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围绝经期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女性围绝经期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女性围绝经期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女性围绝经期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围绝经期是妇女从生育功能旺盛走向衰退的过渡时

期,它包括从临床上、内分泌学及生物学上开始出现绝经趋势的迹象,一直持续至最后一次月经后的1年,即绝经过渡期加绝经后1年。此期起点定义模糊,但目前大多学者以闭经3~12个月或频繁出现不规则月经为起点,发生在

39~51岁之间,持续时间平均约4年[1]。围绝经期妇女最显著的变化是卵巢功能逐渐衰退,生育能力丧失,最终卵巢内卵泡耗竭,不能分泌雌激素,导致绝经、生殖道的萎缩以及一系列退行性病理改变,如月经紊乱、骨质疏松症、心血管疾病、生殖道肿瘤等。

1 女性围绝经期的生理变化

1〃1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相互关系变化在围绝经期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相互关系变化首先发生在卵巢,由于卵巢的衰老,卵泡不可逆地减少,引起下丘脑-垂体的变化。据一项人类卵巢的研究表明:正常妇女37~38岁时卵泡数目降至25000个,此时卵泡闭锁开始加速,40岁时降

至8300个[2]。有研究表明:妇女进入绝经过渡期最早期的内分泌改变是经前期抑制素-A水平下降,卵泡刺激素(FSH)可正常,如月经第3天血清抑制素-B水平下降是目

前提示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最早指标[3]。在卵泡数目下降的同时,卵泡对促性腺激素(Gn)敏感性降低,卵巢内卵泡

发育缓慢或不充分,可出现排卵正常但黄体功能不全,血孕

激素水平降低;随着卵巢储备的功能继续下降,血雌激素明

显降低,对下丘脑-垂体负反馈亦减弱,使FSH、黄体生成激

素(LH)分泌增加,在高Gn作用下,卵巢间质分泌雄激素增

多,卵巢内相对增高的雄激素/雌激素比例的内环境进一步

阻碍卵泡正常发育而无排卵,同时加快剩余卵泡的闭锁,使

卵巢分泌雌激素出现波动性不稳定状态,无孕激素的对抗,

临床上可表现月经稀发或发生功血。当卵巢内残留卵泡对

Gn不反应,卵泡活动即停止,此时FSH、LH继续升高,卵

泡分泌雌激素甚微,不足以刺激子宫内膜增殖达出血阈值

以上,临床上表现为绝经。

绝经后卵巢内虽有少量卵泡但活动停止,此时性激素

合成极微,虽然雄烯二酮是绝经后卵巢分泌的主要激素,但

它大部分来自肾上腺,仅一部分由卵巢分泌,

且循环中雄烯二酮水平仅是绝经前的一半,绝经后血睾酮产生总量下降

约25%,而大多数妇女绝经后卵巢睾酮分泌量多于绝经前

期,原因是伴卵泡和雌激素的消失,升高的Gn促使卵巢间

质组织分泌更多的睾酮。绝经后卵巢几乎不产生雌激素,

故血循环中雌激素从绝经前雌二醇为主过渡到绝经后雌酮

为主,雌酮主要由雄烯二酮与睾酮在脂肪、肝脏、肾、脑等非内分泌腺部位芳香化而来,而雌二醇大都在周围脂肪组织

由雌酮转化而来,血循环中雌二醇在绝经后约40~

70pmol/L,这种低水平雌激素对下丘脑-垂体的周期性负反馈消失,从而使FSH、LH进一步升高,绝经后1~3年达高峰,这时FSH可达育龄妇女的10~20倍,LH可达育龄妇

女3~5倍,致FSH/LH比值升高。绝经后Gn分泌处于较

高水平,但其分泌仍呈脉冲式,FSH与LH的脉冲释放反映

下丘脑弓状核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脉冲式释放,

且绝经后下丘脑GnRH释放增加。

1〃2 卵巢生殖功能的衰退妇女一生卵巢生育功能变化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据文献报道,与25岁相比较,女性在35岁生育力下降50%,45岁时下降95%,随着年龄

增长,卵巢产生卵子能力减弱,同时卵母细胞质量下降,形成胚胎后非整倍体和其他染色体异常产生增加,使生育能力下降,但绝经过渡期由于月经不规则,此时妇女可出现排卵不规律仍有意外受孕的可能,此期如妊娠,易发生病理性妊娠,严重危害围绝经妇女的身心健康,在绝经过渡期采取适宜的避孕措施如安全套避孕是必要的。至绝经后无卵泡发育,生殖功能亦停止。

1〃3 生殖系统的萎缩性改变在绝经过渡期,由于卵巢功能尚未完全衰退,仍分泌一定雌激素,此时除卵巢形态老化、体积减小外,其他生殖器官无显著性改变。绝经后由于激素水平低下,此期妇女可出现第二性征的萎缩。

1〃3〃1 外阴围绝经期妇女外阴失去大部分胶原和脂肪

而萎缩,阴毛脱落,变为灰白,外阴皮肤干燥,阴道口缩窄。

1〃3〃2 阴道围绝经期妇女体内雌激素水平日益低落,使阴道缩短、变窄,皱褶减少,弹性降低,易出现性交疼痛或不适,同时E2减少抑制阴道黏膜角化,细胞内糖原减少,抑制

