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概况(doc 10页)
农田防护林建设标准

农田防护林建设标准引言农田防护林建设是保护农田、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对农田防护林建设标准进行全面、详细、完整和深入的探讨。
什么是农田防护林建设标准农田防护林建设标准是指对农田防护林建设所需的各项规范和要求的制定和实施。
它旨在确保农田防护林的建设和管理符合科学、经济、环境等方面的要求,达到预期的效果。
1. 方案设计要求农田防护林的方案设计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区域规划和灾害风险评估 - 林木种植布局和组合方案 - 土地利用和土壤保护要求 - 灌溉和排水系统设计 - 林木保护和管理措施2. 林木种植要求农田防护林的种植要求主要包括: - 选择适宜的树种和品种 - 确定适宜的栽培密度和行距 - 基于土壤条件和气候要素确定适宜的栽培技术和措施 - 注意树木的更新和疾病防治工作3. 管理与养护农田防护林的管理与养护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和责任制 - 定期测量和监测林木生长状况 - 及时处理病虫害和其他灾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 组织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管理和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4. 监测与评估农田防护林的监测与评估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建立科学的监测体系,监测农田防护林的生态环境效益 - 定期进行评估,评估农田防护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农田防护林建设的措施和政策农田防护林建设标准的重要性农田防护林建设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护农田、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1. 保护农田农田防护林起到了保护农田的作用。
通过合理的种植布局、科学的管理和养护措施,防止农田受到气候干扰、水土流失和病虫害威胁,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进行。
2.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农田防护林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它可以改善土壤质量,促进水和养分的保持和利用。
同时,农田防护林还能提供气候调节、风蚀防控、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为农业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
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规划(2011—2020年)-中国政府网

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规划(2011—2020年)国家林业局二〇一三年一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建设区域概况 (3)一、地理位置 (3)二、自然条件 (3)三、社会经济条件 (9)四、土地利用现状 (9)五、森林资源状况 (10)第二章工程建设成就、经验和新要求 (11)一、工程建设概况 (11)二、工程建设成就 (11)三、工程建设的基本经验 (16)四、三期工程面临的新形势和建设难点 (20)第三章工程建设总体思路 (25)一、规划依据 (25)二、指导思想 (25)三、基本原则 (26)四、规划期限 (27)五、规划目标 (27)第四章建设范围与布局 (29)一、建设范围 (29)二、建设布局 (30)三、建设重点 (49)第五章建设内容与规模 (54)一、造林 (54)二、低效林改造 (55)三、能力建设 (55)第六章投资估算 (58)一、估算依据 (58)二、投资标准 (58)三、投资估算 (59)第七章保障措施 (62)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规划责任 (62)二、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相关政策 (62)三、规范工程管理,提高工程质量 (63)四、强化科技保障,增强发展能力 (63)五、加大宣传力度,依法开展工程建设 (64)六、开展效益监测,进行科学评价 (64)附表附表1-1—附表1-5: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建设范表围附表2-1—附表2-6: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建设分区范围表附表3-1—附表3-3: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建设区社会经济情况统计表附表4-1—附表4-3: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建设区各类土地利用现状统计表附表5-1—附表5-3: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建设区森林各林种面积、蓄积现状统计表附表6: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营造林规划任务表附表7-1—附表7-2: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各治理区营造林规划任务表附图1 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范围图2 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分区图前言长江、淮河、钱塘江流域总面积216.1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2.5%,全国近43.8%的人口生活在该流域。
“三北”防护林工程科技

“三北”防护林工程科技“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指在中国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和东北)建设的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
中国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于1979年决定把这项工程列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项目。
工程规划期限为73年,分八期工程进行,已经启动第六期工程建设。
工程建设范围囊括了三北地区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25个县(旗、区),总面积435.8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45%,在国内外享有“绿色长城”之美誉。
[14]2018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三北工程建设作出重要指示。
习近平强调:坚持久久为功、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巩固和发展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屏障。
2018年11月30日,三北工程建设40周年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
