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b小调圆舞曲Op69 No.2
肖邦生平介绍

伟大的音乐家——肖邦伟大的音乐家——肖邦弗雷得里克·肖邦(Frederic Chopin, 1810-1849)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七岁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渡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
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叙事曲》、《降A 大调波兰舞曲》等;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等;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降b小调奏鸣曲》等;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
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
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
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
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
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
临终嘱附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 波兰才子]一、又一个神童肖邦一家住在一个伯爵夫人的庄园宅地的三间房子里,那是令人愉快的房间,有着白色的墙和发光的天花板,有挂着雪白薄沙窗帘的窗户,宽大的窗台上,倒挂金钟和天竺葵生气勃勃地开着花。
房屋里面摆着沉重的红木家具、许多书架和一个白柱式火炉,在天冷的时候,里面的松木劈啪作响,发出芳香的热气。
三间房子中最大的一间里面摆着钢琴。
有别于其他神童音乐家的是,少年肖邦并不喜欢那架钢琴。
肖邦的第一位教师是个奇怪的人物,他总是穿着淡黄色的大衣和裤子、漆皮长靴以及颜色华丽但很俗气的背心,据他说这是在一个拍卖行买的波兰最后一个国王的所有物。
他总是带着一支长铅笔,常用来敲那些迟钝和不守规矩的学生的脑袋和手指。
他使肖邦喜欢上了钢琴,而且弹得非常美妙,于是少年肖邦逐渐以“第二个莫扎特”而闻名华沙。
关于肖邦《b小调圆舞曲》解读疑点的探讨

关于肖邦《b小调圆舞曲》解读疑点的探讨作者:钱生槭来源:《艺术教育》2013年第12期【内容摘要】文章认为大多资料对肖邦《b小调圆舞曲》(Op.69-2)这首乐曲的解读存在疑点,通过对当年肖邦创作此曲时的主要活动和个人经历以及当时的创作风格方面的研究,说明这些资料对这首圆舞曲的解读并不是十分恰当,且存在疑点。
【关键词】肖邦《b小调圆舞曲》肖邦一生中共创作了21首圆舞曲,《b小调圆舞曲》(Op.69-2)是第10首,属于1827—1830年出国前的早期作品。
大多资料是这样解读这首乐曲的,“1829年肖邦创作此曲时才19岁,当时他对巴黎还非常不熟悉,思乡的情绪弥漫在乐曲中,全曲到处出现伤感的情绪,有非常明显的玛祖卡风格。
”笔者认为这个解读存在疑点,不是很恰当。
一、1829年肖邦没有去过巴黎据肖邦传记记载,1829年之前,肖邦首次出国远行是在1828年9月初,趁华沙大学动物学家费列克斯·雅洛茨基被邀请到德国柏林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机会,肖邦一同前往,此次出行的目的是结识柏林著名音乐家,听一次优秀的歌剧。
虽然肖邦在近处看到了许多名人包括与自己同龄的门德尔松,但他没有勇气自我介绍并且没有和任何人交谈,只能远远地站着。
但是这次旅行使肖邦看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他对于柏林歌唱演员的评价并不高,只好寄希望于在巴黎能听到完美无缺的音乐会。
据资料记载,肖邦于1829年创作《b小调圆舞曲》(Op.69-2),1826—1829年在华沙音乐总校学习,毕业后的当月就前往奥地利的维也纳举办音乐会。
关于这次活动,著名翻译家梁全炳曾撰文:“1829年7月,肖邦毕业于华沙音乐总校,同月,他首赴维也纳,顺道参观了波兰南部,包括古都克拉科夫等地,归途中游览了德国和捷克。
在维也纳,他举行了两场音乐会。
”①这应该是肖邦第二次出国,当时肖邦于8月11日在维也纳帝国歌剧院举行了第一次音乐会,演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于8月底回国。
受首次演出成功的鼓舞,肖邦回波兰后积极投入到创作和音乐活动中。
怎么分析织体

