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上游历史大洪水分析共22页文档
洪涝灾害ppt课件

案例: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灾害
1998年长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 水。从6月中旬起,因洞庭湖、鄱阳湖连降暴雨、大暴雨 使长江流量迅速增加。受上游来水和潮汛共同影响,我省 沿江潮位自6月25日起全线超过警戒水位。南京站高潮位7 月6日达9.90米。沿江苏南地区自6月24日入梅至7月6日出 梅。由于沿江潮位高,内河排水受阻,形成外洪内涝的严 峻局面。秦淮河东山站最高水位10.28米,居历史第三位 ;滁河晓桥站最高水位达11.29米,超出警戒水位1.79米 。 7月下旬至9月中旬初,受长江上游干流连续7次洪峰及 中游支流汇流叠加影响,大通站流量8月2日最大达82300 立方米每秒,仅次于1954年洪峰流量,为历史第二位。
区是我国洪水灾害最严重的地区,是防洪的重点地区。我国海
岸线长达18000公里,当江河洪峰入海时,如与天文大潮遭遇
雨超了年平均降雨量。
29
我国洪涝灾害首先和气候有直接关系,气侯对于水利最直接的影响是雨量的分布。我国每年平均降雨量分 布随着与海洋的距离加大而逐渐减少,大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由1500毫米以上逐渐减少到50毫米 以下。从大兴安岭起, 经张家口、榆林、兰州、玉树至拉萨附近的400毫米等雨线,把我国划分为两大部 分:东南为湿润和半湿润区,西北为干旱和半干旱区。东南半壁以秦岭、淮河的一百毫米等雨 线为界分 成湿润区和半湿润区,可见我国降雨偏重于东部和南部。
01 中国的洪涝灾害分布
02
世界的洪涝灾害分布
20
我国洪涝分区
我国洪涝分区图
21
分布特点:东多 西少。多分布在 沿海地区,而内 陆地区较少。多 分布在平原地区, 高原和山地少。
22
23
洪涝灾害分布:
黄河上游龙羊峡(唐乃亥)近年洪水特点分析

黄河上游龙羊峡(唐乃亥)近年洪水特点分析任璇(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青海西宁810008)内容提要黄河上游龙羊峡以上流域从2018年起已连续三年来水偏丰,唐乃亥水文站是龙羊峡水库的入库站,是黄河干流控制站,是黄河上第一个洪水编号站,也是国家重要水文站和黄河重点报汛站。
通过对唐乃亥水文站近期几年的洪水过程与以前洪水过程进行比较,分析其特点,对黄河上游防洪调度具有参考价值。
近几年黄河上游洪水的特点主要有洪水流量回落慢,洪峰值小,来水量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反映出黄河上游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改善的特点。
1引言黄河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其中唐乃亥以上为黄河源区,控制流域面积12.2万km2,占黄河流域面积75.2万km2的16%,约占龙羊峡水电站控制面积13.14万km2的93%。
近年来黄河源洪水丰枯变化频繁,对流域洪涝灾害预防和水库运用提出了重要挑战。
本文通过对黄河上游龙羊峡以上流域2017年以后洪水与以前洪水进行比较,分析其特点,为黄河上游梯级水库调度运用和防洪减灾提供参考。
2基本情况2.1唐乃亥以上流域概况黄河唐乃亥水文站介于东经100°09'~100°12',北纬35°35'~35°40'之间。
唐乃亥以上部分为河源段。
河源段从卡日曲始,经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到玛多。
扎陵湖、鄂陵湖两湖海拔高程都在4260m以上,蓄水量分别为47亿m3和108亿m3,为中国最大的高原淡水湖。
黄河绕积石山南麓,向东南流去,穿过若尔盖草原北部,到唐 克和玛曲处,纳入源于四川北部的白河、黑河。
受东面岷山阻挡折向西北,穿行于西倾山和积石山的峡谷间,到唐乃亥后转向东流,经共和盆地进入龙羊峡谷。
该段河流大部分流经于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原上,河流曲折迂回,两岸多为湖泊、沼泽、草滩,水质较清,水流稳定,产水量大。
唐乃亥以上流域地处高寒地区,海拔在2600m以上,根据上游14站气象站观测年平均气温在-41C~33C之间,极端最高313C,极端最低达-48.lt,日温差一般在15°C左右,最咼可达20t。
历史趣谈细说中国历史上的水灾 洪水五进京城八淹津城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细说中国历史上的水灾洪水五进京城八淹津城导语:我国是洪水灾害频仍的国家。
据史书记载,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2155年间,大水灾就发生了1029次,几乎每两年就有我国是洪水灾害频仍的国家。
据史书记载,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2155年间,大水灾就发生了1029次,几乎每两年就有一次。
相传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中国中原大地上发生过一次特别大的洪水。
洪水淹没了土地,冲毁了庄稼,房屋倒塌,人死牲亡,到处是白茫茫的水波,活着的人纷纷跑到丘陵或山上去避难。
这时有位治水的英雄叫大禹,传说他三过家门而不入。
他象征了中国人民战胜水害的顽强斗争精神。
历史上,长江多次发生洪涝灾害。
自公元前185年(西汉初)到1911年(清朝末年)的2096年间,长江共发生较大洪水灾害214次,1499到1949年的450年间,湖北省境内的江汉干堤决口达186次。
出现较大洪水的年份有1153年、1227年、1560年、1788年、1849年、1860年、1870年、1905年、1931年、1935年、1949年、1954年、1998年等。
1788年全流域大水,荆江大堤决口20余处,荆州城内水深五六米,两个月后才退去。
1870年,宜昌的最大洪峰流量竟高达10.5万立方米/秒。
1931年气候反常,长时间的降雨,造成全国性的大水灾。
其中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的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江苏、山东、河南八省灾情最重,是20世纪受灾范围最广、灾情最重的一年。
1954年长江发生了全流域性大洪水,长江中下游洪水与川水遭遇。
受灾人口1890万,淹死3.4万人,淹没良田317万公顷,损失数十亿元。
最大30天洪量,1954年分洪溃口水量达1023亿立方米。
生活常识分享。
黄河多灾多难的历史

