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兽医学基础PPT课件
中兽医学复习资料

中兽医一.名词解释1.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借以说明万物都是由五种基本物质衍生变化的结果。
2.五行相生: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滋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借以说明事物间有相互协调的一面。
3.五行相克: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克制和制约关系,借以说明事物间相拮抗的一面。
4.脾主运化:指脾具有消化、吸收、运输营养物质及水湿的功能。
5.肝主疏泄:指肝具有维持全身气机疏通调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6.整体观念:动物机体各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机体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因此动物本身的整体性和动物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就是整体观念。
7.七情内伤:七情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只有突然、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机体本身生理活动的调节范围,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才会引起发病。
8.邪正盛衰:指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致病邪气与机体抗病能力之间相互斗争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9.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病因、病机及发展阶段不同,而采用不同治法。
10.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由于病机相同或处于同一性质的病变阶段(证候相同),可采用同种治法。
11.四气:药物具有寒、凉、温、热四种不同药性,自古称为四气,也称四性。
12.五味:中药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药味,称为五味。
13.阴阳:自然界一切既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事物或方面的代名词。
既可代表两个相对立的事物,又可代表同一事物内部相对立的两个方面。
14.阴阳对立:指阴阳双方存在着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15.三因制宜:包括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和因畜制宜,即治疗疾病时要根据四时气候、地域环境以及病畜的性别、年龄、体质等因素考虑用药原则。
16.辨证论治:就是中兽医认识疾病,确定防治措施的基本过程。
辩证就是利用四诊收集资料、分析判断、认识疾病证候,论治就是根据证的性质确定治疗方法。
17.八纲辨证: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兽医文化02-教学课件--3.5中国兽医的起源与形成(三)_21

不能马贩马牙,具处绞刑”。
展
• 康熙五年又颁令:“在京民人违禁养马,告发
史
者为旗人,即以马给赏,系民人由刑部动支库
银五两给赏,马入官”,同时废除明洪武年间
确定的“挑选聪明子弟学习兽医”制度。
2、中兽医书籍:主要有以喻
兽
仁、喻杰《元亨疗马集》
医
为蓝本而编集的 《牛马驼
发
经大全集 (李玉书
1736)》、《新刻注释马
展
牛驼经大全集(郭怀西
史
1785)》等,抄本主要有
《鸡谱(佚名 1787)》等
流传。
(十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
兽 • 广大民间兽医遭到压迫:中兽医学被认
医
为是“医方小道”,以致“无人学兽医 者久矣”(《猪经大全·序》) 。
发 • 中兽医书籍:主要有《抱犊集(佚名
展 1850)》、《活兽慈舟(李南晖
史
1873)》、《猪经大全(佚名氏 1891)》、《牛经备要医方(沈莲舫
1924)》等;流传的抄本主要有《畜宝
(佚名1900)》等。
• 《活兽慈舟》:书
兽
中对黄牛、水牛、
医
猪、马、羊、犬、
发
猫等家畜的240种病
症均有论述,并收载
展
方剂(包括单方)
史 700多个)侧重黄牛、
水牛同证异治。
• 《猪经大全》:是
医
据《文献通考》记载“宋之群牧司有药
发
蜜库……,掌授糖蜜之物,以供马医之 用”。
展 • 山西阳城兽医常顺因创用药浴法治疗马
史
疥癣,而被封为“广禅侯” 。
“广禅侯”来历
兽 • 北宋政和四年
医
中兽医学常用中药和方剂

31
鱼腥草
•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主入肺经,以清 肺见长,用于肺痈吐脓,肺热咳嗽。
• 利尿通淋: 用于湿热淋证。
32
败酱草
•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为治疗肠痈的要药 • 祛瘀止痛:用于产后瘀阻腹痛
33
射干
• 清热解毒:入肺经,清肺泻火,降气消 痰,消肿。用于咽喉肿痛。
• 适应范围:主要用于表邪已解、里热炽 盛,而无积滞的里热病证。
14
分类
• 清热泻火药:功能清气分热,用于高热烦渴等 气分实热证;
• 清热燥湿药:功能清热燥湿,用于泻痢、黄疸 等湿热病证;
• 清热凉血药:功能清解营分、血分热邪,用于 吐衄发斑等血分实热证;
• 清热解毒药:功能清解热毒,用于痈肿疮疡等 热毒炽盛的病证;
• 祛风湿:长于祛湿,痹证湿胜者尤宜。 用于风湿痹证。
• 用于外感风寒挟湿之表证。
49
厚朴
• 行气,燥湿,消积:为消除胀满之要药, 用于湿阻中焦,气滞不利所致的脘闷腹 胀,腹痛,或呕逆等证。
• 平喘:能燥湿化痰,下气平喘。用于痰 饮喘咳。
50
藿香
• 化湿:用于湿滞中焦证 • 解暑:既能化湿,又可解表。用于暑湿
53
六、利水滲湿药
• 含义:凡能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 停病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利水渗湿药。
• 性能成效:本类药物味多甘淡,具有利水消 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等成效。
• 适应范围: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淋证、 黄疸、湿疮、泄泻、带下、湿温、湿痹等水湿 所致的各种病证。
54
茯苓
• 利水渗湿:本品甘补淡渗,性平作用和 缓,无寒热之偏,故可用治寒热虚实各 种水肿。
中兽医学-第二章-脏腑

