头编制 2019年9月

前言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1921年,ASF最初发现于肯尼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非洲、欧洲、南美洲流行。2018年8月初我国爆发非洲猪瘟首起疫情以来,该疫病已蔓延全国23个省,给我国生猪养殖业和国民经济带来巨大损失。由于ASFV感染机制复杂,目前世界范围内至今尚无有效预防用非洲猪瘟疫苗,因此早期发现、精准检测是控制该病传播和发生的关键。 本文参考了OIE、农业农村部和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相关文件和技术手册,结合我们的研究成果,从非洲猪瘟早期发现、现场排查、精准检测三个方面的技术要点编写而成,主要面向从事非洲猪瘟现场排查和检测的一线防疫人员,提供了简明实用的相关操作技术与方法,为非洲猪瘟现场排查与检测等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编者: 牵头团队:上海兽医研究所猪呼吸道传染病团队 负责人:马志永 参加人:魏建超等 参加团队: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猪烈性传染病创新团队负责人:仇华吉 参加人:罗玉子等 兰州兽医研究所外寄生虫与虫媒疫病团队 负责人:刘志杰 参加人:林密等 兰牧药研究所中兽医与临床团队 负责人:李建喜 参加人:崔东安

目录 一、概述 (1) 二、早期发现 (3) 三、现场排查 (5) (一)准备工作 (6) 1. 人员准备 (6) 2. 车辆准备 (6) 3. 物品准备(生物安全防护及采样所需物品) (6) (二)进出养殖场要求 (7) 1. 抵达养殖场 (7) 2.穿戴个人防护设备( 在清洁区) (8) 3. 离场前准备 (8) 4. 离场后 (9) 5. 消毒剂的选择 (9) (二)临床诊断 (9) 1.临床症状 (10) 2. 剖检病变 (11) 3. 鉴别诊断 (12) 4. 发现疑似病例的情况下应立即采取的行动 (14) (三)样品采集、包装与运输 (14) 1. 采样方法 (14) 2. 样品的记录、保存、包装和运送 (16) 3. 废弃物处理 (18) 四、实验室诊断与确诊 (18) 1.快速精准检测 (18) 2. 疫情确诊 (18) 附件一:非洲猪瘟防治技术规范 (20) 附件二:国家非洲猪瘟参考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和区域实验室名单 (24)

xxxx生猪流行病学情况调查报告

xxxx生猪流行病学情况调查报告 根据xx转发《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加强生猪疫病防控工作的通知》(新牧密电【11】5号)要求,于8月1日xx畜牧兽医局召开紧急会议,进行专门安排和部署,要求对xx区域内生猪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等普通传染病进行拉网式普查同时对影响畜产品安全生产的其它因素进行了解和调查,在2011年8月3日至8月20日期间,xx动物疫控中心牵头、动物卫生监督所配合分别与各县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技术人员组成调查组对各县市规模猪场和部分养殖户进行了入户调查,通过询问、谈话交流、查看免疫记录、圈舍养殖情况、填写调查表格等方式,全面了解了当前地区生猪养殖、疫病防治的情况,重点对腹泻病流行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目前生猪年末存栏xx万头。xx县2010年末全县生猪存栏xx万口,规模化养殖场xx个,主要饲养地在xx。xx生猪存栏xx万头只,主要饲养地为xx乡、xx乡、xx、xx乡、xx镇。xx 县生猪存栏xx万主要饲养xx。 二、生猪疫病调查情况

经过问卷调查和走访查看等方式,对生猪的疫病情况进行了初步了解,重点对生猪的腹泻为主要症状的发病情况作了调查,就初步调查前况来看,腹泻类传染病呈点状散发流行。 从入户调查和问卷调查情况来看,出现的病名主要有猪传染性胃肠炎、仔猪黄白痢、伪狂犬、猪流行性腹泻、肺炎等,这些病种的确诊均没有经过实验室诊断,仅从临床症状来判断,准确性有待确定。从流行的时间来看,除xx县xx外,半年内没有发生腹泻类传染病大量致死的调查记录,已有的仔猪死亡情况多发生在1-3年前。xx县xx近期有个别养殖户反映仔猪有腹泻死亡情况。死亡数量一般在10头左右。 发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气候原因,冬春、秋冬气候交替时节,容易造成仔猪的死亡,加上很多养猪场保温措施不全造成仔猪死亡率上升,通过此次调查xx基本上仔猪死亡率较高时段就在这两个阶段,约30%仔猪因此原因死亡。 2、消化不良和大肠杆菌交叉感染:饲养管理不善,造成仔猪消化不良和大肠杆菌病感染,造成一部分死亡。 3、饲料霉变:由于饲料发霉,在喂食生猪时造成母猪流产,造成仔猪死亡。

