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功能垂体瘤

无功能垂体瘤
无功能垂体瘤

无功能垂体瘤

北京三博脑科医院—闫长祥教授垂体瘤病友群:249160280

无功能垂体腺瘤英文名:nonfunctioning pituitary adenoma缩写:别名:clinically inactive pituitary adenoma;endocrineinactive adenoma;functionless pituitary adenoma;nonsecretory pituitary adenoma;非分泌性垂体腺瘤;临床无功能垂体腺瘤;临床无活性垂体腺瘤;无机能垂体腺瘤;无内分泌活性腺瘤;nonfunctioning hypophyseal adenoma;亦称临床无活性垂体腺瘤ICD号:D35.2分类:内分泌科概述:绝大多数垂体腺瘤具有较高的分泌功能,使血中激素水平升高,并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但也有一些垂体腺瘤并不使血中激素水平升高,也无激素过多症状,称为临床无功能垂体腺瘤,简称无功能垂体腺瘤(nonfunctioning pituitary adenoma),亦称临床无活性垂体腺瘤(clinically inactive pituitary adenoma,CIPA)、无内分泌活性腺瘤(endocrineinactive adenoma)或非分泌性垂体腺瘤(nonsecretory pituitary adenoma)。无功能腺瘤占所有垂体腺瘤的25%~30%。

无功能垂体腺瘤(functionless pituitary adenomas)指垂体分泌无特定功能的激素,而不引起临床症状异常的腺瘤。它也可源于各种垂体细胞,因此,诊断比较困难,一旦发觉,肿瘤往往已较大,或者已压迫周围正常组织引起头痛、视力下降、视野缺损,或者已压迫下丘脑。垂体柄解除了下丘脑对腺垂体抑制作用,使催乳素增高,产生高催乳素血症。也有在发现时已有腺垂体激素缺乏,或已破坏了视上核、室旁核分泌抗利尿激素的能力,引起尿崩症。流行病学:无功能瘤占垂体瘤的25%,多发生于40~50岁。发病率无明显性别差异。在老年人群中以无功能腺瘤最常见(60.7%),其次为GH瘤(13.1%)以及PRL大腺瘤(8.1%)。因此,老年垂体瘤患者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多在就诊时已出现视觉损害及腺垂体功能减退。分泌激素的垂体瘤除肿瘤本身引起一系列局部浸润、压迫症状外,还可有相应激素分泌过多的各种临床综合征。

病因:无功能垂体腺瘤实际上是一组异质性肿瘤,它们中的大多数具有分裂功能(多为促性腺激素),只是其分泌功能较低,不引起血激素水平的升高,这类肿瘤称为沉寂性腺瘤(silent adenoma)。有些无功能腺瘤可能确实没有分泌功能,其细胞来源不清,称为裸细胞瘤或无特征细胞腺瘤(null cell adenoma)。

垂体功能减退症

垂体功能减退症 垂体功能减退症是指由于多种病因累积作用使垂体激素分泌较少,可以是单个激素减少(如:生长激素、催乳素缺乏)或多种激素(如:促性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同时缺少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 本病的特点是:临床症状变化大,可长期延误诊断。但补充缺乏的激素后,症状可迅速缓解。 【病因和发病机理】 一、垂体瘤功能性垂体瘤 为成人最常见的病因。垂体瘤可分为: 无功能性垂体瘤 随着垂体腺瘤的增大,压迫正常垂体组织,最终使垂体功能减退。 二、下丘脑病变 肿瘤、炎症、侵润性病变、肉芽肿等病因可直接破坏下丘脑的神经分泌,使丘脑细胞激素分泌减少,最终导致腺垂体分泌的各种促靶腺激素(如生长激素、催乳素等)减少。三、垂体缺血性坏死 妇女在妊娠期时腺垂体增生肥大,血供丰富。若围产期由于前置胎盘将、胎盘早剥或子宫收缩无力引起产后大出血、休克、血栓形成,可导致垂体大部分缺血坏死,甚至发生垂体纤维化。(临床上称为希恩综合征) 四、蝶鞍区手术、放疗和创伤 如垂体瘤的切除术也可损伤正常的垂体组织,尤其是术后的放疗更加重了垂体的损伤。 五、感染和炎症 由于病毒、细菌、真菌的感染而引起的脑膜炎、流行性出血热等可损伤下丘脑和垂体。 六、糖皮质激素长期治疗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如突然停药可出现医源性垂体功能减退。最终表现为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七、垂体卒中 多见于垂体瘤内出血,使瘤体突然增大,从而压迫正常的垂体组织和邻近的神经组织,呈急症危象。 八、其他 淋巴组织性垂体炎、海绵窦处颈内动脉瘤等也可压迫垂体而引起本病。 【临床表现】 约有50%以上的垂体组织破坏后才有症状,如破坏达75%时才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待破坏达95%时才会有严重的垂体功能减退。 腺垂体功能减退主要表现为各靶腺(如:性腺、甲状腺、肾上腺)的功能减退。 一、性腺功能减退的表现 ●成年女性表现为:产后无乳、月经不再来潮、性欲减退、不育、阴道炎、毛发脱落等。 ●成年男子表现为:性欲减退、阳痿、胡须稀少、无男性气质等。 二、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表现 怕冷、嗜睡、反应迟钝、皮肤干燥变粗、少汗、心率减慢等,严重时可有粘液性水肿面容。 三、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表现 由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缺乏,皮质醇分泌减少,患者有明显乏力、体重减轻、恶心、呕吐、血压偏低等表现。同时由于缺乏黑素细胞刺激素,使皮肤色素减退,面色苍白。

