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易象数(深图)

大易象数(深图)
大易象数(深图)

2020年宋代易图的流变论文

宋代易图的流变论文 先见于北宋的易图主要有:刘牧《易数钩隐图》中的黑白点《河图》、《洛书》;郑夬《明用书》中邵雍的《伏羲八卦图》(即是《先天图》,经朱震采入《周易图》);二程所传周敦实《太极图易说》中的周子《太极图》(经朱震采入《周易图》);朱震《周易图》(后人更名作《汉上易传卦图》)中所列李廷之两幅《卦变图》。这些易图在流传的过程中产生了流变,以至于演变出不少新的易图。本文旨在以笔者多年研究易图学的专题成果阐述一下这四大易图的流变情况,以彰显宋代易图 __,此举或许会对阐明宋明理学有所裨益。 今见于《道藏》中的《易数钩隐图》为三卷本,而《中兴馆阁书目》记作一卷,且曰:“本朝太常博士刘牧撰┄┄采摭天地奇偶之数,自太极两仪以下至于河图,凡六十四位,点之成图,于图下各释其义。”俞琰《读易举要》记作二卷,且曰:“太常博士刘牧长民撰┄┄黄黎献为之序。”今见三卷本,对于八卦的由来有两种说法:卷一曰“太极者一气也┄┄一气所判是曰两仪┄┄两仪生四象,七八九六之谓也┄┄备七八九六之成数,而后能生八卦。”(并且针对“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谓:“圣人易外别有其功,非专易内之物。”)这就是说,八卦是由太极一气步步生来,此为一说。卷下列《河图》(九宫数图)、《河图四象》、《河图八卦》等图,曰:“龙图呈卦,非圣人不能画之┄┄河出图,洛出书,在作易之前也┄┄龙图止负四象八纯之卦┄┄河图八卦垂其象也,故可以尽陈其位┄┄仲

尼称‘河出图,洛出书’,于宓牺画易之前。”这就是说,八卦是伏羲准《河图》画出来的,此又为一说。北宋时期有彭城刘牧与三衢刘牧,前者字长民,宋真宗时为太常博士,后者字先之,宋神宗时为尚书屯田郎。如果一卷本《易数钩隐图》为黄黎献之师彭城刘牧撰,则《河图》、《洛书》就未必出于其手(有后人窜入的可能)。至于今见《易数钩隐图遗论九事》原名作《先儒遗事》,南宋郑樵就已经怀疑非刘牧撰(谓出于陈纯臣)。是书列《太皞氏龙马负图第一》,图说谓八卦由此图生出曰:“天一起坎,地二生离,天三处震,地四居兑,天五由中,此五行之生数也。且孤阴不生,独阳不发,故子配地六,午配天七,卯配地八,酉配天九,中配地十,既极五行之成数,遂定八卦之象。”而《重六十四卦推荡诀第二》则又谓八卦之由来曰:“原夫八卦之宗起于四象,四象者五行之成数也,水数六除三画为坎,余三画布于亥上成乾;金数九除三画为兑,余六画布于申上成坤;火数七除三画为离,余四画布于巳上成巽;木数八除三画为震,余五画布于寅上成艮,此所谓四象生八卦也。”显然,二书如果是同一位刘牧撰,怎么会对八卦的由来有如此不同的多种说法?由此看来,一卷本《易数钩隐图》的作者刘牧,既然说“河出图,洛出书”是“易外别有其功,非专易内之物”,而且说八卦是由太极一气步步生来,那么,他就不会主张八卦是“圣人则之”什么“图书”画出来的。进一步说,他也不会造出什么黑白点的“河图”与“洛书”(值得人们注意的是:卷一《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二图,到了卷三就改名作《河图四象》、《河图八卦》。卷一《两仪得十成变化》图,到

