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苏幕遮》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苏幕遮》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苏幕遮》优秀教案高中语文古诗《苏幕遮》是宋代词人周邦彦的代表作,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苏幕遮》优秀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苏幕遮》教案【学习目标】1、因声求气,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通过探究,理解古代诗歌中的景和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情感美3、以“荷”为例,探究我国古代诗歌中意象的多元性及其蕴含的民族文化意蕴。

【教学过程】一、导入荷花,君子之花。

李白曾经“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陆龟蒙说“ 此花瑞合在瑶池”。

北宋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尽荷花品格。

自周敦颐颂莲之后,历代文人咏荷之作迭出,在那田田荷叶之上抒发情怀,托物言志。

依旧是在宋代,这个文人自由而自觉,尽情挥洒自己才情的年代,北宋周邦彦以“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得荷之神理。

”我们今天且来看,在他笔下的荷花是何等的风姿绰约!让我们以一颗滚烫的心,去慢慢泡开周邦彦的《苏幕遮》,去品味其无穷的荷韵吧。

二、了解作者(打出幻灯)周邦彦(1056—1121),钱塘人,字美成,自号清真居士。

他是“婉约派”之集大成者,曾创作不少新词调。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王国维评之为“词中老杜”。

著有词集《片玉词》。

三、反复诵读,整体感知古人云,“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让我们在大声的吟诵之中去感悟、体味诗歌的韵味和情感吧。

1、学生大声诵读,读出词的韵味和情感。

刚才大家读得十分热烈,也很投入。

我们要读出这首词的韵味和情感,首先还得熟悉词的内容,那么请一位同学口述这首词的内容。

2、学生口述这首词的内容。

小结:词人客居他乡,远离故土,身沉宦海,俗物缠身,深切地感受到漂泊之苦,于是羁旅愁思成为词人挥之不去的情结。

何事吟余忽惆怅,夏日荷塘似吾乡。

3、个性吟诵,同时点明这样诵读的理由。

轻重、缓急、高低4、学生指出词中上下阕的感情变化。

苏幕遮教案

苏幕遮教案

《苏幕遮》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苏幕遮》的背景和作者。

2. 理解词的内容和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3. 背诵全词。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词的内容和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2. 难点: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思乡之情。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讲述思乡的故事或者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对思乡的共鸣。

2. 新课呈现:
- 教师介绍词的背景和作者周邦彦。

- 学生自读《苏幕遮》,结合注释,理解词的大意。

- 教师领学生跟读整篇文章,注意字音和断句节奏。

- 学生自行默读文章,思考作者通过哪些意象表达了思乡之情。

- 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3. 课堂练习: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苏幕遮》,并尝试背诵。

4. 课堂总结: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词的内容、意境、表现手法和作者的情感等。

5. 课后作业:让学生背诵并默写《苏幕遮》。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通过诵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苏幕遮(碧云天)》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碧云天)》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碧云天)》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苏幕遮(碧云天)》,使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苏幕遮(碧云天)》,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词的意境和主题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词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诗词艺术特色的鉴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其他类似诗词,加深学生对《苏幕遮(碧云天)》的理解。

3.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图片和影像资料,丰富教学手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苏幕遮(碧云天)》,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感知诗词的美感。

3. 字词讲解:对诗词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义。

4. 意境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意境,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 主题探讨:让学生讨论诗词的主题,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6. 艺术鉴赏: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意象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7. 拓展延伸:介绍其他类似题材的诗词,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加深对《苏幕遮(碧云天)》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学习效果:通过学生的作业、测验和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对《苏幕遮(碧云天)》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态度和讨论成果,鼓励学生相互学习、交流。

4.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在课堂问答中的思维敏捷性和回答准确性,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苏幕遮(碧云天)》及相关诗词的教材。

《苏幕遮》(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苏幕遮》(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苏幕遮》(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苏幕遮》(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苏幕遮》(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作为一篇中国古典名篇,苏轼的《苏幕遮》常常被用来教学。

