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分类学教学大纲

植物分类学教学大纲
植物分类学教学大纲

植物学(下册)(植物分类学)

引言(1学时)

一、植物界的分类

二、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和命名

三、拉丁文简介

第一章藻类植物(Algae)(5学时)

教学目的:了解藻类植物的分类依据和代表植物;各类群形态特征和生活史的主要特点。

教学重点:各类群的形态结构及生活史特点。

第一节藻类植物的概述

一、藻类植物的一般特征

二、藻类植物的分类依据

第二节蓝藻门

一、蓝藻门的代表植物

色球藻属(Chroococcus);颤藻属(Oscillatoria);念珠藻属(Nostoc);鱼腥藻属(Anabeana)

二、蓝藻门的系统地位

第三节绿藻门

一、绿藻门的一般特征

二、绿藻门的代表植物

衣藻属(Chlamydomonas),团藻属(Volvox):形态结构及生活史

水绵属(Spirogyra):形态结构(丝状体)及接合生殖

石莼属(Ulva),轮藻属(Chara) :形态结构及生活史

三、绿藻门的系统地位

第四节红藻门

一、红藻门的一般特征

二、红藻门的代表植物

紫菜属(Porphyra):形态结构及生活史

三、红藻门的系统地位

第五节褐藻门

一、褐藻门的一般特征

二、褐藻门的代表植物

水云属(Ectocarpus):形态结构及生活史。

海带属(Laminaria):形态结构及生活史。

三、褐藻门的系统地位

第二章菌类(Fungi)(略讲)

第三章地衣植物(Lichens)(略讲)

第四章苔藓植物(Bryophyta)(3学时)

教学目的:了解苔藓植物的分类依据和代表植物;各类群代表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史特点。

教学重点:各类群代表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史特点。

第一节苔纲(Hepaticae)

一、苔纲的一般特征

二、苔纲的代表植物

地钱属(Marchantia):地钱目的常见植物地钱(Marchantia polymorpha). 生活史主要阶段的形态结构及生活史的特点.

第二节藓纲(Musci)

一、藓纲的一般特征

二、藓纲的代表植物

葫芦藓属(Funaria):真藓目的常见的藓类.

以葫芦藓(F. hygrometrica)为代表说明形态结构及生活史的特点。

第三节苔藓植物小结

一、苔藓植物对陆地生活的适应

二、苔藓植物的起源与演化

三、苔藓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经济意义

第五章蕨类植物(Pteridophyta)(3学时)

教学目的:了解蕨类植物的分类依据和代表植物;各类群代表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史特点。

教学重点:各类群代表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史特点。

第一节维管植物

一、维管植物的特征

二、中柱类型

三、维管植物的分类

第二节蕨类植物的特征

一、蕨类植物的一般特征

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

三、蕨类植物的生活史

四、蕨类植物的分类系统

第三节蕨类植物的分类

一、石松类(Lycophytina)

一般特征和代表植物

分为石松目(Lycopodiales)和卷柏目(Selaginellales)。

1.石松目;

2.卷柏目

二、木贼类(Isoephytina)

一般特征和代表植物

木贼属(Hippochaete)问荆

三、真蕨类(Filicophytina)

一般特征和代表植物

现存蕨类植物中最繁盛,分为厚囊蕨纲、原始薄囊蕨纲、薄囊蕨纲。

水龙骨目:蕨类植物最大目,占现存蕨类植物的95%。

第四节蕨类植物的起源和演化

一、蕨类植物的起源

二、蕨类植物的演化

第六章裸子植物(Gymnosperm)(4学时)

教学目的:了解裸子植物的分类依据和代表植物;各类群代表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史特点。

教学重点:各类群代表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史特点。

第一节裸子植物的一般特征

第二节苏铁纲(Cycadopsida)

一、一般特征

二、代表植物:苏铁(Cycas revoluta).

第三节银杏纲(Ginkgopsida)

一、一般特征

二、代表植物:银杏(Ginkgo biloba)。

第四节松柏纲(球果纲)(Coniferopsida)

一、松柏纲的主要特征

二、松柏纲植物的生活史(以松属为代表)

孢子体、雄配子体、雌配子体、传粉与受精、种子

三、松柏纲的分类及代表植物

(一)松科(Pinaceae)

1.科的特征

2.代表植物

松属植物(Pinus)

(二)杉科(Taxodiaceae)

1.科的特征

2.代表植物

杉木属、水松属、水杉属等。

(三)柏科(Cupressaceae)

1.科的特征

2.代表植物

侧柏属、柏木属、圆柏属等。

第五节红豆杉纲(Taxopsida)

一、一般特征

二、分为罗汉松科、三尖杉科和红豆杉科。

第六节买麻藤纲(Gnetopsida)

一、一般特征

二、分为麻黄科、买麻藤科和百岁兰科。

第七节裸子植物的起源与进化

第七章被子植物(Angiosperm)(11学时)

教学目的:了解被子植物的分类依据和主要的科、属、种;了解主要的分类系统。教学重点:被子植物的分类依据和主要的科、属、种。

第一节被子植物的一般特征

第二节被子植物的分类原则

第三节被子植物的分类

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物纲

一、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

(一)木兰科(Magnoliaceae)

1.木兰科的特征

2.木兰科的主要属种

木兰属(Magnolia):荷花玉兰、玉兰、辛夷、厚朴

含笑属(Michelia):含笑、白兰

3.木兰科的原始性

木兰目是被子植物中最原始的1个目。

(二)樟科(Lauraceae)

1.樟科的特征

2.樟科的主要属种

樟属(Cinnamomum):樟、阴香、肉桂

木姜子属(Litsea):山苍子

3.樟科的系统位置

樟目是由木兰目起源较木兰目进化的类群。

(三)毛茛科(Ranunculaceae)

1.毛茛科的特征

2.毛茛科的代表属种

毛茛属(Ranuculus):毛茛,石龙芮。

3.毛茛科的系统位置

毛茛科是草本多心皮类最原始的类群,由木兰科单独演化而来。

(四)桑科(Moraceae)

1、桑科的特征

2、常见属种

桑属(Morus): 聚花果。桑(M. alba)

无花果属(榕属)(Ficus):隐头花序。榕树(F. microcarpa)。

构属(Broussonetia):头状花序。构树(B. papyrifera)。

3、系统地位

克郎奎斯特系统和塔赫他间系统认为荨麻目起源于金缕梅目。

(五)蔷薇科(Rosaceae)