24-大易象数钩深图-元-张理 7-大易象数钩隐图卷下

24-大易象数钩深图-元-张理 > 7-大易象数钩隐图 卷下 大易象数钩隐图卷下 困蒺藜葛万w株木图 《困》之为卦,属乎九月兑气用事,而临于戌土;泽水为土所壅,故《大象》曰:泽无水,困也。《困》因兑、坎相重而成也。兑正秋,而坎为冬。兑之一阴,象乎始得秋气而蔓草未杀。故为葛万之困。六三则秋冬之交,蔓草叶脱而刺存焉,故为汉药之困。若初六则在坎之下,正大寒之时.也,蔓草为霜杀而靡有孑遗,而所存者株木而已。此《困》三阴爻故系以草木象也。. 井鼎水火二用之图 《井》以阳为泉者,水因天一之阳而生也。坎中之阳出于坎方寒泉也,所谓北方生寒,寒生水之义也。故又日太阳寒水。巽之二阳,一在地位,而趣下是谷,而非井矣;一阳虽在人位,居梵之下,汲之不及,不若五爻浮溢于梵上也。井欲溢,而鼎戒盈,此德为器之辨也。《鼎》卦铉、耳、趾

皆全,而趾欠其一,所以初爻言鼎颠趾,言鼎倒而趾在上也。下一阴反有两耳之象,五爻故曰黄耳,以别初焉。 革卦炉鞴鼓铸图 《革》虽有鼎鬲革生为熟之象,然以炉轮之象为正,盖以离火鼓铸兑金,而金从革也。革而后鼎者,以鼓铸而成鼎也。夏后氏铸鼎,而汤、武因之,以宝其器,故有汤、武革命之象。 震动心迹之图 《震》之六爻,初劝之以有戒惧之心,而后言笑;二又戒之以丧贝而勿逐,是欲人内无妄动于一心,而外无贪其利也;三爻则言震苏苏,是欲人修慝而辨惑,无终入于迷涂也。皆动心之要也。外卦论动之迩,故四言遂泥,以表事之凝滞而不决;五言无丧,以表事之成;上言征凶,以表事之败。 艮背象之图 《艮》之象,言辅、颊不言口,言身不言腹,言夤、限不言脐#3,有背面而立之象,故曰艮其背也。统一卦而观之,

易象图说上

易象图说 上 易象图说上 易象图说从水火的象形符号出发,推演出天文、地理、季节、人生、社会等共计180幅连续的,具有严密易学逻辑的系列图谱,故取书名为《乾坤谱》 本信息 易象图说二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国朝吴脉鬯撰。脉鬯字灌先,蓬莱人。是书隐括诸图,各为之说。以圆图象天,方图象地,因创为竖图象人,以配三才。复集邵子、朱子咏《易》诸诗,附以已作及沈时升诗。末附《八宫纳甲占例》,则今以钱代卜者之所用也。 - ---出《四库总目提要》 现代易象图说的代表著作<乾坤谱>. 主要内容 天文物理学方面 本书应用易学原理,对天体的演化和地球的形成,用图论的方法进行了形象的推演。解释了宇宙的起源和地球的形成过程。同时也将古人观象设卦的过程跃然纸上。使笼罩在“八卦起源”这一千古之谜上的神秘面纱终于被揭开.

地球物理学方面 地球南极海洋环抱陆地,北极陆地环抱海洋。世界地球物理学家对这一现象冥思苦想不得其解。让我们换个角度,用易学原理来解释,陆地高而刚者为阳,海洋低而柔者为阴。地球南极为阴包阳,北极为阳包阴。地球表面就是一个标准的古太极图。大陆漂移的规律与易学原理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数学方面 数学方面本书阐明了八卦的符号就是三维空间中,确定一个正方体八个顶点的立体坐标。而且代表空间标准形态的立方体也正好是由12条边围成的。八卦的立体模型,解释了易经的空间思维属性。提出立体易学理论。 季节气象方面 修正了卦气说,创立了全新的二十四节气卦气图,解决了以往卦气说中的卦象与气候冷热的偏差。解释了夏至时节天气为什么不是最热,冬至时节天气为什么不是最冷。使卦象的阴阳变化完全与自然冷热变化相吻合。 易学学术方面 提出了“大衍之数五十”和"其用四十有九"的新解释: "大衍之数五十",就是天地十数中所藏双数之和,既"天一:一单.地二:一双. 天三:一单一双.地四:二双. 天五:一单二双.地六:三双.天七:一单三双. 地八:四双.天九:一单四双.地十:五双. 天数

