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吐偏妍

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吐偏妍
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吐偏妍

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吐偏妍

相对完整而言,“半”无疑是未完成的一种状态,是令

人遗憾的一种缺失,然而,对于文学艺术、自然哲学、人生修

养等方面来说,“半”又是一种高妙的技法,一种至高的境界,一

种宽大的胸怀,一种过人的智慧。

有一个庄园主,想让他三个儿子中最有智慧的一个来管

理他的桃园,于是,给了他们每人一个大袋子,让他们在偌大的桃园摘回又红又大的桃子。三个儿子领命而去。老大进得桃园,抬眼一瞧,看见满树的桃子个个饱满溜圆,又红又大,眼睛

都看花了,于是乎,不加选择地摘了满满一袋桃子,就背回去了。老三一心想摘得个大色鲜的桃子,举目四望,寻寻觅觅,觉得这个不行,那个也不成,结果,一个也没有摘到,只好空手而归。老二通过仔细观察,发现每个桃子的个体都有些许的差异:有的

桃子个头较大,但色泽暗淡;有的桃子颜色红润,但个头较小。要选出个头和颜色都令人满意的桃子,的确不易。不过,事情

总有解决的办法。满园的桃子,相对而言,总有令人满意的。

老二,按照自己的判断标准,摘得了半袋桃子。

聪明的读者,如果你是那个庄园主,你会选谁呢?相信你

和我一样,一定会选择老二。老二的那半袋桃子,不用看,一定是又红又大的。从那半袋桃子里,我们看到了老二思维的缜密和审时度势的机智。另外,从“半”袋桃子中我们还看到了老二

留有余地的大智慧,他完全可以摘得满满一袋,可他不,袋满了,量虽足,却难保桃子又红又大的质,宁缺勿滥,反显珍贵;袋子装得满满的,人们的视觉空间被塞得严严实实的同时,立刻就会心生疑窦:这么多?这会是“又红又大”的吗?说不定还会有更大更好的呢!让袋子虚出一半,反而能让人确信无疑:这半袋桃子就是“又红又大”的。他“半”得多么聪明!“半”得多么有学问!

我有一次买花的经历。一天,看到花农推着满满一车盛开的杜鹃,不胜欣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一盆花开得最艳最美的杜鹃买了回去,心里还挺得意的。可时隔不久,杜鹃花便蕊残瓣枯,凋落殆尽了。本想多欣赏一下杜鹃的美艳,可短短几天工夫,它便零落成泥了,好不失意。事后,我拿此事去询问花匠,花匠说:“外行啊,外行!你一点也不懂‘泰极而否’的道理?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它的对立面转化了。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花儿美艳盛放之时,就是残败零落之日。买花,你不如选只长出了花蕾的植株,那样,你不仅可以观赏到花儿开放的全过程,而且可以长时间地欣赏花儿的漂亮美艳了。”也许,这就是“花开半时偏妍”的道理吧。原来,自然界中也存在着“半”中隐美的生成哲学。

大凡有爬山体验的人都知晓,爬山的过程最美,半山腰的感觉最好。在一路爬行的过程中,我们一边贪婪地摄取眼前身边的美景,一边无限向往地希求看到更美的景致。一旦爬到了

山顶,一切景色尽收眼底时,一丝失落感便隐隐而生:原来,也

不过如此。半山腰的感觉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它掺进了人们对美景无限向往的想象,虚实相生之间,美便无限扩伸与延展。

“半”,有时可以叫它“留白”的艺术。齐白石一幅名为“蛙声十里出山泉”的水墨画,就是国画中“留白”的经典之作。我们知道,对自然界可观可触的有形之物进行描摹,不是什么难事,要让抽象无形的语言、声响、思维等入画,就不是那么容易了。然而,齐白石用几只蝌蚪在急流的山泉中游动的画面,为我们

展示了“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一蕴含极丰的神奇意境——看到

几只小蝌蚪,我们似乎隐约可闻山泉上游、十里之外轰鸣山涧、响成一片的蛙声。“蛙声”在整个画面中,难觅踪迹。也可以说,齐白石只画出了一半,但妙就妙在画面通过虚出的一半,撩拨

起观众“二度创作”的强烈欲望与冲动,在丰富的意念中填补另一半,使“蛙声”这一难以描摹的意象,在人们的想象中得以生

动而鲜活地再现。有限的画面与观众无限的想象形成珠联璧合的完美融合,作者与观众的共同创作水乳交融成无法言说

的审美愉悦。多么高明的“一半”,多么艺术的“留白”!