1、蔷薇科的特征

2、蔷薇科的分类

本科根据心皮数、胚珠数、子房位置和果实类型分为4个亚科。

(1)绣线菊亚科:蓇葖果。绣线菊属

(2)蔷薇亚科:聚合瘦果。蔷薇属,悬钩

(3)苹果亚科:梨果。梨属

(4)梅亚科:核果。桃属,李属,杏属

3、蔷薇科的系统位置

蔷薇目与毛茛目有明显的联系。蔷薇科的绣线菊亚科的离生心皮及蓇葖果与毛茛科的形态结构相似。

(六)豆目(Fabales)

本目根据花的形态及花瓣排列方式,可分为3科。

1. 含羞草科Mimosaceae:花冠辐射对称,花瓣镊合状排列,雄蕊多或少,分离或合。

2.苏木科Caesalpiniaceae:花冠稍两侧对称,但非真正蝶形花冠,最上一瓣最小,位于最内(上升覆瓦状排列),雄蕊常为10,分离。

3.蝶形花科Fabaceae:花冠两侧对称,蝶形花冠,最上一瓣最大,称旗瓣,位于最外(下

降覆瓦状排列),雄蕊10,常为(9)+1的两体雄蕊,少为分离或下部稍合生。

(七)大戟科(Euphorbiaceae)

1、大戟科的特征

2、常见属种

大戟属(Euphorbia): 一品红。

蓖麻属(Ricinus):蓖麻。

乌桕属(Sapium):乌桕。

橡胶属(Hevea):橡胶树。

3、系统位置

Cronquist系统中大戟目来源于卫矛目,共属蔷薇亚纲。塔赫他间系统中大戟目与锦葵目关系密切,共属五桠果亚纲。Engler系统中大戟科列入牛儿苗目。

(八)菊科(Compositae)

1、菊科的特征

2、菊科的花冠类型

筒状(两性,辐射对称,5裂相等).

舌状(两性,两侧对称,结合)

两唇形(两性,两侧对称,上唇2裂,下唇3裂).

假舌状(雌性,两侧对称,3裂).

漏斗状(无性,两侧对称,5-7裂不等).

3、菊科的分类

本科根据花冠类型的不同、乳汁的有无,分为2个亚科。

1.筒状花亚科: 向日葵属(Helianthus):向日葵(H. annuus)

2.舌状花亚科: 蒲公英属(Taraxacum):蒲公英(T. mongolicum)

4、菊科的系统地位

菊科是一个较进化的科,是被子植物的最大科。

二、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

(九)百合科(Liliaceae)

1、百合科的特征

2、百合科的常见属种

百合属(Lilium):百合(L.brownii),卷丹(https://www.360docs.net/doc/b4514494.html,ncifolium)

贝母属(Fritillaria):川贝母(F.cirrhosa),浙贝母(F.thunbergii)

葱属(Allium):葱(A.fistulosum),蒜(A.sativum),韭(A.tuberosum)

3、百合科的系统位置

在克郎奎斯特系统中,百合目的虫媒花类群和风媒花类群起源于共同的远祖,并比风媒花类群进化。

(十)禾本科(Gramineae)

1、禾本科的特征

2、禾本科的分类

本科通常分为2个亚科,竹亚科和禾亚科。

(1)竹亚科(Bambusoideae):秆为木质,乔木或灌木状。

代表属种:刚竹属(毛竹属)(Phyllostachys),毛竹(P.pubescens)

(2)禾亚科(Agrostidoideae):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秆常为草质。

代表属种:小麦属(Triticum),小麦(T.aestivum)。

稻属(Oryza),稻(O.sativa)。

玉米属(Zea),玉米(Z. mays)

3、禾本科的系统位置

禾本科是风媒植物高度发展的最终阶段。

第四节被子植物的起源与系统发育

一、被子植物的起源

1.起源时间化石证据不多,大多为推论性结论。

(1)古生代起源说。

(2)白垩纪(或晚侏罗)起源说。

2.发源地

(1)高纬度起源说。

(2)中低纬度起源说。

3.可能的祖先

(1)多元说。

(2)二元说。

(3)单元说。

4.单子叶植物的起源

(1)水生莼菜类起源说。

(2)陆生毛茛类起源说。

二、被子植物的系统演化及主要分类系统

1.系统演化的两大学派

(1)恩格勒学派:假花说理论。

(2)毛茛学派:真花说理论。

2.被子植物的主要分类系统

(1)恩格勒分类系统:植物分类史上最早的自然分类系统。

(2)哈钦森分类系统

(3)塔赫他间分类系统

(4)克郎奎斯特分类系统

植物系统分类学模拟练习题(DOC)

植物系统分类学模拟练习题 一、 填空题 1. 颤藻属植物体形态是 丝状体 ,细胞的原生质体可分 中心 质和 周 质两部分,繁殖方式为 形成藻殖段 。 2. 发菜的植物体形态是 丝状体 ,繁殖方式为 形成藻殖段 。 3. 衣藻隶属 绿藻 门, 衣藻 目;植物体形态是 球形或卵形 类型;有性生殖为 同配生殖 ,生活史是 合子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发生在 合子形成的后期 。 4. 鹿角菜隶属 褐藻门 门, 无孢子 纲;植物体形态是 异配生殖 类型;有性生殖为 异配生殖 ,生活史类型是 配子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发生在 配子囊形成后期 。 5. 细菌菌体为 单细胞 ;真菌大多为 菌丝体 。 6. 大多数真菌的细胞壁主要组成成分是 几丁质 。 7. 地衣的形态可大致分为 壳状地衣 、 叶状地衣 、 枝状地衣 三类,从结构角度看,叶状地衣大多数是 异层 地衣 8. 苔纲分 地钱目 、 叶苔目 、 角苔 目,角苔属于 角苔 目。 9. 葫芦藓的孢子体包括 孢蒴 、 蒴柄 、 基足 几部分,孢蒴包括蒴台和 蒴盖 。 10. 裸子植物一般被分成五纲:1 苏铁 纲、2 银杏 纲、3 红豆杉 纲、4 买麻藤 和5 松柏 纲。 苏铁 纲的大孢子叶呈羽状分裂的叶状,精子具鞭毛的有 苏铁 纲和 银杏 纲。 年级 班 学号班