杨甲《六经图》说略

杨甲《六经图》说略 宋人杨甲首撰《六经图》,是书在经学、地理图学等领域影响深远。本文结合相关史料、文献典籍对杨氏《六经图》编撰体例进行考索,以为杨书因袭宋代图学之“左书右图”体,又有创新,首创地图学之体例,在图学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标签:杨甲;六经图;体例;文獻价值 宋郑樵《通志总序》云“图成经,书成纬,一经一纬,错综而成文。古之学者,左图右书,不可偏废。”,在《通志》二十略中,郑樵首次将《图谱略》列入其中,这也是自汉代刘歆、班固废“图谱”之学后文献目录中首次出现图作,彰显了宋代图学的地位。六经图文献作为研治“六经”的重要成果,肇端于宋代,宋人杨甲首撰《六经图》,是书因袭了宋代“以图解经”之注疏方式,在此基础上又有创新。本文拟对杨甲《六经图》编撰体例、价值进行考索,以明其在经学史、图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概说 《诗》、《书》、《礼》、《易》、《春秋》是先秦时期的五部典籍,历代学者对五经皆有研究,然以图解五经者乃宋人杨甲首撰。杨甲撰《六经图》,以简驭繁,刻之碑版,以图解经,使经义繁复难懂处一目了然,此乃宋人一大创造。杨甲《六经图》集诸家之长,自为体例撰作是书,在经学史上影响甚大。 有关杨书,史籍多有记载。《宋史·艺文志一》“经解类”载杨甲《六经图》六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三云杨甲《六经图》六卷,朱睦楔《授经图》卷四言杨甲《六经图》六卷,《天禄琳琅书目》卷七言杨甲《六经图》一函六册,《四库全书》本杨甲《六经图》凡十卷,包括《大易象数钩深图》《尚书轨范撮要图》《毛诗正变指南图》《周礼文物大全图》《礼记制度示掌图》《春秋笔削发微图》。清朱彝尊《经义考》卷二四三载杨甲《六经图》六卷。《四库全书》所载卷数与《宋史》、《经义考》所言有异。《四库全书》言十卷乃将《周礼》图分为四卷、《礼记》图分为两卷,其他图皆一卷。《宋史》、《经义考》等言六卷乃按每经一卷分为六卷。故杨甲《六经图》六卷本与十卷本实为一本。 二、体例、价值说略 1、体例 宋代经学昌明,《六经图》作为研治六经的重要成果,其编撰体例因袭“左书右图”体,然与宋初聂崇义《三礼图集注》之“集解体”有异,其编撰特点如次: 第一,杨甲《六经图》总的编撰体例为:首列篇目之总纲,次列具体图文内容,每经图说解或图或谱,体例不一,经图最后皆附有经书传授图。

周易

《周易》周文王 田何:西汉经学大使。孔子授[易],五传至田何。始皇焚书,赖田何口授,始得传于后世。汉代易学宗师,汉初因年事已高,惠帝曾至其家授业。 董仲舒:通晓《周易》,擅用易之阴阳五行说解释灾异之事 孟喜:宣帝时立为博士。其父孟卿善治《礼》《春秋》,孟喜遵父命习《易》,为汉代易学家田何的再传弟子。孟喜以阴阳说《易》,以此推算气候的变化,判断人事的吉凶,为“卦气说”的倡导者。其《易章句》已失传,一部分内容保存在唐僧一行的《卦议》中。 焦延寿:西汉易学家,字赣,梁国(今河南商丘)人。家贫寒,曾因好学而得到梁王资助。学成之后,为郡吏察举,补小黄令,元帝时为三老。政绩优异,专攻易学,曾从孟喜学《易》,自称得孟喜真传,后传之与京房。其说长于灾变,注重易象,以一卦变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共演变为四千零九十六卦,每卦之下皆有韵文繇辞。著有《易林》十六卷,《易林变占》十六卷。 京房:(前77—前37)西汉今文易学“京氏学”的开创者、律学家。东郡顿邱(河南清丰西南)人。曾学《易》于焦延寿,以通变说《易》,好讲灾异。元帝初元四年,以孝廉为郎,后立为博士。因弹劾中书令石显等专权,被捕下狱处死,年仅四十一岁。其易学理论,进一步发挥了孟喜的卦气说,并吸收了当时流行的阴阳五行学说,其主要成就有:1、八宫卦说,把六十四卦分别纳入了八宫。 2、世应、飞伏说。 3、纳甲说,将八宫卦配以十天干,各爻分别配以十二地支。 4、五行说。以五行学说解卦,包括五星配卦、五行爻位、五行生克、八卦休旺等。 5、卦气说,以消息卦和杂卦的关系,解释气候反常现象,演讲灾变。 6、阴阳二气说,以阴阳二气的变易,用来解释卦象和爻象。其著作颇丰,今只传《京氏易传》三卷,其余皆已失传。 郑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东南)人,东汉末年经学、易学大师。博通经学精于天文历法。少而好学,不乐为官。游学十余年,复归乡里,聚徒讲学,弟子众多。后因党锢事被禁,便潜心著述。其著述以诠释古今经文为主,成为汉代经学集大成者。其易学著作有《周易注》、《易赞》、《易论》、《易纬注》,现仅存《易纬注》,其余已失传。其易学的主要观点有:1、以爻辰说解释《周易》经传,力图揭示卦辞和爻辞之间的内在联系。2、以五行解释《周易》,将“大衍之数”看成是五行之气生化万物的法则。 管辂(209-256年),三国时魏术士。字公明,平原(今山东平原)人。年八

