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资料(优选.)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资料(优选.)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资料(优选.)

1、人类行为的特点:适应性、多样性、变化性、可控制性、整合性

2、人生发展阶段:胎儿期(受孕至出生)、婴幼儿期(出生至3岁)、学龄前期(3-6岁)、青春期(6-12)、青少年期(12-20)、成年前期(20-40)、成年期(40-65)、老年期(65-)

3、影响人类行为的社会环境因素:生物过程、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社会化过程(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工作单位、大众传播群体、社会角色、社区、文化)

4、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人格结构:本我(是人格的原始部分,包括一切与生俱生的本能冲动)、自我(是本我的表层部分,由本我与现实的接触中划分出来的一部分,是有意识的)、超我(是道德化了的我,是自我的典范,也是人格中最高的监督和惩罚系统,主要是指人性中的高级本性,包括良心和自我思想)心理发展阶段论:口腔期(0-1)、肛门期(1-3)、性器期(3-6)、潜伏期(6-12)、两性期(12以后)

5、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婴儿前期(0-1 心理社会危机是信赖对不信赖)、婴儿后期(1-3 心理社会危机是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学前期(3-6 心理社会危机是自动自发对退缩愧疚)、学龄期(6-12 心理社会危机是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亲少年期(12-20 心理社会危机是自我统和对角色混淆)、青年期(20-40 心理社会危机是友爱亲密对孤独疏离)中年期(40-65 心理社会危机是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老年期(65岁以上心理社会危机是完美无缺对悲观绝望)

6、强化对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发生的作用:正强化:提供刺激,给情境呈现一些喜欢、令人忧快的东西,提高反应概率。负强化:从情境中消除某些令人不愉快的事物,提高反应概率。

7、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理论:五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8、皮亚杰的儿童认识的发展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感觉运动阶段0-2岁;第二阶段是运算思维准备阶段2-7岁;第三阶段是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第四阶段是形式运算思维阶段12-15;

9、胎儿发展阶段:1胚芽期:受精后0-2周;胚胎期:2-12周;胎儿期:13周-出生;

10、影响胎儿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母亲的身体状况(年龄、身高和体重、营养、药物、烟酒和毒品、疾病、其他因素)母亲的情绪状况(代谢作用的影响、血液中化学物质的沟通作用)环境污染。

11、新生儿的神经反射射:食物反射、觅食反射、吮吸反射、行走反射、握持发射、巴彬斯基反射、摩洛反射、瞳孔反射、躯体侧弯反射、游泳反射、强直性颈部反射、交叉伸展反射。

12、婴幼儿动作发展的基本原则:头尾原则(婴幼儿动作的发展遵循从头部开始,由上至下,进行到脚步的原则);远近原则(遵循从身体中央部位开始,然后进行到外围部位的原则);简单复杂原则(遵循简单到复杂的原则)

13、婴幼儿思维发展时期:1 条件反射建立时期:在出生后第一个月,这是新生儿时期;2 知觉常性常生时期:从一个月至5、6个月是婴儿感觉迅速发展的时期;3直观行动思维时期:从1岁至2岁,是幼儿动作和语言开始迅速发展的阶段;4词语调节型直观行动思维时期:约从2-3岁开始,这是词的概括、概念,亦是语言思维产生的阶段。人类意识的产生离不开语言的发展,由于婴幼儿“初步掌握了词的思维,因此也就有可能初步地意识到外部事物的存在和自己本身的存在,从而开始出现了最初的意识和自我意识,也就产生了人类(个体)的意识”。

14、依恋行为子系统:依恋是婴幼儿与特定对象之间的感情连接,它发生在婴幼儿和经常与之接触并有密切关系的照顾者之间。依恋行为子系统是指婴幼儿在母婴交往中所形成的依恋母亲的特定行为系统。就婴儿来说,依恋行为子系统是协调和保证婴幼儿获得和维持与依恋对象接近的行为系统,它包含着诸如寻求接近倾向、维持接触倾向以及寻找倾向等。在这个

子系统中,依恋安全感是通过母婴双方的相互应答建立起来的,并通过一系列的依恋行为表现出来。

15、学龄前期的生理发展:身高和体重、肌肉和骨骼、神经系统(大脑结构的发展、大脑机能的成熟、大脑单侧化现象的形成)

16、学龄前期语言发展的特点:能正确掌握全部本土语言;词汇发展迅速;初步掌握语法结构;口语表达能力日益增强;开始形成内部语言;开始掌握书面语言。

17、学龄前期的认知发展:感觉的发展:(学龄前期儿童已具有精确辨别细微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学龄前期儿童视觉的随意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学龄前期儿童的视觉、运动觉、触摸觉的发展也极为迅速。)知觉的发展(儿童空间知觉的发展表现在对物体的空间特性的进一步感知;儿童时间知觉发展水平在学龄前期是很低的,既不准确也不稳定;儿童观察力的发展表现在观察有意性日益增强,观察时间逐渐持久,观察的系统性、逻辑性以及概括性也在增长。)

18、学龄前期儿童游戏的特点:游戏内容由简单到复杂;游戏的步骤由无计划到有计划;游戏的形式由简单模仿到创造;游戏的种类由少到多;游戏持续时间由短到长;游戏的成员由少到多。

19、学龄前期儿童与同伴的交往类型: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中间型。

20、学龄期儿童注意的发展表现:注意的稳定性逐渐增强;注意的范围逐渐扩大;注意的分配能力逐渐提高;注意的转移能力逐渐增强。

21、学龄期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与父母的交往:民主型(这种类型的孩子乐观向上,富于进取,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主动性、探索性和自制力,并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专制型(这种类型的孩子能够严格遵守一般的社会规范,但他们缺乏独立性、主动性、探索性和安全感,容易退缩、怀疑,或对于父母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以至于出现紧张的亲子关系。);放纵型(这种类型的孩子自立性较强,但情绪不稳定,缺乏同情心,并具有一定的攻击性);溺爱型(这种类型的孩子情感丰富,安全感强烈,但独立性、探索性和自制力较差,容易形成任性、自私以及为所欲为的品质)。