[1-2]2020年8月18日,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五期即将完成。
三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3.57% [3] 截止2020年底,三北工程累计完成营造林保存面积达3174.29万公顷。
背景情况“三北”防护林体系东起黑龙江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北抵北部边境,南沿海河、永定河、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喀喇昆仑山,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天津等13个省、市、自治区的559个县(旗、区、市),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中国陆地面积的42.4%。
从1979年到2050年,历时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 [5] ,规划造林5.35亿亩。
到2050年,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将由1979年的5.05%提到14.95%。
[6]建设三北工程是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维护生存空间的战略需要。
三北地区分布着中国的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广袤的戈壁,总面积达149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风沙化土地面积的85%,形成了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的万里风沙线。
三北防护林

三北防护林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的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体系工程(简称“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并作为改善这一地区生态环境的重大战略措施,列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建设项目,开创了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先河,拉开了我国重点林业工程建设的序幕,成为我国林业建设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壮举。
新疆作为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点省(区)之一。
工程实施范围随着“三北”工程的推进而不断扩大,一期工程建设范围为54个县(市);二期工程建设范围扩大为到84个县(市);三期工程建设范围扩大为到87个县(市);四期工程建设范围扩大为到94个县(市)。
工程实施30年来,特别是“三北”四期工程实施以来,新疆林业建设步伐逐年加快,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
在国家林业局和三北防护林建设局的关心、支持下,自治区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各项林业方针、政策,带领各族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克服干旱等多种自然灾害的不利因素,大力开展义务植树造林和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经过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我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978-1985年,三北防护林体系第一期工程,重点布局在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库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54个县市。
工程建设区面积占全疆总面积的76%。
工程规划8年人工造林180万亩,实际完成人工造林270万亩,封山(沙)育林366万亩。
期间有6个县市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全疆森林覆盖率由1.03%提高到1.15%。
1986-1995年,三北防护林体系第二期工程,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新增30个县。
除沙漠外,还将戈壁、荒漠区绿洲列入到工程建设范围中来。
工程规划10年人工造林327.3万亩,实际完成人工造林678.05万亩,封山(沙)育林945万亩。
期间有53个县市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20个县市实现平原绿化,全疆森林覆盖率由1.15%提高到1.68%。
我国防护林体系基本形成 将建区域林生态体系参考文本

我国防护林体系基本形成将建区域林生态体系参考文本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某某管理中心XX年XX月我国防护林体系基本形成将建区域林生态体系参考文本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记者高保生今天从国家林业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五”期间,我国防护林建设进一步加快,防护林体系构架基本完成。
长江流域等防护林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和北方沙区防护林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继续加大建设力度,突出工程特色,强化重点区域,建设一批比较完备的区域性森林生态体系。
长江流域等重点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包括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和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及太行山绿化工程和平原绿化工程等5个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工程建设范围包括31个省(区、市)的1500多个县(市、区、旗),是我国启动实施较早的林业重点工程。
目前已累计完成营造林340.91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35.18万公顷,飞播造林14.33万公顷,封山育林191.40万公顷;完成低效防护林改造20.95万公顷。
据最新调查结果显示,长江、珠江流域森林覆盖率已达到30.53%和39.91%,比工程实施前分别增加了3.3和4.89个百分点;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地跨我国13个省(区、市),总面积407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2%。
中国“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现状及思考

中国“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现状及思考作者:赵子夜来源:《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3期摘要:1978年11月,为了治理生态恶化,带动经济发展,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在我国西北、东北、华北地区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