11. 根据下列孢子植物的特征,在下列横线上填写所属的类群(门、亚门): 细胞壁主要由几丁质构成。 真菌门 大型叶幼时拳卷。 真蕨亚门 雌性生殖器官称为果胞。 红藻门 12. 松属的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四分体分离后发育形成单细 胞花粉,单细胞花粉又称 小孢子 , 小孢子 分裂形成一个 原叶体细 胞 和一个胚性细胞,精子器原始细胞分裂形成 管细胞 和 生殖细 胞 , 体细胞 分裂形成2个精子 。 13. 具有以下果实类型的科 聚花果( 凤梨科 );胞果( 藜科 );瓠果( 葫芦科 ) 14. 填写有四基数花的科 1 十字花 科、 2 桑科 科、 15. 填写出具以下雄蕊类型的科 聚药雄蕊 菊 科、单体雄蕊 锦葵 科、二体雄蕊 蝶形花 科、四强雄蕊 十 字花 科、二强雄蕊 唇形花 科。 二、 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20分) 1 下列藻类生活史中,具异形世代交替、孢子体占优势的是 C 。 A 水云 B 多管藻 C 海带 D 石莼 2 在下列藻类植物中,具原核细胞的植物是 A 。 A 发菜 B 海带 C 水绵 D 紫球藻 3 列藻类生活史中,具异形世代交替、孢子体占优势的是 C 。 A 水云 B 多管藻 C 海带 D 石莼 4 在下列特征中,蓝藻门和红藻门相似的特征是 B 。 A 光合色素具藻胆素等 B 生活史中无带鞭毛的细胞 学 号

植物分类学考试大纲

《植物分类学》考试大纲 本《植物分类学》考试大纲适用于林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专业期末考试。本大纲侧重于种子植物类群,其主要内容包括分类学基本理论、植物拉丁和命名学基础、类群与性状、被子植物的起源和系统发育、植物分类学的主要发展趋势等主要部分。要求考生在以往学习植物系统学入门的基础上,加深对种子植物的了解,能够系统的了解在特定系统安排下整个种子植物的性状演进关系,掌握重要类群相应的位置、主要特征、与近缘类群的区别等,熟悉重要植物种类的拉丁学名,能够用科学的方式编制植物类群检索表,了解植物分类学的实际操作。 一、考试内容 (一)植物分类学基本理论 1.植物分类的基本原则,性状的间断和连续,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 2.植物系统,人为分类系统,自然分类系统,亲缘关系 3.低等植物、高等植物、种子植物 (二)植物拉丁文和命名学基础 1.分类单位,科、属、种,教材上植物科、属拉丁学名 2.植物的命名,双名法、属名、种加词,命名人,常见植物种的拉丁学名 3.模式标本、主模式、等模式、同举模式 (三)孢子植物 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一般特征及代表植物 (四)裸子植物 1.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裸子植物的分类,中国裸子植物的特点 2.苏铁纲、银杏纲、松柏纲、红豆杉纲、买麻藤纲,松、杉、柏科的特征 3.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关系 (五)被子植物 1.狭义显花植物,被子植物的一般特征,被子植物的分类原则,被子植物的分类 2.双子叶植物——木兰亚纲,金缕梅亚纲,石竹亚纲,五桠果亚纲,蔷薇亚纲,菊亚纲;单子叶植物——泽泻亚纲,槟榔亚纲,鸭跖草亚纲,姜亚纲,百合亚纲,其中重要的类群的性状及特征、分布和用途等。 3.重要科、属的分类组成,相近类群的区别,各种检索表的应用。掌握:木兰科(Magnoliaceae)、毛茛科(Ranunculaceae)、樟科(Lauraceae)、蔷薇科(Rosaceae)、豆科(Leguminosae)、杨柳科(Salicaceae)、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壳斗科(Fagaceae)、胡桃科(Juglandaceae)、桑科(Moraceae)、锦葵科(Malvac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山茶科(Theaceae)、杜鹃花科(Ericaceae)、葡萄科(Vitaceae)、芸香科(Rutaceae)、漆树科(Anacardiaceae)、木犀科(Oleaceae)、茜草科(Rubiaceae)、十字花科(Cruciferae)、五加科(Alaraliaceae)、菊科(Compositae)、唇形科(Labiatae)、百合科(Liliaceae)、兰科(Orchidaceae)、莎草科(Cyperaceae)、禾本科(Gramineae)等科的特点;各科中属的特征要点;教材所列举的常见种的识别特征。 (六)被子植物的起源和演化 1.被子植物的起源,时间、地点、可能的祖先 2.被子植物的系统演化及其分类系统,恩格勒学派、毛茛学派,真花学说、假花学说,恩格勒系统、哈钦松系统、塔赫他间系统、克郎奎斯特系统等,系统间的关系及异同。 (七)植物分类学的发展动态 1.分类学的简要发展历史,进化的观点,多学科的综合 2.细胞分类学、化学分类学、数量分类学、分子系统学 二、考试要求

2017年中科院土壤学考研参考书

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土壤学》考试大纲 本《土壤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土壤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是农林业生产的必需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土壤学是许多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和性质、土壤环境过程、土壤退化与保护和管理等部分。要求考生对土壤学的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理解,能够系统地掌握土壤形成、土壤性质、土壤退化与管理等内容,掌握土壤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 (一)土壤学概况 1、土壤在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2、土壤基本概念,土壤肥力,近代土壤学的发展及主要学术观点 3、土壤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二)土壤矿物质 1、土壤矿物质的元素组成和矿物组成 2、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非硅酸盐粘土矿物 3、土壤粘土矿物的分布规律 (三)土壤有机质 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组成 2、简单有机化合物、植物残体、土壤腐殖质的分解和转化,影响分解和转化的因子 3、土壤腐殖质的形成、性质,土壤腐殖质-粘土矿物复合体,土壤腐质酸的分组,土 壤腐质酸的性质 4、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土壤有机质管理 (四)土壤生物 1、土壤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类型多样性,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微生物营养类型多样 性,微生物呼吸类型多样性 2、影响生物活性的环境因子,包括温度、水分、pH、通气性等 3、菌根,土壤酶及活性物质 4、土壤动物及微生物与物质分解和转化的关系 (五)土壤质地和结构 1、土壤三相组成,密度,容重,孔隙 2、土粒,粒级,土粒组成与性质,机械组成与质地,不同质地土壤特性与改良 3、土壤结构体,团粒结构 4、土壤的孔性与孔度,多级孔度模型,当量孔径,土体构造 (六)土壤水 1、土壤水的类型划分及有效性,水分含量表示方法,水分含量测定方法 2、土水势及其分势,土壤水吸力,土壤水能态的定量表示,土水势测定,水分特征曲 线 3、饱和土壤中的水流,非饱和土壤中的水流,土壤中的水汽运动,入渗、土壤水的再 分布和土面蒸发

