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特点及临床评价

合集下载

糖尿病血管病变

糖尿病血管病变
糖尿病血管病变
介绍
01 的分类
03 病理
目录
02 发病机制 04 临床表现
05 检查
07 预防措施
目录
06 会导致哪些并发症
糖尿病的血管病变是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这也是导致糖尿病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最常见的血管 病变有心血管病变,脑血管病变,肾脏、视膜及皮肤的微血管病变等。
的分类
一、糖尿病并发大血管病变:糖尿病病人比正常人更容易产生动脉粥样硬化,而且发展迅速,从而导致冠心 病、脑血管意外和下肢坏疽等。据报道,在过去患有周围血管疾病的病人中,有20%发现合并有糖尿病,而在糖 尿病的病人中发现有间歇性跛行、肌肉和皮肤萎缩以及下肢坏疽等症状者也比正常人要高。所以证实有周围血管 疾病的病人应该进一步检查看是否有糖尿病的存在。目前认为大血管病变的发生与病人的年龄、糖尿病的病程及 糖尿病控制的程度有关。
检查
பைடு நூலகம்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血管病变早期检查 的三种方法
鉴别诊断
一:检查全身血管状况,做这项检查时,就像量血压一样,只要把袖套套到你的手腕和脚腕上就可以了。
目的:这项检查是测量动脉僵硬度的一个检查,它通过脉搏波的一个传导速度,来检测动脉僵硬程度如何。 另外它还可以判断下肢动脉是否通畅。
二:检查全身大中型动脉,在做这项检查时,只要把这个夹子夹到手腕上,再把两个像电极一样的东西,一 个放在颈部,另一个放在大腿根部就可以了,您看检查的结果已经通过电脑显现出来。
(七)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检测颅内和下肢血管血流动力学情况。经颅超声波(TCD)可诊断颅内血管痉挛、 狭窄和闭塞;局部狭窄血流及异常增高的峰值流速(VS),则有力地提示该血管供血区可能有梗死灶。
糖尿病伴高血压应注意与皮质醇增多症及嗜铬细胞瘤等鉴别,相应内分泌激素检查及定位检查有助于诊断。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该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且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糖尿病不仅仅是一种影响血糖代谢的疾病,它还会导致许多并发症的发生,其中包括周围血管病变。

本文将重点讨论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原因、症状、诊断和治疗。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是指由于长期高血糖对血管壁的损害,引起周围血管功能异常和结构改变的一系列病理过程。

这种病变主要发生在人体四肢的小血管和中、大动脉。

其主要原因之一是长期高血糖引起的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包括一氧化氮合成减少、内皮素生成增加等,从而导致血管舒缩功能异常,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管内膜增厚等。

此外,糖尿病还会导致炎症反应的激活,进一步损伤血管壁,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症状多样化,与病变的部位和程度有关。

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下肢感觉异常,如刺痛、麻木,乃至痛觉丧失。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下肢水肿、皮肤溃疡、坏疽等症状。

如果病变严重,还可能引起下肢动脉闭塞,导致行走困难、运动下肢疼痛甚至坠落。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诊断可以通过临床表现以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来进行。

临床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询问和体格检查,包括检查脉搏、观察肢体颜色和温度等。

此外,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的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进行检测,以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及进行进一步治疗方案的制定。

针对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治疗的关键在于控制血糖水平。

通过控制血糖,可以有效减缓或改善血管病变的过程。

与此同时,患者还可以通过一些非药物治疗来改善症状,如戒烟、控制血压、改善生活习惯等。

对于存在严重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介入手术或外科手术治疗,以恢复血管的通畅。

总结而言,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其会导致四肢血管功能与结构的改变,严重时可能损害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血糖水平、定期检查以及积极治疗并发症至关重要。

同时,患者还需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保健,如合理膳食、适度运动等,以减缓或预防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进展。