40年来,“三北”防护林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生态方面,“三北”地区沙化土地和沙化程度呈现双降趋势,荒漠化面积逐渐减少。
同时,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得到极大改善,区域内的河流淤泥量得到减轻。
经济方面,随着风沙灾害、水土流失的减少,粮食产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同时,由于用材林、薪炭林和经济林的建设,林业产量呈现了翻番增长,也带动了林副产品的发展。
生态文明方面,极大地推动了林业知识的普及和林业教育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生态文明的国际地位。
但是由于经验的缺乏和自然条件等因素限制,工程建设也产生了不少的问题。
例如,由于“三北”地区薄弱的经济基础以及物价的上涨等因素,工程建设所需资金的缺口逐渐增大。
此外,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病虫害以及干预失当等原因造成的林地退化也逐渐严重。
因此,后续的工程建设必须要拓宽资金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必须要加强林地修复,改造退化林地;同时要加强科技创新,提高技术支撑。
关键词:“三北”防护林;生态治理;生态文明;林地退化;林地修复1978年11月开始实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是党和国家为应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求,带动经济发展而进行的规模浩大的生态治理工程。
一、中国“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实施的原因“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实施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是在一系列因素的共同带动下酝酿而生的。
(一)治理生态恶化众所周知,“三北”地区是我国自然环境最恶劣的地区。
1977年,由于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沙尘暴发生的次数越来越多,持续时间也越来越长,波及范围也越来越广,造成的危害也逐渐加重。
“以往平均2年~3年发生一次,每次大约1小时~3小时,近十余年平均每1年~2年发生一次。
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

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省级自评价报告编写提纲前言阐述对工程建设评价的目的意义、工作组织、工作过程、评价方法、评价成果等。
一、工程评价概述(一)工程建设背景简述工程启动前区域内的生态、经济、社会背景。
(二)工程建设规划简述工程规划的建设范围、总体目标、建设任务、主要内容、建设规模。
(三)工程实施情况与成效简述工程营造林、基础设施、支持体系等建设任务的完成情况,取得的主要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简述除长防林外其它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包括建设内容、规模、投资、地域空间关系、建设成效等。
简述工程启动动至今的总投资、分项投资、资金来源(计划与实际投资)等。
二、工程建设过程总结主要从工程前期决策、工程准备工作、工程建设实施情况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工程前期决策1、建设立项:立项背景(提出理由、依据)、立项上报与批复时间及文号。
2、可行性论证:可研编制主要结论、上报与批复时间、批复决策意见及文号、批复主要内容与指标(建设内容、规模、建设期、投资等)。
(二)工程实施准备工作1、组织准备:工程建设各级管理机构组织保障等方面建设情况,政府、行业部门与基层组织参与,行业管理人员情况。
2、调查与设计:总体规划、初步设计、施工设计等前期的各项技术准备工作,承担各类设计的技术单位、完成时间、上报及批复等。
3、科技支撑与技术培训:国家、省级科技攻关课题、国内外各类技术培训的名称、内容、起止时间、参与技术单位与人员、取得的主要成果、解决工程建设的关键问题及成果获奖情况。
4、资金筹措:申请国家拨款、地方配套、自筹、社会投资、投工投劳等方面资金准备的总结。
(三)工程建设实施1、组织与管理:政策保障措施、管理体制机制、规章制度办法、运行管理程序等。
2、营造林任务完成情况:各类建设任务的计划量与实际完成量等评价指标。
3、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完成情况:工程规划或后期配套的基础设施完成指标。
4、资金使用管理:国家投资、地方配套、社会投资、利用外资、自筹资金等实际到位及使用情况,投工投劳工时量及拆合资金情况,资金管理制度与办法。
我国有几个防护林工程施工

我国拥有多个防护林工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七大防护林工程,它们分别是:三北”防护林体系、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沿海防护林体系、太行山绿化工程、平原绿化工程、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林工程、全国防治沙漠化工程。
三北防护林体系,又称修造绿色万里长城活动,是我国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建设的大型防护林工程。
自1979年国家决定实施该工程以来,已在大漠戈壁种植了600多亿棵树,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资源快速增长,木材及林产品产量不断增加,改变了过去缺林少木的状况。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是我国在长江中上游地区建设的一道绿色屏障,旨在防止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覆盖率。
该工程自实施以来,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有效地保护了长江中上游的生态环境。
沿海防护林体系则是为了防止海洋侵蚀、风沙侵袭而建设的。
我国沿海地区建设了大量的防护林带,有效地保护了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了沿海地区的森林覆盖率。
太行山绿化工程是我国在太行山地区实施的一项大型绿化工程,旨在改善太行山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覆盖率。
该工程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有效地改善了太行山地区的生态环境。
平原绿化工程是我国在平原地区实施的一项大型绿化工程,旨在提高平原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改善平原地区的生态环境。
该工程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有效地改善了平原地区的生态环境。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林工程是我国在黄土高原地区实施的一项大型水土保持工程,旨在防止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改善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