22、学龄期的儿童学习障碍:特点:书写障碍、阅读障碍、语言障碍、数学障碍、注意力障碍。原因:遗传因素、大脑功能失调、外界环境、营养不良

23、青少年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抽象逻辑思维是一种通过架设的、形式的和反省的思维(特点:假设性、预计性、形式性、反省性);抽象逻辑思维处于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和成熟期(表现:各种思维成分基本上处于稳定状态,达到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的水平;个体之间的思维差异基本上处于定型状态;思维的可塑性将越来越小)。

24、青少年期情绪发展的两极性特征:外部情绪的两极性(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内心表现的两极性(坦白性和秘密性、真实性和虚伪性等矛盾的心理状态);意志的两极性(青少年的意志始终存在着积极性和消极性,认真和马虎、努力与懒惰、守纪和散漫、果断和由于等矛盾的两极性);人际关系的两极性(青少年对双亲的正反两面的矛盾情感,以及朋友关系的友情和孤独、亲切和冷漠、参与和旁观等矛盾的两极性);容易移情。

25、青年期的社会性发展:人生观的发展:价值观的发展(特点:价值观趋于稳定;对人生的看法比较乐观);道德观的发展;社会观的发展;人际观;自我观;审美观;幸福观;宗教观。

26、成年期的家庭生活:婚姻关系的变化:(浪漫与现实的变化、掩饰缺点和暴露缺点的变化、奉献于索取的变化);婚姻关系的要求(一是双方必须承担义务、二是双方必须进行有效的沟通)。

27、赡养父母的原则:关怀原则(子女应当真心地关心老年父母的各种要求,诚意帮助老年父母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忍让原则(是指原谅父母的固执甚至过错行为,当与父母在意见和观点上存在不一致时,不勉强父母赞成自己的观点,对父母各种心理状态予以理解和同情):避讳原则(是指在于父母沟通中,避免触犯老年父母忌讳的问题,避免向父母表达反对的观点,避免做出父母感到不可接受和理解的行为)。

28、成年期人际关系发展特点:广泛性、复杂性、稳定性、深刻性、谨慎性。

29、焦虑症特征:焦虑、恐慌和紧张、担心和激怒、胸闷感和窒息感、焦虑性歇斯底里。

30、老年期思维的变化:语言——理论思维下降幅度较小;思维内容偏重对社会的认知;思维仍有创造性;思维衰退。

31、老年人心理卫生的内涵:老年心理卫生是指老年人通过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以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预防身心疾病和其他缺陷的发生。

32、老年人心理卫生的基本原则:维持心理上的适度紧张;加强自我调节;家庭和睦;处病不惊。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案例分析与处理策略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案例分析与处理策略攻击性行为指对他人的财产或人身进行直接破坏或攻击的行为,包括殴打、伤人、破坏物品、虐待他人或动物、抢劫等行为。在4—6岁时可表现为咬人、咬物、打人等,是儿童、青少年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它既影响儿童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又是衡量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儿童攻击行为和将来犯罪行为的关系上,有关研究认为:习惯性的攻击行为可用来解释和预测犯罪行为;年龄越小就具有攻击行为的幼童,未来发展成反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可能性越高;在各种情境中都出现攻击行为的儿童比在特定情境之中出现攻击行为的儿童将来更可能发展成为发社会行为和行为偏差。虽然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一般没有成人那样残暴,比较容易受到忽视。但是随着社会中某些不良因素的发展和电视等宣传媒介的不良影响,社会中的暴力和其他形式的攻击现象正在以各种形式和途径逐渐向幼儿园、学校中渗透。再加上幼儿园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某些局限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特点,现在的儿童、青少年正在受到攻击现象的侵蚀,尤其是暴力行为正在逐年增加。据《中国青年报》1997年6月25日报道,北方某大城市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校学生中,有50%以上的学生有过被校内同学或外校学生敲诈、勒索、抢劫、欺侮和其他滋扰的经历。成都的调查也表明,有三成以上的同学曾受到过同校学生不同程度的骚扰,五分之一的学校存在学生勒索钱财等恶性事件。来自瑞典的卡罗琳斯应激研究室的研究者对北京267名12—13岁小学生欺侮行为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6.7%的小学生回答在上学期中,每周至少一次受人欺侮过。因此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必须引起社会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近期,笔者对一个四岁半的小班男孩进行了攻击性行为的跟踪观察,以案

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环境的关系

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环境的关系 青少年犯罪正成为一项严重社会问题,其犯罪主体低龄化、犯罪类型多样化、犯罪手段恶性化的趋势日益严重,也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据调查全市青少年犯罪绝对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占全部犯罪总数的比例居高不下,且仍呈上升的趋势。可以说,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工作已经成为全社会必须全力以赴全力以赴去抓并且全力以赴抓好的一项当务之急的大事。其意义不仅在于减少青少年犯罪数量,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更重要的是维护长治久安的社会环境,保证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后续力。99年6月九届全国人大党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更是以立法的形式吹响了全社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号角。同时为开展上项工作提供了坚强的法律武器。应当说,诱发青少年犯罪的因素很多。从个人原因看,既有个人思想、道德、素质、修养、法制观念的原因,也有个人心理、生理发育的原因,从社会原因看,既有家庭不良因素、学校教育因素,不良社会文化环境、国家法律的不健全等因素,也有不良交往、社会道德规范弱化等原因。本文从等方面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以其抛砖引玉。 一、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认识 家庭教育伴随着家庭的出现而产生,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始,它为个人一生的社会化奠定基础。恩格斯指出,现代社会是纯粹以个体家庭为分子而构成的总体。家庭社会化的结果将对个人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在各种社会环境中,家庭所可能给予个人的感情交流和爱的体验是最多的。因而说:家庭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们国家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越来越多的家庭呈现出4—2—1模式(即祖父母4人父母2人个孩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独生子女。他们是家庭的核心,父母将最好的都给了他们,甚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知道挫折为何物,只想自己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一些原本能在教育过程中,将其控制在萌芽状态的小毛病,因为没有引起父母的重视,最终发展成大问题。 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日益繁荣,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导致离婚率也有所升高。在濒临破裂的家庭或是单亲家庭之中,子女长期夹杂于冲突之中,脆弱的心灵受到摧残,行为出现偏差。 那么是不是在健全家庭环境中成长的青少年就不存在犯罪行为呢?并非如此,在健全家庭里,父母对子女的监管力度及两代之间的亲疏关系对他们的行为同样有影响,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与社会联结的关系为基础的,而对父母的依恋和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这种关系的重要方面,一但这种关系减弱,很容易出现犯罪行为。实际上,青少年的犯罪行为是对父母不良监管方式和冷淡亲子关系的一种不合理反应。 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家庭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所起重要作用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或重视不足,有人甚至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扩大和深化,家庭教育已经不那么重要,家庭也不再是教育青少年的重要场所,我们认为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也是有的,将直接导致在理论上忽视对家庭因素的分析和研究,在实务上犯治标不治本的错误。 二、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家庭因素 (一)残缺家庭: 长期以来,中国作为一个伦理观念非常强的国家,家庭是社会生活中较为稳定的社会组织形式。到了近现代社会,由于生产方式的改变,致使家庭关系开始松动。离婚率上升、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的不断增加,大大减弱了对缺家庭和重组家庭的青少年的教育及保护功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期末考试试卷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5 页,请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 1. 人类生存的环境可以划分为自然环境和。 2.社会工作中必须反对三种理论选择取向:“简单地反对理论”、和“缺乏训练的折中主义”。 3. 弗洛伊德理论中,人格结构包括本我、和超我。 4.增权理论代表人物Solomon认为,受压制的人群可能面临一系列的权力障碍,包括间接性权力障碍和。 5. 婴儿期是动作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首先出现的动作是,然后依次是翻身、独立坐起、手膝爬行、独立站立、行走等。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下列各题均有四个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字母填入题后括号内。) 1.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论中最高层次的需要是()。【】A.安全需要 B.自我实现的需要 C.尊重的需要 D. 归属与爱的需要 2.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 A.关联性 B. 整体观 C.等级结构性 D. 动态平衡性 总分核分人

