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画在宋元绘画中的艺术地位及影响黄志坚

界画在宋元绘画中的艺术地位及影响黄志坚
界画在宋元绘画中的艺术地位及影响黄志坚

界画经历了自秦汉魏晋南北朝形成时期的无足轻重的地位,到隋唐发展时期的点缀辅助的次要地位,到五代成熟时期的纯界画主体地位,再到两宋由上到下备受推崇的“显学”重要地位,最后回归到元代时期无足轻重地位的演变。那么,界画在宋元绘画中的艺术地位及其影响究竟如何呢?现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详论其艺术地位和影响。

一、从宋代画科分类来看

从宋元画史来看,北宋初刘道醇在《宋朝名画评》中把画科分为人物、山水、番马走兽、花卉翎毛、鬼神、屋木六门,屋木排末门;他在《五代名画补遗》中把绘画分为人物、山水、走兽、花竹翎毛、屋木、塑作、雕作七个门类,其中屋木门排第五,虽排在塑作门和雕作门之前,但由于后二者从严格意义讲属于雕塑,故界画实际上仍排于末科,地位不很高。

北宋中期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把绘画分为人物、山水、花鸟、杂画四门,郭没有把屋木单列,仅把善屋木者归为杂画门,与人物、山水、花鸟大科比仅能归为杂画门,可见地位亦不很高。

北宋末宋徽宗诏命编撰的《宣和画谱》把画迹分为道释、人物、宫室、番族、龙鱼、山水、畜兽、花鸟、墨竹、蔬果十门,宫室排列于十个门类中的第三,仅次于道释、人物,此是写实绘画兴盛并达到顶峰状态之时的大环境影响下,以及宋徽宗把界画当作画院入学考试和画院学生学习的必修课的推动下,才达到第三的高位。在这两者的深层原因影响下培养了一大批画院专业界画创作高手的主体群。再者,宋历代皇帝为了粉饰太平利用绘画的宣教功能教育民众,从而形成“上有所好,下必从焉”的影响,培养了拥有一批接受宫室题材审美的广大受众客体群,二者合力之影响,故把界画推到至高的艺术地位和至热艺术门类,界画在当时成为一门“显学”亦是由此而来。综观画史,北宋界画确实在界画史上达到最辉煌的时期,也是界画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时期。

南宋末邓椿在《画继》中把画科分为仙佛鬼神、人物传写、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兽虫鱼、屋木舟车、蔬果药草、小草杂画八科,其中把屋木舟车列为八科中的第六,看似没有排在最后,但实际上仅在杂科“蔬果药草”、“小草杂画”之前,实质还是末科,地位亦不很高。

从以上分科考察分析,很清楚地看到界画在当时总体上属于排在靠后的末科位置,但在北宋成为“显学”,尤其是在北宋末徽宗宣和时期地位非常高,排在了第三的位置。可见,界画在两宋时期,特别是北宋时期的艺术地位极高,影响也非常大。

界画在宋元绘画中的艺术地位及影响

■黄志坚株洲美术馆(株洲画院)

[摘要]本文就宋代画科分类、有史可考的界画家人数、历代评论家对界画品评和

界画家对后世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详论了界画在宋元绘画中的艺术地位及影响。

[关键词]宋元界画绘画艺术地位

水墨丹青

S H U IMO DAN Q IN G 97

二、从有史可考的界画家人数来看笔者通检画史,细查画家与界画家的从业人数与比率等情况,分别如下: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八载隋画家十六人,其中界画家有董伯仁、郑法士二人,兼善界画家有展子虔一人,共三人,占画家总人数的18.7%;卷九、卷十分载唐朝上、下画家一百九十一人,其中有界画家檀智敏、董萼二人,兼善界画家有吴道玄一人,占画家总人数的1.5%。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二分别录唐末画家二十七人,其中仅有尹继昭一人是界画家,占画家总人数

的3.7%;五代画家九十一人,其中界画家有胡翼、朱简章、赵元德、赵忠义、卫贤、朱悰、陶守立、竹梦松、何遇、周文矩、僧楚安等十一人,占画家总人数的12%;卷三、卷四录北宋朝建隆元年后至熙宁七年画家一百五十八人,其中有郭忠恕、王士元、王道真、高元亨、孟显、陈士元、朱澄、刘文通、蔡润、何霸、吕拙等一十一人,占画家总人数的7.5%。

邓椿《画继》载熙宁七年至乾道三年画家二百一十九人,其中界画家仅有赵楼台、郭待诏、任安、刘宗古五人,占画家总人数的2.2%。

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录北宋画家四百一十七人,其中界画家有陆文通、郭忠恕、王士元、燕文贵、蔡润、吕拙、刘文通、刘坚、赵楼台、郭待诏、任安,兼善界画家有高克明、赵元亨、王道真,共一十四人,占画家总人数的3.3%;收南宋画家二百九十九人,其中界画家有赵伯骕、朱锐、刘宗古、李嵩、周询,兼善界画家有李唐、苏汉臣、刘松年、萧照、马远、夏珪、赵伯驹、赵大亨,共一十三人,占画家总数的4.3%;录元画家一百七十七人,其中界画家有王振鹏、李蓉瑾、卫九鼎三人,占画家总人数的1.7%。

从上面隋、唐、五代、北宋、南宋、元历朝有史可考的界画家从业人数来看,界画家是比较少的,其中界画家占总画家人数的比例情况分别如下:第一组,隋18.7%、唐1.5%;第二组,唐末3.7%、五代12%、北宋7.5%;第三组,北宋末南宋初2.2%;第四组,北宋3.3%、南宋4.3%、元1.7%。数据分析显示留名青史的界画家较少,平均数为6.0%左右。这说明历代界画创作主体群从业人数相对较少,显然对界画的发展受到一些限制。既然主体群不多,那么客体接受群相应也会少些。因此,很难获得像人物、山水等大科的社会认可度那么高,社会的普及性也会差一些,所以社会地位不是很高。但隋、五代、北宋界画家从业人数较多,占画家总人数比率分别达到了18.7%、12%和7.5%,三个时期的平均数达到了12.7%。也就是说,一百个留名青史的画家当中就有十多个是界画家,这在画科中画家从业人数比率中是相当高的,不亚于当时的人物、山水和花鸟画科。所以隋、五代、北宋界画家艺术地位相当高,社会影响也非常大。

三、从历代评论家对界画品评来看

唐张彦远把绘画品评分为上、中、下品三等,然三品又分为上、中、下三等,计九等次。张彦远评隋界画家展子虔画迹为中品下,董伯仁与展子虔同品;郑法士画迹为中品上等次,这与张彦远对东晋顾恺之、宋陆探微的上品上等次差三个档次。显然在唐张彦远时代界画家地位不很高,居中也。