该工程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有效地改善了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
全国防治沙漠化工程是我国在沙漠化地区实施的一项大型防治沙漠化工程,旨在防止沙漠化的扩散,改善沙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
该工程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有效地改善了沙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
这些防护林工程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我国的生态环境,提高了森林覆盖率,为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还需继续努力,加大绿化力度,让我国的生态环境更加美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概况(doc 10页) 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工程主要解决三北和其他地区各不相同的生态问题。具体包括三北防护林工程,长江、沿海、珠江防护林工程和太行山、平原绿化工程。
一、三北防护林工程 工程的背景情况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的状况,国务院批准上马了三北防护林防护工程。1978年11月3日,国家计划委员会以计计[1978]808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计划任务书》。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以国发(1978)244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关于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规划》,至此,三北防护林工程正式启动实施。
工程建设范围 按照总体规划,三北工程的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北抵国界线,南沿天津、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布长汗达山、喀喇昆仑山,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1460公里。地理位置在东经73°26'—127°50',北纬33°30'—50°12'之间。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工程建设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2.4%。 面积的42.2%。到2010年,在有效保护好工程区内现有2787万公顷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完成造林950万公顷,工程建设区内的森林覆盖率净增1.84个百分点,建成一批比较完备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初步遏制了三北地区生态恶化的趋势。在沙区,力争用十年左右时间,使40%的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使风沙危害程度和沙尘暴发生频率有效降低。毛乌素、科尔沁、呼仑贝尔三大沙地基本得到治理,生态环境有较大改善。在水土流失区,使50%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基本治理,治理区的土壤侵蚀模数下降30%以上,流入黄河的泥沙量明显减少。在平原农区,以现有农田防护林为基本框架,建成多林种、多树种、网带片相结合的高标准农田防护林体系。
长江中下游地区等五个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工程的背景情况 1978年,三北(西北地区、华北北部、东北西部)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启动实施后,为从根本上扭转我国长江、珠江、海河等大江大河及沿海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1989年、1990年、1987年、1994年、1996年,先后启动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绿化、太行山绿化、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到2000年底,5个防护林工程一期建设结束。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2000年国家林业局组织编制了长江、沿海、珠江、太行山绿化、平原绿化等5个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期工程规划。 (一)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一期工程累计完成营造林面积685.5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422.5万公顷,飞播造林7.5万公顷,封山育林221.0万公顷。幼林抚育34.5万公顷。工程实施11年来,森林覆盖率由1989年的19.9%提高到29.5%,净增9.6个百分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5万平方公里,治理区土壤侵蚀量由治理前的9.3亿吨降低到5.4亿吨,减少了42.0%。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增强了抵御旱、洪、风沙等自然灾害的能力,维护了水利工程效益的发挥。营建的防护林有效庇护农田666.7万公顷以上,仅此一项按减灾增益10%计算,产生的间接效益就达数十亿元。国家在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安排了长江中上游水源林、水保林营造技术研究,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攻关成果,解决和提供了工程建设的关键技术,并为今后的防护林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储备。在多年的治理实践中,工程区科技人员和干部群众针对不同自然和社会状况,探索总结了许多成功的生态建设与治理模式,提高了防护林工程建设的成效。 二期工程建设范围包括:长江、淮河、钱塘江流域的汇水区域,涉及青海、西藏、甘肃、四川、云南、贵州、重庆、陕西、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山东、江苏、浙江、上海17个省(市)的1033个县(市、区)。规划造林任务687.6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313.2万公顷,封山育林348万公顷,飞播造林26.45万公顷。规划低效防护林改造388.1万公顷。 (二)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1996年,一期工程首批启动实施了13个县,1998年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了珠防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又先后试点启动了34个县。到2000年,一期工程建设共完成营造林67.5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23.45万公顷,飞播造林2.76万公顷,封山育林28.19万公顷。