垂体瘤诊疗心得

垂体瘤诊疗心得 垂体瘤(pituitary tumors)是一组从垂体前叶和后叶及颅咽管上皮残余细胞发生的肿瘤。临 床上有明显症状者约占颅内肿瘤的10%,无症状的小瘤在解剖时发现者更多。以良性者占大 多数。包括功能细胞及非功能细胞的肿瘤,以引起闭经一溢乳综合征(prolactorrhea一amenorrhea syndrome)的泌乳素瘤最常见,其次是生长激素腺瘤及无功能性垂体瘤。本病患者男性略多于女性,发病年龄大多在31~40岁之间。 【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垂体瘤(尤其是微小腺瘤)早期很少临床表现,发现症状明显时主要有下列三大症候群。 1.腺垂体本身受压症候群由于腺瘤体积增大,瘤以外的垂体组织受压而萎缩,造成其他垂体 促激素的减少和相应周围靶腺体的萎缩。临床表现大多系复合性,有时以性腺功能低下为主;有时以继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为主;有时肿瘤压迫垂体后叶或下丘脑而产生尿崩症。 2.垂体周围组织压迫症候群肿瘤较大压迫垂体周围组织时发生,除头痛外多属晚期表现。 (1)大多患者诉头痛,以前额及双颞侧隐痛或胀痛伴阵发性剧痛为特征。头痛大致由于硬脑膜受压紧张所致,或因颅底部脑膜及血管外膜均有痛觉纤维存在,而引起头痛。 (2)下丘脑症候群:肿瘤向上生长可影响下丘脑功能和结构,发生下丘脑综合征。 (3)视力减退、视野缺损和眼底改变:肿瘤向前上方生长,往往压迫视神经、视交叉,有70%~80%患者可产生不同程度的视力减退、视野缺损(偏盲)和眼底改变。视力减退可为 单侧或双侧,甚至双目失明;视野改变可有单或双颞侧的偏盲。眼底可见进行性视神经色泽 变淡,视神经乳头呈原发性程度不等的萎缩,少数有视神经乳头水肿。 (4)海绵窦综合征:压迫骨槽中的海绵窦,损害眼球运动神经,出现复视。 (5)脑脊液鼻漏:少数患者向下发展破坏鞍底,发生脑脊液鼻漏。 3.垂体前叶功能亢进症候群 (1)溢乳一闭经症:系垂体分泌过多的泌乳素所致,居垂体瘤首位或仅次于无功能瘤。 (2)巨人症与肢端肥大症:由于垂体腺瘤分泌过多的生长激素所致。 (3)皮质醇增多症:系垂体腺瘤分泌过多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引起。 (4)垂体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极少数垂体腺瘤分泌过多的促甲状腺激素而发生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其特点为TSH增高不受TRH兴奋。 (二)实验室检查 (1)激素测定:测定血中垂体激素水平。分泌性垂体腺瘤均有激素分泌过多,应用放射免疫 测定技术和其他测定方法,有助于早期诊断。同时生长激素、泌乳素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 分泌均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垂体瘤时不仅激素的基础值升高,分泌节律也发生异常。垂体肿 瘤向鞍上扩展时,脑脊液中垂体激素浓度可能升高。 (2)测定血中靶腺激素浓度及其在尿中代谢产物排出量,间接了解垂体功能。

垂体瘤护理路径

垂体瘤 一、入院第一天 □立即与值班医生评估患者病情,评估容包括意识、瞳孔、生命征、血氧饱和度、判断是否急症手术。 □协助更换病员服,两人核对患者信息佩戴腕带。 □评估患者健康史、身心状况、现病史、既往史和手术史、服药史、药物过敏史,填写住院患者评估记录单; □指导患者入院当天晚上22:00禁食、禁水,以备次日晨空腹抽血; □告知抽取标本的时间为次日晨6:00-7:00之间,请在床边耐心等待。 入院宣教: □主管大夫、分管护士、科主任、护士长 □床边传呼器的使用、病床的使用 □贵重物品保管,生活物品存放。 □医生办公室、护士站、开水间、洗手间 □病房为无烟病房,不要在病区吸烟,不要在医疗区使用电器。 医保联网及转诊问题:住院处在住院部一楼,职工医保办住院时携带患者、医保卡直接联网,居民医保保费200元者与职工医保相同,能在住院处直接联网,保费110元者到当地医院办转诊手续,这样能提高报销比例。 □查房时间:早上8:00——10:00是医生查房时间,留陪人一名。 家属陪护:为保持病区安静,减少家属探视,病区留2名人员,21:00病区锁门。 □住院期间如何查询费用:我院实行一日清制度,每日有主班护

士发放日清单,如有疑问请到护士站咨询。 我院的规章制度: □为确保大家的安全,入院后请不要随便外出,可在医院活动,及时与值护士请假,并且需要家属陪同,上午为治疗及查房时 间,请不要离开病房; □病人不可随便离开医院,若有急事需向主诊医生请假,并由主诊医生开出书面假条签字同意后方可离开;不得在外留宿,否 则作自动出院处理; □善保管好自己的钱物,贵重物品请家属带回保管,高额钱款请存入银行,如有零钱或手机之类,请随身携带。 □如何在床上正确使用便器? (1)男病人使用尿壶; 1)男性用尿壶时,可使其两腿分开将尿壶夹在两股当中; 2)也可取侧卧床,将尿壶靠紧会阴部; 3)在使用尿壶时应注意尿壶的倾斜度,以免尿液溢出。 (2)女病人使用便器: 1)标准的便盆以塑料质地最佳,可避免金属便盆冰凉的感觉; 2)放便盆的一种方法是让病人仰卧屈膝,双足蹬床面,用力抬起臀部,护理者将便盆放到病人臀下,并检查是否放在臀中央; 3)便盆高的一头朝病人脚的方向,扁平一头朝头的方向; 4)女病人小便时可在阴阜处放卫生纸,以防小便时水流冲出便盆; 5)坐便盆时间不宜过长,防止皮肤受压坏死; 6)便后让病人两腿蹬创面抬臀,将便盆取出。 二、入院第2天 早晨抽血化验

垂体瘤健康教育

垂体瘤健康教育 垂体瘤(pituitary tumors)是一组从垂体前叶和后叶及颅咽管上皮残余细胞发生的肿瘤。临床上有明显症状者约占颅内肿瘤的10%。在尸检中有报道可见20%~25%的亚临床垂体微腺瘤。男性略多于女性,发病年龄大多在31~40岁之间,21~30、41~50岁两组次之。 辅助检查: 1.需做头颅X线平片,CT、MRI影像学检查 2.气脑和脑血管造影 3.做血、尿、便常规以及肝、肾、心、肺等检查。 4.内分泌检查 5.视力及视野检查 术前健康教育 1.饮食与营养指导: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易消化,少渣的饮食,术前戒烟酒,避免受凉,保持口腔及鼻腔的清洁,术前3-5天可用朵贝尔液漱口,氯霉素滴鼻。成人术前8小时禁饮食,小儿术前4小时禁食,以免麻醉后呕吐造成误吸。 2.休息与活动指导: ⑴.为了术后能尽快康复,术前应保证充足的睡眠 ⑵.训练床上大小便,避免术后不习惯引起便秘、尿潴留。张口呼吸、便秘者给予缓泻剂,禁止大量灌肠。 3.注意安全:

