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不是乌托邦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与乌托邦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与乌托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阶段,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部分。
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科学社会主义不同于乌托邦社会主义,它强调实践和科学性,注重社会现实的变革和社会制度的建设,力求从社会实践出发,解决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强调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即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它提出了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等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相比之下,乌托邦社会主义是一种空想性的社会主义理论,它没有实践基础,也没有科学性,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社会构想。
乌托邦社会主义试图通过设想一个理想的社会来解决社会问题,但无法解决现实社会的复杂性和变化性,也无法实现。
乌托邦社会主义只存在于空想之中,无法成为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是资本主义制度不可避免的终结,是实现人类解放和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唯一出路。
科学社会主义通过对社会现实和历史发展的认识,提出了可以指导社会主义实践的思想和方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与乌托邦社会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
科学社会主义强调实践性和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
而乌托邦社会主
义只是一种空想,无法成为社会主义实践的基础,也无法指导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将继续影响和指导人类社会的发展,为实现真正的共产主义社会不懈奋斗。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经济主张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经济主张摘要: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我们的社会始终有两个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的时候,正值资本主义社会这两个矛盾最为突出的时期。
所以下面我将从经济方面谈谈我对马克思主义经济主张的理解。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矛盾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不只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是包括经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对其继承和发展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在西欧发展已有相当的规模,但是,在生产力巨大发展的同时,西欧大多国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也很尖锐。
在英国,自工业革命开始后,就先后于1778、1793、1797、1810、1815、1819年多次发生过局部的经济危机,1825年则爆发了第一次全国性生产过剩危机。
此后于1836年和1847年又相继爆发了波及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沙皇统治的俄国成为东西方矛盾的焦点和帝国主义统治体系中的最薄弱的环节。
俄国实行农奴制改革不成功,使俄国变成为一个军事的封建的帝国主义国家。
社会矛盾突出,尤其是农民群众与以沙皇为核心的地主、资产阶级,地主、资产阶级占有大多数的生产资源。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社会的矛盾更为突出。
民族经济不能独立发展,还受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控制。
……因此,在资本主义的残酷压榨下,引发了工人们的反抗。
工人们不甘心这种境遇,他们开始采取捣毁机器、烧毁工厂等形式进行反抗和斗争;在遭到残酷的镇压后,工人们进而采取罢工等形式。
但这都是自发的、零散的。
但是在19世纪30-40年代,法国、英国、德国接连爆发了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
1831年在法国里昂工人举行了第一次起义,1834年举行第二次起义;1838年在英国爆发了延续长达十余年的、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工人运动——宪章运动;1844年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起义。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而并非那些只知道选择做梦,选择美好的现实来简化制度和人性的低理 性乌托邦主义者。
通阅读观点之四我们小组得出如下体会:
马克思是一名悲剧的思想者,但他绝不是一个悲观的人。社会主义也不等 于乌托邦之梦!乌托邦是人们在简约化一切的人性黑暗和历史负面而来的简单的 和谐的社会!它源于人的感性愿望,所以它必将在很多方面与现实逻辑相背,缺 乏理性而成为真实世界的假命题! 因此,马克思要求我们用理性的,发展变化的,与时俱进的,观点来看待 世界,面对我们想要实现的美好社会,要不断的实践并剖析历史,发现真理所在, 创建出合理的制度,创造出能够屏蔽社会黑暗面的社会制度体系!使得人们能够 被满足需求,生活在自由,平等,和谐的社会当中。从而得以让我们的理想社 (理想的理想)在现实中被实现(现实的理想) 小组分工:蒋明(讲课),苏雄枫(做课件),刘杰(做课件),梁伟 (读书建议),王康(读书建议),刘明振(读书报告撰写)
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
马克思在西方被重温
马克思在西方被重温
乌托邦之梦 现实的理想 理想的理想
观点: 西方认为马克思主义不过是乌托邦之梦。它将希望寄托于一个完美 的社会,那里没有艰难,没有痛苦,没有暴力,也没有冲突。在共产主 义的世界里,没有对抗、私利、占有、竞争或者不平等。人人平等,毫 无贵贱之分。人不再需要工作,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物质财富源源不 断。 辨释: 说马克思主义是乌托邦就是荒诞,马克思是一名现实主义者 他坦然面对人生来就是自私、贪婪、好斗而富于竞争性的动物这一现实, 而且任何社会变革都不能改变这一点。马克思也不会那样的天真去认为, 并且反对将社会主义视为“现实必须为之调整的理想”。
马克思主义不会去预测未来 其一:未来还并未到来,因此假想的未来景象不过是一种谎言 其二:预测未来不仅是毫无意义的,而且是有害的 马克思对预测未来如此警惕, 为什么? : 十八世纪时欧洲中产阶级盲目自信,在他们眼中,相信未来将发展为 理性将推翻暴政,科学将战胜迷信,和平将驱除战争,全人类(更准确 地讲是欧洲)都将进入一个个人自由、社会和谐、商业繁荣的新时代。 马克思绝不会这样自大自满的幻想,他相信文明和进步存在,但更确 信文明和进步总是与愚昧和野蛮密不可分的。并且社会是物质利益冲突 的战场,马克思一直用怀疑的眼光看待这种寄希望于理性对话的想法。 要求人们关心历史真正发生了什么,而人又一直在做什么!从现实中寻 找符合历史规律的发展方向!从而将“理想的理想”在现实中得以驰骋!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布洛赫(Ernst Bloch)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文学评论家,被誉为“乌托邦哲学的代表人物”。
他深刻地探讨了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提出了许多观点,对于理解乌托邦精神的本质以及其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联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进行浅析。
第一部分: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布洛赫对乌托邦精神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阐释。
在他看来,乌托邦不是空想,而是未来的可能性;它既是对现实的批判,又是对未来的向往。
布洛赫认为,乌托邦精神是人类内心深处对幸福、和谐社会的向往,是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更美好生活的憧憬。
乌托邦精神激励着人们不断探寻社会变革的可能性,同时也给予人们希望和动力,使他们能够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争取实现理想社会的目标。
在布洛赫看来,乌托邦精神并非与现实脱离实际,相反,它需要与现实相结合,引领人们不断前行。
他强调了乌托邦精神与人类的创造性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人们应该以创造性的精神去实现乌托邦的理想,而不是等待未知力量的干预。
这种创造性的乌托邦精神在布洛赫看来,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思,是对社会发展的一种积极探索。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产生于欧洲的一种社会理论,它主张通过阶级斗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社会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包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对无产阶级解放的追求以及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马克思主义以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为出发点,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不公正现象。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剥削无产阶级,社会财富不公平分配,劳动者失去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生活陷入困境。
这种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道义支持。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无产阶级解放的理念,主张无产阶级应当团结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一个没有私有制的社会,实现人民对社会生产资料的共同管理。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书笔记.

西方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十大观点
1. 马克思主义过时了。 2. 马克思主义付诸实践后,结果往往是无法想象的
恐怖、独裁和暴政。 3.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历史宿命论。 4. 马克思主义不过是乌托邦之梦。 5. 马克思主义将世间万物都归结于经济因素。 6. 马克思是唯物主义者,蔑视宗教、道德。 7. 马克思主义过分痴迷于因社会流动加剧而无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了?
