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与空想社会主义
大学生《乌托邦》读后感

大学生《乌托邦》读后感大学生《乌托邦》读后感下面是XXXX为大家整理的,更多请关注XX。
【一】《乌托邦》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哲学家、政治家莫尔写的。
在书中,莫尔借一位海外游人拉斐尔·希斯拉德之口,来谈自己对现实的思考和对未来的设想。
莫尔在书中首次用“羊吃人”来揭露罪恶的“圈地运动”,并提出了公有制,讨论了以人为本、和谐共处、婚姻自由、尊重女权等与现代人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揭露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端,第二部分则是关于乌托邦新岛形象的全面描述,他系统地为我们描述了理想社会乌托邦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社会生活、宗教、对外关系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对15、16世纪的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作了辛辣的讽刺与批判,对封建的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他深刻地认识到君主制国家是压迫人民的工具,而法律只不过是“把他们的阴谋规定成大家必须遵守的东西”。
莫尔借一位外国旅游者希斯拉德之口一针见血地指出正是私有制造成了种种社会罪恶,这也是他对数千年私有制社会的历史总结。
第二部分《乌托邦》第二部分,莫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国画卷。
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不同的是,莫尔的“乌托邦”不是一个消费性的共产主义,而是一个人人劳动、按需分配,财产公有,消灭私有制,消除了剥削的共产主义社会。
在这部分里,莫尔用了八个不太引人注目的标题,系统地为我们规划了理想社会乌托邦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社会生活、宗教、对外关系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莫尔在乌托邦中提出了许多先进的教育思想。
超出了不同时期的人文主义者。
例如莫尔主张普及教育,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用本族语教学,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男女教育平权等等。
他的教育思想中有许多合理、进步的成份,为以后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教育思想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养料,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由于时代与阶级的局限,莫尔虽然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的罪恶,但却未能找到理想社会取代现实社会的任何途径。
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和主要观点

分析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经历的不同阶段空想社会主义是伴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而产生的思想体系。
从1516年莫尔的《乌托邦》算起,到1848年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前,它经历了三百多年的盲目徘徊、寻求和探索。
在这漫长的过程中,空想社会主义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十六、十七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出现的只是关于理想社会制度的空想描写。
这一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莫尔、意大利的康帕内拉和德国的闵采尔。
以莫尔的《乌托邦》一书为先声,继之有康帕内拉的《太阳城》、闵采尔关于“千载太平天国”的幻想、英国“掘地派”领袖温斯坦莱的《自由法》等。
这一阶段的空想家门关于理想社会的描绘,还流于单纯的幻想,还只是“共产主义思想的微光”。
一般来说,在这个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萌芽阶段,只不过是粗线条的划出了自己的思想领域,用游记、小说的形式引起了人们的兴趣,还完全缺乏现实主义精神,而且还参杂了小资产阶级乃至剥削阶级的思想杂质。
第二阶段,是十八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这时候在形式上已经发生了重大突变,出现了理论上论证社会主义理想的著作。
这一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摩莱里、马布利和巴贝夫。
我们从摩莱里的《自然法典》、马布利的论战著作、巴贝夫的论文和演说中,可以看到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突破《乌托邦》以来的传统的文学游记的形式,利用资产阶级理性主义和人性论,赋予它以崭新内容,着重从理论上探讨社会主义的一些重大原则,论证社会主义的合理性。
在内容上,它们超过了同一时期的启蒙学派所宣扬的观点,初步大批判的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制度。
在这一阶段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中,在由幻想故事走向理论化的过程,这些空想家们开始寻求在现实世界实现理想社会制度的道路。
马布利一方面幻想通过立法措施对现实社会进行逐步改革,经过一个过渡阶段,最后实现他的理想社会;另一方面又提出人民有权通过革命手段推翻暴君统治的主张。
巴贝夫主张通过暴力革命推翻刚刚建立的法国资产阶级政权,把革命实践同实现未来理想社会制度结合起来。
《乌托邦》读书笔记

