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氨酸与血粉
色氨酸的作用与功效

色氨酸的作用与功效
色氨酸是一种氨基酸,在人体内起着多种重要的作用和功能。
1.合成蛋白质:作为一种氨基酸,色氨酸参与体内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成分,对于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
2.神经递质合成:色氨酸是合成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等神经递质的前体物质。
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参与神经传导和情绪控制,而血清素则与睡眠、情绪和食欲等相关。
3.光合作用:在植物体内,色氨酸是叶绿素的前体物质之一,参与光合作用的过程。
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光能进行能量转化的重要反应。
4.防护功能:色氨酸可以有效地吸收紫外线,起到保护肌肤免受紫外线伤害的作用。
因此,它常被添加到防晒产品中,用于保护皮肤。
5.治疗抑郁:血清素是一种调节情绪的神经递质,而色氨酸是血清素的前体物质。
适量的色氨酸摄入可以增加血清素水平,从而改善抑郁症状。
6.促进睡眠:色氨酸也被称为“睡眠氨基酸”,因为它是合成褪黑激素的前体物质。
褪黑激素是调节人体生物钟的重要激素,适量的色氨酸摄入可以促进睡眠。
总结起来,色氨酸在人体内有多种重要的作用和功效,包括合成蛋白质、神经递质合成、光合作用、防护功能、治疗抑郁和促进睡眠等。
了解肉鸡动物性蛋白质饲料的分类

3、羽毛粉、血粉:水解羽毛粉含蛋白质近 80%,含有较多 的含硫氨基酸,但赖氨酸、色氨酸和组氨酸含量低,这是造成 羽毛粉蛋白质生物学价值低的主要原因。羽毛制作方法适宜, 蛋白质消化率可达 75%以上,羽毛粉仅作蛋白质补充饲料,使 用量一般限制在 2.5%左右,水解羽毛粉的加工大多是高压蒸煮
后烘干粉碎制成。血粉是动物鲜血经蒸煮、压榨、干燥或浓缩 喷雾干燥或用发酵法制成,呈黑褐色,其粗蛋白质含量达 80% 以上,但其蛋白质可消化性较其它动物性饲料差,适口性不好。 据研究,发酵血粉和喷雾干燥血粉可提高蛋白质利用率。血粉 氨基酸的含量很不平衡,赖氨酸非常多,但异亮氨酸、蛋氨酸
缺乏,钙、磷含量很少。铁含量很高,每公斤血粉可含铁 1000m 没有设备的地方土法也能生产血粉。夏日,从屠宰场收集新鲜 血液在6 小时内与等量的麸皮混合摊在水泥地上,越薄越好(不 4、蚕蛹粉、蚯蚓粉:全脂蚕蛹粉含粗蛋白质约 54%。粗脂
超过 2.5cm),每小时翻动一次, 6 小时左右可晒干,并可久存。
或少用。国外早已采用鱼粉饲料,国内开发出的无鱼粉日粮, 不仅降低了饲料成本,还有处于种鸡健康,受到养鸡场的普遍 欢迎。 2、肉骨粉:肉骨粉是屠宰场或病死畜尸体等陈分经高温、
高压处理后脱脂干燥制成。营养价值取决于所用的原料,饲胜
价值比鱼粉稍差,含蛋白质 5%左右,含脂肪较高。最好与植物 蛋白质饲料混合使用,雏鸡日粮用量不要超过 50%左右,含脂 肪较高。最好与植物蛋白质饲料混合使用,雏鸡日粮用量不要 超 5%,成鸡可占 5%-10%。肉骨粉容易变质腐败,喂前应注意 检查。
1、鱼粉鱼粉是养鸡最佳的蛋白质饲料,营养价值高必需 氨基酸含量全面,特别富含植物性蛋白质饲料缺乏蛋氨酸、赖 氨酸、色氨酸,并含有大量 B 族维生素和丰富的钙、磷、锰、 铁、锌、碘等矿物质,还含有硒和促生长的未知因子,是其它 任何饲料所不及的,可用于调节日粮氨基酸的平衡,对雏鸡生
畜禽血饲料化利用

畜禽血饲料化利用畜禽血液是畜禽屠宰加工过程中的主要副产物之一,一般指猪、牛、羊、鸡、鹅血。
血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很高,和肉相近,所以血又被称为“液体肉”。