对有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及肢体运动障碍患者,外出应有专人陪伴。 4.皮肤准备: 病人在手术前一天剪鼻毛,清洁鼻腔,预防感染。 5.下列情况暂不宜手术: 有各种感染的:如感冒、发热、咳嗽、痰多不宜手术。 6.心理指导: 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及预后,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鼓励病人住院后必须进行心理调整,主动适应术后生活,保持积极乐观心态,积极自理个人生活。 术后健康教育 1.体位: 绝对卧床休息,加以床档保护,麻醉未清醒前取去枕平卧,以防呕吐物吸入呼吸道;清醒后半卧位,促进术后硬脑膜粘连愈合,防止脑脊液逆流引起感染。 2.饮食: 麻醉清醒后,遵医嘱如无呕吐症状即可进食少量流质饮食。术后早期胃肠功能未完全恢复时,应禁食牛奶,糖类食物,防止其消化时产气过多,引起肠胀气。以后可逐渐过渡到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纤维素、维生素丰富、低脂肪、低胆固醇食易消化饮食。 3.密切观察24出入水量 患者是否有多尿,烦渴,多饮症状。对于电解质紊乱者,低钠患

垂体瘤的手术治疗及适应症

垂体瘤的手术治疗及适应症 垂体瘤手术一般根据肿瘤特征和病人情况以及蝶窦发育程度选择经颅或蝶窦入路。 20 世纪30 年代普遍用经颅入路摘除肿瘤。近年来随着经蝶窦手术技巧的提高和经验积累,注意到肿瘤鞍上扩展部分常为非浸润性生长,绝大多数质地脆软,有些出血坏死、囊性变,容易在显微镜下被摘除,故对有视路受压的大腺瘤甚至巨大腺瘤也采用经蝶入路。由于手术方法不断改进及快速发展,目前主要采用经蝶窦术式,在显微镜下进行手术操作,对肿瘤进行选择性摘除,对向鞍上膨胀性生长及鞍旁、海绵窦内发展大腺瘤,进一步改进经额下--翼点、眶--额下联合入路切除大型巨大腺瘤。 近年来又进一步改进术中应用内镜经单侧鼻孔入路、经眉切口眶顶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瘤。眶上锁孔入路以及神经导航系统蝶窦切除垂体瘤,由于照明系统和手术器械的发展,神经内镜、神经导航系统等辅助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已成为微创手术治疗垂体瘤的较佳手段之一。神经导航系统是使传统立体定向技术与现代计算机技术,影像学技术及微侵袭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其为无框架的立体定向技术,它利用计算机工作站,电脑屏幕和显微镜叠加影像,实时向神经外科医生反馈手术进程。神经导航可弥补C 臂X 光机应用于经蝶窦垂体瘤切除术横向定位不足缺点,安全而有效地进行手术。术中实时导航定位功能不仅提高了病灶切除率,而且减少了手术中损伤,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19 ] 。 注意:放射治疗无论是经颅入路或是经鼻--蝶入路进行垂体瘤切除术,其残留率均较高,尤其是巨大型无功能腺瘤,术后残留率高达50 % 。伴随着手术和药物治疗的进步,放射治疗技术也不断发展。垂体瘤手术后,一般都主张给予常规放射治疗,以控制或延缓肿瘤复发。放射治疗可阻止肿瘤进一步生长并最终致分泌增多的激素水平下降,其类型较多,包括常规X 线放疗、直线加速器X 刀、γ刀以及放射源钇[90 Y]或金[ 198Au]作垂体内照射等。目前已广泛应用等剂量γ刀和直线加速器X 刀切除单个直径大于1. 5cm 的圆形垂体肿瘤,部分拒绝或不适于经蝶窦手术患者首选γ刀治疗也取得等同手术治疗的效果。放射治疗并发症除垂体功能减退外,其余并不多见,包括视交叉和(或) 视神经及其它脑神经损害的表现(失明或眼肌麻痹) 、大脑缺血、癫痫发作以及垂体或脑部恶变。垂体功能的减退症在放疗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可发生,因此应监测放疗后患者的垂体内分泌功能状态,以及时给予相应激素替代治疗。

垂体瘤表现

垂体腺瘤(垂体瘤)是脑垂体发生的一种良性肿瘤,人群发病率为十万分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垂体瘤不仅引起颅内占位征,而且产生内分泌失调症状,如不孕,性功能减退,面容及肢端改变等.严重者,破坏了人体内环境稳定、甚至影响了做为一个社会人的外部形象,从这一点而言,垂体腺瘤较其它颅内肿瘤对人体的身心健康更具危害性.所以让我们简单了解一下脑垂体瘤的临床表现,以便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脑下垂体中的各种内分泌细胞可产生相应的内分泌细胞腺瘤,引起内分泌功能紊乱。在早期微腺瘤阶段即可出现内分泌功能亢进征象。随着腺瘤的长大和发展,可压迫、侵蚀垂体组织及其垂体、蝶鞍周围结构,产生内分泌功能下降症状,出现视力障碍及其他颅神经和脑症状。 脑垂体瘤与性功能低下:性功能低下是指阳痿、性欲下降,性功能低下是早期发腺垂体腺瘤的临床表现之一,约有60% 的垂体瘤患者有性功能障碍 脑垂体瘤与不孕. 泌乳. 月经不调:泌乳素腺瘤在临床上占垂体腺瘤的一半以上,由于其分泌的高泌乳素的影响及雌激素的减少,女性患者往往表现为月经量明显减少、泌乳(与乳头接触的内衣变湿),继而导致闭经、不孕,对身心健康、家庭生活影响极大,但如果能够及时进行治疗,还是很容易被早期发现的,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治疗。 脑垂体瘤与头痛 大约有2/3 的患者早期都有头痛,疼痛主要位于眼眶后、前额部及双侧太阳穴附近,程度较轻,呈间歇性发作。由于垂体瘤起源于颅底的蝶鞍内,蝶鞍周围为密闭的骨质,只有上方覆以韧性的鞍隔,肿瘤直接刺激或生长后造成鞍内压升高引起头痛,当肿瘤向上生长突破鞍隔后,鞍内压降低,疼痛则可减轻或消失。病人往往感到突然的一次剧烈头痛后,疼痛明显减轻或缓解,但如果不进行治疗,随着肿瘤的生长,疼痛还会出现。 脑垂体瘤与视力下降 . 视野缺损 垂体瘤在蝶鞍内可以突破鞍底向下生长,并向两侧侵及颅内的重要血管和神经,但最常见的生长方式是向鞍上发展而压迫视交叉和视神经,而引起视力下降和视野缺损,患者往往主诉视力下降、看不到两边,总撞门边。出现了视力视野障碍就需要尽快手术,解除对视神经的压迫,挽救视力。如果伴有向其它方向的生长则称为侵袭性垂体腺瘤,治疗难度明显增大,手术很难一次性切除,需要针对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的治疗。 脑垂体瘤与面容. 四肢及形体的改变 生长激素型垂体腺瘤由于其分泌过多的生长激素,导致四肢、肌肉和内脏过度生长,在青春期骨骺未融合前表现为巨人症,成人则表现为手脚变大(鞋号逐渐增大)、头颅及面容宽大、颧骨高、鼻肥大、唇增厚、皮肤松弛、粗黑、毛发增多,并出现声音嘶哑、睡眠打鼾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由于脂肪的代谢和分布异常,脂肪堆积在胸、腹、臀部,而四肢相对瘦小,呈“向心性肥胖”,脸部呈满月状,体重明显增加,四肢皮下血管显露并有紫纹。这两种类型的垂体瘤严重影响了人的外部形象,应该进行积极的治疗,生长激素型垂体腺瘤一般术后几天即可收到明显的效果,患者自我感觉肢体、脸庞缩小,皮肤变得细腻、光滑,睡眠质量也明显缓解。 脑垂体瘤与其他神经和脑损害: 如肿瘤向后上发展压边垂体柄和下丘脑可出现尿崩症和下丘脑功能障碍,累及第三脑室、室间孔、导水管,可致颅内压增高。向前方伸展至额叶,可引起精神症状、癫痫、嗅觉障碍。向侧方侵人海绵窦,可发生II 、IV 、V 、VI 颅神经麻痹,突向中颅窝可引起额叶癫痫。向后长入脚间池、斜坡压迫脑干,可出现交叉性麻痹,昏迷等。向下突人蝶窦,鼻腔和鼻咽部,可出现鼻衄,脑脊液漏.并发颅内感染。

