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视野中的理想乌托邦-2019年文档

合集下载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

1、时代风云的激荡浪漫主义是风云激荡的时代和特定的社会心理的产物。

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以暴力革命的形式推翻了波旁王朝,震撼了欧洲的封建统治,吹响了个性自由与解放的号角,使人们长期被封建制度压制着的情感与欲望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各种各样的梦想与希望萦绕在人们的头脑中。

2、反击现实的浪潮法国大革命使封建贵族朝不虑夕;而无休无止的战争又使资产阶级民主派感觉人生无常。

其时社会上劳资矛盾日益尖锐,贫富悬殊愈趋明显。

这种现状催生了对理性的怀疑和否定、对资本主义现实的失望和厌恶、对人生悲观绝望的社会思潮,引发了人们对于现实的自觉的“反击” 。

3、古典哲学的浸淫德国古典哲学作为哲学领域中的浪漫运动,其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心灵提到客观世界的创造主的地位,强调天才、灵感和主观能动性;客观唯心主义则把客观精神提到物质世界的地位,•然后把人提到精神发展的顶峰,因而都对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主观抒情性和强烈的个人主义倾向产生了深刻影响。

4、乌托邦思想的影响圣西门、欧文、傅立叶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十分投合浪漫主义者不满现实、追求理想的特殊心态,因而助长了浪漫主义思潮的形成与发展。

5、文化传统的嬗变在文学传统上,浪漫主义经过了漫长的发展阶段,大致经过了中古传奇、感伤主义、哥特小说和前浪漫主义几个发展阶段,最终在1798年左右勃然崛起。

浪漫主义是对统治欧洲文坛200年之久的古典主义思潮的总清算,二者在20年代末期的法国文坛进行了“决战”,最后浪漫派大获全胜,古典主义被迫退出历史舞台。

1、强烈抒发主观激情“浪漫主义就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雨果“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华滋华斯“文学创作是心灵的直接表现”-拜伦“吐露出最哀伤的思想的歌”就是“最甜蜜的歌”-雪莱在时代的精神氛围中生发出来的抒情主义是浪漫主义最本质的特点:19世纪初期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

诗人们只能通过忆测去摸索社会生活的规律,用想象去创造和谐的社会现实的幻想,然后创造一系列抒情诗的图画和模糊而又虚幻的形象来填补他们对生活运动过程的理解。

《浪漫主义文学对美好与自由的追求》

《浪漫主义文学对美好与自由的追求》

浪漫主义文学对美好与自由的追求
一、引言
浪漫主义文学是19世纪欧洲兴起的一种文学思潮,它追求个性、情感和内在精神体验,强调人的自由与独立。

本文将探讨浪漫主义文学如何通过对美好与自由的追求,深刻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和后续的文学发展。

二、美好的追求
1.对自然美的崇拜:浪漫主义作家通过描绘壮丽景色、咏史抒怀等方式,表
达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渴望。

2.对爱情纯真而炽烈的诠释:浪漫主义文学中常出现以激情和敏感为特征的
爱情故事,认为爱情是美好和完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对理想社会构想的追寻:浪漫主义作家反映现实社会中种种不公与束缚,
在作品中构建理想社会模型,呼吁改变现实。

三、自由的追求
1.对个人自由的强调:浪漫主义文学主张个人自由与独立的权利,反对社会
和政治压迫。

2.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浪漫主义作家鼓励人们表达独特的思想和感受,主张
思想的自由和独立性。

四、影响与后续发展
1.社会触动:浪漫主义文学唤起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不满情绪,并推动
了民主化和平等化运动。

2.文学影响:浪漫主义文学为后世作家提供了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开启了情
感与心灵深处探索之门。

3.文化传承:浪漫主义文学塑造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形象,对后来各国文学和
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结论
通过对美好与自由的追求,浪漫主义文学在19世纪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

它不仅为个体探寻内心美好提供了思路,也激发了社会变革和艺术创新。

至今,我们依然能够从中汲取灵感,并在当下重要的场域中彰显浪漫主义文学的精神影响力。

应该如何理解和看待莫尔创作出的《乌托邦》

应该如何理解和看待莫尔创作出的《乌托邦》

莫尔创作出《乌托邦》,对社会主义的诞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看待这部著作?一、人物及概念界定托马斯·莫尔(1478-1535):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和政治家,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