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膨胀、人类生存质量标准的提高,营养素尤其是蛋白质的缺乏日益严重,人类必须对地球所能提供的有限资源加以充分利用,畜禽血液是人类解决这一缺乏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近10年来,随着现代分析技术和分离加工技术的发展,曾经制约畜禽血液利用的不利因素逐渐被打破,国内外对畜禽血液利用的研究成为热点。
国外畜禽血液利用的历史比较长,已经获得较大成功,主要用于食品、饲料、肥料、制药、葡萄酒等行业,可产生几倍甚至几十倍的经济效益。
我国拥有最为丰富的畜禽血液资源,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我国畜禽血液利用很少,造成宝贵资源的浪费。
随着高蛋白饲料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开发利用畜禽血液的途径也多种多样。
如果将畜禽血液资源进行饲料化开发并运用在养殖生产中,将对提高畜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提高农牧民收入,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畜禽血液的来源畜禽血包括猪血、牛血、羊血、禽类血等。
我国是世界上养猪头数最多的国家,每年出栏生猪近7亿头,猪血年产生量200多万吨;此外还可获得大量的牛血、羊血及禽血。
动物血液占其体重的8%~9%;据资料显示,牛、羊、猪体内血液含量占体重分别为8.0%、4.5%、4.6%。
屠宰后可收集血液占畜禽体重的4%~5%,是屠宰加工过程中的主要副产物之一。
动物血液是富含动物性蛋白的营养源,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及少量的脂质、激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这些物质在食品、生化药品、饲料等方面有着广泛的用途。
当前,发达国家依靠深加工技术,将以前废弃的血液加工成矿物质强化剂、红色素等。
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积极开发畜血资源作为解决营养不良的有效手段之一。
我国20世纪90年代已经开始了动物血在生化制药和食品方面的综合利用和开发。
在食品应用方面,动物血除制作血豆腐、血肠外,主要是用于提取复合氨基酸、血浆蛋白、血红蛋白和血红素,作为食品添加剂。
色氨酸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

色氨酸 ,是一种具有代谢活性的氨基酸 ,化学
名称 为 一 氨基 口 一 吲 哚 基丙 氨 酸 ,有 L型 和 D型两
含量 较低 ,常导 致饲粮 中色氨基 酸 含量低 ,影响 畜
种 。L 一 色氨酸为常见 的色氨酸 ,广 泛存在 于 自然
界 ,是 人体 和 动物 必需 的 8 种 氨基 酸之 一 ;D 一 色氨
禽对蛋 白质的吸收利用效率。 由 于蛋 氨 酸 、赖 氨 酸 补 充 已广 泛 普 及 ,近 年 来 ,因蛋 白质饲 料 短 缺 而发 展 的低 蛋 白质 饲粮 中 ,
色 氨酸成 为关 键 的 限制性 氨基 酸 。色氨 酸作 为原料 参 与蛋 白质合 成 ,还 可促进 蛋 白质 的合成 。当饲料 中缺 乏 色氨 酸时 ,畜禽 采食 量下 降 、生长 缓慢 。饲 料 中适量 添加 L 一 色 氨 酸 ,不 仅 可 调 节 氨 基 酸 平
R e v i e w综
述
色氨酸在畜禽 生产 中的应 用
闫 丽红
摘
要: 色氨酸是 一种具 有代 谢 活性 的氨基 酸 ,在 畜禽 日采食 量 、氮沉降量及 蛋 白质合 成方 面具有重要作
用,传统 的玉米一 豆粕型饲粮 色氨 酸含 量不能满足 需要 ,适量添加 色氨 酸能平衡 饲粮氨基 酸,可以改善动物 生产 能 ,减少粪源氮对环境的 污染。文章对 色氨 酸在 畜禽 生产 中的应用作 以综述。
YAN L i h o n g