1.园林植物分类学基础知识

第一讲园林植物分类学基础知识 唐岱(教授) 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kmtd@https://www.360docs.net/doc/b4514494.html, 绪论 ?植物识别方法: 1、植物学知识(植物形态学;植物分类学) 2、实践经验(看、摸、嗅、尝、比)。 ?需掌握的植物学知识——植物外部形态学知识。 ?主要参考书: ?1、植物学(形态学部分); ?2、园林植物分类学;植物分类学;园林树木学(分类学部分) 一、植物的种和品种 1.种的概念与特征 种是植物分类学上的基本单位,是具有相同的形态学,生理学特征和一定自然分布区的植物群(种群)。 同种个体间有相同的遗传性状,都能彼此传粉交配产生后代。不同的种个体则一般不能传粉交配产生种子,即杂交产生后代(在植物中人工和自然杂交,特别人工杂交常有发生)。 2.品种 品种(Cultivar,缩写成cv.)是栽培植物的基本分类单位。 (1)品种概念 品种是人工为一专门目的而选择,具有一致而稳定的明显区别特征,而且采取适当的方式繁殖后,这些区别特征仍能保持下来的一个栽培植物分类单位。园艺栽培的往往是品种而不是种。 (2)品种的一般属性 品种不存在于野生植物中,是人们通过人工育种方法所获得的栽培植物的性状一致的经济植物类型。作为生产资料,凡栽培越久,分布越广,经济价值越高的植物,品种就越多。例如现代月季、菊花理论上有上万个品种。 二、园林植物分类方法 1.分类的必要性与基本方法 (1)必要性: ?从研究和认识、生产和消费的角度,都需要对纷繁复杂的园林、园艺植物进行归纳分类。研究、识别、繁育、应用植物的基础。 ?统一概念,避免植物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的混乱。 ?便于国际交流和行业内交流 (2)植物分类基本方法:总体上,植物分类方法有两个基本体系。一是植物学分类法,二是实用分类法。 2、植物学分类法 (1)植物分类法与植物分类系统概念与特征 植物学分类法:又称自然分类法,是根据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进行分类的方法。 植物分类系统:按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等级单位组成的植物分类系统。(2)分类的方法 植物分类学家以种作为分类基本单位和分类的起点,根据相似程度大小和亲缘关系远近。集合相近的“种”于一属。将特征类似的“属”集合为一“科”。将类似的“科”集合为一“目”。类似的 1

广西大学2020年《作物学(866)》考试大纲与参考书目

广西大学2020年《作物学(866)》考试大纲与参考书目 考试性质 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闭卷统考2019-12-22 试卷结构 作物学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作物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资格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 公正、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攻读作物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所要求的专业素养,是否全面系统地掌握作物学专业的基本概念、 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考察考生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农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院校作物学专 业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者及格以上的水平,以利于个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 量。 【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作物育种学50分

遗传学30分 作物栽培学50分 农业生态学与耕作学2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30分(10小题,每小题3分) 选择题20分(10小题,每小题2分) 简答题40分(5小题,每小题8分) 综合题60分(3-6小题,每小题10-20分) 考试内容 第一章作物学概述 基本要求:了解有关作物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与范畴、性质和特点,作物学在国计民生中的地位与作用,作物学的发展进程及特点 ,作物生产发展概况及其与食物营养和粮食安全的关系。 重点:掌握作物学的性质和特点,作物生产与增强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难点:作物学的起源及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 第二章作物的分类起源和分布 基本要求:了解农作物的概念、分类、起源和分布;世界作物和中国作物的分布与生产情况。 重点:掌握农作物的概念及分类,中国作物的生产现状以及生产中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难点:作物的起源、传播,以及世界作物的分布与生产。 第三章作物遗传改良、品种选育与良种繁殖

第一章 植物分类学原理

第一章植物分类学原理(3) 一、植物分类学的原理和方法 (一)原理: 达尔文的进化论,共同祖先理论:所有物种都来自一个共同祖先。自然的分类应是单系,即由来自同一祖先的所有后裔组成。 二、分类学三大学派 ●(一)支序分类学派(C l a d i s t i c s) ●德国昆虫学家亨尼克创立,见于1950年出版的《系统发育系统学原理》(G r u n d z u g e e i n e r T h e o r i e d e r p h y l o g e n t i c h e n S y s t e m a t i k) ●性状处理方法:系统发育由一系列二叉分支(a s e q u e n c e o f d i c h o t o m i e s)组成,每个二叉分支代表祖先种分化成两个子代种;并假定祖先种在二叉分支时消失。系谱的分支点必须完全依据共有衍生特征。(近裔有效) ●遇到的困难:分支不一定是二叉的;分支后原种未必消失。共同衍征确定的困难:趋同现象和极性(进化顺序)的判定。 ●评价:支序分析的最大优点是检验原先已由表征法划分的类群的“自然性”(即单系或单源)的一种有效方法。支序分类是不能被接受的。 (二)表征学派(数值分类学派n u m e r i c a l P h e n e t i c s) ●由S o k a l和S n e a t h创立,见于1963年出版的《数值分类学原理》(P r i n c i p l e s o f N u m e r i c a l T a x o n o m y)。 ●性状处理方法:所有性状等同对待。性状数量化,采用计算机处理,求出不同类群的相似性。(等价处理) ●遇到的困难:复杂的性状难以定量化。 ●评价:原理是错误的,方法是可行的。对属下等级的处理有用,对高级分类单位目、纲,或门不好用。数值分类学最有希望的未来发展可能在于进一步发展加权程序。 (三)进化学派(传统分类学派) ●主要代表为M a y r和S i m p s o n,20世纪40-60年代成熟。 ●性状处理方法:对独有衍征(一个姐妹群所获得而另一个姐妹群所不具有的衍生特征)给予了适当的加权。在分类中不仅表示系谱线(P h e l e t i c l i n e)的分支而且还表示它们随后的趋异现象。(性状加权)

植物学基础形考册

植物学基础作业1 绪论第一章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维管植物P6 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体有维管组织的分化,统称为维管植物。 2.自然分类法P7 根据植物亲缘关系的亲疏程度对植物进行分类的方法 3.双名法P10 瑞典分类学大师林奈创立的植物命名法:属名+种名+命名人姓氏4.孢子体 在植物无性世代中产生孢子的具二倍染色体的植物,称为孢子体。 5.配子体 在植物有性世代中产生配子的具单倍染色体数的植物体。 6.世代交替 植物生活史中,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有规律的相互交替。 7.生活史 生物个体在一生中所经历的生发育全过程。 8.种脐P35 种子从母体脱离时留下的痕迹

9.种子休眠P38 种子在适宜环境条件下却不能萌发的现象 10.缠绕茎 柔软不能直立,以茎本身缠绕在他物上而上升生长的茎类型 11.攀援茎 柔软不能直立,以特有结构攀援他物上升生长的茎类型,包括卷须攀援茎、气生根攀援茎、叶柄攀援茎、钩刺攀援茎、吸盘攀援茎等。 12.复叶P52 一个也冰上长有两个以上叶片的叶称为复叶。 13.叶鞘P49 叶基部扩大包围茎秆的部分。 14.分蘖P47 禾本科植物的一种分枝方式:禾本科植物生长初期,茎的节短且密集于基部,每节生一叶,每个叶腋有一芽;当长到4-5片叶时,有些腋芽开始活动形成分枝,同时在分蘖节处向下形成不定根,这种分枝方式称为分蘖。 15.二强雄蕊P57 雄蕊4枚,二长二短。 16.四强雄蕊 雄蕊6枚,四长二短。 17.单体雄蕊 雄蕊群所有雄蕊的花丝结合成一体,花药离生。