乳酸产生,使阴道自净作用减弱,对感染的抵抗力降低而发

生感染或老年性阴道炎。

1〃3〃3 子宫宫颈开始萎缩,表面苍白,宫颈腺体分泌减少,宫颈管狭窄,易发生粘连,同时子宫肌层逐渐发生纤维

变性退化,胶原物质及弹性蛋白减少,子宫体积缩小,内膜变薄;由于子宫腺体和肌层萎缩,部分患子宫内膜异位症或

子宫肌瘤的妇女因此而免去手术痛苦。

1〃3〃4 卵巢围绝经期妇女最突出的变化是卵巢的老化, 卵巢重量从约10g逐渐减至4g,体积亦减至育龄妇女的

1/3~1/2,表面皱缩不平,质地变硬,卵巢内卵泡用尽或剩

余卵泡对Gn丧失反应。

2 围绝经期妇女的病理变化及表现

2〃1 围绝经期月经紊乱由于卵巢功能的衰退,卵泡对

Gn敏感性降低使卵泡发育障碍,多数不能排卵使内膜受单

一雌激素影响而增生过长;或即使排卵,往往黄体功能不全

而导致围绝经期功血。临床表现为月经稀发或闭经,经量

增多或经期延长,淋漓不尽,亦可月经完全丧失规律,或表

现为月经周期缩短,使生育力下降。据统计,70%妇女围绝

经期可发生月经紊乱。

2〃2 围绝经期综合征围绝经期因雌激素水平波动或下

降所致的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合并神经心理症状为主的症

候群即围绝经期综合征。其发生机制是由于雌激素下降,

下丘脑中酪氨酶羟化酶(儿茶酚胺合成的限速酶)活性增

加,去甲肾上腺素转化率增加使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下调,

加上脑内5-羟色胺(5-HT)的下降,导致脑内β-内啡肽异

常,产生精神神经症状及血Gn水平升高[4]。主要表现为

潮热、出汗、情绪不稳定,易激动或抑郁,心悸,胸闷,少数有血压波动,用雌激素治疗症状可缓解。围绝经期综合征出

现的严重程度与体重、健康状况、心理、情绪、环境、性格和文化修养等有密切关系。对我国围绝经期症状及有关因素

分析表明,文化程度较高的脑力劳动妇女更易患本病,初潮

年龄早,月经周期短、不规律或有痛经者,症状发生率高,而

周围环境安定,家庭和睦则发病率低,因此该症的发生与社会、家庭及精神等多种因素有关。

2〃3 心血管疾病增加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妇女冠心病平

均较男性晚发生10~15年,绝经前妇女极少数患心肌梗死

与心绞痛,50岁以后尤其是绝经后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

高血压发病率明显增加,两性发病差异减少,其原因与绝经

后雌激素缺乏有一定关系。绝经后由于雌激素下降,使与

雌激素有关的载脂蛋白-AI合成及卵磷脂胆固醇脂肪酰基转移酶活性下降,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这样失去了雌激素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另外随年龄增加血甘油三酯升高,血甘油三酯升高可促进血液凝固与血小板聚集,加速粥样动脉硬化的形成,加上绝经后血浆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Ⅶ、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Ⅰ(PAI-Ⅰ)等促凝血物质增多,抗凝血酶原,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蛋白等抗凝物质增高其结果是增加了血液黏度,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因此对绝经后妇女激素替代治疗是值得考虑的,且有资料显示应用激素替代治疗可使冠心病发生率降低50%[5]。

2〃4 骨质疏松症女性骨质疏松高发与卵巢功能的衰退或停止有密切关系,雌激素的减少是已公认的重要因素。近年研究表明低雌激素状态下的骨吸收细胞因子(IL-1、IL-6)分泌增加可能与骨局部吸收亢进有关[6]。另外闭经后由于雌激素的缺乏,活性维生素D分泌减少,消化道钙

吸收也降低,加上降钙素分泌减少使骨吸收更为加速,有报道自然绝经早期松质骨骨丢失每年为5%,目前我国妇女

骨质疏松症发生率为50%,因此骨质疏松症是绝经后妇女

及老年人面临的最普遍的医疗问题,其特征是矿物质和基质成比例减少,导致骨量减低,骨小梁稀疏,皮质变薄,骨脆性增加,甚至无明显诱因或轻微创伤即可发生骨折。

2〃5 生殖道肿瘤不同年龄期女性生殖道肿瘤发生类型亦不相同,在围绝经期妇女由于长期卵巢激素作用和其他

多种因素的影响易发生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癌、宫颈癌等, 因此积极采取措施防治生殖道肿瘤是保障围绝经妇女健康的主要关键。

2〃5〃1 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生殖器官中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以40~50岁妇女最常见,属激素依赖性肿瘤。绝

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子宫肌瘤可逐渐缩小,因此对围绝经期妇女患子宫肌瘤不必过度紧张,如肌瘤不大,症状不明显可随访观察,必要时用GnRH-a3~6个月使肌瘤缩小,诱

使提早绝经,避免外科手术。但对腹痛或肌瘤增大迅速者, 则需进一步检查排除肌瘤变性或恶变。

2〃5〃2 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癌占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0%~30%,子宫出血为最突出症状,多发生于围绝经期或

绝经后妇女。长期持续雌激素对子宫内膜的刺激是子宫内膜癌的主要危险因素,若具有肥胖、不育、延迟绝经者发病危险性增高10倍,因此对围绝经期有不规则阴道流血者需提高警惕,行分段诊刮明确诊断。

2〃5〃3 宫颈癌宫颈癌发病高峰年龄50岁左右,其发生过程缓慢。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其发病与早婚、早产、多产、性卫生条件差、性关系紊乱、炎症及病毒感染等多种因素有

关。在围绝经期定期进行宫颈癌普查对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宫颈癌,提高妇女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儿童单纯性肥胖内分泌变化

儿童单纯性肥胖内分泌变化 儿童单纯性肥胖是指饮食过多,热量过剩引起的。以5~7岁,11~12岁为两个高峰,男女无明显差别。现对30例肥胖儿内分泌变化的检测报告如下。 1 资料来源及方法 进行内分泌激素的检测:采用r计数器和美国的DPC药盒,依次检测生长激素(GH),泌乳素(PUL),甲状腺素(T3T4)皮质醇(HC)睾铜(T)雌二醇(E2)等。 诊断标准:肥胖度≤20%为超重,20%~30%为轻度肥胖,30%~50%为中度肥胖,50%为重度肥胖,100%以上为极度肥胖。检测的30例肥胖儿(男16例,女14例),中度肥胖占20%,重度肥胖占305,极度肥胖占50%。 2 内分泌检测结果及讨论 2.1 男性激素肥胖男孩血清睾酮减低,血清雌二醇增加,被检测的16例男孩中,雌激素明显升高,睾铜处于正常低值,这是由于性激素结合球蛋白减少,在脂肪组织里,睾酮向雌二醇,雌烯酮向雌酮发生转换所引起。肥胖男孩虽然血清睾酮素低下,但是具有生物活性的游离睾酮上升,所以即使肥胖继续下去,将来也不会发生性功能低下的临床症状。又因雌激素的受体发生异常,对雌激素有抵抗的作用,所以虽然雌激素的水平增高,但并不出现女性化特征。 2.2 胰岛素(INS) 肥胖儿出现高胰岛素血症。被检测的30例中,胰岛素明显升高。在60 U/ml左右。发生机理如下:热量摄取过多→体质量增加→胰岛B素受体发生改变,胰岛素需要量增加→胰岛B细胞肥大和增殖→高胰岛素血症。 3 儿童单纯肥胖的治疗 3.1 饮食疗法幼儿学童期肥胖,60 cal/(kg•d),三大营养素中主要限制糖质;青春期肥胖症每日热量要在500~1500 cal,要给低糖质(50%),高蛋白质(20%)正常脂肪(30%)的食物。另外,进食速度不宜过快,睡前2 h不能进食。 3.2 运动疗法要鼓励患儿参加一定量的运动,每天坚持2 h以上,增加能量的消耗,运动可以促进甲状腺素的生理反应和减低胰岛素的分泌,使脂肪合成减少,使体质量至少不再继续增加。 3.3 医院治疗肥胖程度超过100%的严重肥胖者和肥胖度在50%以上有进一步恶化者,伴脂肪肝,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内分泌变化者均应入院治疗。 3.4 心理疗法要经常进行心理咨询,向患儿说明肥胖的危害,鼓励他们使体质量逐渐减少,但一定要做到不防碍儿童的生活,不给本人及家庭带来痛苦,