(F e e d I n s p e c t i o n a n d S u p e r v i s i o n o f He i l o n g j i a n g P r o v i n c e , H a r b i n 1 5 0 0 6 9 , C h i n a)
血粉的营养价值及利用(精)

血粉的营养价值及利用1.概述血粉(bloodmeal)是以畜、禽血液为原料,经脱水加工而成的粉状动物性蛋白质补充饲料。
动物血液一般占活体重的4%~9%,血液中的固形物约达20%。
血粉在加工过程中有部分损失,以100kg体重计算,牛的血粉为0.6~0.7kg,猪为0.5~0.6kg。
所以动物血粉的资源量非常丰富,开发利用这一资源十分重要。
2.血粉的营养价值畜禽血液干物质中粗蛋白质含量一般在80%以上,赖氨酸居天然饲料之首,达6%~9%。
色氨酸、亮氨酸、缬氨酸含量也高于其它动物性蛋白,但缺乏异亮氨酸、蛋氨酸。
总的氨基酸组成非常不平衡。
血粉中含钙、磷少,含铁多约2800mg/kg。
血粉蛋白质与氨基酸的利用率受血粉加工工艺的影响,通常持续高温会使氨基酸的利用率降低,低温喷雾法生产的血粉优于蒸煮法生产的血粉。
一般干燥方法所获血粉的消化率较低,而喷雾干燥血粉的氨基酸消化率较高,可达90%。
血粉的适口性较差,日粮中的使用量不宜过高,一般在3%左右为宜。
发酵血粉是开发我国饲用血粉的一个重要方向。
利用米曲霉发酵后,血粉的消化吸收率得以改善,营养价值有所提高。
发酵血粉的蛋白质含量一般在 60%~65%,赖氨酸为3.47%~4.32%,氨基酸表观消化率较普通干燥血粉提高20%左右。
3.血粉的利用(1)血粉适口性差,氨基酸组成不平衡,并具粘性,过量添加易引起腹泻,因此饲粮中血粉的添加量不宜过高。
(2)不同种类动物的血源及新鲜度是影响血粉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使用血粉要考虑新鲜度,防止微生物污染。
(3)由于血粉自身的氨基酸利用率不高,氨基酸组成也不理想,因此,应科学利用血粉的营养特性,在设计饲料配方时尽可能与异亮氨酸含量高和缬氨酸较低饲料配伍。
肉骨粉,鱼粉,血粉

肉骨粉(MeatandBoneMeal)肉骨粉是一种最重要的动物蛋白产品,也是一种从动物组织中剔除了脂肪,油脂或其他成份之后留下的全部或部分剩馀物。
这些副产品包括肉骨粉,鱼粉(FishMeal)等等。
肉骨粉是以新鲜无变质的动物废弃组织及骨经高温高压蒸煮、灭菌、脱胶、干燥粉碎后的产品。
黄至黄褐色油性粉状物,具肉骨粉固有气味。
无腐败气味,无异味异臭。
美国生产的动物蛋白质制品必须遵守美国饲料管理员协会(AAFCO)所制订的统一标准和成份规定。
肉骨粉由AAFCO (1996)定义为从哺乳动物组织包括骨头中提取的产品,其他不含任何添加的血液、毛发、蹄、角、皮的剪屑、粪便、胃和瘤胃肉容物,除非在加工过程中,可能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含有某些数量的情况。
它应当最低含4.0%的磷(P),钙(Ca)的含量不超过实际磷(P)含量的2.2倍。
其中胃蛋白酶难以消化的残渣不超过12%,胃蛋白酶难以消化的产品中的粗蛋白不超过9%。
标准中应包括以下保证:最低粗蛋白量、最低粗脂肪量、最高粗纤维量、最低磷(P)含量、最低和最高钙(Ca)含量。
如标准上具有名称及种类、成份或产地的说明,它必须与上述情况相符。
血粉英文名称:driedblood;bloodmeal定义畜禽鲜血加热凝固后,经脱水、干燥、粉碎制成的黑褐色粉末。
应用学科水产学(一级学科);水产饲料与肥料(二级学科)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将家畜或家禽的血液凝成块后经高温蒸煮,压除汁液、晾晒、烘干后粉碎而成。
血粉是一种非常规动物源性饲料,因其较高的细菌含量,国内的血粉源料未经杀菌加工不可直接用于饲料的加工和混合。
不同家畜的血液所加工成的血粉所含粗蛋白质不同,含量一般在60%-80%之间,而其水份一般都控制在12%以内。