宋代易图的流变(一)

宋代易图的流变(一) 提要:本文结合笔者十多年的易图学专门研究成果阐述了宋代《河洛》、《先天图》、《太极图》和《卦变图》四大易图的流变情况,解答了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特别指出:为了能准确地阐述宋明理学,就需要汲取宋代易图学的专门研究成果。 先见于北宋的易图主要有:刘牧《易数钩隐图》中的黑白点《河图》、《洛书》;郑夬《明用书》中邵雍的《伏羲八卦图》(即是《先天图》,经朱震采入《周易图》);二程所传周敦实《太极图易说》中的周子《太极图》(经朱震采入《周易图》);朱震《周易图》(后人更名作《汉上易传卦图》)中所列李廷之两幅《卦变图》。这些易图在流传的过程中产生了流变,以至于演变出不少新的易图。本文旨在以笔者多年研究易图学的专题成果阐述一下这四大易图的流变情况,以彰显宋代易图的来龙去脉,此举或许会对阐明宋明理学有所裨益。 一《河图》、《洛书》的流变 今见于《道藏》中的《易数钩隐图》为三卷本,而《中兴馆阁书目》记作一卷,且曰:“本朝太常博士刘牧撰┄┄采摭天地奇偶之数,自太极两仪以下至于河图,凡六十四位,点之成图,于图下各释其义。”俞琰《读易举要》记作二卷,且曰:“太常博士刘牧长民撰┄┄黄黎献为之序。”今见三卷本,对于八卦的由来有两种说法:卷一曰“太极者一气

也┄┄一气所判是曰两仪┄┄两仪生四象,七八九六之谓也┄┄备七八九六之成数,而后能生八卦。”(并且针对“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谓:“圣人易外别有其功,非专易内之物。”)这就是说,八卦是由太极一气步步生来,此为一说。卷下列《河图》(九宫数图)、《河图四象》、《河图八卦》等图,曰:“龙图呈卦,非圣人不能画之┄┄河出图,洛出书,在作易之前也┄┄龙图止负四象八纯之卦┄┄河图八卦垂其象也,故可以尽陈其位┄┄仲尼称‘河出图,洛出书’,于宓牺画易之前。”这就是说,八卦是伏羲准《河图》画出来的,此又为一说。北宋时期有彭城刘牧与三衢刘牧,前者字长民,宋真宗时为太常博士,后者字先之,宋神宗时为尚书屯田郎。如果一卷本《易数钩隐图》为黄黎献之师彭城刘牧撰,则《河图》、《洛书》就未必出于其手(有后人窜入的可能)。至于今见《易数钩隐图遗论九事》原名作《先儒遗事》,南宋郑樵就已经怀疑非刘牧撰(谓出于陈纯臣)。是书列《太皞氏龙马负图第一》,图说谓八卦由此图生出曰:“天一起坎,地二生离,天三处震,地四居兑,天五由中,此五行之生数也。且孤阴不生,独阳不发,故子配地六,午配天七,卯配地八,酉配天九,中配地十,既极五行之成数,遂定八卦之象。”而《重六十四卦推荡诀第二》则又谓八卦之由来曰:“原夫八卦之宗起于四象,四象者五行之成数也,水数六除三画为坎,余三画布于亥上成干;金数九除三画为兑,余六画布于申上成坤;火数七除三画为离,余四画布于巳上成巽;木数八除三画为震,余五画布于寅上成艮,此所谓四象生八卦也。”显然,二书如果