毕业于牛津大学,曾当过律师、国会议员、财政副大臣、国会下院议长、大法官。

1535年因反对亨利八世兼任教会首脑而被处死。

莫尔生活在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原始积累的初始时期。

这时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已经产生并有所发展,其中发展最快的是毛纺织业。

毛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对羊毛需求的激增从而导致大规模的“羊吃人”的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所造成的深重灾难,引起了莫尔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理想社会的探索和向往,从而使他超越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界限,形成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1516年,莫尔写成并发表了人类思想史上第一部空想社会主义著作《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即《乌托邦》,对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产生过十分深远的影响。

乌托邦:汉语中乌托邦一词是由英文中utopia音译过来的,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不存在,寓意是那些不可能出现的理想社会和事物。

古希腊乌托邦思想分为神话乌托邦、政治乌托邦、远地乌托邦,对后世、特别是16世纪以来的社会空想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英语中乌托邦意为“好地方”,所以这个词有双重意义。

现代对“乌托邦”的定义一般采用后者,用来描述一种理想社会和文学虚构的社会,有时也被用来表示某些好的,但是无法实现的(或几乎无法实现的)建议、愿望、计划等。

空想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了一个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

空想社会主义又称乌托邦社会主义,是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尚未成熟时期的一种社会主义学说,是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终结于19世纪30-40年代,是在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代无产阶级先驱者的思想体系。

共分三个阶段:16-17世纪,代表人物有托马斯·莫尔、闵采尔;18世纪,代表人物有摩莱里、巴贝夫;19世纪初期,代表人物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

论王尔德的唯美主义乌托邦思想

论王尔德的唯美主义乌托邦思想

第41卷第4期2019年7月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ingxia 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41No.4July2019论王尔德的唯美主义乌托邦思想陈龙(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2)摘要:针对维多利亚时代的残酷现实,王尔德构思了一A唯美主义乌托邦,在其中,物质匮乏、制度压迫与异化劳动被消除,艺术成为*性发展的最高形式,在个人主义的最高价值得到满足的同时,差异的他者也获得肯定,最终促成世界主义理想的实现。

这一方案调和了艺术与道德、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体现了一种堪称“世界主义的个人主义”观点,不仅契合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而且剔除了英国空想社会主义传统中根深蒂固的功利主义倾向,突出了艺术的乌托邦功能,反叛了从伯克到马修•阿诺德的英国保守主义文化传统,批判了殖民主义,堪称英国乌托邦思想的集大成者,进而对当代哲学家如罗蒂、齐泽克等人产生了重要的宕发。

关键词:英国丈学;维多利亚时代;空想社会主义;个人主义;世界主义中图分类号:11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5744(2019)03-0070-08王尔德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极具象征意义的作家,“一个站在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和艺术的象征性的关系中的人物”皿。

在同时代人眼中,王尔德是“美的使徒”“新宗教的狂热信徒,以'美’排斥,善’的信奉者,唯美主义的倡导者”⑵。

时至今日,流俗观点仍视其为唯美主义、颓废派、无政府主义乃至享乐主义的代表。

即便王尔德的激进色彩逐渐受到关注,被推崇为当代性别理论的先驱和酷儿权利最具标志性的烈士⑶,但其《社会主义制度下人的灵魂》等著作所表达的更具社会批判性的乌托邦思想,尚未获得应有的重视和公允的评价:或被视而不见⑷,或被讥为“精英主义”,或遭指责欠缺原创性和深刻性⑸。

伊格尔顿尽管称赞王尔德的著作:“重申了马克思关于个人自我发展的重大主题……就废除异化劳动而言,王尔德比莫里斯更接近马克思。

试论空想社会主义的浪漫主义特征

试论空想社会主义的浪漫主义特征

试论空想社会主义的浪漫主义特征
空想社会主义是指不是基于任何现实或理性的考虑,而是根据
理论进行设想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想。

它的浪漫主义特征体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首先,空想社会主义提倡的是一种幻想式的、完美的社会状态,即“乌托邦”。