CTA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应用评价分析

CTA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应用评价分析

234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11月 第4卷第22期1843.[2]范传朝,张传臣,梁长虎.肝脏增强CT与肝脏MRI在诊断肝癌准确率方面的比较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8, 28(12):2064-2066.[3]方黎,刘佳美,江选东,等.增强CT与MRI检查对小肝癌和微小肝癌检出情况对比观察[J].人民军医,2019,62(3):250-254.[4]刘会永,万象新,陈先平,等.CT动态增强与MRI诊断小肝癌的效果对比分析[J]. 肝脏,2019,24(3):115-117.[5]荆航,李兰涛,王振光.MRI与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在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癌 中的诊断价值比较[J].医疗卫生装备, 2019,40(3):69-71+92.[6]周文华,徐大伟,王立军,等.多层螺旋CT及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血流参数在肝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应用价值探究[J].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019,25(5):518-522.[7]葛攀,王志刚,赵德官,等.肝脏动态增强CT与肝脏MRI诊断肝细胞癌对比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8,15(2):105-107.[8]张志坚,雷志丹.多层螺旋CT在诊断鉴别肝转移瘤、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2018,16;.103(5):94-97.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下肢动脉病变,导致下肢动脉对应血液供应情况并不充足,需予以及时诊断和治疗[1-2]。

以下评估CTA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诊断中运用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文中中将2019年8月—2020年7月本医院诊断的17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19侧患肢共检测95段下肢膝上动脉及190段下肢膝下动脉)纳入指标分析资料,年纪(65.35±3.12)岁。

1.2 方法CTA检测:管电压设定120kV,管电流设定180mA,层厚设定10mm,层距设定10mm,予以动脉期检测时,注入100mL 320mgI/mL碘佛醇,注入10s之后检测CT值,CT值至80HU时予以手动触发,予以延迟5s,扫描时长26~34s,覆盖范围大小是900~1150mm,得到图像资料予以图像重建及后处理干预。

凯时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疗效观察

凯时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疗效观察

凯时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凯时注射液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机制和治疗效果。

方法: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30例,给予凯时10~20ug加入生理盐水10ml 静滴,1次/日,20天为1疗程,治疗期间口服降糖药和(或)胰岛素控制血糖。

结果:30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经凯时静注后,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病变血管血流量增加。

结论:凯时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安全、有效,使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性明显降低。

关键词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凯时疗效观察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和糖尿病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病理改变为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多累及双侧膝下血管,尤其膝以下的中小动脉,特别是足背动脉。

近年开发的前列腺素EI脂微球载体注射液(LipoPGEI)即凯时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收治的30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应用凯时的疗效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观察对象所有30例患者,其糖尿病诊断符合1985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均为2型糖尿病。

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45~80岁。

病程5~30年。

除自觉有下肢或足部发凉、麻木和间歇性跛行外,均有足背动脉波动减弱或消失。

30例经多普勒超声证实足背动脉硬化一闭塞,其中5例腘动脉完全或部分闭塞。

足趾坏死8例。

方法:凯时10~20ug加入生理盐水10ml缓慢静滴,1次/日,20天为1个疗程,口服降糖药和(或)胰岛素控制血糖。

降压药物选用ACEI类或ARB类,足部坏疽者抗炎治疗和局部处理。

临床评价:主要对患者的自觉症状的改善程度和体征进行综合判定。

最终评价改善度为显著改善、改善、轻度改善、无变化、恶化5个阶段。

①显著改善:多数症状几乎消失;②改善:症状稍微残留,大部分改善;③轻度改善:所有症状有所改变;④无变化:全部症状没有变化;⑤恶化:症状体症加重。

结果显著改善8例,改善18例,无变化3例;恶化1例。

多谱勒超声检测下肢血管的内径、血流量、频谱深度,8例足背动脉血流量较用药前增加,其余无明显变化,足趾坏死8例中3例明显好转。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危险因素分析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危险因素分析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危险因素分析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患病人数逐年增加。

下肢血管病变是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果处理不当,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品质和寿命。

因此,深入分析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对于预防和治疗该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什么是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指由于糖尿病引起的下肢血管的动脉硬化和狭窄,导致患者下肢血供不足,血管堵塞,最终导致下肢溃疡、坏疽等并发症。

这些并发症一旦发生,将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高血糖2型糖尿病的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细胞对胰岛素反应不敏感,导致血糖水平升高。

血糖水平升高会引起血管组织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最终导致血管的损坏和狭窄。

血脂异常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异常比较普遍,主要表现为高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异常。

血脂的异常会引起血管内层的脂质沉积,使血管壁变得脆弱,易发生炎症反应和斑块形成。

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中高血压的发生率较高,高血压会导致血管内层的细胞增生,形成斑块,最终导致血管的狭窄和堵塞。