3.在弗洛伊德理论中人格发展被分为5个阶段,其中个体的主要满足来自于与口唇相关的活动,这是在()。【】 A. 口唇期 B.肛门期 C.性器期 D.潜伏期 4.()发展了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将人格发展延伸至成年期和老年期,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完整意义上的毕生发展理论。【】 A.埃里克森 B.皮亚杰 C.巴尔特斯 D.柯尔伯格 5.在埃利斯ABC人格理论中“B”代表的是()。【】A.情绪和行为结果 B.诱发性事件 C.质疑不合理的信念 D.信念 6.社会学习理论中替代性强化是()。【】 A.通过外界因素对学习者的行为直接进行干预 B.主要依赖于社会传递的结果 C.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D.个体的行为表现符合标准时对自己行为的自我奖励或惩罚 7.提出“镜中我”观点的是()。【】 A.米德 B.托马斯 C.布鲁默 D.库利 8. 下列不属于范斌提出的增权三个层次的是()。【】 A.个体层面的增权 B.人际关系层面的增权 C.外力推动层面的增权 D.社会参与层面的增权 9.()主要指父亲有意识地模仿或模拟其妊娠配偶所经验到的症状。【】 A. 父亲产前忧郁症 B. 父亲怀孕综合症 C. 父亲综合症 D. 产翁综合症 10.能儿童交流良好,同时保持一定的控制,要求儿童有成熟行为的父母是()。 【】 A. 冷漠型父母 B. 溺爱型父母 C. 宽容型父母 D. 权威型父母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认知

《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考试题型: 1.填空(10题) 2.名词解释(5题) 3.简答题(4题) 4.论述题(1题) 5.应用题(活动设计1题)考核要求: 作业一:10分:谈谈你对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的认识. 作业二:20分:分析你所在的幼儿园在培养幼儿社会性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本园实际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策略. 闭卷考试:70% 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幼儿社会性发展: 1、自我意识的发展; 2、依恋的发展; 3、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4、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5、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 6、幼儿品德的发展 幼儿社会性教育: 1、幼儿社会性教育目标; 2、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内容; 3、幼儿社会性教育的方法; 4、幼儿社会性教育评价;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 1、什么是幼儿社会性?P13 2、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P13 3、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P16。什么是幼儿社会性? 幼儿社会性是指幼儿在其生物特性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并以独特的个性与人相互交往,相互影响,适应周围环境,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幼儿心理特征。 幼儿社会性发展心理结构(掌握定义) 1、社会情感; 2、社会行为技能; 3、社会认知; 4、自我意识; 5、道德品质; 6、社会适应;什么是社会情感? 社会情感是指幼儿在社会生活、社会交往中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感、情绪表达和控制、依恋感、愉快感、羞愧感、同情心、责任感等。 什么是社会行为技能? 1、社会行为技能是指幼儿在与人交往,在参与社会活动时表现的行为技能。