血粉中所含赖氨酸、精氨酸、蛋氨酸、胱氨酸等氨基酸等营养物质是家畜养殖中所须的。
扩展阅读:11、不同动物的血液所含蛋白量是不同的,这项指标只能是一个范围。
色氨酸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

色氨酸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闫丽红【摘要】色氨酸是一种具有代谢活性的氨基酸,在畜禽日采食量、氮沉降量及蛋白质合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传统的玉米-豆粕型饲粮色氨酸含量不能满足需要,适量添加色氨酸能平衡饲粮氨基酸,可以改善动物生产性能,减少粪源氮对环境的污染.文章对色氨酸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作以综述.【期刊名称】《饲料博览》【年(卷),期】2016(000)011【总页数】4页(P15-18)【关键词】色氨酸;生理功能;生产性能【作者】闫丽红【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兽药饲料监察所,哈尔滨15006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4;S816.7色氨酸,是一种具有代谢活性的氨基酸,化学名称为α-氨基β-吲哚基丙氨酸,有L型和D型两种。
L-色氨酸为常见的色氨酸,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是人体和动物必需的8种氨基酸之一;D-色氨酸在动物体内存在较少,主要存在于微生物和植物中。
色氨酸为白色或微黄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苦,由代谢活性体蛋白质合成,是5-羟色胺、褪黑素、烟酸的前体,在调节畜禽采食量、改善动物生产性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5]。
色氨酸是动物体必需氨基酸之一,但动物体自身难以合成,只能通过植物或微生物合成。
高蛋白质饲料原料中色氨酸含量较高,如鱼粉、花生、血粉等,而传统的玉米-豆粕型饲粮中,由于玉米中色氨基酸含量较低,常导致饲粮中色氨基酸含量低,影响畜禽对蛋白质的吸收利用效率。
由于蛋氨酸、赖氨酸补充已广泛普及,近年来,因蛋白质饲料短缺而发展的低蛋白质饲粮中,色氨酸成为关键的限制性氨基酸。
色氨酸作为原料参与蛋白质合成,还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
当饲料中缺乏色氨酸时,畜禽采食量下降、生长缓慢。
饲料中适量添加L-色氨酸,不仅可调节氨基酸平衡,促进畜禽的生长,在动物的免疫、抗应激、抗氧化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6-11]。
因此,饲料中添加色氨酸,是提高畜禽蛋白质利用率的重要手段,可提高畜禽对蛋白质吸收利用、降低粪源氮排放,有效节约蛋白质资源,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求。
血粉的氨基酸组成

血粉的氨基酸组成
血粉作为一种动物源性蛋白质饲料,其氨基酸组成具有较为丰富的营养价值。
以下是血粉中主要氨基酸的典型构成(具体比例可能因原料来源、加工方法等因素而略有差异):赖氨酸:血粉中赖氨酸含量相对较高,通常在7%至9%之间,对于家畜尤其是猪和禽类来说是必需氨基酸的重要来源。
含硫氨基酸:如蛋氨酸和胱氨酸,血粉中的总含硫氨基酸含量大约为1.7%,这些氨基酸对动物生长发育和免疫功能至关重要。
色氨酸:血粉中色氨酸含量约为1.1%,它是合成动物体内蛋白质和某些神经递质不可或缺的氨基酸之一。
其他氨基酸:血粉还含有适量的苯丙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亮氨酸等必需氨基酸,以及一些非必需氨基酸。
