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公民行为
组织行为学(上)课件 第五章 组织公民行为管理

引例
组织承诺
心理契约
组织公民行为管理策略
第3 页
困 惑
请您思考
小王说的有道理吗?在公司里,我们究竟要做一个踏踏实 实的好战士,还是要做一个演技高超的好演员呢?真正的提高 自己和引起别人足够的重视与尊重相比,哪一个更重要呢?
一、组织承诺的概念
组织承诺
心理契约
组织公民行为管理策略
第4 页
感情承诺
员工对组织的感 情依赖、认同和 投入。
全面的人事关系 主观的内隐的条件约定
四、违背及管理策略
组织承诺
心理契约
组织公民行为管理策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 12 页
1 心理契约违背
心理契约违背是一个主观的经历,指一方认识到另一 方没有实现自己的诺言,不管心理契约违背是否真的发生, 只要感知到心理契约违背,对行为的负面影响就会产生。
敬业是遵守心 理契约的表现
四、违背及管理策略
组织的 影响因素
组织公民行为管理策略
组织因素
政策公平感 组织文化 可依赖性 组织气氛 支持性
个体因素
年龄 资历 教育程度 性别 种族
第5 页
三、组织承诺的作用
组织承诺
心理契约
组织公民行为管理策略
第6 页
1 组织承诺对个人的作用
项目
组
低
织
承
诺
中
水
平
高
对个人的影响
正面作用
负面作用
增强个人创造力、创新及创作
组织承诺
心理契约
组织公民行为管理策略
第 13 页
2 心理契约违背的管理策略
1 组织文化
2 防范机制
3 违背补救
组织公民行为是竞争优势的一个来源

18 e—u 4) fa。 统 一起 来 。 ra 将 组 织公 民行 为 定 义 5 r nm 9r — f 9 f e Ogn
为 “ 能直 接 和 明确 地 受到 组 织 的 正 不
C ispBhv r i n i eai ,简称 om 即为其 中 t h z o c 他们认 为 , 织公 民行 为是 一种 有利 组
织行 为 学 发展 的 必 然 结 果 。 组 织 公 民行 为的概 念 最 早 可 以
之一 。组 织公 民行 为理 论 的提 出是 组 于 组织的 角 色外行 为和 姿 态, 既非正 式报 酬 系统 承 认 、 自主 的 个人 行 为 , 式 角 色所 强调 的 , 不是 劳 动 报 酬 合 有 利 于 组 织 有 效 性 的 个 人 行 为 ” 也 同 所 引 出的 , 而是 由一 系列 非 正 式 的
—
个 空 壳 c—fia r —fBr r i bc f e b (an d t t f a
—
高组织效 能。 来 Btrn 后 e n 等人将 Kt ea az 事项 外 , 会经 常 自动 自发付 出额外 还
和 Kh 提 出 的 “ 织 公 民 ” 念 的 第 an 组 概 心 力, 去从 事一 些直接 、 间接 有利 于
C et r I 1 8 rf n 2 ) fa。 Kt h se e u r _f 95 m 7e I az
和 K h 在 16 an 6年提 出 了“ 9 组织公 民” 三 种 行 为 称 之 为 “ 织 公 民行 为 ” 并 组 织的事情 。第二 , 组 , 一种 自我 裁量的 的概 念 , 并提 出有 效的组织应 该有三 把 它定义为职 务外行 为 , 要指 对帮 自动 自发 行 为 。 第三 , 主 组织 公 民行 为
培养90后高校大学生的组织公民行为

培养90后高校大学生的组织公民行为摘要:社会转型时期,经济体制的变革,全球化的加速进程,西方文化的渗透,使得90后大学生与60、70后相比,在世界观、价值观和各种行为方式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他们在学校自发产生的利他行为、爱护公物、团结友爱等组织公民行为较少。
本文从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因素谈起,探讨培养90后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90后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培养策略九十年代后出生的大学生,由于其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社会转型期间的各种变化对其影响非常大。
因此,他们在学校自发产生的利他行为、爱护公物、团结友爱等组织公民行为与六、七十年代大学生相比较少。
然而,大学生的学校组织公民行为与其综合素质的提高、职业生涯发展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为此,本文欲从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因素谈起,探讨培养90后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的具体策略。
一、高校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的涵义国内外文献研究资料显示,国外高校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组织公民行为与大学生发展,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因素,组织公民行为与教师绩效评价等方面。
而国内专家主要从高校教师的角度研究组织公民行为,而对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在目前国内外文献资料中涉及较少。