猪场常见猪病用药大全

猪场常见猪病用药大全 药名适应症用法 1.阿莫西林作为三线药,用于严重的肺炎,子宫炎,乳房炎急泌尿道感染;组织穿透性比羟氨苄青霉素强;2-7MG/KGW,肌注 2.阿托品具有解毒及缓解胃肠蠕动,特别是严重拉稀时,配合抗生素用有很好效果 3.阿维菌素新型驱虫药,对线虫,绦虫,吸虫及皮肤寄生虫疥癣也有较好效果,但毒性较大,易造成母猪流产 4.安洛血止血针 5.安钠加强心药 6.安乃近起着解热镇痛作用,临床上常用安乃近配合青霉素治疗一般性不吃料的猪,但要注意,对怀孕母猪使用的剂量不能过大,否则会导致流产 7.安痛定起着解热镇痛作用,临床上常用安乃近配合青霉素治疗一般性不吃料的猪,但要注意,对怀孕母猪使用的剂量不能过大,否则会导致流产 8.氨苄青霉素作为二线药,用于严重的肺炎,子宫炎,乳房炎急泌尿道感染; 2-7MG/KGW,肌注 9.氨茶碱平喘,舒张支气管,对喘气,咳嗽猪能迅速平喘 10.氨基比林起着解热镇痛作用,临床上常用安乃近配合青霉素治疗一般性不吃料的猪,但要注意,对怀孕母猪使用的剂量不能过大,否则会导致流产 11.北里霉素对猪的喘气病效果较好,同时有一定的促生长作用;2-10MG/KGW 12.丙流苯咪唑对线虫,绦虫,吸虫均有较好效果,也较安全 13.促排卵药物包括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排卵2号,3号等;配种后肌注,会使每胎产仔数增加2-3只 14.大黄泻药 15.敌百虫传统上常用它进行猪驱虫,效果好,但易中毒,有一定的健胃作用 16.地塞米松抗炎,抗毒,配合青霉素和安痛定使用,但会导致母猪流产和泌乳减少 17.丁胺卡那对呼吸道感染,特别对咳嗽,喘气较好,也有一定的毒性 5-15MG/KGW 18.恩若沙星第三代喹若酮类,对呼吸道,肠道病有较好效果0.5-10MG/KGW不能口服 19.氟哌酸属于喹若酮类抗菌素,对G+G-菌均有效0.5-10MG/KGW 20.杆菌肽锌对G+菌有较强作用,对生长有促进作用; 21.红霉素广谱抗菌素;组织穿透性也较好;对子宫炎,呼吸道炎效果较好; 8-10MG/KGW 22.环丙沙星第二代喹若酮类,效果比氟哌酸更好 0.5-10MG/KGW 23.黄体酮用于母猪的保胎,安胎 24.磺胺-5-甲氧嘧啶(长效磺胺D) 同上同上 25.磺胺-6-甲氧嘧啶(长效磺胺C) 广谱合成抗菌素,对猪弓形体病效果好; 0.07-0.1克/KG口服肌注 26.磺胺二甲基嘧啶SM2 同上同上 27.磺胺甲基异恶啉SMZ又叫新若明抗菌谱较广,常与TMP合成增效 0.07-0.1克/KGW口服肌注 28.磺胺咪SG 不吸收,只对肠炎有效 0.1-0.2MG/KGW 29.磺胺嘧啶SD 广谱合成抗菌素0.1-0.2MMG/KGW口服肌注 30.金霉素广谱抗菌素,对肠炎,拉稀效果好 31.卡那霉素对呼吸道感染,特别对咳嗽,喘气较好,但毒性较大 5-15MG/KGW 32.喹乙醇属于喹恶啉类,有抗菌,促生长作用;50PPM拌料