篇一:[怎么分析织体]曲式分析总结1绪论关于曲式与作品分析1、定义曲——即乐曲;式——即样式、形式。
曲式就是指音乐作品的样式,也可以说是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
2、名称曲式与作品分析——Musical Form and Analysis=MFA。
3、目的既然课程的名称是“曲式与作品分析”,学习这门课程,一方面要让学生从这门课程中学习曲式的基本原理并掌握各种范型;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最终能从曲式入手,通过分析,实现对音乐作品的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各自专业的促进(表演者能从中获得诠释音乐的依据,理论专业者能从中把握评研音乐的标准,作曲专业者能从中学习创作手法)。
第一章音乐的基本材料——音乐语言正像诗歌用语言文字,图画用线条、色彩,建筑用砖头、石块等构成一样,音乐的构成,也有它自己的特殊材料,就是音乐语言。
音乐语言也被称之为音乐构成的基本要素,包括①旋律线;②节奏;③节拍;④和声、复调、调式调性⑤速度;⑥力度;⑦音区、音域;⑧音色;⑨演唱(奏)法;⑩织体等。
音乐语言构成了音乐表现的基本手段。
第一节、旋律摘要(旋律的重要性及定义,旋律的分析要点主要包括旋律的外形、隐伏骨架和高潮。
)一、有关旋律1、从旋律的重要性来说,它是“音乐的灵魂”;从它总是横向的流动这一特性来说,它是“乐音运动的轨迹”;从它与纵向音高的相互关系出发,它是“它是和声的表层”,从欣赏的角度入眼,它是“音乐作品的外观轮廓”或是“音乐情感的直接体现”。
所以,旋律非常重要。
2、定义第一、“狭义的”旋律仅指横向音高或旋律线,也就是说它只指“音高”而不指“音长”。
在单独分析音乐的音级、音高、音列等因素时,“旋律”就取这种所指。
第二、“广义的”旋律是指包含了“音高”和“音长”这两个方面,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曲调”。
当分析需要和节奏、节拍或织体等因素相联系时,旋律就取这种意义。
二、旋律分析的要点1、旋律的外形广义的旋律是一个有机体,包含有音高、节奏、调式、调性、音域、音区等多种要素,但是为了分析的目的,单从旋律的外形来看,我们必须把旋律中的其它要素抛开,仅从旋律自身运动的价值——音高运动的相互关系予以透视。
曲式分析完整

绪论关于曲式与作品分析:1、定义:曲——即乐曲;式——即样式、形式。
曲式就是指音乐作品的样式,也可以说是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
2、名称:曲式与作品分析——Musical Form and Analysis=MFA。
3、目的:既然课程的名称是“曲式与作品分析”,学习这门课程,一方面要让学生从这门课程中学习曲式的基本原理并掌握各种范型;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最终能从曲式入手,通过分析,实现对音乐作品的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各自专业的促进(表演者能从中获得诠释音乐的依据,理论专业者能从中把握评研音乐的标准,作曲专业者能从中学习创作手法)。
第一章音乐的基本材料——音乐语言正像诗歌用语言文字,图画用线条、色彩,建筑用砖头、石块等构成一样,音乐的构成,也有它自己的特殊材料,就是音乐语言。
音乐语言也被称之为音乐构成的基本要素,包括①旋律线;②节奏;③节拍;④和声、复调、调式调性⑤速度;⑥力度;⑦音区、音域;⑧音色;⑨演唱(奏)法;⑩织体等。
音乐语言构成了音乐表现的基本手段。
第一节、旋律摘要:(旋律的重要性及定义,旋律的分析要点主要包括旋律的外形、隐伏骨架和高潮。
)一、有关旋律1、从旋律的重要性来说,它是“音乐的灵魂”;从它总是横向的流动这一特性来说,它是“乐音运动的轨迹”;从它与纵向音高的相互关系出发,它是“它是和声的表层”,从欣赏的角度入眼,它是“音乐作品的外观轮廓”或是“音乐情感的直接体现”。
所以,旋律非常重要。
2、定义:第一、“狭义的”旋律仅指横向音高或旋律线,也就是说它只指“音高”而不指“音长”。
在单独分析音乐的音级、音高、音列等因素时,“旋律”就取这种所指。
第二、“广义的”旋律是指包含了“音高”和“音长”这两个方面,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曲调”。
当分析需要和节奏、节拍或织体等因素相联系时,旋律就取这种意义。
二、旋律分析的要点1、旋律的外形广义的旋律是一个有机体,包含有音高、节奏、调式、调性、音域、音区等多种要素,但是为了分析的目的,单从旋律的外形来看,我们必须把旋律中的其它要素抛开,仅从旋律自身运动的价值——音高运动的相互关系予以透视。
b小调圆舞曲钢琴谱