肥胖肥胖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常见症状之一,过度的脂肪堆积会影响患者的血管功能,导致微循环障碍,最终导致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

年龄和性别年龄和性别也是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的弹性减弱,易发生损伤,女性患者更易受到血管病变的影响。

如何预防和治疗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控制血糖控制血糖是预防和治疗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关键,通过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和药物治疗等措施,保持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内,可以有效减少血管的损伤和狭窄的发生。

控制血压和血脂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和血脂也是预防下肢血管病变的重要措施。

通过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等综合措施,可以降低血压和血脂水平,减轻血管的负担,预防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

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中螺旋CT的应用及其临床价值

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中螺旋CT的应用及其临床价值

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中螺旋CT的应用及其临床价值一、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在影响全身多个系统的也会对患者的下肢动脉血管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糖尿病患者易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其主要表现为下肢动脉血流减少,导致下肢缺血和坏死等严重后果。

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患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危险性要远远大于非糖尿病患者。

对糖尿病患者进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

螺旋CT是一种通过旋转X射线管和检测器来获取图像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又称为螺旋扫描、螺旋CT成像等。

螺旋CT成像技术具有成像速度快、空间分辨率高、对血管影像清晰等优点,因此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多个领域。

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中,螺旋CT成像技术也被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所采用。

在进行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时,首先需要嘱患者卧床,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然后进行连续快速螺旋扫描,最后通过计算机重建出患者下肢血管的三维图像。

通过螺旋CT,医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患者下肢动脉的血管结构、管腔的大小、管壁的粘连情况以及是否存在狭窄和闭塞等情况。

螺旋CT检查时间短,成像速度快,能够避免因为患者的运动而导致影像模糊,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病变的程度和范围,为医生制定后续治疗方案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螺旋CT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中具有很大的临床价值。

螺旋CT成像技术具有高度的空间分辨率,可以准确地显示出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的血管结构,包括血管的大小、位置、血流情况等,为医生提供了更全面和准确的诊断信息。

螺旋CT成像技术可以检测到血管腔狭窄和闭塞的情况,同时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血管粘连的情况,这对于下一步的治疗方案的决定非常重要。

螺旋CT成像技术的速度快,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检查,对于一些危急情况下的患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最佳的检查方法。

螺旋CT还可以利用多平面重建、三维成像等技术进行更加立体和全面的展示,对于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价值。

糖尿病足下肢动脉血管造影分析

糖尿病足下肢动脉血管造影分析

糖尿病足下肢动脉血管造影分析标签:糖尿病;下肢动脉;造影糖尿病足患者下肢动脉病变有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它们是导致下肢溃疡坏疽和周围神经病变的重要原因,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

为延长患者的生存寿命和降低致残率,笔者从2002年初起,给内科综合治疗效果不佳的13例糖尿病足患者进行了下肢动脉血管介入放射诊断检查,以了解下肢动脉血管病变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资料依据,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3例中男8例,年龄56~78岁;女5例,年龄35~65岁。

有糖尿病史10~25年。

其中1型糖尿病1例,2型糖尿病12例。

1.2 糖尿病下肢病变临床表现5例女性双下肢麻木、疼痛,浅感觉异常。

8例男性除上述改变外,同时合并间歇性跛行、皮肤大疱症、足溃疡感染,5例合并不同程度坏疽,其中1例合并败血症。

2 下肢动脉造影情况2.1 男性患者下肢动脉造影结果2.1.1 股动脉均显示管腔内壁多处斑块状影,并有不同程度管腔狭窄,狭窄程度达40%~90%,甚至完全闭塞。

其中1例的一侧股动脉上段有2cm和中段有4cm的管腔闭塞,另一侧股动脉下段同时有3cm闭塞,合并下肢严重混合性坏疽、败血症。

另外1例一侧股动脉中下段有6cm长的管腔闭塞,但有侧支循环形成。

2.1.2 动脉、胫前、后、腓动脉1例合并严重坏疽、败血症者双动脉、胫前、后、腓动脉完全闭塞。

另1例坏疽较轻者双动脉狭窄90%,胫前、后、腓动脉完全闭塞。

5例有大疱症、足溃疡、小腿以下麻木疼痛者动脉显影正常,胫前、后、腓动脉影均存在,但非常细小,其分支和皮下软组织染色影偏稀少而小,无明显造影剂血管内刺激征表现。

2.1.3 足动脉1例严重坏疽者足动脉无显影。

1例较轻坏疽者足动脉见部分显影,足部小动脉增多,侧支小动脉与显影处的足动脉相通。

5例有大疱症、足溃疡者足动脉显影较细,且足部小动脉稀少。

2.1.4 小动脉、微动脉有大动脉闭塞处的局部,侧支细小血管影明显增多。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分析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分析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分析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疾病,该疾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成为了一种常见的诊断手段,尤其是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诊断中。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原理是利用超声波的物理特性,对患者下肢血管进行非侵入性、无创性的检查。