唐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对其录入的九十七位画家中的亲见画迹进行了品评。他是按照“神、妙、能、逸”四品分论。前三品又分为上、中、下三个等次,对不拘常法的逸品则不分等次。其中把界画家檀知敏、郑俦画迹定为妙品下的等次,与当时“国朝第一”、后人尊为“画圣”的吴道子差了六个等次,属中等偏下的位子。所以唐时界画家的地位也不高。

宋初刘道醇《宋朝名画评》对绘画品评列“神、妙、能”三个等次。其中把善屋木的郭忠恕、王士元的画迹列为神品;把善舟船、盘车的燕文贵、蔡润画迹列为妙品;把兼善界画的王道真画迹列为能品。刘又在《五代名画补遗》中把善屋木的卫贤画迹列为神品,把善画宫室池阁的何遇画迹列为能品。刘是第一个把界画家画迹列为最高级别的“神品”等次加以评论的品评家。五代与两宋界画家艺术地位极高,与主科人物(道释)、山水同时登上了品评的最高位置“神品”之列。

(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中把品第分列“逸、神、妙、能”四格,其中妙、能二格又分上、中、下三等。界画家赵德玄画迹列为妙格中品、赵忠义画迹列为妙格下品、僧楚安画迹列为能格中品,等次均在中等偏下。说明在当时艺术地位不很高,影响不很大。

从上面唐宋两朝理论家对界画家的品评定格来看,界画家的艺术地位总体来说并不是很高,影响也不水

青S H U IMO DAN Q IN G 98

参考文献:

[1]潘运告主编.中国书画论丛书.图画见闻志.画继[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2]潘运告主编.中国书画论丛书.宋人画评[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3]潘运告主编.中国书画论丛书.宣和画谱[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4]潘运告主编.中国画论丛书.唐五代画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5]潘运告主编.中国画论丛书.元代书画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6]朱和平主编.中国书画史会要[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

[8]俞剑华编著.中国画论类编上、下[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11][元]脱脱等撰.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2.

[12][明]宋濂等撰.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2.

[13]周积寅、王凤珠编著.中国历代画目大典战国至宋代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14]周积寅、王凤珠编著.中国历代画目大典辽至元代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15]王伯敏著.中国绘画通史上、下卷[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16]叶郎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7]梁思成著.营造法式注释[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18]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之中国绘画全集五代宋辽金1-5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19]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之中国绘画全集元1-3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20]傅东光.画中楼阁———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中国古代建筑画[J].故宫博物院院刊,

1999(02).是非常大。但其中有五代卫贤、

北宋初郭忠恕、王士元荣列“神品”的最高位,影响非常大。这说明界画与其他画科一样可以登大雅之堂,是能够赢得包括评论家在内的审美者的青睐、追捧与好评。

四、从界画家对后世的影响来看

界画从两宋时期达到鼎盛,

特别是北宋达到巅峰状态,历元开始渐渐式微,至明清彻底衰落。作为一个门类或者画科达到顶峰然后衰落,这是事物发展必然规律。但就界画来说,从产生到发展、成熟、衰落的过程相对较短,尤其是迅速式微与彻底衰落说明有很大的局限性。界画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只能写实表现,很难写意表达。界画的写实到写意发展,变到马和之笔下的楼阁为极限,否则就不是界画范畴了。故界画很难进入文人写意画的行列,而迅速衰落;二是界画写实难工,其法度森严,不合度便不入流,这无形中在技术难度上设制一个大门槛,让很多想攻此门类的基本功不过关的画家提前止步。所以它的主观创造者和客观接受审美者的面都受到局限。也就是说,界画的形成就像孙悟空被观音戴了一个紧箍咒式的套一样,无法跳出这个写实的圈套中,故无法持续长远发展;三是南宋界画家大量借用辅助工具进行创作,错误的将界画引向工艺方向发展,对纯绘画艺术来说引向工艺化等于走入了死胡同。一个有局限性,且局限性非常大的门类对后世的影响肯定不会很大,地位也就不会很高。所以明清中的几百位有史可考的画家中,界画家总共加起来才五位。且这几位界画家大多以临古为主没有创新,面貌呈现老态龙钟之态。试想,光靠几位界画家是无法挽回界画衰落的局面。所以从民国到现当代,特别是现当代几乎很少有人从事界画创作与研究,甚至到了很少有人知晓“界画”的尴尬境地。因此界画在宋元以后的影响不大,社会地位不高。

结语

两宋界画家不仅艺术地位很高,

而且社会地位很高、社会影响很大,甚至一度成为当时一门“显学”。界画在整个中国绘画史中的艺术地位并不是非常高,影响不是非常大,仅属于绘画中的其中一科而已,但界画有完整系统的文脉,即包括界画史、界画画迹、界画家、界画理论、技法和美学特征等。界画是写实绘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界画以其工稳精细的写实风格在北宋与花鸟、山水画科同登中国写实绘画巅峰的高度,界画的兴盛为中国的写实绘画达到巅峰之极的高度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谈中国的绘画,特别是谈中国的写实绘画不可不谈界画,抛开界画谈中国绘画,是不完整的。因此,界画在中国绘画史中,特别是在写实绘画史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

(责任编辑:翁婷皓)

水墨丹青

S H U IMO DAN Q IN G 99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对比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对比赏析》 ——泼墨仙人和吹笛少年 会计专科1105班万毅指导老师李雅娟 【内容摘要】美术即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观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表现。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生产形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西方的绘画艺术也在逐步完善,各自都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代表作品。由于中西方的地域环境、文化、历史等等人文环境的不同,因此,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观念和表现上有着差异和趋同性,通过中西方绘画作品内容、形式的对比,以及中西方艺术观念差别的简单描述,最终认识到中西方在差异和区别之上的共同目标。中国非常强调人与自然的调和,认为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人是自然中后生的一部分;而西方则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自然为人类而存在。这种观念的差异,表现在艺术中,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主张,也使的艺术形式和表现的多样化。在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传统和风格。中西方世界观、艺术观等方面虽然有着差异,但毕竟是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人类,必然存在着相似或共同点。本篇论文就是通过分别介绍一幅中西方的代表作品,来认识中西方绘画的差异。通过分析和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做到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更好的去发展和弘扬中方文化艺术。 对比作品为梁楷的《泼墨仙人》和马奈的《吹笛少年》 【关键词】梁楷;泼墨仙人;马奈;印象派 【正文】 (1)梁楷——《泼墨仙人》 梁楷是南宋画坛上独树一帜的大画家,擅长画人物、鬼神和道教佛教中的神佛,同时亦画山水、花鸟,水平也很高,晚年曾被任命为南宋画院的待诏,并赐佩金带,由于厌恶画院中的种种清规戒律,毅然将金带挂在院中,悄然离职而去。他这种豪放不羁的性格也生动地体现在作品中。《泼墨仙人》是梁楷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人物画泼墨人物代表性作品。 《泼墨仙人》中的仙人形象,并不象古代壁画中的神佛,头上画着光环,神情庄重玄妙,不可一世,竭力表现出某种崇高感、神秘感。这个形象似乎来之于生活,正如后人题款上写道:“大似高阳一酒徒”,象喝醉的和尚,长襟宽袖上洒满了酒渍,醉意朦胧,漫步街头,自得其乐,有着人间的真实和亲切感。然而,他又绝对不是人间可以寻找到的形象,前额和秃头是那样出奇地高耸宽大;眉眼口鼻又是那样出奇地挤在一堆,似醒未醒,似笑非笑,一脸怪相,似乎有着无限的智慧,看透了宇宙的一切,他袒露胸腹,无拘无束,精神在自由自在的天地中飞翔。这种极度夸张了的形象,是人,也是神,或者说是人化的神。 在这幅画中,画家梁楷对画中人物以简化和夸张、变形等处理使之“传神”。相比于西方人物画,中国人物画除了在手法上不最求科学真实外,中国作品留下的印象却一时难以找到恰当的现代词汇来概括,这时还是觉得“气韵”二字比较符