妇女围绝经期症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妇女围绝经期症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妇女围绝经期的临床症状以及影响因素。方法对757例围绝经期妇女采用问卷的形式,对其进行一对一的调查分析,对调查进行总结。结果本研究757例围绝经期妇女中,出现围绝经期症状的有560例,发生率为73.98%;患者年龄、月经情况、居住城市、职业、工作环境、婚姻情况、婚姻质量、精神创伤、孕产次、是否饮酒、初潮年龄、居住环境等因素与出现围绝经期症状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加强围绝经妇女的保健工作,对其进行心理指导,提高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围绝经期症状;影响因素 围绝经期在医学上主要是指妇女从生育期逐渐向老年期过渡的生理时期,以永久性停经为特征,通常发生在40~60岁阶段[1],处于围绝经期的妇女常由于雌激素的缺乏导致内分泌、自主交感神经、免疫功能异常,进而出现系一系列的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2],主要以月经紊乱、阵发性潮热、头晕、失眠、心悸、抑郁、暂时性血压升高等[3-5],严重影响着广大中年妇女的身心健康。为了解妇女围绝经期的影响因素,本单位对757例围绝经期妇女进行了调查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月到本单位门诊就诊的757例围绝经期妇女为研究对象,出现围绝经期症状的有560例,年龄40~60岁,平均年龄(50.0±3.2)岁,均无严重冠心病、糖尿病、甲状腺疾病、恶性肿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 1. 2 调查方法对757例围绝经期妇女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其进行一对一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婚姻质量、是否饮酒、孕产次、经济收入、居住环境、工作环境、有无情感创伤、月经情况等。 1. 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一般情况本研究757例围绝经期妇女中,出现围绝经期症状的有560例,发生率为7 3.98%,出现围绝经期症状的患者年龄40~60岁,平均年龄(50.0±3.2)岁,其中,40~44岁61例(10.89%),45~49岁207例(36.96%),50~54岁201例(35.89%),55~60岁91例(16.25%);职业:工人218例(38.93%),干部231例(41.25%),农民111例(19.82%)。

休克的病理生理变化

休克得病理生理变化 一、微循环变化 各种休克虽然由于致休克得动因不同,在各自发生发展过程中各有特点,但微循环障碍(缺血、淤血、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致微循环动脉血灌流不足,重要得生命器官因缺氧而发生功能与代谢障碍,就是它们得共同规律。休克时微循环得变化,大致可分为三期,即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淤血期与微循环凝血期、下面以低血容量性休克为例阐述微循环障碍得发展过程及其发生机理、 低血容量性休克常见于大出血、严重得创伤、烧伤与脱水。其微循环变化发展过程比较典型(图10-1)。 (一)微循环缺血期(缺血性缺氧期) 此期微循环变化得特点就是:①微动脉、后微动脉与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微循环灌流量急剧减少,压力降低;②微静脉与小静脉对儿茶酚胺敏感性较低,收缩较轻;③动静脉吻合支可能有不同程度得开放,血液从微动脉经动静脉吻合支直接流入小静脉。 引起微循环缺血得关键性变化就是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不同类型得休克可以通过不同机制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性休克与心源性休克时,心输出量减少与动脉血压降低可通过窦弓反射使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在大多数内毒素性休克时,内毒素可直接剌激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使之发生强烈兴奋。 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释放增加对心血管系统得总得效应就是使外周总阻力增高与心输出量增加。但就是不同器官血管得反应却有很大得差别、皮肤、腹腔内脏与肾得血管,由于具有丰富得交感缩血管纤维支配,。而且α受体又占有优势,因而在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增多时,这些部位得小动脉、小静脉、微动脉与毛细血管前括红肌都发生收缩,其中由于微动脉得交感缩血管纤维分布最密,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对儿茶酚胺得反应性最强,因此它们收缩最为强烈、结果就是毛细血管前阻力明显升高,微循环灌流量急剧减少,毛细血管得平均血压明显降低,只有少量血液经直捷通路与少数真毛细血管流入微静脉、小静脉,组织因而发生严重得缺血性缺氧。脑血管得交感缩血管纤维分布最少,α受体密度也低,口径可无明显变化、冠状动脉虽然也有交感神经支配,也有α与β受体,但交感神经兴奋与儿茶酚胺增多却可通过心脏活动加强,代谢水平提高以致扩血管代谢产物特别就是腺苷得增多而使冠状动脉扩张。 交感兴奋与血容量得减少还可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而血管紧张素Ⅱ有较强得缩血管作用,包括对冠状动脉得收缩作用。 此外,增多得儿茶酚胺还能剌激血小板产生更多得血栓素A2(thromboxane A2,TX A2),而。TXA2也有强烈得缩血管作用。

妇女围绝经期雌激素的变化与症状

妇女围绝经期雌激素得变化与症状 【摘要】围绝经期(perimenopausal period)就是指从卵巢功能开始衰退直至绝经后1年内得时期[1]。围绝经期雌激素水平并非逐渐下降,在绝经过渡早期,FSH水平升高,导致雌二醇分泌过多;在卵泡完全停止生长发育后,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雌激素水平降低,可出现月经紊乱、血管舒缩障碍与神经精神等症状,表现为潮热、出汗、激动易怒、抑郁或烦躁、失眠等。上述一系列症状得治疗,主要采用激素补充治疗,并鼓励锻炼身体与健康饮食,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关键词】围绝经期雌激素变化与症状 围绝经期(perimenopausal period)就是正常得生理变化 时期。北美绝经协会(NAMS)中说围绝经期指自绝经前2-8年至最后一次月经后一年。一般开始于40多岁,也有些女性在30多岁已经有围绝经期得症状。英国PRODIGY(英国NHS指南)中说围绝经期指自卵巢功能开始下降(出现月经周期不规律或潮热症状),至末次月经后12个月。卵巢为女性得性腺, 其主要功能为产生卵子并排卵与分泌女性激素,分别称为卵 巢得生殖功能与内分泌功能。围绝经期,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卵泡数明显减少且易发生卵泡发育不全,最终,卵巢内卵泡自然耗竭或剩余得卵泡对垂体促性腺激素丧失反应,导致卵巢 功能衰竭。在这一过程中,部分妇女可能出现月经紊乱、血管舒缩障碍与神经精神等症状,表现为潮热、出汗、激动易怒、

抑郁或烦躁、失眠等。现将围绝经期雌激素得变化与症状,以及处理综述如下。 1 雌激素得变化 绝经前后最明显变化就是卵巢功能开始衰退至卵巢功 能衰竭[2],卵巢功能衰退得最早征象就是卵泡对FSH(促卵泡生成素)敏感性降低。抑制素就是卵巢颗粒细胞分泌得一种多肽激素,它得生理作用就是选择性地抑制垂体FSH得产生,包括FSH得合成与分泌。绝经后妇女抑制素浓度下降,较雌二醇下降早且明显,可能成为反映卵巢功能衰退更敏感得标志。抑制素有反馈抑制垂体合成分泌FSH作用,此期抑制素浓度下降,而FSH水平升高。绝经过渡早期雌激素水平波动很大,由于FSH升高对卵泡过度刺激引起雌二醇分泌过多,甚至可高于正常卵泡期水平,因此整个绝经过渡期雌激素水平并非逐渐下降,而就是有一过性得升高,后期,卵泡逐渐停止生长发育,直至卵泡完全停止生长发育后,雌激素水平才迅速下降。但妇女循环中仍有低水平雌激素,主要来自肾上腺皮质与来自卵巢得雄烯二酮经周围组织中芳香化酶转化得雌酮。绝经后妇女循环中,雌激素以雌酮(E1)为主,其高于雌二醇(E2)。 2 症状 围绝经期就是妇女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到完全消失得过 渡时期,一般自45~55岁开始,平均持续4-5年。绝经年龄与就是否曾服用避孕药、营养、地区、环境、吸烟等因素有关,