“半”,还可以理解为一种为人处世的修养。人们常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事情不要做得太绝,得饶人处

且饶人。无理勿争,有理也让人三分。这些讲的都是为人、做事应留有余地,应多替他人着想,应多想想事情的后果。这种

不把事情做得太过、留有回旋余地的“半”,是一种需不断修炼

的高深修养。

恩格斯曾说,人是尚未完成的存在。上帝造人,只造出了一半,留给了人许多空白,让人不断地填补,从而修炼自身,完善自我。一旦人生的空白被填满,一旦修炼得十全十美,人的生命也就到了尽头。所以,聪明的上帝总是让人的一生处在“半”的状态中。

李密蓭诗云: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看破浮尘过半,半之受用无边。

愿我们知晓“半”的哲学,掌握“半”的艺术,达到“半”的修养,无边受用“半”的恩赐与大智慧。

包利民《花开的方向》阅读练习及答案

花开的方向 包利民 ①母亲喜欢养花,阳台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花盘,四季的轮换里,总有花儿绽放着。另外有几盆花是放在母亲卧室里的,同一品种,母亲也叫不出名字。虽多次搬家,那几盆花母亲始终没有丢弃。 ②那几盆花只在每年的夏季里开放,花期半个多月。花朵并不出奇,比指甲略大些,形状上像极了缩小的葵花,通常是三五聚拢成簇。它们有一种极浅极淡的香,只在寂静的夜里才能感受得到。这种花最特别的地方,就是固定地朝着西方开放,无论怎样挪动位置或转动花盆,都不受影响。母亲就这样宝贝似的把它们放在卧室里,不离不弃。 ③母亲爱花,是受姥姥影响。姥姥家在一个很远的乡村,房前屋后,花木葱茏,其中开得最多最旺的就是母亲卧室里的邢种花。那花想必是姥姥送的了,当时我记得是五盆。后来我大学毕业,就成了六盘。而搬琮这座城市后,又成了七盆。仔细回想一下,几乎是以每十年一盆的速度递增着。直到去年,那花变成了八盆,几乎摆满了母亲卧室的窗台。 ④母亲卧室的窗户恰好是向西开的,每年夏季开花的时候,那些花儿便丛丛簇簇地向着窗外,很像隔窗远眺的样子。在它们的花期里,母亲留在卧室里的时间就多了,常常是坐在床上,向着那些花儿,那眼神飘忽着,仿佛很近,又似乎很远。 ⑤去年年末的时候,母亲回了一趟老家,陪姥姥过八十大寿。临行前显得很是兴奋,刀子一个劲儿地叮嘱父亲,卧室里的那些花几走天浇一次水,每次水量多少,直到父亲能背出来,才放心而去。而阳台上的那些花,母音则只字未提。 ⑥从老家田来后,母亲很高兴,不停地说姥姥的身体很棒,依然伺候着一大院子的花。望着母亲满足的神情,我忽然心里一动:姥姥八十大寿,母亲的花儿也正好是八盆,是不是姥姥每增加十岁,母亲的花就增多一盆?于是问母亲,母亲深情地看着那些花,笑而不答…… ⑦有一天在网上,无意间进入一个花卉论坛,各种花草的图片琳琅满目。忽然,一个熟悉的画面闯入我的眼帘,正是母亲卧室里的那种花!我终于知道了它的名字,一个让人悠然神飞、魂奉梦绕的名字——望乡。 ⑧那些花又到了花期,母亲依然在守望着,日光轻柔地抚摸过那些小小的花朵背影,然后投向西方。而远远的西方,隔着山,隔着水,隔着风雨云雾,有母亲的故乡,有母亲的母亲! (选自《美丽中文》,有删改)19.文章第②殷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母亲卧室里的花的?(2分) 20.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3分) 21.根据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两句话。(4分) (1)那眼神飘忽着,仿佛很近,又似乎很远。(从加点词运用的角度)

广东省初三中考语文密模拟试卷和答案一

2013年广东省初三中考语文最新密模拟试卷和答案一 说明:1.全卷共8页,考试用时120分钟,满分为120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答卷上填写自己的试室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姓名、写在答题卷密封线内,不得在答题卷上作任何标记。 3.答题可用黑色字迹的钢笔、签字笔按各题要求答在答题卷上,不能用铅笔、圆珠笔和红笔。 一、基础(33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2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2分)(2)谁道人生无再少?!。(2分)(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2分) (4)在两会上,许多代表关注民生,借用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两句诗“,”表达了老百姓“居者有其屋”的良好愿望。(2分)(5)把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默写完整。(4分)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6分) (1)几个园中有古老的藤萝,盘曲lín xún()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2)拍雪人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rén jìhǎn zhì(),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 (3)岭南的荔枝花jìmò()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鱼船的苦水。(4)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都xiāo shēng nìjì( ),到处呈现出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 ....的一句是()(3分) A.本次展览征集了近千幅家庭老照片,这些照片是家庭生活的瞬间定格,却无不刻有时代的痕迹,让人过目难忘。 B.运动员的高超技能可以通过日常的刻苦训练获得,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却要通过临场的无数次竞技才能练就出来。 C.在质量月活动中,他们围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进行了综合治理,尤其加强了对工艺流程、验收程序的监控。 D.为丰富城市生活,市政公司全面规划,修建了三个文化广场,其中一个是将二十多米的深坑夷为平地而建成的。 4.以“回眸初中生活”为话题,使用下面词语写一段连贯的话,至少用上其中两个和一组关联词。(6分) 真谛洗礼多姿多彩斗转星移油然而生虽然……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的题。(6分)