垂体腺瘤有那些类型

垂体腺瘤有那些类型 脑垂体瘤系良性腺瘤,是鞍区最常见的肿瘤,约10万人口中即有l例,近年来有增多趋势,特别是育龄妇女。脑垂体腺瘤的诊断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视力视野障碍及其他神经系统所见,以及内分泌学检查和放射学检查等。垂体腺瘤有那些类型? (1)按肿瘤大小分类: 微腺瘤:肿瘤直径<10mm;大腺瘤:肿瘤直径10~30mm;巨大腺瘤:肿瘤直径>30mm (2)按细胞嗜色性分类: 依据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光镜观察结果,可分为嗜酸性细胞瘤、嗜碱性细胞瘤、嫌色细胞瘤和混合性细胞瘤。该分类临床指导价值有限,现少用。 (3)按功能分类: ①有分泌功能的垂体瘤,占垂体瘤65%~80%:激素分泌性肿瘤是垂体瘤中临床表现最为复杂、治疗方法的选择多样、临床预后转归各异的一类垂体瘤。 A. 泌乳素分泌型垂体瘤(PRL瘤),是垂体分泌性腺瘤中最常见的肿瘤,多数为女性患者主要表现为闭经、泌乳、不育,男性患者主要表现为男性性功能低减。在非选择性尸检中,PRL微腺瘤占23%~27%,其中大多数生前没有任何症状。 B. 生长激素分泌型垂体瘤(GH瘤),本病以青中年发病较多。主要表现为巨人症或肢端肥大症。 C.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型垂体瘤(ACTH瘤),主要表现为向心性肥胖、满月脸、痤疮、多毛、紫纹。 D.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型垂体瘤(TSH瘤)。主要表现为高代谢的症状怕热、多汗、体重下降、心慌房颤等。 E. 其它还有FSH、LH型垂体瘤。临床主要表现为女性月经紊乱、不育,男性主要表现为男性性功能低减、不育等。 F. 混合性肿瘤:激素分泌型肿瘤可以是单独发生,也可以是两种以上激素分泌增多的混合性肿瘤,临床表现也有相应的混合症状。

垂体腺瘤科普知识系列五:2020-04-05(1)

垂体腺瘤科普知识系列五 特殊类型垂体腺瘤如何处理? ——偶发、儿童、妊娠期妇女、老年人、合并其他部位肿瘤患者 大家好,我是Dr Zheng,上一期我讲了普通人群发现垂体腺瘤后如何处理,受到广大网友的欢迎。本期,我针对一些特殊人群的垂体腺瘤,讲一下如何处理。特殊人群,因其生理、心理、身体素质等多方面与普通人群的差异,在发现垂体腺瘤后,医生给的建议往往比较个体化,请听我娓娓道来。 偶发的垂体腺瘤(2020-04-05) 通常偶发性垂体腺瘤被认为是因无关的检查目的对大脑进行成像所发现的起源于垂体的异常。简单地说,某单位安排员工例行查体,进行头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如检查后某位员工颅内发现鞍区软组织肿块,后经垂体核磁共振(MRI)检查,确诊为垂体腺瘤,我们则可以将其称之为偶发的垂体腺瘤。当然需要说明白的是,因某些临床表现不特异,无法在检查前就与垂体腺瘤联系起来,故只有进行相关影像学检查时才得以明确。 当头颅影像学检查(CT或MRI)偶然检查出鞍区病变时,还需要和鞍区常见的肿瘤性病变及非肿瘤性病变进行鉴别,以进一步明确诊断。当然了,鞍区病变中最常见的当属垂体腺瘤了,占到70-80%的比例,紧跟其后的,当属Rathke 囊肿(拉克氏囊肿)和颅咽管瘤了,后两者不是我们今天的重点,就不赘述了。蝶鞍CT可以明确鞍底骨质的变化,及是否存在钙化,为诊断提供依据。垂体核

磁共振(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是诊断垂体腺瘤极其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因通过垂体MRI检查,可以明确区分垂体增生,避免了重复的内分泌激素检查及MRI动态复查,甚至可以避免不必要甚至是潜在的手术操作。当然,任何一种影像学检查,都不能独立于临床表现而得出诊断,临床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做出判断。 通过影像学的检查(CT 或MRI),基本可以确定鞍区病变是否为垂体腺瘤,以及明确是微腺瘤或大腺瘤。明确诊断后,还要对患者视力、视野情况进行评估,如果有海绵窦侵袭的病变,还应检查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外展神经的功能,明确有无眼球活动障碍。 内分泌权威机构建议针对所有的垂体偶发肿瘤,不论病灶体积的大小,均应接受垂体功能减退及垂体激素高分泌的评估。一般情况下,采血化验包括测定男性和绝经后女性的甲状腺素(T4)、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素(TSH)、皮质醇(CORT)、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黄体生成素/卵泡雌激素(LH/FSH),以及男性的总睾酮()。当影像学检查考虑Rathke囊肿、颅咽管瘤或任何可见与垂体腺瘤无关的病变时,可暂不需要化验垂体激素的高水平分泌。