围绝经期妇女性激素水平有哪些变化

围绝经期妇女性激素水平有哪些变化? 比较围绝经期肾阴虚证妇女经滋阴补肾法治疗前、后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探讨滋阴补肾疗法治疗肾阴虚证妇女更年期综合征与血清性激素水平变化的相关性。 方法分别检测58例围绝经期肾阴虚证妇女治疗前、后空腹血清性激素6项指标[包括雌二醇(E2)、促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垂体泌乳素(PRL)、孕酮(P)、睾酮(T)];比较患者治疗前、后更年期综合征症状改善和血清性激素的变化并探讨其相互间的关系。结果58例围绝经期肾阴虚证妇女经滋阴补肾法治疗后血清E2明显上 P<0.05),FSH明显下降(P<0.05);LH、PRL、P、T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滋阴补肾法治疗总有效率达78%,治疗有效组血清E2、FSH治疗前、后变化明显(P<0.05),而无效组的各项指标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围绝经期肾阴虚证妇女经滋阴补肾法治疗后血清E2、FSH较治疗前变化明显,说明血清E2、FSH 的变化可能与疗效密切相关。 更年期综合征是严重困扰中老年女性健康的问题,更年期最早的变化就是卵巢功能的衰退,其中雌激素[主要是雌二醇(E2)]的减少是更年期最重要的变化。用阿胶黄精丸滋阴补肾法是中医常用的治法,特别在与肾阴虚相关的更年期综合征运用广泛,症状改善明显。虽然目前对于更年期妇女性激素水平的测定研究较多,但却缺乏对于治疗更 年期综合征以后妇女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疗效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我们以肾阴虚证妇女为观察对象,探讨滋阴补肾疗法治疗肾阴虚

证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的疗效以及与血清性激素水平变化的相关性。 收集自2007年1月至200激素(FSH)>10 IU/L]肾阴虚证妇女58例,参照《中医诊断学》(2001年) ¨肾阴虚标准确诊。入选者年龄为43—58岁。其中,月经正常者7例(12.07%),月经紊乱者l3例(22.4l%),绝经38例(65.52%)。患者就诊前无更年期综合征治疗史,无各种感染、严重心脏疾病、糖尿病、皮肤病、肝、肾和造血系统严重的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慢性贫血病史,妇科检查排除卵巢及子宫等生殖器官病变,心电图常规检查提示正常。本研究以此58例为观察对象,进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观察。 二、治疗方法 采用中药内服治疗。内服方以阿胶黄精丸为基础方。每2周复诊1次,记录症状,l2周为1个疗程。 三、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Kupperman评分法,将症状评分为潮热盗汗4分、头痛头昏2分、腰酸膝软2分、失眠多梦2分、关 节疼痛1分、疲乏1分、耳鸣耳聋1分、咽干口燥1分、齿松发脱1分。每种症状按无、轻、中、重程度,分别0~3分乘以症状评分计算。(1)显效:潮热盗汗,头痛头昏,腰酸膝软,失眠多梦,关节疼痛,疲乏,耳鸣耳聋,咽干口燥,齿松发脱等临床症状消失,或上述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减轻程度大于80%;(2)有效:上述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减轻程度大于50%以上;(3)无效:未达到上述有效水平。因本研究例数有限,故将显效和有效合并分析。

围绝经期妇女社区保健要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314141373.html, 围绝经期妇女社区保健要点 作者:李梅 来源:《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年第03期 【摘要】妇女进入围绝经期后,随着卵巢功能的逐渐衰退,雌激素水平会逐渐下降,导 致生理和心理功能的失调而影响健康。以社区为基础,家庭为单位的综合性卫生服务,可以帮助围绝经期妇女顺利地度过这个阶段,充分实现个人价值,提高生活质量,为老年健康打下基础。 【关键词】围绝经期;妇女;社区保健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妇女期望寿命的延长,如何预防和减少妇女围绝经期的各种健康问题,减少她们的痛苦,提高生命质量已成为妇女保健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以社区为基础,家庭为单位的综合性卫生服务,可以帮助围绝经期妇女顺利地度过这个阶段,充分实现个人价值,提高生活质量,为老年健康打下基础[1]。本文结合自身从事社区保健工作的经历, 谈谈围绝经期妇女社区保健要点。 1 围绝经期妇女保健要点 1.1 重视健康教育工作 社区医生要充分认识在社区开展围绝经期妇女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工作,帮助妇女和她们的丈夫、子女了解围绝经期的生理变化、心理特点、常见症状和保健措施。使家庭、社会对她们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关爱,多一些鼓励[2]。帮助妇女 认识到围绝经期是人生途中必然经历的一个特殊生理时期,要树立信心,掌握规律,泰然处之,加强自我保健,顺利过渡到老年期。 1.2 平衡膳食、合理营养 指导此期妇女饮食安排要注意低热能、低脂肪、低糖、粗细搭配、多样化。多食高蛋白食物,如鱼、瘦肉、豆制品、奶制品,避免油腻、高脂肪、高糖食物,高胆固醇食物宜控制,如蛋黄、动物内脏、鳗鱼、肉皮、猪蹄等,多食新鲜蔬菜和含糖较少的水果,以及蘑菇、木耳、海带等,注意搭配粗粮,每天少于6克盐,忌服烈性酒,少吃刺激性调味品,控制体重[3]。 1.3 个人卫生指导 1.3.1 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运动的强度和方式以适合自己的体能为宜,避免过分剧烈的 运动。每次不少于30分钟,每周不少于4次。适合中老年人的运动方式有散步、慢跑、太极拳、爬山、跳舞和网球等。

休克题病理生理学习题

第十一章休克 一、单择题1.休克是 ( ) A.以血压下降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 B.以急性微循环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C.心输出量降低引起的循环衰竭 D.外周血管紧张性降低引起的周围循环衰竭 E.机体应激反应能力降低引起的病理过程 2.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典型表现不包括 ( ) A.中心静脉压降低 B.心输出量降低 C.动脉血压降低 D.肺动脉楔压增高 E.总外周阻力增高 3.下列哪项不属于高排低阻型休克的特点 ( ) A.总外周阻力降低 B.心输出量增高 C.脉压增大 D.皮肤温度增高 E.动-静脉吻合支关闭 4.下列哪项不是休克Ⅰ期微循环的变化 ( ) A.微动脉、后微动脉收缩 B.动-静脉吻合支收缩 C.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 D.真毛细血管关闭 E.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5.休克Ⅰ期“自身输血”主要是指 ( ) A.动-静脉吻合支开放,回心血量增加 B.醛固酮增多,钠水重吸收增加 C.抗利尿激素增多,重吸收水增加 D.容量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加 E.缺血缺氧使红细胞生成增多 6.休克Ⅰ期“自身输液”主要是指 ( ) A.容量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加 B.毛细血管内压降低,组织液回流增多 C.醛固酮增多,钠水重吸收增加 D.抗利尿激素增多,重吸收水增加 E.动-静脉吻合支开放,回心血量增加 7.下列哪项因素与休克Ⅱ期血管扩张无关 ( ) A.酸中毒 B.组胺 C.5-羟色胺 D.腺苷