主要功效:润肠通便,调理肠道,排毒养颜
1、主气、司呼吸
即指肺有主管 人体一身之气 和呼吸之气的 功能。 主一身之气: 参与宗气的生 成,调节全身 气机。 “肺者,气之 本”。
主呼吸之气:主机 体的呼吸运动,维 持机体的气体交换。 “其大气之搏而不 行者,积于胸中, 名曰气海。”
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 首先,脉管必须通畅; • 其次,血液必须充盈; • 第三,心气必须充沛。
2、心藏神
心藏神主要指心 具有主宰人体五 脏六腑、形体官 窍的一切生理活 动和人体精神意 识思维活动的功 能。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 兼管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 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 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 也。”
(1)疏通全身气机, 维持血津正常运行
肝主疏泄,肝的生 理特性是升、动、 散。 其疏,可使气的运 行通而不滞。 其泄,可使气散而 不郁。
(2)对脾胃运 化功能的影响
消化是以脾的升 清和胃的降浊, 即以脾胃的气机 升降来概括的。 肝的疏泄功能是 脾胃气机疏通畅 达,脾升胃降的 一个重要条件。 “木得土而达”。
第二节 五脏
一、心
“君主之官”,为神之 舍,血之主,脉之宗, 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 阳,起着主宰人体生命 活动的作用。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 能:主血脉和藏神。
1、心主血脉
心主血脉是指心气 推动血液在脉中运 行,流注全身,发 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手少阴气绝则脉 不通,脉不通则血 不流,血不流则髦 色不泽,故面黑如 漆柴者,血先死。”
2、主宣发和肃降
所谓宣,即为宣发 之意,是肺气向上 向外的运动,也就 是升、散(津液、 血液)。 所谓降,即肃降之 谓,是肺气向下向 内的运动(津液、 血液)。
中兽医学的发展概况11

的
功
二阴,即前阴和后阴,大小便的生成和排泄,以及
能
生殖,有赖于肾气的蒸化、推动和固摄;
病理
膀胱气化功能失常----小便异常,生殖功能异常; 如尿频、阳痿。
脾肾阳虚证----大便溏泻。
8、在液为唾
肾
唾:唾液中较稠厚的部分,由肾精所化。
的
功能:①滋润饲草,帮助吞咽和消化
功
②滋养肾精,润泽口腔。
能
口角流涎从脾治 唾液频吐从肾治
的
防止呼吸浅表的作用。
功
“肺主呼气,为气之本;肾主纳气,为气之根。”
能
病理 肾虚,肾不纳气----呼多吸少,吸气困难,喘息。
6、主骨、生髓、通于脑,其华在发
肾
肾主管骨骼代谢,滋生和充养骨髓、脊髓及大脑。 “脑为髓之海”;
的
功
能
病理 肾精虚少,骨髓空虚----骨痿软无力,骨骼发育障碍;
缺钙,身材矮小
6、主骨、生髓、通于脑,其华在发
肾
“齿为骨之余”;
的
生理 肾精充盛----牙齿紧固
功
能
病理 肾精不足----齿摇、甚至脱落。
6、主骨、生髓、通于脑,其华在发
肾
“其华在发”;
的
功
生理 精盛血旺----毛发粗壮而润泽
能
7、开窍于耳、司二阴
肾
“肾气通于耳,主司听觉。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肾壅耳聋难听事,肾虚耳似听蝉鸣。”
肾中相火(肾阳)涵于肾中,潜藏不露, 守位 以发挥其温煦、推动等作用。
3、主命门之火
肾
命门,即生命的根本;火,指功能;
的
命门之火,一般称元阳或肾阳(真阳),藏之于肾。
功
生理 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有赖于肾阳的温煦才能正常;
中兽医理论基础知识1