在乌托邦中,社会所有成员共同分享财富、平等自由,没有私有制和阶级之分。

这种幻想式的设想对于人们的情感具
有很大的吸引力,让人感到亲切而美好。

其次,空想社会主义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

它关注人类的
幸福和自由,追求人类意识和精神层面的自由。

他们赞美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认为这些价值在现实社会中被阶级压迫所扭曲,希望通过社会主义来实现这些价值的最终体现。

第三,空想社会主义具有理性主义的特征。

空想社会主义着重
强调理性思考和科学方法来改变社会,认为经由正确的思想启发,
人们可以借助“道德法则”来创造理想的社会,即使这种改变需要
通过革命手段来实现,也是为了实现人们对于理性幸福的追求。

第四,空想社会主义强调人性善良的本质,认为这种本质可以
通过改变社会制度和组织方式而得以实现最大的发挥和体现。

他们
相信,只要创造公正和人道主义的社会环境,人们就会自觉地遵循
公平公正的准则,生活在一个和谐社会中。

空想社会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浪漫主义的社会理念,强调
追求一种完美而理想的社会形态,追求人道主义的理念和人性善良
的观念。

虽然空想社会主义没有现实可行性,但是它向我们展示了
一种对于人类未来的美好设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对于当代社会的变革与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柏林和乌托邦

柏林和乌托邦

柏林和乌托邦张汝伦艾塞亚·柏林是公认的西方自由主义的主要思想家之一,他的著名论文《两种自由的概念》已成为当代自由主义思潮的经典文献,一再为人征引。

其实,柏林是正统自由主义的一个异数。

他的自由主义的哲学基础不是经验主义和功利主义,更不是实证主义,而是维科和赫尔德所代表的古典人文主义和浪漫主义。

而古典人文主义和浪漫主义却被正统的自由主义者视为一切"政治非理性主义"的精神渊源。

由柏林的学生哈迪(Henry Hardy)编辑,出版于一九九O年的柏林的论文集《扭曲的人性》,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这部论文集由八篇论文组成,最重要的显然是并首两篇:''理想的追求"和"乌托邦观念在西方的衰落"。

这两篇论文发表的时间较其余六篇为迟,却被放在最前面,而书名又是从这两篇论文结尾的同一引文而来,已暗示这一点。

这两篇论文的重要性在于,柏林通过叙述西方思想史的方式,向人们表明了他的"多元自由主义"的基本观点。

"理想的追求"是篇带点自传性质的论文。

一开始,柏林就回顾了他思想形成的过程。

最先给他巨大影响的是十九世纪俄罗斯作家。

他们既是小说家,又是社会思想家。

他们都相信人的本质就是能选择如何生活。

社会通过人们强烈的信仰和为之献身的真正理想是可以改变的。

他们有时也认为人是不自由的,而是为他无法控制的外部因素所决定。

但他们也认为,如果自由只是一种幻想的话,那也是一种没有它人类就无法生活和思想的幻想。

柏林直到进了牛津大学才开始读哲学家的著作。

他发现,大多数哲学家也是这样想的,尤其在伦理学和政治思想领域。

苏格拉底认为,如果能用理性的方法在我们外部世界知识中获得确定性,同样的方法也可以在人行为的领域里产生同样的确定性。

这可以通过理性的论证来达到。

柏拉图认为,获得这种确定性的圣人精英应该有权统治智力上不那么行的人。

斯多葛派认为,任何人只要按照理性生活,就可以正确解决个人和社会问题。

英国浪漫主义的乌托邦情结共3篇

英国浪漫主义的乌托邦情结共3篇

英国浪漫主义的乌托邦情结共3篇英国浪漫主义的乌托邦情结1英国浪漫主义的乌托邦情结英国浪漫主义是指19世纪初期英国文学、艺术和思想中的一种思潮。

其代表人物包括诗人拜伦、雪莱、济慈和插画家布莱克等人。

他们反对18世纪启蒙主义的理性主义和实用主义,强调自然、感性和想象力。

浪漫主义不仅是一种文化和艺术运动,更是一种乌托邦情结。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英国浪漫主义的乌托邦情结。