E.激肽 8.下列哪型休克易发生DIC ( ) A.感染性休克 B.心源性休克 C.过敏性休克 D.失血性休克 E.神经源性休克 9.休克时细胞最早受损的部位是 ( ) A.微粒体 B.线粒体 C.溶酶体 D.高尔基体 E.细胞膜 10.休克时细胞最早发生的代谢变化是 ( ) A.脂肪和蛋白分解增加 B.糖原合成增加 C.Na+-K+-ATP酶活性降低 D.从优先利用脂肪酸供能转向优先利用葡萄糖供能E.血中酮体增多 11.下列哪种体液因子未参与休克的发生 ( ) A.内皮素 B.血管紧张素Ⅱ C.心房利钠肽 D.激肽 E.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12.下列哪种体液因子不具有收缩血管的作用 ( ) A.儿茶酚胺 B.5-羟色胺 C.内皮素 D.心房利钠肽 E.血管紧张素Ⅱ 13.下列哪项不属于SIRS的表现 ( ) A.心率>90次/min B.呼吸>20次/min C.PaCO2<40mmHg D.白细胞计数>12×109/L E.白细胞计数<4.0×109/L 14.SIRS的主要病理生理变化不包括 ( ) A.细胞大量凋亡 B.全身高代谢状态 C.全身耗氧量增高 D.心输出量增加 E.多种炎症介质释放 15.MODS最常见的病因是 ( )

休克的病理生理变化

休克的病理生理变化 一、微循环变化 各种休克虽然由于致休克的动因不同,在各自发生发展过程中各有特点,但微循环障碍(缺血、淤血、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致微循环动脉血灌流不足,重要的生命器官因缺氧而发生功能和代谢障碍,是它们的共同规律。休克时微循环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三期,即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淤血期和微循环凝血期。下面以低血容量性休克为例阐述微循环障碍的发展过程及其发生机理。 低血容量性休克常见于大出血、严重的创伤、烧伤和脱水。其微循环变化发展过程比较典型(图10-1)。 (一)微循环缺血期(缺血性缺氧期) 此期微循环变化的特点是:①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微循环灌流量急剧减少,压力降低;②微静脉和小静脉对儿茶酚胺敏感性较低,收缩较轻;③动静脉吻合支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开放,血液从微动脉经动静脉吻合支直接流入小静脉。 引起微循环缺血的关键性变化是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不同类型的休克可以通过不同机制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性休克和心源性休克时,心输出量减少和动脉血压降低可通过窦弓反射使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在大多数内毒素性休克时,内毒素可直接剌激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使之发生强烈兴奋。 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释放增加对心血管系统的总的效应是使外周总阻力增高和心输出量增加。但是不同器官血管的反应却有很大的差别。皮肤、腹腔内脏和肾的血管,由于具有丰富的交感缩血管纤维支配,。而且α受体又占有优势,因而在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增多时,这些部位的小动脉、小静脉、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红肌都发生收缩,其中由于微动脉的交感缩血管纤维分布最密,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最强,因此它们收缩最为强烈。结果是毛细血管前阻力明显升高,微循环灌流量急剧减少,毛细血管的平均血压明显降低,只有少量血液经直捷通路和少数真毛细血管流入微静脉、小静脉,组织因而发生严重的缺血性缺氧。脑血管的交感缩血管纤维分布最少,α受体密度也低,口径可无明显变化。冠状动脉虽然也有交感神经支配,也有α和β受体,但交感神经兴奋和儿茶酚胺增多却可通过心脏活动加强,代谢水平提高以致扩血管代谢产物特别是腺苷的增多而使冠状动脉扩张。 交感兴奋和血容量的减少还可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而血管紧张素Ⅱ有较强的缩血管作用,包括对冠状动脉的收缩作用。 此外,增多的儿茶酚胺还能剌激血小板产生更多的血栓素A2(thromboxane A2,TXA2),而。TXA2也有强烈的缩血管作用。

多囊卵巢综合症的内分泌变化观察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多囊卵巢综合症的内分泌变化观察 作者:谭子强, 陈莉莉, TAN Ziqiang, CHEN Lili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湖南吉首,416000 刊名: 中外医疗 英文刊名: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 年,卷(期):2011,30(8) 参考文献(5条) 1.马曼华.王旭东多囊卵巢综合症中医诊疗研究进展[期刊论文]-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12) 2.关冰中国医药指南 2007 3.乐杰妇产科学 2006 4.胡亚林克罗米酚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多囊卵巢综合症疗效观察[期刊论文]-现代医药卫生 2006(19) 5.宋淑钦综合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症38例[期刊论文]-中国现代医生 2009(13)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周淑红.徐鸿绪.张燕珊.冯咏文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血清FSH、LH、TSTO检测的临床意义[期刊论文]-当代医学2011,17(18) 2.黄亚珍.沈宗姬.胡建铭.庄朝晖.奚玲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血浆PAI-1水平及基因4G5G多态性的研究[期刊论文]-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10,20(4) 3.杨喜珍38例多囊卵巢综合症不孕证临床治疗妊娠结果分析[期刊论文]-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24(1) 4.林春红多囊卵巢综合症16例临床分析[期刊论文]-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0,12(4) 5.任立新.裘雅芬.王吉陵达英-35治疗多囊卵巢综合症36例临床观察[期刊论文]-当代医学2007(23) 6.查艺军.马丽马丽教授论治多囊卵巢综合症经验浅谈[期刊论文]-中医临床研究2011,03(8) 7.刘雪连.黄伟玲.廖婧文.杨淑英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血浆leptin和血清T、E2、FSH、LH、PRL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期刊论文]-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8) 8.隋明凤.Sui Mingfeng两种方法比较治疗96例多囊卵巢综合症[期刊论文]-价值工程2011,30(7) 9.方俊英.FANG Jun-ying胰岛素增敏剂治疗多囊卵巢综合症的临床研究[期刊论文]-家庭医药·医药论坛2010,2(4) 10.朱志俏.陈术.ZHU Zhiqiao.CHEN Shu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不孕55例临床分析[期刊论文]-实用全科医学2005,3(4)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b314141373.html,/Periodical_hgzy201108008.aspx

实用文库汇编之围绝经期妇女常见症状

*作者:蛇从梁* 作品编号:125639877B 550440660G84 创作日期:2020年12月20日 实用文库汇编之女性生理解剖; 围绝经期综合征概述(概念、流病、生理改变(激素分泌)、症状(简述)); 2.经期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2.1月经紊乱 月经紊乱是围绝经期首要的临床表现。其原因70%一80%属功能性的,与卵巢功能衰退有关。其表现大致有3种类型。 2.1.1月经周期不规则 最常见的形式是周期提前,月经持续时间缩短,经量先多后少或逐渐减少,然后完全停止。此类型出血为雌激素撤退性出血,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月经。 2.1.2长期无排卵出血 临床表现为停经数周或数月后发生阴道流血,持续2—3周或更长。血量多少、持续时间长短与雌激素作用持续时间及撤退速度有关。2.1.3月经突然停止 临床少见,因为卵巢功能衰退是缓慢进行的。 2.2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2.2.1潮热、潮红、出汗 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所致,多在烦恼、紧张、激动时发生,是围绝经期妇女最早、最突出的症状。发作一般比较突然,潮热病人突然感觉胸部、颈部、面部及手足有阵阵热浪袭来;潮红是发生潮热部分的皮肤出现弥漫性或片状的发红;在发生潮热和潮红时,有人同时还伴有出汗,出汗后由于热量散失,又会出现畏寒。这些症状可以同时出现,也可以出现其中1、2种。其中潮热最具有特征性。潮热发作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因人而异,有人1天之内可发生数次甚至数lO次,持续时间从数秒到数分钟不等,常以午后和夜间多见,一般在发作后自行缓解。当潮热发作时有人还会出现头晕、头痛、胸闷等症状,严重者可影响工作、睡眠和身心健康。 2.2.2心脏神经宫贬症

