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洪水主要分为四类
黄河下游“2004·8”洪水分析

排 沙 比为 8 %。 6
本 次洪 水 期间 , 花 问支 流伊 洛河 和 沁河 加水 仅 1 5 m , 小 . 亿 2
小 浪 底~ 花园 口区 间 洪 峰 流量 增 大 的“ 常 ” 象 只 发生 在 异 现 第 一 阶 段
23 洪 峰 流 量 沿 程 衰减 较 小 .
期 间 小 浪 1 2 3 之 9~0m
间变化) ,受 入库 高含 沙 洪 水 及 入库 水 流 在 明 流 段 冲 刷 的 影 响 , 小 浪 底水 库 出库 洪 水 含 沙量 较 高 在 下 游河 道演 进 过 程 中 出现
1 “0 4 8 洪 水 的概况 20 ・”
20 0 4年 8月 2 1日 , 河 中游 出现 强 降 雨 过 程 , 此 影 响 , 黄 受
黄 河 干流 和 泾 、 河 干支 流相 继 形 成 洪水 过 程 。黄 河 吴 堡 站 2 渭 2 日1 7时 5 4分 洪 峰 流 量 2 4 m/;龙 门 站 2 日 1 时 4 70 3 s 3 1 2分洪 峰流 量 I 4 m/, 沙 量 为 8 g 2 日 1 03 含 9 s 5 / ;2 km 4时 , 关 站 洪 峰 流 潼 量 2 4 m/. 沙 量 为 4 2 gm 。 为 控 制 小 浪 底 水 库 库 水 位 不 00 3 含 s 4 k/
用, 黄河 下 游 自 8 2 ~ 0 日产 生 一 次 明 显 的洪 水 过 程 。 于该 月 23 由
量 增 值 约 3 % 。小 浪 底站 最 大 含 沙 量 为 3 3 g ,花 园 口站 最 9 4 k/ , m 大 含 沙 量 为 39 gm , 峰 峰 值也 略有 增 加 , 加 约 47 5 k/ 沙 增 .%。
黄河基础知识:黄河自然概况及特点二

备战2014黄委事业单位笔试,中公教育为您整理黄河基础知识,帮助考生快速掌握笔试知识点。
◆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为黄河上游,汇入的较大支流(流域面积1000km2以上)有43条。
青海省玛多以上属河源段,河段内的扎陵湖、鄂陵湖,海拔高程都在4260m以上,蓄水量47亿m3和108亿m3,是我国最大的高原淡水湖。
玛多至玛曲区间,黄河流经巴颜喀拉山与积石山之间的古盆地和低山丘陵,大部分河段河谷宽阔,间有几段峡谷。
玛曲至龙羊峡区间,黄河流经高山峡谷,水流湍急,水力资源较为丰富。
龙羊峡至宁夏境内的下河沿,川峡相间,水量丰沛,落差集中,是黄河水力资源的“富矿”区,也是全国重点开发建设的水电基地之一。
黄河上游水面落差主要集中在玛多至下河沿河段,该河段干流长占全河的40.5%,而水面落差占全河66.6%。
龙羊峡以上属高寒地区,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开发条件较差。
下河沿至河口镇,黄河流经宁蒙平原,河道展宽,比降平缓,两岸分布着大面积的引黄灌区和待开发的干旱高地。
本河段流经干旱地区,降水少,蒸发大,加上灌溉引水和河道渗漏损失,致使黄河水量沿程减少。
◆兰州至河口镇区间的河谷盆地及河套平原,是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省(区)经济开发的重点地区。
沿河平原不同程度地存在洪水和凌汛灾害,特别是内蒙古三盛公以下河段,地处黄河自南向北流的顶端,凌汛期间冰塞、冰坝壅水,往往造成堤防决溢,危害较大。
兰州以上地区暴雨强度较小,洪水洪峰流量不大,历时较长。
兰州至河口镇河段洪峰流量沿程减小。
黄河上游的大洪水与中游大洪水不遭遇,对黄河下游威胁不大。
◆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为黄河中游,是黄河洪水和泥沙的主要来源区,汇入的较大支流有30条。
河口镇至禹门口是黄河干流上最长的一段连续峡谷,水力资源也很丰富,并且距电力负荷中心近,将成为黄河上第二个水电基地。
峡谷下段有著名的壶口瀑布,深槽宽仅30m~50m,枯水水面落差约18m,气势宏伟壮观。
黄委会考试黄河基础知识大全

最全黄委考试资料+试题资料一5、治理洪水思路:控制、利用、塑造。