王维送别阅读答案

篇一:王维送别阅读答案 篇二:王维送别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送别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古别离孟郊欲别牵郞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高三语文-魔方格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送别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古别离孟郊欲别牵郞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①去!”〔注释〕①临邛qióng,即今四川省邛崃县,也就是汉代司马相如在客游中,与卓文君相识相恋之处。(1)请从以上两首诗中,分别找出一个最能体现主人公对送别之人的深厚情意的字,并作简要分析。(4分)答:(2)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不同。它们各自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4分)答:(1)王维诗中的“问”,问君到哪里去,这一质朴无华的问语,表露了作者对友人的爱护与关心。孟郊诗中的“牵”,表明女主人公舍不得丈夫离去,希望即将远行的丈夫能停一停,好静静地听一听自己的话,情真意切,质朴感人。(2)王维的诗,写友人之间的离别,既有对友人不得意的安慰,又有自己对友人即将隐居南山的歆羡。最后说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寻问了,似乎还带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孟郊的诗,写夫妻之间的离别,“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重在写妻子对丈夫的叮嘱,怕丈夫移情别恋的担心。略马上分享给同学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送别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主要考查你对古诗词阅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考点名称:古诗词阅读古诗词阅读: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1)诗眼:“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2)炼字: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3)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

39花开半时偏妍

花开半时偏妍 ①相对完整而言,“半”无疑是未完成的一种状态,是令人遗憾的一种缺失,然而,“半”又何尝不是一种高妙的境界? ②你一定懂“泰极而否”的道理,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它的对立面转化了。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花儿美艳盛放之时,就是残败零落之日。 ③花开半时偏妍,人生中,我们要拥有“半”的智慧。 ④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半”中隐美的道理。爬山的过程最美,半山腰的感觉最好。攀爬中掺进了人们对美景的想象,虚实相生之间,美便无限扩伸与延展。一旦爬到了山顶,一切景色尽收眼底时,反而会有一丝失落感隐隐而生。 ⑤“半”的智慧也表现在艺术创作的留白 .......上。众所周知,绘画中描摹可观可触的有形之物不是什么难事,要让抽象无形的语言、声响和思维等入画,就不那么容易了。齐白石的水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就是留白的经典之作。齐白石用几只蝌蚪在急流的山泉中游动的画面,为我们展示了“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一蕴含极丰的神奇意境。蛙声在整个画面中难觅踪迹,可以说,齐白石只画出了一半,但妙就妙在通过虚出的一半,撩拨起观众二度创作的强烈欲望与冲动,使“蛙声”这难以描摹的意象,在人们的想像中得以生动而鲜活地再现,有限的画面与无限的想像形成珠联璧合的完美融合。齐白石的成功给我们以启迪:运用“半”的智慧,成就艺术留白,使艺术创作达到至高的境界。 ⑥“半”,还可理解为一种为人处世的修养。人们常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不把事情做得太过,留有回旋余地的“半”,是为自己,也是为别人开启了一扇门。“半”,是一种宽阔的胸襟! ⑦李密庵诗云: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半中岁月尽悠闲,半里乾坤宽展。 ⑧愿我们知晓“半”的道理,掌握“半”的艺术,达到“半”的修养,无边受用“半”的恩赐与智慧。1.(2分)文章第①-④段所说的“半”的道理你是如何理解的? 在做事的过程中,在事情没有完成前虽然有缺失,不完美,但因为充满了期待而感觉特别美好的状态或境界。2.(3分)“花开半时偏妍”是清代李密庵所作“半字歌”中的一句诗语,本文作者借来表达对待人生的态度,文中所说的“半”的智慧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知晓“半”的道理;掌握“半”的艺术;达到“半”的修养。 3.(3分)根据文中第⑤段的内容,说说“艺术创作的留白”是怎样一种手法。 在艺术创作时留下相应的空白,留有想象的空间,使有限的画面和无限的想象完美融合形成的一种创作手法。(意思对即可) 4.(3分)你能为第⑥段所说的“不把事情做得太过,留有回旋余地”补充一个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吗?(正、反面均可,不超过40字) 示例:夏洛克冷酷无情,坚持索要一磅肉,落得人财两空。(杨修恃才放旷,多次触及曹操的忌讳,最终酿成杀身之祸。)

