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俄罗斯现实主义
俄国现实主义

强调真实性
“我们所要求的不是生活的理想而是生 活本身,按照它本来的样子。它坏也罢, 好也罢,我们不愿把它美化,因为我们 认为在诗的表现里,生活无论好坏,都 同样地美,因为它是真实的,哪里有真 实,哪里也就有诗。”——《论俄国中 篇小说》
典型论
“如果在长篇小说或中篇小说中,没有形象和 人物,没有性格,没有任何典型的东西,那么 不管里面叙述的一切,怎样忠实而精确地从自 然中摹写下来,读者还是找不到任何自然性, 看不出任何忠实地察觉,并巧妙地把握住的东 西。他会觉得人物涂成了模糊的一片,叙述的 是许多不可理解的事件的混乱纠结。破坏了艺 术法则,是不可能不受到惩罚的。若要忠实地 摹写自然,仅仅能写,就是说,仅仅驾驭抄写 员和文书的技术,还是不够的;必须能通过想 象,把现实的现象表达出来,赋予它们新的生 命“
文学批评活动 对果戈理的肯 定
肯定果戈理的现实主义倾向 “果戈理高过于世界上包括莎士比亚和 不管什么人在内的一切作家之上。” “果戈理倾向到现在为止,还是我们文学 中唯一强大而坚实的倾向。“”应该把 功绩归给果戈理,他第一个使得俄国文 学坚决追求内容,而且这种追求是顺着 坚实的倾向,就是批判的倾向而进行 的。”
对纯艺术的批评
继承了别林斯基,追求思想倾向 唯心主义美学:美是观念的形象显现 美仅仅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中。艺术家 应该摆脱现实,在主观幻想中追求美的 理想,去创作作品。艺术是不依赖于现 实而存在的,它是永恒的精神的一种表 现
批评纯艺术
艺术要为道德服务,要在人类社会中付 诸实践,要把美和善统一起来 “最高的美,我们已经说过,是在人类 社会中,是在为了群策群力以达到道德 目的,也就是善,而把个别的人结合起 来的人类社会中。因此,美就其内容而 言,它与善相同。”
外国文学欣赏普希金生平与创作ppt课件

.
10
诗人之死(晚年时期) • 1837年1月27日,诗人为
了保卫自己的荣誉和尊严, 和丹特士进行决斗。他在 决斗中受了重伤,1月29 日逝世。 • “俄罗斯诗歌的太阳陨落 了。”
.
14
世界诗人:普希金
.
9
婚后生活(1831年后)
• 1831年2月18日,普希金和莫斯科一 位19岁的少女娜·尼·冈察罗娃结婚, 随后迁居彼得堡,重入外交部任职。
• 30年代的黑暗统治使普希金更加注意 现实问题,并且通过创作加以反映, 题材由当代转向历史,体裁从诗歌转 向散文。
• 1833年——叙事长诗《青铜骑士》, 长诗《波尔塔瓦》(1828)等
• 屠格涅夫:“毫无疑问,他创立了……我们的文学语
言”。
.
13
• 高尔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
世界诗人:普希金
• 普希金是俄国现代语言的开创者,是第一个用纯粹 的俄语写作的伟大作家,他的语言、语法结构和基 本词汇更加坚实的奠定了近代俄语的基础,确立了 俄罗斯民族文学语言的规范。
• 普希金是俄国文化的歌颂者,他将俄罗斯文学变为 全民文化事业,向世界展示了独特的俄罗斯民族文 化,勾画了矛盾而复杂的俄罗斯性格。
.