Mir-135a-3p在无功能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对其侵袭性的影响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20, 10(8), 1610-1616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20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b34613898.html,/journal/acm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b34613898.html,/10.12677/acm.2020.108241 Expression of MiR-135a-3p in Non-Functional Pituitary Adenomas and Its Effect on Its Invasiveness Weikang Tan*, Chenghao Wang, Jianpeng Wang, Zhiyong Yan*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Shandong Received: Jul. 25th, 2020; accepted: Aug. 6th, 2020; published: Aug. 13th, 2020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of miR-135a-3p in nonfunctional pituitary adenoma (NFPA) and its effect on the invasion of NFPA cells. Methods: 50 NFPA tissues (25 invasive and 25 non-invasive) were detected by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Normal rat pituitary tumor cell lines were cultur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negative control group. miR-135a-3p inhibitor and miR-135a-3P NC were transfected respectively, and the expression of miR-135a-3P was detected by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CCK8 assay was used to detect the proli-feration of pituitary tumor cells after transfection. Transwell assay was used to detect the migra-tion ability of pituitary tumor cells. Results: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miR-135a-3p in the invasive NFPA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non-invasive NFPA group (P < 0.05). After transfection with miR-135a-3p inhibitor, the proliferation ability of pituitary tumor cell lines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the negative control group (P < 0.05). Cell migration was decreased in the miR-135a-3p inhibitor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negativ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Overexpression of miR-135a-3p in NFPA may regulate the proliferation of pituitary tumor cells and promote their invasion. Keywords MiR-135a-3p, Non-Functional Pituitary Adenomas, Proliferation, Invasiveness Mir-135a-3p在无功能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对其侵袭性的影响 谭维康*,王成浩,王建鹏,闫志勇*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山东青岛 *通讯作者。

PBL-垂体瘤

指导课1(P1) 许女士,今年37岁,是一家大公司的管理人员,平素工作繁忙压力大,应酬很多。平素身体健康,但最近半年总感觉头痛,同时伴有轻度视物模糊,且出现月经不调,表现为延后或两三个月来一次,她总认为是工作太劳累的关系,并没有重视,可是上述症状从未缓解,且有加重趋势,因此来到医院就诊。 能引起头痛的疾病主要有哪些(诊断P54) 1、颅脑病变:(1)感染:如脑膜炎、脑膜脑炎、脑炎、脑脓肿。 (2)血管病变:如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高血压脑病等。(3)占位性病变:如脑肿瘤、颅内转移瘤、颅内囊虫病等。(4)颅脑外伤:如脑震荡、脑挫伤,硬膜下血肿、颅内血肿等。(5)其他:如偏头痛、丛集性头痛,腰椎穿刺后或腰椎麻醉后头痛等。 2、颅外病变:(1)颅骨疾病:如颅底凹入症、颅骨肿瘤等;(2)颈部疾病:如颈椎病及其他颈部疾病。(3)神经痛:如三叉神经、舌咽神经及枕神经痛等。(4)其他:如眼、耳、鼻和齿等疾病所致的头痛。 3、全身性疾病:(1)急性感染:如流感、伤寒、肺炎等发热性疾病。(2)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心力衰竭等。(3)中毒:如铅、酒精、CO等中毒。(4)其他:尿毒症、低血糖、贫血等。 4、神经官能症:如神经衰弱及癔症性头痛。 能引起月经不调的疾病主要有哪些 1、血液疾病:如缺少血小板或白血病,可致使女性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的问题,进而在月经来潮后便可能无法自行止血,造成经量过多、经期过长等现象。 2、妇科炎症:如盆腔炎、附件炎、子宫内膜炎等一些妇科炎症,均可对女性的正常月经造成影响,导致女性发生月经周期不规则、经量过多、经期延长等月经不调现象。 3、妇科肿瘤: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或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等妇科肿瘤,均可导致女性发生一些如月经过多、过频及经期持续时间延长等的月经不调问题。 4、甲状腺疾病:甲状腺疾病可导致女性甲状腺机能异常,进而便可对卵巢功能造成影响,可导致卵巢功能失调,从而可造成月经失调现象。 能引起视物模糊的疾病主要有哪些 1、屈光不正近视眼:看近清楚,看不清远处物体。 2、远视眼:轻度的远视会出现看远清楚,看近不清楚,较高度的远视看远看近都不清楚。 3、散光:非常轻微的散光例如50度以下,一般不会引起视物模糊,但75度以上的散光,一般会出现看远看近都不清楚,有重影,不同方向的线条清晰度不一致,夜间视力或暗视力更差,常有眯眼习惯、斜颈,容易引起视觉疲劳,长时间阅读容易引起头疼。 4、老视眼:是指近距离阅读出现和视觉困难,老视眼与其他几种屈光不正的区别是,它与年龄和自身眼睛的调节力有关,40岁左右可以出现老花,几乎是人人会发生的。 5、严重维生素A缺乏:维生素A的一项重要作用是维持正常视觉,防止夜盲症。视网膜上的感光物质--视紫质,是一种结合蛋白质。视紫质是由维生素A与视蛋白质结合而成,并存在于杆细胞内。视网膜细胞由锥细胞和杆细胞构成。锥细胞专管在白天看东西,即明视。而