完成低效防护林改造任务12.88万公顷,四旁植树1.7亿株。由于一期工程建设启动晚、建设时间短,营造的防护林的效益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工程建设加快了工程区造林绿化进程,取得了一定的生态效益,对促进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工程区宜林荒山面积大幅度减少,有林地面积得到增加,为促进农民增收和石漠化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工程实践,培养了一批工程技术管理骨干和懂技术的林农。尤其是工程区技术人员和广大干部群众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符合珠江流域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造林绿化技术和适用与本地区的治理模式,为二期工程建设及大规模开展石漠化治理奠定了基础。 二期工程建设范围包括:江西、湖南、云南、贵州、广西和广东6个省(自治区)的187个县(市、区)。规划造林227.87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87.5万公顷,封山育林137.2万公顷,飞播造林3.1万公顷。规划低效防护林改造99.76万公顷。
(三)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一期工程建设累计完成造林323.67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246.44万公顷,封山育林71.98万公顷,飞播造林5.26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一期建设前24.9%增加到目前的35.45%,上升10.5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通过一期工程建设,沿海基干林带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全国大陆海岸线长18340公里,已有17146公里的海岸基干林带已基本合拢。绿化宜林荒山190.17万公顷,荒山面积从231.66万公顷减少到目前的41.56万公顷,减少了82%。营造农田防护林1.80万公顷,新增农田林网控制面积38.71万公顷,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70.05%,比建设前的65%,增加5.05个百分点。沿海地区水土流失面积由建设前396.97万公顷降至目前的288.41万公顷,治理面积达108.56万公顷。发展用材林20.36万公顷,经济林79.92万公顷,使营林造林,木材采伐,木材加工,果品生产,果品加工等林业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林业产值从建设前13.34亿元增加至现在的88.81亿元,为建设前的6.66倍。 二期工程建设范围包括: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11个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20个县(市、区)。规划造林136.00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68.3万公顷,封山育林61.4万公顷,飞播造林6.33万公顷。规划低效防护林改造97.93万公顷。
(四)太行山绿化工程 一期工程累计完成造林295.2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64.57万公顷,飞播造林30.63万公顷,封山育林100万公顷。此外,还完成四旁植树1.7亿株。工程区森林覆盖率从15.30%提高到了21.58%,增加了6.28个百分点。工程区林草植被覆盖度显著提高,活立木蓄积量增加了3000万立方米。工程区水土流失面积已由治理前的61149平方公里减少到49214平方公里,使水土流失面积占工程区总面积的比重由50%降到了40%。工程建设促进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和农村经济增长,太行山区国民生产总值由1994年的317亿元增加到(2000年)1389亿元,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林业产值由9.5亿元增长到27.5亿元,增加了2.9倍;林果收入由86元提高到了457元,提高了5.3倍。太行山区初步形成林产品资源生产基地,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原产品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第三产业的一条龙服务体系。森林植被的保护和增加,美化了环境,净化了空气,使太行山区旅游资源得到挖掘和丰富。一期工程建设探索了高标准的径流技术整地、爆破整地、鱼鳞坑、水平沟、反坡梯田、石坝梯田整地,以及就地培育大容器苗,生物制剂浸根,石片或地膜、草皮、桔杆覆盖等一套适用的技术办法,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二期工程建设范围包括:河北、山西、河南、北京三省一市73个县(市、区)。规划造林146.2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67万公顷,封山育林50.7万公顷,飞播造林28.5万公顷。规划低效防护林改造45.1万公顷。
(五)平原绿化工程 按照《全国平原绿化“五、七、九”达标规划》,截止2000年底,全国920个平原、半平原、部分平原县(市、旗、区)中有869个达到了部颁“平原县绿化标准”,占规划数的94.5%。平原绿化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国平原绿化累计完成造林698万公顷,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由1987年的7.3%提高到现在的15.7%,增加了8.4个百分点;新造农田防护林376.8万公顷,保护农田3256万公顷,农田林网控制率由1987年的59.6%增加到现在的70.7%,提高了11个百分点,道路、沟渠、河流两岸绿化率达到了85%以上。目前,平原地区有林地面积已达1518万公顷,活立木蓄积达6.2亿立方米。平原地区还发展各类经济林503万公顷。资源的增加,带动了林纸、木材等林副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各地因地制宜,采取林粮、林果、林菜、林药、林草间作等多种农林复合经营方式,大力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名特优新经济林,有力地促进了平原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涌现出一大批通过平原绿化实现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平原绿化结合绿色通道建设,促进了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极大地改善了平原地区的人居环境,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城市园林化、通道林荫化、庭院花果化,建成了人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居生活环境。 二期工程建设范围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江苏、安徽、陕西、上海、福建、江西、浙江、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内蒙古、宁夏、新疆26个省、市、自治区的944个县(市、旗、区)。规划建设总任务552.1万公顷。其中新建农田防护林带折合面积41.6万公顷,荒滩荒沙荒地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