王维《送别》古诗原文及赏析

王维《送别》古诗原文及赏析 【诗句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出处】唐·王维 《送别》。 【翻译】 你尽管放心地走吧!我也不必再向你详细追问究竟要到那里去?你只 要知道那要去的地方,正有绵延不尽的白云,在天空中飘荡就可以了;另外一种 说法是隐喻送别友人的交情,正如天上白云永无穷尽。 这是描写离别时落寞情怀的诗句。相传这首诗是为送别孟浩然 归襄阳而作,最后劝慰友人归隐山林,悠然自适。 清沈德潜 《唐诗 别裁集》 卷一: “白云无尽,足以自乐,勿言不得意也。” 高步瀛 《唐 宋诗举要》卷一评这两句为 “妙远”。 【全诗】 《送别》 [唐]·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赏析】 这首诗,以浅白的语言,抒写送别的深情。 前两句,写置酒话别,殷殷相问,字里行间融进一片真情。中间两句由问而 答,转写归隐。友人“不得意”的感喟看似寻常,实际表达了十分复杂的情绪。 他有心用世,但失意不满; 心怀激愤,又无能为力。正是这种极度的痛苦,这种 难以排遣的愁绪,迫使他徜徉山水,隐逸终南,不得已而为之。这两句,既点出 别离的原因,也深化了诗的主题。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这是诗人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发 自内心的劝慰。 诗人的意思是说, 只管去吧, 朋友, 何必为“不得意”伤怀生愁,

功名利禄终有尽,只有隐逸的情趣如悠悠白云,无尽无休,足供你排遣享受。这 番话蕴含着丰富的感情。作为朋友,他对友人的处境十分同情,友人的感慨也道 出了他的难言之隐。可在这临别的时刻,又说什么好呢?只好托出白云来宽解。 但愿那空明澄澈的云天, 带来安宁闲适的慰藉; 那白云飘忽的景象, 送去前路珍 重的祝福。全诗以这动人的写景结句,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耐人寻味。 在这首诗中,我们几乎看不到诗人的用力之处,看不到谋篇布局的匠心,看 不到什么奇思妙想,仿佛是信手写来,不思而得。但细细体味,它平中见奇,词 浅情深。特别是最后两句,诗人将外景与内情融为一体,以“白云无尽”的景象 涵盖了复杂的感受,给人以无尽的联想,别情依依,余韵悠悠。

王维的近体诗之《山中送别》阅读

王维的近体诗之《山中送别》阅读 山中送别 唐代: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明年一作:年年) 译文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注释 ⑴掩:关闭。柴扉:柴门。 ⑵明年:一作“年年”。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鉴赏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择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 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 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 绪的;不过,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 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 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 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 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 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 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 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 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理应在相别之际 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 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 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 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 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鉴赏二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 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 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 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九年级语文模拟试题

九年级语文模拟试题 温馨提示:1、本试题共8页,总分120分。 2.请将试卷左侧的内容填完整。 第一部分(1—7题,28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2分) A.扶掖(yè) 谮害(jiàn) 恁地(nèn)强聒不舍(guō) B.拮据(jū) 诘难(jié) 朴刀(pō)味同嚼蜡(jiáo) C.腼腆(tiǎn) 诓骗(kuāng) 恣睢(zī)吹毛求疵(cī) D.怄气(òu) 抽噎(yē) 枘凿(ruì)恪尽职守(gè)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玄虚咬文嚼字繁衍心无旁鹜 B.诘难断张取义嬉闹不言而喻 C.襁褓开卷有益鄙夷老羞成怒 D.诓骗重蹈覆辙田圃吹毛求疵 3.找出下面句子有语病的一项,并在后面的横线上改正(2分)………()A.我们应该从小培养诚实守信的美德。 B.广泛的课外阅读是提高我们语文水平的重要方法。 C.进入中学以后,他的成绩始终一直在我们班名列前茅。 D.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的家乡是浙江绍兴。 改正: 4.按照上下文连贯的要求,横线上应填的选项是(2分)()葱岭脚下则是五颜六色的石头,紫红、黛青、黧黑、奶白、豆绿。 传说,这里是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地方,不周山就是葱岭。这色彩缤纷的石头,就是女娲补天之石吗?。在这块沧桑的大地上,今天,一代一代新中国的建设者们,远离家人,从内地来到边疆,润色葱岭、美化葱岭。①唐朝在此设立了“葱岭守捉”,高僧玄奘经此讲经月余,然后去天竺国取经。②当年周天子姬满曾驾着八骏到过这里。③1876年左宗棠率军挺进新疆,驱除外寇,拱卫了这片神圣的国土。④汉朝的都护曾到此驻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理解专项训练(附答案)