一、对自然的崇拜英国浪漫主义者认为,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人与自然渐行渐远。

富有强烈自然情结的诗人雪莱在其诗《散文随想:经验论与自然》中写道:“现代社会违反了大自然的规则,使人类忘却了自然之美。

”他要求人们要重新回归大自然,感受自然之美,重新获得自然是给予我们的能量和灵感。

浪漫主义者通过描绘山河湖海、天地鸟兽等自然风光,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比如,雪莱的《月下的花园》和济慈的《秋日赞歌》。

这些作品中,诗人表现出对美好的自然景象的赞美,试图通过自然中那些真正的美好,来追求乌托邦中理想的世界。

二、对人文主义的追求英国浪漫主义者认为,现代社会已经变得功利和冷漠,人们的生命质量已经被忽略。

在浪漫主义者看来,关心人文是构建乌托邦的关键。

拜伦的《唐璜篇》中,他抱怨现代社会的残酷和虚伪,并且宣扬了人民平等和自由的思想。

这种情感的表达,对于乌托邦的建构至关重要。

浪漫主义者通过抒发对人类苦难和渴求的关切和同情,建立起宏伟而激情澎湃的道德良心。

这种道德良心在浪漫主义作品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例如雪莱所著的《弃儿》、济慈的《时光之音》等。

三、对乌托邦的憧憬英国浪漫主义者希望重新构造一种更加美好、合理的社会秩序。

拜伦的铺天盖地的诗歌中传达了这种愿望。

他的《法布尔》中就描述了一种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期望通过理性和创造性的力量,呼唤一种美好的乌托邦。

英国浪漫主义者坚信,通过美、爱和友谊,可以实现乌托邦。

在他们的作品中,描绘的一些美好的环境、生活方式等,成为一些人通过自身努力实现一种更加完美的生活方式的榜样。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浅谈中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中的理想问题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浅谈中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中的理想问题

浅谈中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中的理想问题[论文关键词]浪漫主义理想生活理想人想? [论文摘要]浪漫主义在世界文学史上一直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各国人们在表达心中对于未来美好理想的作品中都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但在大方面相似的同时,他们又各具时代特色和国域特色。

本文试从比较中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中的理想问题入手,分别从社会理想,生活理想,人物理想三个方面阐述了中西方浪漫主义的不同以及其原因。

? ? 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浪潮主要是产生于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十九世纪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其源头可以追述到古希腊时期。

中国的浪漫主义文学要比西方早几百年,有很多理论体系并不完善,但其对整个中国文学史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浪漫主义文学最主要的特征是抒发个人主观情感、展望未来美好理想。

中西方浪漫主义作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展现了他们心中对于未来的美好理想,但在大方面相似的同时,他们又各具时代特色和国域特色。

? 一、社会理想——脱离人间的桃花源与现实世界的乌托邦? 中国关于社会理想的描述,从先秦时期开始就已存在。

屈原在《离骚》中,展现了其对于美好世界的向往;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则是为人们塑造了一种与世隔绝的桃源仙境,在这里生活的人们,自耕自食,不问政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作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的唐代诗人李白,更是在《梦留天姥吟留别》里,借梦境表达出自己所向往的仙人之境,一个相敬相爱,雍雍穆穆的极乐世界。

?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作家拉伯雷在其小说《巨人传》里,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美好的乌托邦蓝图——特莱美修道院,反映了当时在文艺复兴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对于美好、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在德国作家歌德的《浮士德》里,浮士德用生命建造的海滨乐园则是当时的启蒙思想家所梦想的理性王国的蓝图。

? 可以说,中国作家笔下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脱离人间的桃花源,并没有具体展现;而西方作家笔下的理想社会,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乌托邦,虽然是描绘的未来世界,但是却是描绘具体,蓝图清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浪漫主义视野中的理想乌托邦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和欧洲产业革命的迅猛发展,英国社会进入历史转型期。

然而,这一时期西方人的道德水准、审美情趣和生活智慧并未与工业文明同步提升;相反,由于基督教地位的日渐衰微,西方人心底最深沉的信仰备受重创。

为了摆脱现代物质文明对精神空间的侵蚀,西方人开始从古老的东方寻求启示与救赎,希望通过对东方的想象或探索,消解对生命归宿的困惑与迷惘,从而完成对自身文化的修复和提升。

