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装工艺学习材料

涂装工艺学习材料
涂装工艺学习材料

涂装学习材料

一、涂装:是指将涂料涂覆于物面上,经干燥成膜的工艺。有时也将涂料在被涂物表面扩散开的操作称为涂装。作用:1、保护;2、装饰;3、特种作用。

二、涂料材料:1、前处理(脱脂、表调、磷化);2、车用底漆(电泳涂料);3、中间涂料;4、面漆;5、特种涂料(PVC、SGC);涂装后处理材料(抛光、防锈腊、保护蜡)

三、涂料的作用:

1、底漆:是直接涂饰在经过表面处理的工件表面上的第一道漆,是整个涂层的基础。

●要有很好的附着力;●要有很好的耐腐蚀性;●耐水性和抗化学试剂性;●与中涂层或面涂层的配合性;●良好的施工性

2、中涂(用于底、面漆之间的涂料)

●要有底,面漆良好的配套性,中涂的结合力强、硬度适中,不被面漆的溶剂咬起;●具有填充性;●打磨性能良好;●良好的抗石击性

3、面漆:多层涂装中最后用的材料

●良好的外观(光泽、桔皮、丰满、鲜映性等);●硬度;●耐腐性;●耐潮性和防腐性;

●施工性

4、PVC

为提高车身的密封性能;提高汽车的舒适性和车身缝隙间的耐腐蚀性,车身的所有焊缝和内外缝隙在涂装过程中涂密封涂料,为提高车身底板及轮罩内的抗石击性和防腐蚀性,增涂一定厚度的涂料PVC。

5、密封胶:焊接处密封胶

要求应具有良好的弹性和附着力,使受震动未开裂或脱落,可分为粗密封和细密封,前者对车身内腔的所有焊缝密封,即沿缝隙压涂或喷涂PVC密封胶,对外观要求低称为粗密封;细密封指对外观需求高的车身表面的缝隙压涂上PVC密封胶;最后对压涂后的密封胶进行外观修饰。

6、防声、绝热材料

为更好的消除由于车身震动产生的声音,在涂密封胶和车底涂料后的车身内表面、门和翼振

垫一面涂有压敏胶,有防贴保护,撕下防贴纸供垂直和下表面用,热融粘着型供水平面用。即放置在水平面上,随油漆烘干一起热融化粘贴在车身上。

7、抛光材料

喷完面漆后,为了消除涂膜缺陷,要用抛光材料进行修饰。有:抛光水、抛光浆、抛光蜡、去污增光剂。

8、防锈蜡及保护蜡

为了提高车身内腔结构部分的耐蚀性,汽车车身在涂装完成并经检查合格后,送总装前在规定的内腔中喷或涂防锈蜡,起防锈作用。为保证整车在储运中涂膜不受损,新车出厂前一般对车身外表面喷涂防护蜡;汽车在使用前后或售后再用汽油擦净,风神厂现使用薄膜进行表面保护。

9、溶剂:

溶剂是液态涂料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稀释剂

在涂装时选择溶剂不当,会影响稀释率和施工性能;会产生白化、失光等问题。所以正确选择适合溶剂相当重要。

四、涂装前处理

1、定义:是去除被涂件之外的所有异物,提供适合于涂装要求的良好基底,以保证涂层具有良好的防腐性和装饰性。

2、涂装前脱脂就是去除零件表面的防锈油、钣金及压力加工中的拉延油、加工中的乳化液,热处理中的冷却油及操作者手上的油迹和汗迹,若不去除将影响磷化膜的形成并会影响涂层结合力、干燥性、装饰性和耐腐性。

3、磷化处理;

所谓磷化处理就是指金属表面与含磷酸二氢盐的酸性溶液接触发生化学反应而在金属表面上发生稳定的不溶性的无机化合物膜层的一种表面化学处理方法,所生成的膜叫做磷化膜。作用:为涂层提供一极为适宜的基底。

外观检查方法:外观均匀完整细密、无金属亮点、无白灰。

4、阴极电泳涂装:被涂物为阴极,电泳涂料为阳离子型(带正电荷),在直流电场力作用下,两极间产生电位差,离子发生定向移动,于是在零件表面形成一层带胶粘性的漆膜,烘干后为光亮坚固的电泳涂膜。它包括:电解、电泳、电沉积、电渗四个过程。

5、涂膜的固化:涂覆在被涂物上涂料由液态(或粉末状)变成无尘型的固态薄膜的

过程;称为涂料的固化。

根据涂料的成膜过程不同:可分为热固性和热塑性。

涂膜的固化和干燥:

可分为:自然干燥、烘干和照射固化。

加热干燥:低温(100摄氏度以下)热风干燥

中温(100—150摄氏度)烘干(烘干时间包括:升温时间与保温时间)

高温(150摄氏度以上烘干)

照射固化:紫外线及电子束固化。

五、水密检查:该作业为两人作业,其中一人手持接了气管的压力枪对准需要检查的部位的内腔缝隙处吹气另一人手拿沾了肥皂水的毛刷对准焊缝处刷涂肥皂水,两人做作业时边吹气边刷肥皂水边向前移动,遇有不见边有工艺孔时应用手指堵住工艺孔以防误判和肥皂水迸出伤眼。凡涂胶有孔的地方会有肥皂泡冒出。是为V1项。

六、色差仪测量法:

色差仪是测量颜色标准板在可见光谱中的反射或透射光谱进而计算出色彩数据,以判定式样颜色是否符合要求及颜色偏差程度。它能给出颜色强度、色变指数、黄度指数、白度指数等信息。

相关值:L为白黑相a为红绿相b为黄蓝相

△E*ab=【(△L*)2+(△a*)2+(△b*)2】1/2

相关值有各个工厂有各自的管控值,在实际应用中当△E<0.5时,人眼几乎无法区别其颜色差别,当△E=1.6-3.0时,人眼能感觉到色差的存在,一般情况下,应控制在1.0左右。

七、缺陷的产生和预防:

⑴、流挂:

原因:1.所用融合剂挥发太慢或者与涂料不配套。

2.一次涂的过厚,喷涂操作不当,喷枪用力过大,环境温度过低,在光滑的涂膜上涂布新涂料时也容易发生流挂,喷枪漆雾形状调整不当。

防治:1.正确选择溶剂,注意溶剂的溶解能力和挥发速度。

2.提高作业熟练度,喷涂均匀,一次不要喷太厚(控制在20um左右)。

3.严格控制涂料的施工粘度和温度。

4.在旧涂膜上涂新涂料要先打磨处理。

5.根据涂料特性,调整喷涂气压,喷涂中把握走枪速度和重叠幅度。

⑵、颗粒:

原因:1.清洁度差,调漆室、喷涂室、晾干室、烘干室内灰尘。

2.车身表面不干净。

3.施工人员的工作服、手套及涂装擦拭材料掉纤维。

4.易沉淀的涂料未充分的搅拌或过滤,供漆管路上应有过滤口。

⑶、露底:

原因:1、所用涂料的遮盖力差或涂料使用前未搅拌均匀。

2、涂料的施工粘度偏低、涂的过薄。

3、底面漆的色差过大。

防治:1、用遮盖力较强的涂料、增加涂层厚度或喷道数并充分搅拌均匀。

2、适当提高涂料的粘度,每道漆达到规定的厚度。

3、尽量使用同色中漆。

⑷、缩孔:

原因:1.所用涂料的表面张力偏高、流平性差、释放起泡性差,对缩孔的敏感性大。

2.调漆工具及设备不干净、有害物混入涂料。

3卫生差、有灰尘、漆雾、硅酮、蜡雾。

4.车身不干净

5.工作服、手套不干净。

防治:

1. 选合适的涂料。

2. 车间、辅料、设备要求不能有对涂料有害的物质。

3. 确保环境清洁,空气无尘埃、油雾。

4. 严禁裸手摸车。

⑸、针孔:

原因:1.涂料滚动性不良,流平性差,释放起泡性差。

2.涂料混入不洁物如。

3.环境温度过高。

4.涂装后晾干不充分,烘干过急,表面干燥过快。

5.被涂物(车身)温度高、有小孔。

防治:

1. 选择合适的涂料。

2. 涂装后规范晾干、添加慢干剂使表面干速减慢。

3. 改善环境温度。

4. 注意车身清洁、消除表面小孔。

⑹、气泡:

原因:1.溶剂挥发快,涂料的粘度高。

2.涂层烘干时过急,晾干时间短。

3.底封、底层有溶剂、水或气体。

防治:1.使用指定溶剂,粘度按涂装方法选择不宜偏高。

2.涂层烘干升温不宜过急。

3.底材应洁净不含水分或溶剂。

⑺、橘皮:

原因:

1. 涂料粘度大,流平性差。

2. 压缩空气压力太低,出漆量过大和喷具不佳,雾化不良。

3. 被涂物及空气温度偏高,喷涂室内风速过大,溶剂挥发过快。

4. 涂层晾干时间短,喷涂厚度不足。

防治:

1. 选合适溶剂,添加流平剂。

2. 选合适的空气压力,改善雾化。

3. 被涂物温度控制在50℃以下,喷涂室20℃左右。

4. 规定控制喷涂厚度,适当延长晾干时间。

八、吐出量:

准备好量杯与量筒,将喷枪口对准量杯或量筒,在1分钟内喷出油漆的数量称为吐出量。

金属工艺学作业一

1、何谓焊接热影响区?低碳钢焊接时热影响区分为哪些区段?各区段对焊接接头性能有何影响?减小热影响区的办法是什么? 在焊接加热过程中,焊缝两侧处于非熔化态的母材受热作用的而发生金相组织和力学性能变化的区域。低碳钢焊接热影响区分为:熔合区、过热区、正火区和部分相变区。 熔合区即融合线附近焊缝金属到基体金属的过渡部分,温度处在固相线附近与液相线之间,金属处于局部熔化状肪,晶粒十分粗大,化学成分和组织极不均匀,冷却后的组织为过热组织,呈典型的魏氏组织。这段区域很窄 (0.1-1mm),金相观察实际上很难明显的区分出来,但该区于焊接接头的强度、塑性都有很大影响,往往熔合线附近是裂纹和脆断的发源地。 以上100O C-200O C,当加热至1100℃过热区(粗晶粒区)加热温度范围 Ac 3 以上至熔点,奥氏体晶粒急剧长大,尤其在1300℃以上,奥氏体晶粒急剧粗化,焊后空冷条件下呈粗大的魏氏组织,塑性、韧性降低,使接头处易出现裂纹。 正火区(细晶粒区)即相变重结晶区,加热温度范围Ac1- Ac3以上 100O C-200O C区间,约为900-1100℃,全部为奥氏体,空冷后得到均匀细小的铁素体+珠光体组织,相当于热处理中的正火组织,故又称正火区。 部分相变区,即不完全重结晶区,加热温度Ac1- Ac3 区间,约 750-900℃,钢被加热奥氏体+部分铁素体区域,冷却后的组织为细小铁素体+珠光体+部分大块未变化的铁素体,晶粒大小不均匀。 减小热影响区的措施:增加焊接速度、减小焊接电流 2 、产生焊接应力和变形的原因是什么?焊接应力是否一定要消除?消除焊接应力的办法有哪些?

应力和变形原因:在焊接过程中,由于焊接各部分的温度不同,冷却速度不同,热胀冷缩和塑性变形的程度不同,导致内应力、变形。裂纹的产生。 焊接应力一定要消除,不然零件尺寸不准,很容易损坏。 焊接应力消除方法:焊接前与热处理;焊接中采用小能量焊接或敲击焊缝;焊后采用去应力退火。 3、现有直径500mm的铸铁齿轮和带轮各1件,铸造后出现图示 断裂现象。曾先后用E4303(J422)焊条和钢芯铸铁焊条进行电弧焊冷焊补,但焊后再次断裂,试分析其原因。请问采用什么方法能保证焊后不开裂,并可进行切削加工? 再次断裂主要是:齿轮受热不均应力过大导致的变形开裂。 方法:先将齿轮加热300度左右,然后进行焊接,焊后进行退火处理,即可消除焊接产生的焊接应力,同时降低硬度利于进行切削加工。 1.如图所示三种工件,其焊缝布置是否合理?若不合理,请加以改正。

金属工艺学2019

《金属工艺学》复习题解析A 一、填空题 1.工艺基准可分为定位基准、度量基准、装配基准 2.铸铁按照石墨形态不同分为可锻铸铁、普通灰铸铁、球墨铸铁、蠕墨铸铁 3.合金的收缩由液态收缩、凝固收缩、固态收缩三个阶段组成。 4.碳在铸铁中的存在形式有石墨和渗碳体。 5.金属塑性变形的基本方式是热变形和冷变形 二、名词解释 6.砂轮的自锐性答案:砂轮在磨削过程中自行推陈出新,保持自身锋锐的特性,称为砂轮的自锐性 7.晶体结构答案:晶体结构是指晶体的周期性结构,即晶体以其内部原子、离子、分子在空间作三维周 期性的规则排列为其最基本的结构特征。 8.相答案:组成和化学成分相同,具有同样的物化性能,成分均匀的物质。 9.淬透性答案:指在规定条件下,决定钢材淬硬深度和硬度分布的特性,即钢淬火时得到淬硬层深度大小 的能力,它表示钢接受淬火的能力。 10.硬度答案:硬度是指材料抵抗局部变形,特别是塑性变形、压痕或划痕的能力。 11.淬火答案:淬火是将钢加热到A C3或A C1以上温度,保温后快速冷却,以获得马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12.同素异晶转变答案:随着温度的改变,固态金属晶格也随之改变的现象,称为同素异晶转变。 三、简答题 13.什么是加工硬化现象?冷热变形的区分原则是?铅(t熔=327℃)在20℃、钨(t熔=3380℃)在1100 变形,各属哪种变形?答案:在常温下金属随变形程度的增加,其强度和硬度提高,而塑性和韧性降 低的现象,称为加工硬化。再结晶温度以上的变形称为热变形,再结晶温度以下的变形称为冷变形。 铅:T再=0.4T熔=0.4×(327+273)=240k=-33℃ 20℃>-33℃,所以铅的变形属于热变形 钨:T再=0.4T熔=0.4×(3380+273)=1461.2k=1188.2℃ 1100℃<1188.2℃,所以钨的变形属于冷变形 14.硬质合金的性能特点有哪些?答案:硬质合金的硬度高于高速钢;热硬性远高于高速钢;耐磨性比高速 钢要高十几倍;抗压强度高比高速钢高,但抗弯强度低;冲击吸收能量K较低;线膨胀系数小,导热 性差。此外,硬质合金还具有抗腐蚀、抗氧化和热膨胀系数比钢低等特点。 15.有一钢试样,其原始直径是10mm,原始标距长度是50mm,当载荷达到18840N时试样产生屈服现象; 载荷加至36110N时,试样产生颈缩现象,然后被拉断;拉断后试样标距长度是73mm,断裂处直径是6.7mm,求钢试样的σs、σb、δ5和ψ。答案:由题中条件及计算公式得 σs=F s/S o=18840/(3.14*102/4) σb =F b/S o=36110/(3.14*102/4) δ5=(L1-L0)/L0×100%=(73-50)/50=46% ψ=(S0-S1)/S0×100%={(3.14*102/4)-(3.14*6.72/4)}/(3.14*102/4)=(100-44.89)/100=55.11%