彩色多普勒超声是彩色流体力学技术与多普勒超声技术的结合,通过对血流方向、速度和形态的检测,能够快速准确地评估血管血流情况。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诊断有很高的价值。

首先它能够直观地观察到血管的形态和结构变化,特别是对于小血管的检测较为敏感,能够发现病变早期的病变情况。

其次,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评估血流速度的变化,尤其是对于糖尿病下肢多发的微循环障碍性病变具有敏感性和特异性。

三是,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方便地测量血管管径的变化,对于临床医生判断病变范围和病变程度有很大的帮助。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诊断能够精准地反映病变的情况和严重程度,为医生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见。

通过短时间的检查,能够及时诊断出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病变情况,有助于医生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从而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总之,彩色多普勒超声是一种快速、无创、准确的诊断手段,对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诊断非常有价值。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要注意把彩色多普勒超声作为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诊断及术后疗效评估的常规手段之一,以便为病人提供更及时、更精准的医学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东方名龙科技有限公司 资料来源:Internet

1 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特点及临床评价

武宝玉 袁申元 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lower-extremity arterial disease,LEAD)又称周围血管病变(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PVD)是导致下肢截肢,特别是高位截肢和再次截肢的主要原因,其发病率较非糖尿病者高20倍,8.00%的病人在诊断糖尿病时即已存在LEAD,并随年龄、病程的增加而增多,至20年后其发病率可达45.00%。有严重LEAD的患者不仅面临下肢截肢的危险,而且死亡的危险也增加4~7倍。 1 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的病变特点 糖尿病大血管的基本病变——粥样硬化斑块(脂质沉积、平滑肌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与非糖尿病者相同,但糖尿病患者起病早、进展快、无明显性别差异,而且由于糖尿病时凝血活性增强更易形成血栓[1]。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最大的特点是病变分布与非糖尿病者不同。非糖尿病者大血管病变主要分布于近端动脉,如主动脉、髂动脉、浅表的股动脉和少量的远端动脉,而糖尿病者大血管病变则主要累及膝以下胫腓动脉[2]。糖尿病患者主动脉病变的发病率为13.00%,非糖尿病者为25.00%;而膝以下的胫动脉的相对发病率在糖尿病者达90.00%,非糖尿病者仅为10.00%,故又称之为糖尿病“胫动脉病”[2,3]。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另一重要特点是下肢血管动脉中膜钙化(medial arterial calcification)尤为突出,并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分布特点(主要累及膝下)有关[4]。动脉钙化以踝部最多,趾部较少,足的背部又较趾部为多[5]。Orchard等[5]报道,通过X线检查,踝部胫后动脉钙化的患病率为32.00%,胫前动脉为28.00%,跖部水平的动脉为47.00%。Smith等[6]对428例糖尿病患者足部进行X线检查,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足部动脉钙化有显著高的患病率,并与下肢截肢有关。在无截肢史的病人中患病率为39.00%,而有对侧截肢史者达78.00%。Chantelau等[4]报道,42例有下肢动脉血管粥样硬化病变的糖尿病患者中,有前足动脉(跖动脉)钙化者为22例(52.00%),而且男性为16/42例(52.00%),显著多于女性的6/42例(14.00%),并与病程相关。有钙化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于膝下者为68.00%,膝上者为32.00%,而无钙化者膝上与膝下分别为54.00%和46.00%。而且动脉钙北京东方名龙科技有限公司 资料来源:Internet

