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起源

中国教育起源
中国教育起源

一、教育思想

我国的教育传统源远流长,所包含的思想博大精深,先秦诸子百家各具特色的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基础。汉以后,儒家的独尊地位使得儒家的教育思想得到贯彻,成为正统,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正统和核心。

1.教育目的

即培养的人规格和标准。“明人伦”,即按照伦理道德去处理人际关系,维护封建社会的秩序,培养统治人才。

2.教育内容:主要是儒经

夏商:武备教育和礼制教育。春秋战国:儒家:六经,局限于伦理道德;墨家:生产知识,应用技术。

汉代:三纲五常。宋代:理学。元明清:程朱理学。

二、教学思想(略)

1、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中国古代教育家认为每个学生的个性是存在差异的,每个学生的自然秉性也不一样,所以教育方法也应因人而异。特别重视启发教育,注意开发每一个人的智力潜能。二、温故知新学思并重

2、循序渐进由博返约

孟子认为教学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一方面应自强不息,不可松懈或间断,另一方面,也不应该流于急躁。

3、长善救失教学相长

这是《礼记》提出来的:“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者,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者也。”

4、言传身教尊师爱生

孔子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荀子言:“诗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严师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

三、总体特征

1、伦理道德与教育的统一:教育以道义人身为目标,把功利排斥在外。重人文轻自然贱技艺,核心在于道德伦理,即教人做人,从而使教育与宗法伦理一体化

重整体关系,轻个体发展;

强调知识教学道德化;

重义轻利,忽视教育的使用价值。

注重塑造人的和谐品质。孔子就提倡把知、仁、勇三者统一起来。

2、教学过程的辩证统一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统一

3、注重内省与内求

4、重政务而轻自然,政教合一,教育为政治服务,培养官员

5、重世俗而轻神性

以儒家教育思想为主体的世俗性与以佛道宗教教育思想为主体的宗教性并存、互补,在相互关系上是以世俗性为主导、以宗教性为补充,从而使古代的中国成为一个非宗教国家

6、综合教育:六艺;经学;

一、基本特征

与哲学政治融为一体

强烈的血缘关系和宗法制度色彩

强烈的中庸气息,朴素辩证法

重视人伦日用和实际生活

二、伦理思想体系的基本结构

1.人伦关系原理:人伦,泛指人与人的关系。用“礼”维护伦理秩序。“五伦”是礼教的核心。

2.人道:核心是仁。

3.人性:人的本性

三、发展历程

1、先秦:产生和建立;

《周易》的哲学模式:天人合一的宇宙论体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阴阳二分的思维模式。

孔子:1、政治上强调宗周,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2、在思想上提倡礼仁学说

3、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知新,举一反三

2、汉唐:宗教化、封建化。中国伦理思想的抽象发展和大一统,封建化阶段。

包含两汉儒学伦理、魏晋玄学伦理、隋唐佛学伦理三个阶段。

3、宋元明清:辩证综合阶段。新儒学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四、封建伦理道德

1.三纲五常

“三纲”:宗法等级原则的集中体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封建道德准则。

2.忠君、孝亲、贞节

忠君:君权至上的体现,皇权崇拜

孝亲:巩固封建家长制

3.贞节:封建妇女道德规范。

五、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仁爱孝悌

这是中华民族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的象征。其核心是“仁者爱人”。其根本是孝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2、谦和好礼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是治国安邦的根本。礼之运作包含有“谦和”之意

3、诚信知报

“诚”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既是天道的本然,也是道德的根本。

4、精忠爱国

5、克己奉公

“公”之核心是去私意,“背私之谓公。”

6、修己慎独

孔子云:“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不怨天,不尤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7、见利思义

对义利关系的处理集中体现了中国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

先义后利、以义制利是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内容和合理内核。孔子强调见利思义,并把它作为区分君子小人的重要标准。

8、勤俭廉正

孔子主张把“温、良、恭、俭、让”作为重要的德目。

老子提出为人处事的“三宝”是: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要求“去甚、去奢、去泰。”

9、笃实宽厚

老子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孔子:巧言令色,鲜矣仁。君子当“訥于言而敏于行”“耻其言之过其行。”