18.二体雄蕊 雄蕊群的花丝结合成两组 19.多体雄蕊 雄蕊群的花丝结合成四组以上的统称为多体雄蕊 20.聚药雄蕊 花丝分离,花药连合生长 21.单雌蕊P58 一朵花中的雌蕊只由一个心皮构成,成为单雌蕊。 22.合生心皮雌蕊(复雌蕊) 各个心皮互相连合,组成一个雌蕊边缘胎座 23.边缘胎座 1心皮1室子房,胚珠着生于子房的腹缝线上 24.侧膜胎座P60 2心皮以上合生子房,胚珠沿腹缝线着生 25.中轴胎座 多心皮多室子房,腹缝线在中央连合成中轴,胚珠着生于中轴上 26.下位子房 整个子房埋于杯状的花托中,并与花托愈合,花的其他部分着生于子房以上花托的边缘上。 27.无限花序P61 花序上的小花由基部向上或由边缘向中心开放的花序

2019年中国科学院大学846普通生物学考研初试大纲与参考书目

2019年中国科学院大学846普通生物学考研初试大纲 《普通生物学》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概述 本《普通生物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生物学及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普通生物学是一门具有通论性质的课程,又是生物学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课,它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科学的全貌和获得普遍的规律性的知识。生物界既有极大的多样性,又有高度的统一性。生物界是一个整体,生命科学内容丰富多彩,是完整的、系统的知识体系。本考试大纲的主要内容涉及普通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细胞、动物的形态与功能、植物的形态与功能、遗传与变异、生物进化、生物多样性的进化及生态学与动物行为等。要求考生系统掌握普通生物学的基本概念、专业词语、技术原理,能应用普通生物学的知识和专业术语正确阐述基本的生命科学现象、概念、方法和原理。理解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部分与整体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并能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释和解决生物个体、环境和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生物学问题。了解目前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大热点问题,及其对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考试形式 普通生物学考试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80分钟,总分150分。 试卷结构(题型)为: 一、名词解释(12题,每题3分,共36分) 二、选择题(15题,每题2分,共30分) 三、填空题(24空,每空1分,共24分) 四、问答题(任选6题,每题10分,共60分,多选者按前选计分) 考试内容

绪论:生物界与生物学 (一)生命的特征;(二)生物界是一个多层次的组构系统;(三)把生物界划分为5个界;(四)生物和它的环境形成相互联结的网络;(五)在生物界巨大的多样性中存在着高度的统一性;(六)研究生物学的方法;(七)生物学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关系。 第一篇细胞 (一)生命的化学基础;(二)细胞结构与细胞讯;(三)细胞代谢;(四)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第二篇动物的形态与功能 (一)高等动物的结构与功能;(二)营养与消化;(三)血液与循环;(四)气体交换与呼吸;(五)内环境的控制;(六)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七)内分泌系统与免疫调节;(八)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九)感觉器官与感觉;(十)动物如何运动;(十一)生殖与胚胎发育。 第三篇植物的形态与功能 (一)植物的结构和生殖;(二) 植物的营养;(三)植物的调控系统。 第四篇遗传与变异 (一)遗传的基本规律;(二)基因的分子生物学;(三)基因表达调控;(四)重组DNA技术简介;(五)人类基因组。 第五篇生物进化 (一)达尔文学说与微进化;(二)物种形成;(三)宏进化与系统发生。 第六篇生物多样性的进化 (一)生命起源及原核和原生生物多样性的进化;(二)植物和真菌多样性的进化;(三)动物多样性的进化;(四)人类的进化。 第七篇生态学与动物行为

种子植物分类学考试大纲

《种子植物分类学》考试大纲 课程编号:15010161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数:30学时 学分:2学分 一、考试要求 《种子植物分类学》课程考试,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植物分类学的有关重要概念、基本理论、各重要类群(目、科)的主要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了解和掌握植物分类学的系统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本门课程考试要求由低到高共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被子植物的起源与系统发育、植物分类学发展动态、研究进展及代表科、属的种类、分布及应用价值等,要求了解;被子植物分类学原则、各重要类群的进化地位及系统关系等,要求理解;有关重要概念、各重要类群的主要特征以及植物分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特别是形态学方法、植物分类检索表的编制和使用)等,则要求学生掌握。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裸子植物 第一节: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和分类 了解:裸子植物的分类 掌握: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铁树纲 了解:铁树纲的系统地位及其价值 理解:铁树纲的原始特征 掌握: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银杏纲 了解:银杏纲的系统地位及其价值 理解:银杏纲的原始特征 掌握:银杏纲的主要特征 第四节:松柏纲 了解:松柏纲的分类及代表性植物的价值、用途 理解:松科、杉科、柏科三科的主要特征和进化关系 掌握:松柏纲的主要特征 第五节:红豆杉纲 了解:红豆杉纲的分类及代表性植物的价值、用途 理解:红豆杉纲孢子叶球的结构特点 掌握:红豆杉纲的主要特征 第六节:买麻藤纲

了解:买麻藤纲的系统地位 理解:买麻藤纲孢子叶球的结构特点 掌握:买麻藤纲的主要特征 第七节:裸子植物的起源与进化 了解和理解:裸子植物起源与进化的基本内容 第二章:被子植物 第一节: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了解和理解: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的主要区别 掌握: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被子植物的分类原则 了解:制定被子植物分类原则的依据 理解或掌握:被子植物较原始的和较进化的性状 第三节:被子植物的分类 了解:被子植物各重要类群(纲、亚纲、目)的主要特征及代表性植物的价值、用途等 理解:被子植物各重要类群(纲、亚纲、目)的进化关系及系统地位 掌握:被子植物各重要类群(目、科)的主要特征。被子植物的重要类群有:双子叶植物纲:木兰目(木兰科)、樟目(樟科)、毛茛目(毛茛科)、荨麻目(桑科)、壳斗目(壳斗科)、锦葵目(锦葵科)、董菜目(葫芦科)、杨柳目(杨柳科)、 白花菜目(十字花科)、蔷薇目(蔷薇科)、豆目(含羞草科、苏木科、蝶形花科)、 大戟目(大戟科)、无患子目(芸香科)、伞形目(伞形科、五加科)、茄目(茄科、 旋花科)、唇形目(马鞭草科、唇形科)、玄参目(木犀科、玄参科)、茜草目(茜 草科)、川续断目(忍冬科)、菊目(菊科)等。 单子叶植物纲:天南星目(天南星科)、莎草目(莎草科、禾本科)、百合目(百合科、石蒜科)、兰目(兰科)等。 第四节:被子植物的起源与系统发育 了解:被子植物起源与系统演化的基本理论 理解或掌握:被子植物的主要分类系统及其理论基础 第三章:植物分类学的发展动态 了解和理解:细胞分类学、化学分类学、超微结构和微形态学的意义、证据和分类方法等 掌握:细胞分类学、化学分类学、超微结构和微形态学的概念 三、考试方法 1、考试类别:开卷闭卷√笔试√口试其它 2、记分方式:满分100分 3、考试时量:120分钟 4、试题总数:约50-60题