材料成型加工与工艺学-习题解答

第六章压制成型 2. 简述热固性塑料模压成型的工艺步骤。 将热固性模塑料在以加热到指定温度的模具中加压,使物料熔融流动并均匀地充满模腔,在加热和加压的条件下经过一定的时间,使其发生化学反应而变成具有三维体形结构的热固性塑料制品。 (1)计量 (2)预压 (3)预热 (4)嵌件安放 (5)加料 (6)闭模 (7)排气 (8)保压固化 (9)脱模冷却 (10)制品后处理 4. 在热固性塑料模压成型中,提高模温应相应地降低还是提高模压压力才对模压成型工艺有利?为什么? 在一理论的操作温度下,模温提高时,物料的黏度下降、流动性增加,可以相对应的降低模压;但若继续升高模温会使塑料交联反应速度增快、固化速率升高此时便需要提高模压。一般而言提高温度应提高模压压力。 8. 试述天然橡胶硫化后的物理性能的变化,并解释之。 橡胶在硫化的过程中,交联密度发生了显着的变化。随着交联密度的增加,橡胶的密度增加,气体、液体等小分子就难以在橡胶内运动,宏观表现为透气性、透水性减少,而且交联后的相对分子质量增大,溶剂分子难以在橡胶分子之间存在,宏观表现为能使生胶溶解的溶剂只能使硫化胶溶胀,而且交联度越大,溶胀越少。硫化也提高了橡胶的热稳定性和使用温度范围。 天然橡胶在硫化过程中,随着线型大分子逐渐变为网状结构,可塑性减小,拉伸强度、定伸强度、硬度、弹性增加,而伸长率、永久变形、疲劳生热等相应减小,但若硫化时间再延长,则出现拉伸强度、弹性逐渐下降,伸长率、永久变形反而会上升的现象。 10. 橡胶的硫化历程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的实质和意义是什么? (1) 焦烧阶段又称硫化诱导期,是指橡胶开始前的延迟作用时间,在此阶段胶料尚未开始交联,胶料在模型内有良好的流动性。对于模型硫化制品,胶

制药工艺学_课后答案

第二章化学制药工艺路线的设计和选择 2-1工艺路线设计有几种方法,各有什么特点?如何选择? 答:(1)类型反应法,类型反应法是指利用常见的典型有机化学反应与合成方法进行合成工艺路线设计的方法。类型反应法既包括各类化学结构的有机合成通法,又包括官能团的形成,转换或保护等合成反应。对于有明显结构特征和官能团的化合物,通常采用类型反应法进行合成工艺路线。 (2)分子对称法,药物分子中存在对称性时,往往可由两个相同的分子片段经化学合成反应制得,或在同一步反应中将分子的相同部分同时构建起来。该法简单,路线清晰,主要用于非甾体类激素的合成。 (3)追溯求源法,从药物分子的化学结构出发,将其化学合成过程一步步逆向推导,进行寻源的思考方法,研究药物分子化学结构,寻找出最后一个结合点,逆向切断链接消除重排和官能团形成与转化,如此反复追溯求源直到最简单的化合物,即期始原料为止,即期始原料应该是方便易的,价格合理的化学原料或天然化合物,最后是各步的合理排列与完整合成路线的确定。 2—2工艺路线评价的标准是什么?为什么? 答:原因:一个药物可以有多条合成路线,且各有特点,哪条路线可以发展成为适合于工业生产的工艺路线则必需通过深入细致的综合比较和论证,从中选择出最为合理的合成路线,并制定出具体的实验室工艺研究方案。 工艺路线的评价标准:1)化学合成途径简捷,即原辅材料转化为药物的路线简短;2)所需的原辅材料品种少并且易得,并有足够数量的供应; 3)中间体容易提纯,质量符合要求,最好是多不反应连续操作; 4)反应在易于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如无毒,安全; 5)设备要求不苛刻; 6)“三废”少且易于治理; 7)操作简便,经分离,纯化易达到药用标准; 8)收率最佳,成本最低,经济效益好。

材料成型工艺

材料成型工艺 (Material Molding Process) 课程代码:(07310060) 学分:6 学时:90(其中:讲课学时78:实验学时:12) 先修课程:材料成型原理、金属学及热处理、机械设计基础 适用专业与培养计划: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2012年修订版培养计划 教材:《金属材料液态成型工艺》、贾志宏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第一版; 《金属材料焊接工艺》、雷玉成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第一版;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姜奎华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第一版开课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课程网站:(选填)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需说明课程对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 《材料成型工艺》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主要任务是学习液态成型、塑性成型及焊接成型的工艺原理、方法、特点、质量影响因素及其规律、质量控制、适用范围等。学习过程中侧重于实际经验、工程技术及其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通过系统学习,在掌握成型工艺过程基本规律及其物理本质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零件需求,灵活选择和全面分析成型工艺、完成合理的工艺设计;同时,针对成型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科学分析,找到解决措施,消除和减少工件质量缺陷; 本课程以数学、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力学、金属学与热处理、材料成型原理等作为理论基础,主要应用物理冶金、化学冶金、成形力学理论,系统阐述金属材料成型工艺过程的相关现象及其影响因素、规律、形成机制;同时,还汇总了大量的工程技术经验和实用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为材料成型工艺课程设计、金属综合性实验、毕业设计等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知识。 (二)课程目标(需包括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内容,可以分项写,也可以合并写) 1. 掌握铸造成型、冲压成型和焊接成型工艺过程所涉及的主要物理原理; 2. 掌握各种成型方法的工艺特点及应用范围,能够根据实际产品需要选择高效、优质低成本的成型工艺方法;