当前猪瘟的发病原因及防控措施

当前猪瘟的发病原因及防控措施 近年来,一些养猪场虽然注射了猪瘟疫苗,但猪瘟仍有发生,而且多表现为非典型、慢性及隐性状况,给养殖户造成不小的损失。据报道,国内养猪业每年因发生猪瘟引起死亡的猪只占全部病死猪总数的30%左右,加之流产、产死胎、淘汰种猪,每年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针对猪瘟给养猪业造成的巨大损失,现将猪瘟防控中的一些发病原因和防治经验与大家交流。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被国际动物卫生组织列为A 类动物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传染病。主要特征是高温、微血管变性而引起全身出血、坏死、梗塞,怀孕母猪流产、死胎等。猪瘟病毒对猪危害极为严重,是危害我国养猪业最重要的传染病之一。 一、当前猪瘟流行的特点 1.流行范围广,呈散发流行,主要以温和性、非典型性猪瘟为主,发病缓和,症状不典型,发病率不高,死亡率降低,呈现波浪式、周期性散在发生,很少见到典型性猪瘟。 2.发病年龄幼龄化。据报道,79%的猪场发生猪瘟的猪只多在90日龄以下,最多见发病的是3 月龄以下的仔猪,特别是2~10日龄的哺乳仔猪和断奶至60日龄的保育猪发病最多见,而育肥猪和种猪发病较少。 3.病情温和。目前猪瘟病毒只有1个血清型,但毒力有强弱之分。低毒力毒株感染可引起非典型,温和型和慢性猪瘟,病猪仅表现体温稍升高,鼻干、减食、消瘦、贫血、尿黄、咳嗽、下痢、四肢无力、行走摇晃、耳尖和尾尖干枯等,病程较长,无特征性病变,死亡率低,但长期带毒、排毒。 4.持续性感染。持续性感染是繁殖母猪发生猪瘟的一种主要方式。母猪有一定的免疫抵抗力,不表现明显的症状,但带毒并向外排毒,可经胎盘传染给胎儿或水平传播给健康猪只,是猪瘟发生传播的重要传染源。 妊娠母猪自然感染低毒力毒株或中等毒力的猪瘟病毒可引起持续性感染(潜伏感染),造成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征,使妊娠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和弱胎。

规模猪场非洲猪瘟防控应急预案

规模猪场非洲猪瘟防控应急预案 (2020年6月修订) 目录 第一章总则 (01) 1.1目的和依据 (01) 1.2选用范围 (01) 1.3工作原则 (01) 第二章组织管理 (01) 2.1应急领导机构 (01) 2.2 工作职责 (02) 2.2.1加强领导 (02) 2.2.2 信息报告 (02) 2.2.3培训与演练 (03) 第三章疫情报告 (03) 3.1疫情报告 (03) 3.1.1疫情报告责任单位 (03) 3.1.2疫情报告内容 (03) 第四章疫情监测 (03) 4.1 早期发现 (03) 4.1.1精神状态 (03) 4.1.2采食情况 (03)

4.1.4体表变化 (03) 4.1.5经产母猪表现 (03) 4.2 精准检测 (04) 4.2.1疑似发病猪采样 (05) 4.2.2废弃物处理 (06) 4.2.3早快速精准检测 (06) 4.2.4 疫情报告 (06) 4.2.5 人员管控 (06) 4.3检测技术支持 (07) 第五章应急处置 (07) 5.1 疫点清除 (07) 5.1.1 整栏清除.................................................. (07) 5.1.2整栋清除 (07) 5.1.3单元清除 (07) 5.1.4全场清除 (08) 5.2清除策略 (08) 5.2.1 病死猪处理 (08) 5.2.2无法移动的病死猪处理 (08) 5.2.3正常运的感染处理 (08) 5.3清除过程中的消毒 (08) 5.3.1栋舍消毒 (08) 5.3.2 地面消毒.................................................. (09) 5.3.3用具消毒 (09) 5.3.4环境消毒 (09) 5.4清除后环境检测 (09)