垂体腺瘤的治疗现状与进展

垂体腺瘤的治疗现状与进展 [概述] 垂体腺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它的发病率大约在1/10万—7/10万,20岁到50岁的人群多见,男女发病率没有显著差异,一般为青壮年高发,占颅内肿瘤的10%,仅次于胶质瘤和脑膜瘤。但在尸检的病例中,亚临床的垂体瘤发现率为20%—25%。[1] 近20年来,垂体腺瘤的临床病例明显增多(华山医院统计结果:占脑肿瘤的19.8%),原因可能是内分泌诊断技术的发展,神经放射检查设备的进步,电镜的应用,显微手术(尤其是经蝶骨入路手术)的开展等,使对垂体腺瘤的诊治达到了新的水平。 垂体瘤的主要危害有以下几个方面: 1.垂体激素水平的上升,会造成代谢的紊乱和其他脏器的损害; 2.肿瘤的压迫,使垂体激素水平下降,从而造成靶腺功能的降低; 3.肿瘤压迫蝶鞍区,有可能损伤到视交叉、视神经、海绵窦、脑底动脉、下丘脑、第三脑室,甚至额叶颞叶和脑干。[2] [历史] 人类认识任何一种疾病都是漫长而坎坷的过程,对垂体最初的认识是在十九世纪,但只是浮于临床表 现这个层面,随着二十世纪物理,化学,组织学,电境以及手术显微镜的发展,人们对垂体瘤的认识得到了不断的进步和深入。 人名年份贡献 Marie 1886 首次论述肢端肥大症 Minkowski 1887 论及肢端肥大由垂体腺排列异常引起 Benda 1900 认识到伴肢端肥大的腺瘤是嗜酸性的,来自于垂体前叶的细胞 Frankel 1901 肢端肥大症是由垂体嫌色细胞的增生,以及垂体功能的亢进

胞瘤)导致垂体功能低下之间的临床关系 1912 提出垂体高分泌与低分泌的相反症群,并描述了它们的病理组织学基础 20世纪上半叶致力于研究垂体瘤的病理,临床表现和内分泌异常 20世纪下半叶寻找和设计有效的治疗方法 20世纪60年代完善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近20年来飞速发展,但仍有不少难题待研究 [治疗] 垂体瘤的治疗主要有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药物治疗三种,但由于垂体肿瘤的大小不同,各种垂体瘤对以上治疗方法的效果不同以及病人年龄和一般情况不同,所以,在针对每一个病人制定治疗方案时,必须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以求得最佳效果。 一般来说,手术适用于各种类型较大垂体瘤,微腺瘤中的ACTH型、GH型以及药物治疗不能耐受或治疗不敏感的PRL瘤;药物治疗适用于PRL微腺瘤、TSH微腺瘤以及部分分泌性大腺瘤术后的病人;放射治疗适用于术后肿瘤残留的病人,或不愿意手术的ACTH或GH微腺瘤病人。高龄患者,身体情况差者可选择药物治疗或放射治疗。 一.手术治疗 1.历史 Horsley(1889) 经额入路,第一例垂体瘤 Schoffer(1907) 经蝶入路切除垂体瘤 Cushing(1912) 经唇下,鼻中隔,蝶窦切除垂体,但由于手术器械,照明和抗生素水平落后,手术常切不彻底,术后复发率高。对于向鞍上发展的肿瘤,本手术对视神经,视交叉减压不满意。常发生脑脊液漏,颅内感染,手术死亡率高! 20世纪20年代经蝶手术被经额手术替代,但由于开颅手术损伤较大,垂体功能障碍发生率高,手术并发

垂体瘤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垂体瘤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垂体瘤在治疗之前需要准确的诊断结果作为基础,这样医生才能对是否患上垂体瘤,以及垂体瘤患者的时机病情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有助于正确地制定其治疗方案,目前诊断垂体瘤主要还是通过患者病史、临床症状以及脑肿瘤的检查来实现的。那么垂体瘤的诊断依据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垂体瘤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1、临床表现 病人年龄,性别,患病后不适症状,身体的变化。 2、病理学检查 这是最为可靠的诊断方法,误诊率很低。病理诊断分普通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只能作为大体诊断,不能分出肿瘤的类型。免疫组化染色,根据肿瘤细胞内所含有的激素进行诊断,度高,但误诊率也高。电子透视显微镜观察,根据肿瘤的细胞不同特征分辨出肿瘤类型,临床很少使用。 3、内分泌检查 由于多数垂体瘤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在临床表现不明显,影像学尚不能提示有肿瘤时,垂体瘤激素已经发生改变。一些垂体瘤病例单纯靠内分泌检测即可做确诊。 4、影像学 (1)头颅X线平片这是比较原始的诊断方法,根据蝶鞍骨质的变化、鞍区钙化等变化判断有无肿瘤及鉴别诊断。 (2)CT扫描仅对大型垂体瘤有诊断价值,微小垂体瘤容易漏诊。不能作为诊断垂体瘤的主要工具。 (3)MRI检查是诊断垂体瘤最重要的工具,可以清楚地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即使直径2~3毫米的肿瘤也可以显示出。但还有部分肿瘤的信号与周围正常垂体组织近似,两者难以区分,还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内分泌检查进行诊断。

垂体瘤的诊断依据是什么?专家表示:垂体激素在很多实验室,甚至基层医院都已经能够检测。但是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往往过于依赖实验室检查,而忽略了垂体激素的分泌节律对取血时间的特殊要求,使得很多患者的激素测定结果无法判断。通过详细的临床问诊、体格检查、垂体激素的测定以及影像学的检测,垂体瘤的诊断不难确定。 原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b34613898.html,/ctl/2015/0724/227619.html

垂体瘤护理常规

脑垂体瘤护理常规 [病情观察] 术前:1脑积水与顾内压增高:大部分病人垂体瘤伴有脑积水,其成因包括脑肿瘤的所在位置直接梗阻脑脊液循环所致梗阻性脑积水以及脑脊液的生成与吸收紊乱造成的交通性脑积水两种情况,脉络丛乳头状瘤病人临床所常见的颅内压增高征与脑积水的发生有直接关系,当然,肿瘤的占位效应亦是颅内压增高的重要原因。婴幼儿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头颅增大和前囱张力增高,精神淡漠,嗜睡或易激惹。在较大儿童及成人则可表现为头痛、呕吐及视神经乳头水肿,甚至可出现阵发性昏迷。 2垂体瘤局限性神经系统损害症状观察:局限性神经系统损害的表现因肿瘤所在部位而异。肿瘤生长在侧脑室者半数有对侧轻度锥体束征;位于第三脑室后部者表现为双眼上视困难;仿于后颅凹者表现为走路不稳、眼球震额及共济运动障碍等。个别位于侧脑室者可表现为头部包块。垂体瘤临床上见有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史。肿瘤多位于脑室内,有的可移动,故有些垂体瘤病人表现为头痛突然加剧缓解。少数有强迫头位,这可能因肿瘤移动后突然梗阻了脑脊液循环通路所致。