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及其培养

基础教育研究 2009年3月·B 适应与发展是个体人生历程的基本任务,个体的成长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发展自我的过程。13~19岁的青少年中学生善于迎合时代的潮流,适应变化的社会,但由于年龄等多种原因,也容易在社会适应过程中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往往仅限于“养”而忽于“教” ;而学校教育则把主要精力用于提高学习成绩以应付升学考试上,也忽略了对学生社会适应行为和良好人格的培养,以致青少年出现焦虑、抑郁、厌学、以自我为中心、网络成瘾等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帮助青少年适应社会,促进他们更好发展,是社会和教育的基本责任。因此,研究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因素,探讨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途径和教育对策,是非常重要和迫切的。 一、社会适应行为的定义 社会适应(social adaptation )是个体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的过程,是个体学习和掌握社会生活技能,应对社会环境变化、遵循社会规范的过程,也是个体的人格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社会适应是个体在不断的学习、交往、发展与创造的过程中,逐渐成为独立的主体去承担社会责任、应对社会环境变化和挑战的心理和行为活动。 个体的社会适应状况是通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行为活动而实现的,社会适应性也是通过其行为表现出来的。因此,研究社会适应,一定要研究适应行为。 关于适应行为(adaptive behavior )有许多种定义。这些定义有某些共同点,但是对适应行为究竟是能力还是行为习惯和方式,仍未形成一致的看法。此外,人们对适应行为与智力的关系仍有大的争议。有人认为,智力是指抽象思维能力,而适应行为主要指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因此二者是有区别的。另一些人认为,智力的本质就是适应(如皮亚杰),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只不过二者的研究角度和出发点不同而已。[1]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社会适应行为定义为:个体为了适应外在社会环境、文化的要求和内在身心发展的需要,而必须在生活、学习和交往等实际活动中学会、选择和回避的行为,它也是个体独立处理日常生活和承担社会责任,达到其年龄和所处社会文化条件所期望程度的能力水平的反映。适应行为包括适应良好与适应不良,后者指个体与其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协调的状况。 二、社会适应行为的理论模型 个体的社会适应行为问题,受到国内外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心理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建立了许多理论模型,包括人格模式理论和智力模式理论。人格模式理论认为个体的社会适应行为与人格的形成、表现密切相关,稳定的适应行为就是人格特征。智力模式理论把个体的社会适应行为理解为智力或社会能力,与个体内在的认知结构和认知加工密切相关。这两类理论模型有许多相同之处,但是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及其培养 郑溪璐 【摘要】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行为不仅对其个人产生重要的作用,也对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有重要影 响。本文根据社会适应行为的人格五因素理论和情感智力理论,以及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因素,探讨培养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途径。 【关键词】青少年 社会适应适应行为 教育论坛 3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1.人的定义 人是一个系统的存在。系统能够分为两个子系统: ⑴第一个要紧指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人,那个子系统包括生理、心理、认知、情感、行为等 要素; ⑵第二个要紧指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的人,那个子系统包括家庭、单位、社区、民族、制度 等要素。 2.人类行为的定义、特点、分类及与动物行为的差异 ⑴人类行为的定义: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反应,是遗传、生理 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⑵人类行为的特点:①适应性:人类适应环境,同时改变环境;②多样性:人类行为存在 各个不同的侧面;③动态性:人类行为处于变化之中;④指向性:人类行为有自己的逻 辑性,指向特定的目标;⑤可控性:人类有意识的操纵和调剂自身行为,使其朝着目标 前进;⑥进展性:人类行为是连续持续的进展过程;⑦整合性:人类行为必须整合各方 观点加以综合研究。 ⑶人类行为的分类: ①依范畴:狭义(指能够观看到的一切外在的活动);广义(除包括狭义行为之外,还包括内在思想和心理过程) ②先天或后天:本能行为、适应性为 ③行为主体:个体行为、集体行为、组织行为 ⑷人类行为与动物行为的差异:

①人类多习得行为,而动物多差不多行为; ②人类行为多变化,较难推测,而动物的行为较少变化,较易测知。 ③在后天获得的行为中,动物多制版式行为,而人类则多摸索及学习的行为。 ④人类的学习及适应行为时传播的及累积的,因此有文化。动物因为无传播及累积,不能将他习得的行为传至下一代,因此无文化,一切的行为,从上一代至下一代均需重新开始。 3.环境阻碍行为的定则 ⑴各年龄时期由于社会环境改变阻碍行为的进展及转变之程度各不相同。凡是个人的人格模式尚未充分定型,社会进展亦未成熟,则社会环境阻碍人类行为较多。反之,个人身心进展均已成熟,则受社会环境的阻碍较少。 ⑵环境转变程度极大,或专门不良,阻碍个人的行为较多。环境之转变程度轻微,或对个人而言损害不太重大者,阻碍个人行为的改变较轻。 ⑶在某一特定的社会环境内,许多个人受到长期的耳濡目染,会形成某些相同的或相似的行为或人格特质。 ⑷幼年时由于环境不良,所导致的行为偏差,会形成人格的基础,以致终生专门难纠正。即使成年后环境专门好,其情绪及行为方面的偏差依旧存在。 4.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研究的多维框架 生理—心理—社会框架 ⑴此架构的差不多假设为:①有三层面可评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生理、心理、社会;②这三层面可视为一个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系统之概念;③此系统包含多重系统,从最小到最大,阶层式组织起来;④此系统连续与其它生命系统互动(有生命或无生命系统)。 ⑵生物生理、心理、社会维度:原子、分子、细胞、器官系统/个体/配偶、家庭、文化、邻里学校、生物圈、生态学(自然环境)维度。 ⑶两个分析视角:①当前视角:分析这三个层面如何阻碍目前情况的状态;②进展视角:这些系统的互动如何引导(阻碍)目前情况的进展。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B试卷以及答案

……情感灾难2011年71、以一个老年痴呆症患者为例,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个系统的相互影响。2、非言语交流的方式有哪些?请列举,并说明非言语交流的作用。小强14岁了,上初中二年级,初一时学习还可以,只是感觉到有些吃力,初一下学期开始,经常在课堂上出怪声,接老师的话,做小动作,东张西望。父母认为他是考试形式开卷(√ )、闭卷( ),在选项上打(√) 开课教研室 社会工作系 命题教师 盖中辉 命题时间 2012.5 使用学期 11-12-2 总张数 3 教研室主任审核签字