部编语文三下课内阅读专项 一、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一)绝句 ①迟日江山丽,②春风花草香。③泥融飞燕子,④沙暖睡鸳鸯。 1、本诗的作者是代诗人。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迟日:丽:、 泥融:、鸳鸯:_________、 3、古诗后两句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春日迟迟”。这里用以突出_______的阳光,以统摄全篇。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的_________景色。第二句诗人把________、_________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收到了让读者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________,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勃勃生机,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春日冲融,日丽沙暖,_________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的_________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________情怀的表露。 (二)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清明:、纷纷:、 欲断魂:借问:、 3、清明节,传统有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习俗。可是诗中的“______”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______、凄凉的,再加上春雨________,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情绪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忧愁之中,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让自己能置身于人和酒的热流之中。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________。诗歌的结句使人感到悠远而诗意又显得非常_________、明快。 4、古诗前两句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燕子》片段,回答问题。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_____________的翅膀,加上_______似的尾巴,凑成了____________的小燕子。 二三月间,微风轻轻的吹拂着,如毛的细雨由天上洒落着,千万条柔柳展开了鹅黄色的嫩叶。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过来,形成了烂漫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 1、文段选自《________》 2、第一段主要写了燕子的____________特点。 3、按课文内容填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第二段中的一个比喻句或拟人句 5、文段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大连市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语文

大连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 内容预览: 大连市2019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请用正楷字将下面的汉字抄写在田字格里,要求书写规范、端正、整洁。(2分) 春华秋实周而复始 2.给加点字注音,改正加横线词语中的别字。(4分) (1)各具风韵 (2)风餐露宿 (3)美不盛收 (4)因地治宜 3.在下面句子中有语病的地方画横线,并写出修改意见。(2分) 李娜在2019年法国网球公开赛中夺冠,人们津津乐道地谈论此事,喜悦与自豪之情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4.从下面词语中任选两个,写一句连贯的话。(2分) 呼朋引伴草长莺飞 回味无穷抑扬顿挫 5.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记叙的顺序通常有顺叙、倒叙和插叙等,《羚羊木雕》和《爸爸的花儿落了》都采用了插叙手法。 B.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写了一个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主要是为了告诉人们要识破骗子的阴谋诡计。

C.“城春草木深”中的“城”指长安城,“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的“汗青”特指史册。 D.《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勾画了一幅战略蓝图,《出师表》中又为后主刘禅提出了以“亲贤远小”为核心的三条建议。。 6.默写填空。(10分). (1)风烟俱净,。从流飘荡,。 (吴均《与朱元思书》) (2)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3)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论语>十则》中提倡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的处世之道是“ ,。” (5)古诗苑漫步,同学们吟诵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吟诵辛弃疾的“ ,”,感受古人忠君报国、建功立业的一腔热血。 (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句子回答) 7.请依据你阅读名著的积累和体验,填写相应的内容。(6分) (1)提示词:《骆驼祥子》人物经历主题 ①三起三落(任举两例): ②主题:

两朵童稚阅读答案

两朵童稚阅读答案 【篇一:《花开的方向》阅读及答案】 /p> ①母亲喜欢养花,阳台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花盘,四季的轮换里,总有花儿绽放着。另外有几盆花是放在母亲卧室里的,同一品种,母亲也叫不出名字。虽多次搬家,那几盆花母亲始终没有丢弃。 ②那几盆花只在每年的夏季里开放,花期半个多月。花朵并不出奇,比指甲略大些,形状上像极了缩小的葵花,通常是三五聚拢成簇。它们有一种极浅极淡的香,只在寂静的夜里才能感受得到。这种花最特别的地方,就是固定地朝着西方开放,无论怎样挪动位置或转动花盆,都不受影响。母亲就这样宝贝似的把它们放在卧室里,不离不弃。 ③母亲爱花,是受姥姥影响。姥姥家在一个很远的乡村,房前屋后,花木葱茏,其中开得最多最旺的就是母亲卧室里的那种花。那花想必是姥姥送的了,当时我记得是五盆。后来我大学毕业,就成了六盘。而搬来这座城市后,又成了七盆。仔细回想一下,几乎是以每十年一盆的速度递增着。直到去年,那花变成了八盆,几乎摆满了母亲卧室的窗台。 ④母亲卧室的窗户恰好是向西开的,每年夏季开花的时候,那些花儿便丛丛簇簇地向着窗外,很像隔窗远眺的样子。在它们的花期里,母亲留在卧室里的时间就多了,常常是坐在床上,向着那些花儿,那眼神飘忽着,仿佛很近,又似乎很远。 ⑤去年年末的时候,母亲回了一趟老家,陪姥姥过八十大寿。临行前显得很是兴奋,嘴里一个劲儿地叮嘱父亲,卧室里的那些花几天浇一次水,每次水量多少,直到父亲能背出来,才放心而去。而阳台上的那些花,母亲则只字未提。 ⑥从老家回来后,母亲很高兴,不停地说姥姥的身体很棒,依然伺候着一大院子的花。望着母亲满足的神情,我忽然心里一动:姥姥八十大寿,母亲的花儿也正好是八盆,是不是姥姥每增加十岁,母亲的花就增多一盆?于是问母亲,母亲深情地看着那些花,笑而不答?? ⑦有一天在网上,无意间进入一个花卉论坛,各种花草的图片琳琅满目。忽然,一个熟悉的画面闯入我的眼帘,正是母亲卧室里的那