政治学原理作业《乌托邦》读书笔记王慧学号:JQ******一、《乌托邦》故事概述《乌托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理想国的蓝图,全书共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对15、16世纪的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作了辛辣的讽刺与批判,对封建的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他以锐利的眼光,透视了英国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他深刻地认识到了君主国家的实质.认为君主制国家是压迫人民的工具,为贵族、富豪所操纵,国家实质上成为保护其私财和奴役劳动者的机构。
而法律只不过是“把他们的阴谋规定成大家必须遵守的东西”。
根本无正义可言。
贵族、富人穷奢极欲,挥金如土,挥霍无度。
而穷苦老百姓终年劳作,却不得温饱。
是他们的劳动为社会创造了财富,然而生活却不如牛马。
这种社会现实是极其丑恶的。
第二部分,莫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国画卷。
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不同的是,莫尔的“乌托邦”不是一个消费性的共产主义,而是一个人人劳动、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在乌托邦岛国内,财产公有,消灭了私有制,所有东西都尽归公有。
在平等基础上实行生产公有和消费公有。
乌托邦岛国的政权形式反映了莫尔的政治思想,乌托邦实行民主制度。
乌托邦岛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家族生活制度依族长制。
乌托邦岛的经济生活也有很详尽的介绍,其主要生产部门是手工业和农业、技术基础是手工劳动,生产的产品归全社会所有。
农业实行义务劳动,人们轮流下乡,从事二年的农业劳动。
乌托邦岛因没有商品贸易,所以鄙视金饯。
乌托邦岛也有对外贸易,但主要是为了得到岛上所缺的铁。
莫尔在《乌托邦》中还提到了男女平权的思想,主张妇女有受教育权、婚姻自主权。
可以和男子一样参加社会劳动:因为实行公共食堂制,从而把妇女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
乌托邦岛国主张,人们可以“奉行各种各样的宗教”。
乌托邦中还保存有奴隶。
奴隶的来源有二:一是战俘和在国外判了死刑的人,二是本国犯了罪的公民。
奴隶从事又脏又累的“不愉快劳动”。
空想社会主义的观点和主张

空想社会主义的观点和主张
1. 乌托邦思想:乌托邦思想是指一种追求完美无缺、理想化的社会制度的思想。
这种思想通常由空想社会主义者所持有,他们认为人类社会存在着普遍的、永恒的真理或原则,通过努力可以建立一个完美的社会制度,消除一切不平等和矛盾。
这种思想往往被视为一种理想化的社会理论,旨在为人们提供一种美好的愿景和追求。
2. 财产公有制:财产公有制是指将土地、生产资料等财富集中到公共机构中,实现财产公有化的制度。
这种制度通常由空想社会主义者所提倡,他们认为私有制是导致社会不平等的根源之一,因此主张将所有的财产变为公有,以促进社会公平和平等。
在这种制度下,个人不再拥有自己的财产,而是由公共机构来管理和分配资源。
3. 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是指通过政府的干预和调控来实现经济发展的制度。
这种制度通常由空想社会主义者所主张,他们认为市场经济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市场的不稳定性,因此希望通过政府的干预和调控来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社会的
共同富裕。
在这种制度下,生产、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都由政府来计划和管理。
4. 民主政治:民主政治是指一种保障人民自由、平等和尊严的政治制度。
这种制度通常由空想社会主义者所强调,他们认为只有通过民主政治才能实现人民的自由、平等和尊严。
在这种制度下,人民享有选举权、监督权和言论自由等权利,政府的行为受到人民的监督和制约。
小论文 空想社会主义

谈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认识在一个名叫乌托邦的海岛上,有54座城市均匀地分布于广阔的乡村之间。
这些城市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彼此密切联系,一切财产归全民所有,大家共同使用;实行有计划、有组织的生产,实行普遍的义务劳动制度,主张“在一切人之间平均分配劳动”,这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
托马斯•莫尔在其1516年出版的《乌托邦》一书中第一次为人们虚构出了这样一个海外仙岛,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
作为社会主义理论的第一种形态或初级形态,空想社会主义几乎与资本主义同时产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到19世纪上半叶发展到顶点,直至19世纪40年代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空想社会主义大体经历了300多年的漫长岁月。
期间可分为三大发展阶段,这三个阶段又与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时期相对应。
(一)16世纪和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5世纪末16世纪初,英国的封建制度逐渐解体,开始了以“圈地运动”为代表的大规模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带给广大劳动人民的不是财富和自由,而是变本加厉的掠夺和剥削,他们最先遭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带来的苦难,因而英国也就成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发源地。
随后的16~17世纪,世界历史进入资本主义时期,新的生产技术迅速发展,加速了社会劳动分工,促进了商品生产;新航道的开辟、新大陆的发现,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当时英国的资本主义最为发达,意大利和德国也有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在这些国家出现了空想社会主义者,英国的莫尔是最早期的代表,除此还有德国的闵采尔和意大利的康帕内拉。
17世纪,空想共产主义在意大利独领风骚,这不仅同它是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有关,而且与意大利经济的衰落、尖锐的民族危机和广大劳动人民所遭受的巨大灾难有密切关系。
康帕内拉是意大利早期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一生有33年在牢狱中度过,在监狱中的写成《太阳城》一书阐述了共产主义理想,设想出没有私有制、没有社会不平等和压迫,为科学技术和艺术繁荣创造前提的社会,成为继《乌托邦》之后空想社会主义的又一代表作。
空想社会主义为什么以《乌托邦》为创立标志?——《乌托邦》与其它理想式著作之比较