b小调圆舞曲钢琴谱b小调圆舞曲是由著名的浪漫派音乐家肖邦所创作的一首钢琴曲。
这首曲子是他在1834年至1835年期间创作,和一些其他作品一起在他出版的钢琴曲集"12首圆舞曲"中发布。
这组曲子也被合称为"格莱希弗特十二次"(Grandes valses brillantes),是肖邦一生中最著名的钢琴作品之一。
b小调圆舞曲最初是为钢琴演奏而写,它的曲调优美、流畅,旋律在高低音的不断转换中形成循环效果,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首曲子的难度适中,适合中高级水平的钢琴演奏者演奏。
以下是b小调圆舞曲的钢琴谱:1. 曲目:b小调圆舞曲2. 作曲家:肖邦3. 谱号:4/44. 速度:Allegro5. 谱表:多用升降号,是小调上降 E♭,下升 A♭,上降 B♭Part 1(左手) B♭ B♭ B♭ B♭ E♭ E♭ B♭ B♭ (右手) D♭ D♭ D♭ D♭ F F F F(左手) B♭ B♭ B♭ B♭ E♭ E♭ B♭ B♭ (右手) G G G G B♭ B♭ G G(左手) B♭ B♭ F F B♭ B♭ F F(右手) A♭ A♭ A♭ A♭ A♭ A♭ A♭ A♭(左手) B♭ B♭ B♭ B♭ E♭ E♭ B♭ B♭ (右手) D♭ D♭ D♭ D♭ F F F FPart 2(左手) B♭ B♭ B♭ B♭ E♭ E♭ B♭ B♭ (右手) G G G G B♭ B♭ G G(左手) B♭ B♭ F F B♭ B♭ F F(右手) A♭ A♭ A♭ A♭ A♭ A♭ A♭ A♭(左手) B♭ B♭ E♭ E♭ B♭ B♭ E♭ E♭ (右手) D D D D F F F F(左手) B♭ B♭ B♭ B♭ E♭ E♭ B♭ B♭ (右手) D D D D F F F FPart 3(左手) B♭ B♭ B♭ B♭ E♭ E♭ B♭ B♭(右手) G G G G B♭ B♭ G G(左手) B♭ B♭ F F B♭ B♭ F F(右手) A♭ A♭ A♭ A♭ A♭ A♭ A♭ A♭(左手) B♭ B♭ E♭ E♭ B♭ B♭ E♭ E♭(右手) F F F F A♭ A♭ A♭ A♭(左手) B♭ B♭ B♭ B♭ E♭ E♭ B♭ B♭(右手) D D D D F F F F以上就是b小调圆舞曲的钢琴谱,希望你能够喜欢并且尝试弹奏。
b小调圆舞曲op69no2钢琴谱

b小调圆舞曲op69no2钢琴谱b小调圆舞曲Op.69 No.2是法国浪漫时期作曲家肖邦创作的一首钢琴曲,被誉为最受欢迎的钢琴曲之一。
它的旋律流畅优美,起伏有致,音乐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气息。
下面是这首圆舞曲的钢琴谱,按照列表划分:一、左手乐谱Bb(1/4拍)E(1/4拍)Bb(1/4拍)E(1/4拍)Bb(1/4拍)E(1/4拍)Bb(1/4拍)E(1/4拍)Bb(1/4拍)E(1/4拍)Bb(1/4拍)E(1/4拍)Bb(1/4拍)E(1/4拍)Bb(1/4拍)E(1/4拍)A(1/4拍)D(1/4拍)A(1/4拍)D(1/4拍)A(1/4拍)D(1/4拍)A(1/4拍)D(1/4拍)C(1/4拍)F(1/4拍)C(1/4拍)F(1/4拍)C(1/4拍)F(1/4拍)C(1/4拍)F(1/4拍)二、右手乐谱Bb D F G(1/2拍)A Bb D F(1/2拍)E G BbD F G(1/2拍)A Bb D F(1/2拍)E G BbBb D F G(1/2拍)A Bb D F(1/2拍)E G BbD F G(1/2拍)A Bb D F(1/2拍)E G Bb三、整体乐谱Bb(1/4拍) E(1/4拍) Bb(1/4拍) E(1/4拍) Bb(1/4拍) E(1/4拍) Bb(1/4拍) E(1/4拍)Bb(1/4拍) E(1/4拍) Bb(1/4拍) E(1/4拍) Bb(1/4拍) E(1/4拍) Bb(1/4拍) E(1/4拍)A(1/4拍) D(1/4拍) A(1/4拍) D(1/4拍) A(1/4拍) D(1/4拍) A(1/4拍) D(1/4拍)C(1/4拍) F(1/4拍) C(1/4拍) F(1/4拍) C(1/4拍) F(1/4拍)C(1/4拍) F(1/4拍)Bb D F G(1/2拍) A Bb D F(1/2拍) E G BbD F G(1/2拍) A Bb D F(1/2拍)E G BbBb D F G(1/2拍) A Bb D F(1/2拍) E G BbD F G(1/2拍) A Bb D F(1/2拍)E G Bb肖邦的作品深受钢琴爱好者的喜爱,其理由在于其曲调优美,旋律流畅,起伏有致,抓住了浪漫主义的精髓。
论肖邦《圆舞曲》的音乐结构