植物分类学考题

一 大题、名词解释 物种 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它具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和一定的形态特征和生理 特性的生物类群。(同种中的个体有相同的遗传性状,而彼此杂交可产生性状相同的新个体的生物群体称为种或物种)。 自然分类法:根据植物亲缘关系的远近对植物进行分门别类的方法称之为自然分类法。 双名法:是指对每一种植物(或动物、微生物)的名称,都由2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词)所组成,前面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一个完整的学名,双名的后面还应附加上命名人的姓名或姓名的缩写。 主模式标本:是由命名人指定的模式标本,即着者发表新分类群时据以命名、描述和绘图的那一份标本 等模式标本:系与主模式标本同为一采集者在同一地点与时间所采集的同号复份标本。 主模式标本:是由命名人指定的模式标本,即著者发表新分类群时据以命名、描述和绘图的那一份标本。 合模式标本:著者在发表一分类群时未曾指定主模式而引证了2个以上的标本或被著者指定为模式的标本,其数目在2个以上时,此等标本中的任何1份,均可称为合模式标本。 后选模式标本:当发表新分类群时,著作未曾指定主模式标本或主模式已遗失或损坏时,是后来的作者根据原始资料,在等模式或依次从合模式、副模式、新模式和原产地模式标本中,选定1份作为命名模式的标本,即为后选模式标本。 副模式标本:对于某一分类群,著者在原描述中除主模式、等模式或合模式标本以外同时引证的标本,称为副模式标本。 新模式标本:当主模式、等模式、合模式、副模式标本均有错误、损坏或遗失时,根据原始资料从其他标本中重新选定出来充当命名模式的标本。 原产地模式标本:当不能获得某种植物的模式标本时,便从该植物的模式标本产地采到同种植物的标本,与原始资料核对,完全符合者以代替模式标本,称为原产地模式标本。 学名:林奈于1752年用两个拉丁单词作为一个植物的名称,第一个单词是属名,是名词,其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单词为种名形容词,后边再写出定名人的姓氏或姓氏缩写,这种国际上统一使用的名称。 有效发表 根据"法规",植物学名之有效发表条件是发表作品一定要是印刷品,并可通过出售、交换或赠送,到达公共图书馆或者至少一般植物学家能去的研究机构的图书馆。仅在公共集会上、手稿或标本上以及仅在商业目录中或非科学性的新闻报刊上宣布的新名称,即使有拉丁文特征集要,均属无效。 合格发表:1个新分类群名称的发表,必须伴随有拉丁文描述或特征集要,否则不作为合格发表。自1958年1月1日以后,科或科级以下新分类群之发表,必须指明其命名模式,才算合格发表。 浆果:由一至数心皮组成,外果皮膜质,中果皮、内果皮肉质化,含一至数粒种子的果实 唇形花冠:花冠联合,略成上下二唇形的花冠类型,如一串红等。 二 大题、选择题 1、经典的植物分类学资料主要来自于植物的( )方面的特征。 A.细胞遗传学 B.花粉学及胚胎学 C.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D.形态解剖学及地理学 2、哪一组裸子植物都是落叶乔木? A.红松、水杉、金钱松; B.水杉、柳杉、杉木; C.水杉、银杏、金钱松; D.金钱松、落叶松、杉木。 答:( ) 3、下列具伞形花序的植物可能是( )。 A .菊花 B .蔷薇 C .胡萝卜 D .锦葵 4、具有侧膜胎座类型的植物是( )。 A .大豆 B .小麦 C .油菜 D .石竹 5、下列具伞形花序的植物可能是( )。

广西大学2020年《园林植物(843)》考试大纲与参考书目

广西大学2020年《园林植物(843)》考试大纲与参考书目 考试性质 该考试是为广西大学招收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含全日制和非全日制)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自主命题初试业务科目 。 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闭卷统考。研究生入学考试统一时间。 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1、园林植物学基础30分; 2、树木学及及树木栽培技术60分; 3、园林花卉学及应用基础6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1、判断题:30分; 2、单项选择题:30分; 3、填空题:20分; 4、问答题:70分。

考试内容 【考查目标】 1、理解园林植物相关概念; 2、掌握园林植物形态、结构特征,生长发育、分类、演化、生物学和生态学的基本规律; 3、在了解园林植物观赏及应用方式的基础上,掌握合理选择应用植物种类及方式; 4、掌握园林植物苗木繁殖和树木种植、养护、管理基本技术。 【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植物学基础 1、了解植物相关的基本概念,各组织、器官的分类及功能; 2、掌握植物器官形态、结构、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 3、明确植物类群基本特征及植物进化演化的一般规律。 二、园林植物分类及应用 1、掌握园林植物学有关基本知识; 2、掌握园林植物的分类、生态学、生长发育规律、观赏特性、调查与规划、景观设计(以前称植物配置)等基本理论和一般知 识; 3、了解和掌握中国常见或常用园林植物的名称(包括科属种的中名和学名)、主要形态特征、分布区或原产地、生物学特性、 生态学特性、观赏特性及风景园林常见应用方式。 4、根据园林绿化工程建设条件,合理选择并综合应用园林植物。

植物学课程考试大纲

《植物学》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编号:0811301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本科) 考试对象:生物科学本科类学生 一、课程考核目的: 本课程理论内容的考试,可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相关概念的识记,以及运用本课程的考试,可以检测学生对植物界中各类群的特征及代表植物的形态结构,繁殖生活史和亲缘关系等;对相关概念的识记,以及运用植物分类基本知识,认识当地常见的代表植物,鉴定植物的基本技能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课程考试方式及时间: 课程理论内容部分考试分期中、期末四次,采用笔试方式;实验部分在期末只进行两次,采用笔试和实际操作的考试方式。中期考试安排在第一、二学期第十一周左右,期末考试安排在第十九周左右。 三、教学时数;138学时,其中理论部分为96学时,实验部分为42学时。 四、教材与参考书目: 1、陆时万等编著. 植物学(上、下册)(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周云龙主编. 植物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王全喜等.《植物学》(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高信曾主编. 植物学(形态、解剖部分)(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五、考核内容与考核要求: 理论部分: 第一篇种子植物形态解剖 绪论 考核内容: 一、植物界 (一)生物的分界 (二)植物多样性 二、植物在自然界及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一)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二)植物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三)我国丰富的植物资源 三、植物学 (一)植物学的发展简史及发展动向