10、勇毅力行

三达德:知、仁、勇

108种教育类期刊复合影响因子排名

108种教育类期刊复合影响因子排名 制表人:潘健 序号期刊名称收录情况出版周期 复合影 响因子 综合影 响因子 1远程教育杂志CSSCI 双月7.651 4.765 2开放教育研究CSSCI 双月 6.878 4.530 3现代远程教育研究CSSCI 双月 4.327 2.877 4中国电化教育CSSCI 月刊 3.438 2.254 5现代教育技术CSSCI 月刊 3.253 2.058 6电化教育研究CSSCI 月刊 2.749 1.868 7教育研究CSSCI 月刊 2.696 1.948 8心理发展与教育CSSCI 双月 2.345 1.363 9中国远程教育CSSCI 月刊 2.335 1.625 10清华大学教育研究CSSCI 双月 2.231 1.759 11北京大学教育评论CSSCI 季刊 1.990 1.505 12高等教育研究CSSCI 月刊 1.798 1.391 13高等工程教育研究CSSCI 双月 1.786 1.467 14中国高教研究CSSCI 月刊 1.730 1.372 15教师教育研究CSSCI 双月 1.716 0.966 16数学教育学报CSSCI 双月 1.653 0.600 17课程.教材.教法CSSCI 月刊 1.567 0.790 18现代远距离教育CSSCI 双月 1.510 1.185 19复旦教育论坛CSSCI 双月 1.385 1.010 20全球教育展望CSSCI 月刊 1.358 0.704 21中国大学教学CSSCI 月刊 1.221 1.074 22中国特殊教育CSSCI 月刊 1.213 0.680 23学位与研究生教育CSSCI 月刊 1.193 0.939 24高校教育管理CSSCI 双月 1.184 0.768 25教育发展研究CSSCI 月刊 1.179 0.797 26学前教育研究CSSCI 月刊 1.100 0.647 27教育学报CSSCI 双月 1.100 0.568 28思想教育研究CSSCI 月刊 1.093 0.600 29教育与经济CSSCI 双月 1.015 0.803 30现代大学教育CSSCI 双月 1.015 0.658 31中国高等教育CSSCI 半月0.990 0.815 32高教探索CSSCI 月刊0.980 0.725 33中国教育学刊CSSCI 月刊0.947 0.545 34教育科学CSSCI 双月0.914 0.536 35江苏高教CSSCI 双月0.906 0.668 36外国教育研究CSSCI 月刊0.900 0.402 37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CSSCI 季刊0.897 0.578 38现代教育管理CSSCI 月刊0.885 0.665 39思想理论教育导刊CSSCI 月刊0.882 0.442 40比较教育研究CSSCI 月刊0.856 0.519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及改革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及改革 摘要: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中形成了一部深厚的教育史。我国古代以四书五经为教育内容;近代引进西方先进思想,中国的教育步入近代化轨道;当今教育愈加完善,但仍存在着许多弊端;展望中国教育前景,在社会的呼吁和教育学专家的努力下进行教育革新。高考制度亟待革新,学生学习需要民主自由,高校教育需要进一步改革。 关键字:中国教育制度发展现状弊端改革方向教育民主 一、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在《新教育大纲》一书中曾指出:“教育的发生就根植于当时当地的人民实际生活的需要,它是帮助人经营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自有人生,便有教育。因为自有人生,便有实际生活的需要。”原始人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在学习制作工具的经验和技术,传递经验中产生了原始教育。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条件成熟;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专门的管理人员,政治条件具备;文字不断产生,文化积累增加,文化条件形成。在这个背景下,学校作为一种专门的教育场所产生。 西周官学制度产生,国学和乡学作为两种主要的学校形式。当时以六艺为教育内容,《礼记·王制》记载:“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当时教育管理的特点是学在官府政治上实行分封制,等级制度森严;思想上强调以礼治国。这些决定了西周统治者对教育的高度

重视和垄断,形成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封建官学教育在汉代正式确立。汉代实行独尊儒术的政策,太学确立,以四书五经为教学内容。与此同时以儒家“人学”为理论基础形成中国教育思想,此后经过一代代儒学家的改造和发挥,融合其他学派的教育思想,发展成中国独特的教育学思想体系。提出以“修身为本”的主题思想,追求人格境界,即个人与家庭、国家、社会的和谐,注重教导人自觉修养人格,强调理性自觉原则。采用以学习和修养为基础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由“教事”至“穷理”安排合理的顺序,及师生共同研讨。 封建教育制度和思想在大一统制度的影响下,形成教育的国家化、政治化和伦理化的传统特色造成了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的权威主义的教育传统,存在着弊端,禁锢了学生的思想自由和创造性。 近代以来我国的教育发生重大转变,先是从欧美输入,后又学习苏联。洋务教育开始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中国教育开始近代化进程。“五四运动”后,在中共的领导下,教育开启新的历程,为革命培养了先进人才。在输入赫尔巴特学派的教育学后,我国教育界人士创编了自己的教育学,先后出现了蔡元培、陶行知等著名教育家,为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蔡元培提出教育独立的思想,他在《教育独立议》中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所以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于人类文化上能进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史 夏朝:中国最早的学校产生于夏。庠、序、校。 商朝:最早的小学。 西周:国学、乡学 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以礼、乐为中心。 大艺小艺 特点:学在官府、官师合一。(唯官有书、而民无书) 因为生产力的制约,只有官府才有财力人力制作书籍。Eg:“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辩志……”是《学记》对西周考试制度的描述。 春秋:私学兴起、官学衰微。 战国:私学兴盛。稷下学宫(官家举办、私家主持) 学术自由,包容百家,待遇优厚,“不治而议论”是齐国君主给予他们的政治待遇。诞生了第一个学生行为守则《弟子职》 两汉:官私并行。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 选士制度:察举制和征辟制 官学有:太学、鸿都门学 太学建立的标志:为五经博士招收弟子 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董仲舒的三大建议以及汉武帝的对应措施: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五经博士 2、兴太学以养士--------开设太学 3、重视选举任贤使能-------察举制制度化 魏晋南北朝:国子学。教育内容广博、性质多元。 选士制度:九品中正制/-----等级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隋唐:六学二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弘文馆、崇文馆) 重振儒术、三教并重。 选士制度:科举制(605—1905年) 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度使得政治与教育更加紧密,对破除门阀等级制度起到积极作用,社会流动更加合理。 宋元:书院盛行。教育内容是四书五经。选士制度:科举制。 书院始于唐朝,兴盛于宋朝。特点是学术自由,自由讲学。教育教学于学术研究并重,二者相得益彰。书院盛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形成一种宽松的学术氛围。注重发展学生个性,提倡教学相长,采用师生论辩式的教学模式。人格教育与知识教育并重。 明清:教育内容是四书五经。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 中国古代学校的三种性质类型: 1、官学:夏朝产生,西周开始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 2、私学:兴于春秋,盛于战国,从此官私并行。 3、书院:兴于唐朝,正式形成于宋,衰于明清。

