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与意识形态之间_七百年来西方中国观的两个极端_周宁

合集下载

另一种东方主义:超越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

另一种东方主义:超越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

Orientalism of Another Type:A Criticism Beyond Post-Colonialist Cultural Criticism 作者: 周宁[1]
作者机构: [1]厦门大学中文系,福建厦门361005
出版物刊名: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5-12页
主题词: 东方主义;意识形态;乌托邦;文化批判;东方学;西方文化
摘要: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遮蔽了另一种东方主义.西方文化传统中,有两种'东方主义',一种是否定的、意识形态性的东方主义,一种是肯定的、乌托邦式的东方主义.前者构筑低劣、被动、堕落、邪恶的东方形象,成为西方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的一种'精心谋划';后者却将东方理想化为幸福与智慧的乐园,成为超越与批判不同时代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的乌托邦.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只关注否定的、意识形态性的东方主义,但是肯定的、乌托邦式的东方主义,在西方文化中历史更悠久、影响更深远,涉及的地域也更为广泛.它所表现的西方世界观念中特有的开放与包容性、正义与超越、自我怀疑与自我批判的精神,是西方文化创造性的生机所在,也是我们在现代化语境中真正值得反思、借鉴的内容.。

西方的中国形象 形象学

西方的中国形象 形象学

西方的中国形象摘要:随着历史的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交通科学的进步都成为不可逆行的潮流。

在这过程中各国间的交融交往编织了整个地球村。

古往今来中国在西方人的眼中,在不同时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在本文中以1250年作为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的起点、1750年作为重要转折点,20世纪后的毁誉参半来分析西方的中国形象。

关键词:西方;中国形象;一、中国形象的起点首先是西方的中国形象的历史起点。

西方的中国形象出现于1250年前后。

这一时期,西方对中国属于朦胧的探索阶段,比较多的是着眼于中国的整体感知。

对中国的形象也是属于积极的,正面的。

可以分为“契丹传奇”,“大中华帝国”,“孔教乌托邦”三个阶段。

1245年,《柏朗嘉宾蒙古行记》与《鲁布鲁克东行记》中出现有关“契丹”的介绍,将最初的中国形象带入中世纪晚期的西方文化视野,而且确定了这种东方情调的传奇的意义:大汗统治下的契丹,是财富与秩序的世俗天堂。

接着是《马可·波罗游记》与《曼德维尔游记》。

这两部书是地理大发现之前欧洲人拥有的东方知识百科全书。

这些书用几乎程式化的套语称赞大汗统治下的“契丹与蛮子”地大物博、商贸发达、君权强盛、国富民强……创造了西方集体记忆中的“契丹传奇” [1]。

所谓“契丹传奇”是关于东方世俗乐园、关于财富与君权的传奇。

它不仅具有清晰的形象,还有确定的类型化的意义与价值。

欧洲中世纪晚期的契丹传奇将中国塑造成财富与君权的象征,表达了资本主义早期萌生的世俗精神。

他们对中国的羡慕和崇拜的同时,也在遗憾自身的缺憾、压抑对宗教的不满,并表达自己的欲望与向往。

“大中华帝国”时期是在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门多萨神父的《大中华帝国志》出版,标志着契丹传奇时代的终结。

中华帝国第一次在西方文本与文化中获得了历史化的清晰完整的形象。

它塑造了一个完美的、优越的中华帝国形象,它的意义不是提供了某一方面的真实的信息,而是总结性地在西方文化视野中树立了一个全面、权威或者说是价值标准化的中国形象。

_文化幻象_与_文化实体_之间_金斯伯格诗中的中国观

_文化幻象_与_文化实体_之间_金斯伯格诗中的中国观

“文化幻象”与“文化实体”之间———金斯伯格诗中的中国观苏 晖 陈兰薰内容提要:美国“垮掉派”代表诗人金斯伯格在其一系列诗歌中对中国进行了描绘,早期创作倾向于把文化想象投射到中国,借推崇中国古代文明反思美国文化以及人类命运;1984年10月作为美国作家代表团成员来到中国后,写下了“一天早晨,我在中国漫步”、“读白居易抒怀”等诗篇,对于中国的描绘从“文化幻象”转向“文化实体”,表现出对中国工人、农民生存状态的关注和对中国摆脱贫穷落后面貌的期待与展望,蕴涵着诗人对中国真挚的情感和对中国历史与现状的认识与反思。

当然,他对于“异”文化中国的认识和理解仍然无法进入到很深的层面,显示出在“文化幻象”与“文化实体”之间的徘徊。

金斯伯格中国观的形成及其发展变化,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心理原因,对于西方人认识和了解中国以及中国人反省和完善自身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垮掉的一代” 金斯伯格 中国观作者简介:苏晖,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美国文学和比较文学;陈兰薰,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生。