非洲猪瘟防控调研报告

非洲猪瘟防控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2018非洲猪瘟防控调研报告 一、我区生猪养殖基本情况 第一季度全区生猪养殖户数770户,养殖存栏为36039头;其中规模养殖场数13户,存栏6316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2125头,元旦至今规模养殖场生猪出栏6772头;种猪场3户,存栏2924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1084头;全区生猪散养户780户,存栏约3000头;对比2018年第一季度生猪存栏数42161头,养殖量呈下降趋势。产生原因有二:一是非洲猪瘟传染性强、死亡率高(几乎是100%),目前防控形势依然复杂严峻。规模养殖户唯恐波及致全军覆灭,主动减少养殖数量包括淘汰多年经产母猪和仔猪。二是散养户因为环保要求和我市实施的庭院养猪退养弃养政策以及2018年年底生猪收购价格低于成本而减量存栏甚至收摊弃养。但今春由于价格回升,全国生猪存栏减少,政治经济环境、养殖环节、屠宰、检测检疫环节等众多因素共同影响下,猪肉价格上涨已成必然,又有养殖户开始购进仔猪,增加后备母猪养殖数量。2019春节后生猪养殖数量又持续回升至当前数值。 二、非洲猪瘟防控采取的主要措施 1、非洲猪瘟排查。我区根据非洲猪瘟病毒传播途径制作实施方案,多次下发文件安排部署,多方位、多环节进行缜密排

查。养殖环节:屯留区生猪现存栏约3.6万头,2018年8月至今从养殖环节实施全覆盖排查,多次进行拉网式大排查。尤其进入冬春季节对非洲猪瘟、口蹄疫、高致病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进行严格细致排查,排查覆盖全区所有畜禽养殖户、无害化处理场所,特别是要对城郊结合部、工矿厂区等地排查力度,不留死角。规模养殖场户实施封闭管理。现阶段,排查已进行51轮次,累计排查生猪养殖场户3万余个次,生猪206万头次。屠宰环节:每日派出2-3名官方兽医对我区唯一生猪定点屠宰场入场排查检疫。未发现异常猪只。泔水猪排查:全区经入户认真排查及设立公开电话举报,共排查出13个泔水猪养殖户,共存栏1521头,均未发现非洲猪瘟可疑情况。现均已退养完毕,且排查中未再排查出泔水猪。饲料排查:排查全区21个生猪养殖场和3个饲料生产企业,5个饲料经营门市部、均未发现经营或使用猪血成份、血浆蛋白粉、肉骨粉等动物源性饲料喂猪。市场猪肉排查:市场监督管理局持续对市场、冷库等销售环节生猪产品一一进行排查,严查来自疫区省市生猪产品。庭院养猪摸底排查:对矿区、人口密集区及两场周围的庭院养猪情况进行排查摸底,全区有866户庭院养猪户存栏28530头生猪,现由各乡镇依据实施方案逐步进行庭院养猪退养并养工作。现阶段退养弃养85户6354头。流行病学调查:对规模猪场深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采集样品开展非洲猪瘟疫情筛查,强化基层动物防疫人员对非洲猪瘟的鉴别诊断能力,及时发现和消除风险隐患。

猪瘟流行现状和防控措施

我国猪瘟流行病学现状和防控策略 摘要:猪瘟目前仍是严重危害我国乃至全球养猪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近年来我国的猪瘟流行特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前典型猪瘟频发的大流行状况已经得到了控制,非典型猪瘟或温和型猪瘟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周期性、波浪式的地区散发性流行日益严重,同时发病猪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也不明显,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对较低,甚至一些免疫后的猪也会发病,母猪持续性感染造成的繁殖障碍以及仔猪先天感染导致的免疫耐受现象逐渐增多。本文介绍了目前我国猪瘟流行的新趋势,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对我国猪瘟流行病学现状和防控策略两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和阐述,取得了突破性研究进展,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证明我国现阶段在规模化猪场或部分地区是可以实现猪瘟的净化。 关键词:猪瘟;流行病学现状;防控策略