结合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中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的区别与联系_百度重点

结合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中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西艺术内在本质的差异。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即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即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它们虽不能准确地再现现实景象,但却气韵生动,能带给人一种意境之美。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现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和西班牙的著名画家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像》等。所以中西方传统绘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给人的感觉不同。中国的山水画充分表现了自然之美,表现的是人格化的自然,能让人融入山水之中,怡情自然。如展子虔的《游春图》是一幅描绘自然景色为主的青绿山水画卷,表现人们春天出游的情景。画家在不大的绢幅上以妥善的经营、细劲的笔法和绚丽的色彩,画出了青山叠翠,花木葱茏,波光粼粼的春光佳境,图中山青水秀,水天弥漫,在波光潋滟的湖面上,一艘华丽的高篷游艇随波荡漾。船中三位女子纵目四望,陶醉于明丽的湖光山色,流连忘返。湖边数人或骑马或漫步于山间小道,或袖手仁立岸边,兴致盎然。画家通过对各种自然景色和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成功地体现了《游春》这一主题。中国花鸟画既形似 又神似,不仅表现了花鸟之美,而且花鸟都被赋予了画家的思想感情,形象生动。《鸡雏待饲图》描绘的是两只卧立各一、茸茸可爱的雏鸡,通过它们张开的小嘴以及向同一方向张望企盼的情态,我们似乎可以听到它们对画外母鸡迫不及待地“叽叽”呼唤,这呼唤可能是它们表达见到母鸡的喜悦之情,也可能是诉说它们饥饿难耐之苦。画中两只雏鸡虽然向同一方向张望,但它们的动态却完全不同,一只是欲立前瞻,一只为侧身回顾,给人以静中寓动之感。这幅画没有任何配景,显得非常单纯,但却笔墨无多意更浓。中国的人物画虽不能明确表现出人的相貌,但人物的动作神情却非常真实。《洛神赋图》是以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为脚本加以

中西方绘画艺术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父亲和蒙娜丽莎的微笑 国贸1002 XXX 指导老师李雅娟 【内容摘要】美术即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观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生产形态。油画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体现着一种新型审美价值——意境审美,而这,其实是古老的传统审美。这听起来就是一个悖论,是油画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上存在着的众多的悖论之一。但悖论往往孕含着生机,随着对西方绘画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人们更加清晰和准确地发现了自身传统文化的优势。重新认识古典的意境审美,并将之在当今油画创作中进行解读和转换,是油画创新的资源之一,也是油画由走向自主发展的必由道路之一。 在《中外美术鉴赏》这门课中见到了许许多多的世界名画,其中很多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最喜欢的是罗中立的《父亲》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随着对达芬奇了解的深入,对大师创作的背景、时间和境况也有了更多了解。花费了很长时间才完成,它为达芬奇大师的绘画生涯画上了一个圆满句号。至今大家还都会被这幅画深深震撼,也被达芬奇大师对绘画的热情和执著追求而感动。 【关键词】中西;绘画;父亲;蒙娜丽莎 【正文】 1 《父亲》 在油画中追求意境,开拓油画审美的本土化的路途中,罗中立的《父亲》堪称是一幅意境深远的经典之作。这幅作品描绘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农形象,却像一首扣人心弦的沉重又悲怆的奏鸣曲令人震撼令人感动。 《父亲》这幅中国油画史上的“名作”,主要从意境审美角度进行分析。绘画的意境由象内之境和象外之境构成。首先,《父亲》的象内之境:人物形象。这是一个农民形象的父亲,画里的“父亲”脸上布满皱纹、额头流淌着汗水,手里端着一个粗瓷大碗,望着前方。对于油画《父亲》,相信观众不会把它当作画家罗中立本人的父亲的肖象来看待。即便知道这个“父亲”的真实身份,观者的欣赏还是不会就这个形象而止,还仍然会产生很多联想和感触。这其实触及到了意

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赏析 ——绘画的两大体系赏析 内容摘要:中西方艺术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断演变的同时,既继承先辈留下来的风格,也加入每个时代赋予的新元素。 这篇文章中将中西方艺术中两大体系的主要代表绘画作品进行各个角度的分析和研究,从中找出共性和各自特色为今后的艺术学习研究创作夯实基础。 中西方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既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既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野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示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 所以中西方传统绘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给人的感觉不同。 关键词:绘画的两大体系赏析;中国画;壁画;水彩、水粉画;版画;素描;新画种。 绘画的两大体系:欧洲油画和中国水墨画。 油画艺术可以说是世界绘画艺术中最有影响的画种。油画是以油为调和剂调和颜料在经过制作的不吸油的平面上描绘而成的绘画。其特点是颜料色彩丰富鲜艳,能够充分表现物体的质感、量感,能够传达物象所处空间的光线、色调和气氛,使描绘对象显得逼真可信,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统称。从广义上说,中国画包括中国传统绘画的各种 类别,但我们所说的中国画通常是指以水为调和 剂,以墨为主要颜料的一类,又称“水墨画”、“彩 墨画”。中国画表现出变化无穷的线条情趣,以墨 代色则表现了中国画独具特色的丰富的艺术表现 力。

中国美术史(宋元时期美术)

