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治疗分析
川芎嗪与疏血通联合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80例临床观察

扩血管 、 血小 板凝集药物 , 抗 给予调 控血糖 、 脂 、 压 。肢 血 血 体坏疽者配合使用抗生素 , 局部伤 口外科处理。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 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
3 治 疗 结果
栓塞狗的股动脉血流 量 , 缩短优球蛋 白溶解时间。 将疏血通 注射液 和注射用 磷酸川芎 嗪联合治疗 糖尿病 下肢动脉病 变 , 协调发挥 抗凝 、 溶栓 , 扩容作用 , 取得 了较好 临床效果 , 总有效率达 9 .%, 75 且治疗后 未发生 出血倾 向及 肺栓塞等不 良反应 , 明二药临 床应用是有效 而安全 的 , 证 有
中国中医药科技 2 1 5 00年 月第 1 卷第 3 M y2 1 o.7 N . 7 期 a 0 0 V 11 o3
-29 ・ 4
3 组血液流变学检测 结果 比较 ( s ± )
・
短篇 报 道 ・
表2
川芎嗪与疏血通联合治疗糖尿病 下肢动脉病变 8 例 临床观察 O
俞 维英 李明祥 王 翔
内皮下组织相接触 , 板活性 增强 、 血小 聚集 , 血栓形成 ; 致 血
流阻力增加 , 血液流动缓 慢 , 累及神经 而发生神 经病变 。另
一
本组共 20例 , 10例 , 10 , 龄 4 4 男 4 女 0例 年 2~8 岁 , 7 病 程 3 2 年 , 为门诊及住院患者。其 中 1 o一 1 均 型糖尿病 4 , 8例 2型 12例 ; 下 肢对 称 性改 变 18例 , 9 双 8 肢体 单发 5 2例 ; 足 背、 、 胭 股动脉均有病变 8 例 , 8 单纯 足背动脉病变 12 , 1 例 单 纯股动脉病变 4 0例。随机 分为 3组 , 川芎 嗪和疏 血通联 合 治疗组 8 例 , 射用磷酸川 芎嗪治疗组 8 例 , 血通治 疗 o 注 o 疏 组8 0例。3组性别、 年龄 、 病变部位等 情况经统计 学处理 无 差异 ( P>O0 )具有 可比性 。 .5 ,
2型糖尿病患者彩超所见下肢动脉和颈动脉病变的临床分析

2型糖尿病患者彩超所见下肢动脉和颈动脉病变的临床分析目的对2型糖尿病患者彩超下所见到的下肢动脉和颈动脉的病变进行相应的临床分析,更详细地对其进行了解。
方法选取在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间因2型糖尿病在该院住院治疗,并接受彩超检查的患者120例,按照有无动脉病变分为两组,将有病变的一组又细分为下肢动脉病变、颈动脉病变和多部位病变患者进行记录,对两组患者相关数据进行观察和记录。
结果120例患者中,40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血管病变,以女性居多,占1/3,其中,24例出现下肢动脉病变,14例出现颈动脉病变,2例患者出现多部位病变。
结论血管彩超可以在病变早期就对其做出诊断,在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所出现的下肢动脉和颈动脉病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应该得到广泛使用。
标签: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颈动脉病变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医疗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2型糖尿病患者的数量却有增无减。
2型糖尿病患者占糖尿病总患者的90%以上,其发病原因是由于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发挥不了作用,造成了胰岛素的相对缺乏,它在临床上有许多的并发症,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其中下肢动脉和颈动脉病变就是其常见的一种并发症。
这种并发症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可能会危及患者生命。
踝臂指数近些年来得到了医护人员的重视,它是一种简单无创的判断有无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下肢动脉狭窄的指标。
但在血管病变的早期ABI指数往往不能很好地进行检测,由于一些血管的病变早期不易被发现,这就使得在治疗过程中忽略其治疗,但血管彩超可以反映血管的一些小的病变,所以彩超辅助诊断可以为临床医生的早期治疗提供了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该次研究选取的是在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间在该院住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120例,其中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在46~54岁之间,女患者多于男患者,选取的这两组患者经过检查患者均无肢体出现外伤的情况,不存在任意一侧肢体踝臂指数(ABI)大于1.4的情况。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规范化诊治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规范化诊治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PAD)又称为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是指下肢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的动脉狭窄、闭塞、下肢远端组织缺血坏死。
它是导致糖尿病足部溃疡和下肢截肢、特别是高位截肢和再次截肢的重要原因;同时作为全身动脉病变的局部表现,与心血管死亡率有关。
PAD患病率PAD的患病率各项研究报道不尽一致,主要是受检查、评估方法的影响。