在人教版的高二选修中,也将其作为重要的课文之一。

如何为学生设计一节有趣且有收获的《苏幕遮》教学课程呢?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估等方面进行阐述。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准确理解《苏幕遮》的主要内容,了解其中所涉及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学生能够对文本进行分析,了解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字表达技巧。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剖析文本,撰写相关的文学评论或读后感。

教学重难点:1. 庖丁解牛式的阐释。

2. 突出作者的文学艺术性。

3. 了解宋代文学特点,理解宋代士人的文化背景。

教学内容:1. 了解宋代文学的特点,从文学的角度剖析《苏幕遮》。

2. 分析《苏幕遮》的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如借景抒情、夸张和比喻等。

3. 了解《苏幕遮》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畅谈对其中内容的感悟。

教学方法:1. 阅读课:帮助学生深度理解文章的内容,引导学生去发现文章中的细节和文学技法。

2. 讲解课:对文章结构和文学技法进行剖析,解读文章中的意义,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3. 讨论课: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提问,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思考,让学生学以致用。

4. 作业课:设计相关的任务,要求学生进行剖析文章,整理思路,撰写文学评论或读后感。

教学手段:1. PPT讲解:通过图片和文字,向学生详细解释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2. 视频讲解: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深度理解文章的含义和文学技法。

3. 互动游戏:通过互动游戏的方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同时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知识的巩固和强化。

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

2. 作业评估:评估学生完成的作业的质量,检验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

八年级语文下册《苏幕遮》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下册《苏幕遮》教案、教学设计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将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苏幕遮》的文学魅力。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某一艺术手法或诗句进行深入讨论。
2.讨论主题:如“《苏幕遮》中的对仗手法有哪些?”“诗中的意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如何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3.小组分享: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分享,阐述本组的观点和发现。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苏幕遮》中的美景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能从诗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吗?”
4.学生发言: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苏幕遮》的初步认识和理解,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将详细讲解《苏幕遮》的诗意、文言知识以及艺术手法。
1.诗句解析:逐句解读《苏幕遮》,分析诗句中的生僻字词、成语、典故等文言知识点,帮助学生掌握。
此外,八年级学生的思维逐渐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转变,他们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究精神。然而,在文学鉴赏方面,部分学生可能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多种教学手段,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学生在情感态度上,对古典诗词可能存在不同的喜好和态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他们以开放的心态去欣赏和理解《苏幕遮》,培养他们良好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苏幕遮》中的生僻字词、成语、典故等文言知识。
2.分析诗中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如对仗、象征、意象等,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领略古典诗词的韵味,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设想
1.针对教学重难点,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a.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苏幕遮》的诗意画面,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诗意,降低学习难度。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周邦彦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苏幕遮》的词牌特点和结构。

解读《苏幕遮》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苏幕遮》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运用诗词创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哲理,提升人生境界。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导入介绍作者周邦彦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简单介绍《苏幕遮》的词牌特点和结构。

2.2 课文讲解逐句讲解《苏幕遮》的歌词,解析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分析词中的情感和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蕴。

2.3 词牌特点讲解讲解《苏幕遮》的词牌结构,包括平仄、韵脚等。

示范创作一首《苏幕遮》的词,帮助学生理解词牌的特点和运用。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互动讲解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课堂。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3.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苏幕遮》中的具体意象和修辞手法,让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其他词人的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3 创意写作引导学生运用诗词创作技巧,进行《苏幕遮》的仿写或创作。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诗词作品。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4.2 词作评价评估学生在词作中的表现,包括对词牌结构的掌握和对意境的创造。

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4.3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评估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观点表述和逻辑思维。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包括周邦彦的词作选集、词牌特点的讲解资料等。

推荐一些古典诗词鉴赏的书籍和网站,供学生自主学习。

《苏幕遮》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苏幕遮》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苏幕遮》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苏幕遮》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1《苏幕遮》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苏幕遮》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代表之一,作为文言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高中选修课程中,《苏幕遮》也是一个必修的文学作品,因此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苏幕遮》,教师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案,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部作品。