2 化使胫腓动脉病变显著加重,动脉钙化组发生闭塞性病变(部分或者全部)者为2.57%,而无钙化者为1.67%。 目前认为糖尿病患者动脉钙化可使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出现以膝下血管病变为突出的特点,但发生钙化的原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神经病变。动脉钙化与交感神经纤维切除显著相关,与糖尿病神经病变显著相关,故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主要发生于下肢(特别是膝下、足部),因此糖尿病患者足部动脉钙化多见,下肢动脉血管病变严重。有神经性溃疡者 下肢动脉钙化显著多于无溃疡者,提示动脉钙化与神经病变的程度相关[4,5];②动脉钙化也与血肌酐水平的升高显著相关,故糖尿病肾病者动脉钙化显著增多[4,5];③动脉钙化也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显著相关[5];④钙代谢异常、血脂代谢紊乱、吸烟和饮酒等因素与动脉钙化的关系尚不清楚[5]。 目前认为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主要原因为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及非酶糖基化(no-enzymatic glycation)。胰岛素抵抗为一综合征,可出现于糖尿病发病前,包括高胰岛素血症、血脂代谢异常、肥胖、高血压等。其中脂代谢异常可出现致粥样硬化脂质谱,即出现小的、致密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降低的高密度脂蛋白(HDL)-胆固醇(CHO)及升高的甘油三脂(TG)水平。高血糖状态下血糖与血循环及组织中的蛋白质非酶结合形成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对粥样硬化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AGE形成过程中可刺激产生氧自由基损伤内皮细胞,AGE与内皮细胞结合可损害内皮细胞功能,AGE与单核/巨噬细胞结合刺激产生细胞分裂素、生长因子和基质成份,促进粥样斑块形成。LDL的糖基化使之易于为巨噬细胞吞噬,胶原蛋白的糖基化和交联使LDL在基质中沉积增多,并使血管壁硬化。 糖尿病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遗传易感性。其它危险因素还包括脂质代谢异常、高胰岛素血症、高血糖状态、糖尿病病程、高血压、肥胖和吸烟等[1]。然而经多变量分析(multivariate analysis)显示,收缩压(SBP)的增高、TG水平的增高和HDL-CHO水平的降低为糖尿病LEAD发病的显著危险因素;而总CHO水平、舒张压(DBP)和体重则与LEAD的发病无明显相关性。在单变量分析中,糖基化血红蛋白(HBAIC)、血C肽水平和注射胰岛素与LEAD的发病有一定相关性。SBP的增高和吸烟为LEAD发展加重的显著危险因素,而HBAIC和脂蛋白则与之无明显相关性[5]。 2 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评价 北京东方名龙科技有限公司 资料来源:Internet

3 2.1 间歇跛行 间歇跛行(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即步行一个街区(block)诱发的腓肠肌疼痛,为LEAD的典型表现,糖尿病患者较非糖尿病者多4~5倍。Criqui等[7]报道,间歇跛行预测LEAD的敏感性为9.20%~20.00%,特异性为95.90%~99.00%。休息痛(rest pain)和夜间尤为加重的夜间痛(night pain)则为LEAD最严重的临床表现。 2.2 足部动脉搏动 大于18岁的正常成人应该能触及到足部动脉搏动。大约50.00%的糖尿病患者不能触及足部动脉搏动[8]。足部可以触及搏动的动脉为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但大约10.00%的人由于先天解剖变异而不能触及足背动脉搏动[5]。胫后动脉搏动消失预测LEAD的敏感性为71.00%,特异性为50.00%[5]。足部动脉搏动消失者应查ABI。 2.3 踝-臂血压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和足趾收缩压(toe systolic blood pressure,TSBP)ABI即踝部SBP与前臂SBP比值。最准确的测量应采用多普勒,可同样用12cm宽的标准充气袖带来测量,TSBP也可用2cm宽的袖带测量。正常的ABI≥0.9,间歇跛行者为0.5~0.8,踝部绝对SBP为9.3~12.0kPa,休息痛者通常≤0.3,踝部绝对SBP≤6.7kPa[9]。应特别注意踝部血压可因有动脉钙化而增高,因此某些有明显LEAD的糖尿病病人可以出现正常的ABI。如果出现ABI异常增高(≥1.15),则应考虑有动脉钙化的可能,可行X线检查加以证实,这种情况最多可见于30.00%的糖尿病患者[9]。如果ABI>1.30,或者踝部SBP>40.0kPa,对动脉钙化的预测价值为100.00%[5,9]。这种有严重钙化的病人也属LEAD的高危人群。怀疑有动脉钙化者应查TSBP。男性ABI通常较女性为高,胫后动脉ABI通常较足背动脉ABI为高,运动(1~5分钟)后ABI(post-exercise ABI)异常的阳性率较休息状态下ABI(resting ABI)为高[5]。检测ABI时应查双侧前臂血压并取高者。如果ABI<0.5,提示有严重的LEAD,如果ABI为0.5~0.9,提示轻中度LEAD,3个月内应重复检查[5]。尽管由于受动脉钙化的影响可以使ABI假性升高,但ABI的降低则对预测LEAD有极高的特异性。Foukes[10]报道,ABI<0.9诊断血管造影阳性的LEAD敏感性为95.00%,特异性几乎为100.00%。故一般认为降低的ABI是LEAD的标志:ABI<0.9可以诊断LEAD,ABI<0.5为严重的LEAD,ABI<0.3意味着需要血管外科治疗或下肢截肢[5,9]。 由于较少受动脉钙化的影响,TSBP较ABI对下肢LEAD有更大的预测价值。正常的TSBP≥6.7kPa或8.0kPa±10%[5,9]。TSBP对判断足部溃疡的预后北京东方名龙科技有限公司 资料来源:Internet