围绝经期

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 一教育内容: 1介绍围绝经期妇女的概念 2.介绍围绝经期妇女的生理特点 3.介绍围绝经期妇女的心理特点 4.重点介绍围绝经期妇女的自我保健知识(定期检查,营养健康,运动等) 5.家属对围绝经期妇女的家庭支持 二教育目标: 1.通过对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教育使其了解在此期的生理及心理方面的变化,做好早认识,早注意,以及早保健。预防生理和心理疾病的发生。 2.让病人家属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同时也让病人家属具备相关知识,使其了解女性围绝经期内分泌的改变给病人带来的不适,了解病人的消极情绪,避免发生冲突,提供精神心理支持,协助病人度过困难时期。 3.通过对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教育,指导并加强围绝经期妇女的各方面的健康知识。指导正确选择营养需要,和消除此前症状需要摄取的营养素。 4.帮助围绝经期妇女能度过此困难时期。 三教育重点 1. 围绝经期妇女的生理和心理变化特点; 2. 围绝经期妇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3. 围绝经期妇女的饮食与营养健康 四教育难点 1.实施困难,难以集中妇女并实施健康教育活动,时间安排上容易出现冲突。 2. 教育困难,难以改变她们由于长期形成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3.存在缺陷,健康教育只能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不能针对个体实施具体方案。 五教育方法 1.用“情景剧”表演围绝经期妇女在家庭的情况。 2.用ppt展示和讲解围绝经期妇女的相关知识以及保健知识。 3.用案例的形式让大家讨论围绝经期妇女的表现。 六教育过程 1.介绍围绝经期妇女的定义; 2.介绍围绝经期妇女的生理特点及健康教育; 3.介绍围绝经期妇女的心理特点及健康教育; 4.病人的家庭支持 七教学时间 本节共需1个课时 八小结 围绝经期是女性重要的生 理过度时期,通过这次围绝经期的健康教育使其能更好地度过此困难时期。

围绝经期妇女的生理心理变化特点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围绝经期由于卵巢功能衰退出现了由缺乏性激素而引起的以引起丘脑-垂体-卵巢内分泌轴的功能失调,而出现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症候群。常见的临床表现为:(1)不规律的月经和闭经(2)潮红、潮热和出汗(3)生殖器官萎缩(4)其它症状:紧张、焦虑、抑郁、易激动、心悸、头痛、头晕、失眠、精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背痛、水肿。前三类症状与雌激素缺乏关系密切,是更年期妇女所特有的。在心理方面,对抑郁和焦虑这两种情绪要特别引起关注。如果此时再遭遇来自家庭或周围环境的突发事件,如丧偶、下岗、失业、老人病故等情况很容易促使其精神崩溃,引起性格和行为的改变。有人把这一时期称为“多事之秋”,说明这一时期的妇女由于身负事业与家庭两副重担,身心压力很大,很可能因为家庭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加重精神负担,心理上处于过度紧张状态,而促进疾病的发生或使症状加重。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有神经质的妇女身上,则症状会表现得更加明显。下面具体谈一谈围绝经期的焦虑和抑郁。焦虑: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会逐渐出现健忘、反应力下降等表现。有一些妇女因此既怕影响工作,又怕别人认为自己“老了”,常常导致精神过度紧张,注意力不易集中,而使症状进一步加重。1998年上海旅镇逊等调查了462例更年期居民,发现有15.6%的居民有焦虑症状。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量表)发现焦虑症状的发生率38.32%,其中中度及以上占58.54%,高于健康人群。抑郁:有抑郁情绪的患者会表现出对生活失去乐趣、生活单调呆板、缺乏性兴趣、对任何事情都感到无意义,甚至有自杀意念。北京大学妇儿保健中心曾应用抑郁自评量表对419例45~55岁的妇女调查发现,抑郁症状的发生率为46.1%,其中轻度为69.9%,中度以上为30.1%.正在经历生理和心理变化的更年期妇女的焦虑症状常常有所增加,这可能与更年期妇女特别是绝经后妇女一些常见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发生率的增加有关。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发现城市职业妇女(专业技术人员、工人)更年期症状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明显高于农村妇女,比较两组间的差异有极显著意义,但检测她们体内雌激素水平的差异却没有显著性。而且受教育年限越长,更年期症状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越高。不同职业组中的妇女受教育年限存在明显差异,城市职业妇女受教育年限高于农村妇女。在进一步的定性研究中发现,不同职业的妇女对更年期和月经的态度和观念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大多数城市的职业妇女认为“月经是女人的象征,代表着年轻”、“月经和妊娠分娩是区别于男性的重要指征”、 “更年期则意味着衰老,衰老则面临着被社会遗弃”,如下岗、退休、得不到年轻人的理解和支持。因此,许多人不愿意绝经,也不愿意谈论自己的年龄。这种对更年期过分“惧怕”和对月经过分“注意”的态度,使更年期症状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农村的妇女对月经和更年期有着不同的看法,大多数妇女不喜欢月经,认为月经是“污秽的”,每月的月经常给从事农田体力劳动的妇女带来不便,所以她们渴望绝经。另外,在农村老年人大多受到尊敬,所以农村妇女不像城市妇女那样惧怕衰老,而担心衰老也是影响更年期症状的原因之一。