金属工艺学名词解释

《金属工艺学》名词解释 第二篇铸造 1、铸造:将液态金属浇注到铸型中,待其冷却凝固,以获得一定形状、尺寸和性能的毛坯或零件的成形方法,称为铸造。 2、充型:液态合金填充铸型的过程,简称充型。 3、液态合金的充型能力:液态合金充满铸型型腔,获得形状准确、轮廓清晰铸件的能力,称为液态合金的充型能力。 4、合金的流动性:液态合金本身的流动能力。 5、逐层凝固:纯金属或共晶成分合金在凝固过程中因不存在液、固并存的凝固区,故断面上外层的固体和内层的液体由一条界线清楚地分开。随着温度的下降,固体层不断加厚、液体层不断减少,直达铸件中心,这种凝固方式称为逐层凝固。 6、糊状凝固:如果合金的结晶温度范围很宽,且铸件的温度分布较为平坦,则在凝固的某段时间内,铸件表面并不存在固体层,而液、固并存的凝固区贯穿整个断面。由于这种凝固方式与水泥类似,即先呈糊状而后固化,故称糊状凝固。 7、中间凝固:大多数合金的凝固介于逐层凝固和糊状凝固之间,称为中间凝固方式。 8、收缩:合金从浇注、凝固直至冷却到室温,其体积或尺寸缩减的现象,称为收缩。 9、缩孔:集中在铸件上部或最后凝固部位容积较大的孔洞。 10、缩松:分散在铸件某区域内的细小缩孔,称为缩松。 11、顺序凝固:在铸件上可能出现缩孔的厚大部位通过安放冒口等工艺措施,使铸件远离冒口的部位先凝固;然后是靠近冒口部位凝固;最后才是冒口本身的凝固。

第三篇金属塑性加工 1、金属塑性加工:利用金属的塑性,使其改变形状、尺寸和改善性能,获得型材、棒材、板材、线材或锻压件的加工方法。 2、锻造:在加压设备及工(模)具的作用下,使坯料、铸锭产生局部或全部的塑性变形,以获得一定几何尺寸、形状和质量的锻件的加工方法。 3、冲压:使板料经分离或成形而得到制品的工艺统称。 4、挤压:坯料在封闭模腔内受三向不均匀压应力作用下,从模具的孔口或缝隙挤出,使之横截面积减小,称为所需制品的加工方法。 5、轧制:金属材料(或非金属材料)在旋转轧辊的压力作用下,产生连续塑性变形,获得所要求的截面形状并改变其性能的方法。 6、拉拔:坯料在牵引力作用下通过模孔拉出,使之产生塑性变形而得到截面小、长度增加制品的工艺。 7、塑性变形:当外力增大到使金属的内应力超过该金属的屈服点后,即使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取

生产管理--材料工艺学作业 精品

浅谈产品设计中的材料工艺学 一、设计师如何根据需要选择材料 工业设计师在进行产品设计时,材料的选择是以性能为依据的。材料的性能又受到外界条件和使用条件的制约。所以,设计师在设计工业产品时决定材料所要求的性能时,要考虑产品所处的外界环境和使用环境。 材料的基本性能可分为使用性能和工艺性能。 使用性能是指材料在使用条件下表现出的性能。具体如: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等;工艺性能则是指材料在加工过程中表现出的性能。如:切削加工性能、铸造性能、压力加工性能、焊接性能、热处理性能等。 因此,工业设计师在设计产品时必须把握好材料的性能以及产品的服务范围和对象,才能在造型设计中更好地选择和运用各种材料,提高工业造型设计的效果。 工业造型材料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感觉物性、加工成型性、表面工艺性以及环境耐候性等。 1、感觉物性,在产品设计中,对材料的感觉物性的认识非常重要,合理利用材料的感觉物性会给产品带来新的特色。例如:木材具有温暖感,它的纹理给人以自然、柔和、舒适的感觉。 2、加工成型性,工业设计师的职责是进行产品设计,而产品则是通过对特定的材料加工成型而付诸实现的。工业造型材料必须是容易加工成型的材料,必须具备优异的加工成型性。所以加工成型性是衡量工业造型材料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不同的材料,其加工成型性不同。 3、表面工艺性,任何设计都不能直接使用基本材料和毛坯。还应该通过一系列的表面处理,改变材料的表面状态。其目的除了防腐蚀、防化学药品、防污染、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外,还可提高材料表面的美化效果、改变产品的视觉效果、提升产品的视觉效果价值。所以,根据材料本身的性质和产品使用环境,正确选择表面处理和表面装饰工艺是提高产品外观质量的重要途径。 4、环境耐候性,对于不同的使用环境,不仅要合理选择材料,而且要有相应的表面处理方法。使产品经得起环境因素的考验。 产品设计还要遵从一系列法则: 1、调和法则,就是使产品整体的各个部分统一和谐,使人感觉各部位材料融合、协调。 2、法则,就是使产品整体的各部位有对比变化,形成材质对比、工艺对比,给人以丰富的心理感受。 3、主从法则,即在产品的设计中要有主次之分,如:对可见部分、主要部位、常触部位加工工艺要精良,选材要到位。而对不可见的部位、次要部位,就应从简从略处理。 4、适合法则,获得优美的艺术处理,不在于多么贵重的材料的堆积,而在于材料的合理配置。即:器不在料,功不在细,设计独到贵胜金。 所以,设计师们在选择产品制作材料时,要综合考虑材料的固有特征,充分发挥材料的优势,并且要扬长避短,这样才能创造出优秀的工业设计作品。 材料的物理性能包括: 1、材料的密度和质量。 2、力学性能(强度、弹性和塑性、脆性和韧性、硬度、耐磨性)。 3、热性能(导热性、耐热性、热胀性、耐燃性、耐火性)。 4、电性能(导电性、绝缘性)。

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考试题库

《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学》复习提要 一、填空题 1. 现代材料科学的范围定义为研究材料性质、结构和组成、合成和加工、材料的性能这四个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 高分子材料按照来源分类,主要分为天然高分子材料和合成高分子材料。 3. 按照材料学观点:高分子材料分为结构高分子材料和功能高分子材料。 4. 长度一般为35~38mm,称为棉型短纤维;长度一般为75~150mm,称为毛型短纤维。 5. 聚酯纤维(涤纶或称的确良),聚酰胺纤维(锦纶)、聚丙烯纤维(丙纶)、聚丙烯腈纤维(腈纶)。 6. 高分子材料加工过程一般包括四个阶段:1)原材料准备;(2)使原材料产生变形或流动,并成为所需的形状;(3)材料或制品的固化;(4)后加工和处理。 7. 溶液纺丝根据纺丝时所使用的凝固介质不同,可分为湿法和干法两种。 8. 切片中的水分为两部分:一是粘附在切片表面的非结合水,另一是与高分子链上以氢键结合的结合水。 9. 切片的含水率均随干燥时间延长而逐步降低。在干燥前期为恒速干燥阶段,这时除去的主要是切片中的非结合水;干燥后期为降速干燥阶段,主要去除结合水。 10. 转鼓干燥机主要由有转鼓部分、抽真空系统和加热系统三部分组成。 11. 组合式干燥设备主要包括预结晶器、充填干燥器及热风循环系统三部分组成。 12. 喷丝孔的几何形状是直接影响熔体的流动特性,其通常由导孔和毛细孔构成。 13. 丝条冷却吹风形式有两种:侧吹风和环形吹风,而针对短纤维主要采用环形吹风。 14. 聚酯短纤维的后加工工艺,主要包括集束、拉伸、卷曲、热定形及切断打包。 15. 纤维的拉伸倍数应根据卷绕丝的应力-应变曲线确定,选择在自然拉伸倍数和最大拉伸倍数之间。 16.长纤的后加工工艺主要为拉伸加捻工艺、假捻变形工艺及空气变形工艺。 17. 长纤的拉伸加捻后加工工艺,其在喂入辊和第一导丝盘间进行一段拉伸,在