空想社会主义为什么以《乌托邦》为创立标志?——《乌托
邦》与其它理想式著作之比较
耿伟
【期刊名称】《理论探讨》
【年(卷),期】1986()4
【摘要】在人类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有许多描写或论证未来理想社会的优秀作品。
这些作品体现了一种精神,就是人们决不会满足于已有的物质精神生活条件,总要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去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并且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这种愿望就更加强烈。
概括说,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在思想脉流上有两种形式:一是寄希望于现实生活中建立理想社会的中国大同思想、西方黄金时代说及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总页数】5页(P47-50)
【关键词】《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社会;黄金时代;大同思想;人类社会;无产阶级;《理想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生产力发展
【作者】耿伟
【作者单位】东北三省党校科社班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1
【相关文献】
1.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国——《格列佛游记》和《乌托邦国》 [J], 韩竞男
2.中国的大同理想与西方的乌托邦比较 [J], 熊生枝;
3.中国的大同理想与西方的乌托邦比较 [J], 熊生枝
4.理想的乌托邦世外的桃花源——比较文学之理想主义的平行研究 [J], 赵微;
5.乌托邦式彼岸构想与回归——以辨证视角论《理想国》乌托邦式的非正义性与正义性因素 [J], 唐喻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本书之读后感(空想社会主义乌托邦太阳城)

前两本书对《基督城》的创作有直接的阻碍,三本高作的内容都是关于空想社会主义。但三者有明显的不同,例如,在“乌托邦”和“
太阳城”,人们都是集中在公共食堂用餐,而“基督城”所有的人都是各家自管每日三餐。因为他们以为在一路用膳的人过量,就不免产生争吵和混乱。食物按年成和人口发给,肉、鱼、禽等每人一份,应发的次数和各人的年纪均在考虑之列,只有酒是一次发给半年的量。尽管面包是领来现成的,但是每日做好四盘菜也够辛苦,以至作者发出如此的感叹:假设能够摆脱每日三餐的劳累,“咱们的肩膀将会卸下多重的负担啊!”可见真正幸福的生活仍是必需实现家务生活社会化。在穿着方面,每人只发两套衣服,一套工作服,另一套是节日穿的。《基督城》不仅设计了人们的吃、穿、住、用,而且对生、老、病、死也有自己的构思。“乌托邦”尽管实行一夫一妻制,但却是大伙儿庭制度,每户成年人有十至十六人之多:“太阳城”那么是公妻制。“基督城”与之有所不同,那个地址的一夫一妻制实行得很稳当。男的二十四岁、女的十八岁以上才能成婚。成婚除男女真诚的爱情之外,还要征得父母的同意,亲戚的认可和法律的许诺。不需要任何嫁妆,也不大办筵席,家什和住房都由公家提供。
莫尔《乌托邦》