围绝经期妇女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分析

围绝经期妇女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分析 发表时间:2016-10-11T14:46:56.887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17期作者:王丽君朱伟群晏桂华梁攀侯雁茹 [导读] 针对围绝经期妇女的性激素变化特征,应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提高广大女性对围绝经期相关知识的了解和重视。 湘南学院临床学院中医教研室湖南郴州 423000 【摘要】围绝经期妇女卵巢功能退化,容易出现关节疼痛、情绪失常、皮肤萎缩、抑郁症等症状,且容易引发冠心病、高血压、骨质疏松等疾病,降低了女性的生活质量,给女性的家庭、生活、工作都造成了巨大的困扰。引起妇女出现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主要原因与性激素水平变化有关,性激素水平失调就会引发一系列症状。所以,针对围绝经期妇女的性激素变化特征,应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提高广大女性对围绝经期相关知识的了解和重视,帮助广大妇女安全渡过围绝经期。 【关键词】性激素水平;围绝经期妇女;分析 Abstract:perimenopausal women ovarian function degradation,prone to joint pain,mood disorders,skin atrophy,depression symptoms,and easily lead to coronary heart disease,hypertension,osteoporosis and other diseases,reducing the quality of life of women,to Women's family,life,and work has caused tremendous problems. Cause women to perimenopausal syndrome,the leading cause of sex hormones related to hormone imbalance level will trigger a series of symptoms. So,for the hormonal changes characteristic perimenopausal women should take timely interventions to improve the majority of women perimenopausal knowledge understanding and attention,help the majority of women safely through perimenopause. Keyword:sex hormone levels;perimenopausal women;Analysis 围绝经期指的是妇女从45岁开始到停经后1年这段时期,在这期间妇女的生理代谢系统及体内性激素均会发生较大变化[1]。相关的研究报道称,大部分围绝经期女性会出现月经紊乱、情绪焦虑、失眠等症状,且容易引起骨质疏松、缺钙、焦虑症、抑郁症疾病,对女性的正常生活造成交的不利影响。通过对多名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观察发现,绝经后妇女的促卵泡生成素水平、黄体生成素水平、孕酮水平均明显高于绝经前妇女,绝经前妇女促乳素、雌激素、雄性激素水平高于绝经后妇女,说明性激素变化情况有规律可寻。为避免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应对围绝经期妇女的性激素水平进行检测,及时明确诊断,并根据性激素变化情况选择合理、安全的治疗措施,积极防治并发症[2]。本文就围绝经后妇女的性激素水平变化情况进行综述,现将综述内容报道如下。 1 围绝经期女性的常见症状、容易引发的疾病 女性在进入45岁以后,就会出现月经紊乱,有停经或闭经症状,主要与卵巢功能退化、手术或病理引起的卵巢病变有关。容易出现潮热、躯体不适、焦虑、烦躁、性欲降低、情绪失常等症状,影响女性的正常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卵巢功能会逐渐退化,加上手术或子宫病变的影响,就会引发病理反应。卵巢具有分泌雌激素的功能,雌激素可以维持内分泌平衡。卵巢功能退化或损伤后分泌雌激素的能力降低,就会导致内分泌紊乱,引发一系列疾病。常见的疾病有抑郁症、睡眠障碍、焦虑症、冠心病、高血压等,心理改变是围绝经期妇女突出表现,长期精神紧张就会引起微血管障碍,形成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所以,针对有突出症状的围绝经女性要提高重视,尽早检查,明确诊断,阻止病理改变持续恶化。 2 性激素相关内容及作用 女性性激素包括促乳素、雌激素、卵泡雌激素、孕酮、雄性激素、黄体生成素。卵泡对促性腺激素的敏感性减弱是卵巢功能退化的标志。在绝经期前促性腺激素水平逐渐升高会刺激卵泡大量分泌雌二醇,引起下丘脑-垂体病变。雌二醇水平与SOD水平成长比,围绝经期女性的雌二醇水平明显低于围绝经期前,所以围绝经期女性容易衰老。在绝经期后女性体内的促性腺激素水平会逐渐下降,不能在肝肾组织、肌肉等部位进行转化,使内分泌紊乱。在围绝经期女性体内还是有孕酮分泌,但是随着卵泡发育的停止,孕酮水平也随之下降,偶有来自肾上腺分泌的孕酮,通过孕酮水平测试可以了解卵巢功能是不是完全衰退。雄激素主要由卵巢分泌,绝经后雄激素含量会明显降低,由肾上腺分泌。雌激素分泌减少后循环中的游离雄激素水平升高,部分女性有毛发增多症状。垂体分泌黄体生成素,具有促使排卵,增加孕激素、卵泡激素、雌激素分泌的作用。黄体生成素升高可以提示妇女处于绝经期,黄体生成素水平降低提示有垂体功能减退、性功能减退、卵巢功能减退等疾病。卵泡雌激素有脑垂体分泌,是女性生理过程中的重要激素,其水平越高,说明卵巢功能越好。卵泡雌激素水平长期低于正常水平水说明有垂体功能障碍,其水平持续升高说明有卵巢早衰症状。 3 围绝经期女性的性激素变化规律 围绝经期妇女的卵巢功能会逐渐退化,卵巢激素的合成与分泌也会不断减少,就会打乱机体的性激素平衡,引起生理功能紊乱症状,并引发骨质疏松,甚至导致患者心、脑血管出现病变。相关的研究也证实,围绝经期和绝经后患者体内的雌激素水平会不断下降,降低了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导致患者出现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系统的相关疾病[3]。卵巢功能衰退是引起绝经的主要原因,性激素分泌减少就会导致促性腺激素减少,下丘脑-垂体功能紊乱,是自主神经出现应激反应,抗氧自由基能力减弱,从而引发一系列生理变化。围绝经期妇女机体中促卵泡生成素、黄体生成素的水平变化看作是卵巢功能出现衰退的信号,并可能引发患者机体的代谢变化,诱发一系列的临床症状。这是因为在围绝经期,卵巢排卵会逐渐停止,因此其体内的孕激素、雌激素的分泌量也会持续降低,从而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活动造成严重影响[4]。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发现,相较于绝经前,绝经后妇女机体中的促卵泡生成素水平、黄体生成素水平、孕酮水平均显著升高,而泌乳素水、雌二醇水平、睾酮水平则显著降低。在卵巢衰退早期,促卵泡生成素水平的分泌会持续性增高,但是黄体生成素水平仍然能够维持正常水平;而当卵泡不再成熟时,促卵泡生成素水平的增高就会引发黄体生成素水平的上升。由此可见,虽然促卵泡生成素水平和黄体生成素水平均会出现升高,但是升高程度并不相同。通常情况下,促卵泡生成素水平与生育期相比,大约是生育期的3倍;而黄体生成素水平与生育期相比,大约是生育期的6倍[5]。性激素水平紊乱与围绝经期妇女月经紊乱、情绪焦虑、失眠等症状有密切关系,但大部分的研究者认为这些症状的出现和雌激素的减少程度及速度一致[6]。根据临床对围绝经期妇女进行长期观察结果显示,显示绝经后女性的雌激素水平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且患者也出现了不同的临床症状。值得注意的是,围绝经期临床症状的发生与患者的内分泌功能状态、个体体质、社会环境、健康状态、精神因素等均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治疗当中应详细了解患者情况,并针对性地给予综合性的治疗措施,从而延缓泌尿生殖器萎缩,并预防骨质疏松,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提高围绝经期