材料成型工艺教学大纲

材料成型工艺 Material Forming Technology 课程编号:07310060 学分: 6 学时:90 (其中:讲课学时:78 实验学时:12 上机学时:0)先修课程:材料成型原理、金属学及热处理、机械设计基础 适用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教材:《金属材料液态成型工艺》贾志宏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年2月第1版 《金属材料焊接工艺》雷玉成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牟林、胡建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年3月第2版 开课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掌握金属液态成型工艺的方法、金属板料成形技术、焊接电弧及焊接方法等三大部分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常见的液态成型、板料成形、焊接工艺方法。为学习有关专业课程、从事生产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打好热加工工艺知识基础;了解热加工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和发展趋势。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篇液态成型工艺 绪论 1 基本内容 金属液态成型工艺发展历史,液态成型工艺流程。 2 教学要求 了解铸造产业的发展概况;了解铸造生产的基本流程和工艺种类。 3 重难点 液态成型工艺的基本类型、流程及发展趋势。 第一章零件结构的铸造工艺性分析 1 基本内容 (1) 常用铸造方法的选择; (2) 砂型铸造零件结构的工艺性分析; (3) 特种铸造零件结构的工艺性分析。

2 教学要求 (1)了解各种铸造方法的特点;熟悉铸造方法选用的依据; (2)掌握砂型铸造零件结构的工艺性分析方法; (3)熟悉特种铸造零件结构的工艺性分析方法。 3 重难点 铸造工艺性分析的方法和思路。 第二章砂型铸造工艺方案的确定 1 基本内容 (1)工艺设计内容及流程; (2)砂型铸造工艺方案确定的基本原理; 2 教学要求 (1)熟悉铸造工艺设计的依据、内容及流程; (2)掌握砂型铸造工艺方案制定的原理及方法。 3 重难点 (1)生产纲领、生产条件对工艺方案制定的影响; (2)分型面及浇注位置的确定。 第三章浇注系统设计 1 基本内容 (1) 浇注系统概述; (2) 液态金属在浇注系统各组元内的流动规律; (3) 浇注系统设计原理及设计方法; 2 教学要求 (1) 了解浇注系统对液态成型过程的影响; (2) 熟悉浇注系统的分类及特点; (3) 掌握液态金属在浇注系统各组元内的流动规律; (3) 理解浇注位置选择的原则; (4) 理解浇注系统设计的原理,掌握浇注系统设计方法; (5) 理解铸铁、铸钢、非铁合金浇注系统的特点; 3 重难点 阻流截面的计算原理及公式。 第四章冒口及其设计

金属工艺学考试资料及答案

1、什么是熔模铸造?试述其大致工艺过程。(P169) 答:熔模铸造是用易熔材料制成模样,然后在模样上涂耐火材料,经硬化后,再将模样熔化,排出型外,获得无分型面铸型,浇注即可获得铸件。因为熔模广泛采用蜡质材料来制造,故这种方法也称失蜡铸造。它是发展较快的一种精密铸造方法。 工艺过程:1、压型制造 2、蜡模制造 3、蜡模组装4、结壳5、脱蜡 6、焙烧、浇注 7、落沙和清理。 2、与自由锻相比,模锻具有哪些优点?(P185) 答:与自由锻相比,模锻的优点:锻件的形状和尺寸比较精确,机械加工余量较小,节省加工工时,材料利用率高;可以锻制形状较为复杂的锻件;生产率较高;操作简单,劳动强度低,对工人技术水平要求不高,易于实现机械化;锻件内流线分布更为合理,力学性能高。 3、用φ50冲孔模具来生产φ50落料件能否保证冲压件的精度?为什么?P193 答:不能。落料和冲孔时,首先使金属发生弯曲,然后由于凸模和凹模刃口的作用,使坯料在与切口接触处开始出现裂纹,随着凸模继续往下压,上下两处裂纹扩展连在一起,使坯料分离。为了使成品边缘光滑,凸模刃口必须锋利,凸凹模间隙要适当均匀。而用φ50冲孔模具来生产φ50落料件没有间隙了。影响断面质量,模具寿命以及成品的尺寸精度。 4、用φ250×1.5板料能否一次拉深直径为φ50的拉深件?应采取哪些措施才能保证正常生产? P194 答:不能,因为一次性拉伸,变形量过大,容易出现拉穿现象。为了避免拉穿,应分几次进行拉深,逐渐增加工件的深度,减小工件的直径,即所谓多次拉深。 5、解释应力与应变的概念 答: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附加内力称为应力,当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不能产生位移时,它的几何形状和尺寸将发生变化,这种形变就称为应变 6、说明晶粒粗细对力学性能的影响。P28 答:细晶粒的金属不仅仅强度较高,而且塑性及韧性也较好。因为晶粒越细,一定体积的晶粒数目越多,在同样变形条件下,变形量分散在更多的晶粒内进行,使各晶粒的变形也比较均匀而不致产生过分的应力集中现象。此外,晶粒越细,晶界就越多,越曲折,越不利于裂纹的传播,从而使其在断裂前能承受较大的塑性变形,表现出较高的塑性和韧性。 7、何谓退火和正火?两者的特点和用途有什么不同?P53 答:退火是将钢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退火主要用于铸、锻、焊毛坯或半成品零件,作为预备热处理。退货后获得珠光体型组织。退火的主要目的:软化钢材以利于切削加工;消除内应力以防止工件变形;细化晶粒,改善组织,为零件的最终热处理做准备。)正火是将钢加热到Ac3(或Accm)以上30到50摄氏度,保持适当时间,出炉后在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正火与退火的主要差别:前者冷却冷却速度快,得到的组织比较细小,强度和硬度也稍高些。(正火主要应用:1、对力学性能要求不高的结构、零件,可用正火作为最终热处理,以提高其强度硬度和韧性。2、对低、中碳钢,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学习题

第一章 问答题 1.什么是无机非金属材料?如何分类? 答:无机非金属材料是以某些元素的氧化物,碳化物,氮化物,卤素化合物,硼化物以及硅酸盐,磷酸盐,硼酸盐等物质组成的材料,是除有机高分子材料和金属材料以外的所有材料的统称。 无机非金属材料品种和名目极其繁多,用途各异。因此,还没有一个统一而完善的分类方法。通常把它分为普通的(传统的)和先进的(新型的)无机非金属两大类。其中传统可分为:水泥,陶瓷,耐火材料,玻璃,搪瓷磨料等,而新型的有:先进陶瓷,非晶态材料,人工晶体,无机涂层,无机纤维等。 2.试简述无机非金属材料生产过程的共性与个性。) 答: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特性:①耐高温;②化学稳定性高;③高强度、高硬度;④电绝缘性好;⑤韧性差。 共性:1,原料:水泥、玻璃、砖瓦、陶瓷、耐火材料的原料大多来自储量丰富的非金属矿物 2,粉料的制备与运输:因原料大多来自天然的硬质矿物,必须进行矿物的破粉碎。粉体颗粒的大小、级配、形状及其均匀性往往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3,高温加热(热处理) 由于无机非金属材料工业所用原料的稳定性和耐高温性,要使它们相互反应生成新的高度稳定的物质或使其形成熔融体,必须要在较高的温度下进行(一般都在1000C以上), 4,成形 由粉体变成产品都有一个成形过程。 5,干燥 由于有些天然原料如粘土、砂等常含有水分而不好加工,需要烘干。各种浆体都要脱水烘干,成形后的制品必须经过于燥,才能进入烧成。 个性:粉体的制备过程以P来表示,热处理过程用H来表示,成形以F来表示 (一)胶凝材料类 这类产品首先要经过热处理,合成能水化的矿物,然后磨成细粉,最后成形。因此,它的生产过程组合应是H-P-F。