宋 山水画 简述两宋山水画风格演变的基本脉络 A.北宋山水画常采用全景式构图,或山峦重叠,树木繁杂或境地宽远,视野开阔;或铺天盖地,丰盛错综、或一望无际邈远辽阔,笔墨繁而含蓄,爽利而凝重 B.a由于政治上的变迁和画家生活地区的向北面移,使南宋的绘画艺术从内容到风格都有新的变化,主要变现在弃置北宋以来以主峰为中心的高山激流式构图和细密繁复的笔墨,而创新为简笔化、单一纯化的形式,常用两对角远近对照方法形成对角线构图,使画面的中心偏离正中进行构图 b诗意的追求和细节真实同时并举 c堆成走向均衡,空间更具意义 总的来说,北宋以雄浑、辽阔、崇高胜,南宋以秀丽、工致、优美胜。 北宋时期,人们从山水画中寻求乐趣的心态十分普遍,“不下堂宴,坐穷泉塾”成为社会时尚,反映自然美的山水画空前兴盛。评价李成和范宽是”一文一武”。认为“李成之画,近视如千里远”“范宽之笔,远望不如坐外”。都在忠实自然的基础上,为山水画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李成 1.水墨生动,以画寒林平远著称 2.善用淡墨表现丰富的层次和虚空虚旷的空间,以活脱的笔致画出寒林的情态 3.所画山水画在北宋被誉为“古今第一”,作品:《晴峦萧寺图》 《读碑窠石图》 A.传为活动与五代末期至北宋初期的画家李成所作。 B.图画陂陀下古木参差,老树窠石,中景处石碑伫立,碑前一人戴笠骑骡,仰观碑文,一童子持杖而立,背景空无。置景幽凄,是对荒芜日久的描绘,满溢着萧瑟景致下诵读古碑的苍凉与深邃。 C.构图平远,画寒林枯杈用“蟹爪”,笔露锋芒,如悬针;用墨少,以淡墨扫染画面。笔墨韵致爽利、清澹、明润,直接呼应了主题的苍凉、深邃。 范宽 1.深入自然山川,观察不同自然气候下山水的形态变化,创造了不同的壮美景色,又擅雪景 2.所画崇山峻岭,以顶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伟壮观的气势,用碎而坚实的笔墨皴出富有质感的山石 3.山麓画以重生的密林,成功刻画出北方关狭地区的特色,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溪山行旅图》 A.北宋早期山水大家范宽代表作 B.图画峻伟大山,一泻千里的飞瀑如大山之眼,路边溪流淙淙伴着路上驴队嗒嗒行过。 C.构图上,巨大的山峰正面位于画幅正中,几乎接近立轴的顶部,顶天立地。以仰视的角度画出 D.山之高远。用线勾廓,轮廓内雨点皴,主中锋。笔墨刚健雄强,“得山之骨”。

从文化差异浅谈中西方绘画艺术的不同

从文化差异浅谈中西方绘画艺术的不同 中西方美术由遥远的原古时期发展到现在的文明时代,由古延伸至今其形成演变到逐渐完善,可谓此涨彼伏、异彩纷呈。无论是中国美术抑或是西方美术,它们都是人类的精神创造。只是由于东西方文化传统、哲学观念的差异,我们会发现两者在艺术创作和表现形式中的共鸣与差异,同时促进双方之间的了解与融合。 一、中西方审美意识的比较 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由于文化环境、审美倾向的异同,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中国美术在表现与再现、抒怀与求真关系中,强调主观情感的抒发,使人在融入自然的同时感受到心灵的愉悦,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西方艺术相对强调客观地再现,以求真求实的理性精神,偏重于强调对象客体的方向。中国绘画是由笔墨营造气氛,重视传神与意境,追求神情意趣的氛围。它一方面要求形与神的结合、情与景的互映,另一方面还要求创作者以中国哲学所独具的智慧和心灵、以笔墨艺术独有的语言形式表现出一种“境生象外”的审美境界。然而西方人眼中的人与物皆是宇宙的本体,人与物的关系是并列关系,人只能站在与自然一定距离之外,借助眼睛等主观能动因素去理解把握自然之美。因此,西方绘画尤其是西方古典艺术,则是真实自然的再现和模拟,是对自然的真实表现。这种主观把握情感、再现自然的把握性与中国古代哲学那种人与自然统一、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的世界观是有很大差异的。 然而无论中西方在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多少差异,但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和对“和谐”的探究永远是一致的。东方的“天人合一”思想体现出中国人对自然的眷恋,实现了主观意志与客观规范的统一,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西方以“摹仿说”为代表的古典主义强调客观再现的真实性,实现了个别性与典型性的统一,其理性主义精神点燃了人类生命的光芒,体现出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二者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完善了古典艺术美学的和谐理想,使人类的心灵得到了慰藉,这是东西方艺术重要的契合点,也是中西方哲学观在艺术领域的反映。 二、中西方绘画题材与表现方式 中国的文人画家尤为重视书法与绘画之间非同寻常的关系,他们把握了书法艺术的精髓,说到底中国的艺术其实就是线的艺术,是对线的不断追求变化的艺术。历朝历代的画家都自觉遵循着前人积淀下来的经验,尊重传统,因此致使在

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的差别

中西方绘画在色彩运用和对色彩的感受上显然有所不同。 1.中国传统的绘画是以墨调色,与西方绘画以油色烘染出的立体感、明暗透视等有巨大差异,在厚与薄、深与浅、淡与浓等多组矛盾中求得视觉性效果。中国古代画论中认为,墨具有五色:焦浓、重、淡、清等;墨色之中又分为六彩:黑、白、干、湿、浓、淡。中国传统绘画黑白不分,是无阴阳明暗;干湿不备,是无苍翠秀润;浓淡不辨,是无凹凸远近。 2.中国的绘画艺术以直觉的方式来感觉色彩的万千变化,而西方绘画艺术,整体上则是倾向于光学意义上的,更加富于几何精神和理性的思考。西洋画是表象的,非常写实的。中国画是写意的,这个写意可不是大概其,是写的意象,写的是理想,写的是画境、意境。所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中国画不光要画得好,光是技术好不行,你还得有文化。涉及到诗、书、画、印各方面的修养. 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一直延续到今天就是以天人合一,自然、朴实、返璞归真为美,这个中国画里表现得非常突出。另外中国人的禅学思想比较发达,形和意之间的关系不是弄得很实实在在的。一开始虽然是从写实、描绘人物出发,但是渐渐地融进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美学观念,和形意之间辨证的这种思维方式, 3,中国绘画讲究的是所包含的思想以唯心为主,而西方讲究的则是唯物主义。以及绘画时所用的工具以及画面的构图和画的风格都能说明中西方文化的差别,绘画的差别。下面就来简略的分析一下: 中国绘画是以唯心为主,所谓的唯心,个人解释就是说比较随意性,画家看到了所能引起他灵感的对象,比较随意性的来突出个人的想法,比如画一个古代美女,不一定忠实的把对象反映在画面中。而是很大程度上主观表达了自己的情绪及感觉的意向,他可以用线条来勾画出美女的轮廓,也可以用比较写实的方法来画。但是突出的是自己的想法。老师曾经讲过,中国古代的宫廷绘画人物时,皇帝的头部一定是在所有人里最大的,而最小的也是官位最低的,几乎所有的宫廷画都是这样,有一点是因为社会原因所导致,但是基本也能体现出来画家构想是唯心的。而西方画家给君王或者贵族画肖像时,是写实的,高矮,胖瘦,以及脸上的阴暗面都会画出来,中国画皇帝是没有阴暗面的。 4.西方绘画主要偏向于写实。用眼睛看见的东西就要画出来,画苹果的话,他不可能画成方的。画什么就得像什么。而且也有个纪实性,当时画面所形成的空间和明暗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画家自己的主观意识很难能体现在画中。有一点能体现出来唯心和唯物的区别。从光线讲,西方画一眼就能让人看出光源的方向,而中国的绘画就没有光源。这也是一个大的区别 5.在从构图来讲,中国绘画讲究的是留白,有些画的画面空白的地方占据空间要比画面所要画的主体都要多。甚至有些画的主体只是几个线条组成,多大部分都是空白。这是中方古代绘画的一个特点。 在西方绘画中,讲究的就是把画面填充满,蓝天,白云,树木,人物,都要把画面填充满,即便是有留白的地方也要用白涂料上色。还有绘画所用的工具的区别。西方绘画可以用很多中道具来画画,几乎是任何东西。主要是有铅笔,碳笔,粉笔,水彩,水粉,油画颜料。而中国基本也只是墨水跟毛笔。所以最终的画面也是不一样的。中国的比较飘渺,西方的比较写实。 6.中国绘画是可以看出当时画家的心情的。画家是高兴,是悲伤,是喜是怒都能体现在画中。而西方绘画是看不出当时画家的心情的,很难体会到当时的情景。主要是西方写实画把画家也给局限性了。中国画的一般都是画在宣纸上,西方可以画在纸上或者布上。而中西方

