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

据研究显示,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两极分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穷的越穷富的越富,这种区域化的问题同样也出现在海南。海南省自1988年建省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很显著的成就,在改革开放后的短短十年时间,海南省成为了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在这个经济不断发展期间,生产力、资源禀赋、人才、技术、区位等的差异使得各经济区域的差异慢慢浮现。海南政府也早在“九五”“十五”“十一五”会议上为实现海南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做出了很多规划,在“十二五”会议上海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化的问题同样也成为了规划的任务之一。在“十二五”会议上提出:坚持把海南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规划建设的原则,继续落实“南北带动,两翼推进,发展周边,扶持中间”的思路,强化区域功能定位发展。加强对岸线资源、岛屿资源、海洋资源、产业布局等统一规划与管理。

海南省位于我国最南端,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民主共和国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其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至1988年建省以来,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伴随而来的区域经济差异化问题也愈加的严重。海南省的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分块形式,可分为东南西北四大块区域。其中北面最发达,南面次之,再次为东面地区,发展水平最低的为西面地区。

从地理特征上看,海南岛四周低中间高,以五指山的鹦哥岭为突起的中心,向四周逐级降低,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四种地形构成的梯级结构明显。其中岛中部偏南地区多为山地。西北、西南部等西海岸地区则主要是丘陵。而平原则多分布在东海岸地区,有着平缓的地势,三个区域呈现出一个领奖台的形状。因此可初步将海南省的经济区域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区域。东部地区包括海口、三亚、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中部地区包括五指山、定安、屯昌、、琼中、保亭、白沙。西部地区包括儋州、东方、澄迈县、临高、乐东、昌江.

人均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最能恰当地反映地区之间的差异。根据研究,各区域的人均GDP都是在逐年增加的,但各区域间的人均GDP水平存在很到的差距。2005年东部地区的人均GDP较高,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区域的差距较小,人均GDP最高的东部地区是最低的中部地区的2.1倍;到2007和2009年间,中部地区的人均GDP一直遥遥领先,与中、西部的人均GDP差距越来越大;直至2010年,东部地区的人均GDP已增大到中部地区的2.46倍。已增大到中部地区的2.46倍。

海南省产业结构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产业结构是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动态的反应了国家或地区产业之间的关联,也是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决定因素之一。世界各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呈现出产业结构的重心明显按第一、二、三次产业的顺序转移的共同的一般变动趋势。即第一产业无论从产值还是从就业人员看,其所占份额在不断减少;第二产业所占份额则首先迅速增长,然后趋于稳定;第三产业所占份额则一直是增长的趋势。海南省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为“三二一”的模式,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为“一三二”的模式,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为“二一三”的模式。由此可见,只有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变与世界一致,也大体吻合海南省省委、省政府“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旅游业为龙头”的产业发展战略的调整过程,因此其经济增长较快。中部和西部的产业结构都偏低,经济发展缓慢。东部地区的经济总量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主要是依靠第三产业,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面临的政策条件和资本性投

资的回报率相对其他产业有一定优势,东部地区的经济也得以凸显。2010年,仅东部地区5个市县(不计三亚)就共接待游客人数达979.1553万人,同期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接待游客人数只有75.7813万人和112.4722万人,仅仅是东部区域的7.74%和11.49%。以第一产业为主的中部地区所占的比重均低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比重,而以第二产业为主的西部地区所占的比重也仅比东部地区高出

1.39%但却比中部地区高出45.23%。

海南省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第一个是区位因素.区位

条件对海南省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较大。区位主要是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东部地区多为靠近沿海的地区,地理位置与交通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例如海口市,其作为海南与内陆交通往来的主要枢纽,在经济发展上较其他地区享受着巨大的优势。而三亚市以其靠近南海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来促进其经济的发展。五指山市也以其地方特色发展相关产业,拉动经济增长。而另外一些地区,除了没有区域优势外,还常常受到一些自然灾害的影响,比如万宁和陵水就常常遭受热带风暴的侵袭和破坏。第二个是政策倾斜度不同的影响.政策的倾斜度不同也是影响海南省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海口市作为海南省的省会城市,是整个海南省经济发展的中心骨,除了占据一定的地理优势外,还主要得益于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和帮助,成为了全省行政服务中心、商业贸易中心、科教中心,整个海南省经济发展的中心骨。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在海南的整体发展战略规划中,东部地区被定位为重点发展旅游业,而西部地区则发展工业产业。“在这样背景下,西部地区的旅游业没有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海南省国土厅人士表示。而海南岛要建立国际旅游岛的政策必定会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东部地区的不少地区一直主打旅游业,其发展的历史时间也较为长久,正好借此机遇发展自己。第三是经济结构的差异.海南省除海口市、三亚市外,产业结构都偏低。除海口市和三亚市呈现“三、二、一”型的产业结构外,其他大多数地区都呈现出“一、二、三”型的产业结构,而且很多地区的第一产业比重较大,例如2007年在这1 8个县市里第~产业比重超过50%的地区就有10个县市,这些地区分别为:琼海、定安、屯昌、临高、儋州、乐东、琼中、报亭、陵水和白沙,其中以临高的比重最大,高达74%。第四是科技实力和劳动力素质的差异.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对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都有了很高的要求。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也会影响区域到的经济发展。2010年东部地区的学校数量、在校学生人数和教师人数均高于中西部地区。而海口市的高校数量和科研机构也在逐年增加,对于海南省的其他地区基本上没有国家高校和研究机构,这对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缺少教育机构的的地方就会缺少人才,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资源,而人才的分布也会引起各区域经济差距的扩大。因为本地教育水平过低,大部分人才涌向教育水平较高的地区,而难以引进和难以留住人才的落后地区则出现了望“才”兴叹的现象。劳动力素质包括劳动者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身体素质越好,标志着劳动者的能力越强,高水平的科学文化素质可以将“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思想道德素质则是劳动者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动力。因此,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加快区域的经济增长。因此,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力素质是保证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根本原因。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协调成为区域发展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区域协调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