依据临床症状,应用Rose 问卷以IC 情况调查PAD 的患病率在0.4 %~14.4 %。
王爱红等对4675例糖尿病患者调查显示,通过足背动脉触诊进行诊断,PAD患病率为24.9%。
目前临床用于P AD 的诊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踝肱指数(ABI),即踝部收缩压与前臂收缩压比值。
管珩等以ABI小于0.9为诊断标准,报告中国大陆7个城市15家医院年龄50岁及其以上且有一个或多个危险因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PAD患病率为19.47%。
彩色多普勒超声也是一种灵敏度高、重复性好、无禁忌证的早期检测手段。
潘长玉等对发病年龄≥40岁、病程≥5年的北京地区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发现有PAD者为90.8%,其中重度以上占43.3%。
糖尿病合并PAD特点糖尿病合并PAD具有病变更为常见;发病年龄更小;没有性别差异;进展速度快;多个节段发生病变;病变发生在更远端的特点。
PAD药物治疗PAD作为全身动脉硬化的一个标志,常与其它大血管并发症共存,有不少报道显示,由PAD 带来的截肢危险远低于PAD并发心脑血管疾病引起死亡的危险。
由此,PAD 的药物治疗要针对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全面干预,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建议对糖尿病患者需要加强PAD危险因素治理,如戒烟、控制血糖HbA1c< 7.0 % 、控制血压<130/80 mmHg 、治疗血脂紊乱,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 DL-C)<100 mg/ dl 、抗血小板治疗等。
PAD药物治疗另一主要目的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间歇跛行的严重程度,提高肢体的生存能力。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介入治疗临床疗效分析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介入治疗临床疗效分析目的探讨对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实施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该院在2016年3月—2016年9月时间段内接收治疗的50例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是单肢病变,采用介入方式进行治疗,观察治疗的临床效果。
结果介入手术治疗的成功率为90.0%(45/50),治疗的临床有效率为94.0%(47/50)。
另外,手术治疗后患者的ABI指数明显提升,与手术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采用介入方式进行治疗效果显著,是临床上治疗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首要选择。
标签: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介入治疗;临床疗效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和饮食习惯也发生了极大地变化,多种所谓的“富贵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2型糖尿病就是最重要的“富贵病”之一,是糖尿病的重要类型,一旦患病就需要终生治疗。
2型糖尿病属于一种代谢性疾病,代谢异常导致导致患者随着病情的发展出现多种严重的并发症,下肢血管病变就是非常严重的一种并发症,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将有可能导致患者面临截肢的风险,严重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1-3]。
该院对收治的50例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采用介入术进行治疗,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于该院在2016年3月—2016年9月时间段内接收治疗的50例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所有患者都是单肢病变,采用介入方式进行治疗。
在50例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28例,年龄46~73岁,平均(61.2±8.3)岁,糖尿病史最短为5年,最长为20年,平均(11.1±5.6)年。
所有患者都符合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诊断标准,下肢溃疡按照Wagner分级:0-I级12例,II级28例,III级10例。
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治疗体验

度快 、 多个节段发 牛病 变 、 病变 发生 在更 远端等特点 。糖尿病 合并 下肢 动脉 病变 比非糖尿病 患者 更严重 , 肢率 高 , 死 截 病 率高 , 预后差 。有 研 究 发现 ,0 ~2 % 2% 5 的糖尿病患 者 合并 下肢 动脉病 变 ,O岁 7 以上糖尿病患者和病程超过 2 0年 的 糖 尿 病患者 中 , 有将 近 一半 患 有 下肢 动脉 病 变。按 Fuan 分期方 法 ,A ot e i P D的临床表 现分为 4个 阶段 : 第一 阶段是无 临床症 状 的阻塞性 动脉病 变 ; 第二 阶段是 由于血 管
善 血 液 流 变 学 特 征 。 还 可 抑 制 胆 固 醇 的
关 的临床 症状 如麻 木 、 痛 等也 明 改 疼
善。
讨 论
前列地 尔
合成 , 降低血脂 , 具有抗 氧化清除 自由基 ,
防治脂 质过氧 化损 伤 ; 响补 体 , 强免 影 增
疫机 能。
di1 . 99 j i n 10 — 64 . 0 0 o:0 3 6 /.s . 0 7 s 1x 2 1 .