中西方美术比较的总结

以下是对此次研究中对中西方美术比较的总结 1.中国画讲究"气韵生动",西方绘画主要讲究形的要求. 2.作画方法,中国画讲究"默写"即获取素材之后回房作画,西方讲究写生. 3.观察方法,中国画讲究在游玩中无意中获取素材,而西方讲究刻意的取景. 4.构图,中国画讲究留白,而西方绘画出现留白则视为画面不完整. 5.透视,中国画为散点透视,西方绘画为焦点透视. 6.诗书画印的利用,中国画里诗书画印为一体,是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西方绘画没有此论. 7.西方美术以注重实际,光影效果要求严格为主,形似神不似创意抽象留出想想空间为辅; 中国美术以中国画为代表,注重意境,注重人的情感,神似形不似。以画家的意志为转移。 中西方美术的最主要差异就在于透视,这是最根本的,中国绘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在透视上将焦点(一点)透视与散点(多点)透视结合;而西方绘画着重于焦点透视,比较客观科学地体现了物体的外观,真实客观是其特点。

绘画风格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同时整个社会所形成的文化底蕴也同时反哺给了绘画。举例来说,从建筑上来说,人文,天气和建筑材料以及建筑工艺都对其有很大的影响,同样是巴洛克风格,每个地方都有些细微的变化。西方人文在文艺复兴时期,思想波澜起伏,海纳百川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功不在风格多少,而在于这一风气带动了人们的思想,不段的创新;反观中国古代,由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迫使人们在一定框架中,不对君王,只对青山绿水,千年时间造就了中国画的辉煌,但也限制了中国绘画新时代的发展。当然在明清两代发展起来的工笔绘画,在一定意义上也偏重了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工笔建筑要稍少一些)。 绘画工具的不同也造就了中西方绘画的差异。毛笔,纸张,绘画颜料可谓独树一帜,更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当然整个当时西方社会的工艺水平也是很高的。 总的来说,中国绘画讲究的是意境,画面的构图可以北地之山,南河之水,成竹在胸,山林水楼,人物花鸟,增减不在话下,而西方绘画造型严谨,焦点透视决定了其在构图上有所限制,但也更体现了西方绘画方寸之间的精工细 做,用现今意义上来说就是中国画在于细细品味,西方画细部则更加耐看。

宋元美术

第六章宋元美术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宋代和元代的代表画家和画论,掌握画家艺术特色和代表作品,充分认识到宋代山水画在中国山水画的地位。 [教学内容] 1.宋代山水画 2.元代文人画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宋代山水画 难点:宋代古典的艺术特征以及对中国绘画史的影响。 宋初山水画 宋代流行理学思想,提倡“格物致知”,知识分子以“推究天下万事万物的究竟”为学术目标,他们希望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认真分析研究,达到对宇宙间普遍原理的认识。 画家都致力于研究自然界详细形态,大到空间层次、季节气候的变化、质感、量感;小到各类岩石的纹理、水的波纹、树叶的筋脉样式。并将这种研究落实到画面上,获得了真实再现的能力。 古人说,中国山水画始于唐、成于宋、全于元。 宋初的山水画以李成和范宽为代表。他们都是北方画家、李成描绘山东风景,范宽描绘关陕地区风景,他们两人的画风影响背诵前期花坛百余年。 李成 五代时就很有名,喜欢游历,常以名士独善其身的高傲态度拒绝贵族邀请,他继承荆浩、关仝传统,以画寒林平远著称。擅用淡漠表现丰富层次与虚旷空间,画风清润幽渺,墨色精微,被誉为“得山之体貌”。 《晴峦萧寺图》

【规格】,,淡设色,纵111.4厘米,横56厘米。 【文物原属】故宫旧藏 【文物现状】(美)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本幅以直幅形式画冬日山谷景色,画中群峰兀立,瀑布飞泻而下,中景山丘上建有寺塔楼阁,山麓水滨筑以水榭、茅屋、板桥,间有行旅人物活动。山石雄伟而秀美,皴染用笔多有变化,兼具关仝之雄浑与李成之清润。画家以尖利笔致画寒林枯木,景色清幽静谧,虽非平远之景,但依然具有画风特色。估计此图当完成于北宋前期,至少是李成传派的作品。宋《》中著录有《》不知是否即此图。 此画面上半部二座高峰重叠,左右山峰低小淡远,当中一座楼阁突出,萧寺下及右三、四座小山冈,皆有树生其上,画的最下处是从山中流出的泉水而形成的溪水,一木桥架其上,山脚下有亭馆数间,人群来往。用笔坚实有力,画山上亭馆及楼塔之类,皆仰画飞檐,勾勒而形极层迭,皴擦甚少而骨干自坚,都有李成画的特点。画原为明末清初旧藏,一时尚难确定,但却是北宋李成画风。 范宽 范宽山水画学荆浩、李成,又能独创。其成功之处在于能深入到自然中,观察体验不同气候下山水形态变化,有《雪山萧寺图》、《溪山行旅图》为代表作。 《溪山行旅图》是范宽代表作,画中有正面大山一座,一线飞瀑直落下来,水花飞溅形成空濛的水汽,衬出近处小山及房舍,路上还有行旅驴队。这幅画一方面突出山势高耸威严,另一方面又能不遗余力地对事物细节作详尽表达,比如山石质感和进出景物,被一丝不苟地再现出来。这就是宋代艺术的突出特点,是所谓“格物”精神在艺术中的表现。 北宋中期绘画

