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段空间生长机制研究_南京鼓楼地段的形态分析
鼓楼区:区域空间有限 科学发展无限

楼区以政策扶持和市场 引导相结合 .
闲 置房 产 的整 合 和再 利 用 力 度 . 之 使
加大区内工厂 、 科研院所和驻区单位 机 . 利用 闲置 房 屋 和 空地 . 打造 “ 以 立
足南京 . 服务江苏 . 向全国 . 向世 面 走
1 . 20 55 %.0 6年 达 到 2 0亿 元 :04 为区所用 、 4 20 实现多赢 。 例如 . 南京家用 界 ” 的江 苏 工 业 设 计 园 为 目标 . 极 积
年 .财 政 收 入 在 江苏 省 4 个 城 区 0多
集 聚 区
本、 信息 、 研发 、 物流等方面的 比较优 和路等 “ 两岸一 片” 成 的文 化产业 5 0强 企 业 、 国软 件 2 组 0 中 0强企 业 、 中
在推 进 产 业 集 聚 区 的建 设 上 . 鼓 路 3公 里 长 的沿 线 区 域 内 . 楼 区 抓 鼓
电气 厂 20 年 破 产 后 留 下 了 1 01 . 8万 推动通信软件设计 中心 、 电力 自动化 平方 米 的破 旧 厂房 和 1 0 下 岗 职 设计等八大设计 中心建设 . 0名 1 吸引了大
中率先 突破 2 0亿元大关 . 2 I 达 1 3亿
元 : 年 1 8月 . 今 — 完成 财 政 收 入 3 . 12 8
维普资讯
■古
轩
鼓楼 区:
区域 空问有 眼 科学发展无限
2. 66 方 公 里 的鼓 楼 区 .其 面 2平 近 年 来 .鼓 楼 区 以突 出 资 源 集 强 企 业 美 国 “ 默 生” 内 的 4 家 艾 在 0多 聚 、 位 互 补 为 原 则 . 分 发 挥 省 会 软 件 企 业 .整 个 园 区年 租金 达 2 0 错 充 00 国 文 明街 、国 家 级 的南 京 大 学 一 楼 到该园区的联创公司视察 . 鼓 并提出了
005中国城市绅士化现象下的社会—空间状态——南京鼓楼地区为例

南北秀 村小区
清凉雅 苑
虎踞路 小区
虎踞关 小区
天目华 庭
华瑰园
仙霞公 寓
匡庐花 园
均价 16600 16800 29200 27900 19100 18000 20100 21000 20454 17600 22800 32700 34900 42200 32700
*数据来源:/
房价 以华瑰园小区为例,二手房均价在 34900 元/m2 左右,远高于南京市及鼓楼区均价。
情况
居民
居民在社区内主要为在社区内散步或去休闲会所活动。其中居民以高收入居民为
活动 主,主要在市区工作,通过汽车实现居住地与工作地的交通通行。
4
实地 照片
中国城市绅士化现象下的社会-空间状态----以南京鼓楼地区为例
3-5 个(3)
1-3 个(1)
5
4 休闲餐饮-中高档
南京城市空间拓展机制及发展思考

式城镇群体”规划模式
进入九十年代,基于市场经济的规划实施。老城
! " # $ 合肥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研究项目“合肥特大型城市建设空 间布局研究”(合社科联[2018]14号)。 % & ' ( 季文媚(1973-),女,安徽合肥人,研究生,研究方向:地域建 筑历史与文化。
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开始发生改变,原有的城市 工业开始向外迁移,老城区内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老 城区的改造方式也由原来的旧城、旧区改造转变为旧 区再开发。使城市环境和城市品质得到改善,这一时
图 1 南京城市形态演进图
改革开放以后(1979~1989年),在市场经济的驱 动下,南京城市建设“重生产、轻生活”的思路得以改 变,由生产型城市转变为消费型城市。这一时期南京 城市建设的重点开始转向解决居住问题,为了用最少 的资金解决更多人的居住问题,主要对老城区内少量 未开发用地进行规划。此时非生产性建设用地比例由 大跃进期间的 13%上升到 27%,城市空间采用“圈层
南京是我国著名的古都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 涵与优越的自然环境,新城与古城的相互融合铸就了 其独特的城市风貌,以至于后期南京城市空间发展主 要是受自然地貌和历史遗迹影响相对较大。城市格局 发展要考虑原有的城墙,水系及道路街巷等。
因明代京城面积广阔,1947年以前南京的建成 区始终未能突破明城墙范围,直到 50年代后期才开 始向城外扩张(图 1)。在建国之初至改革开放之前这
图 2 南京城市规划新城示意图
在城市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城市一直是以一个复 杂的集合体的形式存在的,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 的时代特征,以至于产生影响其空间拓展的因素也是 多种多样,每一个时期会有不同的主导因素来控制空 间的拓展。通过对城市空间拓展因素进行研究旨在为 预测未来城市空间拓展提供一定的依据。其中南京的 城市空间发展过程也深刻的反映出城市在发展过程 中政策推动、交通枢纽、经济发展、规划引领对其产生 的影响,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发展机制的分析 也将从这四个方面进行深入。