总体而言,虽然血粉是一种高蛋白饲料,但其氨基酸组成并不平衡,比如异亮氨酸和蛋氨酸含量相对较低。
因此,在实际使用时,往往需要和其他饲料合理搭配以确保动物获取全面且均衡的氨基酸营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色氨酸与血粉--啄羽的根源(转)1 色氨酸的代谢动物体色氨酸代谢的色氨酸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组织蛋白质分解的内源氨基酸,约占2/3;另外一个是从日粮中消化吸收的外源性氨基酸,约占1/3。
色氨酸代谢途径也有两个:一个是合成组织蛋白质,另一个则是分解代谢。
色氨酸的吸收半周期为1.73 h,清除半周期为0.73~0.74h,其生物利用率为76 %。
1.1 5-羟色胺色氨酸经氧化脱核后可转变为5-羟色胺,主要存在于脑组织、胃肠壁中,血液中含量较少。
5-羟色胺的生理作用是使微血管收缩和血压升高,亦有作为神经递质、中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作用。
当色氨酸代谢失调时,可引起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
1.2 烟酸色氨酸经氧化可转变为烟酸,它是合成NAD和NADP的前体,NAD和NADP是不需氧的脱氢酶的辅酶,参与体内氧化还原反应。
在人和动物体内,色氨酸可转化为烟酸,不同品种动物、不同生长阶段转化率有所不同。
雏鸡转化率为45:1,种母鸡转化率为187:1;反刍动物可把50mg色氨酸转化成lmg烟酸。
在种蛋内烟酸胺含量为0.73mg /kg时,转化率可达18:1。
在一定范围内,种蛋内较高的烟酸胺含量对色氨酸-烟酰胺转化有一定的诱导作用。
日粮中烟酸水平会直接影响蛋中的烟酸量。
当色氨酸向烟酸的转化量减少时,糖原的分解速度减慢,腺苷酸环化酶的活性受到抑制,但磷酸二酯酶的活性却提高了(Shibata,1995)。
当饲喂色氨酸与烟酸缺乏的日粮时,动物生长会受到抑制,补加其中任何一种都会改善动物的生长状况并可使尼克酸的缺乏症状消失。
2 色氨酸与其他营养素代谢的关系色氨酸在代谢过程中与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各种营养素之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2.l 碳水化合物所有碳水化合物都能促进L-色氨酸从胃肠道进入门静脉。
在体外试验中发现,淀粉和二糖能促进肠道L-色氨酸转运,但在单胃动物中却没有此作用(Kushak等,1984)。
果糖的吸收情况与血液中色氨酸浓度的关系十分密切。
在果糖吸收不良的患者中,血液中色氨酸浓度非常低。
若肠道内果糖浓度较高,则会干扰L-色氨酸的代谢,同时会降低色氨酸在5-羟色胺生物合成时的可利用性(besochowki等,221)。
2.2 蛋白质及氨基酸色氨酸的多少直接影响蛋白质的合成率。
当体内色氨酸浓度高时,合成蛋白质的速度加快,反之当色氨酸缺乏时,由于氨基酸不平衡会导致蛋白质合成速度下降。
当日粮蛋白质浓度与色氨酸浓度不同时,动物采食量也不同,并且伴随着神经递质浓度的变化(Rosebrough等,1996)。
日粮富含色氨酸时,血清色氨酸与LNAA比值升高,可提高应激敏感群体的抗应激能力(Markuas等,2000)。
由含色氨酸的肽引起的脑部5一羟色胺浓度变化与单体色氨酸非常相似。
给鼠饲喂不同含色氨酸的肽时,脑部5一羟色胶和5一羟基吲哚乙酸显著增加;当色氨酸与亮氨酸或它的肽一起口服时,脑部的5一羟色胺浓度下降(Yokogoshi等,1998)。
Baker等(1996)研究发现,在赖氨酸充足但色氨酸缺乏的玉米-豆粕型日粮中,补充色氨酸时,体增重和饲料转化率随补充量的增加呈线性增长。
但当色氨酸与赖氨酸都充足时,再补充赖氨酸或色氨酸,体增重与摄食量随二者添加量的增加而呈线性下降。
李艳玲报道,苏氨酸与色氨酸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且对体增重和饲料转化率有显著影响。