术后:术后患者术后安返病房,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及尿量。保持呼吸道通畅。从患者语言、睁眼、运动3方面来评估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昏迷者按昏迷患者常规进行护理,做好基础护理,确保无护理并发症,教会陪护人员为患者测量尿量,护士要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护理措施] 术前: 1心理指导的目的是消除病人恐惧、焦虑的情绪。应及时向病人解释手术的目的,列举手术治愈的病例,安排已接受过手术且疗效好的病人与之交谈,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做好家属的工作,使家属克服悲观情绪,鼓励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以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护理。 2皮肤准备:经蝶窦手术病人需剪鼻毛、动作轻稳,防止损伤鼻黏膜而致鼻腔感染。观察有无口鼻疾患,如牙龈炎、鼻腔疖肿等,如有感染存在,需改期手术。另外,还要行右股内侧备皮10cm~20cm,以备手术中取皮下脂肪填塞蝶鞍。手术前1d的22:O0开始禁食禁水。术前保证充足睡眠,如有失眠可口服药物催眠。术晨护士为患者插尿管并肌注术前针。 3为预防术后伤口感染应做激素准备:经蝶窦垂体腺瘤切除病人,术前3d常规使用抗生素,朵贝尔液漱口,用0.125%氯霉素眼药水及新麻液滴鼻,4次/d,每次2滴一3滴,滴

垂体瘤司法鉴定陈述书——范本.doc

垂体瘤司法鉴定陈述书 司法鉴定陈述书 原告对被告的医疗行为有如下评价: 一,基本同意尸检结论 对于尸检确定的死因,原告全部同意。但有一点补充:患者8号发生大出血,动脉血流经鼻腔喷射样涌出,量大,时间长。所以,大量失血对脑和全身有严重的影响,在死亡中起一定的加重作用。 二,根据尸检确定的死因,原告对被告的医疗过错以及和死亡的因果关系做如下陈述: (一),1号的第一次垂体瘤手术不当损伤颈内动脉,理由如下: 1,术后立即发生偏瘫,说明大脑半球受损。这点原告和被告意见一致。 2,术后当日的脑血管照影已经发现颈内动脉海绵血管床附近出现了动脉瘤。在瘤体的近心端,颈内动脉有切迹。原告认为这是手术导致的动脉受损

表现,而不是患者自身疾病的表现。 (二)术后大面积的半球缺血病灶是动脉瘤引发 在8日再次手术时,手术记录记载动脉瘤远端血流缓慢。对此,原告认为动脉瘤内有夹层改变,动脉瘤外观膨大的表象之下,是动脉内部管径变小,导致血流不畅。这就能找到了术后脑梗死样改变的原因。 (三)1号垂体瘤手术操作不当,记录记载不祥有过错 原告有理由认为,在垂体瘤手术中,定位不当,腔镜操作不慎,导致垂体瘤附近的颈内动脉受损。这些经过手术医生能够发现异常,但手术记录没有详细记载这一过程。 (四)术后偏瘫发生后做CT不当,而应该做磁共振检查 术后偏瘫常见原因是手术局部出血,但也可能是血管发生梗阻。CT只能发现早期的出血,而不会在24小时内及时诊断大脑的缺血性改变。被告只考虑出血可能做CT,没有考虑到缺血可能,选择既能发现早期出血,也能发现早期梗死的磁共振检查,属于考虑不周。对手术导致脑梗死估计不足。 (五)没有尽早发现动脉瘤属于严重过失

无功能垂体腺瘤

【疾病名】无功能垂体腺瘤 【英文名】nonfunctioning pituitary adenoma 【别名】clinically inactive pituitary adenoma;endocrineinactive adenoma;functionless pituitary adenoma;nonsecretory pituitary adenoma;非分泌性垂体腺瘤;临床临床无活性垂体腺瘤;无机能垂体腺瘤;无内分泌活性腺瘤;nonfunctioning hypophyseal adenoma 【ICD号】D35.2 【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 1.病因研究进展 2.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分子生物学发病机制:分子遗传学研究表明:无功能性垂体腺瘤是单克隆起源,其中少部分肿瘤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症状,即多发性内分泌肿瘤Ⅰ型(MEN1),其与肿瘤抑制基因MEN1的突变有关;其他肿瘤与染色体11q13的杂合子丢失相关。30%的生长激素腺瘤发生Gas基因的显性突变,但该突变在其他垂体腺瘤中发生率较低。有研究表明:在无功能性垂体腺瘤中,可有视黄醇类X 受体、雌激素受体和甲状腺激素受体的下降,这可能与激素的调控有关。然而,这些因素与垂体腺瘤之间的关系仍不明确。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80%的无功能性垂体腺瘤中过度表达,而在功能性垂体腺瘤中不表达;在体外,表皮生长因子可促进无功能性垂体腺瘤的生长,而无功能性垂体腺瘤可上调表皮生长因子mRNA。 (2)MEG3a和MEG3基因的发现:为了明确垂体腺瘤的分子生物学发病机制,Zhang等利用cDNA-RDA方法比较正常垂体组织和无功能性垂体腺瘤间基因表达的差异。他们克隆出一cDNA,该cDNA在无功能性垂体腺瘤中不表达,是已被发现但功能未知的母本印记基因MEG3的新型转录产物;印记基因MEG3在正常人促性腺激素细胞中有表达,而在促性腺激素细胞起源的无功能性垂体腺瘤中不表达;Northern Blot和RT-PCR分析进一步表明:MEG3在功能性垂体腺瘤及许多癌细胞株中也不表达。此外,MEG3的异位表达能抑制许多癌细胞株的增殖,包括Hela细胞、MCF-7和H4组蛋白等。基因分析表明:MEG3定位于染色体14q32.3。Miyoshi等于2000年首次发现MEG3基因是一小鼠基因Gtl2的人类同系物。众所周知,小鼠12号染色体远端的父系副本可致晚期胚胎死亡并