基于区域视角的南京城市定位与空间布局

1 前言早在1915年,格迪斯就提出区域原则,倡导城市规划应与区域规划相结合的学说。
1933年制定的《雅典宪章》指出:“每个城市应该制定一个与国家规划、区域规划相—致的城市规划方案。
”在此后的城市规划中,也日益强调城市与周围地区的整体性不可分割,如著名的“大伦敦规划”、“巴黎区域指导性规划”都突出体现了这一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规划界逐渐突破“就城市论城市”的束缚,越来越重视区域分析工作,明确了“从区域论城市”的观点,从区域视野认识城市,依区域条件发展城市,在区域空间布局城市(崔功豪,2010)。
根据新的形势要求,2005年建设部颁布了修订后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要求编制城市规划应体现城乡统筹、区域统筹发展的要求,对位于人口、经济、建设高度聚集的城镇密集地区的中心城市,在市域城镇发展战略中提出与相邻行政区域在空间发展布局、重大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协调的建议。
从2006年开始的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以下简称规划修编)工作在指导思想上确立了区域协调的理念,认真落实上位规划和区域规划的要求,从南京都市圈、长三角乃至更文章编号:1009-6000(2011)11-0039-10中图分类号:TU982 文献标识码:B作者简介:程茂吉,南京师范大学地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副院长,高级规划师。
基于区域视角的南京城市定位与空间布局Analysis of Urban Orientation and Spatial Layout of NanjingCity from Regional Perspective程茂吉CHEN Mao-ji摘要:区域分析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城市职能和指导空间布局的重要方法。
本文从不同区域角度分析了南京现状和未来可以承担的职能,提出了南京在不同区域层面的功能定位,为形成南京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提供分析基础;根据南京承接区域辐射和服务周边区域的要求,构筑了面向长三角、辐射都市圈的都市区空间布局,为构筑合理的南京城市总体规划布局提供重要支撑。
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空间结构分析

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空间结构分析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空间结构分析引言:南京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位于南京市中心,在南京古城墙附近,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文化景观。
本文将对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揭示其中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内涵。
一、历史背景南京是中国古代四大古都之一,其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使其成为中国重要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
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
二、空间格局1. 建筑布局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的建筑布局呈现出传统中国城市的格局特点。
主要包括面向街道设置的商业街坊和内部庭院。
商业街坊常见于中国古代城市,是城市商业活动的主要场所,通常沿街道而建,形成密集的商业街区。
庭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特征,代表着家庭与社区的联系,构成了街区内的私密空间。
2. 街道网络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的街道网络以主干道和支路相结合的方式构成。
古老的街道将历史建筑和景点串联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街区。
主干道宽阔平直,是主要交通干线,连接主要地点和景点,为人们提供了方便的交通条件。
支路则错综复杂,承担着连接庭院和次要目的地的功能,具有较强的步行性。
三、历史演变1. 建立与繁荣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作为南京城南大市场的核心区域,商业繁荣,人流密集。
明代的城市规划和建筑布局奠定了街区的基本形态。