《花开半时偏妍》阅读附答案

《花开半时偏妍》阅读附答案 花开半时偏妍(8分) ①相对完整而言,“半”无疑是未完成的一种状态,是令人遗憾的一种缺失,然而,“半”又何尝不是一种高妙的境界? ②你一定懂“泰极而否”的道理,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它的对立面转化了。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花儿美艳盛放之时,就是残败零落之日。 ③花开半时偏妍,人生中,我们要拥有“半”的智慧。 ④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半”中隐美的道理。爬山的过程最美,半山腰的感觉最好。攀爬中掺进了人们对美景的想象,虚实相生之间,美便无限扩伸与延展。一旦爬到了山顶,一切景色尽收眼底时,反而会有一丝失落感隐隐而生。 ⑤“半”的智慧也表现在艺术创作的留白上。众所周知,绘画中描摹可观可触的有形之物不是什么难事,要让抽象无形的语言、声响和思维等入画,就不那么容易了。齐白石的水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就是留白的经典之作。齐白石用几只蝌蚪在急流的山泉中游动的画面,为我们展示了“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一蕴含极丰的神奇意境。蛙声在整个画面中难觅踪迹,可以说,齐白石只画出了一半,但妙就妙在通过虚出的一半,撩拨起观众二度创作的强烈欲望与冲动,使“蛙声”这难以描摹的意象,在人们的想象中得以生动而鲜活地再现.有限的画面与无限的想象形成珠联璧合的完美融合。齐白石的成功给我们以启迪:运用“半”的智慧,成就艺术留白,使艺术创作达到至高的境界。 ⑥“半”,还可理解为一种为人处世的修养。人们常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不把事情做得太过,留有回旋余地的“半”,是为自己,也是为别人开启了一扇门。“半”,是一种宽阔的胸襟! ⑦李密蓭诗云: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⑧愿我们知晓“半”的道理,掌握“半”的艺术,达到“半”的修养,无边受用“半”的恩赐与智慧。 小题1:作者由“花开半时偏妍”,提出了怎样的观点?(2分) 小题2:第⑤段是如何阐述“半”的智慧也表现在艺术创作的留白上”的?请简要回答。(4分)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攀爬中掺进了人们对美景的想象,虚实相生之间,美便无限扩伸与延展。”句中的“虚实相生”在这里的意思是眼前景色和想象的美景相互交融。 B.“但妙就妙在通过虚出的一半。撩拨起观众二度创作的强烈欲望与冲动。”中“撩拨”一词在这里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达了激发、引起的意思,突出了留白的妙处。 C.夏洛克冷酷无情,坚持索要一磅肉,落得人财两空。这一事例证明了第⑥段中说的“不把事情做得太过”这一句话。 D.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花儿美艳盛放之时,就是残败零落之日。所以不必追求事物发展的圆满。 参考答案: 小题1:我们要拥有“半”的智慧。

唐诗:王维《送别 山中送别》原文译文赏析

唐诗:王维《送别山中送别》原文译文赏析《送别/山中送别》 唐代: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明年一作:年年) 【译文】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西坠把柴门关闭。 待到明年春草又绿的时候,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注释】 掩:关闭。柴扉:柴门。 明年:一作“年年”。

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赏析】 全诗含蓄深厚,曲折别致,独具匠心,耐人寻味。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