结合有关研究,为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下一个操作性定义,即在高等学校求学的大学生除履行角色行为之外,自觉自愿表现出来的利他主义、助人行为、殷勤有礼、公民道德、遵纪守法、忠诚乐群、诚实守信、团结互助、自我发展、资源保护等自发性的亲学校行为。
二、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因素1、学生自身的因素学生是组织公民行为的主体,学生的个体因素对组织公民行为影响最大。
目前关于学生个体的因素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角色感知,有研究表明,角色感知和一些组织公民行为与维度显著相关,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都和热情、文明礼貌、集体主义精神显著负相关,但是和尽职尽责与公民美德却不相关。
二是个性特征,学生自身的个性特征间接影响组织公民行为,Organ和Ryan 利用“大五”人格类型问卷和组织公民行为量表进行研究,元分析结果表明责任性、相容性与组织公民行为并无显著的相关性;George和Brief的研究表明,个性因素是组织公民行为的间接影响因素,而态度指标能对个性与组织公民行为间的相关性做出解释,即态度变量是两者的中介变量。
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摘要:组织公民行为是指在组织正式的薪酬体系中尚未得到明确或直接确认的行为,但是就整体而言是有益于组织运作的行为的总和。
对于组织公民行为各个方面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文章在对现有文献进行结构性梳理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影响组织公民行为因素。
关键词:组织公民行为;组织承诺;心理契约1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通常认为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达到Barnard(1938)提出的“想要合作的意愿”。
Katz(1964)提出组织有效运作依赖于员工的三类行为,其中涉及员工的自发行为,包括合作的行为、保护组织系统的行为和提高组织外部形象的行为等。
随后,Kahn、Katz(1966)提出“组织公民”的概念。
Bateman和Organ(1983)根据Katz的观点,将这种自发行为定义为“公民行为”。
Organ(1988)正式将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OCB)定义为组织正式的薪酬体系中尚未得到明确或者直接的确认,但就整体而言有益于组织运作的总和。
随后,Organ(1997)对于OCB给予了重新定义,认为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能够对组织的社会和心理环境提供促进和增强的行为,与关系绩效相统一。
Berman(2004)研究认为组织公民行为是员工自主决定的,不与特殊的任务和工作要求相关联的,可以改善消费者与组织员工关系、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以及竞争力的一种员工工作角色以外的行为。
2影响组织公民行为的因素目前,对于影响组织公民行为的因素的研究主要是从员工个体特征、工作任务特征、组织特征和领导行为特征四个方面进行的。
2.1员工个体特征①工作满意度。
Organ和Bateman(1983)研究发现,工作满意度与组织公民行为相关,工作满意度影响组织公民行为中的利他行为;Organ和Ryan(1995)认为工作满意度、公平感和组织公民行为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Berkowitz和Connor(1996)提出员工在积极地情绪状态下出现组织公民行为如利他行为的可能性比较大,反之,可能性较小;陈曦(2003)基于文献研究提出,工作满意度与组织公民行为呈正相关关系。
组织公民行为 组织公民行为的类型影响及其管理策的论文

组织公民行为组织公民行为的类型影响及其管理策的论文组织公民行为的类型影响及其管理策的论文摘要:通过梳理文献,本文总结出四类组织公民行为(OCB),分析了它们的影响因素和潜在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
这些研究有利于管理者正确识别和处理不同类型的组织公民行为。
利他性OCB 责任性OCB 工具性OCB 被迫性OCB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组织公民行为是个体变量和情景变量交互作用的产物,是员工的自愿、积极行为,然而,研究表明,并非所有的组织公民行为都是如此,如受印象管理动机驱使而展现满足私利的“虚假组织公民行为”,迫于领导的辱虐管理而表现出非自愿的“强制性公民行为”。
因此,现实中员工展现组织公民行为的动机或诱因是不同的,所产生的后果也不尽相同,需要管理者加以区分并正确对待。
为帮助管理者识别和处理不同类型的组织公民行为,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和管理实践总结,提出四类不同类型的组织公民行为,分析四者的影响因素及潜在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
一、组织公民行为及其分类组织公民行为概念最早由Organ (1988)正式提出,指个体自由决定的、没有直接或明确地被组织正式奖励系统所承认、但在总体上能提高组织机能的行为。
类似的概念包括亲社会组织行为、组织自发行为、关系绩效等。