2.3 脂肪日粮添加色氨酸,可降低肝腊总量(Roger等,1991;1992),但如果添加到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饲料中时,色氨酸会和黄曲霉毒素联合在一起对机体造成更为严重的损害(RogCr等,1991)。
色氨酸的添加会影响脂的代谢,同时影响血浆皮质醇浓度和肝微粒体中氧化酶体系的联合作用(Takahashi等,1991人当色氨酸添加量高于或低于营养需要时都会使肝重和肝内脂肪含量减少,并且L一色氨酸能够减轻产蛋鸡的脂肪肝和肝中微粒体的氧化酶的联合作用(Akiba等,1992)。
随脂肪摄入量的增加,由色氨酸到尼克酷胺的转化率上升;若在脂肪摄入量增加的同时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则转化率会降低(Shibata等,1992)。
2.4 维生素在烟酸缺乏的日粮中含有维生素B6时,色氨酸向烟酸的转化速度较快(Shibata等,1995)。
在日粮添加尼克酰胺的同时补加色氨酸,则饲料的摄入量、生长和饲料转化率都显著提高。
N-甲基尼克酸胺分泌随尼克酷胺的添加而增长(Markan等,1993)。
感染了HW的人群血浆色氨酸浓度下降,以口服的方式服用尼克酰胺可使血浆色氨酸的浓度提高40 %,改善由HW引起的代谢异常(Murray等,2001)。
2.5 矿物质NaCl和KCl可以促进鸡肠道内色氨酸的吸收,但不同的年龄与肠道不同的位点,吸收速度不同(Iji等,2001)。
Basova等(1999)发现,Zn2+能够作用于游离的色氨酸和肽形式的载体,保护它们不被降解。
但当Zn2+浓度过高时则会部分抑制小肠游离色氨酸的吸收。
色氨酸作为吡啶羧酸的前体物促进动物对锌的吸收。
铁缺乏会降低色氨酸的利用率,而对烟酸无影响。
5-羟色胺的生理作用5-羟色胺的生理作用是使微血管收缩和血压升高,亦有作为神经递质、中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作用。
Angel指出,5-羟色胺是促性腺激素释放和青春期开始的重要因子。
色氨酸急性或严重缺乏,对转甲状腺素和白蛋白的水平无影响,但转铁蛋白水平稍微下降(Bleiberg等,1990)。
补加色氨酸可使脑中色氨酸、5-羟色胺和5-羟基吲哚乙酸的浓度增加,后者对睡眠潜伏期有积极作用,从而影响神经行为(Sarwar等,2001)。
对于屡发“性侵犯”的男性性心理障碍者,可使用抗雄激素药,如甲羟孕酮等。
其作用机制是:1抑制脑下垂体黄体生成激素的分泌;2增加肝脏睾酮A-环还原酶,从而血液睾酮水平下降,降低男子性欲,避免性侵犯的发生。
近年来有用抗焦虑药,如丁螺旋酮,以及抗抑郁药,如氯丙咪嗪、氟西丁,来治疗性心心理障碍者。
对动物和人类的研究均表明,五羟色胺能抑制性活动,而氟丙咪嗪及氟西丁对中枢神经细胞突触间隙处的五羟色胺回收均起阻断作用,从而使中枢神经系统的五羟色胺大为增加,抑制了性活动。
此外,由于性偏好障碍与颞叶癫痫之间存在某些关系,有人用抗癫痫药进行治疗,以卡巴咪嗪的疗效较佳。
另外,避孕药中含有的雌激素可增加肝脏色氨酸代谢,而维生素B6是色氨酸代谢中的一种辅酶成分。
维生素B6缺乏就可妨碍色氨酸代谢,随之还可引起神经系统功能的障碍。
所以,有的妇女在服避孕药后会出现忧郁、悲观、容易激动、脾气暴躁等表现。
在几种主要的神经递质中,五羟色胺与抑郁症的关系最为密切。
五羟色胺主要在情绪反应、应激反应、昼夜节律、摄食等方面发挥调节作用。
大量研究证实,长期在某些应激性生活事件的影响下,必然使五羟色胺功能异常,从而直接或间接诱发抑郁症。
研究表明,五羟色胺是人体内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神经递质,是细胞之间信息"联络员"。
人的不良情绪变化与五羟色胺的不均衡分布有关。
SSRI可以调整五羟色胺的不均衡分布,因此可以改善人的不良情绪。
色氨酸转化5-羟基色氨酸也需要维生素C,第一步形成血清素,它是一种通过使血管收缩作用,提高血压的化合物。