黄河多灾多难的历史黄河曾以“害河〞、“中国之患〞闻名于世界。
在新中国成立前历代反动统治的漫长岁月里 ,黄河的水利得不到开发 ,水患得不到治理 ,洪水、干旱、冰凌、风沙、盐碱、内涝六大灾害 ,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斑斑血泪 ,黄河也成了中华民族苦难的象征。
在六大灾害中 ,洪灾尤为严重。
据历史记载 ,自公元前602年到新中国成立前2000多年中 ,黄河下游因洪水决口泛滥达1500屡次 ,平均3年2次 ,下游少道26次 ,其中较大而长时期的改道有9次 ,曾有7个入海口 ,涉及范围北至津沽 ,南达淮河 ,约25万平方公里 ,淮河和海河也成了黄河的受害者。
每次决口泛滥 ,都造成“江河横溢 ,人为鱼鳖〞的凄惨景象。
例如1933年黄河发大水 ,下游决漫堤72处 ,使河北、山东、河南三省67个县受灾而积达12000平方公里 ,364万人流离失所 ,无家可归 ,18000多人被夺去了生命。
黄河洪水灾害严重的原因是什么呢 ,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先天缺乏 ,后天失调〞 ,前者是自然原因 ,后者是社会原因。
黄河中游分布着面积广阔、耐冲性很差的黄土高原 ,赋予黄河极高的含沙量 ,使下游成为“地上河〞 ,这是黄河决口泛滥的自然原因之一。
黄河流域降水多集中在七八月份 ,且多暴雨 ,而冬季降水很少 ,使黄河的径流量变幅特别大。
例如花园口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22300立方米/秒 ,最小枯水流量为零。
而长江大通站最大最小流量之比仅17倍。
黄河径流量变化大 ,是容易发生洪水灾害的第二个自然原因。
与长江相比 ,黄河中下游没有一个湖泊 ,缺少湖泊的调节作用 ,这也是黄河“先天缺乏〞的一个方面。
黄河“先天缺乏〞固然是很大的缺欠 ,但“后天失调〞更使它“病势〞加重。
4000多年前 ,黄土高原还是林茂草丰之地。
但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 ,不少朝代和军阀在黄河中下游建都 ,为了营造豪华的宫殿楼阁 ,大量砍伐树木 ,破坏植被。
黄河中下游也是古代战场 ,频繁的战争 ,也破坏了山林。
明清时期徐州地区黄河水灾成因及后果