根据定义,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有利于组织的角色外行为,既非正式角色所强调,也不是正式的劳动合同所要求,而是由一系列非正式的合作行为所构成。
非工作角色要求、不在考核与奖励范围之内、有利于组织机能构成了Organ(1988)组织公民行为概念的三个特征。
后来,Organ又进行了修正,认为组织公民行为类似于Borman & Motowidlo所提出的关系绩效,是指能够对构建完成任务绩效的社会组织心理环境提供支持的行为。
本文通过研究将组织公民行为归纳为四种类型:1.基于个性的利他性组织公民行为在组织公民行为和其他角色行为研究之初,学者们就指出个性是组织公民行为的有效预测变量。
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现状

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现状摘要:组织公民行为对组织的重要性已得到许多研究的支持。
本文在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包括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发展、维度、测量工具,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组织公民行为、维度、前因变量、结果变量自从Dennis Organ等学者在1983年第一次提出“组织公民行为”(OCB)这一概念,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学术界对于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日益深入,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本文拟对有关组织公民行为的理论和研究做一个简要的介绍,并对于完善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提出几点建议。
1、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发展组织公民行为理论的提出是组织行为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1938年,Barnard提出,组织是合作力量的联合体,员工的合作意愿对正式结构是一个关键因素,否则正式结构就成了空壳[1]。
Organ认为,Barnard的“合作的意愿”与Roethlisberger和Dicksion(1964)对霍桑实验中“非正式组织”的研究都包含了组织公民行为思想的精髓,可谓组织公民行为研究的溯源。
1964年,Katz提出组织有效运作依赖于员工的三类行为,其中涉及员工的自发行为,包括合作的行为、保护组织系统的行为和提高组织外部形象的行为等[2]。
而后,Katz和Kahn (1966)又区分了角色内行为和自发行为的不同,并强调了主动保护组织和资产、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改善建议、为了应付额外工作所形成的自我发展以及与同事协调合作等行为,这些行为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3]。
Bateman和Organ(1983)根据Katz的观点,将这种自发行为定义为“公民行为”,认为公民行为是未有正式工作说明,但是为组织需求的行为[4]。
1988年,Organ正式提出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的概念,将其定义为“在组织正式的薪酬体系中尚未得到明确或直接的确认,但就整体而言有益于组织运作成效的行为总和”。
组织公民行为论文

组织公民行为论文摘要:组织的发展需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员工出现偏差行为除了员工个体特质的因素外,更多地是组织本身的原因。
作为管理者,营造情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
只要合适的引导,可以管理和控制员工的行为。
在组织中,总是会有一些员工的行为让我们觉得很窝心或很温暖,如公司中有的员工会很热心帮助新同事了解公司业务,主动替上司分忧解难,对公司/部门的改善提出建设性意见等,即使这些工作不在他们的工作职责范围内也积极去做;同时大家也会发现组织中有的员工蓄意拖延工作时间,破坏公物或者偷窃组织财物,传播谣言、指责同事,更有甚者辱骂或抨击同事、性骚扰等。
这两种截然相反行为,前者被称为“组织公民行为”,后者被称为“工作场所越轨行为”。
一、组织公民行为1.组织公民行为的内涵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OCB)概念最早是由Organ在1988年正式提出的,是指个体可自由决定是否实施,不被组织正式奖励系统直接或明确地承认,但在总体上能够提高组织机能的行为,比如顺从组织、帮助同事、自愿加班等。
但后来他认为上述定义并不确切,因为在研究中发现组织公民行为和职务要求的行为其实有一些交叉重叠的部分,因此在1997年Organ对原先的定义进行了修正,将OCB与Borman和Motowidlo(1993)提出的“周边绩效”概念相联系,重新将组织公民行为定义为一种“有助于保护和改善那些支持任务绩效完成的社会和心理的行为”。
研究者对组织公民行为的维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综合现有文献,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是七维度分类,即帮助行为、运动家精神、组织忠诚、组织遵从、个人首创、公民道德和自我发展。