1.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该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1)了解《苏幕遮》的作者和作品的背景,理解《苏幕遮》的结构和主题。

(2)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式。

(3)分析《苏幕遮》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其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的技巧。

(4)探究《苏幕遮》的文化内涵,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2.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苏幕遮》的阅读与分析。

教师需要对《苏幕遮》的结构、主题、人物形象、情节发展、文化内涵进行详细分析,并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加深对这些内容的理解。

首先,教师应该对《苏幕遮》的历史背景进行讲解,从作者、时代、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来分析这部作品诞生的背景。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中所涉及到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教师需要对《苏幕遮》的情节特点进行详细分析。

《苏幕遮》的情节发展是层层递进的,令人阅读时难以放下。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和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度分析《苏幕遮》中情节发展的技巧,探讨作者如何安排情节,为学生提供深度分析的思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

接着,教师应该对《苏幕遮》中的主题进行详细讲解,并从文化、哲学、思想等多个角度来进行解读。

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作品所反映出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帮助学生从中找到与自身类似的部分,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

最后,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由于文言文较为复杂,学生在刚开始接触时会遇到些许困难,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的指导,提醒学生注意细节、理解词法、句法等基本知识,并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文学素养。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6篇)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6篇)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苏幕遮范仲淹教案(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幕遮范仲淹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1教学目标:1、体会范仲淹词的阔远之境。

2、把握范仲淹的羁旅乡思之情。

3、鉴赏词中的佳句。

教学重点:1、理解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

教学难点:全词抒情结构的把握和写景抒情技巧的鉴赏上。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长亭送别》导人二、作者简介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苏州市)人。

宋真宗朝进士。

庆历三年(1043)七月召拜枢密副使,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即庆历新政,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

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邓州、杭州、青州。

卒溢文正。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卓然可观。

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

有《范文正公集》二十卷,词仅存五首。

三、背景解说范仲淹是宋代的政治家,性格刚正坚毅。

然而这首词写柔情,千回百转。

看似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

尽管是政治家,也有他自己的个人生活,有友谊,有爱情,在作品里反映出来并不奇怪。

这首词抒写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没脱离传统上离愁别恨的范围,然而意境的阔大却是这类词所少有。

四、赏析(教师布置赏析作业,课上交流点评)参考示例:(一)上阕写壮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

碧云天,黄叶地两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

即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澄黄的高远境界,而无写秋景经常出现的衰枫之气。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化用这两句,改为碧云天,黄花地,同样极富画面美与诗意美。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两句,从碧天广野写到遥接天地的秋水。

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

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接连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授课计划
一、看图导入
多媒体展示秋风落叶、水天相接的图片。

让学生联想,说出自己的感受。

二、字词学习
1.苏幕遮:词牌名。

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2.波上寒烟翠: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

3.芳草:常暗指故乡。

4.黯乡魂:因思念家乡而黯然伤神。

黯,形容心情忧郁。

5.追旅思(sì):撇不开羁旅的愁思。

三、课文学习
1.播放配乐朗读,纠正词的读音。

2.解释词意:
碧云飘悠的蓝天,黄叶纷飞的大地,秋景连绵江中水波,波上弥漫苍翠寒烟。

群山映斜阳蓝天连江水。

芳草不谙人情,一直延绵到夕阳照不到天边。

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除非夜夜都做好梦,在好梦中才能得到片刻安慰。

不想在明月夜独倚高楼望远,只有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一杯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3.理解词义后,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进行小组朗读赛。

4.集体背诵。

四、课外拓展。

1.范仲淹生平:
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字希文。

曾官至枢密副使,参加政事,又曾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知邠州。

守边多年,西夏称他“胸中自有数万甲兵”。

卒谥文正。

著有《范文正公集》。

词存五首,风格、题材均不拘一格,如《渔家傲》写边塞生活,苍劲明健,《苏幕遮》《御街行》写离别相思,缠绵深致,均脍炙人口。

有今辑本《范文正公诗馀》。

2.学习《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