T itle:Between the Cultural I m aginati on and Reality:The V ie ws on China in A llen Ginsberg’s PoetryAbstract:A llen Ginsberg,who is the rep resentative poet of the Beat Generati on,has portrayed a series of Chinese i m ages in his poetry.Chinese I m ages in his early works were filled with vari ous cultural i m aginati ons and the ad m irati on of the ancient Chinese culture,leading t o the rethinking of the American culture and the destinati on of human being.He began t o pay cl ose attenti on t o the reality of China when he visited it as a me mber of the American writers delegati on in Oct ober 1984.I n several poe m s created in that year,f or exa mp le,“One Morning I T ook a W alk in Chi2 na”and“Reading Bai Juyi”,he showed s olicitude f or the living conditi on of Chinese workers and peasants,and exp ressed hope that China would be lifted out of poverty and backwardness.There are many s ocial,hist orical and p sychol ogical fact ors in the f or mati on and devel opment of A llen Ginsberg’s vie ws on China,which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occidental world t o understand China and f or the Chinese t o i m p r ove the m selves.Key words:Beat Generati on A llen Ginsberg vie ws on ChinaAuthors:D r.Su Hu i is ass ociate p r ofess or at the College of L iterature,Central China Nor mal University(W uhan430079,China),s pecializing in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litera2 ture.E mail:suhui@.Chen Lanxun is a postgraduate student at the Collegeof L iterature,Central China Nor mal University (W uhan 430079,China ),maj oring in Compara 2tive L iterature and World L iterature .E mail:lanxunch@yahoo 金斯伯格是美国“垮掉派”的代表诗人。

对“淡化意识形态”思潮的思考

对“淡化意识形态”思潮的思考

对“淡化意识形态”思潮的思考[摘要]当前,我国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一个严峻问题,就是理论界和社会上出现了一种“淡化意识形态”思潮,其基本主张可以概括为“告别革命,远离政治,疏离主题,淡化意识形态”。

这一思潮有着深刻的思想背景,成为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巨大障碍。

应对这种错误思潮,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决反对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努力建设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淡化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新时期以来,我们党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过程中,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了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意识形态领域难免会出现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或倾向。

其中,“淡化意识形态”思潮就是近年来一直存在并有相当危害的错误思潮。

剖析这种错误思潮形成的原因、实质及其危害,探索克服这种错误思潮的应对策略,是意识形态工作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淡化意识形态”思潮的主要表现及其成因从一般意义上说,意识形态是指系统地、自觉地、直接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观念上层建筑的部分。

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它反映一定阶级利益,为一定阶级服务。

因此,一个阶级、一个社会的利益、要求以及存在、发展的合理性,需要提升到意识形态上进行论证,形成系统的观念体系,作为制定路线、政策的理论依据,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到普通民众中去,使之成为其活动的准则和指南。

所以,意识形态是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的立场、信仰、方向的思想旗帜。

每个社会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都是占社会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它集中反映该社会的经济基础,表现出该社会的思想特征。

在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乌托邦及其待解的问题

乌托邦及其待解的问题

乌托邦及其待解的问题十九世纪初期,黑格尔在《美学》中宣告:艺术不再是真理获得自我存在的最高样式,不再是精神实现的最高需要;艺术在今时代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它在其最高的使命上已是一种过去的事了。

这段着名的艺术终结论,从某种意义上说,对我们这个时代也是有效的。

艺术对屈辱的现实的漠视,对艺术真理的偏离,直接导致了它继续生存的危机。

多年前,文学从先锋小说开始,表露出了对形式主义策略和技术美学的亲睐,作家不断地把各种不同的生存体验,化解到语词自身的欢悦之中,一度使文学的价值立场变得模糊不清。

它的意义在于使中国小说及时地补上了形式的功课,但危机依然存在,每位作家依然面临着如何有力地表达时代的真相,使文学不致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的困难。

由于对这一困难的不同理解和不同表达,九十年代的先锋小说出现了分化,显示出了各自不同的写作路径,这一点,在余华、格非、北村、苏童等人的长篇中显得尤其突出。

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某种外在的形式变化不再是先锋作家用力的主要地方,他们转型后,形式更加朴素,语言更加清晰,对存在境遇的洞察也更加敏感,精神的力量正在日渐加强。

这种价值新维度的建立,这种对精神境遇的不懈追索,或许能够为解答艺术为何会走向终结提供新的资源。

1、精神的失重真正的文学,都是一个时代精神影像的投射与表达,而一个真正伟大的作家,其写作向度也必定是建立在对时代精神本相的陈述上的。

先锋派作为一代力图保持生存感悟的作家,他们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深入地与当下的生存同构在一起,所以在他们的作品中几乎都可以拆解出一个深度空间来,它们的深度追求即,用技术或故事表现出当下业已遭受破坏的世界图景。