11
• • • • • • • • • •
• …… • • • •
《纪念碑》
我为自己建立了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 在人们走向那儿的路径上,青草不再生长, 它抬起那颗不肯屈服的头颅 高耸在亚历山大的纪念石柱之上。 不,我不会完全死亡——我的灵魂在遗留下的诗歌当中, 将比我的骨灰活得更久长和逃避了腐朽灭亡—— 我将永远光辉不朽,直到还只有一个诗人 活在这月光下的世界上。 我的名声将传遍整个伟大的俄罗斯, 它现存的一切语言,都会讲着我的名字。
论当代俄罗斯后现实主义文学中的后现代性——以弗·马卡宁的《地下人,或当代英雄》为例

收稿日期:2023-05-21作者简介:刘晨(1989-),女,回族,河南郑州人,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俄语系讲师,研究方向:翻译学、俄罗斯文学、体认语言学。
第56卷 第5期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9月 Vol.56 No.5JOURNALOFZHENGZHOUUNIVERSITYSep.2023 论当代俄罗斯后现实主义文学中的后现代性———以弗·马卡宁的《地下人,或当代英雄》为例刘 晨(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天津300270)摘 要:当今俄罗斯后现实主义文学既保留着现实主义的美学内涵,又吸收了包括后现代主义在内的各种先锋技巧,实现了与后现代主义的不断合流和多样对话。
在弗·马卡宁的《地下人,或当代英雄》中,作家运用了互文性、错位时空、镜像性、隐喻等后现代主义叙事策略来构建文本和塑造人物形象,使得文本具有了结构碎片化、情节淡化、内容抽象化、人物形象立体化等后现代主义特征,取得了独特的文体效果。
关键词:当代俄罗斯文学;后现实主义;《地下人,或当代英雄》;后现代性中图分类号:I5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23)05-0084-07 俄罗斯的后现实主义文学,又被很多作家和批评家称之为“新现实主义”文学,是形成于20世纪后半期的一个主要文学流派。
它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新的元素和技法,在当今俄罗斯文坛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俄罗斯著名批评家列伊德尔曼(ЛейдерманН.Л.)和利波维茨基(ЛиповецскийМ.Н.)认为,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融合是后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1](P583-588)。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与西方后现代主义不同,它不是后现代时期的“文化产物”,而是后现代的先声,是一次“文化爆炸”。
它不仅为俄罗斯带来了新的哲学、美学和新的语言,而且为世纪末的俄罗斯文学注入了新的动力,对俄罗斯后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2]。
俄国文学与屠格涅夫

罚》(1864),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1869)。短篇、
散文、随笔如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1852),谢德林 的《外省散记》(1856),剧作如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大 雷雨》(1860),诗歌如涅克拉索夫的长诗《在俄罗斯谁 能快乐而自由?》(1863—1877)等。在理论方面,别林斯
基、车尔尼罗夫斯基、杜波罗留波夫被列为19世纪俄国
三大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
h
3
❖ 2 内容为反封建 ̖反专制。这有别于西欧文学揭露资
本主义的残酷和金钱对人的毒害。而俄国文学主要 针对的是反封建反专制,虽然有些作品也涉及资本 主义和资产阶级的丑恶,但主要针对的是封建专制 和封建官僚旧势力。
❖ 3 对中国文学影响很大。尤其是20世纪初,俄国批 判现实主义文学传入中国,对中国五四运动产生了 很大的影响,造就了一大批进步的作家:鲁迅 郭沫 若茅盾等。
满信心,猛烈地抨击专制农奴制
度,否定贵族社会的道德观念,
进行实际的、不妥协的反对旧制
度的斗争;人民保持紧密的联
系,愿意为人民的利益献身;具
有坚定、勇敢、乐观的个性和勇
于自我牺牲、富于实干的精神。
如《怎么办》之中的拉赫美托夫。
h
11
三、屠格涅夫
h
12
(一)生平和创作