三、案例分析:校园同性恋者的处境 20岁的冰封是广州一所大学大二的学生。他的痛苦在高中时代已经开始。 高一时他开始住校,开学一两个月之后,有一天他突然被踢出了班上的Q 群,原因是他在G ay 吧里的交友信息无意中被一个女同学搜索到,同性恋身份因此曝光。冰封初、高中都做过班长,虽然因 为行为举止上的女生姿态被骂“变态、人妖、娘娘腔……”,他一直努力通过为同学做事来获得认可。 但寄宿制高中的生活让他变得越来越消极。尽管仍是班长,他管纪律时没有人听,宿舍里6个人 有4个人孤立他。有次晚自习他气急了吼了句“你们都给我安静 下来”,回到宿舍后就发现桌子上被人写满了“变态、垃圾”之类的字眼。 另有次合唱比赛前的音乐课,他在台上组织没有人理会,训练的老师来了问班上有多少男生多少女生,有个男生就很大声地说“我们班有22.5个男生,22.5个女生”,全班哄堂大笑。冰封为此逃了 一节课,到操场上放声大哭。此后他就不再管班级事务,也不再努力地融入集体了。 但这并没有让同学停止欺侮,有天清晨他去上洗手间,几个男生在旁边将小便洒在他的头上,取 笑他娘娘腔。 冰封回忆当时的自己觉得人生没有希望,进入高三也没有对大学的向往。“小学、初中、高中、 大学、再步入社会,每次都要付出那么多的努力来获得别人的认可”,他觉得心力交瘁,“不如索性 独来独往”。 材料来源:2012年05月23日05:19??南方都市报 问题:1、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取向? 2、谈谈你本人对同性恋的道德评价。 3、从社会工作的价值与理念分析一下,应如何看待对同性恋歧视现象。 4、作为一个青少年社工作者,你会如何对待同性恋者冰封? 不良嗜好,产生自杀想法的几率也高于其他儿童。广东心理学研究员张平(Zhang Ping ,音译)表示,留守儿童也更有可能出现学习障碍和心理问题。在学校,他们的注意力不集中,回家后则缺少必要的指导。 在将儿子带到深圳前,黄冬艳希望能够拉进母子之间的情感距离,但这并不容易做到。第二天早上吃早餐时,她发现自己已经很难吸引儿子的注意力。当时,她对儿 子说“让妈妈喂你吧”,但小张毅却拿着鸡腿离开饭桌,朝着姐姐走过去。不一会,她又听到张毅让姐姐给他剪指甲,黄冬艳坚持帮儿子剪。她说:“你只听姐姐的,不听妈妈的是吗?”语气中带有一份痛苦,因为儿子显然忽视了她的存在。 张毅与母亲保持联系的唯一方式就是打电话,每月通话次数不多。张平表示用电话与孩子保持联系已经成为当下农民工的一种“标准做法”。电话中,很多在外打工的父母——包括黄冬艳在内——只是问一下学习和家里的情况,其他的基本不问。这种有限的交流很难在父母与孩子之间形成亲密的情感纽带。通常情况下,这种纽带只有在父母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时才会形成。 由于孩子的父母在城里打工,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通常肩负起照顾孙辈的重任。他们本就步入老年,身体状况不佳,除了照顾孩子外,还要到田里干活,操持家务,这给他们的身体造成巨大压力。张 平说:“中国正以空前的速度发生变化。对于生活在偏远农村的祖父母辈来说,他们对外部世界的了解 与中国社会的真实情况之间相距甚远。” …… 最近几年,中国留守儿童企图自杀的现象屡见不鲜,这让很多外出打工的父母陷入担忧之中。9 月,江西省3名还未进入青春期的女孩企图跳下一座两层楼自杀,因为无法完成课堂作业带来的后果让 她们心生恐惧。据悉,提议自杀的那名女孩的父母在外地打工。两年前,陕西杏林镇5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相约到古庙里喝农药自杀,幸被过路村民发现后及时送往医院。5个孩子中4个是农村留守儿童。 材料节选自:网易探索5月5日报道 问题:1、结合心理发展的有关理论分析材料中儿童张毅的行为表现和心理特点。 2、分析社会系统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论社会环境对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影响资料

论社会环境对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影响 马树霞 摘要:环境影响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在对人的发展过程中的显著作用以及在教育学中占据 |I重要的地住。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是 导致青少年思想健康的直接因素。青少年的思想健康素质作为社会的健康思想在青少年个体身上的反映,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习得的, 受到社会环境的现实影响。笔者针对近年来在校学生行为习惯缺失,全国青少年犯罪率不断上升的趋势,对本地域家庭.社会,特珠群 体.学校等进行了调查,本文就社会环境对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影响作以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社会环境的影响教育的难度 1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不良影响社会环境的污染。除了来自家庭和学校不良影响,当今社会黄、赌、毒泛滥应当是最值得我们反思和重视的一个题。 (1社会刺激因素增多。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 生活节奏加快, 下岗待业以及环境污染、噪音增多等,严重地干扰着中小学学生的正常休息、学习和健康。 (2社会不健康因素增多。如充满暴力和色情的音像制品和书干 0、大量的计算机游戏软件等十分容易引起青少年情绪的波动,甚至想入非非、萎靡不振,妨碍他们的学习、生活和人格的发展。 (3良莠不齐的社会信息诱惑。一是市场经济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偏激倾向。二是物质生活的丰富使得青少年不再为衣食担忧,奢华的物质生活对于青少年存在极大的吸引力,容易使他们迷恋物质生活,使他们缺乏进取心。 三是有些格调不高或不健康的文化内容会让青少年意志消沉,耽于享乐,不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与健康的人格。

四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社会不良现象时有发生, 对社会风气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受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青少年经受不住各种物质享乐的诱惑,在一定条件和某种因素的作用下,极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五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财、物大流动,社会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 这给犯罪造成可乘之机。六是当前升学、就业困难, 部分青少年过早离开校门, 走上社会,在择业无望,无所事事的情况下,精神空虚,苦闷彷徨,对前途失去信心,在物质利益和金钱享受的驱动下,很容易染上恶习,走上犯罪的道路。 (4多元的社会文化缺失规范的诱导。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个体心理发展呈现出动荡性的特点,他们思维比较敏捷,对社会的看法容易极端与片面,容易受外部环境 的感染与影响。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各种价值观、思想观念都会通过大众传媒来争夺市场,如果缺少必要的引导,相互矛盾、冲突的社会思想观念就会给青少年带 来困惑或迷茫,容易造成认识上的混乱,这些对处于自我同一性形成时期的青少年有不良的影响。 (5虚拟的社会文化导致与现实的失衡。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不用面对压力的文化空间。在这种文化空间里,社会被用高科技手段或多元的形式表现得唯美浪漫或黑暗恐怖。这种表现手法容易使青少年沉迷于虚拟文化中看不到真实的社会,失去对现实社会的感受力,失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 2社会环境的不良影晌对青少年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椐调查表明,环境与教育的影响比是 8:2。青少年教育的效果为什 么不理想,关键的原因在于教育环境发生变化,环境影响力增强,导致对青少年行为 习惯的良好养成形成一定难度。 (1改革开放政策给我国经济上带来了空前的繁荣,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同时,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国必然出现外来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冲突和交融。目前,难以实现外来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整合,造成人们在认知上的失调和行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试试题