这是一种疏离传统美学规范也疏离意识形态中心话语的表达。

虽然,我们正处在走向零散化、世俗化、机械化的平面社会,但是,像《呼喊与细雨》、《活着》、《欲望的旗帜》、《施洗的河》等小说仍然坚持了精神的孤寂性,坚持了对终极价值的追问。

这些为数不多的能真实地传达出生存消息的作品,是我们读当代文学最留连忘返的地方。

【doc】自由与解放:来自乌托邦的声音——评汤姆·斯多帕德《乌托邦彼岸》

【doc】自由与解放:来自乌托邦的声音——评汤姆·斯多帕德《乌托邦彼岸》

自由与解放:来自乌托邦的声音——评汤姆·斯多帕德《乌托邦彼岸》2010年6月第26卷第3期Jun..2010V o1.26No.3自由与解放:来自乌托邦的声音——评汤姆?斯多帕德《乌托邦彼岸》邱佳岭(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387;复旦大学外围语学院,上海200433)提要:英国当代剧作家斯多帕德近作《乌托邦彼岸》中,巴枯宁和赫尔岑两个的家庭生活连接起l9世纪中期俄国知识阶层的思想,精神追求和行动.剧中,不同历史人物的哲学思想和政治理想仅仅戏剧化地并置,而不能戏剧化地得到证实,尽管这些思想是源于自由,解放和进步等等自明的概念,影响了一个多世纪的理论和思想,但斯多帕德并没有走上虚无主义的道路,而是肯定了人类探索的合理性.这一点与利奥塔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的不谋而合的同时又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性.关键词:汤姆?斯多帕德;乌托邦彼岸;利奥塔中图分类号:I561.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414(2010)03—0013—06 FreedomandLiberation:V oiceComingFromtheUtopia——onTheCoastofUtopiaWrittenbyTomStoppardQIUJia—lingAbstract:TheCoastofUtopiawrittenbyTomStoppard,acontemporaryBritishdramatist,unf oldstheideasandactionsof theRussianintellectualsduringthemiddleperiodofthe19thcentury,whichislinkedbythefa milylivesofBakuninandHerzen.Thephilosophicalideasandpoliticalidealsofdifferenthistoricalpersons,whicharer ootedinsuchconceptsas~eedom,liberationandprogresswhichareconsideredtobetruthforgrantedarejustputtogeth er,whichhavenotbeenproveddramatically.Thepapertriestoillustrateboththesomewhatagreementanddifference sbetweenthethemeoftheplayandLyotard'Sideasthroughtheanalysisofchoiceofmaterials,thestructureandthedevel opmentsofthecharacters.Keywords:TomStoppard;TheCoastofUtopia;Lyotard汤姆?斯多帕德曾说,"我是兴趣在于思想的作家,要迫使剧中人表达思想"….这个创作思想在其近期作品《乌托邦彼岸》中体现很明显.本文认为尽管19世纪中期各种激进思想和政治潮流成为戏剧素材,但是剧作者斯多帕德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再现史实,罗列这个特定时期的思想和事件,而是对元叙事的思考.对元叙事的思考与利奥塔对两个宏大叙事的解构不谋而合.但是,斯多帕德没有走上虚无主义的道路,而是肯定了人类探索的合理性.这一点又与利奥塔的理论有了本质差异.此外,本文认为剧情的结构与主题也构成呼应关系.《乌托邦彼岸》是一部包含67场的六幕剧.这六幕剧在结构上分为彼此相关的三联剧:《起航》,《失事》和《获救》.这部以巴枯宁与赫尔岑家庭生活为线索,而全部剧情几乎都围绕着哲学论辩展开的戏剧演出时间长达九小时.真实的历史人物思想的表达,发展和变化及其或英雄主义,或虚无主义的奋斗和挣扎被戏剧化呈现.《乌托邦彼岸》主要取材于贝林(IsaiahBelin)于1978年主编的论文集《俄罗斯思想家》以及英国学者E.H.