休克的主要病理生理

休克的主要病理生理 休克由于病因不同,在病理生理方面有很大区别,但也有其共同的生理变化特点。这些特点为:微循环障碍、代谢改变、身体重要脏器继发性损害等。 一、微循环障碍 休克发生后微循环血量锐减,血管内压下降,通过应激反应,体内释放出大量的儿茶酚胺,引起周围小血管及微血管,内脏小血管及微血管的平滑肌包括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强烈收缩,临床表现为皮肤苍白、湿冷、脉细数,尿量减少至30ml以下/小时,此期为休克的早期,亦即休克的微循环收缩期,亦称休克的代偿期。 如循环血量进一步减少时,组织因灌流量不足而发生缺氧,迅速产生大量酸性物质如丙酮酸及乳酸等,导致微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反应性下降,微静脉血流缓慢而致微循环淤滞现象,大量血液潴留于毛细血管内,持续的缺氧使组胺大量产生,进一步加重已处于关闭状态的毛细血管网扩大开放范围,从而使回心血量进一步减少。临床表现血压下降,一般认为收缩压低于10.7kPa(80mmHg)、舒张压低于8.0~9.3kPa(60~70mmHg),即视为休克的微循环扩张期口亦即休克的失代偿期。如休克状态仍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且毛细血管内血液黏稠度增加,毛细血管壁受损,微循环内形成大量微血栓,造成所谓的病理性血管内凝血,组织器官由于细胞缺氧损害而发生的自溶导致这些组织血管发生器质性损害,此时已进入休克的晚期即微循环衰竭期(DIC期)。 二、体液代谢变化 休克时体内儿茶酚胺增多,儿茶酚胺作用于p受体,引起微动静脉吻合支开放,使血流绕过毛细血管加重了组织灌流障碍的程度。此外组胺、激肽、前列腺素、内啡肽、肿瘤坏死因子等体液因子在休克的发展中发挥不同的致病作用。此外由于血液灌流量不足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导致细胞破坏自溶,并引起心肌收缩力下降,加重血流动力学障碍。 三、重要脏器受损 休克持续超过l0小时,即可发生内脏器官的不可逆损害。如有两个以上器官发生功能障碍,称为多脏器功能衰竭,这是造成休克死亡的常见原因。 1.心脏开始时心排血量减少,血压下降,冠状动脉灌流量减少,心肌缺氧受损,心肌收缩力减弱,最终导致心衰。 2.肾由于持续性低血压及体内儿茶酚胺增加,肾小球前微动脉痉挛,肾血流量显著减少,最后导致肾功能衰竭。

浅谈围绝经期妇女保健 陈为群

浅谈围绝经期妇女保健陈为群 发表时间:2014-04-04T09:51:36.403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2期作者:陈为群 [导读] 围绝经期是女性一生中生理、心理变化的重大转折时期,是妇女从出现一些与绝经相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开始 陈为群 (浙江省磐安县大盘镇中心卫生院 322304) 【摘要】围绝经期是女性一生中生理、心理变化的重大转折时期,围绝经期妇女所出现的综合征及慢性疾病具有普遍性、严重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影响着妇女的健康,围绝经期妇女保健工作非常重要性。本文从围绝经期妇女心理、生活、药物、妇检等方面,来浅谈保健措施。 【关键词】围绝经期妇女保健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R1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2-0065-02 围绝经期是女性一生中生理、心理变化的重大转折时期,是妇女从出现一些与绝经相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开始,到绝经后1年内的时间,通常发生在45~55岁之间,时间大约长达4年[1]。围绝经期妇女所出现的综合征及慢性疾病具有普遍性、严重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影响着妇女的健康。因此,本文对围绝经期妇女保健知识和干预进行简单扼要介绍。 1 围绝经期妇女保健的重要性 由于围绝经期是每个妇女必经的阶段,也就是整个社会每个家庭都会面临的问题。国内外研究显示,大多数妇女不了解围绝经期的保健的知识,或对其了解很片面或比较缺乏[2]。同样,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们越来越关注身体保健,妇女围绝经期保健工作也不例外。 围绝经期妇女在初期的表现症状主要以自主神经和血管舒缩紊乱为主,伴有泌尿生殖器官萎缩。由于卵巢功能衰退,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月经紊乱是围绝经期最早出现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月经周期延长、经期缩短、月经稀发直至自然绝经;经期延长及经量增多甚至出现大出血,或出现月经减少淋漓不净,多需要治疗才能过渡到自然绝经;少数妇女突然闭经,不再来月经。血管舒缩变化引起潮红、潮热、出汗,大多数人持续1min~3min,时间短可能只有几秒钟,多则7min~8min或更长,轻者每日发作几次,严重者发作10多次或者更多,夜间或应激状态易促发。潮热发作使妇女无法安心工作,干扰睡眠,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由于内分泌环境改变,常出现心律不齐、眩晕、头胀痛难忍、夜间难以入眠、耳鸣等症状,不能集中精神做事,喜怒无常,暴躁、焦虑,情绪低落不能自我控制,有时还伴有健忘等症状。 围绝经期妇女在后期骨质疏松、老年痴呆和血脂代谢异常等症状。这是由于雌激素分泌减少,致使雌激素缺乏导致骨质吸收速度快于骨质生成速度,促骨质更容易丢失,绝经后尤其严重,日积月累在绝经后5~10年内很易常在椎体出现骨质疏松。同时,因围绝经期内,内源性雌激素低下,雄激素活性增强,妇女冠心病、动脉硬化发生率明显增加,很易得老年痴呆症,泌尿生殖器官萎缩症状,出现阴道干燥狭小、性交疼痛以至于无法过性生活,反复发生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等尿路感染症状。还有也使皮肤胶原纤维丧失,出现更多的皱纹,使原有的皱纹加深,皮肤变得更薄、干燥、粗糙甚至皲裂;皮肤色素沉着,出现老年斑,易发生皮炎;阴毛、腋毛变少,躯体和四肢毛发增多,也有减少的,个别人还会出现轻度脱发。 这些严重影响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及生活质量,在特定生命阶段内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保持妇女应达到的健康水平,以预防老年退化性疾病,提高生命质量。这对本人、家庭及社会都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保健干预措施 2.1心理干预 由于围绝经期妇女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引起内分泌紊乱导致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激惹、失眠、焦虑、抑郁及性障碍。这些心理反应要在体内机体的逐步适应,重新建立内分泌平衡后才能消失。因此,通过围绝经期的卫生知识宣传,使围绝经妇女从心理上认识到绝经是妇女生命中的自然现象,解除思想顾虑,避免过度紧张和劳累,积极参加文娱和体育活动,自我放松,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正确对待各种矛盾冲突,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增强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适应性,树立信心渡过围绝经期。 2.2合理安排生活干预 合理安排生活,进食的热量应加以限制,合理营养,高钙饮食,维持正常体重,必要时补充钙剂增加日晒时间,适度锻炼身体,坚持多做有氧运动,参加舒缓的文娱活动等,避免过重的体力劳动或不适宜的体位,做到劳逸结合、睡眠充分,可减少老年妇女骨质疏松症、代谢性疾病、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等的发生;并可以预防肠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发生。适当的性生活有利于调整妇女的心理及生理状态,维持生殖器官的良好状态,建议保持每月1-2次。适当用性激素替代治疗和使用润滑剂可提高性生活质量,并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 2.3用药物干预 绝经是女性自然生理现象之一,由于雌激素水平不足,引发妇女身心等功能失调,导致一系列退化性疾病。近年来研究表明,合理补充雌激素是针对病因的预防性措施,可以补充雌激素的不足,改善围绝经期的症状,预防心血管疾病及骨质疏松[2]。目前,一般认为小剂量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治疗是安全的,但必须做好激素替代治疗中的用药指导;让患者明白用药目的、适应证、禁忌证以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长期使用雌激素者应定期随访[3]。 2.4定期妇科检查干预 积极防治围绝经期妇女常见病及多发病,如生殖系统常见的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各级医院应开展围绝经期保健门诊,开展社区妇女围绝经期保健服务,定期对辖区内的妇女进行健康教育。引导围绝经期妇女定期体检,每年一次全身体检,每半年到一年做一次妇科健康检查,做到有病早诊断、早治疗。 3 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围绝经期妇女保健受到了社会以及妇女自身的广泛重视,所以开展围绝经期门诊非常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