《先天图》的流变

《先天图》的流变 朱震《汉上易传卦图》列《伏羲八卦图》,图说:“右《伏羲八卦图》。王豫传于邵康节,而郑夬得之。”据邵伯温《易学辨惑》说,此图是郑夬趁王豫病重之际,贿其仆而得,载之于所著《明用书》中。此图方圆各六十四卦,圆图在外象天,方图在内形地。初,邵雍于共城给王豫讲学时,称此图为《伏羲八卦图》,至邵雍至洛阳之后“先天之学”完备,便在给张岷讲学时改称此图作《先天图》。因为这样的“天圆地方”之图,可以用来说“天地万物生成之理”,所以又有《先天图》的命名。邵伯温《易学辨惑》谓邵雍“止有一图,以寓阴阳消长之数与卦之生变”。之所以邵雍先称此图为《伏羲八卦图》,是因此图“一贞八悔”,“八卦”是指“八贞卦”而言。所谓此图寓“阴阳消长之数”,是指邵雍赋予八贞卦圆图之数为“逆数之,震一,离兑二,乾三,巽四,坎艮五,坤六”(见《观物外篇》),是为“时必逆知”之数;赋予八贞卦方图之数为“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见《观物外篇》),是为“物必顺成”之数。所谓寓“卦之生变”,是指邵雍以独特的卦变方法得到此《伏羲八卦图》(以乾或坤为祖,逆爻序“一变而二,二变而四,三变而八,四变而十有六,五变而三十有二,六变而六十有四”的逻辑卦变方法)。邵雍有说无图的是:“乾坤纵而六子横,易之本也”(后人衍作《伏

羲八卦图》)与“震兑横而六卦纵,易之用也”(后人衍作《文王八卦图》)。 朱震在《进周易表》中说《先天图》是由陈抟传下来的,后经李廷之传给了邵雍,而在《伏羲八卦图》图说中却又称“王豫传于邵康节”。《伏羲八卦图》即是《先天图》,其图所寓“卦之生变”方法与李廷之两幅《卦变图》迥然不同,既然不是传自李廷之,更不能遑论陈抟了。对此,我们的结论是:《先天图》为邵雍作,不是传自陈抟。 38448 首先对邵雍《先天图》加以改变的人是朱熹。“先天图如何移出方图在下?曰:是某挑出。”(《朱子语类》)朱熹主张:“若论他太极,中间虚者便是。他亦自说‘图从中起',今不合被横图在中间塞却,待取出放外。”(同上)朱熹仅以六十四卦圆图为“先天图”(是有天无地),为的是以“中间虚者”为“太极一理”。接着至宋末元初,学本朱熹的俞琰则以黑白块替代卦爻原本符号作出上标“月窟”、下标“天根”之《先天图》(见《易外别传》),并将此图之内涵与《周易参同契》的丹道挂钩。 朱熹还本邵雍“乾坤纵而六子横”说,在《易学启蒙》中画出《伏羲八卦方位》图(小圆图),并把邵雍说六十四卦方图“物必顺成”之八数标于圆图八卦之上,于是本来是“逆知四时”的六数“○”型模式之图就成了“逆知二时、顺知二时”的八

周氏太极图原图考

《周氏太极图》原图考 摘要:本文以朱震所列周敦颐《太极图》“动阳”二字的标注为突破口,对比杨甲《六经图》、《道藏·周易图》所列及朱熹改造等诸流变图,结合周敦颐《太极图易说》及《易通》的文字叙述,考证了周敦颐《太极图》的原貌。笔者认为,对《周氏太极图》的考辨,应从其“流变”入手,进而求得其图之原貌,然后方可进入考证其图之来源。文中指出:周敦颐以太极为一气,主太极有动静而生阳生阴之说,而朱熹则以太极为一理,而“理不会自动静”,动静只是阴阳自身之动静,出于建立其理学系统的需要,便有意对杨甲所列《周氏太极图》进行了改造。于是,通过比较二人太极观之不同,便可从中分辨《太极图》原图与改造图之间的差别,从而分析其二人各自的理学思想。 关键词:周敦颐;太极图;太极图说 A textual research on ZHOU Dun-yi's original Tai ji Diagram Abstract: Taking the two words of “dong yang” (moving Yang) in ZHOU Dun-yi’s Tai ji Diagram illustrated by ZHU Zhen as a breakthrough point, comparing it with YANG Jia's Liu jing Diagram, diagrams of Zhouyi illustrated in Dao Zang (Library of Works Concerning Daoism), and that transformed by ZHU Xi, as well as with reference to certain narrations in ZHOU Dun yi’s Tai ji tu yi shuo and Yi Tong, this paper makes a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original state of ZHOU’s Tai ji Diagram. The author holds