15、《黄河流域防洪规划》设防流量仍按国务院批准的防御花园口22000立方米每秒,考虑到河道沿程滞洪和东平湖滞洪区分滞洪作用,沿程主要断面设防流量为:夹河滩21500立方米每秒、高村20000立方米每秒、孙口17500立方米每秒,艾山以下11000立方米每秒。
27、黄河各河段的特点是:水主要来自上游,泥沙主要来自中游,历史上灾害主要发生在下游。
38、民国22年(1933年)黄河大水,下游决口数十处,洪水泛及5省,灾民数十万,当年9月成立黄河水利委员会,首任委员长是李仪祉。
他第一次提出了黄河上中下游全面进行治理的方略。
第一次提出调水调沙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后首任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
第一次提出治沙应着重控制粗泥沙的是清华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钱宁。
40、黄河下游河道具有河道上宽下窄、比降上陡下缓、排洪能力上大下小的特点。
按照河道特点,黄河下游河道可分为:游荡型、过渡型、弯曲型和河口型4类。
43、199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计委、水利部联合颁布实施了《黄河可供水量年度分配及干流水量调度方案》和《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正式授权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统一调度黄河水量,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始于1999年3月1日。
51、观测者面向河流下游,在右边的陆地,称为右岸。
52、在河流弯曲河段,不受主流冲击、水深较小、流速较缓、常呈淤积状态的一岸,是弯曲河段岸线的凸岸。
53、黄河下游孟津县白鹤镇至东明县高村河段是典型的游荡型河段。
河道宽度一般在10公里左右,最大超过20公里。
这段河道长299公里。
54、传说大禹治理黄河时的三件宝是河图、开山斧和避水剑。
55、黄河以泥沙多、含沙量高闻名于世,干流实测最大含沙量是911kg/m3。
(三门峡站,1977年)56、黄河来沙量年际变化很大,实测最大年沙量是39亿t。
(1933年陕县站)57、西汉末年的贾让应诏上书《治河策》,提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治河三策,这三策是上策、中策、下策。
人教版 高中地理 选修五《洪涝灾害》知识点导学及答案

洪涝灾害考点解读洪涝灾害的形成机制、危害及防御措施。
知识清单1._______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居第一位。
2.洪涝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主要类型。
洪水是________不能被江河、湖泊容纳,________而泛滥的现象。
涝渍是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的现象,多发生在________、排水不畅的________。
3.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________地区,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温带________气候区;从地形因素看,江河的两岸,尤其是________地区,是洪水的直接威胁区。
________容易发生涝渍。
4.我国洪水灾害总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多_______少;_______多_______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_______坡和_______坡多,_______坡和_______坡少。
5._______是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洪水灾害。