正常的饲料配方色氨酸浓度1 饲料中色氨酸的供给1.l 天然来源色氨酸通常是谷物类饲料的第二或第三限制性氨基酸,尤其在以高粱和玉米为基础的饲料中显得更为明显。
Batterhan等(1997)测定了生长猪常用的饲料中色氨酸含量:相对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色氨酸在各种饲料的含量(g/16gN)以玉米较低为0.43,其他谷物饲料中等为0.71~0.98,高粱粗蛋白质水平较低,色氨酸处于临界缺乏状态。
在蛋白质原料中,肉骨粉的色氨酸含量较低,为0.29~0.47;血粉最高,为1.39,但因为没有经过处理,血球细胞壁不能被破坏,因此利用率低。
其他动、植物性蛋白质饲料中色氨酸含量较高。
L一色氨酸的利用率为100%,DL一色氨酸的生物学有效性对猪相当于L一色氨酸的80%~85 %,对鸡相当于L一色氨酸的55%~56%(张艳云等,1996)。
Saxnarasinghe 等(1990)却指出,在鸡生长率、饲料摄入量和氮保留量方面,L一色氨酸与DL一色氨酸无区别。
1.2 D一色氨酸有些饲料在加工过程中,少部分L一色氨酸经消旋作用以后变成D一色氨酸。
动物利用D一色氨酸的能力存在较大的种间差异。
对生长猪,D一色氨酸的生物学活性是L一色氨酸的60%-70%;雏鸡D一色氨酸生物学活性为L一色氨酸的匕%左右;大鼠D一色氨酸作为烟酸前体物的利用率与L一色氨酸的利用率几乎相同卫D一色氨酸对L一色氨酸的利用无影响(Shibata等,2000)。
Samarasinghe等(1990)指出,当日粮中有足够的色氨酸时,烟酸需要量可通过L一色氨酸得到满足,L一色氨酸比D一色氨酸转化成烟酸的效率高得多。
1.3 合成色氨酸作为饲料添加剂的色氨酸有DL-色氨酸(主要是以β-氯己基己内酷脉和苯姘为原料的化学合成法)和L-色氨酸(用氨茵酸的间接发酵法和用哨探和丙酮酸为原料的酶法)。
目前正在研究的是用糖蜜作原料的直接发酵法。
色氨酸的分解温度与溶解度因结构的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
分解温度:L-色氨酸为290~292℃,DL一色氨酸为285~290℃;溶解度:L一色氨酸为l.1g/100mL水(25℃),DL一色氨酸为0.25 g/100mL水(30℃)。
色氨酸的需要量色氨酸同赖氨酸和蛋氨酸一样也是日粮中容易缺乏的氨基酸。
在低蛋白水平的玉米-豆粕型日粮中,赖氨酸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其次为色氨酸,再次为苏氨酸(满足生长需要)。
色氨酸在体组织内可转化为烟酸,因此决定色氨酸需要时应考虑烟酸的需要。
动物对色氨酸的需要量不但受品种类型、性别、生长阶段、饲养密度、环境温度。
光照及饲料氨基酸平衡情况的影响,同时与日粮烟酸水平显著相关。
1998年NRC推荐,生长肥育猪日粮中应含色氨酸0.11%~0.17%;1981年ARC推荐为0.12 %~0.16%。
张克某等报道,25~35 kg生长猪达到最大生产性能的D-氨酸需要量为0.17%,粗蛋白质水平为17.92%。
Burgopn 等(1992)报道,猪在开食期(6~16 kg)、生长期(22~50 kg)和育成期(55~97 kg)3个阶段色氨酸需要量分别为0.15%、0.10%和0.06%,其平均消化率为97%。
Mohn 等(1994)报道,日粮色氨酸与赖氨酸的比值小于0.16时,会对鸡的采食量和骨骼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当色氨酸的供给量为0.20%时,可达到最大增重和饲料利用率。
饲喂玉米-豆粕型口粮的肉仔鸡,总的色氨酸需要量为0.22%。
Schutte等(1999)指出,以可消化氨基酸为基础,其理想氨基酸相对于赖氨酸(100%),蛋鸡:蛋氨酸+半眈氨酸84 %,苏氨酸60%,色氨酸18%,亮氨酸74%;肉鸡:蛋氨酸+半胱氨酸75%,苏氨酸65%,色氨酸18%,精氨酸110 %,缬氨酸80%,异亮氨酸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