前言 猪瘟又称经典猪瘟( Classical swine fever,CSF) ,是由猪瘟病毒( 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 引起猪的高度致死性、接触性传染病,是严重危害全球养猪业的重要传染病。CSFV的毒力除有强弱之分外,还有稳定性的变化,即CSFV毒力有易变的特性[1]。猪瘟病毒和牛腹泻-黏膜病病毒具有共同的可溶性抗原,在血清学上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有交叉反应。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 2002)将猪瘟列为A类16种法定传染病之一。在我国《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实施细则》中猪瘟也被列为一类传染病[2]。 近30多年来,有不少国家先后采取消灭猪瘟的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有些国家已宣告消灭本病,如美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英国、法国、新西兰、爱尔兰、冰岛、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等国家都消灭了猪瘟。有些国家已基本控制了该病。另有许多国家都正在逐渐实施猪瘟净化工程。近年来公布的资料显示,全世界现仍有近50个国家和地区存在猪瘟。主要分布在南美、欧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及亚洲国家,其中非洲3个、美洲13个、亚洲14个、欧洲20个[3]。 我国是生猪生产与猪肉消费大国,生猪饲养量占全球比例接近50%,猪肉消费占国内肉类消费的60%。所以,本文对猪瘟相关的流行病学现状和防控策略进行一个综述性的讨论,以对我国猪瘟净化提供依据。 1. 猪瘟的流行现状 1.1 流行范围更广 我国自2007 年实行CSF 强制免疫政策后,CSF 在我国的大规模暴发流行得到控制,这与我国CSF 免疫的范围广、密度高、强度大密切相关,大规模免疫接种使猪群均有一定程度的免疫保护率,但是在缺乏有效运输与市场检疫情况下仔猪的频繁交易和流动也导致了CSF 的流行范围更广。目前散发流行已经成为CSF 主要的流行形式,且流行规模较小、疫区显著减少、影响程度较轻、季节性不明显,但这种散发流行见于全国各地。 1.2 发病幼龄化

养猪场非洲猪瘟防控方案

养猪场非洲猪瘟防控方案 1. 目的 非洲猪瘟严重危害生猪养殖业,为有效预防非洲猪瘟,切断传播途径,特制定本方案。 2. 关键风险点 2.1 餐厨废弃物(泔水) 使用餐厨废弃物(泔水)饲喂生猪,或饲养人员接触/食用外部新鲜猪肉、腌肉、火腿、含肉食品/调料等,未经淋浴、消毒并更换洁净衣物鞋帽就接触生猪,曾是小型养殖场户病毒传入的主要途径之一。 2.2 车辆 外来车辆或者去过高风险场所的本场车辆,如运猪车(健康猪、淘汰猪)、饲料车、物资车、拉粪车、无害化处理车、私人车辆等,未经彻底清洗消毒进入养殖场,是病毒传入的重要途径。 2.3 猪只 2.3.1 引进病猪、潜在感染猪,使用病猪、感染猪及其精液进行母猪配种时,可传入病毒。 2.3.2 已出场的生猪因各种原因返场继续饲养,可能接触外部被污染的车辆、人员、物品等,导致病毒传入。

2.3.3 出售育肥猪、仔猪、公猪、母猪或淘汰猪以及运出病死猪时,本场人员、车辆、设施等可能接触外部被污染的车辆、物品、人员等,导致病毒传入。 2.4 人员 外来人员或者去过高风险场所的本猪场人员,如生猪贩运/承运人员、车辆司机、保险理赔人员、兽医及技术顾问、兽药/饲料销售人员、猪场采购人员、外出员工和外来机械维修人员等,未经淋浴、消毒、更换洁净衣物鞋帽等进入养殖场时,可带入病毒导致疫情发生。 2.5 风险动物及生物媒介 在病毒高污染地区、养殖密集区,养殖场内的犬、猫、鼠、禽、蜱、蚊蝇和场外的野猪、鼠、鸟等,可携带病毒传入。 2.6 饲料 2.6.1 在饲料、兽药经营店购买饲料时,病毒可通过饲料包装袋和运输车辆传入猪场。 2.6.2 养殖场的自配料饲料原料被污染,或成品料含有被污染的猪源性原料(肉骨粉、血粉、肠黏膜蛋白粉等)时,可导致病毒传入。 2.7 生产生活物资 兽药、疫苗等防疫物资的外包装以及鲜肉、蔬菜等生活用品被病毒污染时,未经消毒就进入养殖场,也可导致病毒