洪水的_______分布与暴雨的_______分布存在着高度一致性,在东部_______,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6.东部季风区的各大江河的_______是暴雨洪水的主要分布区。
特别是长江、淮河、黄河、珠江、海河、辽河、嫩江—松花江七大江河的_______地区。
东部平原地区地势低平,雨季河流_______,是导致涝灾发生的根本原因。
7.农业受洪水灾害影响最为严重。
人类不合理的_______利用,加重了洪灾的隐患。
只有控制河流上游山地的_______与_______的过多经济活动,才有可能减轻洪水灾情。
8.洪涝灾害发生的决定性因素是自然因素中的_______和_______。
参考答案1.洪水2.洪水涝渍特大地表径流水位上涨蒸发弱低洼地3.中低纬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海洋中下游低湿洼地4.东部西部沿海内陆东南西北5.暴雨洪水时空时空季风区6.中下游平原中下游平原排水不畅7.土地水土流失低洼地8.气象水文要点精析要点一:暴雨洪水的成因、类型、分布类型洪水涝渍成因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水位上涨而泛滥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形成条件以降水为主要补给的河流汛期,流量大,水位高蒸发弱,排水不畅,地势低洼洪涝的多发区洪涝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从气候因素看性气候区从地形因素看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是洪水的直接威胁区。
黄河小北干流水文特性分析

黄河小北干流水文特性分析简述了黄河小北干流的河道特征、气候与降水特征、水文泥沙特性、地形地貌概况以及黄河中游揭河底现象。
分析了揭河底发生的条件、成因与机理以及揭河底对河道的影响与危害。
标签:小北干流;淤积;来水;来沙;揭河底黄河小北干流指黄河中游龙门至潼关的干流河道,长132.5km,因其长度、特性有别于黄河晋陕峡谷河道(大北干流)而称为小北干流。
为晋、陕两省的天然界河,左岸为山西省运城市所属河津、万荣、临猗、永济、芮城五县(市),右岸为陕西省渭南市所属韩城、合阳、大荔、潼关四县(市)。
河道穿行于汾、渭地堑谷凹地区,沿程有汾河、涺水、涑水河、渭河、北洛河等支流汇入(表1),两岸为高出河床50~200m的黄土台塬。
该河段属淤积性游荡型河道,具有洪水峰高量大,含沙量高的特点。
泥沙大量淤积,河道宽浅,水流散乱,主流游荡不定,历史上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由此而来。
1河道特征禹门口至潼关河段,位于北纬34°35′~35°49′、东经110°15′~110°38′之间,全长132.5km,平均河宽8.5 km,河道面积1107km2,黄河在禹门口由不足百米的峡谷水流骤然扩宽为数公里,呈南偏西20°方向流向潼关。
河段地处汾渭地堑,北为吕梁背斜,西为鄂尔多斯中坳陷,南为秦岭地轴,东南部为中条山隆起。
两岸台塬高出河床50~200m,为切入黄土台塬阶地的谷内式河流;流至潼关河宽又收缩为850m,使小北干流河段成为天然的滞洪滞沙区。
地形上受禹门口、大小石咀、庙前、夹马口、潼关等天然节点控制,沿程河谷宽度呈两头宽、中间窄的“藕状”地貌形态。
上段禹门口至庙前长42.5km,河宽一般在3.5km以上,汾河口处宽达13.0km,河势摆动较强。
中段庙前至夹马口长30km,为窄河段,河宽为3.5~6.6km,河势比较平稳。
下段夹马口至潼关长60km,平均宽10km,最大宽度18.8km,最小为3.0km,河段摆幅较大。
4学时中国历史地理:第二章-水文(10)

各拉丹冬雪山
长江源水系之一
长 江 源 水 系 之 二
长 江 源 头
长 江 源 头 通 天 河 ( 一 )
——
长 江 源 头 通 天 河 ( 二 )
——
长江第一湾
泸沽湖
玉龙雪山
虎跳峡
金 沙 江
金沙江白鹤滩江段
雅砻江源头
乌江
嘉陵江长江汇合处的“九曲回肠”是如何形成?
