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的介绍

合集下载

布朗族简介【布朗族民间养生保健方法简介】

布朗族简介【布朗族民间养生保健方法简介】

布朗族简介【布朗族民间养生保健方法简介】布朗族民间医药和布朗族养生保健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她们是布朗族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布朗族民间医药是布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积累,其随着布朗族文化的形成而形成,随着布朗族文化的发展而发展。

正是这一特殊的民间医药孕育出一些具有鲜明布朗族特色的民间养生保健方法,为布朗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的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繁衍生存做出了积极贡献。

这里笔者在对布朗族医药的研究过程中,收集整理了几种布朗族民间养生保健方法,简要介绍如下。

1布朗族对疾病的认识及防治经验布朗族一直居住在偏远的山区,因交通闭塞,缺医少药,备受病魔的折磨。

在与疾病的抗争中,人们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逐渐识别了一些野生植物具有治病的功能,出现了少数熟悉草药的人,并积累了一些预防疾病的经验,继承至今。

因此,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布朗族人民逐渐积累了许多医治各种地方疾病的方法,而且在每个村寨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医生,治疗头痛、腹泻、伤风感冒、刀伤、烫伤等一般疾病的药物。

过去,布朗族地区由于瘴气肆虐猖獗,生产力落后,人们缺乏经验,对发病的原因不清楚,故多叫魂祭鬼,行占卜术等。

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文东佤族乡的布朗族,生病采用祭祀驱邪。

祭祀后,再由巫师用些草药进行治疗,即“神药两解”。

因此,布朗族一方面深信鬼神的存在,用祭鬼叫魂的方法祛病活动十分频繁;另一方面也用中草药治疗一些简单的常见病。

布朗族对这些懂得草医草药的村民,称为“它腊奇”或“摩雅”,即医生。

部分布朗族“它腊奇”或“摩雅”根据经验,能开出十多种处方。

药有单方、复方,具有一定疗效。

常用单方如用于治疗感冒头痛、骨折、腹泻、烧热病等。

常用复方用于治疗胃病、跌打劳伤和头痛证等。

2布朗族对养生保健的认识布朗族尤为注重环境的洁净,同时,在认识了一些药物的特性后,利用其中一些药物来做保健药,并在传统保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方法和经验,这些植物药广泛运用于食品、饮料、洗浴等方面。

布朗族民居

布朗族民居

布朗族民居布朗族民间建筑形式。

多为干栏式竹楼,分上下两层,楼下关牲畜,放碓臼,楼上住人。

楼下地板用龙竹剖开压成宽竹板铺垫而成;卧室与待客之处铺以蔑席,进屋必须脱鞋。

室内中央设火塘,供做饭、取暖、照明之用。

屋内所有家具几乎是竹子作成的,一般竹楼可住20年,每隔两年就要用茅草翻盖屋顶。

布朗族民居布朗族是一个跨境民族,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对其有不同的称呼。

中国布朗族全部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境内,其余散居于临沧地区、思茅地区和保山市境内。

布朗族村寨多建于海拔2000余米的山间,选建寨子的主要条件是要方便种地。

因此,大多数布朗族村寨的房舍顺山坡密集建盖,村民聚寨群居。

住房是一楼一底的干栏式竹楼。

房屋为竹木结构,楼上供人居住,楼底无墙,用于堆放杂物。

楼上居室用竹篱或木板围建,仅留一门,室内光线较暗。

屋面分四面两台,呈重檐状,下檐很长,直伸至距地面4米~5米处。

楼前面大门前搭架着木梯。

楼上设有阳台,摆放装水的土锅土罐,是洗漱和晾晒衣物的地方。

屋顶盖草或瓦片,楼板用竹笆或木材铺设。

楼室分堂屋、火塘、卧室三部分。

火塘设于中央,既用语做饭,又用于取暖、照明,并一般在火塘边接待客人。

堂屋与卧室用竹笆或木板隔开,卧室内不搭床架,按性别分别于左右两边,席地而卧。

粮仓一般盖在屋外或村外,搭高台架堆放。

布朗族也是一个山地民族,聚寨群居是其民族特征之一。

布朗族居住的村寨一种叫“拥”,一种叫“邦”,区别在于建寨时是否举行过建寨的仪式。

建寨之前不仅要认真挑选寨址,而且要占卜选择位置。

寨址选定后,便举行建寨仪式。

仪式由寨主或佛爷主持,按他们的指点,群众用茅草绳与白线先把寨子的范围圈起来,主持人围着念经滴水,村民尾随其后跳建寨舞,并把围寨子的草绳串联起来,表示大家齐心合力,愿意团团结结地居住在这个地方。