论肖邦《圆舞曲》的音乐结构作者:李超来源:《魅力中国》2017年第19期摘要:优美、高雅、华丽是肖邦圆舞曲的代名词,肖邦圆舞曲因为独特的创作风格而有别与普通的圆舞曲,由于其节奏变化复杂,所以并不像普通圆舞曲一样适用于实际的舞蹈。
本文以b小调圆舞曲Op.69-2为例,对肖邦《圆舞曲》的音乐结构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肖邦;《圆舞曲》;音乐结构一、肖邦圆舞曲的特点从表达形式上来说可将肖邦圆舞曲分为两大类别:第一类是把实际的舞蹈加以理想化的作品,第二类是圆舞曲形式的抒情诗,而在第二类的抒情诗式的圆舞曲中,往往可以发现类似玛祖卡舞曲般的节奏,这是由于肖邦始终保持着浓厚的斯拉夫民族情调的缘故。
玛祖卡舞是肖邦时常看见的,这是波兰农民们力图在朝气蓬勃的尽情欢乐中忘掉他们生活中的艰苦时跳的一种农村舞蹈。
其节奏是每一小节三拍子,在最后一拍,跳舞的人们把脚后跟咔嗒一声碰在一起时加强了一拍。
肖邦的圆舞曲在演奏技巧上相对比较简单,内容也较为通俗易懂,所以为一般人所喜爱,但由于肖邦是钢琴诗人,所以在弹奏肖邦圆舞曲的时候,重点就需要弹奏出那种诗一般的味道。
二、作品的创作背景肖邦作为19世纪波兰民族音乐史上最耀眼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一共创作了21首圆舞曲。
《b小调圆舞曲》(Op.69-2)创作于1829年,是肖邦圆舞曲中的第10首作品,属于1827-1830年期间出国前的早期作品。
1826-1829年肖邦就读于华沙国立音乐学院,在大学二年级快结束的时候,肖邦的导师Józef Elsner给予了他“音乐奇才”的评价。
目前还没有资料能明确的证明《b小调圆舞曲》创作于1829年的具体月份,只能确定它是肖邦19岁的时候创作的,根据大量的资料记载可以证明,当时19岁的肖邦迷恋上了声乐系的女同学康斯坦齐娅·格拉德科夫斯卡,这种暗恋持续了半年之久也未与康斯坦齐娅说过话,而康斯坦齐娅对于肖邦的暗恋也许是全然不知,后来还与弗雷德里克交换了戒指。
论肖邦圆舞曲的艺术特色——以Op 64 Nr.2为例

论肖邦圆舞曲的艺术特色——以Op 64 Nr.2为例发表时间:2018-03-09T15:26:33.500Z 来源:《中国教师》2018年1月作者:何中桥[导读] 肖邦是波兰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
圆舞曲是肖邦钢琴音乐创作的重要体裁之一,他在继承圆舞曲的传统风格的同时又以独特的创造力表现他自己的艺术特点,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和生活的经历,抒发作者对家乡故土的思念和对祖国沦陷的仇恨与悲痛。
何中桥宜宾市江安县五矿镇初级中学校 644200【摘要】肖邦是波兰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
圆舞曲是肖邦钢琴音乐创作的重要体裁之一,他在继承圆舞曲的传统风格的同时又以独特的创造力表现他自己的艺术特点,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和生活的经历,抒发作者对家乡故土的思念和对祖国沦陷的仇恨与悲痛。
他的《♯c小调圆舞曲》是其圆舞曲中最具代表的一首,从其叹息式的语调和呼唤性的节奏表现中,感受到了肖邦那深深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诗人气质的浪漫主义风格。
【关键字】肖邦;圆舞曲;艺术特色;演奏技法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8)01-060-02一、创作背景肖邦的《c小调圆舞曲》(Op 64 Nr.2),创作于 1846—1847 年,是肖邦居于巴黎的晚期作品,这与他早期作品的艺术风格大为不同,肖邦的早期是在华沙度过的,总的说来,是愉快、开朗的。
1830年至1831年华沙起义的成功、失败,促使肖邦的思想走向成熟,并且也是他创作前期与后期的分水岭。
从此,肖邦的作品的思想性更高、情感更深、气势更宏大[1]。
1836年冬天肖邦结识了比他大6岁的法国女作家乔治·桑,肖邦发现和她在一起时,他可以尽情倾诉内心深处的情感。
1846年11月,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分开了。
想起和乔治·桑在一起的这些年,他很有感触,于是带着对往事的回忆,对生命的认识,写下了这首《♯c小调圆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