卡尔(E.H.Carr)于1933年首次出版的《浪漫的放逐》.¨_3与贝林相同,斯多帕德将笔墨也重点集中在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无政府主义之父,俄国民粹主义创始人),激进作家,《钟声》编辑赫尔岑,作家屠格涅夫和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几个人的思想变化上.其中,中心人物是赫尔岑;Nc~'b,包括普希金在内,还有数10个人物(大多数为知识分子)出场.故事开始于1833年的俄国,巴枯宁的家乡,然后移至德国,法国和英国,结束于1865年的瑞士.此剧可以称作是一部19世纪中叶俄国激进主义者的戏剧化传记,记载了他们为变革被贫穷,落后,野蛮和专制蹂躏的沙皇俄国而做的努力.《起航》正如剧名所喻,具有"开始"和"开启"13陀m,又_莹语蛐g国m外LeF外国语文2010年第3期之义,主要表现了巴枯宁思想的发展变化过程.剧中,围绕着巴枯宁家庭琐事(主要是姐妹的婚姻和感情纠葛)以及客人的迎来送往,在这一家人琐碎, 欲言又止的日常生活对话中,巴枯宁的哲学思考, 别林斯基的文艺思想被杂糅其中.故事发生在f,2 于莫斯科近郊的巴枯宁的宅邸.在沙皇炮兵军官学校服役的米歇尔?巴枯宁的到来给原本平静的家庭带来了混乱和麻烦:巴枯宁家女JL{fl的婚事陷入了一团糟.此时的巴枯宁正沉浸在自己的哲学探险中,而其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的想法误导了他的姐妹们,因为作为长子的巴枯宁在其姐妹们心中具有精神导师的威望,他的话和态度对于这群养尊处优的贵族少女无异于天启神示.事实上,在巴枯宁和家人近乎契可夫式的自然主义日常生活的画面中,巴枯宁思想的形成以及19世纪早期的欧洲主要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被戏剧化地刻画出来,或者说巴枯宁的家庭生活仅仅为斯多帕德展示这些观点和思想提供了背景,或者载体,使之戏剧化展现.《失事》剧中,重心从巴枯宁逐步转移到赫尔岑.与《起航》相同,"失事"这个题目本身也有多重暗喻.从剧情本身来说,含有三个内涵:首先,它晴指法国1848年革命;其次,暗示赫尔岑母亲和孩子遭遇的海难;第i个含意是赫尔岑的家庭婚姻危机:沉迷于激进思想,执着于自由,高尚的精神恋情的妻子与德国激进诗人黑尔维格的私情.不过,作为一部思想剧,除了剧情所表现的各种事件和危机外,"失事"更是思想危机的暗喻,即面对欧洲1848 年革命,俄罗斯知识界对自己所持理想的反思.与《起航》剧情结构相似,《失事》中所有事件几乎都围绕赫尔岑一家人的生活展开,而场景也主要集中在赫尔岑的家中.赫尔岑的富有使他的流亡生活依旧舒适如故,同时也使他的寓所成为其他流亡者聚会的场所.1848年法国革命为剧情提供了外部环境.随着更多的激进人物的出现,更多的辩论,主张相继出笼.19世纪中期的各种政治文化思想,诸如以赫尔岑为代表的"西欧派"主张,阿克萨克夫为代表的斯拉夫主义者的理想以及马克思《共产党宣言》中所提出的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思想被戏剧化展现.正如剧名《失事》对思想危机的暗喻,对自己所持理想和观念的反思通过占戏份不多的阿克萨克夫与赫尔岑和其"圈内人"的争吵戏剧性呈现.l848年欧洲革命令人失望的结局打破了以赫尔岑为代表的俄国知识阶层对欧洲的幻想,法同不冉是人们心目中理想的革命之花盛开的圣地.从对西欧文明的顶礼膜拜到怀疑反思,俄罗斯思想界的成长在这一场戏中得到初步暗示.《获救》是三联剧中的最后一部剧.时间跨度14为l5年,即从1853~1868年.故事发生在伦敦和日内瓦.赫尔岑的家庭生活,包括个人情感的波动(其革命同志和挚友奥加辽夫的妻子娜达莉离开了丈夫,与赫尔岑同居并有了孩子),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与这个时期重大历史事件交错展开.这个时期赫尔岑的主要政治活动包含在剧中.他自创期刊《钟声》,形成了其俄国式的社会主义,"和平进步"的人道思想,继续始终如一地支持流亡人士的"革命"活动.他位于伦敦的寓所始终是各国流亡者的聚集地,永远向这些流亡者敞开大门.十余年的漫长时间,欧洲,包括俄国形势都有重大变化.此时,更多的新,老历史人物纷纷出场,带来了更多不同的政见和主张.围绕不同人物,形成多条情节发展线.巴枯宁的无政府主义思想开始形成,他成为主张暴力推翻沙皇专制的唯物主义者.被斯多帕德称为"布尔什维克派大事记中的早期圣徒"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思想此时成为《救赎》的第二条主线. 