然后建四道寨门,人们才在圈内破土建房。

这样建起来的寨子叫“拥”。

“邦”的含义是棚房,在布朗族人心中并非村寨,而是歇脚的临时居住的房子。

布朗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布朗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布朗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布朗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布朗族为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地区。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布朗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大家喜欢!布朗族的习俗布朗族有从妻而居的习惯,布朗族的男孩与女孩到了十四五岁时要举行“漆齿”的成年礼仪式。

届时男女少年相聚在一起,用铁锅片烧取红毛树黑烟,彼此为异性染齿。

染齿意味着步入成年,可以公开参加村寨中的社交活动。

“串姑娘”是布朗族传统的恋方式。

布朗族青年的恋爱和婚姻十分自由,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每当升起的时候,小伙子们换上新装,怀抱三弦,结伴来到姑娘的竹楼下面,争相用恢谐的语言和热情的歌声去打动意中姑娘的。

梳妆打扮的姑娘们也早早燃起火塘,打开房门,请小伙子们进来,用对歌、递烟、敬茶等巧妙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对心上人的爱慕。

布朗山区串姑娘可以群访、也可以单独夜访。

是青年男女进行思想、文化、情感交流的普遍形式。

男女双方恋爱感情笃深,男子就会向女子提出求婚。

布朗山区许多地方求婚时以花为媒。

小伙子把从山上采回的鲜花献给姑娘,当姑娘确认这个小伙子是真心地爱她时,就在花束中挑选最美丽的一朵戴在头上,借此表示同意婚事。

布朗人的婚礼也不寻常,一对情侣的婚典要重复举行2至3次。

第一次在定亲之后,姑娘被接到男方家行拴线礼仪式。

此后新郎、新娘各回各家,尽管新郎每夜必宿老丈人家,但白天仍然回到自己家中劳动。

直到举行了第二次婚礼,新娘才正式嫁到夫家去当儿媳妇。

第三次的婚典往往办在婴儿出生之后,这次一定要杀猪宰牛喝喜酒,招待全村寨的亲朋好友。

以大米为主食,辅以玉米、小麦、黄豆、豌豆等杂粮。

喜用锣锅或土锅把稻米焖成米饭。

尤擅煮竹筒饭,煮时选一段鲜竹,装好米和适量的水,用火烧熟,剖开竹筒一人端一半以竹筒当碗用。

米饭沾有竹瓤,食之有新竹清香和经炭火烘烤的香味,很可口。

肉类以牛、羊、猪、鸡肉最为常见,也常捕食野味和昆虫。

菜肴的烹制技法以清煮、凉拌居多。

对许多野味、鱼、虾、蟹、蝉、虫等食物一般还用舂、炸、蒸等方法烹制。

分享一些布朗山的山水风光和布朗族的风俗习惯

分享一些布朗山的山水风光和布朗族的风俗习惯

分享一些布朗山的山水风光和布朗族的风俗习惯布朗族为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是云南省的世居民族。

除吉林、宁夏外,其他省份均有布朗族分布,以杂居为主。

布朗山位于勐海县东南部,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自然地理条件优异,十分适宜茶树生长。

布朗山乡有哪些村寨?布朗山乡包括班章、老曼峨、曼新龙等村寨,其中,最古老的老曼峨寨子已有1400年历史。

布朗族是百濮的后裔,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布朗山,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制作和饮用茶叶的民族。