模考吧网提供最优质的模拟试题,最全的历年真题,最精准的预测押题!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50小题.每题1.0分,共50.0分。请从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第1题 小明今年16岁,是某中学初二的学生。近两个月来他迷上网络游戏,经常请病假不去学校,甚至逃学。请问,小明的这种行为是不是异常行为,其评判标准是什么?( ) A 不是;社会规范与价值 B 是;社会规范与价值 C 不是;行为适应性标准 D 是;行为适应性标准 E 不是;统计规律 【正确答案】:B 【本题分数】:1.0分 第2题 小文的母亲许女士来向社会工作者求助,因为小文现在几乎都不怎么和她讲话,即使她写信留言给小文,小文也爱理不理的。小文今年17岁,是某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学习成绩中等,但是在文艺方面很有天赋。小文近半年来经常因肚子痛请病假,母亲每次都让她在家休息。据许女士说,小文很像他父亲,因为小文的父亲在家也很少和她说话,她感觉自己在家都像面对两个木头人一样。后据社会工作者了解分析发现,其实是许女士夫妻之间的关系有些问题,沟通模式也基本上是由许女士留言而其丈夫不做任何回应。女儿小文则比较敏感,发现了父母之问这种微妙而紧张的关系,而她认为很多时候是由母亲的错引起的,所以也就学习了父母之间的这种沟通方式。以下这个案例分析中错误的观点是( )。 A 目前对于小文的影响主要来自家庭 B 家庭对于小文的影响,包含了家庭教养模式的纵向与横向两个方面 C 纵向影响主要来自父母在原来家庭中的成长模式 D 横向影响主要来自父母的互动模式对于小文成长的影响 E 在这里,纵向与横向影响是相互作用的

(完整版)《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学大纲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代码:07ZX013104 2.总学时数:36 理论环节教学时数:30 实践环节教学时数:6 3.学分:2 4.先修课程:社会心理学、社会工作概论 5.开课对象:经济与政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 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1.课程性质 社会工作专业基础必修课、考查课 2.课程地位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也是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应该重点掌握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研究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是社会工作领域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社会工作者为了有效地进行这项事业,首先必须研究了解社会环境中的人类行为,能对人类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所产生的行为变化做科学性的判断和决策,无疑《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这门课程在社会工作专业中有着重要地位,是社会工作者诊断、分析和介入社会工作的依据课程。 3.课程作用 随着社会的急速发展,人们的行为日益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因行为所导致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为了能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必须对人的行为以及社会环境进行研究,而《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这门课程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视角,从而帮助我们了解和掌握人在社会环境中成长和发展变化过程,以及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交互影响。 三、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1.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人类行为在各发展时期及社会环境中生物、心理、社会发展特性,了解和掌握人在社会环境中成长过程和行为变化,以及行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从而提供成为健全“社会人”所应具有的知识及观念,以获较好之社会适应。 2.课程的总体设计 本课程由于以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及二者的交互影响为研究对象,因而本课

幼儿行为观察与行为指导的观察分析报告

幼儿行为观察与行为指导的观察分析报告 观察时间:2011年4月28日观察者姓名:钱之君观察对象:凡凡年龄班:小班性别:女观察的起止时间:上午10:05-上午10:17 采用的观察方法:追踪法 观察目的:观察一位四岁儿童身处操场上一个大型游乐设施的表现,此游乐设施为大型滑滑梯。 观察目标:追踪该儿童所选的滑梯区域。 记录并识别凡凡在玩这些设施时的身体协调能力及动作技能的发展。 情境描述:操场上一个大型滑梯以及周边空地.。 观察记录: 1、直滑梯和台阶:自己扶着台阶旁的扶手以很慢的速度走到平台上,从平台往直滑梯方向是用小跑步的方式,准备滑滑梯时先是蹲下,不知道伸出哪条腿,尝试了很久才慢慢伸出左腿,手拉住滑梯边缘,又费了很大的劲把右腿伸出,滑下滑梯。 2、教师自搭竹梯以及对应的直滑梯:凡凡很长一部分时间用在这个区域,其先不敢爬竹梯,在老师地引导及帮助下开始伸腿往竹梯上爬,教师扶住凡凡的腰,她几乎同手同脚地往上爬很是艰难,在教师指点下开始慢慢协调,但爬得十分慢,腿部有些微微颤抖,常常把脚先往前挪等碰到手臂了才知道把手臂往前伸,快要爬到顶部才加快了点速度,到旁边的滑梯时没站起来,而是蹲着移过去,因为滑梯高,凡凡移到了保育员站的方向,寻求保育员帮助,随后滑下滑梯。 3渔网式走道,螺旋式爬梯,旋转滑梯:未使用。 结论:从上述追踪观察可以看出凡凡比较喜欢玩有教师看护下的地方----竹梯(教师几乎是全程监护在这里),还有比较简单的低滑梯区域,避开了渔网走道,螺旋式台阶,旋转式滑梯。凡凡在竹梯上爬的表现明显没有其他幼儿协调,每次都需要教师帮助,

从开始时同手同脚地慢慢攀爬,到之后慢慢变得协调。在玩高的直滑梯时凡凡明显表现出退缩的样子。 评价:凡凡在同龄儿童中明显表现出了动作技能的薄弱,在对爬竹梯这个活动过程中她不断需要教师的帮助否则就很难前行,手脚无法协调并用。在独立活动的时候往往是选择比较容易的设施进行运动,无法提升自己的无能动技能。3-4岁儿童能掌握各种大动作和精细动作。从足运动技能来说,3岁儿童可以单足跳跃,自己扶楼梯一步一阶,能够跳过10-15厘米高的障碍物,但就凡凡而言她连双手和腿部的爬行都十分困难。 建议:凡凡需要不断尝试新的设施,提高自己的动作技能的同时也提高了自信心。入4444444教师要多鼓励多帮助她尝试新的较难的设施。同时家长也要加强训练孩子平时的大动作训练,例如:走,跑,跳,爬,扔,推等。通过讯问教师,我发现凡凡不经常来园,由于3-4岁幼儿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迅速生长发育所积蓄的能量需要释放,而且具备了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能用语言初步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愿望,相对封闭的家庭环境已经不能满足幼儿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愿望,他们需要更加丰富的环境和更多的同伴。因而家长要多让孩子来园参加各种幼儿集体活动,这样才能使孩子的运动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同时也是对幼儿的大动作发展有所提升。 观察反思:凡凡是个不经常来园的幼儿,在进行对她的追踪观察中明显发现她在大动作发展上要远远落后于同龄幼儿,不来园和家长缺乏相应的动作训练都是导致凡凡落后于其他孩子的原因。3岁幼儿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应该已经比较自如,由于肌肉系统的发展,大脑控制能力的增强,加上日常生活中大量的练习所获得的技能和经验。因而平日幼儿在园内的训练以及家长潜移默化的带领幼儿锻炼,都能使凡凡和同龄儿童一样有拥有这个年龄段该有的大动作能力。在观察中我对自己也有所反思,作为一位观察者,我不仅要在一旁观察凡凡的行为,还要对其进行引导和帮助,要多引导她多尝试自己觉得薄弱的运动区域进行运动,例如较高的直滑梯,旋转滑梯和旋转爬梯等。我相信凡凡通过长时间对难把握的器具的反复练习不仅能提高她的大动作能力,更能提高她的自信心。