中国教育学刊,模板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国教育学刊,模板 篇一:全国教育类总类核心期刊表 全国教育类总类核心期刊表 序号 期刊名称 1 教育研究 2教育评论3教育理论与实践4教育研究与实验5外国教育研究6 比较教育研究 7教育与经济 8外国教育资料 9 中国教育学刊 1 上海教育科研01 人民教育 11

教育科学 21 山东教育科研31 现代教育论丛 主办单位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会,福建省 教育学会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山西省教育学会 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经济学会,华中师范大 学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 研究所 中国教育学会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教育部 辽宁师范大学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山东教 育学会 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通讯地址

北京市北三环中路46号 (100088) 福州市梦山巷27号(350001) 太原市解放路东头道巷 (030009) 武汉市武昌桂子山(430079)长春人民大街138号(130024)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 究所(100875) 武汉市武昌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 (430070)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 (200063) 北京市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 (100816) 上海市茶陵北路21号(200032)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10号 (100088) 辽宁省大连市黄河路850号(116029) 济南市历山路53号(250013) 广州市石牌华南师大教科所 (510631) 1 教育探索

516 哈尔滨市南岗区中兴街19号 (150080)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 华东师范大学 (200062) g61学前教育类核心期刊表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单位 通讯地址 长沙市开福区荷花池11号长沙师范 学校(410005)北京市西城区东绒线胡同40号 2 学前教育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100031) 3 早期教育 江苏省教育委员会 南京市草场门石头城9号(210013)杭州市文二路西溪河下10-1号 4

全国教育类期刊目录(省级以上)

全国教育类期刊推荐目录 (以下刊物在职称评审中均被视为省级主流刊物) 1.本目录仅收录教育类期刊,其读者对象主要为中小学教师。 2.本目录为求简明,《江苏教育》等省级教育机关刊物及省部属高校学报等重要期刊从略。 3.本目录所载地址仅供参考,如与联系,请予核实。 4.本目录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机构查询系统为据,如有疑问,可登录查询。 连云港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2011年6月16日 中学 中学语文教学,北京市西三环北路105号,100037 语文建设,北京市朝内南小街51号,100010 语文学习,上海市永福路123号,200031 语文教学通讯,太原市和平南路45号语文报社,030024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西安市南郊陕西师范大学校内,710062 语文月刊,广州市华南师范大学文科6楼,810631 读写月报,南昌市高新区紫阳大道99号,330022 语文教学与研究,武汉市华中师大内,430000 新语文学习,南京市湖南路1号A栋20楼,210009 中学语文,武汉市武昌区学院路11号,430062 语文教学之友,廊坊市廊坊师院,102849 语文研究,太原市并州南路282号省社科院内,030006 中华活页文选,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100073 ————————————————————————————————— 数学通报,北京师范大学数学通报编辑部,100875 数学教学,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3663号数学馆东102室,200060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编辑部,710062

数学教学通讯,重庆市西南师范大学数学系,400715 中学数学月刊,苏州市十梓街1号苏州大学,215006 中学数学,武汉市武昌区学院路11号湖北大学,430062 中学教研(数学),金华市浙江师范大学,321004 中等数学,天津市和平区天津师范大学甘肃路校区,300020 中国数学教育,沈阳市皇姑区宁山中路15号,110031 中学数学教学,合肥市金寨路327号合肥师范学院,230061 数学教学研究,兰州市西北师范大学综合实验楼D03,730070 中学数学杂志,曲阜市静轩西路1号曲阜师范大学,273165 数学教育学报,天津师范大学八里台校区,300074 中学数学教与学,扬州大学瘦西湖校区,225002 数学通讯,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430079 —————————————————————————————————中学理科,南宁市建政路37号,530023 中学理科园地,福州大学(旗山校区)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子系110,350018物理教学,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内,200062 中学物理,哈尔滨市和兴路50号哈尔滨师大,150080 物理教学探讨,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1号西南大学,400715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西安市陕西师范大学,710062 物理通报,保定市五四东路 1 号河北大学,071002 物理教师,苏州市十梓街1号苏州大学,215006 物理之友,南京市鼓楼区宁海路122号南京师范大学,210097 中学化学教与学,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甲59号文化大厦1306,100872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西安市长安南路199号陕西师范大学校内,710062 化学教学,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200062 化学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100875 中学化学,哈尔滨市和兴路50号,150080 化学教与学,南京市宁海路122号,210097 数理化解题研究,哈尔滨南岗区学府四道街哈尔滨学院,150086