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 课内阅读专项(含答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内阅读专项 一、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一)绝句 ①迟日江山丽, ②春风花草香。 ③泥融飞燕子, ④沙暖睡鸳鸯。 1.本诗的作者是代诗人。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迟日:丽: . 泥融: . 鸳鸯:_________ . 3.古诗后两句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春日迟迟”。这里用以突出_______的阳光,以统摄全篇。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的_________ 景色。第二句诗人把________、_________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收到了让读者如临其境的 艺术效果。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 去春归的________,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勃勃生机,春意盎然, 还有一种动态美。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春日冲融,日丽沙暖,_________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 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的_________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________ 情怀的表露。 (二)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1.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清明: .纷纷: . 欲断魂:借问: . 3. 清明节,传统有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习俗。可是诗中的“______”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 心中的感受是很______、凄凉的,再加上春雨________,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情绪低落 到似乎不可支持。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忧愁之中,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让自己能置身于 人和酒的热流之中。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________。诗歌的结句使人感到悠远而诗 意又显得非常_________、明快。 4.古诗前两句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燕子》片段,回答问题。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_____________的翅膀,加上_______似的尾巴,凑成了____________的小燕子。 二三月间,微风轻轻的吹拂着,如毛的细雨由天上洒落着,千万条柔柳展开了鹅黄色的嫩叶。青的草, 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过来,形成了烂漫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 许多生趣。 1.文段选自《________》 2.第一段主要写了燕子的____________特点。 3.按课文内容填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第二段中的一个比喻句或拟人句

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题

2012——2013九年级级模拟考试试题 说明:1.全卷共8页,考试用时120分钟,满分为120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答卷上填写自己的试室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姓名、写在答题卷密封线内,不得在答题卷上作任何标记。 3.答题可用黑色字迹的钢笔、签字笔按各题要求答在答题卷上,不能用铅笔、圆珠笔和红笔。 一、基础(33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2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2分)(2)谁道人生无再少?!。(2分)(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2分) (4)在两会上,许多代表关注民生,借用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两句诗“,”表达了老百姓“居者有其屋”的良好愿望。(2分)(5)把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默写完整。(4分)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6分) (1)几个园中有古老的藤萝,盘曲lín xún()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2)拍雪人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rén jì hǎn zhì(),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 (3)岭南的荔枝花jì mò()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鱼船的苦水。(4)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都xiāo shēng nì jì( ),到处呈现出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 ....的一句是()(3分) A.本次展览征集了近千幅家庭老照片,这些照片是家庭生活的瞬间定格,却无不刻有时代的痕迹,让人过目难忘。 B.运动员的高超技能可以通过日常的刻苦训练获得,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却要通过临场的无数次竞技才能练就出来。 C.在质量月活动中,他们围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进行了综合治理,尤其加强了对工艺流程、验收程序的监控。 D.为丰富城市生活,市政公司全面规划,修建了三个文化广场,其中一个是将二十多米的深坑夷为平地而建成的。 4.以“回眸初中生活”为话题,使用下面词语写一段连贯的话,至少用上其中两个和一组关联词。(6分) 真谛洗礼多姿多彩斗转星移油然而生虽然……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花开的方向》阅读答案

《花开的方向》阅读答案 ①母亲喜欢养花,阳台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花盘,四季的轮换里,总有花儿绽放着。另外有几盆花是放在母亲卧室里的,同一品种,母亲也叫不出名字。虽多次搬家,那几盆花母亲始终没有丢弃。 ② 那几盆花只在每年的夏季里开放,花期半个多月。花朵并不出奇.比指甲略大些,形状上像极了缩小的葵花,通常是三五聚拢成簇。它们有一种极浅极淡的香,只在寂静的夜里才能感受得到。这种花最特别的地方,就是固定地朝着西方开放,无论怎样挪动位置或转动花盆,都不受影响。母亲就这样宝贝似的把它们放在卧室里,不离不弃。 ③母亲爱花,是受姥姥影响。姥姥家在一个很远的乡村,房前屋后,花木葱,其中开得最多最旺的就是母亲卧室里的邢种花。那花想必是姥姥送的了,当时我记得是五盆。后来我大学毕业,就成了六盘。而搬这座城市后,又成了七盆。仔细回想一下,几乎是以每十年一盆的速度递增着。直到去年,那花变成了八盆,几乎摆满了母亲卧室的'窗台。 ④母亲卧室的窗户恰好是向西开的,每年夏季开花的时候,那些花儿便丛丛簇簇地向着窗外,很像隔窗远的样子。在它们的花期里,母亲留在卧室里的时间就多了,常常是坐在床上,向着那些花儿,那眼神飘忽着,仿佛很近,又似乎很远。 ⑤去年年末的时候,母亲回了一趟老家,陪姥姥过八十大寿。临行前显得很是兴奋,刀子一个劲儿地叮嘱父亲,卧室里的那些花几走天浇一次水,每次水量多少,直到父亲能背出来,才放心而去。而阳台上的那些花,母音则只字未提。 ⑥从老家田来后,母亲很高兴,不停地说姥姥的身体很棒,依然伺候着一大院子的花。望着母亲满足的神情,我忽然心里一动:姥姥八十大寿,母亲的花儿也正好是八盆,是不是姥姥每增加十岁,母亲的花就增多一盆?于是问母亲,母亲深情地看着那些花,笑而不答…… ⑦有一天在网上,无意间进入一个花卉论坛,各种花草的图片琳琅满目。忽然,一个熟悉的画面闯入我的眼帘,正是母亲卧室里的那种花!我终于知道了它的名字,一个让人悠然神飞、魂奉梦绕的名字——望乡。 ⑧那些花又到了花期,母亲依然在守望着,日光轻柔地抚摸过那些小小的花朵,然后投向西方。而远远的西方,隔着山,隔着水,隔着风雨云雾,有母亲的故乡,有母亲的母亲! (选自《美丽中文》,有删改) 1.文章第②殷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母亲卧室里的花的?(2分)