2. 战争与毁坏历经多次战争和动荡时期,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尤其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受到了重大破坏,许多古建筑和文化景观遗失。
3. 保护与恢复随着对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逐渐提高,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得到了进一步的保护和修复。
逐步重建了部分被毁的建筑,并开展了相关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项目。
四、文化内涵1. 建筑风格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保存了大量的明清建筑,如传统的庙宇、宅院和商铺等。
南京老城社区型共享街道空间建构与活力营造以成贤街—碑亭巷—延龄巷为例

基本内容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空间利用越发紧张,尤其是对于老旧住区而言, 其公共空间的优化与改造成为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与城市环境品质的重要手段。本 次演示以南京成贤街102号住区的立体绿化为例,探讨宜居视角下老旧住区公共 空间的生态优化设计。
一、老旧住区公共空间立体绿化 的意义
立体绿化是一种将地面空间向垂直方向拓展的绿化形式,其意义在于改善老 旧住区的生态环境,增加绿化面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首先,立体绿化能够降 低城市热岛效应,提高住宅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其次,立体绿化能够提高住宅区 的空气质量,减少空气污染;最后,立体绿化能够改善城市景观,提升住宅区的 品质和价值。
本研究旨在评估吉庆街空间活力的现状,分析影响空间活力的因素,并提出 改进建议。首先,通过文献回顾和实地调查,收集吉庆街的历史、文化、经济和 空间活力等相关资料。其次,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最 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提升吉庆街空间活力的建议。
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回顾,我们发现吉庆街空间活力水平较高,但也存在一 些问题。首先,街道空间的利用不够充分,导致空间资源浪费。其次,街道设施 老旧,缺乏更新和维护,影响了空间品质。最后,街道的视觉形象也需要进一步 提升。
2、公共空间绿化设计
在成贤街102号住区,公共空间的绿化设计也得到了重视。例如,在住区的 中心广场,设计了一座立体花坛,花坛中种植了各种季节性的花卉,使广场成为 住区居民的休闲交流空间。此外,住区的步行道两侧也种植了大量的绿植和花卉, 为居民提供了优美的居住环境。
3、屋顶绿化设计
屋顶绿化是一种将植物种植在建筑物顶部的绿化形式。在成贤街102号住区, 屋顶绿化的设计主要采用了草坪、花卉和小灌木等植物。这些植物在建筑物顶部 形成了一层绿色的覆盖层,不仅能够美化建筑物的外观,还能够起到隔热、保温 的作用。此外,屋顶绿化还能够有效减少城市噪音污染,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高强度开发下的南京古城空间形态特征研究的开题报告

高强度开发下的南京古城空间形态特征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南京市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全国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之一,历经了几千年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遗迹,其中古城内的空间形态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美学价值。
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高强度的城市化和建设活动对南京古城的空间形态和历史文化遗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对南京古城空间形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探讨南京古城空间形态的特征,分析城市化和建设对南京古城的影响,为保护和维护南京古城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的内容本文将分析南京古城的历史背景和演变历程,探讨南京古城的空间形态特征,重点研究以下问题:(1) 南京古城的历史演变与空间结构特征通过对南京古城的历史演变和空间结构的分析,揭示其空间形态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2) 南京古城空间形态特征探讨南京古城内路网、建筑布局、场院空间等方面的特征,剖析南京古城空间内的文化价值。
