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知识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北宋的政治

1.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北宋统一中原与南方的方针:先南后北

3.北宋并未统一全国,只是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4.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①唐末五代武将飞扬跋扈影响到政局的稳定。②宋太祖本人就是通过兵变夺取政权的,为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③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割据状态。

5.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⑴军事方面:集中军权①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②宋太祖还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③他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⑵政治方面:集中行政权①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宋朝的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②在地方,宋太祖为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⑶经济方面:集中财证权①宋太祖还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②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转运使除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外,还兼领考察地方官吏、维持治安、清点刑狱、举贤荐能等职责)

6.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作用: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7.

8.重文轻武政策的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9.重文轻武政策的措施:①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②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③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10.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11.科举制发展的影响: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

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12.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①积极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②消极影响: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文官得到重用,逐渐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

13.国家在制定大政方针时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

要辩证地、长远地看问题;政策的倾向一定不能走极端;要综合、全盘考虑战略问题;要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合理地实施各种政策。

14.宋朝政治的特点: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是宋朝政治制度最明显的特点。②分化事权,内外相制。“分权”是宋太祖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不仅分武将的权,也分文官的权,避免任何一个官职、官员权力过重。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这有利于镇压地方和农民反抗,但造成边防空虚,成为宋朝在对辽、西夏等战争中屡败的原因之一。

15.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科举制

①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②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③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④武则天:创立殿试和武举。

⑤宋朝: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16.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特征:君主专制逐渐加强,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