第06讲-宋代的易图教学文稿

第06讲宋代的易图 ——从《道藏·周易图》中的两幅图说起明英宗十年(1445年)结集而成的《正统道藏》中有《周易图》一书。是书约成于南宋末期,所集之图大部分是杨甲《六经图》易经图(名《大易象数钩深图》)和郑东卿《周易疑难图解》之图。其中,陈抟的《帝出震图》和范谔昌的《四象生八卦图》,却是两幅早出于北宋年间而不为人们有所注视之图。一般讲“河图洛书”、“先天图”和“太极图”这三大易图的传承,都要提到陈抟(字图南,号希夷先生)和范鄂昌。我们先把这两幅图展现出来,或许会对弄清三大易图的来龙去脉有所帮助。一陈抟的《帝出震图》(见下图)图说:希夷曰:“正位称方,故震东、离南、兑西、坎北。四维言位,故艮东北、巽东南、乾西北、坤西南。坤独称地者,盖八方皆统于地也。兑言'正秋’亦不言方位者,举正秋则四方之主时为四正,类可见矣。离称'相见’,以万物皆见于此也。兑称'说言’者,以正秋非万物所说之时,惟以兑体为泽者,物之所说而不取其时焉。艮称'成言’者,以艮之体终止万物,无生成之义,今以生成初言者,以艮连于寅也,故特言之。坤加'致’字者,以其致用于乾也。触类皆然。”我们从此图与说中可知,图是本《说卦》而出,说是为解《说卦》而言。《宋史·隐逸传》说陈抟“好《易》,手不释卷”,这

一图及说正是他本《易传·说卦》“手不释卷”的心得。所谓“心得”,自然有他自己的体会,图中加一“帝”字并有五空心圆点,注曰“主造化之尊称,即天五也”,正是本于《尚书·洪范》“次五曰建用皇极”之义而出。值得注意的是,陈抟在这里只是以图与说解释《说卦》的有关文字,并没有相对于“先天八卦图”而称此图为“后天八卦图”。又其作图元素有空心圆点,则与后来刘牧《易数钩隐图》的作图元素相同(如果将此图的八卦标以“戴九履一,左三右七,四二为肩,六八为足”的黑白圆点,即得《易数钩隐图》中的《河图第四十九》图)。此图即为南宋郑樵《通志》“记有”的“陈希夷易图”。是我们所见唯一出于陈抟的易图。后人因陈抟以五个空心圆点为奇数“天五”,以实心圆点为偶数二、四、六、八、十,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既有图中标以“天五”之易图,再全出“九宫数”之图,亦是“顺理成章”的事。至于称之为“河图”,或称之为“洛书”,则又是称者的个人体会而已。刘牧称之为“河图”,自有他自己的“道理”。然而,“建用皇极”出于《洪范》,而相传《洪范》又是箕子叙“天乃锡禹洪范九畴”,汉时又有人说“洛书者,禹治水时,神龟负文而列于背,有数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这大概又是称之为“洛书”的“道理”所在。无论他们的“道理”如何,我们由此倒可以得知:陈抟此图正是后来“河图”或“洛书”之源。也正因为有如此