明清时期徐州地区黄河水灾成因及后果胡梦飞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国古老的文明。
但是,历史上的黄河也曾多次决口,给下游地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有文献记载以来,黄河的泛滥、决口、改道有1500多次,河道明显的改流有20余次”。
河道的每次决口和变迁都给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对现在影响较为深远的是南宋初年的“黄河夺泗入淮”。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东京留守杜充为抵御金兵南下,在河南滑县李固渡(今河南滑县西南沙店集南三里许)掘开黄河大堤,河水由决口滚滚东流,经滑县南、濮阳,鄄城、巨野、嘉祥、金乡一带注入泗水,复由泗水入淮河,经徐州、宿迁、淮安沿线的淮河河道流入大海。
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东临黄海,西接中原,南襟江淮,北扼齐鲁,古时汴泗二水交汇于此,明清时期京杭运河和黄河更是傍城而过,自古以来就是历史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兵家必争之地。
由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黄河“夺泗入淮”流经徐州至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山东,黄河流经徐州700多年。
黄河的流经给徐州带来便利水运交通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黄河水患。
在分析明清时期徐州黄河水灾的成因的同时,重点论述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此为当前徐州水灾防治和城市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本文所指的徐州特指当今徐州市管辖下的铜山(包括今徐州市辖区)、丰、沛、睢宁、邳州等地区。
一、明清时期徐州地区黄河水灾成因的考察自公元1368年明朝开国至1949年建国前,黄河在徐州境内的决口达50余次,漫溢近20次。
581年间,由黄河决口和泛滥而引发的洪涝灾害115次。
其中,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山东之前,徐州境内共发生108次。
“明朝276年间,徐州共发生水灾48次,平均不到6年就发生一次。
清朝顺治元年(1644年)至咸丰五年(1855年)间,黄河流经徐州211年,期间,徐州境内共发生黄河水灾60次,平均每3年多就发生一次”。
(完整word版)黄河入海口变迁历史

黄河入海口变迁历史历史上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其下游河道的变迁极为复杂,从孟津以东至荥阳(南岸)、武陟(北岸)间,因河身为南岸山脉所约束,只是沿着自西而东的方向发生很小的移动,古孟津城在今城北十二点五公里,古黄河更在古孟津城之北,而今黄河则距孟津城仅二点五公里,可见这一段河道向南移了约十公里。
武陟、荥阳以下,黄河正式进入华北平原,才有改变方向的大规模改道.改道不仅次数频仍,流路紊乱,波及地域也极为广阔.历史上出现的河道,有如一把摺扇的扇骨,多至数十根。
武陟、荥阳是扇纽,扇骨的分布北至海河,南至淮河。
黄河的改道对这一广大区域的地貌变迁造成极大的影响。
据文献资料记载,从先秦时期到解放前约三千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达一千五百九十三次,平均三年两次决口,重要的改道二十六次。
清初学者胡渭从古代黄河上千次改道的记载中,予以整理归纳,在《禹贡例略》里提出五大徙之说。
后咸丰五年(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加上一徙,统称“六大徙"。
再加上战国初期前原有故道,概括为七个阶段。
分述于下:1.战国初期以前河道见于先秦文献而为人们所熟悉的古黄河下游河道“禹河”,也就是“禹贡大河”,根据《禹贡·导水》章的叙述是“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
“洛汭”为洛水入河处,“大伾”在今河南浚县,说明古河水东过洛汭后,自今河南荥阳广武山北麓东北流,至今浚县西南大伾山西古宿胥口,然后沿着太行山东麓北行。
“降水”即漳水,“大陆”指大陆泽。
说明大河在今河北曲周县南,接纳自西东来的漳水,然后北过大陆泽.“九河"泛指多数,是说黄河下游因游荡不定在冀中平原上漫流而形成的多股河道.“逆河"则是在河口潮水倒灌下,呈逆流之势而在今天津市东南入于海。
另一条见于先秦文献的古黄河下游河道“山经大河”,由于《山经》中不见关于河水径流的记载,一直为世人所忽视。
近年谭其骧根据《北山经·北次三经》所载入河诸水,与《汉书·地理志》、《水经注》所载的河北水道相印证,发现“禹贡大河”流至今河北深县后,“山经大河”即由此分道北流,会合虖沱水,又北流至今蠡县南,会合泒水、滱水后,继续北流至今清苑县折而东流,经今安新县南、霸县北,东流至今天津市东北入海①。
黄河洪水_精品文档