2型 糖 尿 病 下 肢 动 脉 病 变 的 治 疗 体 验
动 脉 堰 指 数 ( B ) . 提 示 阻 塞 性 动 脉 A I <0 9
杨 晨 侣 凤 侠
病变 使氧和营养 物质 向周 围组 织转 运减
少 , 现 以 痛 性 痉 挛 和 疼 痛 为 特 征 的间 歇 出
病变 存 在 。趾/ 动 脉 压 指 数 ( B )< 肱 TI
才 能 达 到 更 好 的疗 效 。
加 入 生理 盐 水 2 0 l中 , 5m 1次/日静 滴 ; 前
列地 尔 l0 ̄ O g加 入 生 理 盐 水 2 0~5 0 5 0 mt
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疗效分析

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疗效分析[摘要] 目的分析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疗效。
方法研究阶段为2015年6月―2016年6月,共?{入研究对象78例,均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前后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疏血通治疗,观察组采用前列地尔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效果。
结果对照组总有效22例(56.41%)与观察组总有效32例(82.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踝肱比,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 前列地尔;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 R58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4062(2017)09(b)-0175-02作为临床中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其发病机制与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脂质代谢紊乱、内皮细胞和凝血机制异常、遗传因素等有关。
糖尿病血管病变不仅会导致下肢动脉受累,实际上冠状动脉、脑动脉等都会受累[1]。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会出现小腿、足部发凉、困倦等临床表现,随着病情的发展还会出现静息痛,后期还可能出现下肢溃疡、坏死。
面对如此严重的后果,加强临床治疗非常重要。
该文以临床治疗为主进行分析,选取于2015年6月―2016年6月该院收治的78例患者,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分析共78例患者,全部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根据入院顺序先后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男性19例,女性20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62岁,平均年龄(67.89±4.96)岁。
观察组39例,男性23例,女性16例,年龄最大79岁,最小62岁,平均年龄(68.21±5.03)岁。
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结合临床表现、彩色多普勒确诊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②踝肱比<0.9。
分析CTA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应用

分析CTA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就CTA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应用进行了研究、分析。
方法:抽取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30例),将其作为观察组,另择取同期非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30例),将其作为对照组,均实施CTA诊断。
结果:经有效诊断后,观察组、对照组受检者的腘动脉、胫前动脉及腓动脉的狭窄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经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混合斑块检出率更高,非钙化斑块检出率则明显较低,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中,CTA的应用价值明显,可为患者的诊治提供可靠、准确的参考,值得推广。
关键词:CTA;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应用糖尿病的发生率较高,以血糖异常升高为主要特征,而下肢动脉病变则是此病的常见并发症,其严重程度与糖尿病病程呈正相关,如若患者错过最佳诊治时机,就会出现血管闭塞,进而造成下肢坏死,情况严重甚至还需截肢。
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中,DSA是常见手段,但此方法受有创等因素的影响,应用存在一定的限制,而在影像学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CTA就被广泛的应用到了此病的诊断中,效果明显。
本文主要就CTA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应用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抽取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30例),将其作为观察组,另择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将其作为对照组。
其中,观察组男女患者例数分别为18例、12例,年龄区间为44至81岁;对照组男女患者例数分别为19例、11例,年龄区间为44至80岁。
受检者均未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及恶性肿瘤;否认精神疾病史;否认传染病史;资料齐全;知情同意。
通过对患者年龄等一般资料的对比、分析,未发现明显差异(P>0.05)。
(2)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CTA诊断,即使用我院提供的多层螺旋CT机,将管电压、管电流分别设定为120kV、210mA,螺距、机架旋转速度每转分别设定为0.984∶1、1.0s,扫描野、矩阵、分别设定为50×50 cm、512× 512,层厚、层间距均设定为10mm;指导或帮助患者取仰卧位,让其双手举过头顶,足先进,对足部予以外固定处理,促使其呈对称内翻位,将胫、腓骨分开,从腹主动脉肾动脉开口处向下至双侧足底进行扫描;完成常规平扫后,予以增强扫描处理,对所得图像进行于MTP、VR、CPR等技术处理后,以达到血管重建的目的。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诊疗(全文)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诊疗(全文)全世界的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患者呈逐年上升趋势[1],我国糖尿病患者也越来越多,DM的一个重要并发症就是外周动脉病变(Peripheralarterialdisease,PAD)。
PAD可表现为多种多样,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其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和表现形式;PAD 主要发生在下肢动脉,是全身AS的一部分,DM患者下肢AS发生率高、出现早,进展迅速,涉及范围广,可出现弥漫性病变,是导致急慢性肢体缺血的主要原因[2],往往可以造成间歇性跛行,静息痛,下肢溃疡甚至截肢等严重后果。
近年PAD的发生率也在逐年上升,这主要归因于居民普遍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加速、DM发病率增加以及诊疗手段的提高[3]。
1.流行病学研究1.1 PAD在人群中的患病情况以及与T2DM的关系各国乃至我国各地区报道PAD的患病率差异较大,除因为各国人口饮食结构、老龄化程度不同外,还与诊断方法相关。
据美国一项在1999年至2004年所做的国民健康与营养检查的调查数据,人口中ABI≤0.90者为5.9%,其中,40岁以上者为5.8%,即680万人[4];排除这当中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其发生率仍可达4.7%,相当于560万糖尿病患者同时患有PAD[5]。
根据Murabito等[6]1997年所做的Framingham心脏研究报道,症状性的PAD患者中,有20%的患者合并糖尿病。
而根据Belch等[7]报道,通过检查ABI,4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疾病的发生率为20%。
