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了解的汉语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所了解的汉语史

通过一个学期十八周的汉语史研究的课程的学习,我对这门课程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结合本学期的授课内容,通过查阅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的方式,说明如下问题。

第一:汉语史课程的性质、目的和研究对象。

从学科角度来讲,汉语史是研究汉语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内部发展规律的一个三级学科。从课程角度讲,汉语史是中文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在学生学习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课程后开设的延伸课;汉语史课程的研究对象是汉民族共同语。

汉语史课程的目的是弄清汉语在不同历史时期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面貌;了解汉语在不同历史時期的发展变化;探索汉语发展变化的特点和原因;揭示出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

第二:汉语史的分期问题。

根据汉语的发展变化,汉语的历史可以分为若干个不同的时期。关于分期的标准主要有两种意见:

①吕叔湘先生以文体(“文言”、“白话”)的转变作为分期的标准,以晚唐五代为界,把汉语的历史分为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两大阶段,认为现代汉语只是近代汉语的一个阶段。

②王力先生以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作为分期的标准,认为应该以语法作为主要的根据,主张将汉语史分为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四个时期。

现在学界大多采用王力先生的分期标准。但关于汉语史的具体分期,以及各个时间的上限、下限,学界仍有不同看法。

③史存直先生则不主张分期。

下面就王力先生的主张介绍汉语史的分期。

第一时期是上古期(公元3世纪以前),第二时期是中古期(南北朝至南宋前半期),第三时期是近代期(元至清),第四时期(五四运动以后)。

第三:汉语史的语料使用问题。

语料,即语言材料,是编写字典、词典和进行语言研究的依据。它不单指书面语,也包括口语。恰当使用语料是进行科学的汉语史研究的前提。语料使用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语料的选择,基本要求是口语性和可靠性;二是语料的分析,包含确认有效例证、剥离口语成分、分析统计数据和重视典型语料四个方面。第四:汉语语音发展简史。

汉语语音的发展可以分为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四个时期。

上古音是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主要以《诗经》音系为代表。研究上古音系的主要依据有:

(1)中古《切韵》音系;

(2)《诗经》等上古韵文;

(3)谐声字;

(4)假借异文;

(5)声训;

(6)连绵词;

(7)方言和亲属语言;

(8)译音对音材料;

首先叙述上古汉语的声母、韵母、声调系统。

根据向熹《简明汉语史》,上古汉语声母共有6类28个,分別为:

(1)唇音:帮、滂、並、明

(2)舌头音:端、透、定、余、泥、來

(3)舌面音:章、昌、船、书、禅、日

(4)齿音:精、清、从、心、邪

(5)牙音:见、溪、群、疑

(6)喉音:晓、匣、影

另一点就是: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

上古汉语的韵部是在分析《诗经》用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宋代开始有学者对古韵进行分部,郑庠将古韵分为六部。科学的古韵分部始于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顾炎武将古韵分为十部,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上古韵部系统。江永将古韵分为十三部,他主张“数韵共一入”,他的入声韵部是独立的。段玉裁将古韵分为十七部,提出“凡同谐声者必同部”的原则,将谐声分析的方法系统化。戴震最初将古韵分为七类二十部,后来改为九类二十五部。孔广森将古韵分为十八部。王念孙将古韵分为二十一部。现将王力先生的上古韵部系统进行列举:

阴声韵:之部、支部、鱼部、侯部、宵部、幽部、微部、脂部、歌部。

入声韵:职部、锡部、铎部、屋部、药部、觉部、物部、质部、月部、缉部、叶部。

阳声韵:蒸部、耕部、阳部、东部、冬部、文部、真部、元部、侵部、谈部。声调是汉语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汉语语音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辨义作用。中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但是上古汉语的声调系统目前尚无统一认识。

上古汉语声调的各家之说

1.明代陈第“古无四声说”

2.清初顾炎武“四声一贯说”

3.清代孔广森“古无入声说”

4.清代江永、王念孙等“古有四声说”

5.清代段玉裁“古无去声说”

再次:中古汉语的声母、韵母、声调系统以《广韵》为研究依据。

中古漢語聲母系統:

1.隋唐時期以《切韵》的声母系統为代表。陈澧用系联法对《广韵》的452个反切上字进行归类,归納出40个声类。

2.后经曾运乾、李荣等人的补充和完善,最后确定《广韵》的声类共52个。

3.这52个声类经进一步归纳得出36个声母,但和宋人“三十六字母”有区别。中古汉语韵母系统(《广韵》韵母系统):

1.利用系联法,通过对《广韵》206韵的1190个反切下字进行归纳,得出293个韵类。其中平声83类,上声76类,去声83类,入声51类。

2.按照韵母归纳原则,凡介音、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的韵类,依平上去相承归为一类,入声单算一类,如此可得舒声91個韵母,入声韵母51个,共142个韵母。

中古汉语声调系统:《切韵》及其系列韵书都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诗人用韵也严格注意四声的区别。至于中古四声的调值如何,没有明确说法。

再次:近代汉语声母、韵母、声调系统。近代音以《中原音韵》为研究的主要依据。

向熹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认为《中原音韵》共有25个声母,具体如下:帮、滂、明、非、微、端、透、泥、精、清、心、照、穿、审、見、溪、疑影、曉、來、日、支、哆、詩、儿。

《中原音韵》的韵母系統

1、共有19个韵部,即:东钟、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寒山桓欢、先天、萧豪、歌戈、家麻、车遮、庚青、尤侯、侵寻、监咸、19廉纖

2、通过分析《中原音韵》的同音字組,可以看出有的韵部只有一个韵母,有的有两到四个,归纳起来,共有46个韵母。

《中原音韵》的声調系統:《中原音韵》所收的汉字共分为四个声调,分別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第五、汉语词汇发展简史。

从构词角度来看:上古汉语词汇的突出特点是单音节词占绝对优势。因此,上古汉语构造新词主要是在单音节的框架内,通过改变词的意义或语音形式来实现的。上古的构词法有别义构词、音变构词、重叠构词、附加构词和复合构词。上古汉语以单音构词法为主,复音构词法为辅。从上古到中古,汉语词汇发展总的趋势是复音化,单音构词法逐渐衰落。别义构词不再是能产的构词方式,音变构词也趋于停滞,主要表现在:一些上古通过音变构词构成的词中古以后不再使用;一些上古通过音变构词构成的词中古以后其破读音渐渐废弃不用;中古以后通过音变构词创造的新词数量很少。中古时期附加构词法和复合构词法有了长足的发展。

附加构词法方面,中古汉语产生了一些新的词缀。

①前缀“阿”“老”。“阿”和“老”都是名词前缀,“阿”也可用在人称代词前。如: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十五从军征》)

卿非狐狸,即是老鼠。(《幽明录》)

②后缀“子”“儿”“头”。“子”“儿”“头”都是名词后缀

如:魂魄似绳子,形骸若柳木。(《王梵诗志》)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

狗咬枯骨头,虚自舔唇齿。(《寒山寺》)

复合构词法方面,中古以后复合构词法成为主要构词法。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上古原有的复合构词方式继续产生新词,而且原来构词能力比较弱的复合构词方式有所加强。例如,联合式:胸襟、早晚等;偏正式:烧酒、印版等;支配式:扶老、屈膝等;陈述式:头风、口吃等。

②出现补充式、名量式和截取式三种新的复合构词方式。

补充式复合词的两个语素是补充和被补充的关系,例如:摆脱、看见等。

名量式复合词由名词性语素和量词性语素组合成,例如:花朵、车两等。

截取式复合词指从经典中截取的两个字形成的词。例如:景仰,语出《诗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中古之后成为复合词,表示“仰慕”。

③一些上古的单音词中古以后逐渐被复合词取代。

近代以后,复合构词法又有新的发展,表现在原有词缀用法有所发展和产生新的词缀上,例如:后缀“们”的产生。“感蒙赏赐,我每就此吃饭。”(《西厢记》)近代复合词构词法仍然是主要的构词法,继续产生大量新词:小心眼、做手脚、走狗烹、沉甸甸等。近代汉语里重叠构词法产生了四音节联绵词:低留答剌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