防非范非洲猪瘟考试题库(含答案版)复习进程

防非生物安全考试试题(不定项选择+问答题)ASF相关: 1、下列哪些能感染非洲猪瘟(AB) A野猪B家猪C人D牛 2、下列哪些可能成为传播非洲猪瘟的媒介(ABCD) A人B物品C车辆D空气 3、非洲猪瘟病毒可通过以下哪些途径间接传播?(ABCD) A饲喂污染的泔水 B污染的饲料、垫草 C污染的车辆 D污染的衣物和设备 4、非洲猪瘟病毒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一般为多少天?(C) 4~7 B、4~10天C、4~19天 5、关于非洲猪瘟存活时间,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ABCD) A、冰冻肉中可存活数年;半熟肉以及泔水可长时间存活; B、腌制火腿中可存活数月; C、未经烧煮或高温烟熏的火腿和香肠中能存活3~6个月; D、4℃保存的带骨肉中至少存活5个月。 6、目前防控非洲猪瘟主要依赖(C) A疫苗B兽药C生物安全D无能无力。 7、急性性型非洲猪瘟会有以下哪些表现(ABCD) A高热B食欲废绝C、皮肤发绀D网状内皮系统出血. 8、感染非洲猪瘟的急性病例死亡率可达多少(D) A 30% B 50% C 80% D 100% 消毒类: 9、当前本场用于车辆喷雾消毒和衣物浸泡消毒的消毒药是什么(A)。

A、卫可 B、百胜-30 C、戊二醛 D、烧碱 10、消毒药卫可常用的配比浓度为(B ),雨天卫可配比浓度(A)。 A、1:100 B、1:200 C、1:300 D、1:400 11、中转站的车辆停靠,说法正确的是(A)。 A、场内车停靠在靠近猪场一侧,外部拉猪车停靠远离猪场一侧 B、场内车停靠在远离猪场一侧,外部拉猪车停靠靠近猪场一侧 C、场内车可以停靠在中转站的任一侧 D、外部拉猪车可以停靠在中转站的任一侧 12、员工场外穿衣服,若需要拿入生活区,则通过(A)。 A、卫可1:200 浸泡消毒30分钟 B、卫可1:200 浸泡消毒30分钟或臭氧消毒60分钟 C、卫可1:400 浸泡消毒60分钟或臭氧消毒30分钟 D、卫可1:400 浸泡消毒60分钟或臭氧消毒60分钟 13、关于消毒药的使用,说法错误的是(D)。 A、消毒药和石灰水需要现配现用 B、雨天,消毒液浓度加倍 C、消毒药避免在阳光下直射 D、车辆清洗完后最好立即用消毒药进行消毒 14、中转站的场内运猪车辆要坚持每用(A )消毒()。 A、一次,一次 B、两次,一次 C、一周,一次 D、一月,一次 管理类: 15、任何人(A)从场外带入偶蹄动物类相关制品。 A、禁止 B、随时可以 C、经批准可以 D、偶尔可以 16、下列哪些描述是符合防非生物安全要求的(ABC)。 A、送菜车和猪精车禁止开进场区,只允许在大门口特定区域停留、卸货; B、内部转猪车司机禁止下车

非洲猪瘟诊断与检测技术要点

非洲猪瘟检测与诊断 技术要点 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 牵头编制 2019年9月