中国教育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一向十分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国家制定了多种法律,从不同角度保障人人受教育的权利,其中特别强调少数民族、儿童、妇女和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权利。经过50年的努力,中国的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九年义务教育正在有计划、分阶段地实施,全国已有91%人口的地区普及了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形式多样的成人教育和民族教育也得到很大发展;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体系。国际教育交流和合作也得到广泛开展。 中国1986年开始实施义务教育法,2006年对该法进行了全面修订。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实施以来,中国义务教育事业在很多方面取得新进展,已进入全面普及和巩固提高阶段。 一、中国教育管理体制和教育行政体制 中国实行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在现阶段,基础教育以地方政府办学为主;高等教育以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办学的体制;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实行在政府统筹管理下,主要依靠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办学和社会各方面联合办学。 中国教育部是管理中国教育事业的最高行政机构,负责贯彻国家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制定教育工作的具体政策,统筹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协调全国各部门有关教育的工作,统一部署和指导教育体制的改革。 1978年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和10多项教育行政法规。教育部在职权范围内发布了200多项

知乎精选:中国教育行业的现状

中国教育?业的现状 ?章来源:短书平台 现如今,教育培训市场?爆,?论是??还是?孩都是需求个体,组成了?个庞?的教育培训市场也不?为奇。“教育培训业是21世纪最朝阳产业之?”的观点,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共识。培训产业利润逐年稳步增?,企业规模不断扩?,但质量参差不?。培训?业是?个?常诱?的?业,培训业正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迅速增?,?业整体发展速度增?快。但和发达国家相?,国内从事培训业务的公司规模?、数量多,“?市场,?作坊”现象?常突出。在中国?化背景下?旦经济发展到?定程度(城市?均GDP达到5万元左右),中?学课外辅导市场?定会呈现快速增?的繁荣景象,如果再有培训机构的推波助澜便会出现前?所描述的?爆场?。然?,在这光鲜的?爆背景下,教育培训?业是否做好了?够的准备去健康地成?? 中国培训业规模速度递增不断提?,截?2017年,全国?、中型培训机构2万余家,中国教育培训的潜在市场规模巨?,并保持着迅猛的发展态势。培训市场的办学主体也由最初的学校和?业企业办班,开始逐步扩?到社会?量、培训公司或个?办学等。同时,随着外资企业不断进?中国市场,以及留学?数的不断攀升,众多外资培训机构也陆续进?中国,与国内????的培训机构展开竞争。教育培训市场增速放缓,增量扩增加?。2018年,我国教育培训市场消费规模预计达到4301亿元,其中不包括潜在消费的数量,照这样的态势发展下去,到2020年,加上素质教育的深?,中?学教育市场的课外培训辅导将更受?睐,潜??,市场规模突破1万亿! 中国产业调研?发布的2018-2025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深度调查研究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认为,培训教育业的连锁企业数量稳步增?,主要教育培训连锁品牌的店铺增?率约26%。连锁不再只是通常意义上零售、餐饮等?业所专?的经营模式,教育连锁的概念被越来越多公众所认知与认同。教育培训?业的三??柱就是IT、英语和少?培训。有80%的企业采?连锁发展的模式,其中采?直营加特许连锁发展占60%,从截?2017年中国教育培训产业来看,这种连锁经营的模式是适合中国教育培训产业的。在国际上特许经营成功率达到95%,

C刊教育学期刊和C扩教育学期刊

C刊教育学期刊(37) 1.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2. 比较教育研究(主办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3. 电化教育研究(主办单位:西北师范大学、中国电化教育研究会) 4. 复旦教育论坛(主办单位:复旦大学) 5.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6. 高等教育研究(主办单位:中国高教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 7. 高教探索(主办单位: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8. 高校教育管理(主办单位:江苏大学) 9.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主办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10.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主办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11.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主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12. 江苏高教(主办单位: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13. 教师教育研究(主办单位: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14. 教育发展研究(主办单位: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15. 教育科学(主办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16. 教育学报(主办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17. 教育研究(主办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18. 教育研究与实验(主办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19. 教育与经济(主办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20. 开放教育研究(主办单位:上海远程教育集团、上海电视大学)

21. 课程-教材-教法(主办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22.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主办单位:清华大学) 23. 全球教育展望(主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24. 外国教育研究(主办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25. 现代大学教育(主办单位:湖南省高等教育学会、中南大学) 26. 现代教育技术(主办单位:清华大学) 27. 现代远程教育(主办单位:四川广播大学) 28. 学前教育研究(主办单位: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长沙师范学校) 29.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办单位:国务院学委员会) 30. 研究生教育研究(主办单位: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 31. 远程教育杂志(主办单位: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32. 中国电化教育(主办单位:中央电化教育馆) 33. 中国高等教育(主办单位:中国教育报刊社) 34. 中国高教研究(主办单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35. 中国教育学刊(主办单位:中国教育学会) 36. 中国特殊教育(主办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37. 中国远程教育(主办单位:国家开放大学)