❖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是具有 敏锐观察力的俄国优秀现实主义作家。出生在一个贵 族家庭。父亲早逝;母亲性格乖戾。据说她就是中篇 小说《木木》里那个残暴而任性的女地主的原型。屠 格涅夫于1833年进莫斯科大学,1834年转入彼得堡 大学,1836年毕业。大学期间参加过进步的学生小组 活动,思想倾向于民主,对文学也感兴趣,曾写过诗 ,但主要成就在于小说创作。1883年9月3日,屠格 涅夫在巴黎病逝。遗体运回俄国彼得堡安葬。
十九世纪中期文学

二、司汤达的生平和创作
司汤达(Stendhal 1783—1842) 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代 表作家之一,原名亨利贝尔。他 的文艺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 长篇小说《红与黑》等,从理论到 创作实践都奠定了法国乃至欧洲现 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基础。他的主要 作品还有长篇小说《阿尔芒斯》 ( 1827 ) 、 《 巴 玛 修 道 院 》 ( 1838 ) 、 《 吕 西 安 娄 凡 》 (1834)以及《法尼娜法尼尼》 等一系列短篇小说。
三、巴尔扎克的生平和创作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 ( Honore de Balzac ,179 9—1850)是19世纪法国现 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伟 大代表。 从阶级立场上来看, 巴尔扎克属于中、小资产 阶级,但是,他又有着浓 厚的贵族意识,两者之间 的矛盾在他的创作中得到 了充分的反映。
Hale Waihona Puke 巴尔扎克从1829年开始到1848年为止,巴尔扎克 的创作分为三个阶段: 1829—1835年 1829—1835 年 是第一阶段,写了40多部 作品,主要有《高老头》《欧也尼葛朗台》 等。 1836—1842年 1836—1842 年 是第二阶段,写了30多部。 其中比较重要的是《钮沁根银行》、《幻灭》 等。 1843—1848年 1843—1848 年 是第三阶段,创作了10多 部作品,最重要的是《农民》、《贝姨》等。
2、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主要特点
a.把劳资矛盾作为创作的主要题材,描
俄苏文学的名词解释

俄苏文学的名词解释俄苏文学,简称俄苏文,指的是俄罗斯和苏联时期产生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派系。
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涵盖了从19世纪末的俄国帝国崩溃,到1917年发生的十月革命,一直延续到苏联解体的1991年。
在俄苏文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解释和理解,它们代表了独特的文学潮流和思想观点。
以下是一些关键名词的解释,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俄苏文学的精髓。
1. 俄苏现实主义(Russian/Soviet Realism)俄苏现实主义是俄苏文学中最重要的一种文学形式。
它强调对现实世界的真实和准确描写,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种文学形式的代表作品包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和《地下室笔记》,高尔基的《母亲》等。
2.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Socialist Realism)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苏联时期的官方文学理论,要求文学作品必须贴近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这种理论强调描绘正面的英雄形象和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同时,也有一些文学家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框架下进行了积极的创作,如萨哈罗夫的《癌症病房》和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
3. 离散文学(Dissident Literature)离散文学指的是苏联时期在政治上受到打压的作家们所创作的文学作品。
他们的作品经常涉及对当时体制的批评和对人权的呼吁。
离散文学的代表作品包括布尔加科夫的《国家公敌》和尤利·丹尼尔的《格寓言》。
4. 俄苏超现实主义(Russian/Soviet Surrealism)超现实主义在近代俄苏文学中也有一席之地。