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的心理 发展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江口镇刘庄小学:高丽摘要:家庭环境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是最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异常问题的时期,需要我们从家庭环境的各个方面营造一个对青少年成长有利的环境,认真做好家庭教育,以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关键词:家庭环境青少年心理 青少年是个体从童年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时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异常问题的时期,家庭环境尤其的重要。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家庭是儿童出生的摇篮,父母是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是青少年心理素质形成的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是人生的奠基石,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长远和深刻的影响。因此,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是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表现在许多方面。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精神文化生活也逐渐丰富起来。但是,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因此,我们必须要注意家庭环境的营造,让青少年有一个舒心的成长环境。家庭环境是指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及家庭成员的语言、行为及情感的总和。家庭环境包涵的内容很多,本文就重点对家庭结构、实物环境、人际环境、文化环境、语言环境、教育环境六个方面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作以论述。 一、家庭结构。在家庭人口结构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家庭结构的健全完整程序。正常的家庭结构有利于青少年维持一家庭成员相互种顺畅、和谐的心理状态,而不正常的家庭结构则容易使学生产生失落感。如父母经常吵架、充满敌意,容易给青少年带来偶像破灭感。父母对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的教育方式是娇惯、态度粗暴还是民主和谐,父母对子女的期待与要求是否恰当,都对青少年能否维持正常健康的心理状态有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15小题.每题1.0分,共15.0分。请从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第1题埃里克森认为( )的个体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A 1.5岁~3岁 B 3岁~6岁 C 6岁~12岁 D 12岁~18岁 E 18岁~40岁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提示]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儿童中期的主要冲突是勤奋对自卑,这个年龄阶段为6岁~12岁。 第2题可能对胎儿健康产生影响的母亲自身条件不包括( )。 A 体重 B 身高 C 年龄 D 容貌 E 疾病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提示] 对胎儿健康产生影响的母亲的自身条件包括体重、身高、年龄、疾病、孕史、RH因素、营养等,而母亲的容貌不会对胎儿健康产生影响。第3题自我整合与绝望是老年期要处理的主要心理危机,如果处理不当就无法摆脱对死亡的恐惧与焦虑,而危机成功解决后则会形成( )的美德。 A 关怀 B 博爱 C 智慧 D 勤奋 E 创造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提示] 埃里克森认为,自我整合与绝望是该时期要处理的主要心理危机,如果处理不当就无法摆脱对死亡的恐惧与焦虑;而危机成功解决后则会形成“智慧”的美德。 第4题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主要动力是( )。 A 需要 B 恋父情结 C 恋母情结 D 性驱力 E 潜意识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提示]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本能中的性驱力是人格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人的一生中,性驱力的聚集区域从身体的一个部位转向另一个部位,而每一次转变都标志着人格发展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第5题对潜意识的研究和重视童年经验是( )的主要贡献。 A 弗洛伊德 B 马斯洛 C 罗杰斯 D 埃里克森 E 科尔伯格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提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重视潜意识的研究和童年经验。罗杰斯和马斯洛是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提出了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主要贡献在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第6题( )是引起、维持和促进个体行动的内在力量。 A 需要 B 动机 C 驱力 D 诱因 E 力比多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提示] 需要是有机体在某方面的不足或缺乏;动机是引起、维持和促进个体行动的内在力量;驱力是机体内在的一种力量;诱因是驱使有机体产生有目的行为的外在刺激物;力比多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代表着内驱力的一种东西。 第7题人类动作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 )。 A 婴幼儿期 B 儿童期 C 青少年期 D 成年早期 E 成年中期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1、行为 (1)定义: ①狭义:直接可观察到的表现、动作、活动。 ②广义:即个体对环境所做的一切反应。指个体的一切外显行为、思想、感受、期望、自我观念等,包括人的内在和外在的变化。举凡一切外在的活动(如语言、表情、作为)与内在的心理历程(包括思想、意念、态度)均是。 (2)特点 ①、适应性(能动的适应)②、复合性(多种因素的影响) ③、变化性(一生不断变化)④、多样性(个体群体之间的差异) ⑤、累积性(学习、代际传承) (3)行为的种类 ①依范围,分为「广义的行为」、「狭义的行为」。 ②依先天或后天,分为「本能的或天赋的行为」、「适应行为」。 ③依行为的功能,分为「生理行为」、「精神行为」、「情绪行为」、「社会行为」。 ④依是否符合常模、社会规范,分为「正常行为」、「偏差行为」。 (4)正常和异常,一般有以下划分标准: ①、要符合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规范,或与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行为相似或一致。如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组建家庭、生儿育女等。 ②、要符合人类行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一般发展规律,而且发展良好。如从弃老到尊老养老等。 ③、行为要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发展是平衡的、和谐的。如上学“适龄儿童”、天才儿童班等。 但是在这里要强调的是,我们对行为的正常和异常的划分并不代表价值判断,不意味着异常的行为就是不好的、有问题的。 2、环境