漫长的时间跨度,新一代人的思想变迁构成第三条主线.众多的人物出场使得《获救》有机会同时关照不同人的思想变化和冲突.这主要体现在梦境的开场.赫尔岑的梦境中,形形色色的流亡者构成了一幅荒诞的场面.这里,几乎所有给现代社会留下印记的人物纷纷登场.这是一群来自德国,法国,波兰,意大利和匈牙利的移民,政治流亡者,一群自大狂.他们寒暄,相互吹捧,相互指责,谩骂.其间,还伴随着某个女性——某个人物狂热的崇拜者的矫揉造作,夸张乖巧,令人恶心的嘘寒问暖.这个疯狂的开场与剧终时赫尔岑一家人祥和,安宁的家庭生活场面形成对比性关照.以赫尔岑儿子为代表的新一代拥有与上一代人不同的生活目标和理想,而作为老一代人象征的赫尔岑的宽容与从容定格于其剧终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的大段独白以及一家人惊喜于大自然的变化——夏日的闪申.现代社会诸多重大政治事件或运动,诸如各种政治制度,女性主义,性解放,人权和公民自由等现代理论和概念在19世纪中期都能找到各自的根源.l2这个事实成为斯多帕德选材的依据.对百年前的激情岁月的回顾,对我们熟悉的各种理论,主义和概念产生的源头的追溯,迫使当代人不得不重新思考源自那个巨人辈出时代,被视之为自明真理的各种主义,理论和概念的合法性.对被普遍认为是自明真理的各种传统概念,理论,主义的质疑可以追溯到尼采.自从尼采疯狂地宣布上帝已死,两方文明传统的基石就被撼动了. 自此,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从德里达到福柯,西方外国语文2010年第3期思想危机逐渐扩张._3而利奥塔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则更假设一切经验都是离散的(discursive),因此不可能获得任何确定性或真理.特别是欧洲肩蒙运动和法国革命时期留给现代人的思想遗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怀疑.进人21世纪,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质疑,反思精神已经化作时代精神.《乌托邦彼岸》则把这一精神戏剧化于舞台上.《乌托邦彼岸》中的主要人物几乎都与构成现代文明的理论,主义和概念的产生相联系.剧中,这些历史上的思想巨人从思想到行动无不被去神圣化.美国史学家沃伦斯坦认为对于理论和概念的产生,人们自然地假定其不具有个体影响,而具有绝对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或者说,作为历史伟人,他们的行动不是私人的行为.因此,其言行具有可信性和客观性.然而,《乌托邦彼岸》将这些历史巨人置于普通人的地位.这样,人们想当然的对其言行客观性的假设被打破了.这是一群俄罗斯知识分子.他们的社会身份也很相似:除别林斯基外,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既是俄罗斯贵族,也是一群. 对沙皇无用的人.当然,沙皇对于这群人来说,也同样没有用途,是他们竭力要铲除的制度的象征,所以当1825年12月革命存圣彼得堡失败后,沙皇解散了国家杜马——俄国脆弱的国会后,俄国出现了长达20多年的独裁统治.这样,俄国的知识分子没有任何参政议政的机会,他们能做的只有围绕理论从一个学说到另一个学说的辩论.废除农奴制,解放农奴,建立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的国家是这群人的最重要的,也是最终宗旨.赫尔岑提出建立俄国式社会主义的主张;别林斯基则期待文学来拯救俄罗斯.他认为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既然没有谈论自由的自由,那么文学评论可以成为唯一的自由之声.所以,尽管生活闲顿,别林斯基依旧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做一名文学评论家.巴枯宁在经历了许多年的哲学理论探讨之后,接受了蒲鲁东消灭国家以达到人人享有自由的主张,并最终成为无政府主义的创始人.剧中,无论是别林斯基的理想,还是巴枯宁试图消灭国家,而最终导致恐怖谋杀的"革命实践",或是屠格涅夫的文学思想都是以近乎喜剧的形式,戏剧化地表现出来.不论观点和行动的差异有多么大,他们之间的分歧有多么深,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对自由,民主和平等理想实现的努力和向往.具体到俄国,则是解放农奴,在俄国实现自由和民主.俄国知识界的理想因其契合欧洲启蒙思想变得崇高,具有了真理的属性.