俄苏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试图挖掘潜意识和梦境中的创造力,创造出神秘和亲密的作品。
沃尔夫·马斯尔克和布列洛夫等艺术家是这个潮流的代表。
5. 贝利亚派诗歌(Beria Poetry)贝利亚派诗歌是苏联时期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由于背离了官方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通常只在地下发表。
这些诗作通常带有黑色幽默和讽刺意味,对社会政治现实进行直接而深刻的批判。
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

果戈理(1809—1852) 的创作经历了由浪漫主 义向批判现实主义的过 渡。
讽刺喜剧《钦差大臣》 (1836)的问世,标志 着果戈理批判现实主义 创作达到成熟阶段。
《死魂灵》(1835— 1842)是果戈理的代表 作。
自然派
俄国19世纪40年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是果 戈理,所以又叫果戈理派。它有如下特征:继承普 希金、莱蒙托夫的优良传统,批判锋芒直指俄国专 制制度、农奴制度、抨击官僚、嘲笑贵族,反映人 民痛苦,与人民运动联系,把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 学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屠格涅夫
最早描写“新人”形象的是对 生活有着特有的敏感,并给以 诗意的表现的屠格涅夫。他在 《前夜》(1860)里,成功地 刻画了俄国姑娘叶琳娜和保加 利亚青年英沙罗夫两个新人形 象。
屠格涅夫的代表作《父与子》 (1862)塑造了另一“新人” 形象巴扎洛夫,描写了平民知 识分子的“子辈”与自由主义 贵族的“父辈”之间的矛盾。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 1881),俄国19世纪后半期 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 一。
他继承了普希金、果戈理的 “小人物”文学传统,致力 于描写城市贫民。他主要通 过城市贫民、小市民对日益 发展的资本主义的恐怖和诅 咒,反映了他们的悲惨生活 以及惊恐不安的心理和思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忏悔的贵族
托尔斯泰作品中一系列优秀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他们出身高贵,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追求 爱情和美好的人生理想,但是贵族的恶习时刻侵蚀他 们,天性中的善良让他们不断忏悔,成为社会罪恶的 揭发者和批判者。涅赫留多夫达到了背叛本阶级的高 度,是这类人中的最高典型。
多余人
是俄罗斯优秀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们聪明有 教养,厌恶庸俗的上流社会,想寻找一条有意义的生 活道路,但是,既不肯靠拢政府,又脱离劳动人民, 结果一事无成,成为社会的多余人。代表人物有20年 代普希金的奥涅金,30年代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 的毕巧林,40年代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50年 代冈察洛夫《奥勃洛莫夫》中的奥勃洛莫夫。
《托尔斯泰与俄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托尔斯泰与俄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引言托尔斯泰(Lev Tolstoy)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在其作品中饱含了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然而,要理解托尔斯泰与俄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回顾和研究俄罗斯文学中现实主义运动的发展和背景。
俄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在19世纪初期,欧洲爆发了启蒙时代思潮,这对欧洲文艺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一个重要流派就是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在文学领域兴起后很快渗透到了俄罗斯文学,并成为该地区最重要的艺术运动之一。
俄罗斯的现实主义作家们以描绘社会底层阶级生活为特点,探索农民、工人和贫困人群等群体的命运。