布朗山乡民族的风俗习惯众所周知,喝茶是布朗族的一个嗜好,并且善作茶。

竹筒茶和酸茶是布朗族所特有的,民间还常把酸茶作为馈赠亲友的礼品。

除此之外,布朗族人们还喜好饮酒,所饮酒基本都是自家酿制,其中以翡翠酒最为着名。

这种酒在出酒时用一种叫“悬钩子”的植物的叶子过滤后呈绿色,很像翡翠的颜色,因此而得名,布朗族人性格豪爽,朋友间有“有酒必饮,饮酒必醉”之习俗。

布朗族人们还能歌善舞,有着丰富的民间歌曲与舞蹈文化。

传统的音乐分为索、笙、宰、拽四类;民间舞蹈分为歌舞、鼓舞、武术舞等几种。

布朗族的主要节日有泼水节、开门节、关门节等,每当逢年过节,他们都会聚集到固定的活动场所,载歌载舞欢度自己的节日。

布朗人的婚礼也不寻常,一对情侣的婚典要重复举行2至3次。

第一次在定亲之后,姑娘被接到男方家进行拴线礼仪式。

此后新郎、新娘各回各家,尽管新郎每夜必宿老丈人家,但白天仍然回到自己家中劳动生活。

直到举行了第二次婚礼,新娘才正式嫁到夫家去当儿媳妇。

第三次的婚典往往办在婴儿出生之后,这次一定要杀猪宰牛喝喜酒,招待全村寨的亲朋好友。

布朗族的风俗禁忌每个民族会有自己的独特风俗习惯,就会有一些风俗禁忌,布朗族也不例外。

走路的时候,不可以与别人擦肩而过;不能从坐着的人腿上跨过去;庭院中的中柱禁止任何人背靠或者拴马。

布朗族人们在进寺要脱鞋,进去之后禁止吸烟;禁止用手抚摸佛像、和尚、老人的头部。

忌讳怀孕女子前去参拜,同时怀孕女子也忌讳去参加各种祭典活动,也不可参加婚礼和葬礼。

布朗族文化风俗介绍 PPT

布朗族文化风俗介绍 PPT
7、布朗族人善于种茶制茶,也很喜欢饮茶
禁忌
布朗族的禁忌极其繁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婚姻禁忌
绝大多数地区的布朗族禁止氏族内婚,禁止同 姓通婚。按传统习俗,不许纳妾,不许在婚前 和婚外发生性行为,如有违反必惩罚。[2]
妊娠禁忌
妇女怀孕期间不能填坑,不能补漏洞,不能让 旁人踩着脚,不能吃献祭神灵的食品,不能砌 灶,不能进入新娘卧室。
生育禁忌
不拿绿叶进家门,不拿野兽肉进家,产妇不满月忌 串门。
居住禁忌
布朗族认为火塘是一家人安宁之所在,不论家人或 是客人皆不能用脚踏火塘和三角架,也不能把别人 用过的铁三角架支在自己家中的火塘上,不然会给 主人带来不吉;客人不能背靠主人供“家神”的房 柱,否则会冒渎神灵,给主人带来不测。 凡雷击过的、断了梢的、藤条缠身的和供过神灵的 树木皆不能做建筑材料;做“中柱”的树木在砍伐 时不能出浆,出浆者认为不吉,必须另砍。而山上 的树木不能用来做房屋柱梁。
祭祀禁忌
祭“寨神”时,禁止外人入寨,若有外人闯入,要 罚祭猪一头。本寨成员在这三天之内不准磨刀、背 水,不准出入寨子,不准高声喧哗;祭祀期间忌动 土、修建房屋等。
天文历法
布朗族的祖先经过长年累月的生产斗争实践,积 累了不少天文、历法、天气变化规律的知识,并 总结了原始的辨别方位、季节和气候的方法。 布朗族人对于日月星辰都有其称谓,并根据日月 星辰的升降、树木的向背来认识方位。一般,晚 上以北斗星的方位来辨别方向和时辰。白天,以 阳光照射的方位来辨别方向。阴天,则以植物生 长状况辨别方向,如树皮阳光直射呈光滑的一面 则是东方,背着阳光的树干呈淡绿色,还长些鲜 苔的一面是西方。
12 民族建筑 13 风俗习惯 ▪ 丧葬习俗 ▪ 歌舞习俗 14 民族节庆 ▪ 过年节 ▪ 关门节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布朗族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布朗族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布朗族布朗族是中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景洪县和临沧地区的双江、永德、云县、耿马,思矛地区的澜沧、墨江等县。