(3) 南京古城空间形态的高强度开发对比分析通过对南京古城多个时期的发展历史和大量的实地调研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在历史文化保护与现代城市发展的冲突之中,分析和探究南京古城的高强度开发所造成的空间形态变化。
(4)南京古城空间形态的保护和优化在探究南京古城空间形态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保护和优化南京古城的方案与建议。
2、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 文献调查法:收集大量关于南京古城的历史、文化、地理等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
(2) 实地调研法:对南京古城内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南京古城的空间结构特征,数据采集。
(3) 统计分析法:通过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揭示南京古城空间形态的特征与规律。
(4) 专家咨询法:请代表性专家咨询,了解南京古城在保护和发展上的局面和趋势,获取宝贵建议。
三、预期目标和成果本文旨在通过深入了解南京古城的空间形态特征,测评其古代和现代的价值,为南京古城的保护和优化提供参考。
005中国城市绅士化现象下的社会—空间状态——南京鼓楼地区为例

表 4 新建商品房概况
新建商品房
居住
这个时期的居住小区房型较为新颖 ,结构主要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厨卫齐全,
状况 建筑质量好,风貌统一。建筑高度从 6 层到 30 层不等。
环境
整体卫生等基础设施较好,绿化类型丰富包括集中绿地和宅周围绿地及水体,基
设施 本公共服务设施齐全,具有社区活动中心等休闲服务设施。
【关键词】城市绅士化;社会分异;南京鼓楼区
改革开放 30 多年以来,中国经历了大范围、快速度的城市化道路,各级城市建成区向 外“摊大饼式”迅速蔓延;同时,随着城市发展机制的不断复杂化,原有老城地区绅士化现 象亦不断涌现,并表现出新的空间特征与社会影响。虽然近些年来,这些地区价值也逐渐进 行着相应的城市更新,但是,更新毕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部分地块由于条件成熟已经领先 于其它地块完成开发,因此形成了不同年代的社区,这些社区在建筑形态、公共服务设施等 方面的标准存在较大差异。
中国城市绅士化现象下的社会-空间状态----以南京鼓楼地区为例
中国城市绅士化现象下的社会-空间状态
——以南京鼓楼地区为例
滕珊珊
【摘要】在近三十年来的社会发展中,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社会空间结构变革造成了地域空间上的种
种分异。本文在介绍我国城市绅士化现象下的社区空间差异,分析了不同年代社区的物质空间、公共服务 设施、社会属性差异的基础上,描述南京市鼓楼区部分地区衰败的原因,并结合我国城市社会经济状况的 变化,对绅士化现象给我国老城社会空间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了探讨和策略建议。
15
超市菜场
1
1
1
1
1
4
4
1
1
1
同时隐藏在这些差异之后的是社会阶层的不同,不同的阶层由于社会习性、经济条件、 对物质生活和居住环境的追求不同而居住在不同的社区,这些社区不仅表现出物质环境的不 同,深层次的如居民的年龄、职业、生活习性、个人爱好、人生观和世界观也存在较大的差 异,使得老城区的部分地区存在物质空间的衰败。因此,本文结合相关调研对我国老城区部 分地段改造提出相关建议,对当前老城发展完善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为机械工业部深圳设计院建筑师(广东, 518027)城市地段空间生长机制研究南京鼓楼地段的形态分析韩 晶提要 地段形态是城市形态总体结构的一部分。
地段空间生长遵循着一些基本原则,如生长点、中心场等。
对南京鼓楼地段形态生长过程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地段空间生长中存在的普遍规律。
关键词 城市地段 空间形态 生长机制 鼓楼ABSTRACT Th e for m of urban ar ea is a pa rt o f the g eneral struc-ture of ur ba n fo rm ,the g ro w th o f the ar ea space adhere to some princi-ples such as g r owing no de ,ce nt real place e t al .Th e a nalysis o f the pro -cess of N anjing Gulou ar ea g iv es o ut so me ba sic law s lying in urban spa-tial gr ow th.KE Y WORDS U r ba n a rea, Spa tial fo rm , Gro w th mechanism, Gulo u area一 生长中的城市与城市地段 城市形态学认为,城市如同有机体,其发展类似于一个生命的生长过程。
