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泾浜语言现象
中国洋泾浜英语最早的语词集

《中国洋泾浜英语最早的语词集》中国洋泾浜英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起源于19世纪中叶,它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
在这份语词集中,我们可以追溯到最早的洋泾浜英语词汇,这些词汇不仅见证了历史,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1. “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这句洋泾浜英语已成为国际通用语,它简洁、生动地表达了人们重逢时的喜悦。
在中国洋泾浜英语的早期语词中,这句话便已出现。
2. “Kung fu”(功夫)功夫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通过洋泾浜英语传播到世界各地。
这个词汇最早出现在洋泾浜英语语词集中,代表着中国武术的魅力。
3. “Typhoon”(台风)台风是影响我国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灾害。
在洋泾浜英语中,这个词被用来描述这种强大的风暴,成为国际通用的气象术语。
4. “ Silk ”(丝绸)丝绸是中国的传统特产,自古以来便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
在洋泾浜英语语词集中,丝绸一词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勤劳。
5. “Cha”(茶)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通过洋泾浜英语,茶这一词汇传遍全球。
在这份最早的语词集中,茶字已经具备了世界性的影响力。
这些词汇仅是中国洋泾浜英语语词集的一小部分,但它们却为我们揭示了早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脉络,让我们更加珍惜和传承这份独特的语言遗产。
《中国洋泾浜英语最早的语词集》6. “Shanghai”(上海)在洋泾浜英语中,“Shanghai”不仅仅是一个地名,它还象征着繁华、现代化和国际大都市。
这个词汇在语词集中的出现,反映了上海在当时世界舞台上的地位。
7. “Fung shui”(风水)风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影响着人们的建筑、居住和生活方式。
洋泾浜英语中的“Fung shui”一词,将这一东方智慧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人们追求和谐生活的指南。
8. “Dim sum”(点心)点心是中华美食的一大特色,洋泾浜英语中的“Dim sum”一词,让这种美食走进了国际视野。
洋腔的解释新华字典

洋腔的解释新华字典【原创实用版】目录1.洋腔的含义与背景2.新华字典对洋腔的解释3.洋腔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与影响4.洋腔与新词、新语现象的关系正文洋腔,又称“洋泾浜”,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指的是在汉语中夹杂着外语词汇、语法或发音。
这种现象在我国历史上并不少见,特别是在近现代,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洋腔成为一种时髦的语言标志。
而新华字典作为我国最权威的辞书之一,对洋腔的解释也是十分详尽的。
洋腔的含义与背景洋腔一词源于上海方言,原指外国租界里的中文洋泾浜,后泛指不纯正的汉语。
这种语言现象常见于近现代,尤其是在沿海城市和外国人聚集的地方。
洋腔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一方面是国际交流的增多,另一方面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
这些因素使得洋腔成为一种反映时代变迁的语言现象。
新华字典对洋腔的解释新华字典对洋腔的解释是:“指在汉语中夹杂着外语词汇、语法或发音的语言现象。
”这一解释既概括了洋腔的定义,也指出了其特点。
在汉语中,洋腔通常表现为词汇、语法、发音等方面的不规范现象,这些现象有时会使得语言表达不够清晰,产生误解。
洋腔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与影响尽管洋腔在汉语中并不规范,但它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却十分广泛。
一方面,洋腔可以作为一种语言时尚,体现说话者的个性和品味;另一方面,洋腔也是对外语学习的一种妥协,使得语言表达更为简便。
然而,洋腔的大量使用也会对汉语的规范性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在使用洋腔时保持适度。
洋腔与新词、新语现象的关系洋腔是新词、新语现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新词、新语现象指的是随着社会发展,新的词汇、语法结构、语音现象不断涌现,丰富和发展了语言体系。
洋腔作为其中的一种现象,既反映了国际交流对我国语言的影响,也体现了语言发展的多样性。
然而,与新词、新语现象相比,洋腔更多地表现为不规范、非主流的语言现象,我们在使用时应更加注意规范。
综上所述,洋腔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新华字典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语言借用与中国“洋泾浜”现象