人口82280人(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

1950年春解放。

布朗族有自已的语言而没有文字。

其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

部分人通汉语文、傣语文和佤语。

分布朗、乌两种方言。

布朗族的文学限于口头文学,主要形式有神话、故事、诗歌、谚语、谜语等。

大部分信仰小乘佛教。

布朗族人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早稻为主,善种茶。

布朗族山区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重要产区。

布朗族的禁忌有:走路时,忌讳与别人擦肩而过,也不能从坐着的人的腿上跨过;禁止任何人背靠院里的中柱和在中柱上拴马;进佛寺要脱鞋,入寺后不能吸烟,也不能用手摸佛爷或和尚的肩膀、头顶。

日常食俗大部分布朗族一日三餐,都以稻米为主食,辅以玉米、小麦、黄豆、豌豆等杂粮。

喜用锣锅或土锅把稻米焖成米饭,通常都是现焖现吃。

尤擅煮竹筒饭,煮时,选一段鲜竹,装好米和适量的水,用火烧熟,剖开竹筒一人端一半以竹筒当碗用。

米饭沾有竹瓤,食有新竹清香,还经炭火烘烤的香味,很可口。

西双版纳的布朗族,中午习惯吃冷饭,并习惯用竹节或芭蕉叶常食用的毛薯、芭蕉根、白花豆、野百合、竹笋、木耳和鸡(土+从)等三十余种。

肉类以牛、羊、猪、鸡肉最为常见,也常捕食野味和昆虫。

菜肴的烹制技法以清煮、凉拌居多,例如红盐青菜是将水煮沸,先放适量的盐和辣椒,再放已切好的蔬菜一起煮,煮熟后食用,有时也放鱼肉一起煮。

凉拌菜肴是把所用的蔬菜煮熟后再进行凉拌,例如拌黄笋。

有时也将肉、鱼、菌类、野菜等洗净、剁细,用芭蕉叶包成小包,埋在火塘的炭火中,待食物散发出香味后,即可食用。

还有将肉切成小块直接用竹签串好,放在火塘边,微火慢慢烘烤食用的。

这种串肉外焦巾嫩,香而不腻。

对许多野味、鱼、虾、蟹、蝉、虫等食物一般还用舂、炸、蒸等方法烹制。

如:舂螃蟹、油炸花蜘蛛、蝉酱等。

布朗族历史 布朗族的古代历史简介

布朗族历史 布朗族的古代历史简介

[键入文字]布朗族历史布朗族的古代历史简介古代永昌郡范围内的濮人,由于分布地域广阔,所处的环境不同,其社会发展很不平衡。

分布在城镇附近和交通便利的部分濮人,逐渐融合于周围先进民族中,而另一部分自汉代以来很长一段时期仍然处于十分落后的狩猎和采集经济阶段。

由于这种狩猎和采集经济的不稳定,濮人的迁徙活动甚为频繁。

此外,大民族统治阶级的压迫政策,也引起部分濮人的迁移。

东汉永平十二年,汉皇朝在哀牢区设置了永昌郡,统辖现今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临沧地区及大理白族自治州南部各县境。

其统治和压迫日益加深,引起濮人部落武装反抗。

后来昆明人首领卤承率兵为东汉皇朝效劳,打败了濮人,迫使部分濮人南迁。

封建统治者还用行政手段强迫另一部分濮人迁移。

到了西晋惠帝元康末期,在所谓“南夷作乱”的相互混战中,永昌濮人又一部分向南移至永寿。

唐代后,布朗族先民--濮(朴)子蛮的分布,“开南、银生、记昌、寻传四处皆有,铁桥西北边延澜沧江亦有部落。

”就是说到了唐代,上至今中甸维西,下至今西双版纳都有布朗族先民,南诏奴隶制国家,曾经强征其统辖区域内的诸落后部落人民。

《蛮书》卷四就描述了当时被南诏驱赶上战场的“扑”人被唐朝军队俘虏后的情况。

宋代,大理国兴起,基本上继承了南诏时期的统治范围。

在今景东、景谷、镇源等地,原是“扑”(布朗)与“和尼”(哈尼)所杂居,后来部分地区曾被“金齿白天”(傣族)占据。

元明时期,布朗族先民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以西,包括顺宁(今凤庆)、永昌以及今西双版纳一带,景东,景谷仍有少数分布。