前言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1921年,ASF最初发现于肯尼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非洲、欧洲、南美洲流行。2018年8月初我国爆发非洲猪瘟首起疫情以来,该疫病已蔓延全国23个省,给我国生猪养殖业和国民经济带来巨大损失。由于ASFV感染机制复杂,目前世界范围内至今尚无有效预防用非洲猪瘟疫苗,因此早期发现、精准检测是控制该病传播和发生的关键。 本文参考了OIE关于非洲猪瘟防控的文件、农业农村部发布相关文件和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相关技术手册,结合我们的研究成果,从非洲猪瘟早期发现、现场排查、精准检测三个方面的技术要点编写而成,主要面向从事非洲猪瘟现场排查和检测的一线防疫人员,提供了简明实用的相关操作技术与方法,为非洲猪瘟现场排查与检测等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编者 牵头团队:上海兽医研究所猪呼吸道传染病团队 负责人:马志永 参加人:魏建超等 参加团队: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猪烈性传染病创新团队负责人:仇华吉 参加人:罗玉子等 兰州兽医研究所外寄生虫与虫媒疫病团队 负责人:刘志杰 参加人:林密等 兰牧药研究所中兽医与临床团队 负责人:李建喜 参加人:崔东安

目录 一、概述 (1) 二、早期发现 (4) 三、现场排查 (5) (一)准备工作 (6) 1.人员准备 (6) 2.车辆准备 (6) 3.物品准备 (6) (二)进出养殖场要求 (7) 1.抵达养殖场 (7) 2.穿戴个人防护设备(在清洁区) (8) 3.离场前准备 (8) 4.离场后 (9) 5.消毒剂的选择 (9) (三)临床诊断 (9) 1.临床症状 (10) 2.剖检病变 (11) 3.鉴别诊断 (12) 4.发现疑似病例的情况下应立即采取的行动 (13) (四)样品采集、包装与运输 (14) 1.采样方法 (14) 2.样品的记录、保存、包装和运送 (15) 3.废弃物处理 (18) 四、实验室诊断与确诊 (19) 1.快速精准检测 (19) 2.疫情确诊 (19) 附件一:非洲猪瘟防治技术规范 (20) 附件二:国家非洲猪瘟参考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和区域实验室名单 (24)

我国首例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调查

现代畜牧兽医2018年第10期 2018年8月1日,经通报沈阳市沈北新区五五社 区养猪户张某的猪只连续发生不明原因死亡,疑似非 洲猪瘟。为确认疫情、调查其可能来源及扩散范围,开展了此次调查。1调查方法1.1病例定义疑似病例:2018年7月至8月,沈阳市境内发生皮肤发红或发紫、高热、结膜炎、呕 吐、腹泻、运动失调等症状,剖检呈脾异常肿大、质脆易碎、出血性梗死,或下颌淋巴结出血、或腹腔淋巴结出血的猪。确诊病例:符合疑似病例的条件,按照OIE 推荐 标准检测,血清学或病原学阳性猪只判定为确诊病 例。 1.2病例搜索对张某家病死的2头猪,分别采集我国首例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调查 魏澍1,段亚良1,李树博1,崔基贤1,周晨阳1*,姜 斌2 (1.辽宁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 沈阳1101642.辽宁省动物卫生监督所,辽宁沈阳110015)摘要:2018年8月1日,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五五社区某养猪户出现猪只连续不明原因死亡,疑似非洲猪 瘟。经现场剖检、采样送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国家动物外来病研究中心确诊为非洲猪瘟。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建立了病例定义,通过查阅记录、访谈相关人员开展病例搜索,对疑似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测。调查结果表明,该养殖户场内发病率为12.3%,病死率为100%。描述了疑似病例的群间分布、时间分布、空间分布。分析表明,违规调运是引起该起疫情的重要风险因素。对照病例定义,经大范围病例搜索,已追踪该起疫情的扩散范围,并采取了扑杀、无害化处理等防控措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关键词:中国;非洲猪瘟;首例;流行病学 中图分类号:S85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692(2018)10-0048-03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first African swine fever case in China Wei Shu 1,Duan Yaliang 1,Li Shubo 1,Cui Jixian 1,Zhou Chenyang 1*,Jiang Bin 2 (1.Liaoning center for animal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Liaoning Shenyang 110164;2.Liaoning Animal Health Supervision Institute,Liaoning Shenyang 110015)Abstract:In Aug 1st ,2018,continuous death was found in a small scale swine farm in Shenbei district of Shenyang city,Liaoning province,which was suspect as African swine fever and was confirmed as the first identified case of African swine fever in China by China Animal Health and Epidemiology Center.A field epidemiological enquiry was conducted at the first time;a case def‐inition was constructed,the attack rate and mortality was calculated,the temporal and spacial distribution was described to show the situation.Results of the investigation indicated that the attack rate was 12.3%,the mortality was 100%.Ilegal transport may be a risk factor this out‐break.With a comprehensive control measures including move control,culling and disinfection,this African swine fever case was controlled effectively. Key words:China;African swine fever;First case;Epidemiological inquiry 收稿日期:2018-09-12 作者简介:魏澍(1978-),男,本科,农业推广研究员,主要从事动物疫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通讯作者:周晨阳(1968-),男,蒙古族,本科,高级兽医师,主要从事动物检疫监督、动物疫病的预防与控制等工作。魏澍:我国首例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调查48