辩证 有理
伊格尔顿以无可辩驳的证据证明,作为有史以来对资本主义制度最彻底、最严
厉、最全面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大大改变了我们的世界。由此可以断定,只要资本 主义制度还存在一天,马克思主义就不会消亡。只有在资本主义结束之后,马克思 主义才会退出历史的舞台。
当今世界,工人阶级的构成发生了变化,而工人阶级的总量不但没有消失,相
有人把他和美国的詹姆逊、德国的哈贝马斯并称为当今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三 巨头。
写作背景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激起了人们对资本 主义特别是金融资本吸血本性的愤恨,同时也唤起了 西方世界对马克思主义的怀念。资本主义一出错,人 们就想到了马克思。一时间,《资本论》成为欧洲政 要互赠的畅销礼物。
2.付诸实践后,结果是恐怖、独裁和暴政。
反对 声音
对于那些衣食无忧、将自由和民主视为理所当然的西方学者来说,马克思主
义看上去或许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但对于数以百万计的普通百姓来说,与马克 思有关必然意味着饥荒、困苦、折磨、强制劳动、支离破碎的经济以及具有可 怕压制力的国家机器。那些对这一切惨剧视而不见的人不是头脑愚钝、甘于自 欺,就是附庸政治、道德堕落。僵化的社会主义意味着丧失自由和物资供应的 短缺,因为这是废除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
作为西方学术界颇具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者,剑 桥、牛津大学的大教授伊格尔顿,凭借一贯对马克思 主义的同情和深入理解,对资本主义本性的认识,为 一般大众写了一本相对通俗的读物,这就是《马克思 为什么是对的》(2011年7月出版)。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书笔记

当前西方反马克思主义观点之一: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在阶级分化日益淡化、社会流动性日益增强的后工业化西方社会里,在已经取得了极大进步的现代社会里,不再具有适用性。
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应该仅仅适用于一个临时性的历史阶段,马克思的时代终将过去,但之后的生活会更加美好,这个想法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作为有史以来对资本主义制度最彻底、最严厉、最全面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大大改变了我们的世界。
由此可以断定,只要资本主义制度还存在一天,马克思主义就不会消亡。
而从近些年的情况来看,资本主义看上去迅速衰败的迹象并不明显。
大多数反马克思主义者都对此表示认同,但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发生根本变化,马克思的相关思想如果不与时俱进就会失去价值。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因为从马克思的思想理论可以看出,马克思本人很清楚的认识到资本主义不断变化的本质,比如划分资本主义不同历史阶段:商业资本主义,农业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金融资本主义,帝国资本主义等等。
另外,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的分析批判,如资本的拜物教的狂热,财富和权力分配的巨大差距,帝国主义的战争掠夺和残酷剥削等等,这些资本主义的伴生物仍然是当今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重大社会现状,这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体制的多数批判时至今日仍有其道理,仍然可以给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带来重要的理论启示。
当前西方反马克思主义观点之二:马克思主义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一旦将其付诸实践,结果往往是无法想象的恐怖、独裁和暴政,尤其是对于数以百万计的普通百姓来说,与马克思有关必然意味着饥荒、困苦、折磨、强制劳动、支离破碎的经济以及具有可怕压制力的国家机器。
这种观点表面看来有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政权垮台的历史教训作为佐证材料,似乎显得有理有据,但事实上却是经不起推敲的。
首先,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回避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本身就是奴隶制、大屠杀和剥削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与乌托邦社会主义区别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与乌托邦社会主义区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与乌托邦社会主义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理论和实践模式。
尽管二者都属于社会主义思想的范畴,但在其核心原则、目标、方法和实施途径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从理论根源、发展历程、核心特点和实践效果等方面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与乌托邦社会主义之间的区别。
一、理论根源与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是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于19世纪中叶创立的,他们通过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危机,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科学社会主义关注经济基础对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影响,强调通过无产阶级政治力量的领导来实现社会主义的彻底解放。
乌托邦社会主义产生于19世纪早期,乌托邦派代表性人物托马斯·莫尔在其著作《乌托邦》中提出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概念。
乌托邦社会主义不同于科学社会主义,其理论根源更多地基于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强调社会的完美与公正,并试图通过建立理想社会来消除社会的不平等和矛盾。