他们试图通过对真实生活中种种问题和困境的描述来揭示社会不公和阶级差异。
托尔斯泰与现实主义传统托尔斯泰在俄罗斯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也是一位道德思想家。
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意识和关注社会问题的特点,这使其与俄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息息相关。
在托尔斯泰最著名的作品《战争与和平》中,他以深入细腻的描写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阶层之间相互影响。
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和外部环境的刻画,托尔斯泰揭示了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和纷争。
另外,《安娜·卡列尼娜》也是托尔斯泰作品中具有明显现实主义倾向的代表之一。
该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情感纠葛、家庭问题以及社会对女性行为规范等议题的描述,再次突显了现实主义作家对于社会问题关注度之高。
托尔斯泰对俄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影响托尔斯泰不仅通过自己的作品成为了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对后来的作家们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许多俄罗斯作家在创作中受到或直接或间接地借鉴了他的风格和思想。
尤其是在20世纪初期,俄罗斯文坛涌现出一批以现实主义为基础并进一步发展和探索的重要作家,如陀思妥耶夫斯基(Fyodor Dostoevsky)和高尔基(Maxim Gorky)。
这些作家在继承托尔斯泰传统的同时,增添了新的元素和观点,使得俄罗斯现实主义传统更加丰富多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俄罗斯现实主义一.概况19世纪俄国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法、英两国文学的繁荣因有悠久的传统并不算意外,而俄国文学在19世纪的辉煌则可以说是奇迹。
俄国民族文学直到18世纪才真正产生,而且基本上是对欧洲古典主义的模仿。
但是进入19世纪以来,俄国文学突然爆发,涌现出一大批天才巨匠,创造出许多伟大作品,震撼了整个世界。
19世纪的俄国在政治经济上是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之一,当其他欧洲国家相继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时,它还停留在反动野蛮的农奴制时代。
沙皇专制政府对自由思想实行极端血腥恐怖的镇压,车尔尼雪夫斯基(Чернышевский,Н.Г.,1828~1889)、赫尔岑(Герцен,А.И.,1812~1870)等革命志士被流放西伯利亚,两位伟大诗人普希金(Пушкин,А.С.,1799~1837)、莱蒙托夫(Лермонтов,М.Ю.,1814~1841)死于沙皇阴险的枪弹下。
但是1812年反拿破仑的卫国战争后,俄国军队从法国带回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大大推动了俄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和社会解放运动,为19世纪俄国文学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19世纪俄国文学也被称为“俄罗斯古典文学”,它主要指由普希金所开创而以契诃夫(Чехов,А.П.,1860~1904)为结束的约一百年里的俄罗斯文学。
屠格涅夫(Тургенев,И. С.,1818~1883)、陀思妥耶夫斯基(Достоевский,Ф. М. ,1821~1881)、托尔斯泰(Толстой,Л. Н. ,1828~1910)则是它的顶峰,号称俄罗斯文学“三巨头”。
这三人中,屠格涅夫的艺术力量稍弱,未能达到后二人那样的深度和力度。
声誉最高的是托尔斯泰,他站上了巴尔扎克逝去后空下的旗手位置,成为19世纪后期现实主义最伟大的代表。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与创作在三人中最为矛盾复杂,虽然他活着时声望比不上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但他对20世纪文学、尤其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却远远超过了他们。
19世纪的俄国文学以现实主义为主流,浪漫主义只存在了很短暂的时间。