托马斯·莫尔《乌托邦》的社会制度及其评价历13.1 陈治江 1303040140 摘要:托马斯·莫尔(1478一1535)是十六世纪英国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和人文主义思想家。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广大劳苦群众遭受着水深水热的痛苦,作为英国杰出的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高度关心人民大众的生活,在《乌托邦》这部著作中,他指出造成这种痛苦的根源,并提出具体的办法和措施,要彻底解决他认为是具有普遍性的重大社会问题。
通过对《乌托邦》产生的背景,以及对其中理想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科学文化、社会生活领域、宗教信仰与对外关系的描述,并对其进行了简要的总结,来了解《乌托邦》及其社会制度。
关键字:《乌托邦》社会背景社会制度评价前言托马斯·莫尔于1516 年发表了《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简称《乌托邦》)。
“乌托邦”这个词本身就是根据古希腊语虚造出来的,指是却是“无何有之乡”,不存在于客观世界。
《乌托邦》一书共分两部。
第一部:莫尔借拉斐尔之口主要对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端,统治阶级的专权残暴、厚颜无耻,以及广大下层群众的悲惨处境予以辛辣的嘲讽和深刻的揭露。
莫尔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剥削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私有制。
第二部:莫尔将自己对人类美好国家制度的憧憬投射在他所假想的乌托邦岛上。
在这部分里,莫尔用了八个不太引人注目的标题,系统地为我们规划了理想社会乌托邦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社会生活、宗教、对外关系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在16世纪初,托马斯·莫尔能写出《乌托邦》这部书,是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和重大现实意义。
一、莫尔的《乌托邦》产生背景英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资本原始积累是《乌托邦》产生的物质前提。
而莫尔正是生活在这一历史巨变的过渡时期。
早在14世纪末期,英国就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出现了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英国发生的“圈地运动”,这段历史给了莫尔很大的刺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托邦》与空想社会主义
《乌托邦》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航海家到一个奇特的国家的经历,在那里是一个人类理想的地方,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生活富裕,作者莫尔不仅反对中世纪的禁欲观念和神权主义,坚持以人为本位,相信人的力量,力求满足人的情感和兴趣,而且他高度关心人民大众的生活,极力反对资本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就是祸害当前人们生活的主要因素。
因此也就产生了空想社会主义。
英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资本原始积累是《乌托邦》产生的物质前提。
“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奠定基础的变革的序幕、是在十五世纪最后三十多年和十六世纪最初几十年演出的”,而莫尔正是生活在这一历史巨变的过渡时期。
早在14世纪末期,英国就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此时正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始积累时期,由于毛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对羊毛需求量越来越大,羊毛价格猛涨,养羊业成为十分有利可图的部门。
大封建贵族于是用暴力把大批农民从耕地上撵走,把耕地一片接一片地圈起,饲养牛群,史称“圈地运动”。
这段“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历史给莫尔以很大的刺激。
目睹资本原始积累初期的所谓“羊吃人”的情况,看到了农民在专制重压下的生活痛苦,莫尔充满了同情。
面对不合理的社会,莫尔幻想一个公正合理的理想新社会的到来。
莫尔的时代,工业生产主要以工场手工业生产为主。
社会上还存在大量的小生产者,在小片土地上经营的大部分农民是个体劳动者,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还很缓慢,小生产者的阶级意识还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
所有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并确信资本主义应当为社会主义所代替。
莫尔揭露了资本原始积累,痛斥了剥夺农民土地的圈地运动,指出这是羊吃人。
圣西门把无政府状态称作“一切灾难中最严重的灾难”,认为经济自由必然导致这一状态。
傅立叶认为雇佣劳动制度是“恢复奴隶制度”,资本主义工厂是“温和的监狱”。
欧文抨击了资本主义私有制,认为私有制是一切阶级之间纷争的根源。
他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阶级剥削关系,工人创造了巨量的社会财富,却被工厂主、商人、银行家、经纪人、收租者、食利者以及达官显贵所瓜分。
小生产者向往的社会安定、安居乐业的小康生活理想对莫尔有一定的影响。
另外英国当时的特殊的历史环境和阶级状况也是其思想产生的前提条件。
列宁曾说:“一个国家的自由愈少,公开的阶级斗争愈弱,群众的文化程度愈低,政治上的乌托邦通常也容易产生”。
莫尔生活的年代、尽管已开始了“圈地运动”,但农民却认为依靠王权可以阻止大地主的掠夺,但其斗争仅局限于自己的工场之内,并未形成统一的阶级联合。
阶级意识尚在萌芽之中,而无产者当时数量少,反抗斗争处于萌芽状态。
资产阶级是刚刚从一部分封建主转化过来。
同王权既有矛盾,同时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国王对资产者也是采取利用政策。
当时的英国都锋王朝是最为专制的王朝。
但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也在慢慢传播并在英国立足,英国文艺复兴的序幕已经揭开,广大人民群众渴望美好生活与城市中产阶级渴望自由的思想相结合、产生了“乌托邦”的思想,这可以说是莫尔“乌托邦”思想产生的丰厚的思想土壤。
莫尔又是一位著名的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者以古希腊作品为武器,反抗封建思想。
莫尔早年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
14499年,莫尔和欧洲人文主义大师伊拉斯谟相识,并成挚友。
他们经常切磋钻研,分别完成了名著《乌托邦》和《愚人颂》。
莫尔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思想,是一位十分博学的人,他对
当时的文学、哲学、法律、宗教等都很有研究。
他十分喜爱古希腊的文学和哲学,柏拉图的《理想国》对他影响尤深。
他曾陶醉于柏拉图的“共产主义”,非常赞赏柏拉图关于国家起源的“互助说”和治理国家的“哲学王”观点。
柏拉图的公有社会的设想对莫尔有很大的启发。
然而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科学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与革新。
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第一章就阐述了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是:第一、对待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和态度不同。
第二、在实现理想社会的历史道路上存在着区别。
第三、建立的理论基础不同。
莫尔在乌托邦中提出了许多先进的教育思想。
超出了不同时期的人文主义者。
他的教育思想中有许多合理、进步的成份,为以后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教育思想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养料,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他那“突破幻想的外壳而显露出来的天才的思想萌芽和天才思想。
”将在人类思想史上永放异彩。
由于时代与阶级的局限,莫尔虽然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的罪恶,但却未能找到理想社会取代现实社会的任何途径。
这也是以后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共同的无法克服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