南京市玄武区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南京市玄武区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1. (2分) (2017八上·太原期中) 下列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蹒跚(pān shān)眷(juàn)恋惺忪万籁具寂 B . 蹊跷(qi qiāo)狼籍(jí)颓唐任劳任怨 C . 澎湃(pén pài)祈祷(qī dǎo)募集娴熟深谙 D . 歉疚(qiàn jiù)愠(yùn)怒焦灼酣然入梦 2. (2分)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后来却异想天开,想得一笔什么赔偿费了。 B . 李老师的口才很好,他那行云流水的教学风格征服了我们全班同学。 C . 当鼓声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 D . 毕业前夕,我们五个要好的同学相约漂流大峡谷,共享天伦之乐。 3. (2分) (2020七下·巴彦淖尔期中)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中学生写作文,要细心观察各种事物,各种现象,要有真情,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B . 成绩的好坏首先取决于能否刻苦学习。 C . 保护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D . 目前,我国各方面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 4. (2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句话所用的修辞方法是() A . 拟人 B . 借代 C . 比喻 D . 夸张 二、书写 (共1题;共2分) 5. (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斑斓深邃历尽心血一反既往 B . 雍肿谰语荒草萋萋博学多识 C . 狂澜嗥鸣锋芒毕露慷慨淋漓 D . 迭起巴望一拍既合寻欢作乐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21分) 6. (21分) (2019八下·蒙阴期末)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马说

(三)辽宁省大连市中考语文试卷+解析

(三)辽宁省大连市中考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请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2.本试卷共四大题,25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请用正楷字将下面的汉字抄写在田字格里,要求书写规范、端正、整洁。(2分) 语文天地诗意田园 2.给加点字注音,改正加横线词语中的别字。(4分) (1)各具风韵. (2)风餐露宿. (3)美不盛收 (4)因地治宜 3.在下面句子中有语病的地方画横线,并写出修改意见。(2分) 李娜在2011年法国网球公开赛中夺冠,人们津津乐道地谈论此事,喜悦与自豪之情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4.阅读下面的表格,写出两条结论。(2分) 5.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济南的冬天》以“温晴”为主线,描绘了济南冬天的山水,文章情景交融。 B.川剧《变脸》为我们塑造了一位身怀绝技、孤身闯荡江湖的抗日老英雄的形象。 C.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雨果谴责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 D.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引用“闻笛赋”的典故,表达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6.默写填空。(10分). (1)风烟俱净,。从流飘荡,。 (吴均《与朱元思书》) (4)《<论语>十则》中提倡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的处世之道是“,。” 7.名著阅读。(6分) (1)根据《简·爱》中简·爱的经历,仿照所给句子,续写一句话。(3分) 在舅妈家,简·爱直斥骄横凶暴的表哥,她的刚烈令人敬佩;在慈善学校,简·爱深夜去看望病重的海伦,她的善动;,,。 (2)阅读《水浒》选文,回答问题。(3分) 却说宋江、柴进先归到忠义堂上,和众兄弟们正说李逵的事,只见黑旋风脱得赤条条地,背上负一把荆杖,跪在堂前,低着头,口里不做一声。宋江笑道:“你那黑厮,怎地负荆?只这等饶了你不成!”李逵道:“兄弟的不是了!哥哥拣大棍打几十罢!” ①本段选文表现了李逵的性格。(1分) ②戴宗曾评价李逵:“虽是愚蠢,不省理法,也有些小好处。”除选文情节,请再概述一个表现李逵“小好处”的故事情节。(不超出所给字格)(2分) 二、古诗文阅读(18分) (一)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