垂体腺瘤

垂体腺瘤 【概述】 垂体腺瘤简称垂体瘤,是属于内分泌系统的一种肿瘤,主要起源于垂体腺的前叶(腺垂体),而起源于神经垂体的病人罕见。垂体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30-40岁多见,男女均等,其发病率仅次于胶质瘤和脑膜瘤居颅内肿瘤的第3位。体积小时一般呈灰白色或灰红色,实质性,与周围的正常组织分界明显;肿瘤长大后,往往将正常垂体组织挤向一旁,使之萎缩。 【分型】 1. 根据垂体瘤的光学显微镜表现 (1)厌色性:最常见。最初认为是"非功能性的",实际上可产生泌乳素、GH或TSH。 (2)嗜酸性:分泌PRL、TSH或GH(儿童巨人症或成人肢端肥大)。 (3)嗜碱性:分泌LH、FSH、β-促脂素或ACTH(Cushing病)。 (4)混合性。 2. 根据分泌产物分 (1)功能性垂体腺瘤:具有活跃的分泌功能,根据分泌产物可分为:①GH型垂体腺瘤。②PRL 型垂体腺瘤。③ACTH型垂体腺瘤。④TSH型垂体腺瘤。约有70%的垂体瘤分泌1或2种激素,在血浆中可测出,并且产生特定的临床综合征。 (2)非功能性垂体腺瘤:内分泌功能不活跃,或分泌产物不产生明显的内分泌学症状。①空细胞腺瘤。②大嗜酸粒细胞瘤。③促性腺激素腺瘤。④静止的促皮质激素腺瘤。⑤糖蛋白分泌性腺瘤。 【临床表现】 1. 垂体瘤的占位效应 (1)通常见于非功能性肿瘤。功能性肿瘤中,泌乳素瘤是最有可能长大到足以引起占位效应(ACTH腺瘤的可能性最小)。 (2)头痛:多数无分泌功能的腺瘤可有头痛的主诉,早期系肿瘤向上发展牵拉鞍隔所致,当肿瘤穿破鞍隔后症状减轻或消失。而GH型腺瘤则头痛症状明显而待久,部位不固定。 (3)视力视野改变:当肿瘤将鞍隔顶起,或穿破鞍隔向鞍上生长时,可压迫视交叉而产生视力及视野改变,典型的表现为双颞侧偏盲(不一致),还可导致视力下降。 (4)垂体功能障碍:可导致不同程度的垂体功能低下。①甲状腺功能低下:怕冷、黏液性水肿、毛发粗;②肾上腺功能低下:体位性低血压,易疲倦;③性腺功能低下:停经(女性),无性欲、不孕;④尿崩症:非常少见(寻找其他病因,包括下丘脑垂体瘤、鞍上生殖细胞瘤);⑤高泌乳素血症:PRL受下丘脑抑制,垂体柄受压可使部分抑制作用消失; (5)海绵窦综合征:①脑神经受压(Ⅲ、Ⅳ、Ⅴ1、Ⅴ2、Ⅵ):眼睑下垂,面部疼痛、复视等;②海绵窦堵塞:突眼、结膜水肿等;③颈内动脉被肿瘤包裹:可致轻度狭窄,但完全堵塞者罕见。 2. 垂体瘤的内分泌学表现多数功能性垂体瘤分泌下列激素之一: (1)泌乳素(PRL):最常见的内分泌腺瘤,导致女性病人停经-泌乳综合征(Forbes-Albrigh综合征)、男性病人阳痿及无生育功能,以及骨质丢失。 (2)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又称促皮质激素,即Cushing病,ACTH升高可导致:①内源性高皮质激素血症(Cushing综合征):由高皮质激素血症引起的一系列改变。最常见的原因为医源性(使用外源性激素)。非医源性cushing综合征在肢端肥大的病人中常见,发生率约为25%。 ②Nelson综合征:Cushing病行肾上腺切除的病人中有10%-30%出现色素沉积过多[通过促黑色素激素(MSH)与ACTH之间交叉反应]。 (3)生长激素(GH):导致成人肢端肥大,表现为手、足增大,脚后跟增厚、前额隆起、巨舌、高血压、软组织肿胀、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使人衰弱的头痛、出汗过多(尤其是手掌)及关节痛;25%的肢端肥大病人出现甲状腺肿,但化验检查正常。儿童(在骨骺闭合前)GH水平的升

垂体瘤手术入路(讨论课)

垂体瘤手术入路(讨论课)

一、经单鼻孔蝶窦手术 解剖结构:国人鼻前棘至蝶窦口的距离平均为58.1 mm,至鞍底的距离平均为71.3 mm,垂体窝前后径为7.1~12.7 mm,上下径3.3~9.4 mm,横径8.7~20.3 mm[2]。蝶窦开口始于蝶筛隐窝,在上鼻甲尾部水平,位于鼻中隔与鼻腔外侧壁之间。大部分蝶窦开口可直视,部分因较为偏侧或被上、中鼻甲所掩盖,不能直视。蝶窦中隔多为一个完整的骨性隔,呈矢状位,多不在中线而偏于一侧;少数有2个主隔。蝶窦外侧壁与视神经和颈内动脉关系密切,视神经管隆突位于蝶窦外侧壁上部,颈内动脉隆突位于蝶窦外侧壁的鞍底下部。垂体下方的蝶窦顶壁为鞍底,鞍底呈球形隆起或平坦,骨质厚薄不均,前下壁较薄,平均为0.9 mm。蝶窦两侧为海绵窦,两侧海绵窦间有前、后海绵间窦相连,在鞍底硬膜间可有下海绵间窦,10%的个体前、下海绵间窦融为片状,造成经单鼻孔蝶窦手术时进入困难。 进入蝶窦犁骨或蝶嵴是蝶底中线标记[6,7]。蝶窦口也是一个重要的解剖标记,术中先探查寻找蝶窦开口。若找不到蝶窦开口,则寻找后鼻孔,将扩张器下缘置于后鼻孔上方10~15

mm 处,电凝同侧黏膜裂口并侧翻,推开对侧后鼻中隔黏膜,扩张器推至蝶窦前壁并撑开。将蝶窦开口黏膜部分剥离扩大,充分显露骨性蝶窦开口及前壁,以蝶窦开口为骨性标志打开蝶窦前壁。蝶窦前壁开窗时,上界勿超其双侧蝶窦开口连线,以免破坏蝶上筛房,损伤包绕其内的视神经或造成脑脊液鼻漏[8]。打开蝶窦后显微镜下可见正前方的蝶鞍,确认鞍底及中线位置或肿瘤的中心位置,蝶鞍的开窗范围从鞍结节到鞍底、两侧海绵窦之间,并常以鞍底前壁和下壁转折处为中心。有时为了彻底切除肿瘤,必须尽量扩大鞍底骨窗以暴露手术视野,但要特别注意把握方向和力度,过度向两侧或向前、向后,均可能造成海绵窦、脑干等重要结构损伤或严重脑脊液漏。 肿瘤切除穿刺鞍底硬膜,确认为非出血性疾病后,“十”字形切开硬膜,电凝边缘止血,此时可见肿瘤。如为微腺瘤,则需借助术前MRI提示的具体位置予以辨别。肿瘤组织多呈灰白色,用环形刮匙刮除肿瘤组织,先从鞍底方向切除肿瘤,再向鞍内侧方、上方切除肿瘤。如果瘤体经鞍膈孔突向鞍上,则先在鞍下周边切除,再向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