明代,蒲人的分布与元代基本一致。

中央封建皇朝进一步加强了对蒲人地区的统治和联系。

明洪武年间复设顺宁土知府,为蒲人的一个主要聚居区。

明代中叶以后,在永昌府属境之凤溪、施甸二长官司辖地及西北部的十五喧三十八寨(今保山西北)是“蒲1。

云南少数民族茶俗之布朗族酸茶

云南少数民族茶俗之布朗族酸茶

云南少数民族茶俗之布朗族酸茶
布朗族生活在西双版纳,这个民族有一些独特的饮食习惯,在口味上非常喜欢酸味,酸笋、酸肉、酸鱼都是他们的特色食物,而且广受欢迎。

这是因为布朗族生活的环境非常炎热,他们平时也喜欢吃糯米,但这种食物并不好消化,酸味食物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消化。

所以在吃肉的时候,他们喜欢将生鱼肉、生牛肉或者马肉、鹿肉都剁开,然后拌上一些辣椒、大蒜、盐、香菜等调味品,搁置在一边,等到有酸味的时候再吃。

出于对酸味的喜爱,布朗族在喝茶的时候也喜欢喝酸茶。

制作这种茶需要一定的周期,一般来说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每年的五六月开始制作,将鲜叶煮熟之后放在阴凉的地方,等它慢慢发霉之后,就放进竹筒里,然后埋入土中。

经过一个月的时间,将那些装满了霉变茶叶的竹筒取出来,就变成了散发着独特气味的酸茶了。

和其他民族饮茶时都用开水冲泡不同,布朗族人的酸茶并不是用开水冲的,而是直接塞进嘴巴里咀嚼。

在他们看来,这种方式是食用茶最好的办法,通过咀嚼,茶叶的香气可以在口腔之中蔓延开来,还可以像其他酸味食物一样帮助消化,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冈 永 节
火 把 节 泼水节
文化艺术
• 布朗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民间有丰富的口头文学,流传 着许多优美动人的故事诗和抒情叙事诗,题材广泛。歌舞颇 受傣布朗族少女族歌舞影响,跳舞时伴以象脚鼓、钹和
小三弦等乐器。布朗山一带的布朗人擅长跳“刀舞”,舞
姿矫健有力。少男少女爱跳 朗族逢年过节或婚娶佳期,盛行“跳歌”。
施甸

布朗族的舞蹈是全民性的,白发老者、少年儿童只要 闻听竹笛响,便会翩翩起舞。而年轻人特别喜欢跳“圆圈 舞”。先由能歌善舞的小伙子领舞,伴随着铓锣、象脚鼓 的节奏,姑娘们、小伙子们围成一个圆圈,双膝微微起伏。 柔软的双手在肩两侧或前或后轻盈翻舞,边舞边向反时针 方向移动脚步。同时,一群小伙子在圈内有节奏的作虎步 跳跃。时而分散到姑娘面前与姑娘轻声对歌,时而又聚拢, 作虎跳状。如此循环反复,尽情抒发心中的喜悦。
民族饮食

喜欢饮酒,且大都自家酿制。其中以翡翠酒最为著 名。这种酒在出酒时用一种叫“悬钩子”的植物的叶子过 滤后呈绿色,很像翡翠的颜色,因此而得名,布朗族人性 格豪爽,朋友间有“有酒必饮,饮酒必醉”之习俗。 喝茶是布朗族的另一个嗜好,并且善作茶。竹筒

茶和酸茶是布朗族所特有的。民间还常把酸茶做馈赠
“圆圈舞”。墨江布
民族历史
濮人
布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永昌一带是古代“ ”居住 的地区,部族众多,分布很广,很早就活动在澜沧江和怒江流域各地。“濮人”中的一 支很可能就是现今布朗族的先民。自西汉王朝在云南设置益州郡,下辖惜唐(保山)、不 韦(保山以南)等县,濮人活动的地区就纳入了西汉王朝的郡县范围。在西晋时,永昌濮 人中的一部分向南迁移到镇康、凤庆、临仓一带。唐朝时称为“朴子蛮”,元、明、清 时称为“蒲蛮”。隋唐以后,文献记载有所谓“濮人”、“扑子”、“朴子”、“扑”、 “蒲满”、“蒲人”等名称,其分布更为广阔,唐宋时期,“扑人”受南诏、大理政权 统治;明朝设顺宁府,以蒲人头人充任土知府。后来原居于云南南部的部分蒲人发展为 现在的布朗族。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布朗族。解放前生活在布朗山上的布朗 族人还保留着不同程度的原始公社残余;在平坝地区生活的布朗族人,由于受经济文化发 展比较快的汉族、傣族人的影响,己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布朗族人生活的地区 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善种植茶树,是著名的普洱茶的产地。 布朗山的布朗族人实行母子连名制。
民族节庆4
四)洗牛脚