然而,剧情却同时告诉读者一个颇为荒诞的故事.那就是尽管他们如此善意,自认为自己肩负着解放农奴的重任,自认为是人民的代表,然而他们却无力成为他们所期望帮助的,被他们称为"人民"的工人和农民的代表.这不仅仅l大1为这群人的大部分时间都存流放巾度过,【大1而几乎没有与无产者(包括农奴存内)接触的机会,更【大j为他们的社会身份的局限.作为贵族,他们有机会接触的无产者仅限于仆人和侍者.可以说,他们并不了解,或者理解他们试图解放,并为之幸福而抛家舍业的"无产者".他们对"无产者"的所思所想,所期待几乎一无所知.他们知道的只有从理论到理论的讨论以及自己为之陶醉,鼓舞的澎湃的激情.更荒诞的是,作为衣食无忧的贵族(除了别林斯基),正是有了他们试图解放的农奴的劳动,他们才能够在舒适的环境下讨论,争辩和规划,或者说,他们本身在欣然享受着农奴制带给他们的特权.这个悖论戏剧化地呈现在巴枯宁和赫尔岑两个家庭生活的画面里.当主人大谈解放农奴,憧憬民主和自由普照大地的光芒时,农奴,他们尽管在场,也是缺席的.除了同答主人的询问,农奴是没有声音的影子,徘徊在暗处.农奴被斥骂,责打,厌烦的场面穿插在巴枯宁或独处,或与斯坦克维奇讨论,或与姐妹们共同思考讨论宏大话题的场景中.即便是在"西欧"气息十足的赫尔岑的家中,俄罗斯贵族与农奴阶层的合法化的差别也在赫尔岑母亲对意大利仆人的表现——唱着咏叹调,自由自在的样子的不适应中得到暗示.这样,由剧中主要人物构成的农奴主的世界与农奴的世界同时出现,但却如两个互不相干的世界和景象构成暗喻性讽刺画面.两个世界讽刺性关照构成了对俄国知识层思想和信念合法性的质疑. 对于剧中人物所呈现的革命激情,所醉心的宏伟事业的可靠性的怀疑,斯多帕德同时做了历史性的关照.《起航》开场,巴枯宁的父亲亚历山大无不自豪地告诉大家,这部剧同时包括剧中人物和观众,他年轻时读过启蒙主义思想家卢梭的着作,惊喜地旁观了曾经留下了《人权宣言》,对世界政治文化发展起着重大作用的1789年法国大革命标志性场面——攻占巴士底狱.亚历山大象征着旧秩序,他自负的道白在开场出现本身暗示了一种连续性. 旁观似乎成为俄国知识阶层的风格和嗜好.当1848年的法国革命爆发时,俄国新一代知识阶层仅仅如旅游观光者,如观看动物园中的动物般兴高采烈地旁观了这场革命.他们挥舞小彩旗,身披法国国旗,举行狂欢庆祝活动.这样,传统上被视作重大公共事件的欧洲革命就这样在《乌托邦彼岸》中变成了一场闹剧.与白认为为之服务的阶层——无产者的脱离,仅仅是在奢华的环境下策划,阐释而没有任何实质性行动,如参观动物园般来"参与革命"是这群俄国激进分子,或者说俄罗斯知识阶层在《乌托邦彼岸》中的形象.然而,众所周知,正是这群人给后人留15外国语文2010年第3期下了"丰厚的遗产",影响了世界政治文化的变迁.如果我们认为这个结果已经相当滑稽的话,《获救》第一幕开场赫尔岑的梦境更是个荒诞的悖论.这是一幅近乎荒诞的景象.几乎所有给现代社会留下印记的人物纷纷登场.来自德国,法国,波兰,意大利和匈牙利的政治流亡者,寒暄,相互吹捧,相互指责,谩骂……其间,还伴随着某个女性神经质的惊呼和滑稽的言谈.然而,从他们认真的态度,饱满的激情看,没有人怀疑这些看似荒唐的行为确是他们充满激情的,终其一生为之奋斗的"正经事".斯多帕德曾说过,意识形态的差异往往是伪装在意识形态之下的性情脾气的差异.这句话足够说明剧作者本人对意识形态主观性的认识.事实上,人们对权威的接受和笃信基于确信权威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或者说相信权威是不会受自己性情偏好的影响,所以思想巨人的论断绝对正确,不容怀疑.他们的渗透着个体气质的叙事成为某种"元叙事"而变得可靠,可信.然而,《乌托邦彼岸》则告诉我们这个"元叙事"的不可靠.如上文所述,整部剧中,不仅他们的理论和概念产生的基础有问题,其个人性情,好恶倾向的决定作用表现得很明显.巴枯宁与赫尔岑的性情以及相应的生活和思考轨迹就形成明显对照.剧中,这种不证自明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消失了.至此,这个影响现代社会诸多重大政治事件或运动的年代所留下的概念和理论,理想和愿望,包括现在我们正在经历,或者曾经经历的理论和概念也不再自明了.可以讲,如果说利奥塔从语言学,人类学等诸多领域解构了作为元叙事的诸多概念和主义,那么斯多帕德以其《乌托邦彼岸》对其进行了漫画版诠释.纵观《起航》,《失事》和《获救》,巴枯宁和赫尔岑的家庭生活成为连接起自1830年代至1860年代政治,文艺思想和活动的纽带.这是一段有着共同追求,风华正茂的俄国知识青年为崇高理想奋斗,或者说,挣扎的悲壮的故事.别林斯基和斯坦克维奇英年早逝,其他人则沿着各自不同的生活/理想轨迹为着某个"绝对理念"或真理继续走下去,形成各自不同的政治见解.