中国教育需要什么

中国教育需要什么 发表时间:2011-12-06T14:03:25.957Z 来源:《素质教育》2011年第11期供稿作者:耿瑞玲王涛[导读] 教育兴,民族兴,国家兴。陶行知说过:“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 耿瑞玲王涛山东省淄博市淄川第一中学255100 摘要:教育兴,民族兴,国家兴。陶行知说过:“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礼记·学记》有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教育的征途上,我们会遇到社会、现实给予的种种挑战。关键词:教育自立能力责任 案例: 考试前一天的复习课上,我叫起了一个上课睡觉的学生,他一脸的不满。 “上课睡觉影响很不好。” “那我不上课了。”从言语里我体会到了他的逆反心理。 “怎么,不想学了?” “……”他无语,接着说:“我父母来过了,他们说只要我不给他们惹事就行。” “那还考大学吗?文化课不好,可以学点专业啊!” “我学摄影。” “很好啊,好好学考个大学。” “我不考大学,我学摄影就是玩。” 听到这里,我不禁同情于可怜的父母心,愤怒于学生的不争气。 我不禁自问:中国教育需要什么? 一、家庭教育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而父母是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雕塑的第一位雕刻家。中国有句古谚: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时代的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对人才的渴求,都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如今,溺爱型家庭教育遍行,视孩子为心肝宝贝,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也是有目共睹的。 我们推想案例中的学生走过了什么样的成长道路?含辛茹苦的父母把他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所有的活自己干,所有的苦自己吃,只为给孩子提供一片绿荫、一把遮阳伞。温室里的花朵开了,大树庇护下的小树形成了,可是这把伞能经历多少风吹雨打,这片绿荫会不会阻碍孩子的成长,能保护孩子一辈子吗?当自己年过半百之后,当自己力不从心之际,自己的儿女在社会上四处碰壁、自顾不暇,不仅自己能力不够,恐怕连侍奉父母的心都没有。在他的心里想的是自己的痛苦与不如意,想的是如何享受生活,只知道向父母索要的双手从不知道给父母些什么,何况自己都处于无力挽救自己的地步呢!不是自私,只是从小的教育培养成了这样的思维与习惯。 不是危言耸听,看看周围,放眼社会,不乏这样的不肖子孙,因为不肖而不孝,更因为不孝而不肖。辛苦一辈子的父母不能颐养天年而终老,痛苦流涕历数儿女的不孝,可这又是谁造成的呢?当新生命的白纸交给父母去填涂时,那些父母们又做了些什么呢?我们不由得意识到中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感及危机感。 二、学校教育 1、自立者,不依附——自立意识的培养 自立一词最早见于中国古代文献《礼记》:能自立者不必依附。自立是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前提条件;自立源于本性,是可以进行培养的;自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随个体的发展而发展的。 作为高中生应具备行为和心理上的自立。只有具备了较高的自立意识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地独立面对现在与未来,才能在遇到挫折时采取成熟的应对方式,才能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2、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能力的培养 蔡元培先生有言:教育是帮助被帮助的人,给他们能发展自己的能力。从学校走出的学生如何适应社会,如何为社会做贡献?中国的未来在他们的身上,而我们的教育应该做些什么?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有良好的教育。我们都知道吕洞宾手指的故事,贫民愿要其手指却不要点石而成的黄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者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教给学生生存的能力、发展自己的能力,五育并举,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3、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责任意识的培养 “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新时代的要求应该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现在的学生确立理想先是从自己的角度考虑,是否好找工作,是否挣钱容易,以致于当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的现实之下,在不用高学历也能挣高工资的社会背景下,产生了“大学无用论”甚至“知识无用论”的思想,以致当在学习苦海之中吃了一点点苦、遇到一点点挫折,就赶紧缩了回来。岂知少年就应以学习为要务,不学习何以跟上时代的进步。一个人的成长进步需要教育的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进步更需要教育的推动。 一个学生应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对父母的爱负责,对老师的付出负责,对社会尽一份义务、承担一份责任。只有意识到这些,并将其付诸实践,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要实现现代化,需要发展科学技术,所以不抓教育不行,必须有知识、有人才。作为教育者,我们要谨听教诲,并时常反思我们的教育、发展我们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自立意识、创新能力、责任意识,把祖国的生力军建设得强劲而有力。