中西方美术的主要差异

中西方美术的主要差异 摘要:美学和哲学有密切关系,中国美学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可以说儒道思想是中国艺术所依存的美学基础。西方受基督教的影响,认为神圣的价值在人和世界之外存在,需要去看,去听。根据基督教义的理解,艺术家对外在美的准确、完美的体现,是想完成对上帝的靠拢,是对上帝的一种贡献。这些美学思想体现在西方不同文化领域,具有不同的美学价值。中西方美学是屹立在世界艺术史上的两坐不同的高峰,他们之间没有根本上的谁高谁低之分,只是由于观念上的不同造成美学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才让我们感受到了不同风格美术带给我们的震撼和美的感受。通过中西方美术在绘画、建筑、园林三个方面的差异,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中西方美术各自的魅力。 关键词:美术差异绘画建筑园林 正文 中西方美术在我认为区别在于中西方的哲学观念不同,艺术的发展是要有哲学做指导的,西方人考虑问题理性的因素比较多,而中国的艺术人在考虑问题中以人的思想指导比较多.你可以看到,西方的美术作品追求的东西,以最为出名的,大家最熟知的文艺复兴时期为例,印象派的画家们是强调光的表现,是画家对光这种因素的主观和客观的科学分析.莫奈到了晚期甚至逐渐抛开对形的把握而疯狂的追求光的表现,比如他创作的以自家花园为题材的<莲花>系列.而反观中国的绘画,在国画中我们是看到的这种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和解剖是不多的.中国画强调意境,而意境则已经是纯粹的画家意识中的东西了.直到国画大师黄宾弘开始,才逐渐的可以看到他在自己的绘画中开始借鉴西方的一些思想,进行一些方面的结合.但并不是中国的艺术落后于西方的观念,而在于根本的哲学理念不同.不同哲学指导所产生的艺术是不一样的。 中西方美学是屹立在世界艺术史上的两坐不同的高峰,他们之间没有根本上的谁高谁低之分,只是由于观念上的不同造成美学的差异,但这也更好的给了我们多样的选择。我再次选取了三个方面。从绘画、建筑、园林三个方面谈谈中西方美术的差异。 绘画方面的差异 中西方美术的最主要差异就在于透视,这是最根本的,中国绘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在 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在透视上将焦点(一点)透视与散点(多点)透视结合;而西方绘画着重于焦点透视,比较客观科学地体现了物体的外观,真实客观是其特点。 绘画风格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同时整个社会所形成的文化底蕴也同时反哺给了绘画。举例来说,从建筑上来说,人文,天气和建筑材料以及建筑工艺都对其有很大的影响,同样是巴洛克风格,每个地方都有些细微的变化。 西方人文在文艺复兴时期,思想波澜起伏,海纳百川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功不在风格多少,而在于这一风气带动了人们的思想,不段的创新;反观中国古代,由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迫使人们在一定框架中,不对君王,只对青山绿水,千年时间造就了中国画的辉煌,但也限制了中国绘画新时代的发展。当

《中国古代绘画撷英—宋元山水鉴赏》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二、以大观小的北宋山水画 播放《溪山行旅图》视频。 出示投影《溪山行旅图》。 提问:(1)“行旅”在哪里? (2)为什么人画得这么小? 1.以大观小 这就是中国画中所说的“丈山尺树,寸马豆人”,是中国画表现宏大空间时常用的“以大见小”的方法。 2.构图 提问: (1)天空与山哪个是描绘的主题?(投影上以线画出天与山的分界。) (2)那一部分山体面积最大?(投影上演示山的层次分 割。) (3)这样的画面会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处于画面的这个区域被大山占据了。山顶天立地,构图非常饱满。我们把画面最中心的这个区域叫做1号区域。请大家记住这个区域。 北宋时期其他山水又是什么样呢?(出示投影李成、关仝的作品。) 提问: (1)你能看出它们的相似之处吗? (2)这些作品你感觉像雄强的男性还是柔和的女性呢? 北宋时期的作品,无论是范宽的雄强,李成的旷远,还 是关仝的峭拔,都给人一种雄阔、浑厚、整体的感觉, 努力表现天地之无限,宇宙造化之壮观。然而南宋的山 水就完全不同了。 在画面上找 到人物。 为了显示山的高大。 山是主体。 最远处的。 有气势。 山或作为主体的树在画 面的正中央,顶天立地,构 图饱满。 1号区域被山或树占据。 男性。 三、以小显大的南宋山水画 出示《深堂琴趣图》。伴随着优美的琴声,请你仔细看一看,画中画了些什么? 1.留白:明明什么都没画的空白,为什么会让人想到是天空呢? 留白的手法是国画所特有的。南宋的山水画尤其注意留 白。留白给了人更多的想象空间,如同文学中的“言外 房屋、树木、弹琴的人、桥、仙鹤、远山、天空等 想像出来的。

之意”,音乐中的“弦外之音”。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一句“此时无声胜有声”。在画中叫“无画处皆成妙境”,这是一种境界的提升。 2.构图:画中的留白比北宋的山水画大还是小?景物画 在什么位置?1号区域有没有被顶天立地的山占据? 南宋的山水舍弃了繁杂的景物,“取其繁华,采其大要”,摒弃一切无用的景物,以一当十,高度集中,却给人更大的想象空间。 这种局部特的写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3.意境:绿树环抱中的精美房舍里,一位雅士正在抚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南宋山水追求诗一般的意境。 (看视频,了解更多的南宋山水作品。) 提问:请你用一个词概括你对南宋山水的印象。 与北宋山水不同,南宋山水呈现出来的是一种秀丽优雅、充满诗情画意的风格。南宋的雅士们在画中表现了他们的精神追求,他们或临流抚琴,或泛舟湖上,或秉烛夜 游,或倚窗赏瀑,向往着一种幽闲的生活。 4.发达的小品画:我们看到许多南宋的山水画都是圆形的,为什么是圆形的?(出示团扇。) 虽然在扇面上作画的传统早已有之,但南宋的秀美精巧的画风在团扇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形式与风格结合的更加完美。因此南宋画扇、卖扇、藏扇之风盛行, 并出现了扇铺和画商。(出示不同扇面投影) 提问:这些扇面画有何相似之处? 画家马远、夏圭因构图的形式特点而得“马一角”“夏半边”之名。(出示马远《踏歌图》) 南宋的作品除了小品,也有大画,不过,依然是喜欢采 用边角构图,画风秀丽,充满抒情诗意。 没有。 景物画在一角。 优雅,有情调。 秀美、优美、幽静等。 是团扇的扇 面。 构图相似, 景物都在边角上。 四、诗词与绘画的意境 南宋作品充满诗的意境。我们常说诗情画意。诗和画是分不开的。 提问: 1.大家学过一首古诗《望岳》,(出示投影)你觉得它的 北宋。有气势。 学生思考作