二、核心特点的区别1. 科学性与非科学性科学社会主义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注重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转变的科学规律,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实现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的分析方法,通过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原则。
乌托邦社会主义则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想主义,其追求的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
它并没有从科学的角度分析社会现象和发展规律,而是强调主观幻想与人道主义。
2. 阶级斗争与社会和谐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认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逐步消除阶级分化和社会矛盾,才能达到共产主义社会。
科学社会主义强调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展。
乌托邦社会主义则更多地强调社会和谐,试图通过完美的社会设计和人道主义的思想来消除社会的不平等和矛盾,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和公正。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书笔记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书笔记2013年3月14日,是卡尔·马克思逝世130周年纪念日。
许多国家的人们都在深切缅怀马克思的非凡人生和伟大建树。
尤其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纷纷出现对资本主义制度性缺陷的深刻反思,人们将目光投向马克思主义,期冀从中汲取精神能量。
“马克思热”迅速在西方涌动。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这个问题不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是个引人关注的话题。
当然关于批评马克思主义的声音仍然没有销声匿迹,就此特里·伊格尔顿就在他的这本书中对当前西方社会十个典型的否定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逐一进行了反驳。
作者也强调,马克思主义并非无懈可击,但是其合理之处,以及对那个时代中一些重要问题的真知灼见都足以使“马克思主义者”成为一个令无数人心之向往的标签。
作者“申辩”式的写作手法提醒了人们,马克思以科学、辩证的方法诠释历史,但着眼点仍是人类的未来。
作者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当今社会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其对资本主义制度全面彻底的揭露,还在于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对当今社会同样适用。
该书进一步阐明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运作市场经济体系的可能性,同时还为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契合点,对我国当下的经济建设有着深远且具操作性的参考价值。
通过阅读伊格尔顿反驳的十大错误观点,我们可以简单地罗列出作者自己的十大观点:一、马克思主义在后工业社会依然有用。
二、马克思主义不是饥荒的代名词。
三、马克思主义没有冒犯自由和尊严。
四、马克思主义并非乌托邦之梦。
五、马克思主义不是非即白的历史观。
六、马克思主义从来没有蔑视宗教。
七、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仍然存在。
八、马克思主义不等于暴力和牺牲。
九、马克思主义不意味着消除个人自由。
十、马克思主义与其它政治倾向互惠。
正如伊格尔顿所言:“马克思对人抱着热情的信念,对抽象教条怀着深深的忧虑”,“他希望看到的多样化而不是整齐划一”,“他没有盲目崇拜物质生产,相反,他想要尽可能的废除物质生产”,“他慷慨地赞美中产阶级,并将社会主义视为自由、人权、和物质繁荣伟大遗产的继承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是乌托邦?
张金泉 3120103413 医药1213班指导老师:许莉萍摘要:随着经济发展逐步走向全球化,其发展也越来越处于不可控制的状态,资本主义的弊端也越加突出。
从贫富差距的扩大到金融危机的爆发再到全球霸权的腐败,无疑更加暴露了资本主义的缺陷,而对马克思主义的全新认识也越发显得重要。
对于多数对马克思主义缺乏了解的人而言,他们都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市场经济是一种理想主义,缺乏经验和实际可操作性,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乌托邦。
但是时代发展的脚步不会停下,马克思主义将以其现实的实用性及优越性证明她不是乌托邦。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乌托邦;经济发展;历史的进步
中图法分类号:A811
Abstract: With the progressive globaliz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ts development is also growing at an uncontrollable state of the ills of capitalism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From the wealth gap widened to 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n to global hegemony corruption, undoubtedly more exposed the flaws of capitalism and a new understanding of Marxism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For most of the Marxist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people, they believe that the market economy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t theory is a kind of idealism, lack
of experience and practical operability that Marxism is a utopia. But do not stop the pace of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Marxism will be its practicality and realities prove her superiority is not utopia.
Key words:Marxism; utopia; economic development; historical development.