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刊》文件

中国教育学刊征稿函件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2010)征稿启事 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最新精神,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教育管理工作者和广大教师教育教学的实践和理论水平,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刊》联合相关单位共同举办“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论坛秉承“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旨在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交流教育教学经验和发表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平台。本论坛在原来成功举办八届的基础上,继续面向教育系统工作者特别是广大教师征稿。具体事项如下: 一、征稿对象 各级教育行政科研部门、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者、教育教学研究人员、广大教师。 二、征稿内容 征稿分为以下五个部分:一是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二是教育行政管理与教育教学管理;三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四是教材教法研究与教育教学经验总结;五是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以上范围仅供参考,来稿可自行确定选题和内容。 三、征稿说明 1.征稿时间:从2010年3月1日起到5月31日止。 2.稿件要求:稿件限5000字以内,可以是公开发表过的,也可以是新撰写的;稿件一律打印(网上投稿除外),自留底稿;稿件末尾注明作者详细通讯地址、邮编、工作 单位、联系电话等。 四、评奖与发表 1、活动将评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颁发获奖证书。 2、获奖稿件征得作者同意后入选《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指导全书》。该书作为国家级 出版物,是各类教育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参考文献,也是单位学术科研成 果和个人晋级晋职的重要依据。获奖作品也将被推荐发表在教育权威杂志《中国教 育学刊》(标准刊号ISSN 1002-4808,CN 11-2606/G4)上。 五、组稿编委 本活动欢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负责人和学校管理工作者担任组稿编委,优秀者将获得组织奖。 (本论坛具体情况可参见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刊》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b46785552.html,和本论坛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b46785552.html,) 来稿请寄:北京100085信箱45分箱组委会收邮编:100085 联系人:王老师万老师 电话:(010)82751502 82751503(组委会) (010)64845199(学刊社) 投稿邮箱:jiaoyulunwen@https://www.360docs.net/doc/b46785552.html, 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 《中国教育学刊》社组委会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 关于本课程的几点说明 1、本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目的 中国教育史,是教育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它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研究中国自古至今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总结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经验、教训及其特点,作出科学的评价,探求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一门科学。作为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学习和总结我国的教育历史,了解中国教育的昨天和前天,才能更深刻地认识中国教育的今天。 学习中国教育史,了解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的源流,将有助于树立唯物辩证的教育发展观,扩大教育知识眼界,激励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批判教育历史上封建专制落后黑暗的一面,发扬民

主科学进步光辉的一面,也将增强中华中族的自尊心,鼓舞人们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的自信心。 2、学习本课程的具体目的和要求 (1)了解和掌握中国教育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明确不同阶段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的表现及特点。 (2)明确掌握有代表性的教育家及其教育著作、他们的主要观点及其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学习历史上杰出教育家热爱教育、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和忠诚教育、教书育人的精神。 (4)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教育科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并通过该门课程的考试,取得规定的学分。 导论:关于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是什么?这个问题

看似简单,实则并不简单。要回答“中国教育史”是什么,须先从“历史是什么”说起。 在西方, “历史”一词源于希腊文,最初的含义是询问调查,后引申为“作为询问结果而获取的知识”。中国古代无“历史”一词,汉语“历史”这个名词出现在中国近代。中国古代称历史为“史”,甲骨文、金文中的“史”,原意指史官。许慎《说文解字》云:“史,记事者也。”清人吴大徵说:“史,记事者也,象手执简形。”以后引申为对社会发展过程的记述,如《十七史》、《二十四史》……等等。耐人寻味的是,中西文字中“历史”一词在源头上含义相同,即都指记事者及其记事活动与结果。这一本义也深刻地影响了后世人们对“历史”一词的理解。 由于历史与史官的联系,因此人们

