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第八章

教育学复习第八章
教育学复习第八章

教育学复习笔记

发布: 2009-7-27 01:50 | 作者: guilin365 | 来源: 湖北教师资格网 | 查看: 424次

第八章教学

考点纲要

一、考试内容

教学的概念;教学的意义;教学的任务;《中庸》中有关学习过程的观点;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杜威的五步教学法;教学过程性质的认识;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教学过程中的几种必然联系;教学原则的概念;中小学的几个主要教学原则的概念及其要求;教学方法的概念;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中小学常用教学方法的概念及其要求;传授一接受教学的概念、特点和优缺点;问题一发现教学的概念、特点和优缺点;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班级上课制的概念及其优缺点;道尔顿制的概念;分组教学制的概念和类型;特朗普制的概念;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和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教师布置作业的要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教师备课要写的三种计划和做的三项工作;教师上好课的要求;教学评价的概念;教学评价的意义;教学评价的种类;教学评价的原则;教学评价的方法;我国中小学的考试制度;评分标准;百分制和等级制记分。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教学的概念;(2)教学原则的概念;(3)各种教学原则的概念;(4)教学方法的概念;(5)常用教学方法的概念;(6)传授——接受教学的概念;(7)问题——发现教学的概念;(8)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9)班级上课制的概念;(10)道尔顿制的概念;(11)分组教学制的概念和类型;(12)特朗普制的概念;(13)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和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

2.理解:(1)教学的意义;(2)教学的任务;(3)《中庸》中有关学习过程的观点;(4)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5)杜威的五步教学法;(6)教学过程性质的认识;(7)传授一接受教学的特点和优缺点;(8)问题发现教学的特点和优缺点;(9)班级上课制的优缺点;(10)教学工作的环节;(11)教师备课要做好的三项工作;(12)教学评价的概念;(13)教学评价的意义;(14)教学评价的种类;(15)教学评价的原则;(16)教学评价的方法;(17)我国中小学的考试制度;(18)评分标准;(19)百分制和等级制记分。

3.应用:(1)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2)教学过程中的几种必然联系;(3)中小学的几个主要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4)中小学常用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5)教师布置作业的要求;

(6)教师备课要:与的三种汁划;(7)教师上好课的要求。

知识点讲解

一、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1.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我国,教学是以知识的授受为基础的,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情操、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所以,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教学与教育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途径向学生进行教育。

教学与智育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智育,即向学生传授

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的。但不能把两者等同。

一方面,教学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另一方面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才能全面实现。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将阻碍全面发挥教学的作用。

教学还与学生在教学中的自学紧密联系。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其中,学既包括学

生在教师的直接教授下的学习,也包括学生为配合教师上课而进行的预习、复习与独立作业等自学活动;而教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能独立自主地自学,即所谓“教是为了不教”。但是,教学与学生在教学之外独立进行的自学有严格的区别。后者是学生独立自主进行的学习,根本不同于教学中的预习、复习和作业。教学不包括这种学生自主进行的自学。

2.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教学是一种专门组织起来进行传授知识的活动,因而通过教学能较简捷地将人类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人的精神财富,有力地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使青少年学生的个体发展能在较短的时期内达到人类发展的一般水平,从而保证社会的延续和发展。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学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智育、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促进他们在智、德、体、美、劳动技术等方面按预期的要求发展,因而教学成了学校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的人才的基本途径。

3.教学的任务

我国普通教育学校的教学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应当重视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所谓基础知识,是指构成各门科学的基本事实及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等及其系统。它是组成一门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揭示了学科研究对象的规律性,反映了科学文化发展的现代水平。所谓技能,是指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完成某种实际任务的能力。而所谓基本技能,则是指各门学科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所谓智力,是指个人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能力系统。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对青少年学生来说,教学对他们的智力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所谓创造才能,对基本任务是学习人类知识的学生来说,主要是指能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和掌握尚未知晓的知识的能力。只有注意发展性教学,善于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思维操作,进行推理、证明,去解决创造性作业,才能培养学生的智力和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

(3)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青少年学生的品德、审美情趣和世界观正处在急速发展和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我们的国家和人民都期望他们能具有社会主义的品德、正确的审美情趣和科学的世界观,教学在完成这个任务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