“伏羲四图,其说皆出邵氏”辨

“伏羲四图,其说皆出邵氏”辨 郭彧 《周易本义》卷首列九图,其中冠以“伏羲”之名者有四图:《伏羲八卦次序》、《伏羲八卦方位》、《伏羲六十四卦次序》、《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并云:“伏羲四图,其说皆出邵氏。” 言“其说皆出邵氏”,并不等于说“伏羲四图”皆传自邵雍。邵伯温言其父学曰:“止有一图,以寓其卦之生变与阴阳消长之数。”○1据朱震《汉上易传卦图》所列,此“一图”为《伏羲八卦图》(方圆六十四卦合一之图,即《先天图》)。朱震所列《伏羲八卦图》采自郑夬之书,而郑夬则是贿赂王豫仆人得此图,王豫则于共城拜邵雍为师而受此图。邵雍移居洛阳后对张岷讲学时又改称此图为《先天图》。 《先天图》外六十四卦圆图象天,内六十四卦方图形地,以寓“天圆地方”、“天地相函”、“统体一太极”之义。方、圆六十四卦皆“一贞八悔”,圆图之贞卦为“乾坤纵而六子横”。在邵雍看来其八贞卦之方位与《说卦》“天地定位”一节之说有合,因而邵雍有“天地定位一节,明伏羲八卦”之说○2。正因有此说,亦是邵雍当初为方圆六十四卦合一之图命名为《伏羲八卦图》的理由。后来,邵雍的“先天易学”臻于成熟,遂将《伏羲八卦图》更名作《先天图》。 就冠以“伏羲”之名言,邵雍是止有“伏羲一图”。就图式而言,《周易本义》所列《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则与邵雍《伏羲八卦图》相同。可见,所谓“伏羲四图”,只有第四图为邵雍所传易图(本名《伏羲八卦图》或《先天图》,朱熹更改作《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其余三图皆非出自邵雍。 我们来考辨一下《伏羲八卦次序》、《伏羲八卦方位》、《伏羲六十四卦次序》三图出自何人之手,并讨论其说是否“皆出邵氏”的问题。 一 黑白块《伏羲八卦次序》、《伏羲六十四卦次序》二图乃朱熹作 朱熹言“伏羲画卦自然次第”曰:“是从两仪、四象加倍生来底。”○3《伏羲八卦次序》(小横图)与《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大横图)是以黑白方块象一阴一阳替代原卦爻符号所作之图。我们读《文公易说·杂问答·答袁枢》可知,当袁枢看到这两幅图后,就提出了“四爻五爻者无所主名”、“黑白之位尤不可晓”等问题。朱熹回信答辩:“乾则三位皆白,三阳之象也;兑则下二白而上一黑,下二阳而上一阴也;离则上下二白而中一黑,上下二阳而中一阴也;震则下一白而上二黑,下一阳而上二阴也,巽之下一黑而上二白、坎之上下二黑而中一白、艮之下二黑而上一白、坤之三黑,皆其三爻阴阳之象也。盖乾、兑、离、震之初爻皆白,巽、坎、艮、坤之初爻皆黑,四卦相间两仪之象也;乾、兑、巽、坎之中爻皆白,离、震、艮、坤之中爻皆黑,两卦相间四象之象也;乾、离、巽、艮之上爻皆白,兑、震、坎、坤之上爻皆黑,一卦相间八卦之象也……一画为仪,二画为象,三画则为卦,则八卦备矣。此上若旋次各加阴阳一画,则积至三重再成八卦者,方有六十四卦之名。若径以八卦遍就加乎一卦之上,则亦如其位而得名焉。方其四画、五画之时未成外卦,故不得而名之耳。”又就图的出处答辩:“仆之前书固已自谓非是古有此图,只是今日以意为之,写出奇偶相生次第,令人易晓矣。其曰画前之易,乃谓未画之前已有此理,而特假手于聪明神武之人以发其秘,非谓画前已有此图,画后方有八卦也。”(朱熹我在前一次写给您的书信中就已经说明,古时并没有这样黑白之位的易图,而是我特意创造的,为的是使人们易于理解八卦和六十四卦奇偶相生的次序。) 邵雍曰:“阳不能独立,必得阴而后成,故阳以阴为基;阴不能自见,必待阳而后见,故阴以阳为唱。”又曰:“阳得阴而立,阴得阳而成。”又曰:“独阳不生,寡阴不成也。”邵雍既有此说,他还会以独阳或独阴的“一分为二”为“四象”吗? 邵雍曰:“八卦相错者,相交错而成六十四卦也。”邵雍既有此说,他还会有“四爻五爻