{1}于是,东方异域不断出现在西方文学作品里。

在浪漫主义诗人群体中,拜伦和雪莱对东方的话语实践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文人和思想家们寻求精神启蒙、实现自我探索的迫切愿望。

尽管两位诗人均表现出了对东方题材的情有独钟,但无论是从迷恋东方的个体心理诉求还是从诗歌中东方情调的书写策略,抑或是对东方文化的深层认知上来看,拜伦和雪莱笔下的东方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之处。

一、拜伦与雪莱迷恋东方的个体心理动因周宁曾这样评论拜伦和雪莱笔下的东方:“拜伦的东方是欧洲的东方,从希腊到土耳其,雪莱诗中的东方是世界的东方。

他们的东方都是历史的过去或时间的起源,是由空旷的目的与废墟构成的永恒之地。

”{2}1.逃离社会现实,追寻革命理想如果说拜伦对东方的迷恋一部分源于他童年时代滋长的东方情结,那么其青年时代追寻革命理想的坚定信念则是触发诗人探寻东方的更深层缘由。

由于个人情感经历的波折和人文政治环境的压抑,拜伦被迫走上了浪漫的游历之路:1809年到1811年间,诗人游历了葡萄牙、马其顿、西班牙、希腊、阿尔巴尼亚和土耳其等国家和地区,并亲身体验了“东方”各民族的历史、文化、语言及民间习俗。

{3}“东方”游历一方面使诗人暂时逃离了现实带来的精神负担,另一方面也成为他投射革命理想的主战场。

统观拜伦这一时期的作品,反抗压迫、捍卫自由的拜伦式英雄占据了诗人文学创作的主要篇幅,如异教徒康纳德、恰尔德?哈洛尔德和唐璜。

从这些外表貌似神勇强悍,而内心却无比孤独脆弱的斗士身上,读者不难发现拜伦本人的影子:他一方面热切地追逐着自由和理想,另一方面又因个性桀骜而孤标傲世。

在亲历了西方的社会动荡和精神荒原之后,拜伦更加坚信,唯有逃向东方,人们才能超越世俗樊篱,重获家园归属感。

因此,为了消除对现实的心理戒惧,同时也为了给革命理想和人生信念寻找一个自由释放的空间,诗人最终选择了东方这一遥远而神秘的异域来表达自我期望。

2.质疑工具理性,崇尚普世正义雪莱对东方文化的迷恋,尤其是对东方宗教的认同源于诗人摆脱西方工业文明滋生的物质欲望和精神羁绊,寻求灵魂归宿和普世正义的心理诉求。

“雪莱所谓‘无边的东方’其实是西方重构东方他者虚设的一个空间。

印度高加索、黎巴嫩、克什米尔是诗人投射自我意识形态的东方背景,它们‘完全是西方为补偿自身发展与进步的缺憾而构筑的空间’。

”{4}19世纪初,受工业革命的影响,西方社会的物欲开始极度膨胀,而法国大革命所带来的骚动与困惑则使基督教信仰逐渐丧失凝聚力。

唯理主义和启蒙唯物论使西方人逐渐陷入了理性危机和现代性的恐慌之中。

这一时期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们急切地需要寻找到一个理想场所来逃避生活的喧嚣和精神的迷失。

随着东西方文明的不断碰撞,以雪莱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试图通过虚构一个政治清明、道德完善的东方乌托邦以表达对平等、自由和民族解放的热忱愿望。

雪莱期待着“东方能够像罗马帝国时代的基督教一样再次给迷失中的西方带来全新的活力,拯救西方文明于衰落之中”{5};同时,他更渴望东方宗教所推崇的恬静、自然、和谐之思想能补偿理想幻灭给西方社会带来的缺憾。

于是,为了迎合浪漫主义的审美期待,同时也为了诊治西方世界的社会顽症,东方宗教哲学思想以及东方文化非理性的一面也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雪莱的诗歌创作视域。