这一观念对今天的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城市空间形态的有机性,古代规划师和建筑师已有模糊的认识。
亚历山大认为一些古老的城镇之所以美丽宜人,是由于其形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有机的,遵循自身统一的逻辑。
齐康教授[1]也指出,城市形态的变化具有生长的规律,显示出如下特征:其一,由内向外、由外向内、或内外同时生长;其二,轴向生长,即沿着河道、干线、公路、山谷、河岸、海岸线生长。
地面上横向的轴、垂直的轴及水平移动的轴共同构成城市形态的生长轴。
他尤其强调城市形态的轴向生长应与生长点相结合。
城市形态的有机及生长不仅仅是表层现象,它有深刻、广泛的内涵。
亚历山大对城市地段生长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2]。
他曾在旧金山水边约12ha 的空地上进行实验,模拟地段的生长过程。
这一过程包括近90个发展方案,约在5年时间内完成。
对全部的生长模型而言,每一个新的步骤都是以一些实体片断的增加为代表,就像一个真正的城市地段的营建和生长过程。
每个具体片断都是经过设计的,但其各自的生长具有偶然性,没有绝对依据事先安排的顺序。
实验过程始终受到一些基本生长机制的约束(亚历山大称之为生长的七条原则),最终生成的地段空间则是富有活力和有机的。
实验开始时,地段已有几条街道、三个码头、工厂、夜总会、仓库等。
新的生长首先从一个大门开始,它不仅仅开设了一个入口,而且为即将延伸下去的街道提供了生长的契机。
接着出现的是一座旅馆,它不仅加强了已有的整体,而且其后部的小花园有可能与未来一个更大的花园连成一片。
也就是说,一个小整体的生长同时蕴涵了一个更大的未来的整体的萌芽。
接着,咖啡店、餐馆等紧邻旅馆出现,它们都在某种程度上使公共花园成为现实,加强已有的小整体。
这明显表现出,单体的生长不仅仅出于其自身的功能需要,同时也在周围环境的生长、完善过程中扮演角色。
其后出现的市场、银行、公寓、停车库等又促使一个新的广场出现。
当然,这个某一时期的中心不是封闭的,它可以向各个方向生长。
在广场中相继出现的喷泉、电话亭、座椅等又“派生”出一系列的小中心,以平衡广场复杂的形状。
接下来水边浴室的建成,使生长呈现出“蛙跳”,跳至一个未曾开发的区域,由于其视觉效果强烈,成为地段新中心的萌芽。
随后大批新项目在其周围聚集,如教堂、住宅、幼儿园、面包店、汽车修理店等,形成地段中心广场。
它们的出现使地段生长的新旧部分连贯有序。
至此,街道网络初具雏形,有助于限定地段中各区域的形状,反过来强化所有片断的整体性。
正如第一阶段一样,在大中心吸引力得到强化的同时,一些微小的富有戏剧性和魅力的中心场,如演奏台、图书馆、家具工厂前的三个小广场等也被创造出来。
从实验过程的图示(图1)可以发现,亚历山大所模拟的地段生长是以一种连续和“蛙跳”相结合的方式反复进行的,并始终围绕着一定的结构,直到整个地块内的密度达到一定程度。
最终产生的地段空间,正如亚氏所言,“确实拥有一些在旧城中见到的积极特色、有机和富有人性,使人联想到美丽的小城”。
亚历山大的实验遵循了七条原则,即:生长的个体性、整体的生长、视觉效应、积极的城市空间、大型建筑物设计、结构、中心的形式,结果产生了一个与自然城镇非常相似的地段空间,这反过来也揭示出,一个高度有序和富有活力的地段空间,其生长机制或许就应符合上述七条基本原则。
地段的生长始终围绕生长点进行,并且生长点往往具有强烈的视觉效应。
其次,在生长过程中,一些小的群体结构(即中心场)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在各单体片断填充中心场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规模—地位的适配特性。
在城市地段的生长过程中,生长点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新物质、新能量、新信息的刺激下发生着变异。
地段生长点进行着转化,不断进行自我完善。
生长点的转换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营建者观念的差异往往是导致其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由于社会经济和营建观念的发展,地段功能发生变化,即地段出现了新的功能,原有部分功能衰退,从而导致地段空间系统中出现了紧张和困难。
只有当一个新的生长点建立、达到一种新的平衡时,这种紧张和困难才会得到解决,旧的生长点则在功能压力下加速转1 亚历山大在旧金山做的城市地段生长机制研究实验化。
这种转化表现于形态生长上,有几个阶段:首先是旧的形态与新的功能发生矛盾,而后旧的形态逐步瓦解,新的生长点从原有形态中游离出来。
由于新的形态在旧的形态尚未解体时已发展成一种潜在形式,并不断吸收游离出来的新要素,使新旧形态相互叠加、相互影响,总体呈现混合现象。
最后新的形态不断发展,取代旧的形态而占据主导地位,并与新的功能重新建立适应关系,经历了一次结构完善——调整——新结构完善的过程。