2.组织公民行为产生的动机以往对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大多注重积极的内涵,它被假定起源于在个体内令人想要的影响力、他们的工作团队或是他们的组织。
但是现有的研究表明,员工的领导在进行绩效考核的时候经常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考虑员工的“角色外行为”,往往认为组织公民行为多的员工就是好员工,认为他们更有奉献精神。
组织公民行为研究进展

组织公民行为研究进展作者:徐祺祺来源:《学业》2019年第03期摘要:组织公民行为是指有益于组织,但组织正式的薪酬体系中尚未得到明确或直接确认的行为。
个体、组织、社会等因素能够对组织公民行为产生影响,组织公民行为可以作用于个体或组织绩效。
目前在组织公民行为领域出现的最新研究动态包括:特定群体的组织公民行为、组织公民行为的负面作用、不同情境下的组织公民行为。
根据新的研究方向及其相互关系,可进一步深入研究组织公民行为。
关键词:组织公民行为;组织承诺;工作绩效;虚拟社区一、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一)组织公民行为的提出最早,Barnard认为群体内的合作意愿不足以囊括组织目标所必需的全部因素,而组织正式结果是组织活动的结果[1]。
1988年,Organ为组织公民行为给出了明确的定义:由员工自发进行的,在组织正式的薪酬体系中尚未得到明确的承认,但就整体而言有益于组织运作效能的行为的总和[2]。
(二)组织公民行为的维度组织公民行为的特征维度有二维、三维等不同说法。
但采纳较多的还是Organ所提出的五维结构,即:(1)利他行为,帮助处理工作中發生的问题;(2)文明礼貌,对别人表示尊重的礼貌举动;(3)运动员精神,员工在非理想化的环境中坚守岗位的一种意愿行为;(4)责任意识,尽心尽责对待工作;(5)公民美德,积极参加和自觉关心组织各项活动[3]。
(三)组织公民行为的测量最早的量表是从访谈中获取,如编制包含利他行为和一般性顺从两个因素的组织公民行为量表,这是最早的组织公民行为量表。
或者利用其它较为成熟的行为量表,制定在不同工作背景下使用的测量工具。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Organ开发的五维量表[3]。
二、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因素(一)个体因素员工的满意感、组织承诺和公平感对组织公民行为有显著的影响。
就工作满意度而言,员工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出现组织公民行为的可能性较大,而在消极的情绪状态下出现组织公民行为的可能性较小。
员工对领导的信任、组织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各个维度都有着显著正相关,其中员工对领导的信任与总体组织公民行为又密切关系[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公民行为理论基础
1.需求是有层次的 2.只有在满足低层的需求之后才能晋升为高 层次的动机。 例:铁人王进喜,雷锋等,他们是组 织公民行为的最好例证,这种行为定不是 交换为目的,而是为了实现自己对价值的 追求。
组织公民行为维度
维度 利他行为 文明礼貌
主要内容 助人行为 对别人表示尊重的礼貌行为
组织遵从
从内心接收接受组织规章制度组织程序和文化习俗。
个体主动性 组织成员的行动超越了本职要求,主动与其他组织 成员沟通以提高个体和组织的效能 自主进取 公民美德 自觉增进知识技能和为组织做贡献的能力。 组织成员作为公民,所承担的责任。
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
组织公民行为充当了组织运行的润滑剂,减少人际矛
支持性领导、变革型领导特征与组织公民行为 之间存在正向关系。此外,领导—下属交换也与组 织公民行为存在相关性。领导者的率先垂范作用对 下属的组织公民行为表现也十分重要。
组织公民行为实例
重庆市拥有一家2000多名职工的第五棉纺厂,厂里 的黄厂长办事果断,敢罚敢管。起初虽然起到了一定的 效用,但时间长了,对工人的要求越来越苛刻,工人的 生产效率越来越低,经营状况越来越差,上级主管部门 免去了黄厂长的职务,调一个姓李的新厂长接替他。李 厂长进厂后首先到车间跟班劳动。征求车间干部和普通 工人的意见。工人们说:“谁不希望把五棉搞上去啊, 但厂长应信任我们,不要把我们当犯人一样待!”“这 样狠罚工人,比资本家还资本家!”干部们说:“职工 收入低,困难很多,领导应关心他们的疾苦,把严格管 理与感情激励相结合。”李厂长召开厂长书记办公会, 随后又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宣布自己的施政方针—“严 格管理加微笑管理。在五棉让工人做安排,让五棉充满 爱。”他说到做到。
组织公民行为实例
在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的同时,每天早晨上班时他 和其他厂领导在厂门口迎接厂职工,下班后进行家庭 访问,了解各层职工的困难和要求。工厂规定:坐班 车,干部自带板凳,把座位让给一线工人;分房子, 一线工人加两分;分煤气罐的标准,工人10年工龄, 干部12年工龄。中秋节时,组织单身职工赏月晚会, 每个单身宿舍都装上了吊扇;春节时,又召开退休工 人座谈会。与此同时,在全厂开展了“爱党、爱国、 爱人民、爱劳动、爱公物”的五爱竞赛,党员带头, 群策群力,不仅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私拿公 物的现象大为减少,年终时不仅还清了260万欠款,而 且盈利480万元!