布朗族洗牛脚主要流行于云南施甸,于端午节前夕,由村老和头人将红 纸裹着香柱插在各户厅堂前,次日牵一头羊,遍走各户门前,用柳树枝 扫一下门庭,以祝主人清洁平安。主人用一瓢冷水泼于村老和头人身上, 表示洗去牛脚迹。中午,村老将羊牵到村外大树下宰杀,每户带米一碗, 煮羊肉稀饭,集体共餐,祈求全村人畜平安。


风俗习惯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布朗族舞蹈有喜庆舞蹈和佛礼舞蹈。舞蹈称呼各地不同, 西双版纳称“跳摆”, 、镇康称“打歌”,云县、 景东、墨江称“跳歌”。“跳歌”是又跳舞又唱歌之意。 由于布朗族男子多喜好武术,因此,武术又常常和歌、舞 融为一体。如长刀舞、甩棍舞、拳术舞等等,动作利索, 刚劲健美。西双版纳布朗族的《象脚鼓舞》、《拍手舞》、 《猴舞》、《采茶舞》等多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舞姿优美、欢快,生动逼真。
1. 2. 3. 4. 5. 6. 7. 8. 9.
民族概况 民族历史 民族婚俗 民族服饰 民族饮食 风俗习惯 民族建筑 民族节庆 文化艺术
民族概况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8.2万(1990年)。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 版纳、临沧、思茅地区。主要从事农业。有本民族语言,兼通傣语。 多信奉小乘佛教。
我国的布朗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景 洪和临沧地区的双江、永德、云县、耿马及思茅地区澜沧、墨江等县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布朗族人口数为91882。 使用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崩龙语支,分布朗与阿尔佤两 个方言。部分人会讲傣语、佤语或汉语。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部分人 会汉文、傣文。
小孩出生3天拴线命名, 将母亲的名字连在孩子的名字之后。

姻都比较自由,但也有受到父母干涉的现象。 • 布朗族有从妻而居的习惯,布朗族的男孩与女孩到了十四五岁时 要举行“漆齿”的成年礼仪式。届时男女少年相聚在一起,用铁锅片 烧取红毛树黑烟,彼此为异性染齿。染齿意味着步入成年,可以公开 参加村寨中的社交活动。 • “串姑娘”是布朗族传统的恋爱方式。布朗族青年的恋爱和婚姻 十分自由,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每当月亮升起的时候,小伙子们 换上新装,怀抱三弦,结伴来到姑娘的竹楼下面,争相用诙谐的语言 和热情的歌声去打动意中姑娘的心灵。梳妆打扮的姑娘们也早早燃起 火塘,打开房门,请小伙子们进来,用对歌、递烟、敬茶等巧妙的方 式表达出自己对心上人的爱慕。布朗山区串姑娘可以群访、也可以单 独夜访。是青年男女进行思想、文化、情感交流的普遍形式。 • 男女双方恋爱感情笃深,男子就会向女子提出求婚。布朗山区许 多地方求婚时以花为媒。小伙子把从山上采回的鲜花献给姑娘,当姑 娘确认这个小伙子是真心地爱她时,就在花束中挑选最美丽的一朵戴 在头上,借此表示同意婚事。 •
民族婚俗 布朗族的婚姻实行氏族外婚和一夫一妻制,纯情的少男少女恋爱和婚
布朗人的婚礼也不寻常,一对情侣的婚典要重复举行2至3次。 第一次在定亲之后,姑娘被接到男方家行拴线礼仪式。此后新郎、新 娘各回各家,尽管新郎每夜必宿老丈人家,但白天仍然回到自己家中 劳动生活。直到举行了第二次婚礼,新娘才正式嫁到夫家去当儿媳妇。 第三次的婚典往往办在婴儿出生之后,这次一定要杀猪宰牛喝喜酒, 招待全村寨的亲朋好友。
民族节庆3 三)过年节