(二)植物学的研究对象及分支学科 (三)学习植物学的目的、要求和方法 考核要求: 通过结论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植物在自然界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我国有丰富的植物资源;通过有关知识的介绍,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树立学好植物学的信心。 第一章植物的细胞和组织 第一节植物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一、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二、植物细胞的形状和大小 三、植物细胞的结构 四、植物细胞的后含物 五、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第二节植物细胞的繁殖 一、有丝分裂 二、无丝分裂 三、减数分裂 第三节植物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一、植物细胞的生长 二、植物细胞的分化 第四节植物的组织和组织系统 一、植物组织的类型 二、组织系统 考核要求: 本章重点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细胞的结构、功能及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过程和意义,植物细胞的生长、分化和组织的形成,构成植物体的各种类型组织的结构特征及其生理功能,为以后各章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章种子和幼苗 考核内容: 第一节种子的结构和类型 一、种子的结构 二、种子的类型 第二节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形成 一、种子的休眠和种子寿命 二、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三、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 四、幼苗的类型 考核要求: 重点要求学生掌握种子的基本构造,并懂得胚是种子最重要的部分;使学生能区别幼苗类型;理解种子萌发就是胚在一定条件下重新生长和进一步分化的过程;明确营养体各部分的来源。 第三章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 考核内容:

2018年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 [071001]考试科目、参考书目、复习指导

2018年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 [071001]考试科目、参考书目、 复习经验 一、招生信息 所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理学[07]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生物学[0710] 二、研究方向 01 (全日制)系统与进化植物学 02 (全日制)基因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03 (全日制)植物化学及资源植物学 三、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26生态学 ④869植物学 四、复习指导 一、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二、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1)第一遍学习教材的时候,做笔记主要是归纳主要内容,最好可以整理出知识框架记到笔记本上,同时记下重要知识点,如假设条件,公式,结论,缺陷等。记笔记的过程可以强迫自

己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效地加深印象。第一遍学习记笔记的工作量较大可能影响复习进度,但是切记第一遍学习要夯实基础,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第一遍要以稳、细为主,而记笔记能够帮助考生有效地达到以上两个要求。并且在后期逐步脱离教材以后,笔记是一个很方便携带的知识宝典,可以方便随时查阅相关的知识点。 (2)第一遍的学习笔记和书本知识比较相近,且以基本知识点为主。第二遍学习的时候可以结合第一遍的笔记查漏补缺,记下自己生疏的或者是任何觉得重要的知识点。再到后期做题的时候注意记下典型题目和错题。 (3)做笔记要注意分类和编排,便于查询。可以在不同的阶段使用大小合适的不同的笔记本。也可以使用统一的笔记本但是要注意各项内容不要混杂在以前,不利于以后的查阅。同时注意编好页码等序号。另外注意每隔一定时间对于在此期间自己所做的笔记进行相应的复印备份,以防原件丢失。统一的参考书书店可以买到,但是笔记是独一无二的,笔记是整个复习过程的心血所得,一定要好好保管。

《植物分类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分类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植物分类学 2、课程英文名称:Plant Taxonomy 3、课程编码:011194 4、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5、课程性质:必修课 6、适用层次:汉族本科 7、适用专业:草业科学 8、开课学期:第二学期(汉) 9、学时:总学时48(理论课学时28,实验课学时20) 10、学分:3.0学分 二、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是草业科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植物各大类群及其相互之间的亲缘关系和系统发育的规律,了解被子植物分类系统,掌握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植物界各大类群的一般特征,掌握被子植物分类及鉴定的基本方法,掌握重要科、属的基本特征,识别常见的代表植物和经济植物,并通过实验和实习,掌握观察、描述、鉴定植物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学习本专业其它相关课程和进行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1、理论课教学内容与要求 绪论 教学内容:植物分类学的产生、目的和任务,植物分类学的发展历史,现代植物分类学的进展概况,植物分类的等级单位,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植物分类学的产生、目的和任务;掌握植物分类的等级单位,植物界的基本类群,明确学习目的及学习植物学分类的方法。 教学重点:植物分类学的目的和任务,植物分类的等级单位,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第一章藻类植物 教学内容:低等植物特征;藻类植物的特征,形态,繁殖方式,分布;蓝藻门(原核生物),裸藻门,绿藻门,金藻门,甲藻门,红藻门,褐藻门;藻类植物细胞的演化,植物体的演化,繁殖方式的演化,生活史的演化;藻类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及经济意义。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藻类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及经济意义;理解藻类植物的的发生与演化;掌握藻类植物的一般特征,藻类植物重要类群的主要特征及代表植物。 教学重点:藻类植物的一般特征,蓝藻门、绿藻门主要特征及代表植物等。 教学难点:藻类植物的发生与演化 第二章菌类植物 教学内容:菌类植物的特征,形态,繁殖方式,分布;细菌门(原核生物),粘菌门,真菌门;菌类植物植物体的演化,繁殖方式的演化,生活史的演化;菌类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及经济意义。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菌类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及经济意义;理解菌类植物的的发生与演化;掌握菌类植物的一般特征,菌类植物重要类群的主要特征及代表植物。 教学重点:菌类植物的一般特征,真菌门主要特征及代表植物等。 教学难点:菌类植物的发生与演化 第三章地衣 教学内容:地衣的形态构造,繁殖方式,分布;地衣分类(壳状地衣,叶状地衣,枝状地衣);地衣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经济意义。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地衣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经济意义;掌握地衣的一般特征及分类。 教学重点:地衣的形态构造及分类 第四章苔藓植物 教学内容:高等植物特征;苔藓植物的形态特征,繁殖方式,生活史;苔纲,藓纲;苔藓植物的发生与演化;苔藓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及经济意义。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苔藓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及经济