1812年卫国战争后民族意识的高涨催生了以普希金、莱蒙托夫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学,其创作队伍主要是贵族十二月党人。
但是直到20世纪十月革命前,俄国社会的政治环境始终处于革命与动荡中,革命形势的高涨促进了文学的繁荣,但严酷的阶级斗争也造成浪漫主义短暂,现实主义始终占绝对统治地位,普希金、莱蒙托夫等人很快转向现实主义。
与其他国家相比,19世纪俄罗斯文学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在思想内涵方面,19世纪俄罗斯文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格,即深刻的人道主义,紧紧贴近现实生活。
俄罗斯作家与俄国革命运动关系之密切在世界文学中是罕见的,当时俄国几乎所有伟大作家都是置身于当时火热的俄国社会解放运动中的,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对于他们来说,作家即战士,笔就是战斗的武器。
由于历史条件,俄罗斯文学批判揭露的首先是落后野蛮的封建农奴制,其次才是资本主义。
在艺术成就上,俄罗斯文学对世界文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首先是三大形象体系:(1)小人物。
他们多是小职员、小官吏、公务员等城市中下层人民,在封建官僚制度下过着“破抹布一样”的生活。
“小人物”的文学传统始于普希金,他是俄国19世纪初浪漫主义最杰出的代表,被称为俄罗斯文学之父。
他于19世纪30年代转向现实主义,写了一系列小说。
《别尔金小说集》(Повести Белкина,1830)包含了5个短篇,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驿站长》(Станционный смотритель),首创描写“小人物”的人道主义传统。
小说写到遥远蛮荒的西伯利亚有一处驿站,老站长与自己唯一的女儿相依为命,女儿被一个路过的骠骑兵军官拐走,老人悲伤而死。
俄国早期现实主义的另一伟大代表果戈理(Гоголъ,Н.,1809~1852)著名的中短篇小说《狂人日记》(Записки сумасшедшего,1835)与《外套》(Шинель,1835)是继普希金之后描写“小人物”的名篇。
《狂人日记》的主人公“我”是一个小职员,痛感生活中一切好的东西都被“大人们”霸占去了。
《外套》的主人公也是一个小职员,因为穿着寒酸而常受欺侮,就节衣缩食买了一件外套,但没几天外套就被歹人抢走,他一病不起死了。
陀思妥耶夫斯基则是“小人物”传统中继果戈理之后另一著名代表作家。
书信体中篇小说《穷人》(Бедные люди,1846)是他的成名作,男主人公杰符什金是又老又穷的小官吏,他出于同情和怜悯爱上了隔壁一位同样贫穷不幸的姑娘瓦尔瓦拉,几乎将自己的一切所有都奉献给了这位姑娘,瓦尔瓦位猜破了这种圣洁的“欺骗”,不忍接受他的这种自我牺牲,决定嫁给一个她不爱的有钱人。
这是俄罗斯文学中继普希金的《驿站长》、果戈理的《外套》之后又一描写“小人物”的著名作品。
(2)多余人。
主要是进步的贵族青年,他们不满甚至反对本阶级,但又脱离人民,因而成为对社会“多余的人”。
普希金最重要的代表作品叙事长诗《叶甫盖尼·奥涅金》(Евгений Онегин,1830)首创了描写“多余人”的传统。
作品主人公奥涅金是个贵族子弟,厌倦了彼得堡上流社会的浮华生活,回到故乡,试图在自己的领地里实行有限的改革,但失败了。
这是俄国文学中第一位“多余人”形象。
莱蒙托夫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Герой нашего времени,1840)继普希金的奥涅金之后塑造了又一著名的“多余人”形象——毕巧林。
俄罗斯文学中描写“多余人”形象最著名的作品是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罗亭》(Рудин,1855),主人公罗亭是个贵族青年,具有雄辩的口才和激进的思想,然而一旦需要行动时,他却表现得那样懦弱无能,顾虑重重。
小说以此塑造了一位“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的著名主人公,罗亭也成为“多余人”的代名词。
(3)新人。
他们既不同于可怜的小人物,也不同于无所作为的多余人,而是平民知识分子和革命者。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长篇小说《怎么办》(Что делать?,1863)塑造了一个职业革命者形象拉赫美托夫。
最著名的“新人”形象是屠格涅夫在长篇小说《父与子》(Отцы и дети,1860)塑造的巴扎罗夫,是当时的“虚无主义者”,也即革命者。
这三大形象系列中,“多余人”形象影响最大,“小人物”次之。
俄罗斯文学对世界文学的伟大贡献其次是它卓越深刻的心理描写。
这也是俄罗斯文学最为突出的艺术特色。
就心理描写的复杂与深刻而言,当时世界文学中几乎没有哪个国家的文学能超过俄罗斯文学的。