黄河洪水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
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
下面是百分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黄河的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黄河的特点一是水少沙多。
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量580亿立方米,相当于长江的1/17,仅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2%,居我国七大江河的第4位。
流域内人均水量593m3,为全国人均水量的25%;耕地亩均水324m3,仅为全国耕地亩均水量的17%。
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十分严重,造成下游河道严重淤积,河床平均每年抬高约10厘米。
黄河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合沙量为35kg/m3,在大江大河中名列第一,在世界江河是绝无仅有的。
如果把16亿吨泥沙堆成高、宽各1米的土堤,其长度为地球到月球距离的3倍,可以绕地球赤道27圈。
“跳进黄河洗不清”的说法,也就是由形容黄河泥沙多而来的。
同时,黄河泥沙颗粒很细,有时河水甚至呈泥浆状态,沾在身体上还真不易洗净呢!二是水、沙时空分布不均。
黄河水量的60%来自兰州以上,秦岭北麓,90%以上的泥沙主要来自河口镇至龙门区间与泾河、北洛河及渭河上游地区。
全年60%的水量和80%的泥沙量集中来自汛期,汛期又主要集中来自几场暴雨洪水。
这种水少沙多,水、沙分布的集中性,给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和下游防洪,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三是地上悬河。
由于长期泥沙淤积,目前黄河下游堤防临背悬差一般5~6米。
滩面比新乡市地面高出约20米,比开封市地面高出约13米,比济南市地面高出约5米。
悬河形势险峻,洪水威胁成为国家的心腹之患。
四是洪水灾害频繁。
从先秦时期至民国年间的2500多年中,黄河下游共决溢1500余次,大的改道26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北抵天津,南达江淮,洪水波及范围达25万平方公里,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惨重损失。
同时黄河洪水挟带大量泥沙,淤塞河道,良田沙化,给环境造成的破坏性影响,长期难以恢复。
由于洪水灾害频繁,历史上黄河洪水被称为“中国之忧患”。
黄河——母亲河PPT 人教版 (共22张PPT)

关于黄河知多少(知识问答)
1、你知道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朝代有哪些吗? 答: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商朝定都于亳(今河南商 丘),后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周朝定都于镐京(今陕西西 安),秦朝定都于咸阳,西汉定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东汉 定都于洛阳,魏晋均定都于洛阳,隋唐均定都于长安(今陕西西 安),宋朝定都于东京(今河南开封)。 2、黄河流域早期的人类遗址有哪些? 答:“蓝田猿人”“丁村人”“河套人”等旧石器时代遗址,还 有河南仰韶、西安半坡等新石器时代遗址。 3、你知道黄河的发源地吗?
17、请列举关于黄河的歌谣,并试唱之: A黄河谣 B信天游 C黄土高坡 D三十里铺 F女儿歌 G 在太行山上 H 到敌人后方去
E黄河大合唱
[女儿歌(歌词)六月里黄河冰不化,扭着我成亲是我大 ,五谷里 数不过豌豆儿圆,人里头数不过,女儿可怜,女儿可怜,女儿呦。 浮水上的鸭子刮水上的鹅, 公家人不知我会唱歌。 青杨柳树十八 根杉, 想说心事我开口难,我开口难,女儿呦。天上的沙鸽队队飞, 不想我的那亲娘再想谁, 不想我的那亲娘再想谁,不想我的那亲娘 再想谁,再想谁]。
李白诗曰: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黄河早在我们华夏民族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约110万年前, 古代先民“蓝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开始 在黄河流域内生息繁衍,最终形成黄河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