不同的政治,文艺思想在剧中平行呈现,彼此交锋.然而,始终没有在冲突中得到非此即彼的结果,或者说斯多帕德并没有对各种思想主张给予或肯定,或否定的明确评价.斯多帕德无意评价前人思想和信仰,剧中彰显的是,尽管剧中人物观点不同,甚至相悖,然而有一点相同, 即他们的思想,观点,理论和信仰都出自于对自由与解放这个崇高理想的追求.随着剧中人对心中16第一个理想乌托邦——法国的失望,一个个理想相继幻灭.1848年的欧洲革命并未给人们带来理想的共和国;废除农奴制后的俄国萧条依旧;无政府主义没有带来没有国家机器,人人平等的彼岸伊甸园,却换来更多的流血,暴力,甚至恐怖杀戮.不遂人愿的历史轨迹使赫尔岑和屠格涅夫等俄国知识分子痛苦地反思.剧终,斯多帕德让赫尔岑说出: "历史没有目的!没有剧本".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斯多帕德与利奥塔再一次不期而遇.利奥塔认为,现代话语为了使其观点合法化而诉诸于进步与解放,历史或精神的辩证法,或者意义与真理的铭刻等等元叙事.利奥塔将其划分为两个宏大叙事,即永恒真理的追求和人类自由解放.前者使得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应运而生;后者创造了"人道主义故事"的神话——通过劳动社会化和财产公有化,使剥削和异化得以消灭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自由故事"的神话——通过政治民主和工业革命使奴役和贫困得以克服. 而这两个宏大叙事的保证则是人作为主体的神话. 人作为自己和自然的立法者成为历史的主体和客体.作为历史的主体,人是立法者,并按照自己的意志建立正义的制度.作为历史的客体,人是服从法律的公民,自愿遵守法律.利奥塔认为这是一个由激进的理论家幻想出的世外桃源.因此,它的合法性和真实性值得怀疑.以时间为发展线索三联剧的结构强化了岁月的流逝和赫尔岑等人的思想变化历程.经历了几十年风风雨雨的赫尔岑不再是轻率和狂热的年轻人.政治风云的变幻,个人的家庭悲剧使赫尔岑顿悟般道出:"历史没有目的!没有剧本.历史每一刻敲响上千扇门,看门人就是机会.……但是,如果没有什么是确定的,一切都有可能,就是这一点, 给了我们人类尊严."赫尔岑的暗喻性话语与利奥塔对人类自由解放宏大叙事的怀疑有了某个契合点和本质的区别.历史不会按照现代人确立的逻辑发展,走向理想的"世外桃源".现代人不是历史的编撰人和立法者.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传统历史观.然而,对历史发展元叙事的思考并没有使斯多帕德走向后现代的虚无.正如沃勒斯坦认为的,我们的时代正处于极其重要的两栖状态下,这导致我们知识结构的危机,表现在现代人对历史体系和知识结构的不确定性.然而,这不意味着虚无地看待这个世界,而是再一次探讨那些经过几个世纪的时间成功地把自己变为人们所接纳和认知的常识的基本概念,审视世界知识的重组.L6尽管现代人不可能完全了解这个世界,准确地预见未来, 但是人们有可能尽力去寻求知识和答案._6尽管一切都不确定,而人类的寻求本身就赋予了人类意义外国语文2010年第3期和尊严,就如赫尔岑在剧终所言,"明白天堂的岸上无处登陆,然而还是要继续".剧中人物探索,反思本身彰显了人类的尊严,并且与利奥塔的主张相分离.作为剧中主要戏剧人物之一的巴枯宁成为质疑历史发展元叙事的反证.相对而言,斯多帕德对这个人物的塑造是戏谑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剧作的喜剧性很大程度源自于巴枯宁这个人物的塑造.无论在性格上,还是理想追求,理论探讨上,他都表现出现代人偏执的自负,甚至某种程度上的愚蠢.从性格上来说,这个人物虚荣,自私,草率,盛气凌人,毫无窘态地向人伸手要钱;而在理想的追求上也同样表现得滑稽可笑.从1833年到1838 年,巴枯宁的哲学追求从谢林到费希特,又到黑格尔,其信仰转变的标志性言语是某某人才是高人, 某某人让我误入歧途.尽管巴枯宁的精神导师的更替在数年内才完成,然而剧作本身叙事的快速节奏却给观众迅速交替的错觉.斯多帕德对巴枯宁理论信仰变化的草率与其革命实践做了近,y-漫画式的描述.作为无政府主义创始人的巴枯宁的破坏性在对其姐妹婚姻的破坏性作用中得到暗喻. 在米歇尔"新思想"的怂恿下,这个家庭的长女柳鲍芙断绝了与贵族军官的婚约,开始了与斯坦克维奇精神之恋的漫长通信,最终心力交瘁地死去;二女瓦莲卡与丈夫关系变得紧张;三女达吉雅娜拒绝了她唯一的"崇拜者"的求婚.而巴枯宁的破坏性与其对姐妹们违背常理的情感联系在一起.严肃的哲学信仰与个体性交织在一起了,或者说巴枯宁的行动诠释了斯多帕德关于意识形态与个体性格的。