生长点转换和形态变异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但转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被迫的。
因而,城市地段形态的生长,表现出无序和有序的交叠,有序的形态只具有阶段的合理性,而突变的产生,则是对旧结构的否定,同时孕育出新的有序的萌芽。
地段空间新一轮的生长突变,是与某些独具活力的单体空间相联系的。
这些充满活力的单体片断,在“遗传”地段文脉的同时,为新的飞跃提供契机。
自然演变、生长的村落和古城及其内部地段,由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较慢,而且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来自外部的刺激较少,所以其结构具有的应变力往往可以维持几十年、几百年,空间形体的有机性可明确地表现出来。
而今天城市中的地段,其生长和变化多呈现混合的形态。
二 鼓楼地段空间形态生长分析 鼓楼地段是南京城市发展过程中长期形成的古老地段。
西起鼓楼二条巷,东至丹凤街,北起峨嵋路,南到吉兆营楼。
五条主要城市交通干道——中央路、中山路、北京西路、北京东路、中山北路均在该地段交汇,交汇点即鼓楼广场。
鼓楼地段现存最早的建筑为明应天府选妃和颁诏用的钟鼓楼,位于当时的城区北缘。
1858年,《天津2 鼓楼地段形态(1914年)3 鼓楼地段形态(1934年)条约》签订后,下关被辟为通商口岸。
下关地区的日渐发达,以及下关和主城区的初离后合,使二者之间的大片空地——北城区成为近代城市开发的主要地段。
新的城市格局使鼓楼地段在城市中的地位急剧上升,由旧城西北一隅一跃成为新南京全城的几何中心,并作为城北新区及旧城区之间联结的纽带。
1927年,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首都大计划》以及《首都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调整,使南京的城市结构形态产生了质变。
中山路、子午线路,以及通下关的中山北路以鼓楼为交叉点,便捷的交通使大量的城市建设集中于此。
鼓楼地段在城市中的功能在这一阶段曾屡作调整,《首都大计划》中将其辟为行政区,而后调整为教育区、商业区,因此地段中各种类型的公共建筑,如医院、商场、影剧院、高等学府等于此杂陈,且在目前的形态中仍十分明显。
解放初期,在《南京城市分区计划》中,将城市中心区选在鼓楼一带,主要包括省市机关团体、企业管理机构等,作为全市行政办公的中心区。
城市道路系统的规划决定在鼓楼以南保持旧有的方格网道路形式,鼓楼以北采用环形放射状路网结构。
鼓楼地段作为城垣范围内的全市几何中心,在城市中的地位继续提高,而作为新、旧道路网的交汇点,又暗藏着交通拥挤的隐患。
文革期间,北京东路、北京西路相继开通,鼓楼地段成为五条城市干道的交汇点,而交叉口广场扩建,形成今天的鼓楼广场。
1980年,南京市的圈层式规划完成,鼓楼地段依旧在南京的城市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这一规划思想的指导下,大批高层宾馆、办公楼、大型综合文化设施相继在鼓楼地段出现,地段的形态孕育着新的变化。
鼓楼地段的空间生长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1 早期生长——形态上为从无到有的生长,以水平生长为主鼓楼地段早期的生长以自然生长为主,即生长过程中未曾经历社会和经济的剧变,呈现相对封闭和稳定的形态。
当鼓楼地段被纳入城市范围,并且出现了重要的礼制建筑——钟鼓楼后,鼓楼作为一个原始的生长点,吸引了众多的居民来此居住、生活,民居的营建是地段生长的开端。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段空间以原始生长点为中心向四周扩展,在形态上呈现集中发展的趋势,人口逐渐密集。
从鼓楼地段1914年的形态图(图2)中可以发现上述特点,当时鼓楼所在的土丘及其附近区域路网结构呈放射状,鼓楼位于放射状路网的交汇点。
进行机理分析可以发现其周围自然生长的建筑群整体表现为有机,均与鼓楼的朝向和形态相似。
鼓楼对周围机理生长起到了控制作用,其控制力在一定范围内随距离的增大呈梯度递减。
鼓楼地段的自然生长在近代南京的城市转型中受到了很大干扰。
城市中区位的改变和地位的提高,使地段的功能发生了极大变化。
城市干道和铁路线不断地穿越地段,必然会改变从前原始核心的吸引力。
地段整体形态向外延伸,新的形态生长集中于新拓干道——中山北路、子午线路和铁路沿线区域。
从1934年的形态图(图3)可以发现,在这一区域,建筑或沿道路建造,或由于自身功能的需要及人为的设计而自成轴线,或沿铁路线延伸,总体受约束较少,地段空间由自然生长产生的有机转为整体的混沌。
鼓楼地段早期的生长过程,其形态表现为水平生长,也是自然生长和由外因引起的生长的并存。
其总体形态看似混乱,实际上是无序和有序的叠合。
局部的有序是受鼓楼的影响,主要呈现于以其为中心的附近区域。
而整体的无序则是由于生长过程中受到的经济及社会因素的干扰,并且没有新的控制要素对形态生长进行约束,在新拓干道、铁路附近尤为明显。
2 中期生长——水平生长与垂直生长共存在五条城市干道——中山路、中山北路、中央路、北京西路、北京东路相继穿越地段之后,鼓楼地段的生长呈现出稳定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