宋元绘画发展

宋元绘画成因: 宋元皇家画院的创立,画学的兴办,文人士大夫绘画的兴起,以及适应民间需要的商品性绘画的兴盛,是这一时期重要的美术现象。山水、花鸟画的成熟与地位的上升,水墨画的发展,各科画家对“真”的致力与“形似”能力的提高,诗歌、书法对文人画以及宫廷绘画的渗入,作品由偏重描写客体到有意识地展现主体,集中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绘画的发展变异。而这两代时期绘画发展又有不同,如:(1)、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争局面,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首都汴京,画家云集,名手如林,原在西蜀、南唐的一些画家也相继来归,是继唐代长安、洛阳之后的又一古代绘画中心。中原绘画成就突出,并与辽金地区形成艺术交流,但江南一些地方绘画也有一定实力,1127年宋室南迁,绘画中心又转移到杭州。宋代绘画与社会各阶层都保持着相当密切的联系。贵族、文人士大夫及商人市民等对绘画多方面的需求,特别是世俗美术的发展和宫廷绘画的繁荣,使绘画题材更加的广泛,风格多样。画家们注意观察生活形象及细微生动的塑造形象,画风严谨、精密不苟,技巧上又不少的新创造。例如北宋文人画家李公麟,不但在道释画中赋予了文人的情调,而且把白画发展为更具表现力的“白描”,影响所及,历经南宋至元明。南宋的梁楷则开创了可以视为水墨写意的简笔人物画,也产生深远的影响。宋初以李成、范宽成就最高,中后期山水名家许道宁、郭熙等人皆不同程度受到李成的影响,后又有以赵令镶为代表的富有诗情的小景山水,米芾父子创造表现江南烟雨迷蒙的“米氏云山”及王希孟、

赵伯驹等人以臻丽细密著称的青绿山水。南宋时期山水由北宋的雄壮浑厚转化为空灵雅秀,号称南宋四家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以青奇峭拔的形象和简括的笔墨章法开创了山水画的新天地。 (2)、元代的统一促进了各民族融合,但由于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致使一部分汉族士大夫虽身在统治机构,政治上却难以施展,只能寄情与诗文书画;元代后期政治更加腐败,各种矛盾错综复杂而尖锐,不少文人处在失意境遇中。也往往以书画自鸣清高。他们在绘画中重视主观意趣和笔墨风格的表现,诗、书、画进一步渗透结合。水墨山水和花鸟竹石的兴盛,把宋金以来形成的文人绘画推向新的高潮。元代前期以赵孟頫为中心,重要的画家有高克恭,任人发等人,元代中晚期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画家当数被称为“元四家”的黄公望、倪瓒、吴镇、王蒙虽然每个人的社会地位境况不同,但都有不得意的遭遇,艺术上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赵孟頫的影响,以绘画作品鲜明的表现他们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进修号:2011100028 姓名:田春燕

中西方绘画的比较

中西艺术比较 东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导致了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和以水墨画为代表的中国绘画除在材料及工具的使用上的差异外,在创作方法和审美观念上也存在根本性的不同。中国传统建筑注重环境气氛的营造意境含,追求和谐统一;西方古典建筑体现了人与自然对立的“人神合一”的宗教观念。 《蒙娜丽莎》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无界渐变着色法”般的笔法。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达·芬奇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着力表现人的感情。在构图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画肖像画时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蒙娜丽莎就显得更加端庄、稳重。另外,蒙娜丽莎的一双手,柔嫩、精确、丰满,展示了她的温柔,及身份和阶级地位,显示出达·芬奇的精湛画技和他观察自然的敏锐。另外蒙娜丽莎的眉毛因化学反应而不见了,背景曾有蓝天。“蒙娜丽莎”那神奇而专注的目光,那柔润而微红的面颊,那由内心牵动着的双唇,那含蓄、模棱两可的微笑,总让人琢磨不透……在一幅

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象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陷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唇部披上了一层面纱。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蒙娜.丽莎》画中的那一双手也是令人赞赏不已。这双手其表面衔接得天衣无缝,根本无法看出笔的用法。从达·芬奇自己的笔记中我们得知:他使用的是按他的特殊要求制成的笔,是薄薄的软笔,他认为用这种笔画皮肤最好,而且还用了大量的油,用轻快的笔法一层层透明薄涂,以他特有的技法把这双手画得很美而且十分含蓄。 《张卿子像》是一件肖像的国画作品。这件作品本来是一件长轴,这里选取的只是里面的主要人物部分。作品中张卿予身穿淡青色长袍,乌巾朱履,指甲修长,悠然捻须。仪表端雅,意态安详,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艺术效果。画像面部,先用淡墨多层烘染,神形毕现后,再行敷彩,色调柔美;接着在耳朵等部位用较浓的赭色笔勾提,达到笔墨色浑然一体,艳而不俗,形神兼备的效果。 总体来说,中国传统艺术是写意的--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的大多是自然在人心里的感受。绘画多写意,音乐重感受,书法写胸臆,舞蹈讲合一;西方古典艺术是写实的--注重的是对自然的重现,反映的大多是自然的真实情况或运行理论。绘画多写实,音乐重和鸣,舞蹈表情绪。而这种区别与中西哲学的差异有关。中国的哲学思想是以中庸谦和为主,把天人合一,物我两忘推向极致;西方哲学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洛神赋图与最后的晚餐 汽服xxx xxx 指导老师xxx 【内容摘要】中西方艺术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断演变的同时,既继承先辈留下来的风格,也加入每个时代赋予的新元素。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观念和表现上有着差异和趋同性,通过中西方绘画作品内容、形式的对比,以及中西方艺术观念差别的简单描述,最终认识到中西方在差异和区别之上的共同目标。 中西方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即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即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野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示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 美术史上的大量事实,展示了中西方艺术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复杂关系。美术史上的大量事实展示了中西方艺术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复杂。所以中西方传统绘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给人的感觉不同。 【关键词】中西;绘画;艺术;洛神赋图;最后的晚餐;达芬奇;顾恺之 【正文】 一、洛神赋图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统称。从广义上说,中国画包括中国传统绘画的各种类别,但我们所说的中国画通常是指以水为调和剂,以墨为主要颜料的一类,又称“水墨画”、“彩墨画”。中国画表现出变化无穷的线条情趣,以墨代色则表现了中国画独具特色的丰富的艺术表现力。顾恺之的《洛神赋图》虽然是人物画,但以大量的山水为故事展开的背景。由于顾恺之本人就是较早地涉及到山水画创作和理论的大家之一,故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洛神赋》图中山水部分的画法是具有那一时代代表性的艺术样式。图中树木、山石造型稚拙,比例关系较为混乱,确如张彦远为我们在《历代名画记》中所描述的那样:“魏晋已降,名迹在人者,皆见之矣,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石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之状,则伸臂布指。”从而为我们在理论与实物考据上都提供了早期山水画面貌的特征。从线色本身来看,《洛神赋》图中线条细劲有力,如张彦远所言:“顾恺之之迹,紧劲连绵,循环超乎,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线条的表现力内在含蓄,以表现意态为先。线条内部勾勒产生的块面以青绿填色,色彩变化较少,只在坡脚岸边施以泥金。山石树木,结构单调,状物扁平,但富于装饰性。此图取材于曹植的《洛神赋》一文。主要讲述了主人公从帝京回东藩的途中,经过洛水,遇到洛水女神宓妃的故事。原文中主人公虽然对宓妃充满爱恋,而最终却不得不离去的故事情节,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的伤感与无奈。顾恺之在这幅画里却将结局做了修改,以主人公与宓妃有情人终成眷属而告终。故事以连环画的形式在同一画幅的不同场景中展开,将一个传说中的爱情故事表现得浪漫感人。这种手法后