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

实训1 海带中海藻酸钠的提取 1.实训目的 1.1巩固常用基本仪器的操作 1.2巩固几种常用溶液的配制 1.3巩固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方法 1.4掌握EDTA测定溶液中钙离子的测定 1.5掌握茚三酮溶液与蛋白质颜色反应的原理和方法 1.6掌握从虾壳中提取甲壳素的原理和方法 2.实训原理 甲壳素的提取方法主要有酸碱法、EDTA脱钙法和酸碱交替法等,其中酸碱交替法具有可提高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短,无需脱色处理等优点而为本文采用。 原理:盐酸处理溶去其中的碳酸钙;碱煮处理去除与甲壳素共价交联的蛋白质;虾壳中含有的虾红素在碱煮过后,仍有大部分存在,故甲壳素显现红色,须用氧化还原的方法来处理虾红素。 3.实训原料、仪器、药品 3.1实训材料 虾壳、蟹壳 3.2实训仪器 序号名称规格数量备注 1 烧杯100、250 、500 mL 10、5、5个按顺序 2 锥形瓶250mL 6个 3 移液管5、10、25、50mL 各一支

4 容量瓶100、250mL 各3个 5 酸性滴定管25mL 一支 6 数显恒温水浴箱一台 7 电子天平 8 电热恒温烘干箱 9 玻璃棒数支 10 滤纸若干 11 量筒10、50、100mL 各一支 3.3实训药品 序号名称规格数量备注 1 浓盐酸(体积百分数 为35~38%) 2 NaOH 3 30%过氧化氢 4 高锰酸钾 5 亚硫酸氢钠 6 酸性络蓝K K—B指示剂的 7 萘酚绿B 配制 8 EDTA EDTA的配制与 9 ZnO 滴定 10 氨水(1:1) 11 1%的铬黑T(EBT) 12 茚三酮配制1%茚三酮 13 氯化亚锡 溶液

金属工艺学含答案

铸造 一、填空题 1.通常把铸造方法分为____砂型铸造_____ 和_____特种铸造_____ 两类. 2.特种铸造是除_____砂型铸造____ 以外的其他铸造方法的统称, 如_压力铸造__、 ____ ___离心铸造___ ____金属型铸造___ ____熔膜铸造____及连续铸造等。 3.制造砂型和芯用的材料,分别称为____型砂____和_____芯沙_____,统称为造型材料。 4.为保证铸件质量,造型材料应有足够的_____强度______,和一定___耐火性____ 、 ____透气性____、____退让性_____、等性能。 5.用_____芯沙_____和____芯盒_____制造型芯的过程叫造芯。 6.为填充型腔和冒口儿开设于铸型中的系列通道称为浇注系统,通常由 ___浇口杯_____ _____内浇道______ ______横浇道____ ______直浇道_____组成。 7._____落沙_____使用手工或机械使铸件或型砂、砂箱分开的操作。 二、单向选择题 1.下列使铸造特点的是(B ) A成本高 B 适应性广 C 精度高 D 铸件质量高 2.机床的床身一般选( A ) A 铸造 B 锻造 C 焊接 D 冲压 3.造型时上下型的结合面称为( D ) A 内腔 B 型芯 C 芯头 D 分型面 4.型芯是为了获得铸件的( C ) A 外形 B 尺寸 C 内腔 D 表面 5.造型时不能用嘴吹芯砂和( C ) A 型芯 B 工件 C 型砂 D 砂箱 6. 没有分型面的造型是( A ) A 整体模造型 B 分开模造型 C 三箱造型 D 熔模造型 7.冒口的主要作用是排气和( B ) A 熔渣 B 补缩 C 结构需要 D 防沙粒进入 8.浇铸时产生的抬箱跑火现象的原因是(C ) A 浇铸温度高 B 浇铸温度低 C 铸型未压紧 D 为开气孔 9.把熔炼后的铁液用浇包注入铸腔的过程时( D ) A 合箱 B 落砂 C 清理 D 浇铸 10.铸件上有未完全融合的缝隙,接头处边缘圆滑是(B ) A 裂缝 B 冷隔 C 错型 D 砂眼 11.落砂后冒口要( A ) A 清除 B 保留 C 保留但修毛刺 D 喷丸处理 12. 制造模样时尺寸放大是为了( A ) A 留收缩量 B 留加工余量 C 造型需要 D 取模方便 13.型芯外伸部分叫芯头,作用是(D ) A 增强度 B 工件需要 C 形成工件内腔 D 定位和支撑芯子 14.手工造型时有一工具叫秋叶,作用是(C )

金属工艺学作业

绪论及金属材料的基本知识 1.P11第5题指出下列符号所表示的力学性能指标名称和含义是什么。 2.金属材料工艺性能按工艺方法的不同分为哪几类,各自衡量指标是什么? 答:铸造性;可锻性;焊接性和切削加工性 3.金属材料的成形方法有哪几种? 答:铸造成型,锻造成型,焊接成型和切削加工成型 第二篇铸造 1.简述铸造的特点。 答:1,可生产形状任意复杂的制件,特别是内腔形状复杂的制件;2,适应性强,合金种类不受限制,生产批量不受限制,铸件大小几乎不受限制;3,成本低,材料来源广,废品可重熔,铸件加工余量小,设备投资抵。 2.什么是液态合金的充型能力?它与合金的流动性有什么关系?不同成分的合金为何流 动性不同? 答:液态合金充满铸型型腔获得形状准确轮廓清晰铸件的能力。 合金的流动性越好其充型能力越强。 共晶成分合金的结晶是在恒温下进行的,此时,液态合金从表层逐层向中心凝固,由于已结晶的固体层内表面比较光滑,对金属液的流动阻力下,故流动性好;除金属外,其他成分合金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逐步凝固的,此时,结晶在一定宽度的凝固区内同时进行,由于初生的树枝状晶体使固体层内表面粗糙,所以合金的流动性差,合金的成分越远离共晶点,结晶温度范围越宽,流动性越差。(P48(2)) 3.影响液态合金的充型能力的因素有哪些? 答:1,合金的流动性,流动性越好充型能力越强;2,浇注条件,浇注温度越高充型能力越强,充型压力增大,充型能力增强;3,铸型填充条件(铸型材料,铸型温度,铸型中的气体,铸型结构)。 4.影响液体合金流动性的因素有哪些? 答:温度,压力和合金成分 5.铸件的凝固方式有哪几种?合金收缩分为哪几个阶段?影响收缩的因素有哪些? 答:1,逐层凝固,糊状凝固,中间凝固;2,液态收缩,凝固收缩,固态收缩;3,铸件的化学成分、浇注温度、铸件结构和铸型条件。 6.什么是缩松和缩孔,两者有何不同,为何缩孔比缩松较容易防止? 答:缩松:分散在铸件某区域内的细小缩孔;缩孔:集中在铸件上部或最后凝固部位容积较大的孔洞;液态合金填满铸型型腔后,当缩松和缩孔的容积相同时,缩松的分布面积比缩孔大得多。 7.影响缩松和缩孔的因素有哪些? 答:液态合金的凝固方式;液态合金的成分; 8.什么是顺序凝固原则?什么是同时凝固原则?各需采用什么措施来实现?各自适用场 合有何不同? 答:顺序凝固就是在铸件上可能出现缩孔的厚大部位通过安放冒口等工艺,使铸件远里冒口的部位先凝固,然后是靠近冒口部位凝固,最后才是冒口本身凝固。同时凝固就是铸件内厚壁和薄壁处同时凝固。 9.名词解释: 冒口:储存补缩用金属夜的空腔; 热节:是指铁水在凝固过程中,铸件内比周围金属凝固缓慢的节点或局部区域。也可以说是最后冷却凝固的地方。