我国DM合并下肢血管病变尚无明确统计数据,目前糖尿病患者达9.7%,即我国目前已有1亿多糖尿病患者[8],按照上述比例,我国DM合并PAD的患者数目应该很高。
这些只是症状性的PAD,如果将无症状PAD患者也予以计算,那么DM合并PAD的患病率将会更高。
一项统计德国6880例65岁以上人口的研究中,以ABI≤0.90作为PAD 的诊断标准,发现DM合并PAD患者高达26.5%,而非糖尿病人群中这一患病率仅15.3%,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治疗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间收治的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加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
结果:治疗组29例中治愈8例,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对照组29例中治愈2例,显效6例,有效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72.4%,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疗效较好,能发挥一定的抗血栓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下肢动脉血栓;介入;尿激酶
【中图分类号】r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775—02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是糖尿病最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是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
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其发病率逐步升高[1],该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也是导致患者截肢的重要原因之一,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早期有效的治疗具有很大的临床意义[2]。
我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用丹红注射液治疗动脉硬化性疾病,有显著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间收治的58例糖尿病所致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糖尿病符合1999年who
诊断标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符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诊断及疗效标准)。
男38例,女20例,年龄33-74岁,平均(57.5±4.6)岁;主要症状为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下肢肿痛、皮肤发绀、感觉运动异常;慢性发病15例,病程2-18个月,主要症状为患肢静息痛、皮温低、间歇性跛行。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9例。
两组年龄、性别、病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①对照组给予常规降血脂、抗凝药物、扩血管对症治疗,对伴发感染、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者,根据病情给予适当对症治疗;②治疗组则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步长制药厂)3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2组疗程均为14 d。
1.3 疗效标准:参照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脉管专业肢体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疗效标准制定。
临床治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好转。
总有效率=治愈+显效率+有效率。
2 结果
治疗组29例中治愈8例,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
对照组29例中治愈2例,显效6例,有效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72.4%。
3 讨论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病率远高于正常人,主要是由于高血糖
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出现血流动力学异常,导致动脉硬化,引起一系列组织受损,继发血栓形成导致的动脉管腔狭窄、血流速度减慢,下肢组织缺血,临床表现为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等症状[3]。
目前临床治疗困难,非手术治疗有抗凝、溶栓、改善血流动力学、应用降纤酶、干细胞移植等。
祖国医学认为[4],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其病机为消渴病日久,阴津亏耗无以载气,燥热亢胜,伤阴耗气而致气阴两虚,气虚无以推动,则血液运行受阻,阴虚则血络失养,燥热之邪灼伤营血,营阴蒸腾,瘀血阻滞,综致气阴两虚,络脉瘀阻,不通则痛。
丹红注射液是一种中药针剂,是传统中药丹参与红花的精制萃取液。
其中丹参味苦,性微寒,归心、肝经,通血脉,散瘀结,为主药;红花味辛,性温,归心、肝经,化瘀血,通经络,为辅药;二药相辅祛瘀生新,除邪而不伤正,共奏活血通络、祛瘀生新之功。
2种中药主要成分包括丹参酮、丹参酚酸、红花黄色素等。
对于中药丹参和红花在治疗缺血性疾病方面的作用机制已有较多的研究,对这2种药物的主要成分及作用机制有以下几点认识[5]:①丹参酚酸有较强的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以显著降低血浆的血栓素b2(txb:)水平;②丹参酚酸和丹参酮有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抗氧化损伤等作用,是良好的自由基清除剂.可以促进损伤细胞的修复、抑制炎性因子的释放,通过抗氧化作用保护血管内皮、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血小板凝聚和血栓形成;③红花能有效地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激活和释放tx—a:,激活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前列环素i2
(pgi ),纠正外周循环中txa2/pgi:平衡失调,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积极的防治作用;④红花黄色素可抑制血小板激活因子(paf)介导的血小板活化作用。
但目前对其复方制剂研究较少。
较多临床研究已显示丹红注射液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有显著疗效,根据该药物作用机制,笔者主要观察了丹红注射液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及临床疗效的评定,证实丹红注射液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疗效较好,能发挥一定的抗血栓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学丽张晓辉祛湿化瘀方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28例中国药业 2012,(20)
[2] 张静常明承灯盏细辛注射液联合奥扎格雷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100例临床观察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2,(5)
[3] 朱其恩付国宝温阳通里方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60例陕西中医 2013,(6)
[4] 黄召谊吴汉卿王艳益气通阳化痰方联合西洛他唑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临床研究微循环学杂志 2013,(1)
[5] 哈尼帕·司马义施亚玲徐珍荣丹红注射液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5o例分析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