4 有很大价值,如果TSBP≥4.0kPa,足部溃疡愈合的可能性大,85.00%的足部溃疡愈合者其TSBP≥6.0kPa[9]。如果TSBP<4.0kPa,足部溃疡几乎没有愈合的可能,这是考虑血管外科治疗的一个指标,2/3TSBP<4.0kPa的糖尿病病人最终下肢截肢[5]。TSBP<2.7kPa者足部病变愈合率仅为29.00%,而TSBP≥4.0kPa者则为92.00%[5]。 2.4 经皮氧分压(transcutaneous oxygen tension,TcPO2)TcPO2反映皮肤微循环状态,进而反映周围动脉灌注情况[9]。将热氧敏感探头置于足背或其它部位,另一参考探头置于锁骨下,经过大约15min的平衡期后即可测得皮肤氧张力,正常TcPO2≥5.3kPa[9]。如果TcPO2<4.0kPa,提示周围动脉灌注不足,并预示足部有发生溃疡的危险;如果TcPO2<2.9kPa,足部溃疡不愈合的危险性增加39倍;TcPO2<2.6kPa者溃疡几乎没有愈合的可能,应考虑血管外科治疗[9]。Reiber等[11]报道,如果膝以下和足背TcPO2<2.6kPa,其下肢截肢的危险性较TcPO2≥3.3kPa者增加161倍。但影响TcPO2的因素较多,包括全身因素如血氧浓度,局部因素如皮肤厚度、水肿、炎症等。TcPO2的改变也可能与神经因素有关,自主神经病变导致微循环功能异常。 2.5 静脉充盈时间(venous filling time,VFT)和毛细血管再灌注时间(capillary refill time,CRT)病人仰卧,抬高下肢45°,1min,然后坐起并下垂下肢,计算足背静脉充盈时间,即VFT。正常VFT≤20s,如果VFT>20s,则提示动脉灌注不足[12]。CRT的检查方法为:指压拇趾跖面皮肤5s后,计算毛细血管血流再灌注时间,超过5s即属异常,也反映动脉灌注不足[12]。VFT和CRT检测方法简便,特异性较高,但敏感性低[12]。 2.6 多普勒(Dopplex)超声检查 下肢动脉病变严重,特别是有明显狭窄(超过70.00%)或阻塞性病变时,多普勒检查具有重要意义。狭窄处血流速度通常超过160cm/s,但如果存在异常返流则给诊断造成困难[9]。阻塞性病变时血流中断。多普勒对主-股动脉病变诊断效果较好[9]。 2.7 动脉血管造影(arteriography)血管造影为有创检查,造影剂可引起血管痉挛,通常只用于外科治疗(血管重建或截肢)前。以下情况可以考虑血管造影和外科治疗:踝部SBP<6.6kPa和(或)ABI<0.5,或TSBP<4.0kPa,或TcPO2<2.6kPa,对积极治疗后不愈合的足部溃疡如有上述情况之一者,可考虑血管造影检查[1,5,9]。造影剂可诱发肾功能不全,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如果需要血管造影则应尽可能使用小剂量造影剂。 Boyko等[12]采用Logisti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