材料成型工艺考试试题

1.什么是锻造?锻造与其他成形方法相比最显著的特点在哪里? 答:锻造是利用金属的塑性,使坯料在工具(模具)的冲击或压力作用下,成为具有一定形状,尺寸和组织性能的工件的加工方法。(1)综合力学性能好(2)节约材料(3)生产效率高锻造比是锻件在锻造成形时,变形程度的一种表示方法。 2.什么叫计算毛坯?其特点和作用 答:等截面的原毛坯不能保证金属充满非等截面的模膛,因此需要毛坯体积重新分布,得到一种中间坯料,使它沿轴线每一截面面积等于相应部位锻件截面积与飞边截面积之和,这样的中间坯料即为计算毛坯 计算毛坯法? (2)计算毛坯法的步骤 1)作最能反映锻件截面变化的锻件图的一个视图,沿该视图的轴线,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截面,如:最大、最小、首尾和过渡(拐点)截面等。 2)作各截面的截面图。计算毛坯各截面的截面积: A计锻飞锻+2ηA飞 式中:A计——计算毛坯截面积(2),如A计1、A计2、… A锻——锻件截面积(2),如A锻1、A锻2、… A飞——飞边截面积(2);

;0.3~0.5η——飞边充填系数,简单形状锻件取 复杂形状锻件取0.5~0.8. 3)在锻件图下作轴线平行的相对应的计算毛坯截面图: 式中:h计——截面图中各截面的高度(),如h计1、h计2、… M——缩尺比,通常取20~50 2 以计算毛坯截面图的轴线作横坐标,h计为纵坐标,将计算出的各截面h计绘制在坐标图上,并连接各点成光滑曲线。 计算毛坯截面图的每一处高度代表了计算毛坯的截面积,截面图曲线下的整个面积就是计算毛坯的体积。 V计计 式中:V计——计算毛坯体积(2); S计——计算毛坯截面图曲线下的面积(2)。 4)作计算毛坯直径图 计算毛坯任一截面的直径: 式中:d计——计算毛坯各截面的直径,如d计1、d计2、… 方截面毛坯: 式中:B计——方截面计算毛坯边长()。 以计算毛坯长度为横坐标,以d计为纵坐标,在截面图的下方,绘制计算毛坯直径图。 5)计算平均截面积和平均直径 平均截面积: 式中:L计——计算毛坯长度();

精细化工工艺学第作业

精细化工工艺学作业 1.精细化工产品具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2.什么是转化率、选择性、理论收率,其三者的关系是什么? 3.解释概念:天然香料、合成香料、半合成香料、调和香料、单离香料、单体香料 4.试述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植物精油的一般工艺流程以及三种操作方式及其特点。 5.在螺旋压榨法生产柑橘精油的过程中,为避免果胶大量析出与水发生乳化,应采取什么 工艺处理步骤?原理是什么? 6.香料工业中常用的动物性天然香料有哪些? 7.制取植物性天然香料的工艺方法有哪些? 8.单离香料常用的化学方法有哪些?举例说明。 9.工业上浸取法生产浸膏主要的浸取方式有哪些? 10.简述亚硫酸纸浆废液生产香兰素的工艺流程。 11.参考课本图8-3,简述水杨酸异戊酯的生产工艺原理及流程。 12.香精的基本组成是什么?论述各成分的功能。 13.举例说明怎样使用调香三角形来调配香精? 14.化妆品生产乳化工艺中涉及的主要乳化方法有几种,分述之。 15.水包油型乳化剂的制备方法。 16.雪花膏的组成及作用是什么?简述生产工艺流程。 17.简述均制刮板搅拌机的构造。 18.写出生产唇膏的生产工艺流程图。 19.香水类制品的组成与用途怎样?并说明其生产过程、画出工艺流程图。 20.香波必须具备哪些性质?其组分可分成哪几类,各有何功效?并说明香波的生产工艺方 法。 21.牙膏的基本组成是怎样的,简述生产工艺过程。 22.请列举常用的食品添加剂并介绍其性质和用途? 23.简述丁烯醛和丙二酸法制山梨酸及其钾盐的合成工艺过程? 24.简述大豆磷脂的生产工艺? 25.简述碱法明胶的生产工艺。 26.食用天然色素的生产工艺方法有哪些? 27.简述食品级磷酸的生产工艺流程? 28.非蛋白氮有哪些产品? 29.合成材料助剂是怎样分类的? 30.选择、应用助剂时应注意哪些方面? 31.增塑剂的增塑机理是什么? 32.增塑剂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有哪些? 33.增塑剂中微量杂质对其性能的影响怎样? 34.画出邻苯二甲酸酯增塑剂生产流程图,简述生产工艺。 35.抗氧剂的基本作用原理是什么?抗氧剂分为哪些类? 36.热稳定剂的作用机理是什么? 37.什么是抗静电剂?外部抗静电剂与内部抗静电剂的作用机理是什么? 38.影响聚氯乙烯降解的因素有哪些,是怎样影响的? 39.热稳定剂有哪些种类? 40.什么是混凝土添加剂? 41.什么是混凝土减水剂?分哪几类? 42.合成萘系减水剂的主要工艺步骤有哪些? 43.以精萘为原料合成萘系减水剂,进行到磺化反应时,选择什么温度区间反应较为合适?