1、古代教学过程理论的萌芽

在公元前6世纪时,我国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便含有教学过程理论的萌芽。他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提倡“躬行”,即身体力行,初步形成了把“学”、“思”、“行”看作统一的学习过程的思想。这是最早的教学过程思想。这一思想被后来的儒家思盂学派所发展,在《中庸》中明确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理论。这一过程理论概括得很简明、精辟,强调了学生个人的能动的学习、思考和实践,比较符合认知规律,对我国后世的教学与学生自学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在西方。古罗马的昆体良在他所写的《演说术原理》中,总结了他在修辞学校长期任教培养演说家的经验,提出了“摹仿、理论、练习”三个循序递进的学习过程理论。这一过程,重视直观、重视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是很可贵的。

2.近代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自然科学的兴起,教学过程的理论也逐步形成,开始走向

科学化的进程。

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试图根据心理学来阐述教学过程,提出了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揭示了课堂教学的某些规律性。这一理论对指导和改进教学实践起了积极作用,标志着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后来被他的学生所发展。席勒把明了分为两个阶段,组成了分析、综合、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过程。赖因则在前面加了一个预备阶段,并对原有的四个阶段作了更符合教学实际的修改,演变为预备(提出问题、说明目的)、提示(提示新课程、讲解新教材)、联系、总结、应用的教学过程。上述教学过程均为五段,俗称五段教学法。

杜威的五步教学法: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大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实验的日益普及及其日益运用于教育,出现了一种反传统教育派的进步教育思潮,其思想代表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他反对教材中心、教师中心和传统的课堂教学,主张儿童活动中心,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从做中学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他们的生长。在教学过程上,他依据学生在做中学的认识发展提出了五个阶段的过程:从情境中发现疑难;从疑难中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推断哪一种假设能解决问题;经过检验来修正假设、获得结论。它被简明地概括为: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五步,也有人把它叫做五步教学法。

苏联十月革命后,其教育曾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忽视系统科学知识的教学,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20世纪30年代后,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教学过程,揭示学生认知的特点,概括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提出并阐明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

3.当代国外教学过程理论主要的几个流派

(1)赞科夫的教学过程理论

在教学过程理论方面,他主张教学应推动发展前进。指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赞科夫根据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发展分为两个水平,一个是现有发展水平,即学生已经达到的、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个是最近发展区,即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它介于学生潜往发展水平和现有发展水平之问。他认为教学应为学生发展创造“最近发展:区”,然后使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他的现有发展水平。

(2)布鲁纳的教学过程理沦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著的《教育过程》一书,体现了美国20世纪60年代进行的一次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他关心的是教育质量与智育目标。为此,主张搞好教学课程设计,编写出“既重视内容范围,又重视结构体系的教材”。重视“内容”指要求教材现代化,重视“结构”则是指要求教材包含学科的基本的概念、法则及其联系,有助于学生“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布鲁纳发扬了杜威教学理论中的积极因素.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发现、探索活动掌握知识。但他和杜威不同,重视发挥教师的作用。虽然他强调学生的发现,

但他认为发现法“消耗时间可能太多”,因而教师的讲授对学生来说仍然是很需要的,主张在发现与讲述“两者之间取得恰当的平衡”。

(3)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理论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运用辩证的系统方法来改进教学,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巴班斯基认为,要运用辩证系统的方法,把教学过程置于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从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问的相互关系中综合地研究对象,以期达到最优地处理教学过程问题,即在规定时间内以较少的精力达到当时条件下尽可能大的效果。这里指的“最优”,不是绝对的,而是与具体条件相联系的。在某一条件下的最优,在另一.条件下未必最优。这就要用系统沦的方法来达到最优或优化。

4.我国当前对教学过程性质的认识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认识活动是贯彻于教学过程始终的主要活动。学生是有意识的能动主体,教材所包含的知识及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是他们的认识客体,他们只有在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包括联系实际和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动的活动中,才能使自身获得发展、提高。

但是,教学过程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即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具有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显著特点:①间接性.主要以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中介,间接地认识现实世界;②引导性.需要在富有知识的教师引导下进行认识,而不能独立完成;⑧简捷性,走的是…条认识的捷径.是一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再生产。教学过程只有既遵循认识论的一般规律,义充分注意学生认识的特点,才能组织和进行得科学而有成效。

(2)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是按一定的认识(即学习)任务和内容,依据认识沦的规律和学生认识特点而组织、进行的逐步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活动过程,它本身并不是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两者有根本的区别,这是十分明确的。