:布朗族用傣语叫“京比迈”,是布朗人最最隆重的节日, 这一天,家家户户吃红糖糯米粑粑,还要用芭蕉叶包成两份,各插上 一对蜡条,两朵鲜花,关到家庭长家中:一份装入家族长卧榻上方挂 的“胎嘎滚”(家族神位)内,作为祭祀家神之用;另一份献给“高 嘎滚(家族长)。各户男家长都要脱下自己的包头巾,向作为整个 “嘎滚”(家族)代表的家族长行拜年磕头礼。并且用水象征性地从 头到脚为家族长做洗礼,祝贺长命百岁,吉祥平安。家族长也向人们 祝福道:“全家族的孩子们,逢年过节来祈福,这是祖辈传下来的古 礼,不可忘记。旧的岁月过去了,新的一年到来了,全体儿孙们来告 辞拜年,你们都有福了。预祝你们庄稼茂盛,人畜兴旺。”祝毕,家 族长为“胎嘎滚”(家族神)代袜么· 代袜那神祈祷祭祀。村社以家庭 为单位,再到日落方向,举行滴水仪式。
民族节庆1
一)跳会
“跳会”是布朗族庆贺“观音老母”的盛
大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十六、十七两日举 行。村寨头人要筹办素菜送到德斋寺献给 佛祖老爷、观音老母。在寺前点香烧纸, 次日带领全村老幼抬着三把用竹篾条扎成 圆状的幡幔纸伞,青年击鼓敲锣,前往德 斋寺祭佛祖。
民族节庆2
二)火把节 “火把节”是布朗族在每年6月23—24两日 举行的节日。23日,全村家长共集村前神树 下,寻猪祭五谷,盼望谷物生长良好;24日 各户到包谷地献山,杀鸡摆酒肉等贡品,祈 求庄稼丰收。
民族建筑 布朗族的住房建筑为干栏式竹楼,分上下两
层,楼下关牲畜,楼上住人。布朗族村寨通常由三、 五个至数十个同一血缘的家族聚居,住房干栏式竹 木结构的二层瓦房,上层有正堂、卧室、晒台等, 下层一般作为仓库、圈养牲畜的地方。屋内中央设 置火塘,火塘边是家人吃饭、待客的地方,夜晚则 在火塘四周安置床铺。
民族服饰
• 布朗族穿着简朴,布朗族的服饰,各地大同小异。 男子穿对襟无领短衣和黑色宽大长裤,用黑布或 白布包头。妇女的服饰与傣族相似,上着紧身无 领短衣,下穿红、绿纹或黑色筒裙,头挽发髻并 缠大包头。景东布朗族妇女的着装已与当地汉族 基本相同。过去布朗族男子有纹身的习俗,四肢、 胸、腹皆刺染各种花纹。妇女喜欢戴大耳环、银 手镯等装饰。姑娘爱戴野花或自编的彩花,将双 颊染红。男子一般穿黑色或青色宽大长裤和对襟 无领上衣缠头巾。无论男女都喜欢饮酒、染齿、 吸烟。
亲友的礼品。

居住在西双版纳布朗山的布朗族妇女,尤其是怀 孕妇女嗜食当地红土,据说此红土有止吐、除腥、提神之 效。
油炸花蜘蛛
螃蟹松
卵 石 鲜 鱼 汤
风俗习惯1

布朗族的丧葬习俗各地基本相同。人死后,请佛爷或巫师念 经驱鬼,三日内出殡。一般村寨都有公共墓地,并以家族或 姓氏划分开来。通行土葬,但凶死者,有的地方施行火葬。 布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常用歌舞来欢 度隆重的节日。并用各种乐器伴奏,同时还有武术、杂耍来 助兴。 布朗族青年从小就要学唱各种曲调,弹奏各种乐器。布 朗族的乐曲曲调分为甩、宰、索、缀四种。其特点是甩调激 扬抒情;宰调欢快活泼;索调适合唱习俗歌曲,以小三弦 伴奏;缀调颂扬民族英雄人物,以及蓬勃向上的新生活,用 于盛大歌会中的对唱。领唱者常根据场面即兴编增歌词内 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