莱蒙托夫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开创了俄罗斯文学心理描写的先河,小说采取的是主人公毕巧林的日记形式,毕巧林是一个青年贵族军官,才华横溢但又无所事事,他厌倦生活,甚至包括自己的生命,于是玩世不恭,游戏人生。
他是“聪明的废物”,经常无端地折磨自己和别人,同时却又在日记里无情地剖析自己的精神与人格。
这种双重性格和变态心理是时代环境的反映,也是理性苦闷的表现。
小说最大的艺术特色是深刻的心理分析,因此被认为是俄国文学中第一部心理小说。
托尔斯泰代表了俄罗斯文学中心理描写的一个高峰,他对人物复杂心理的描写非常细致入微,能抓住人物心理活动的各种微妙的变化,表现心理过程的各种曲折变化,因此被车尔尼雪夫斯誉为“心灵的辩证法”。
如在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Анна Каренина,1877)中对安娜的丈夫卡列宁在是否离婚问题上的反复变化、安娜临死前畸形心理的描写,等等。
他的人物形象的普遍特点是紧张的精神探索与复杂的心理活动。
但托尔斯泰采取的还是传统的心理描写与分析,即他所描写分析的人物心理过程还没有超出正常的心理活动范围,心理主人公还都是人格健全者。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托尔斯泰不同,他代表了俄罗斯文学中心理描写的另一极,即对人物变态心理活动的描写和分析,并以“人类灵魂的审问者”著称于世。
二.屠格涅夫《父与子》伊凡·屠格涅夫(Тургенев,И. С.,1818~1883)出身于大贵族家庭,幼年丧父,母亲对他的教育不遗余力,所以在三巨头中,屠格涅夫最有教养。
但是他的母亲对待农奴很残忍,屠格涅夫写过一篇反对农奴制的著名短篇小说《木木》(Муму ,1852),小说中聋哑农奴木木与一条小狗相依为命,但那位女农奴主只因小狗的叫声扰乱她的休息就冷酷地命令木木把小狗淹死了,这个女农奴主就是以作家的母亲为原型。
屠格涅夫终生未婚,但有一私生女。
他长年旅居国外,为欧俄文化交流作出较大贡献。
他在思想上属于贵族自由主义者(即西欧派)。
屠格涅夫在俄国文学三巨头中创作时期开始最早,他的创作领域包括诗歌、戏剧、散文、小说等,主要成就是小说创作。
他的小说大多以爱情为中心情节,其模式为软弱的男人与坚强的女人,具有缠绵悱恻的抒情气氛。
屠格涅夫共创作了六部长篇小说,都是以主人公的爱情遭遇为骨架,以俄国社会的重大思想斗争为背景,探讨最迫切的时代问题,寻找时代的主人公,因此这六部长篇小说可以说构成了19世纪40~80年代的俄国社会思想史。
《父与子》(Отцы и дети,1860)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与以前作品不同的是,这部作品首次以一位平民青年为主人公。
贵族青年基尔沙诺夫大学毕业后,带自己的同学、平民出身的巴扎罗夫回家作客。
巴扎罗夫与基尔沙诺夫的伯父巴威尔发生了尖锐的思想冲突,巴威尔辩论失败后又找借口与巴扎罗夫决斗,也遭到失败,于是远赴欧洲,巴扎罗夫也回到自己的家。
后来当地伤寒流行,巴扎罗夫在解剖尸体时感染而死。
小说名为“父与子”,表现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通过巴扎罗夫战胜巴威尔反映了子辈战胜父辈,即平民阶级战胜贵族阶级的历史趋势,巴扎罗夫是所谓的“虚无主义者”,实际上是当时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他是俄国文学中第一个真正的“新人”形象。
屠格涅夫的作品反映生活面一般比较狭窄,人物性格也比较简单,缺乏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的深度和力度;他在艺术上以出色的抒情描写和爱情描写著称。
优裕的生活条件、柔弱的性格,使他的创作风格比较纤雅,体现出贵族趣味,因此有“袖珍画家”之称①。
二.陀思妥耶夫斯基与《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Достоевский,Ф. М.,1821~1881)出身于典型的平民家庭,从小患有癫痫症,父亲是一个军医,花钱买了一个贵族头衔,由于残忍被农奴打死,这一切都使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具有一种分裂的性格。
1846年由于加入了一个地下革命组织“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而被逮捕,沙皇故意玩弄假死刑,临刑前又改为流放西伯利亚。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流放期间思想发生了根本转折,他的世界观充满深刻的矛盾;政治上他是一个大斯拉夫主义者和沙文主义者;宗教上他是一个虔诚的东正教徒。
在实质上,他全部的作品都显示出他是一个热爱人民的作家,一个深沉的人道主义者。
陀思妥耶夫斯基共创作了八部长篇小说及大量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