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江西省县级优课)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教学设计理念:

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课设计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教学原则,让学生充分“动”起来:通过问题探究与历史比较等,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知道怎样去学,开心高兴的去学,更多的是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具备走进社会的素质。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救亡图存的分水岭。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

列举19世纪末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教材地位: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的重要阶段,中华民族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促使中华民族新觉醒。

■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本课的教授对象是由初中步入高中的高一年级学生,且已经学习高中历史一段时间,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他们在初中已经对这些内容有所了解和认识,本课内容对他们来说也不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高一的学生还没有完全适应高中的教学方式和内容,而本课的内容量又较多,所以教学难度也随之增大。

认知水平:但由于我校学生基础较之重点中学,又普遍较差,学习欲望又不是很强烈,加之学生的认识仍停留在形象思维层面上,容易把知识简单化、片面化、肤浅化,缺乏逻辑思维的锻炼;更注重主观的认识,而缺乏理性思考。但学生也有将感性认识发展为理性认识的认知发展趋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知道1894-1901年间,列强侵略中国的基本史实;

②识记《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①能够以学案为载体、分组合作为方式进行问题思考探究并积极发言展示;

②可以根据地图、漫画、诗词、文献记载等多种材料概括有效历史信息,初步培养“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史为鉴,勿忘国耻,谴责列强在近代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敬佩中国人民抗争爱国精神,同时反思今天的中日关系并能够理性爱国。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马关条约》与《辛丑条约》的内容;

难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危害。

■教学思路:教学中,针对重点、难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教材,设计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的问题,刺激学生的思维,留足课堂研讨活动的时间。课程内容问题化,注重调动学生主体参与.

问题对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创新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将课本中以“定论”形式陈述的内容,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形式,既避免教师照本宣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也更好地解决本课的重点难点。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将问题化整为零,将问题分解,让学生阅读教材,充分开展讨论活动,使他们成为课堂上的积极参与者,成为学习的主人。适当采取一些激励的措施,如设立“最有自信奖”、“最佳合作奖”等等,同学们合作学习,积极发言,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情境式启发法:展示图片、材料,让学生感同身受,重回历史现场,全面辩证分析外交事件背后的原因及其带来的深远影响。

问题探究法: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抛砖引玉,在争鸣中加深对外交事件的前因后果的认识。同时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展现个性,表达感情。

■教学手段:学案导学、电化教学、情景教学、启发诱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讨论、师生互动与问题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形式。

■组织形式:

一、[导入新课]

展示课件:就当前中日钓鱼岛争端,引出现实的中日关系,进一步让学生追溯历史,回顾历史上的中日关系“友好”与“敌对”两方面,从而将本课题的前半部分“甲午中日战争”引出,然后告诉大家,前面学习内容当中,英国、美国、法国、俄国等强国、大国欺负过我们(展示时事漫画《时局图》),现在这节课中又有小国、如果也来凑热闹加入到欺负中国的队伍当中。

二、[讲授新课]

(1)学案导学

(一)甲午中日战争(年7月—年4月)

1.背景:

(1)根本:;

(2)直接: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乘机入侵朝鲜。

2.经过:

(1)爆发: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丰岛海战)

(2)四大战役:平壤战役、海战(要突出)、辽东战役和威海卫战役(P58示意图)

3.结果: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1)内容:割地——割辽东半岛、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款——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开埠——开放沙市、、、杭州为商埠;

设厂——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

(2)影响:

①《马关条约》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②,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③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

④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

的发展。

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思考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主要原因。

(二)八国联军侵华(年)

1.背景:

(1)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的狂潮,加深;

(2)1900年反帝爱国的运动形成高潮。

2.借口:。

3.经过:年6月,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7月占领天津;8月攻陷。

5. 影响:(1)清政府成为;

(2)标志。

三、【问题探究】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的探究过程给与积极评价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从“要学生学”到“学生要学”,在学习的主动性上发生质的变化。)

1、根据以下材料,归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材料一日本方面

从中国的棉花输入,从1887年82万元增长到600万元,急剧增长了7.5倍。为了节约棉花的输入费,1887年,第一银行的涉泽荣一,计划在上海设立加工厂,但被清朝官员拒绝。后来三井物产只能与英美系商会合资在上海设厂,没有支配权。

从1887年开始的5年间日本的纺织业,生产规模增长5倍,生产量提高9倍,成本大幅下降,比印度棉丝有价格的竞争力。但是,由于西方与中国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协定关税等,日本棉丝在上海市场上反而处于不利的地位。

材料二让我们看看东亚地图。日本不过是一个稍离欧亚大陆,浮于海面上的一个岛国而已。朝鲜半岛像是一肢胳膊,从欧亚大陆伸向日本。当时中国认为,只要把朝鲜半岛揽在自己的翅膀之下,朝鲜半岛随时可以成为攻击日本的绝好基地。同时,可以使没有腹地的岛国—日本的防卫变得困难起来。为生存而战。——日本扶桑社《新编历史教科书》(02年版)

材料三清朝方面

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方面向欧美看齐,因此清朝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李鸿章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是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