规模化养猪场如何有效防控非典型猪瘟

规模化养猪场如何有效防控非典型猪瘟 猪瘟又称烂肠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属于一类动物疫病。是造成我国养猪业经济损失最大的疾病,据报道因该病死亡的猪只占三分之一以上。 一、近年来猪瘟病情变化 近年来典型猪瘟已经比较少见,非典型猪瘟呈蔓延和扩散的趋势。长期以来接种疫苗是综合防治猪瘟的有效措施,但是由于各猪场母猪群、仔猪母源抗体水平,免疫程序和免疫剂量等的不同,常导致免疫失败。我国猪瘟疫苗的免疫通常以能防止临床感染为标准,应用这一标准进行免疫,常有部分猪抗体水平达不到防治亚临床感染的水平,这部分猪感染强毒后常引起亚临床感染和持续性感染等,由于病情比较缓和往往容易被忽略,给猪场带来巨大的隐形损失。一旦猪瘟病毒发生毒力返强,不排除有猪瘟爆发的可能。 二、非典型猪瘟控制方法 1、后备母猪 随机采样30头,检测猪瘟抗原,抗原全阴性合格,阳性者表示感染猪瘟建议淘汰。另外检测猪瘟抗体,以50%分界线,50%以上判定为免疫合格,50%以下者建议补免猪瘟疫苗6-8周后采血重新测,仍然为阴性无抗体反应猪,建议淘汰。通常采样30头就可以初步代表整个后备母猪的整体水平,理想的免疫状态是抗体阳性率100%,合格率50%。 2、公猪

全部采血,检测猪瘟抗原抗体,要求抗原检测阴性,抗体阻断率50%以上,免疫不合格者建议补免猪瘟苗,6-8周后重测,仍然不合格者建议淘汰。 3、怀孕母猪 随机采样30头,检测猪瘟抗原,要求抗原检测全阴性,阳性者坚决淘汰,否则产出持续性感染猪,潜在的损失更大。怀孕早期猪瘟抗体检测不合格者,可以补免苗,怀孕后期不建议补免疫苗,可以在小猪出生时施行超前免疫。 4、仔猪 目前仔猪采用二次免疫和超前免疫,由于各个猪场免疫情况不一致,固定的免疫程序并不见得有好的免疫效果,由于母源抗体跟疫苗注射的相互干扰,往往产生免疫耐受猪,后期给猪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我们有必要针对各个猪场的实际情况检测母源抗体消长规律,在仔猪母源抗体阻断率降低至30%-40%时,免疫猪瘟疫苗,保证既能克服母源抗体的干扰,又能使充足的抗原诱导机体产生抗体抵御猪瘟感染。具体实施方案如下:仔猪随机采样30头,检测猪瘟抗原,要求抗原检测全阴性,阳性者淘汰。每周采血检测一次判定母源抗体消长规律,母源抗体阻断率降低至30%-40%补免猪瘟苗,6-8周后检测,免疫不合格者补免一次,6-8周后检测,不合格者淘汰。 养猪场要做到有效防控非典型猪瘟,就要对猪群抗体水平实行定期监控,保证猪群有较高抗体水平,有足够的免疫力抵抗猪瘟。我们九鼎养猪服务中心可以每季度为您的猪群定期检测,提供针对性免疫指导,做到真正的未雨绸缪。另外猪场要完全控制猪瘟,就需要不断淘汰猪瘟阳性猪,这样猪场才能逐步净化,得到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