教育学学科

提高认识、创新机制,努力促进教育学学科建设上台阶 一、教育学学科的基本情况 我院教育学原理学科、应用心理学学科分别于2008年被学校立项为重点扶持学科进行建设,学科带头人分别是彭寿清教授和廖全明教授,每年分别投入建设经费3万元。从2009年6月开始进行教育学重点学科申报前期工作,2010年6月被长江师范学院评为立项建设学科,学科下设课程与教学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和教师教育4个学科方向,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点建设4个专业方向,分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小学教育和学科教学(语文)、学科教学(思想政治教育)。 二、学科建设已经取得的成就 (一)在研究探索中逐步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研究方向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方向主要围绕课程教学模式、英语教学论、学生学习态度等具体研究方向展开。包括3项市级教改课题项目、3项校级教改项目,《教师科学文化素养》(于海洪主编)、《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王道福主编)2部教材与专著,在《教育评论》等刊物上发表核心期刊论文6篇。包括主持市教委教改课题“高师公共心理学实用性与活动性教学模式研究”、“教师教育类专业科学素养系列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于海洪)、“审美化英语教学方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邱德雄)等3项教改课题(10年新项目),校级教改课题“高校通选教育学课程:基于学生的教学研究”(杨晓峰)、“师范生礼仪教育研究”(吴春玲)、“我校师范生的语言态度及其对语言学习与语言使用的影响”(刘湘涛)等3项目(10年新项目)紧紧围绕高校公共基础课以及公共选修课教学进行研究;产生了《教师科学文化素养》(于海洪主编)、《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王道福主编)2部教材与专著;在《教育评论》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6篇。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方向主要形成了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学德育等3个方向,近1年来产生了1项教育部项目、3个校级科研项目,发表了11篇论文,其中核心期刊有4篇。成果包括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现状及对策研究”(廖全明)、校级项目“价值多元化时代中小学道德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刘国华)、“大学生择业效能/应对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刘永贤)、“校园心理剧在普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周静)等3个;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国学校卫生》等刊物发表论文11篇,题目如《4-5岁儿童行为问题调查及干预研究》、《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量表的编制》、《建立中国本土化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方法体系的对策》等,内容与学科方向紧密相关。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学科方向,主要围绕民族地区教育改革、教师队伍改革、农村学校布局3个方向展开,包括1项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的春晖计划项目、2项市级科研项目,在《中国教育学刊》发表了相应代表性成果。成果包括:彭寿清主持的社科基金项目“教育公平与乌江流域民族教育发展研究”已顺利结题,这是本方向在本年度与本月度取得的标志性成果;教育部春晖计划项目“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教学观念与教育环境互适性研究”(蔡其勇教授)、“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策略研究”(于海洪),校级课题“关于教师、学生和家长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态度的调查与分析—以重庆市涪陵区为例”(贺芬);本方向产生的标志性论文成果是雷继红教授发表的《教育公平视野下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问题研究——以乌江流域民族地区为例》(2010年第7期),还包括寿清教授在《长江师范学院学报》发表“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创建城乡师资多元互动的合作机制”等论文5篇。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材料一①汉代独尊儒术,在京师设立太学,在郡国设立学官,后渐立学校。隋唐时期,科举制形成,逐渐取代与门阀等级制相适应的选举制,并与学校相关联。唐代在京城设国子监,统辖各学,在各地设郡县学校。宋代书院勃兴,元代广建社学。到明代,学校体制大体已备。清因明制,以科举取士为正途,而科举必由学校。其规制悬学校之名而导以仕进之路。②学校乃教化所从出,以纳民于轨物,在王朝统治体系中地位极崇,作用至大。 ——摘编自桑兵《历史的本色:晚清民国的政治、社会与文化》材料二③西方近代分科观念在中国社会的广泛传播,④促使中国学人在反思传统学术思想体系弊端的同时,纷纷提出近代中国新的学术分科方案。⑤民国初年,教育部公布《大学令》和《大学规程》,将大学分为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简称“七科之学”),正式取消经学科。大学文科分为文学、历史学等4门,理科分为数学、理论物理学、化学等9门,法科分为法律学、政治学、经济学3门,商科分为银行学、保险学等6门,医科分为医学、药学2门,农科分为农学、农艺化学等4门,工科分为土木工学、机械工学、造船学等11门。 材料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有关规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发展文教事业的基本方针,也是改革教育的基本依据。⑥一方面,政府对旧教育体制进行改造,制定改造旧教育的方针政策,接管、整顿旧学校,收回教育主权。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对包括教育界在内的知识分子采取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努力争取和团结知识分子。在实际教育建设过程中,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确立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没有完全得到执行,⑦突出表现为全面学习苏联教育,并大量派遣留学生赴苏联学习。应当指出,在学习苏联教育经验过程中,存在生搬硬套、结合中国国情不够的弊病。⑧通过对高等学校院系、中等专业学校的调整,对课程、教材及学制的改革,新中国教育事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材料一叙述了从汉至清中国教育的相关情况,其中①叙述了汉代至清代教育的发展情况,即都重视学校教育;②指出了学校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材料二叙述的是民国政府对大学的改制情况,其中③④⑤分别从西学的传入、近代中国学人的反思及政府政策三方面分析了近代中国大学分科的原因。材料三叙述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其中⑥阐述了新中国对旧教育体制的改造情况;⑦反映了苏联教育体制对新中国教育体制的影响;⑧阐述了新中国教育体制变革的内容及影响。三则材料阐述了中国教育的发展情况,凸显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问题设置】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七科之学”确立的原因和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影响。 第1页共1页

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

---------------------------------------------------------------最新资料推荐------------------------------------------------------ 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 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规律提要从教育史的发展角度看,我国的教育目的经历了一个十分复杂的演变过程,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 强调德育; 突出反映了社会本位论思想; 自然科学教育未被重视。 我们应充分把握教育目的的演变规律,认真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中国教育发展史教育目的教育规律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是贯穿教育的一条主线,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要围绕这一条主线进行,只要偏离这一条主线,将给教育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也必将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因此,了解教育目的的发展演变,认识其发展的规律性,对于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是我国教育论著中比较丰富、比较深刻的一个部分。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中国教育思想之渊源,在他的论著中,就非常明确地论述过他的教育目的思想,他认为:教育就是要通过个人的修养,培养修己以安人,修己以治人的士成君子,即封建社会的统治人才,除此以外,教育无其它目的,所以,当他的学生樊迟请教他如何种庄稼,如何种菜时,他 1/ 15

很生气,甚至骂樊迟是小人,显然,樊迟请教的内容与他的教育目的的思想是相违背的。 孟子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一教育目的思想的提出,也反映出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统治者,但作为统治阶级的一员来说,道德和政治修养是很重要的。 《大学》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儒家思想,把教育的目的概括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就是要求修己,通过修己来明人伦,最终达到个人在道德和政治修养上的至善至美,这也是培养统治者的标准。 宋代理学家朱熹发扬光大了孔孟思想,他在为白鹿洞书院拟定的教规中,将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条理化,系统化为明五教,这五教是: 父子有序,君巨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在朱熹的教育目的的思想中,已经反映了封建社会最基本的道德教育准则三纲五常思想,这一教育目的的论述,是中国古代教育宗旨的最完整的概括和体现,朱熹被奉为圣贤,他的思想在明、清时代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思想依据,甚至科举考试都不得有违朱熹的四书集说,朱熹对教育的目的的论述,为中国古代教育目的的思想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虽然一些非儒家正统思想的其它学派和教育家对教育目的提出