结合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中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结合具体绘画作品谈谈中西方 绘画的区别 [内容摘要] : 中西方艺术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断的演变的同时,既继承先辈留下来的风格,也加入每个时代赋予的新元素,在这篇文章中将中西方艺术中的主要代表没数绘画作品进行各个角度的分析和研究比较,从中找出共性和各自特色为今后的艺术学习研究创作夯实基础。 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即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即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 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现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 所以中西方传统绘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给人的感觉不同。中国的山水画充分表现了自然之美,表现的是人格化的自然,能让人融入山水之中,怡情自然;而对于西方传统绘画,

文艺复兴时期由于解剖学、透视学的发展,西方传统绘画的再现性特点达到顶峰,如达芬奇的《岩间圣母》以圣母居图中央,她右手扶婴孩圣约翰,左手下坐婴孩耶酥,一天使在耶酥身后,构成三角形构图,并以手势彼此响应,背景则是一片幽深岩窟,花草点缀其间,洞窟通透露光。画中人物,背景的微妙刻画,烟雾状笔法的运用,科学地写实以及透视,缩形等技术法的采用,表明了他在处理逼真写实和艺术加工的辩证关系方面高超的水平。 [关键词] 中西方艺术比较;西方美术;中西方绘画的特点;中西方绘画的差异绘画题材;绘画风格结合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中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的区别 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西艺术内在本质的差异。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即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即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它们虽不能准确地再现现实景象,但却气韵生动,能带给人一种意境之美。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现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和西班牙

结合具体绘画作品谈谈中西方绘画的区别

编号: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 结合具体绘画作品谈谈中西方绘画的区别 学生王小青 指导教师丁满臣 专业法学 层次高起专 批次 112 学号 w130251112008 学习中心张家口广播电视大学-学习中心 工作单位北京悦水华夏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2015年 11 月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1) 前言 (2) 一、中西方绘画的特点 (2) 1. 中国画的特点 (2) 2. 西方画的特点 (3) 二、中西方绘画的画法 (3) 1. 中国画的画法 (3) 2. 西方画的画法 (4) 三、中西方绘画的区别 (4) 参考文献 (6)

摘要 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西艺术内在本质的差异。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即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即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 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 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现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 所以中西方传统绘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给人的感觉不同。中国的山水画充分表现了自然之美,表现的是人格化的自然,能让人融入山水之中,怡情自然;而对于西方传统绘画,文艺复兴时期由于解剖学、透视学的发展,西方传统绘画的再现性特点达到顶峰。 关键词 中西方绘画特点中西方绘画风格绘画比较

前言 绘画,已经成了美的象征。 绘画利用线条和色彩,通过平面描绘来展示丰富多彩的生活。它是一种视觉的艺术,它反映的是瞬间的生活。其长处,是可以运用色彩使艺术家广泛地反映可以看得见的事物,表达生活中色调鲜艳的多种多样的事物。其弱点,是它的直接的形象受到可见事物的领域的限制,也不能实际表达出事物的活动。 世界绘画艺术,大体可分为东方、西方两大体系。东方绘画体系,即东方画是在东方文明古国中发展起来的,包括古埃及、波斯、印度和中国等,而以中国画为主。因为还包括朝鲜、日本、越南、缅甸、泰国及南洋群岛等各国在内,因而也有人称之为亚洲体系。西方绘画体系,即通常说的西洋画,是从古希腊、古罗马发展起来的,以欧洲为中心,以油画为主,而后移植到美洲各国。从原始社会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前,西方绘画体系的发展大致与东方绘画体系相同,都是用简单明确的线条勾画出所要画的形象轮廓,以此作为绘画造型的基础。虽然绘画技巧和表现方法各自不断发展,但其造型手法基本上是相近的。欧洲文艺复兴,使得西方绘画艺术有了巨大的突破性的飞跃,它吸收了透视学、色彩学、解剖学等新科学的研究成果,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体系,与东方绘画体系分道扬镳,开始了西方绘画体系与东方绘画体系二者同存并峙的局面。 一、中西方绘画的特点 1.中国画的特点 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虽然中国绘画强调表现,但从不脱离客观现实,如齐白石所画的《虾》就“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它们虽不能准确地再现现实景象,但却气韵生动,能带给人一种意境之美。

宋元工艺美术比较

宋元工艺美术比较 由于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防止江山改姓,而推行了一系列抑武修文的政策,致使宋代的军事力量薄弱,而文化气息浓郁。正因为军事力量的薄弱,导致边疆战乱不断,西北少数民族的政权建立阻碍了丝绸之路联络东西方文化,使得宋代文化很少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修文的结果是文化的高涨,在中国古代,两宋的文化素质最高,在这样双重的背景下,孕育了两宋工艺美术的成就。与宋代截然不同的元代,是一个统一的,中西方文化交流十分频繁的时代。蒙元时期,蒙古族文化、伊斯兰文化、汉族传统文化甚至是藏传佛教文化、西方基督教文化、高丽文化多元并存,此期的工艺美术正可谓是多文化大交流的结晶。 从生产格局上看,宋代的官府工艺美术作坊通常规模不大,大型的一般工匠数百人而已。元代则不同,受到帝王贵族喜爱的手工艺品促使着官府设置了大批的官府作坊,进行空前规模的大生产,受官府驱役的优秀工匠有数十万人之多。然而,宋代的民间手工艺作坊却十分繁盛,元代则重重压迫,禁限颇多。 宋代因地处中原,后不断南缩,故喜爱质地轻薄的纱罗,尤其素罗、素纱更能体现宋人的审美情趣。由草原入关的蒙古族偏爱毛毡、锦缎这样即保暖又华丽的织物。宋元皆十分兴盛的缂丝,可以像我们展示两个民族的不同,宋代乃至农耕民族都偏爱欣赏性的的制品,而元代乃至西北的游牧民族往往偏爱实用性的作品。在装饰题材上,元代装饰题材,花纹图案结构上基本承袭了宋金,但构图常常十分满密,而和宋金的疏朗隽秀不同,这与伊斯兰艺术有一定的联系。 陶瓷一向是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代表,然而在宋元两代却有不同的发展。两宋是中国陶瓷艺术的黄金时代,制瓷技艺及其精湛,形成了十分庞大的窑业系统,宋人对优质瓷器的珍爱也远胜往昔。造型单纯古雅,装饰平和简素是两宋陶瓷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