1.什么是乌托邦
被现代汉语音译为“乌托邦”的 Utopia 一词,出自于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1478-1535)的《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一书,原意指“并不存在的地方”。
而现在人们一提起“乌托邦”,常常是在把它与科学社会主义截然对立的意义上理解和使用的,将它视为“空想”、“乌有”的代名词。
但是乌托邦又不等同于幻想,哈贝马斯在谈到乌托邦与幻想之间的区别时指出:“我以为 , 决不能把乌托邦 (Utopia) 与幻想(Illusion) 等同起来。
幻想建立在无根据的想象之上 , 是永远无法实现的,而乌托邦则蕴含着希望,体现了对一个与现实完全不同的未来的向往 , 为开辟未来提供了精神动力。
乌托邦的核心精神是批判 , 批判经验现实中不合理、反理性的东西 , 并提供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案。
”我们可以将乌托邦理解成是没有实际基础的一种理想的环境,虽然这种环境不能在人类已知状态下存在,但至少给人一种发展的希望。
就如佛教的轮回转世一样,它给人一种信仰,相信的人会得到一种永生的希望,而不信的则认为是一种宗教迷信。
虽然大部分人对于乌托邦一词含贬义的态度,但既然它出现在人类的词汇或历史长河中,存在即是合理,这也就证明它也有它的必要性,可以说它代表一种希望,也可以说它是一种痴人说梦。
不同人的态度尽然不同,但是有一点不得不承认的就是它是人类自己创造出的一个与现实不同的世界,它给了人们一种对比,现实的残酷以及理想的美好的对比。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预言社会主义会从革命中产生,并将生产工具归还到集体的手上,依据每个人的“实际劳动”分发利润,并且依据“需求”而非利润规划生产。
马克思并且称在社会主义之后,共产主义将会诞生,以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为生产模式,成为一个无阶级、无国界、无货币、无私人产权的社会。
3.马克思主义是否等同
于乌托邦
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按需分配的共
产主义实现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而共产主义又是社会主义经过不断发展使得生产物
质足够庞大使得足够达到按需分配。
很多人争论的焦点在于共产主义是否能够实现,而似乎这便是判别共产主义是否是乌托邦的根据。
而我认为马克思主义确实包涵了乌托邦的成份,但是马克思主义并不等同于乌托邦。
就拿我们学习的化学反应作为比喻,世界存在各种不同的化学反应,而这些化学反应几乎不存在在标准状况下反应的,将在标准状况下发生的反应比喻为乌托邦,这些标准状况下的化学反应的特点是比较有利于
研究与教学,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标准状态的反应来学习很多东西;与此相对的是实际的化学反应,我把它比作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同样也用标准状态的反应作为研究对象,但是同时还会进行实际的实验,通过实验的数据来找出与标准状态的差距。
而且马克思主义还会在化学实验中发现许多新西,比如加入催化剂可以加快反应的速率,而这是标准状态研究下的化学反应做不到的。
并且马克思主义还可以在实验失败时找到解决的办法,通过多次实验找到最优解,在不断反思中无限接近标准状态,同时还可以在某些条件下通过改变实际的参数来
超越标准状态,而这也是作为理论的标准状态不可能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就像化学实验中的理论加实践,它是一种科学的发展体系。
就和科学发展中任何一项理论技术付诸实践
生产一样,它们都需要完备的理论支持,然后进行多次的尝试,最后成为可利用的产品,比如爱因斯坦虽然发现了核技术,但是制造原子弹的却不是他,而是经过不断完善的核技术和不断的实验,并且也许这颗原子弹并不能如同理论数据那样有威力,但是差距绝对不是很大。
而马克思主义也正如一项发展的科学技术,它要创造的共产主义也许暂时比较遥远,但是经过不断的改进、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却同样会越来越完善,而且崛起速度惊人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是世界亲眼目睹。
乌托邦其实也是一种美好的理想,但是它缺乏可施行的工具和手段,而且这一点就可以说明它是一种没有科学作为依据
的假命题。
乌托邦只是一种如高等数学中出现的极限,它是可见的一个数据,但是却不能够说这个极限是真正存在,只能说无限接近,一种理论的值,
而乌托邦则是一种理想的环境。
而马克思主义虽然
最终目的是取极限,但是却有求极限的各种公式和
方法,因此可以很明确地说,马克思主义确实含乌托邦的理想却不等同于乌托邦。
他们之间有交集,但是区分却十分明显。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
格斯选集•第 3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2] 曹惠芬;乌托邦的历史考辨与现实价值[D];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3] 莫里斯•迈斯纳.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
与乌托邦主义[M], 张宁, 陈铭康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4] 赫伯特•马尔库塞. 乌托邦的终结[A], 上
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外国哲学研究室.
法兰克福学派论著选辑•上卷[C].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8. [5] 李永虎,马克思主义的乌托邦与反乌托邦
[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05期[6] Daniel Chodorkoff. “The Utopian
Impulse: Reflection on a Tradition”,
The Journal of Social Ecology, 1.1Winter
83.
[7] 张隆溪;乌托邦:观念与实践[J];读
书;1998年12期
[8] 方仪;乌托邦理论的诠释及当代意义[D];
复旦大学;2012年
[9] 张彭松;“永不在场”的乌托邦——历史与
价值之间的张力[J];北方论丛;2004年06期
作者简介:
张金泉(1994-),男,江西赣州人,浙江大学本科生,主要研究医药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