(初试科目) 植物学专业 857-种子植物分类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857] 考试科目名称:种子植物分类学 一、试卷结构 1) 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裸子植物部分10%,被子植物部分82%,被子植物的起源、系统演化和植物分类学的发展动态 8 % 4)题型结构 a: 名词解释题,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b: 单项选择题,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c: 填空题,40空,每空1分,共40分 d: 判断题,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e: 绘图题, 2小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f: 问答题, 1小题,共12分 g: 综合题, 1小题,共2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1. 裸子植物部分 考试内容 (1)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和分类; (2)裸子植物重要类群(铁树纲、银杏纲、松柏纲、红豆杉纲、买麻藤纲)的特征、分类及其价值;

(3)裸子植物的起源与进化。 考试要求 (1)了解裸子植物的分类,掌握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和有关概念; (2)理解和掌握裸子植物重要类群的特征、分类与进化; (3)了解和理解裸子植物的起源与演化的基本内容; (4)掌握部分重要类群或代表性植物的分布、识别和用途等。 2. 被子植物部分 考试内容 (1)被子植物的一般特征、分类和有关概念; (2)现存被子植物的主要类群:被子植物各亚纲若干重要目(木兰目、樟目、睡莲目、毛茛目、金缕梅目、荨麻目、石竹目、壳斗目、锦葵目、董菜目、杨柳目、白花菜目、蔷薇目、豆目、大戟目、鼠李目、无患子目、伞形目、杜鹃花目、茄目、唇形目、玄参目、茜草目、川续断目、菊目、泽泻目、天南星目、莎草目、百合目、兰目等)和代表性科的特征、分类及其进化。 (3)部分重要类群及代表性植物的分布、识别与用途等; (4)植物分类检索表的编制与应用。 考试要求 (1)了解、掌握被子植物的一般特征、分类和分类原则; (2)了解和理解现存被子植物各亚纲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3)理解和掌握现存被子植物主要类群(若干重要目和代表性科)的特征、分类及其进化; (4)了解、掌握部分重要分类群及代表性植物的分布、识别与用途等; (5)能综合分析植物分类群的主要特征,掌握植物分类检索表的编制与应用; (6)掌握有关分类群的花程式、花图式及剖面图的识别和表示方法。

考古学参考书目

考古学导论 第一章什么是考古学 一、考古学的语源与定义二、考古学的学科性质及特点三、考古学的学科结构与分支学科 四、考古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古学”:如《后汉书》说马融“传古学”、贾逵“为古学”等。 欧阳修《集古录》十卷。吕大临著《考古图》十卷。宋徽宗主编《宣和博古图》“金石学”ARCHEOLOGY 希腊文“ Αρχαιολογíα ”,由“ áρχαīо s”和“ λóγο s”二字构成,狄奥尼修斯写了一部罗马史,名字就叫《罗马考古》antiquaty 苏联《考古学通论》(阿尔茨霍夫斯基)的定义,认为:“考古学是历史科学的一个部门, 通过实物遗存来研究人类的过去”。 后来夏鼐的定义也很流行,夏鼐( 1984 ):“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来研究人类古代情况的一门科学”。以后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 1986 )说:“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 学”。 严文明将考古学的定义表达为“考古学是研究如何寻找和获取古代人类社会的实物遗存,以及如何依据依据这些遗存来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一门学问”。 简单来说,考古学就是利用实物遗存来研究过去历史的一门学问。 第二章考古学发展的历程 一、考古学的萌芽二、近代考古学的发生三、战后考古学的发展 1.1845年德贝郡古墓发掘 2 路易斯安那土墩墓(1850画)误为1784年杰斐逊发掘3.谢里曼(1840年)发掘特洛伊 4。罗塞塔石碑1802年被大英博物馆收藏 5.乌尔城兹格拉特神庙(3000BC)1919-1924发掘 6。1879 西班牙 Sautuola 之女发现7.汤姆森在丹麦国家博物馆(1846),此前(1836)发表“北方古物指南” 8.惠勒1944发掘印度南部 9。卡特发掘图坦卡门墓(1922) 1、20世纪初英、法、德、俄、日等外国人在中国的探险。 2、中国政府聘用外国学者或中外合作发掘,包仰韶和周口店。 安特生、德日进、魏敦瑞、桑志华等。 3、中国学者自己的发掘,李济、梁思永、吴金鼎等领导的西阴村、殷墟、龙山城子崖等。 4、三大发现与传统金石学1899年甲骨学的出现,1900年敦煌藏经洞发现1930年居延汉简。 斯坦因1900中亚新疆探险 战后考古学进步之一、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 例1、绝对年代方法的出现。50年代,核技术而测年成C14革命。 例2、探测技术如地下雷达探测、航空遥感探测、水下考古 例3、分析技术:微量元素的成分分析-产地、贸易生化分析-DNA氨基酸、脂肪酸分析体

植物系统分类部分

植物系统分类部分 引言 一、教学目的 通过引言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植物分类学的历史、任务;掌握植物各大类群的概念;了解双名法及其意义。 二、教学时数:讲授2学时,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植物分类的方法、植物的命名法、 难点: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和阶层系统 四、教学方法 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结合学生自学 五、主要内容 第一节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和重要性 第二节植物的分类 1.植物分类的方法 2.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和阶层系统 第三节植物命名法 第四节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六、思考题

第一章藻类植物 一、教学目的 本章重点要求学生掌握藻类分门的依据,用以区分、识别各门藻类;掌握重要代表植物的形态特征,繁殖方式和生活史;通过归纳比较,从而了解藻类植物的演化趋势;使学生了解藻类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经济意义;由于藻类的多样性,关于他们的起源进化问题有各种不同的理论,课堂讲授应以一种系统为主,便于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知识;适当介绍我国在藻类学研究和应用方面的成就。 二、教学时数:讲授3学时,实验3学时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真核藻类的基本特征 四、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理论教学结合实验室观察 五、主要内容 第一节原核藻类 1.原核生物与原核藻类 2.蓝藻门 1)蓝藻门的主要特征 2)分类及经济价值 3.原绿生物 第二节真核藻类 1.真核藻类概述 2.真核藻类的主要门类及其分门的依据 3.绿藻门和轮藻门 4.硅藻门

5.褐藻门 6.红藻门 7.真核藻类的经济价值六、思考题

第二章苔藓植物 一、教学目的 本章要求重点掌握苔藓植物的特征及地钱和葫芦藓孢子体和配子体的形态构造、繁殖和生活史,了解苔纲藓纲的区别及苔藓植物的起源和演化的主要观点。 二、教学时数:讲授3学时,实验3学时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孢子体的结构,有性生殖器官和生殖过程 四、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理论教学结合实验室观察 五、主要内容 第一节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 1.指物体的形态结构 2.有性生殖器官和生殖过程 3.生活史 4.分布与生境 第二节各纲的代表种类 1.分类概况 2.主要代表植物 1)葫芦藓 2)地钱 3)角苔属 3.苔藓植物的经济价值 六、思考题 第三章蕨类植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