一、阴阳的概念, 相互关系及其在兽医学上的应用。
阴阳的概念: 是代表事物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是一切事物和现象冲突双方的概括。
识别阴阳的属性是以上下, 明暗, 大小, 前后, 动静等为准则。
阴阳的相互关系: 1, 阴阳的对立2, 阴阳的互根3, 阴阳的消长4, 阴阳的转化阴阳在中兽医学上的应用1, 在畜体组织结构方面: 机体部位上为阳, 下为阴;脏为阴, 腑为阳;经属阴, 络属阳;血为阴, 所为阳;营气在内为阴, 卫气在外为阳。
2, 在生理方面: 物质为阴, 功能为阳, 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 阴阳离决, 精气乃绝3, 在病理方面: 阴阳失去平衡, 导致疾病发生, 阴盛则阳病, 阳盛则阴病, 阳盛则热, 阴盛则寒。
二、4, 在药物方面:四气五味, 升降沉浮;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盛者泻之, 虚者补之三、5, 在病证防治方面:阴阳为八纲的总纲, 脉象的阴阳之分, 数, 洪,浮, 大, 滑为阳, 迟, 小沉, 细, 涩为阴。
四、五行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兽医学上的应用。
1、五行相互关系:2、五行相生: 木→火→土→金→水→木。
3、五行相克: 木→土→水→火→金→木。
4、五行相乘: 木→土→水→火→金→木。
五行相侮: 木→金→火→水→土→木五行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1, 在生理方面: 按五行的属性以分别脏器的特性及相互联系, 以生克制化的关系, 说明脏腑器官相互滋生和制约的生理现象。
畜体就是依靠这种生克制化以维持相对的平衡协调, 来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2, 在病理方面:用五行生克规律说明脏腑疾病的传变。
依据五行的生克关系, 任何一行都有生我, 我生, 克我及我克的关系, 用这四行进行了联系。
五行配五脏以后, 也从这样的四个方面来固定一个脏与其他四个脏的联系。
如以肝为例, 生我者为肾, 我生者为心, 克我者为肺, 我克者为脾。
在病理上, 肝病传脾, 称为“木克土”, 肝火犯肺, 称为“木火刑金”。
3, 在疾病传变上:在疾病的传变上, 肝病传脾, 称为“木乘土”, 脾病传肝称为“土侮木”, 肝脾也可同病(木郁土虚或土壅木郁), 肝病传心(母病及子), 传肺(木侮金), 传肾(子病及母)等, 都可用五行生克乘侮来说明。
中兽医学中药性能

里)作用趋向,是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
相对而言的。
三
在上 眼目红肿、口舌生疮
、
病 在表 外感表证、皮肤湿疹
升浮
升
位 在下 腹水、尿闭、肢蹄浮肿
降
在里 里实便秘、肚腹冷痛
沉降
浮 沉
向上 呕吐、呃逆、咳嗽气喘 沉降 病 向外 自汗、盗汗、风疹初起
势 向下 泻痢、脱肛、子宫脱等
向里 表证传里、热邪内陷
升浮
中兽医学中药性能
31
(
3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毒
”
弱指
药
物
作
用
的
强
中兽医学中药性能
32
(
4
) “
除上述三点外,“毒”
毒 ”
还包括药物的毒副作
用 指 用,而现代中药学中
药 物
所说的“毒”一般只
的 包括药物的毒副作用。
毒
副
作
中兽医学中药性能
33
“
无毒:是指所标示的药物服用后很
2
少出现副作用,使用安全,一般不 会毒害人畜。
毒
小毒:是指所标示药物使用较安全, 虽可出现一些副作用,但一般不会
,
气味合参,但气味亦有主次之别。
作 用
以味为主 如黄芪甘温,言其补气
相
以气为主 如锁阳甘温,言其助阳
近
中兽医学中药性能
16
(
气同味异
2
麻黄 辛温 散寒解表
)
大枣 甘温 补脾益气
气
乌梅 酸温 敛肺涩肠
味
杏仁 苦温 降气止咳
不
肉苁蓉 咸温 补肾助阳
同
气异味同
中兽医学

中兽医学绪论一、中兽医学的概念中兽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Veterinary Medicine),又称中国传统兽医学,是研究中国传统兽医学理论、方药和动物疾病防治技术的科学,是中国历代劳动人民同动物疾病进行斗争的经验总结。
(三)学术体系形成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比较系统和全面地反映了当时中医学发展的成就,中兽医学的基本理论最早导源于此。
•汉代:《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人、畜通用的药学专著,收载药物365种,其中特别提到“牛扁杀牛虱小虫,又疗牛病”、“桐叶主傅猪疮”、“柳叶主马疥疮”以及“雄黄治疥癣”等。
•唐代:有了兽医教育的开端,太仆寺中设有“兽医六百人,兽医博士四人,学生一百人”。
李石编著《司牧安骥集》,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一部中兽医学古籍。
•明代:《元亨疗马集》(右图)内容丰富,是国内外流传最广的一部中兽医古典著作。
三、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认为动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及其所处的自然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家畜本身的整体性认为家畜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种整体观念体现在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生理上认为脏腑之间,脏腑与躯体器官之间都是密切联系的。
–病理上认为畜体任何一部分发生疾病都和整体有密切关系,局部病变可影响整体,反之,整体状况对局部也有一定影响。
–诊断上运用整体观念,通过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变化了解体内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和邪正消长等情况。
“见其外即知其内”。
–治疗上从整体进辨证施治。
反对“头病医学,脚病医脚”。
2.家畜与自然环境的相关性认为动物与所处自然环境之间有密切联系。
所谓的“天人合一” ,自然界是个大宇宙,畜体是小宇宙。
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均可影响家畜的生理功能,如果环境的改变超过了家畜的适应能力,就会发生疾病。
在诊断和治疗上,除了强调病畜本身反映的情况外,还要考虑到环境因素,因时、因地、因畜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