乌托邦的历史 - 大建筑巨构建筑

乌托邦的历史 - 大建筑巨构建筑

乌托邦的历史- 大建筑巨构建筑摘要:从远古时代到上世纪中叶,我们人类有过太多激动人心的理想。

时至今日,我们对未来的一切宏大的想象好像都停滞了,取而代之的是对技术的极度狂热。

另一方面,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头脑被过量的信息所填塞,感官被过量的信息所轰炸,欲望被无止境地引诱和放大,我们实际上已经退化到眼睛和几个手指并作的高等低能生物,我们越来越沉溺于被动地接受意识形态和商业机器生产的包装完美的"视听食品“,却在饕餮之后根本无力消化,更无力产出,这种机能的退化和反复的恶性循环加剧了想象力的丧失。

这是一个“盛世空前”的时代,我们在物质层面已经拥有了太多,但我们的城市却越来越缺乏精神、缺乏人性、缺乏情感。

那些理想主义的时代一去不复返,难道我们只能靠技术靠资本去掩盖我们想象力的匮乏?我们是否还有能力去构筑一个新的未来?关键字:乌托邦,大建筑,想象力,技术,巨构建筑,实践,历史,理想,未来作者:野城----------------------------------------------------------乌托邦的历史从《圣经》的伊甸园到但丁《神曲》的地狱,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人类在建构现实世界的同时一直在平行地虚构着另一个想象的世界。

而对于理想中的世界,或出于对完美时空的追求,或源自对远景蓝图的展望,或表达对现实的讽刺和批判,或沉溺于深度的虚无,乃至最后落入反乌托邦的境地。

从古希腊一直到19世纪末,西方的乌托邦思想主要体现在社会乌托邦对城市乌托邦的促进,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他们的论述中都提出过对理想城市的构想。

古希腊是乌托邦思想的发源和根基,而雅典卫城和帕提农神庙可以说是人类最早将神话的乌托邦以城市和建筑的方式展现出来。

中世纪的宗教统治让乌托邦思想跌入低谷,而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的回流,又促使了新的社会乌托邦思想再度产生。

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城市乌托邦仍旧在维特鲁威的几何城市的控制下难以突破。

在批判与建构之间:跨文化形象学的两张面孔

在批判与建构之间:跨文化形象学的两张面孔
者 项 目。
作者简介 : 林曦 , 伦 敦经济学院法政 治学博 士 , 复旦大 学讲 师、 社会科 学高 等研 究院专职研 究人员。
致谢 : 本文在写作过程 当 中, 笔者 一直就 本 文 中所探 讨 的问题 与周 宁博 士进行 沟通 , 包括 此前发 表 的英文 书
评。在此笔者要特地感谢周 宁博士 的意见和批评 。
《 东南学术} 2 0 1 4年第 1 期
题, 我把 它归 纳 为“ 权力 关 系难题 ” —— 具体 而 言 , 在挑 战 这种 “ 东方他 者 ” 秩序 之 时 , 我 们 是要 选择 同权 力进 行联 姻 , 还是 选择一 个 超脱 于权 力 的立 场 ?如 果 我 们 的选 择是 前 者 , 那么, 以何
政 治 战略 ” 这个词 汇 在周 宁 的文 本 中重 复 出现 过 , 但 是 是 在不 同 的意 义上 使 用 的。在 其 文 本
的前 面 , 周 宁论 述道 , “ 西方 现代 的 中 国形 象 拥 有 的话 语 霸权 值 得关 注 ,这不 仅 是 一个 后 殖 民 主义 的文化 问题 , 也是 后冷 战 时代 的地缘政 治 问题 ” 。显然 , 此处 的“ 地 缘 政治 战 略 ” 是 在 相 对 中性 、 学术 的意义上 , 因为文 化 问题和地 缘政 治 问题 的重 合 , 恐 怕在 殖 民主义 和 后殖 民主 义 问题是 再 突出不 过 了。 因此 , 周 宁将 两者并 列 , 还 是从 学术 角 度来 进 行 一个 较 为 客观 的 评价 。
基 金项 目: 上海浦江人才计划项 目( 项 目编号 : 1 1 P J C 0 2 9) ; 教 育部人 文社会 科 学研 究 一般 项 目 ・青年基 金项
目( 项 目编 号: 1 1 Y J C 8 2 0 0 6 7 ) ; 第4 2批教 育部 “ 留学 回国人 员科研启 动基金 ” ; 2 0 1 2年度上海市教育 委员会和上海 市教 育发 展基金会“ 晨光 计划” ( 项 目编 号 : 1 2 C G 0 7 ) ; 复 旦大学亚 洲研 究中心青年 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