“周子”周敦实《太极图》的流变

“周子”周敦实《太极图》的流变 太极图北宋周子《太极图》实为周敦实(后为避英宗讳改名曰敦颐)《太极图易说》中的一幅易图。是继刘牧一○《太极第一》图之后的一幅四层太极图式之图。此图实为周子为了阐明《易传·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一段文字而作。其图之内涵与《太极图易说》及《易通》内容相通。上一○为佐“易有太极”之义而画;二○为佐“是生两仪”而画,与图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有合(黑白相间半弧图形表“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之义);水、火、木、金四象数一、二、三、四连下一○为一层,表达“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义(“乾道成男”与“坤道成女”就是乾坤三索生六子共成八卦),最下一○表达“生大业”以八卦相错生六十四卦说“万物化生”。邵雍曰:“老子,知《易》之体者也。”(《观物外篇》)《系辞》中的这一段话,就是在叙述“《易》之体”。周子制作易图之模式就是本《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说:“一为太极”为上一○,“一生二”为二○,“二生三”为五行四象连下一○,“三生万物”为最下一○。我们从朱震所列《太极图》中可以考察周子《太极图》原图的面貌。是图在“子”位标有“动阳”二字,以汉儒“阳生于子,阴生于午”之说考之,其上“午”位当是“静

阴”二字。此“动阳”与“静阴”正是周子《易说》“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之义的缩略语。周子是在说“太极”的动与静,而不是说阴与阳的动与静。邵雍曰:“太极一也,不动。生二,二则神也。”(同上)周子《易通》曰:“发微不可见,充周不可穷之谓神。”又曰:“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二○“是生两仪”是“神态”,而不是“阳动”与“阴静”的“物态”。由此可见,既然周子《太极图》原图二○之“子”位标有“动阳”二字,则其“午”位就应该标有“静阴”二字。对此,我们的结论是:有四重图式,而且子位标“动阳”、午位标“静阴”的《太极图》,是周敦颐为解释《易传》有关文字而作,不是传自陈抟。司马迁两宋间人杨甲集《六经图》,其卷一《易经》图名曰《大易象数钩深图》。所列《易有太极图》就是经过演变的周子《太极图》。其演变之处有二:一是变“子位”的“动阳”为“阳动”,并外加一椭圆移至五行四象图式的“火”与“水”之间;一是将五行四象图式与三○断开,变四层图式为五层图式。朱震所列图,二○右上方为竖写“阴静”二字,杨甲所列图之所以要改“动阳”作“阳动”,盖出于与“阴静”对应的考虑。殊不知朱震所列图已非周子原图,其“子位”所标“动阳”实出于周子本意,而右上方“阴静”实不当竖写,当把“阴”字移至“静”字之左(古人读横写字自右向左,如下方自右向左“万物化生”例,既然二○之下是“动阳”二字,那么其上就应当是“静阴”二字)。以讹传讹,以己之误而导人之误,杨

钦定四库全书荟要书目

钦定四库全书荟要书目 钦定四库全书荟要书目 一、大陆吉林人民出版社版 中文名: 钦定四库全书荟要(全100册) 版本: 7月28日新增《荟要(集部第1-25册)》[DJVU] 发行时间: 1997年05月01日 地区: 大陆 简介: 编委:许翔、周殿富、齐书学、叶天洪等 出版:吉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五月第一版 书号:ISBN7-206-02629-X/K52 《钦定四库全书荟要》影印序戴逸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著名学者160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

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馆征书,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历时7年,共征集图书12237种;然后由四库馆臣对内府藏书以及从各地征集的图书进行校订,提出应抄、应刻、应存的具体意见。其中,应抄、应刻之书被认为是合格的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而应存之书则不能收入《四库全书》,仅仅是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存目。《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收入图书3457种,凡79070卷,装订成36000余册,6752函。成为中国历史上卷帙最多的一部丛书。 《四库全书》的编纂抄写历时10余年,共抄出7部,全书底本藏于翰林院,第一部抄本藏于文渊阁,其他六部分别藏于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热河文津阁,是为北四阁;镇江金山文宗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杭州西湖文澜阁,是为南三阁。 当乾隆帝下诏开馆征书时,他已是63岁高龄的老皇帝了,这项浩大的工程能否在他有生之年完成,他自己也没有把握。用他自己的话说“朕临御已三十馀年,亦望望岁矣,斯事体大物博,时略嫌迟”,于是乾隆帝便有了依照全书体例,另编一套卷帙较少的丛书的想法。同年五月初一,乾隆帝颁下谕旨,以全书卷帙浩如烟海,不易检索为由,命在《四库全书》中“撷其菁华,缮为荟要,其篇式一如全书之例。”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