但是,学生是处在迅速发展时期的青少年,进行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促进青少年学生智、德、美、体充分发展·成长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实际上,教学过程强有力地影响着学生的发展过程。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从教学过程上看,现代教学不仅要适应学生的发展,而鼠要尽最大可能来促进学生的发展,才能达到现时代所要求的高效率、高水平。所以,促进学生发展也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特性。

三、教学过程的规律

教学过程的规律主要表现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阶段上和教学过程内部一些因素之间的必然联系上。

1.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引起求知欲。教学应从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开始,从作好学习的准备开始。

(2)感知教材。为了使学生掌握书本上的抽象概念,首先有!必要引导学生掌握好感性知识。为了使学生获得对事物的清晰表象,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周密的观察,并在观察活动中培养他们的观察力。

(3)理解教材。理解教材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在理解教材过程巾,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思维方法和推理形式,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4)巩固知识。在巩固知识问题上,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已忆,发展他们的记忆力。①要向学生提出记忆的任务;②要指导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③养成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边记忆的习惯:④使学生学会jE确分配复习时间;⑤使学生能够通过联想、推论等方法追忆所学知识。

(5)运用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运用知识,掌握技能、技巧,主要通过教学性实践,大多采取反复练习的方法来实现。如完成一系列的书面的或口头的作业和实验等。

(6)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检查学生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掌握情况,主要由教师负责进行,一般采取课堂提问、检查课内外各种作业和进行各种测验来进行。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及时对所学知识作自我检查的能力和习惯是非常必要的。

2.教学过程中的几种必然联系

(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

学生认识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获取直接经验,即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另一方面是获取间接经验,即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此外还包括以各种现代技术形式表现的知识与信息,如磁带、录像带、电视和电影片等。在教学中,学生主要学习哪种经验?两种经验之间有何必然联系?

①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②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③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必然联系

①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

②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

③防止单纯抓知识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3)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必然联系

①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

②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才能使他们的思想得到提高。

③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

(4)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必然联系

①非智力活动依赖于智力活动,并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

②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成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学任务。

(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必然联系

①发挥教师的主导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

②调动学省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

⑨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

四、教学原则

1.教学原则的概念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的始终。..

2.中小学的几个主要教学原则的概念及其要求

现在我同中小学的教学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种。

(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

贯彻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保证教学的科学性;②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③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五关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3)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4)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育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

学生的逻辑和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5)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④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②抓主要矛盾.解决重点与难点的教学;③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6)巩固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

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7)可接受性原则

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贯彻可接受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②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8)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贯彻困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五.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概念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的个别智力活动或操作活动。教学方法是一连串的有目性的活动,它能独立完成某项教学任务。而教学方式只被运用于方法,并为完成教学方法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服务,它本身不能独立完成一项教学任务。

教学方法组合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稳定特点的教学活动的模式。如传授一一接受教学、问题一发现教学等,就是现代教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两种教学方法组合。

Z.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主要依据如下几个方面:(1)教学目的和任务;(2)教学过程规律和教学原则;(3)本门学科的具体内容及其教学法特点;(4)学生的可接受性水平·包括生理、心理、认知等;(5)教师本身的条件;(6)学校与地方可能提供的条件;(7)教学的时限;(8)预计可能取得的真实效果等。

3.中小学常用教学方法的概念及其要求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可分讲述、讲解和讲演几种。讲述是教师向学生描绘学习的对象、介绍学习的材料、叙述事物产生变化的过程。讲解是教师向学生对概念、原理、规律、公式等进行解释、论证。讲述讲解各有侧重,但在教学中常结合使用。讲演则是教师向中学高年级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摹褰教师不仅要系统而全面的描述事实,而且要深人分析和论证事实,通过分析、论证来归纳、概括科学的结论。

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①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②注意启发;③讲究语言艺术。

(2)谈话法

谈话法亦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淡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复习谈话是根据学生已学教材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师生问答形式以帮助学生复习、深化、系统化已学的知识。启发谈话则是通过向学生提出未思考过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他们去深入思考和探索新知识。

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①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②要善问;③要善于启发诱导:

④要做好归纳、小结。

(3)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二朽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读书指导法包括指导学生预习、复习、阅读参考书、自学教材等。

读书指导法的基本要求是:①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②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③加强辅导;④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4)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练习的种类很多。按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分有:各种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际操作练习;按学生掌握技能、技巧的进程分有:模仿性练习、独立性练习、创造性练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