在工作特征因素方面,研究者们主要发现的是 任务反馈、提供内在满意度的工作任务与组织公民 行为之间存在正向关系,工作任务的重复单调性与 组织公民行为之间存在负向关系。
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因素
有研究表明员工感知到工作情境中具有符合社会 期望的价值观以及激励性的工作特性与组织公民行为 之间存在正向关系,这些组织价值观包括尊重员工、 注重质量、提倡参与、鼓励创新和重视作。
组织公民行为实例
职工收入大幅度提高,劳动积极性更加高涨,干 群之间、职工之间形成了和谐、融洽、宽厚、团结的 气氛。12月6日停电,中班停产。下午2:15提前供电, 工厂来不及通知,工人们自动来厂上班,有些不当班 的工人也来了,不到半小时全厂3万多纱锭全部转动起 来。 工人搞气流纺纱生产线,缺100万元资金,工人 们自动集资,有的职工为此卖掉了高档电器。结果第 二年利税突破千万元大关,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李厂 长把这种工作方法概括为“以爱为核心的第一要素工 作法”。
能提升同事和管理者的生产力。
自愿合作行为能使组织更有效率的利用资源,减少不
促进团队成员之间及跨团队的工作协调沟通。 过创造一个使人更加愉快工作环境,从而吸引和保留 高素。 质的员工提升组织绩效的稳定性,增强对环境变化的 适应能力。
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因素
研究者们普遍发现的是五大人格中的因素--责任 感因素对某些形式的组织公民行为具有预测作用。研 究证实个体的态度变量中有一些变量与组织公民行为 之间存在着较为强烈和稳定的关系。
组织公民行为
组织公民行为概念形成
目录
组织公民行为的理论基础 组织公民行为维度 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 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因素
组织公民行为概念形成 20世纪30年代后 期巴纳德提出:对整 个组织系统而言,组 织中的每一个个体的 合作意愿是不可或缺 的。
组织公民行为概念形成
卡茨 和 卡恩提出一个组织要高效的工作,员 工的行为必须满足下列三种情况: 1.员工必须参与并且留任在组织中 2.员工的行为必须符合组织特定角色的要求 3.员工在获得超越角色要求的组织目 标时,必须具有创新及自发性行为
指出文中哪些行为是组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民行为? 厂长采用何种方法强化了这种行为?
谢谢
运动员精神 员工在非理想化的环境下毫无抱怨坚守岗 位 严肃认真,尽心尽责地对待工作 责任意识 公民美德 积极参加和自觉关心组织各项活动。
组织公民行为维度
维度 主要内容
助人行为
包括自愿帮助他人,预防工作有关问题的发生
运动员精神 毫无怨言地容忍工作带来的,不可避免的不方便和 负担的一种意愿 组织忠诚 维护组织声誉,保护组织资源,提高组织魅力,推 动组织发展等。
组织公民行为理论基础
施恩定义了心理契约理论:在组织中,每 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以及其他人之间,在任 何时候都存在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一整套期望。 心理契约的违背会对组织成员的态度和行为造 负面的影响,例如离职率的 提高,工作业绩的降低。
组织公民行为理论基础
亚当斯于1965年提出的一种激励理论。 基本观点: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 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取得报酬的绝对 量,而且也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 相对量。程序公平有利于强化公 民组织行为。
组织公民行为概念形成
1983年美国学者奥根基于上述的第三种行为 提出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即把这种员工自愿作 出的行为,这些行为没有直接而明确的获得组织 报酬系统认可,但从整体上提高了组织的效能。
组织公民行为理论基础
基于亚当.斯密的交换学说,乔治.霍曼斯 认为,人们的一切社会活动,不论是物质还是 非物质生活,都是一种交换活动。 个体与组织存在一种社会 交换关系,而非单纯的物质经 济交换,有些行为会超出工作 角色的要求来回报组织,信任 是社会交换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