二、拜伦与雪莱诗歌中东方情调的书写策略拜伦擅长借助东方的人文景观和语言风格再现东方风貌,而雪莱则倾向于在普遍人性和普世正义的视野里想像东方;拜伦笔下的东方真实而自然,雪莱的东方则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特征。

正如杜平在其书中所述,“如果说拜伦是一个优秀的东方情调采集者和欣赏者,那么雪莱就可称得上是一个出色的东方情调加工者和创造者”{6}。

1.采集和利用东方元素拜伦眼中的东方是一个浪漫、富丽、智慧的世界,而那些带有浓郁东方色彩的场景、语言、人物和宗教习俗则是诗人对这一“理想家园”最清晰的描画。

拜伦习惯于在历史与政治视野中直观而真实地再现东方的地理风貌和人文景观。

如《科林斯的围攻》中:“科林斯地峡的平原,一望无边/全是支起的帐幕,新月旗/在穆斯林的围攻线上高举;/在大胡子帕夏的目光注视下,/土耳其的黝黑的马队在进发;/远远近近,尽目力所及的地方,/只见包头的士兵聚在海滩上;/有阿拉伯人要骆驼卧下,/有鞑靼人在旋转着他的马,/还有土耳其牧民离开羊群……”{7}“穆斯林”“帕夏”“土耳其”“阿拉伯”“鞑靼”等极富东方特色的地域词汇,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与体悟。

诗人还通过细腻的笔触,向读者展开了一幅幅旖旎而高贵的东方画卷。

如《阿比托斯的新娘》中:“你可知道那生长杉木和藤蔓的地方,/那儿的花朵永远盛开,太阳永远闪亮;/西风的轻盈的翅膀为沉香所压低,/在玫瑰盛开的园中逐渐沉落、偃息;/在那儿,香橼和橄榄是最美的水果,/夜莺终年歌唱,她的歌喉从不沉默;/那儿的土地和天空尽管颜色不同,/但各有各的美丽,它们相互争胜,/而海洋的紫色却那么深,那么浓……”东方化的书写不仅营造了浓郁的浪漫气息,而且使诗歌的语言更具表现张力。

拜伦对人物的描写,也呈现出鲜明的东方特征。

如《唐璜》第二章对妙龄少女海黛的美好形容:“她的头发是褐色的,我说过/但她的眼睛却乌黑得像死亡,/睫毛也同样黑,像丝绒般弯下,/却含有无限娇媚”{8};又如《异教徒》中对于蕾拉的描写,“难以诉说她的双眸如何乌黑迷人……像杰姆希德的宝石那样光彩夺目”。

此外,东方宗教习俗在拜伦笔下也得到了真实的再现,如《异教徒》中描绘伊斯兰教徒欢度斋月节时的诗句:“一钩弯月在山上闪烁着银光,/高挂清真寺上的盏盏明灯仍在左右轻晃:/映眼的阵阵枪声的喜庆闪光,/足以证明回教徒的度诚心肠。

/今夜,斋月的太阳下山了;/今夜,拜兰姆节的宴会开始了……”拜伦笔下的东方,真实客观而鲜有刻意雕饰之痕迹,“他提到的东方世界和文化成分不仅真实地道,而且是构成故事主题和结构发展必不可少的成分”{9}。

因此,拜伦的《东方故事诗》,如同一部东方民族大百科全书,让读者从阅读中体验到身临其境般的奇幻感受。

2.想象和虚构东方场景相比之下,雪莱对东方的了解不如拜伦那么直接。

由于缺乏东方游历的现实体验,雪莱对于东方的认识仅限于琼斯爵士和同代诗人或评论家的相关著述,因而他诗歌里的东方元素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

东方这一泛着神秘之光的“遥远的伊甸”通常只是诗人用以表达思想的符号和象征。

因此,众多文人眼里的流放之地――印度高加索,在社会空想家雪莱笔下却成了众人朝觐的圣地和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比如,在《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中,诗人将东方营造成普世正义的栖居地,普罗米修斯尽管被放逐到印度高加索地区,但最终却在此获得解放。