材料成型加工与工艺学-习题解答(9-10-11)备课讲稿

材料成型加工与工艺学-习题解答(9-10- 11)

第八章注射成型 2.塑料挤出机螺杆与移动螺杆式注射机的螺杆在结构特点和各自的成型作用上有何异同? (p278)注射螺杆与挤出螺杆在结构上有何区别: (a)注射螺杆长径比较小,约在10~15之间。 (b)注射螺杆压缩比较小,约在2~5之间。 (c) 注射螺杆均化段长度较短,但螺槽深度较深,以提高生产率。为了提高塑化量,加料段较长,约为螺杆长度的一半。 (d)注射螺杆的头部呈尖头形,与喷嘴能有很好的吻合,以防止物料残存在料筒端部而引起降解。 (p221)挤出机螺杆成型作用是对物料的输送、传热塑化塑料及混合均化物料。 移动螺杆式注射机的螺杆成型作用是对塑料输送、压实、塑化及传递注射压力。是间歇式操作过程,它对塑料的塑化能力、操作时的压力稳定以及操作连续性等要求没有挤出螺杆严格。 3.请从加热效率出发,分析柱塞是注射机上必须使用分流梭的原因? (p278)分流梭的作用是将料筒内流经该处的物料成为薄层,使塑料流体产生分流和收敛流动,以缩短传热导程。既加快了热传导,也有利于减少或避免塑料过热而引起热分解现象。同时塑料熔体分流后,在分流梭与料筒间隙中流速增加,剪切速度增大,从而产生较大的摩擦热,料温升高,黏度下降,使塑料进一步的混合塑化,有效提高柱塞式注射机的生产量及制品质量。

6.试分析注射成型中物料温度和注射压力之间的关系,并绘制成型区域示意图。 (p298) 料温高时注射压力减小;反之,所需的注射压力加大。 8.试述晶态聚合物注射成型时温度(包括料温和模温)对其结晶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p297)结晶性塑料注射入模具后,将发生向转变,冷却速率将影响塑料的结晶速率。缓冷,即模温高,结晶速率大,有利结晶,能提高制品的密度和结晶度,制品成型收缩性较大,刚度大,大多数力学性能较高,但伸长率和充及强度下降。反过来,骤冷所得制品的结晶度下降,韧性较好。但在骤冷的时不利大分子的松弛过程,分子取向作用和内应力较大。中速冷塑料的结晶和曲性较适中,是用得最多的条件。实际生产中用何种冷却速度,还应按具体的塑料性质和制品的使用性能要求来决定。例如对于结晶速率较小的PET塑料,要求提高其结晶度就应选用较高的模温。

金属工艺学复习要点

《金属工艺学》(第一篇)复习要点 学习《金属工艺学》(第一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对常用金属材料的成分、结构、组织和机械性能之间的关系有基本了解,能够初步做到合理选用金属材料和安排机械零件的生产工艺过程。并为今后学习其它课程和从事生产技术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一、讲究方法 《金属工艺学》(第一篇)是一门技术基础课程,课程中涉及的基础理论多,知识面宽。它要求学生具备物理、化学、材料力学和机械加工工艺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电中的学生在学习时普遍感到:书上的名词术语多,抽象复杂难学,学习时无兴趣,面对考试感到心中无底。因此,讲究学习方法尤为重要。只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就能逐渐培养起学习兴趣,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⒈明确课程特点,掌握内在规律 每门课程均有自身内在的规律和特点。对课程的特点和内在规律进行分析探讨,就能提高和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本课程是一门主要研究金属材料的宏观性能和材料内部微观结构组织之间关系的学科。在机械制造工业中,要求我们所选的金属材料必须满足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所选材料必须满足在服役条件下的使用性能要求(如机械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二是所选材料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可加工工艺性能,经过必要的工艺加工,获得所需的尺寸和形状,达到设计的要求。所谓宏观性能,就是指材料的使用性能和加工工艺性能。本课程的显著特点是自始至终都在强调和探讨金属材料的宏观性能同金属材料内部的微观结构和显微组织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讨论了改变内部结构组织的两个影响因素问题,即材料的成分(内部因素)和加工工艺条件(外界因素)问题。归纳起来,就是“一个观点,两条线”。一个观点阐明了材料的宏观性能与它的微观组织结构之间的因果关系。第一条线是指材料的内在因素成分——宏观性能之间的关系。从这个观点出发可以研究各种系列合金的配制问题。例如,共晶白口铁与45号碳钢同是铁碳合金,为什么共晶白口铁的冲击韧性和塑性明显差。究其原因,是因为两者的含碳量不同,共晶白口铁的含碳量为4.3%C左右,45号碳钢的含碳量为0.45%C左右,因而两者的组织不同,性能各异。共晶白口铁的组织是莱氏体,所以冲击韧性和塑性极差。可见,如果配制一系列不同含碳量的铁碳合金,就能获得一系列不同组织和性能的铁碳合金材料。第二条线是指材料的外界加工工艺处理——组织——性能之间的关系。从这个观点出发可以建立起金属材料热处理的各种加工工艺。例如,Tl2钢加工成锉刀,经淬火和低温回火处理后,可作为刀具加工经球化退火后的同种钢材。其原因,Tl2钢经淬火和低温回火后的组织是回火M,硬度高达HRC64左右,而同样材料的TI2钢经球化退火处理后的组织是粒状珠光体,硬度仅为HB200左右。由此可见。同种金属材料经不同的热处理工艺处理后。会获得不同的组织,从而具有不同的使用性能。 2.弄懂概念,掌握基本内容 从课程学时分配和期末考试要求看,课程中基础理论与工艺原理占着重要的位置,也就是说书中的2一7章是最基本的最主要的章节,必须掌握它们所提及的内容,包括名词、术

金属工艺学试题库

金属工艺学综合练习(一) 1、目前现代制造机械最主要的材料是。 A、金属材料 B、塑料 C、高分子材料 D、有色金属 2、将淬火钢重新加热到A C1以下某个温度,保温后冷却的热处理工艺称为。 A、退火 B、正火 C、淬火 D、回火 3、钢的分类有按化学成分、用途、质量和脱氧程度等方法来划分,其中优质钢是按分类方法所分类出来的。 A、化学成分 B、用途 C、质量 D、脱氧程度 4、是一种以金属为基础,加入其他金属或非金属,经过熔炼或烧结制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材料。 A、碳素钢 B、灰铸铁 C、合金 D、黄铜 5、将钢加热到A C3以上30-50℃(亚共析钢)或A C cm以上30-50℃(过共析钢),保温后在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叫做。 A、退火 B、正火 C、淬火 D、回火 6、金属材料的主要力学性能有:、塑性、硬度、韧性、疲劳强度等。 A、强度 B、导热性 C、延展性 D、伸长性 7、金属材料在力的作用下,抵抗塑性变形和断裂的能力我们称之为。 A、强度 B、塑性 C、硬度 D、韧性 8、金属材料在拉断前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叫做,以σb表示。 A、抗拉强度 B、疲劳强度 C、强度 D、硬度 9、在铁碳合金状态图中,表示共析线的是。 A、ACD线 B、AECF线 C、ECF线 D、PSK线 10、金属材料的一般是在硬度计上测定的。常用的有布氏硬度法和洛氏硬度法,有时还采用维氏硬度法。 A、刚度 B、硬度 C、强度 D、塑性 11、提高零件疲劳强度的措施有:、减少应力集中、提高零件的表面质量、喷丸处理、表面热处理、控制材料的内部质量、避免内部气孔及夹杂等。 A、改善零件结构形状 B、增加杂质 C、粗化晶粒 D、加入介质 12、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能主要有:、熔点、热膨胀性、导热性、导电性和磁性等。 A、密度 B、导热性 C、延展性 D、伸长性 13、金属材料的硬度一般是在硬度计上测定的。常用的有布氏硬度法和洛氏硬度法,有时还采用维氏硬度法。布氏硬度法因其压痕面积较大,其硬度值也比较稳定,测试数据重复性也好,准确度较洛氏硬度法高。由于测试过硬的材料可导致钢球变形,布氏硬度法常用于测试HB值小于450的材料,如灰铸铁、非铁合金及较软的钢材。但也因为其压痕较大,故不适用于成品检验。洛氏硬度法压痕小,可用于成品检验,但是它有测得的硬度值重复性差的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