周代以前,下荆江处于漫流阶段;至唐宋时期,云梦泽湮灭消失, 统一河床形成;到元末明初,由于洞庭湖等的顶托作用,泥沙堆 积,心滩变成边滩,穴口沙洲消失,形成蜿蜒性河型。 河水通过弯道时,由于螺旋流及离心力作用,凹岸受侵蚀易于坍 塌后退,凸岸则易淤,河湾逐渐延长。 南宋起,汉人南迁荆州,沿江修筑堤垸垦殖,巩固凸岸河床,弯 曲度加大。
第二章
黄河与长江的变迁
第一节 黄河的历史变迁
黄河—— 中华民族的摇篮 一、黄河概述
1、 水文情况
2、 历史变迁三阶段
二、黄河下游的改道
黄河,原名河水,是我国第二大河,自 古多泥沙。公元前4世纪黄河下游因河水浑浊 即有“浊河”之称。公元1世纪初,有人指出 “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 (《汉 书· 沟洫志》), 大量泥沙使水色发黄,故名。 到汉代时,已经出现了“黄河”的字样, “使黄河如带”(《史记· 高惠高后文功臣 表》),唐代时,“黄河”之名正式产生, 其泥沙有增无减。
太湖
长江水系湖泊面积缩小的原因: 围湖造田;泥沙沉积,湖床抬高; 工农业用水量增多,使湖水减少等。
湖泊面积缩小的影响: 调蓄洪峰能力下降,加剧长江洪灾
日 益 萎 缩 的 洞 庭 湖
(二)荆江河曲的形成
长江从湖北省枝城至湖南省城陵矶的420公里河 段,因流经古荆州地区,故又称荆江。荆江迂回东流 于江汉平原与洞庭湖平原之间,以藕池口为界又分为 上荆江与下荆江两段。上荆江长180公里,以弯曲性 和周期性展宽为特征,河床曲折率为1.7左右,属一 般性弯曲型河道。河道中心滩与江心洲众多,具有分 汊型河床特色。下荆江长240公里,两端直距仅80公 里,江流在这里绕了16个大弯,河床曲折率约为3,以 自然截弯取直为特征,仅百年来就发生自然截弯十余 次(最近发生的是1972年石首县六合垸自然截弯), 属典型蜿蜒型河道,有“九曲回肠”之称,因此有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说法。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止 第二章第三节《中国的水文灾害》课件(共47张ppt)

营口开发区第一高级中学 鲍欢
考纲要求:
结合实例,简述洪涝、风暴潮等水文灾害 的分布和特点,分析洪涝、风暴潮等水文 灾害形成的原因。
运用资料分析说明洪涝、风暴潮等水文灾 害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并提出防灾、减灾的 措施。
水文灾害的类型
洪水
洪涝
涝渍
风暴潮
一、洪水灾害
1、我国洪水灾害的特点: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A、B两地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 从而根据自然灾害的形成与防治来组织答案。从图示经纬度、等高 线来看,A地位于地势陡峻的河谷地带,处在北纬30°附近,受锋面 雨带的影响,6月份降水集中易引发洪水灾害。A、B两地的地形条 件、人类活动等方面不同,其预防洪涝灾害的措施应根据当地的具 体条件进行回答。 答案 (1)6月份。受夏季风影响,进入梅雨季节,降水量大,多暴 雨。 (2)A地:植树造林;修建水库。B地:退耕还湖,疏浚湖泊;修建 排水、分洪、堤防等水利工程。
图2.19中国洪水频率分布图(1949—1989年)
我国洪水灾害分布总的特点:
①东部多,西部少; ②沿海多,内陆少; ③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 ④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1、洪水的特点
分布范围广、 发生频繁、 突发性强、 损失大、 农业受洪水灾害影响最为严重。
2、我国洪水灾害类型:
活动二:根据材料概括长江洪涝灾害的危害?
2)危害:
人员伤亡 财产损失(农业、工业、交通、房屋…..) 自然资源与环境的破坏
活动三:根据长江洪涝灾害的成因及危害大家讨论防治 洪涝灾害的措施有哪些?