(1)涵义 环境只是任何一个中心事物周围与此事物密切相关的客观存在。 (2)分类 ①自然环境,是指与人类生存发展相关的地球表层各个自然因子的总和,即人们通常所泛指的自然界。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最根本的条件。 A主要由大气、水体、岩石、土壤、生物5大因子组成。 B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a.自然环境提供了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 b.自然环境影响社会发展速度 c.自然环境影响人们的心理、行为、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习惯。 d.人类行为改变自然环境面貌。 e.科技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影响自然资源的利用。 f.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平衡。 ②社会环境 A、定义(广义):是指由人类自身能动行为作用外化而成的人类生存发展条件的总和。 社会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及作用机制,比自然环境要复杂得多。 B、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的关系 人类行为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下的产物,个体通过行为适应和改变环境来满足自身需要。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包括:「个人生理状态」、「心理状态」、「物质环境」、「社会环境」 生理因素是基础,心理因素是核心(动机和动力),环境因素是根本。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因素有着决定性影响。 第一、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环境影响个人行为的定则:自出生至幼儿期,环境的影响最大。 第二、个人必须适应环境,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学习社会环境所赞许的行为。 第三、个人对社会环境有一定影响。 第四、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相对而言,在许多情况下社会环境对

(完整版)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期末重点考点

一、导论 1、人类行为:是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而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社会环境:指由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如生物遗传、心理状态以及社会过程等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社会系统。 2、人类行为特点 ①适应性。人类行为能够而且必须适应社会环境并且作出反应。 ②多样性。复杂,变化出现在多个方面,既有外显行为,又有心理行为。 ③变化性。变化持续不断,变化除了依靠自身生理结构机能外,还必须受到社会生活条件的制 约。 ④可控制性。人类的有意识性。 ⑤整合性。单一学科无法对其进行全面的描述。 3、影响人类行为的社会环境因素 ①生物过程 ②心理过程与人格心理 ③社会化过程 4、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研究取向 ①心理学取向(强调学习,因为学习是改变人类行为的关键) ②社会学取向(使用互动理论来解释人类行为,人们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社会角色,进而通过社 会化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 ③文化人类学取向(用文化解释人类行为的变化) ④行为科学取向(综合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知识来研究) ⑤社会工作取向(运用整体观点来理解人类行为) 5、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研究基本假设 ①人类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都会产生关键性的行为变化 ②社会环境可以改变人类行为 ③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类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 二、人类行为理论 1、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心理社会危机主要任务 ①婴儿前期:0~1岁,信赖VS不信赖。学习相信别人满足自己生理上的需要。社会化代理人是母亲和照顾者。 ②婴儿后期:1~3岁,自主行动VS羞怯怀疑。学习独立行动。社会化代理人是父母。 ③学前期:3~6岁,自动自发对退缩内疚。试着去做并非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同时还有强烈求知欲。代理人是父母及其家人。 ④学龄期:6~12岁,勤奋进取VS自贬自卑。努力学习以获得勤奋感。代理人教师和同伴。 ⑤青少年时期:12~20岁,自我统合VS角色混淆。建立起基本的社会及职业认同。代理人是同 伴。 ⑥青年期:20~40岁,友爱亲密VS孤独疏离。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友谊关机、爱及伴侣的感觉。 代理人是配偶、情人以及一些比较亲近的朋友。 ⑦中年期:40~65岁,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致力工作,赡养老人,照顾子女。代理人是配偶、 子女和文化规范。 ⑧老年期:65岁以上,完美无缺对悲观绝望。回忆过去,感到满意或者失望。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1.人在环境中:这是一种系统论的观点,它将个体遇到的问题与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结合起来, 反对将问题单独归因于个体特质或某一外在因素的简单化观点,而从整个生态系统(包括生理系统、心理系统、社会系统、自然系统)着眼,寻找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资源。 2.“人在环境中”这一理念启发社会工作者关注以下三个相互关联的领域:①关注个人并寻 求提高其解决问题、应对环境和发展自身的能力;②关注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把人和他们所需要的资源、服务和机会连接起来;③关注环境并在必要的时候改革环境,使之更有效地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 3.生态系统理论:又称为社会生态系统论,它把人类成长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如家庭、 机构、群体、社区等)看作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即人的生存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这种相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 4.生态系统具有层次性,它可以分为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 5.时间是影响人类行为的重要环境变量。 6.生命历程是指在人的一生中随着时间变化而出现的受到文化和社会变迁影响的年龄层级 角色和生命时间序列。 7.多元年龄观包含生物年龄、心理年龄、社会年龄三个基本维度。 8.性别包括生物性别、社会性别、性行为性别三个基本层面。 9.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①遗传的影响;②母亲对胎儿的影响;③父亲对胎儿的影响;④环 境对胎儿的影响。 10.母亲的自身条件对胎儿的影响:①母亲的年龄;②体重;③身高;④孕史 11.环境对胎儿的影响:①孕妇体内环境和物理环境对胎儿的影响;②职业环境与不良嗜好对 胎儿的影响;③家庭与社会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12.在帮助意外怀孕的女性上,社会工作者可以承担许多角色,比如使能者、教育者、中介者 和倡导者的角色。 13.人口性别比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衡量男女两性人口数量是否均衡的标志,国际上一般以某一 个国家或地区某一时刻每100个女性人口相对应存在的男性人口的数值来表示。 14.国际公认的出生婴儿性别比在102-107之间。 15.我国出生性别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①家庭内部对男性的偏好;②社会保障体系的滞后; ③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④医疗技术手段发展带来的副作用。 16.中国被视为世界上生育“男孩偏好”最为强烈的国家之一。 17.婴幼儿期是动作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18.婴儿的基本情绪包括愉快、兴趣、愤怒和恐惧 19.情绪与情感对婴幼儿成长的意义:①情绪情感是婴儿适应生存的重要心理工具;②情绪情 感是婴儿心理活动的激发者和驱动器,支配、制约着婴儿的心理活动,婴儿的活动情绪色彩很浓;③情绪情感可促进、推动或抑制、延缓婴儿的认知加工过程;④情绪情感是婴儿人际交往的有力手段。 20.狭义上的依恋:特指婴儿与其看护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表现为婴儿和看护人之间相互影响 和渴望彼此接近,主要体现在母亲和婴儿之间。 21.依恋形成的标志: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即认生,6-8个月时 22.依恋的类型:①A型:焦虑——回避型依恋;②B型:安全性依恋;③C型:焦虑——反 抗型依恋;④D型:紊乱型依恋 23.依恋的影响因素:①抚养方式;②婴儿气质;③亲子早期互动;④母爱剥夺 24.家庭成员虐待的类型:①身体虐待;②性虐待;③精神虐待;④忽视 25.忽视:严重地或长期地、有意或忽略了儿童的基本需要(例如足够饮食、衣服、住宿、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