教育期刊排名

教育学学科期刊排名 本学科涉及全文被转载的期刊数量为217种,转载全文总量为1194篇,约占“复印报刊资料”学术刊全文转载总量(12569篇)的9.5%,其中,转载量排在前30名的期刊共被转载683篇,约占“复印报刊资料”学术刊全文转载总量的5.4%。 全文转载量排名 期刊名称 转载数 名次 教育研究 70 1 教育发展研究 38 2 中国教育学刊 34 3 职教论坛 31 4 教育学术月刊 29 5 高等教育研究 28 6 全球教育展望 27 7 中国高教研究 26 8 中小学管理 25 9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4 外国教育研究 24 10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4 教育科学研究 22 13 课程·教材·教法 22 比较教育研究 21 15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 16 现代教育管理 20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19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 18 教育理论与实践 19 教育学报 17 21 上海教育科研 16 22 复旦教育论坛 15 23 中小学德育 14 人民教育 14 24 职业技术教育 14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13 上海教育 13 27 基础教育参考 13 外国中小学教育 12 30 全文转载率排名 1

期刊名称 转载数 发文数 转载率(%) 名次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19 54 35.19 1 教育研究 70 297 23.57 2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4 107 22.43 3 教育学报 17 92 18.48 4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9 53 16.98 5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 123 16.26 6 复旦教育论坛 15 98 15.31 7 全球教育展望 27 177 15.25 8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13 89 14.61 9 高等教育研究 28 194 14.43 10 教育科学研究 22 172 12.79 11 外国教育研究 24 192 12.50 12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7 57 12.28 13 中国教育学刊 34 280 12.14 14 中小学管理 25 213 11.74 15 教育发展研究 38 349 10.89 16 开放教育研究 9 91 9.89 17 中国高教研究 26 271 9.59 18 教育学术月刊 29 303 9.57 19 比较教育研究 21 223 9.42 20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10 109 9.17 21 课程·教材·教法 22 241 9.13 22 外国中小学教育 12 135 8.89 23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 220 8.64 24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 98 7.14 25 基础教育 7 100 7.00 26 现代教育管理 20 317 6.31 27 教育科学 6 107 5.61 28 基础教育课程 10 181 5.52 29 现代大学教育 6 109 5.50 30 综合指数排名 期刊名称 转载量归一值转载率归一值篇均分归一值 综合指数 名次 教育研究 1.000000 0.669856 0.884106 0.866189 1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0.271429 1.000000 0.895402 0.677192 2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0.342857 0.637482 0.856220 0.585253 3 教育发展研究 0.542857 0.309456 0.876029 0.572788 4 中国教育学刊 0.485714 0.345113 0.851424 0.553247 5 全球教育展望 0.385714 0.433541 0.889517 0.551203 6 高等教育研究 0.400000 0.410201 0.874652 0.545456 7 教育学报 0.242857 0.525172 0.911875 0.528257 8 教育学术月刊 0.414286 0.272017 0.872794 0.509158 9 2

中国教育发展概况

中国教育发展概况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一向十分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国家制定了多种法律,从不同角度保障人人受教育的权利,其中特别强调少数民族、儿童、妇女和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权利。经过50年的努力,中国的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方政府办学为主;高等教育以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办学的体制;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实行在政府统筹管理下,主要依靠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办学和社会各方面联合办学。

中国教育部是管理中国教育事业的最高行政机构,负责贯彻国家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制定教育工作的具体政策,统筹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协调全国各部门有关教育的工作,统一部署和指导教育体制的改革。 1978年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 多 自1978年以来,教育经费逐年增加。1998年全国教育投入2949.06亿元,其中政府投资2032.45亿元,1565.59亿元属于严格的国家预算拨款。

二、中国的教育体系 中国教育体系由四部分组成,即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 业生升学率达到94.3%。初中阶段义务教育也有一定的发展。 1999年全国共有普通初中6.44万所,招生数2183.44万人;在校生5811.65万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8.6%,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50%。1999年全国共有普通高中1.41

万所,招生数396.32万人,在校生1049.71万人。1998年职业中学10074所,招生217.6万人,在校生541.6万人。 1999年全国共有为聋哑、弱智等残疾儿童举办的特殊教育学校达1520所,在校生37.16万人,比上年增加1.32万人。半数以上的适龄残疾儿童均能得到受教育的机会。全 年 1999年普通中专学校达到3962所,在校生515.50万人。普通中专招生科类结构有所变化,财经、体育、艺术类呈增长趋,工科类呈下降趋势。1999年全国职业高中学校达8317所,招生数160.38万人,在校生443.84万人。1999年全国技工学校达到4098所,招生数51.55万人,在校生156.05万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