3)防洪措施
加固江防大堤,疏通河道 兴建了一批分洪、蓄洪工程:水库 治理荆江河段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首要目标:防洪) 退耕还湖 长江中上游造林
黄河流域历代水灾

黄河流域历代水灾1.洪水决溢据历史文献记载,自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中,黄河在下游决口的年份达543年,平均约四年半一次。
有的一年中决溢多次,总计决溢达1590多次,并有多次大的改道和迁徙。
改道最北的经海河至天津入海,最南的经淮河入长江。
因此,水灾波及黄淮海平原冀、鲁、豫、皖、苏五省区,总面积约25万km2。
黄河下游河道由于泥沙不断淤积,形成河床高出两岸地面的“地上悬河”,一旦洪水破堤决口后,往往不再回归原河道,而走新辟的河道入海,形成河流改道。
每次改道,都要冲毁当地的村舍田园,破坏原有的水系和交通设施等,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所以决口改道是黄河水灾一大特征。
黄河下游河道由于是“地上河”,决口后势如高屋建瓴,洪水一泻千里,水冲沙压,田庐人畜,汪洋一片,沦为泽国,灾情极为严重。
常常有整个村镇甚至整个城市或大部淹没的惨事,造成毁灭性的灾害。
仅就历代重大决溢的灾害情况举例择录如下:(1)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河决涯阳瓤子堤,“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泅”(《汉书·沟恤志》),泛郡十六,为时二十三年。
(2)汉成帝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河决馆陶及东郡金堤,“泛溢兖、豫,入平原、千乘、济南,凡灌四郡三十二县,水居地十五万余顷,深者三丈,坏败官亭室庐且四万所”(汉书·沟恤志))。
(3)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河决魏郡,泛清河以东数郡,上下泛滥达六十年之久。
(4)唐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秋,黄河及其支流皆溢,“怀、卫、郑、洛、沛、濮民,或巢舟以居,死者千计”(《新唐书·五行志》)。
(5)五代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以后,“河自杨刘至博州百二十里,连年东溃,分为二派,汇为大泽,弥漫数百里。
又东北坏古堤而出,灌齐、慷、淄诸州,至于海涯,漂没民田不可胜计”(《资治通鉴》卷二九)。
(6)宋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五月,河大决滑州韩村,“泛渣、催、曹、济诸州民田,坏居人庐舍”,“东南流至彭城界入于淮”(《宋史·五行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洪水主要分为四类:伏汛、秋汛、凌汛和桃汛。
发生在7、8月份的暴雨洪水被称为伏汛,如新中国成立后发生的“58.7”洪水、“82.8”洪水,洪峰流量分别达到了22300立方米每秒和15300立方米每秒,峰高量大,但持续时间不长。
而发生在9、10月份的洪水则为秋汛,秋汛的洪峰流量往往不大,解放后曾造成1951年和1955年的两次决口。
凌汛河南局是从11月20日到第二年的2月底。
1996年8月,黄河发生了一场7600立方米每秒的中常洪水,而花园口站的水位竟然比1958年22300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还要高出0.91米。
黄河在一年内的四个季节里都有汛期,分别叫桃汛、伏汛、秋汛、凌汛。
在3月底、4月初,因内蒙古河段解冻开河,河槽的蓄水量下泄,但因宁蒙河段的冰凌洪水传播到下游,正值桃花盛开季节,故称“桃汛”;
在夏季7、8月形成的暴雨洪水,因正值伏天,称“伏汛”;
秋天9月、10月形成的暴雨洪水,称“秋汛”,伏秋两汛时间相连,又都是发生暴雨洪水的季节,
合称“伏秋大汛”;在冬季,因黄河下游河道封冻,河槽大量蓄水,在解冻开河时,往往形成洪峰,并
伴有大量冰凌下泄,很容易在弯曲狭窄河段卡冰阻水,壅高水位,威胁堤防安全,故称“凌汛”。
百科:何谓桃汛
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气候控制,降水和水文现象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
汉代人说:“来春桃华水盛,必羡溢”,在伏秋大汛之外,又提出桃汛的概念。
到了北宋年间,人们已经对全年12个月里的黄河水汛涨落有形象的命名和成因的描述。
黄河自仲春迄秋,季有涨溢。
春以桃花为候,盖冰泮水积,川流猥集,波澜盛长,二月、三月渭之桃花月;四月,陇麦结秀,为之变色,故谓之麦黄水;五月,瓜实延蔓,故谓之瓜蔓水;朔方之地,深山穷谷,固阴冱寒,冰坚晚泮,逮于盛夏,消释方尽,而沃荡山石,水带矾腥,并流入河,六月谓之矾山水(今土人常候夏秋之交有浮柴死鱼者谓之矾山水,非也);七月、八月,菼乱花出,谓之获苗水;九月,以重阳纪候,谓之登高水;十月,水落安流复故漕道,谓之复漕水;十一月、十二月,断凌杂流,乘寒复结,谓之蹙凌水;立春之后,春风解冻,故正月谓之解凌水。
桃花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