又如《伊斯兰的起义》中,黄金城只不过是诗人为了投射自我政治欲望而精心设计的文学隐喻,诗剧借助东方这一虚拟场景和象征手法向读者阐述了邪不胜正的真理,“尽管革命和起义常常因反动势力的强大而失败,但要求自由平等和社会变革的呼声已深入人心,‘人类正在从麻痹的状态中觉醒过来’”{10}。

由此可见,雪莱作品中的东方并非东方现实之复呈,而更多的是诗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欲求创造出来的,有很强主观情感导向的诗化想象物,它缺乏历史事实之真实性与准确性。

然而,正是在这虚构的诗性东方之中,雪莱完成了对自我根源缺失的补偿和理想乌托邦的重构。

三、拜伦与雪莱东方书写的深层文化内涵作为拜伦与雪莱文学创作的背景,东方在大多数时候仅仅是一种装饰性的“参照”,它体现了不同背景下诗人对东方异域的主观体验与想象。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东方题材的诗歌不仅反映了拜伦与雪莱对东方文化的基本态度,也折射出了诗人书写东方的真实动机。

1.质疑“他者”以求证“自我” 拜伦诗歌中的异域东方并不是诗人为了颠覆欧洲中心论而预设的理想标杆,相反,它是诗人不断反观自我弊端、求证自我价值的一面“镜子”。

虽然东方书写拓展了拜伦诗歌创作的题材,但是其中却不乏对东方文化和专制制度的批判。

拜伦作品中的东方人大多以压迫者、侵略者或邪恶者的形象出现,如《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的土耳其人、《异教徒》中的哈桑、《强盗》中的总督郗德王爷和《唐璜》中的苏莱曼皇后等等。

通过这些丑恶的东方人,拜伦一方面严厉指责统治者的虚假伪善、穷奢极欲和暴虐无道,另一方面对他们所代表的专制制度及腐朽政治进行无情的批判和抨击。

在《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卷首拜伦摘引了《世界旅行者》中的一段话:“我本来厌恶我的祖国,可是,我所接触过的许多民族的傲慢无礼,却使我同祖国和解了。

从旅行中哪怕只得到这一点益处。

我已经不计较所花掉的旅费和旅途上的劳顿了。

”{11}由此看来,作为诗人反观自省的一个参照系,“东方”只是他借以表达爱国热情和西方中心论的媒介和陪衬。

因此,拜伦对东方情调的钟爱表明了他对本族文化的深刻思辨――通过审视和剖析异质文化,消解自我认同的焦虑,从而最终完成自我身份的探索和求证。

2.认同“他者”以完善“自我” 雪莱对东方神秘主义的追寻与沉迷体现了诗人对东方宗教和文化的高度认同以及借此超越痛苦、完善自我的主体意识。

随着工具理性的登峰造极和基督教信仰的急剧动摇,雪莱极度渴望寻觅到一个精神安宁的生存之所:“正如白鹤飞越过海洋、丛林寻找她的家;/没有一种野鸟没有安宁的巢,如果它不想再漫游漂泊;/海洋胸怀里不眠不休的波涛会破裂,像破碎的心灵,/化为泡沫而后终于把安息处找到:/无疑也会有个地方,在那里,/我虚弱的心和全部悸动将都会歇息。

”{12} 面对人生的虚妄无常和理想的彻底幻灭,诗人苦苦挣扎却又无法解脱。

然而,在东方宗教尤其是印度教“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引下,雪莱通过苦修、冥想与顿悟在自然之中进行毫不中辍的自我否定,并且在无为、自由、旷大的无限心境中体验生命的广度和深度,从而获得超然于世俗的巨大精神力量。

在雪莱看来,东方宗教古朴的宗教道德习俗中对智慧与纯净的追寻远远优越于西方,因此,他相信这一来自东方的神秘之光必将指导失去基督的西方人远离尘世的喧哗,摆脱生存的困境,最终走向自我的完善。

正如米歇尔?勒布里在对浪漫主义的研究中发现,在西方人的观念中东方是“别处,它是一片令人向往之域,它意味着一个人可以在其间解脱自己的负担,它是超越时空的土地,被想像为漫游和回归的家园”{13}。

对于拜伦和雪莱,东方不仅是他们汲取文化滋养的智慧宝库,更是他们梦寐以求的理想社会模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