| J 州 l惦 J l 惦 m Y wE H u
维普资讯
罗姝芳 : 育借用 与中国 “ 语 洋泾浜” 现象
语言借用 的条件
语言的借用往往不是无缘无故地产生的,如 A方向 B方借 ,一般具备 以下两个条件 :第一 ,A方语 言的人必须理解或 自以为理解 B方语言说 出的那个包括榜样的特定语句 。有 时也 出现差误 。如十五世纪 葡萄牙人第一次踏入非洲大陆中西部海岸 ,就听当地人都说 “ a e u !Cm r n ”便 以为是此地 的名 Cm r n a e u ! o o 称 ,其实意为龙虾。后来西方人就固执地以讹传讹 ,把 “ 喀麦隆”定为该 国家的名称。第二 ,说 A方语 言的人必须有或明或暗的借用动机。借用最主要的 目的是填补借方语言中的空 白。如英国水手采用中国水 手关 于 在 中国水 域上 出现 的一 种 风暴 的名称 :“ 台风 ” (yho ) t on 。 p ・ 当然语言借用的动机除了填补借方语言中的空白之外 ,往往也是民族或人群某方面强势的表现。欧洲 移民来到美国后 ,把英语词语引入了他们的语言 ;英国人在被诺曼人征服后 的日子里学习法语 ;日本人在 占领中国东北后强令中国小学生学习 日 ;汉唐时期 中国文化对世界 的巨大影响等等。强势和弱势 的关 语 系,表现在社会和文化的各个层面上可以是不一致 的。甲乙两个社会接触时,假如乙方只是在烹调上 占优 势 ,而甲方则是在各个领域都 占优势 ,结果文化扩散的方向在绝大部分领域是从 甲到乙,只是烹调方面从 乙到 甲。而政治 、经济、军事的优势往往影响人们判断优劣势所持的标准 。
历史上中国文化对外族 的影响除了较多的表现在朝鲜、 日 本、东南亚外 ,近百年来 ,中国对西方也产 生了一定影响。中国对西方国家尤其是英美语言上影响最典型的例子首推 “ 、 “ 、“ ”三个 词。 丝” 瓷” 茶 以 “ 瓷” 为例 ,瓷器也算是能代表中国文化的输出品,我们 中国的国名 C i h a因此被移用。C i 和拉丁 n ha n 文 S a,希腊语 T i i ie n h a,印度语 Cn 都同出一源。关于其语源 , n i a 有人认为它是公元前 四世纪马来群 岛航 海家指示广东沿岸的名称 ,罗常培先生则认为它是 “ 秦的对音” 。当瓷器输入欧洲时,英国人管它叫 ci h . nw r,意思为中国货 ,随后 ci wr 意思变成了 w r m d h a 末 了,把 w e aa e h aa n e a aeo C i , e f n r a 也省 了,于是就变 成 了 ci 。“ hn a 中国” 和 “ 瓷器”在英文里的区别只是字首的大小写的区别 ,在说话里 ,C i m n( h a a 中国 n 人 ) ci m n ( 、 h a a 卖瓷器的人) ci m n( n 、 h a a 瓷人)三个单词 的第一段读音相同,只是第二段的元音因为轻 n 重读的不 同, 分别读成 [ ] [ ]两音罢了。 出 同样 ,近百年以来 ,~方面移居美国的各国移民大量吸收了英语新词 ;另一方面 , 国英语也从移民 美 的各种语言中零 星地获得一些需要填充的空白。例如就大众化的食品来说 ,有 dla s n ( ect s i e e 熟食) a — 、hm br r( ug 汉堡) i e 牛肉熏香肠 ) weak( e 、we r( n 、z i c 一种烤面包 片)来 自德国移民;ci o a e( b hecncm 辣子 l 肉) o i 死面玉米饼 )来 自墨西哥的西班牙语 ;ca e 炒面) hps y( 、t t a( rl l hwm i n( 、co e 炒杂碎)来 自汉语 , u 等等。除了从一种语言借人到另一种语言外 , 借用也可以发生在各个方言之间。中古时期当伦敦英语 占优 势时 ,它也从英国南部和东部方言中借人了诸如 v 大桶 ) i n( a t( 、v e 雌狐)等词。 a 可能是居住在城市 x vt 中的肯特郡商人带到伦敦来 的,至于 v e ,也许是伦敦 的贵族们在南部打猎时捡 回来 的。中国是一个 多 in x 方言的国家,各方言间的相互借用的例子就更加不胜枚举。
儿化名词解释

儿化名词解释儿化名词,也称“儿化、洋泾浜化、畅销化”,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指的是把字面意义以外的新概念加以“儿化”,即把某个概念一般性用语简化、变成可作为一个独立的小词使用。
一般情况下,它用来增加表达的生动性。
当今世界,儿化名词非常普遍,它可以减少正式的、冗长的语句的长度,更加容易让人理解,并且利于消息的传播。
例如,“购物”可以简化为“买东西”、“吃饭”可以简化为“吃饭”等。
儿化名词有很多种形式,常见的有耳化、嘴化、口语化、简化等。
耳化是指在原有词汇的基础上,根据语音规律,对某些元音或辅音进行变化;嘴化则是指在原有词汇的基础上,根据口语习惯,对某些字母行进行变更。
这类变化有时也称之为“谐音”或“拼音”,其结果就是,一个新的独特的词语诞生了。
例如,“购物”可以变成“购东西”、“饮料”可以变成“喝茶”等。
另一种形式是口语化,这是指把一些正式的词语,根据口语习惯而改写成一种口语语言。
这种变化使用非常广泛,可以说无论是什么语言,都有口语的存在。
例如,“登记”可以变成“登记”、“吃饭”可以变成“吃饭”等。
此外,也有简化的儿化名词,这是指在原有的词汇的基础上,简化某些音节,使其简洁明了。
这种儿化名词不仅可以提高口语的流利性,同时也更容易理解,例如,“进行”可以简化为“做”、“开会”可以简化为“聚”等。
儿化名词是有文化背景的,用词的情况取决于使用者的文化素养,也取决于它使用在某个特定语境下,所以儿化名词只能在某个特定的文化环境、特定的语境,才能得到广泛接受,并被当作正式的文字使用。
总之,儿化名词是一种实用的语言形式,可以为表达添加生动性,减少口头表达的步骤,让语言表达更加流畅。
但是,在使用儿化名词的时候,需要注意文化的差异,以免引起语言的混乱,同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才能保证沟通的效率。
洋泾浜 名词解释

洋泾浜名词解释1. 洋泾浜呀,简单来说就是一种不纯正的混合语言!就好比做菜,本该用专门的调料,结果啥都往里搁,出来的味道怪怪的。
比如说,有人会说“long time no see”,这就是典型的洋泾浜英语呀!2. 洋泾浜呢,就是语言的大杂烩哟!就像一个大拼盘,啥都有一点。
你想想看,有人把“早上好”说成“古德猫宁”,这不是洋泾浜是啥呀!3. 洋泾浜啊,那可是一种很特别的语言现象呀!就如同搭积木,东一块西一块搭起来的。
像“给你点color see see”,这就是很明显的洋泾浜表达嘛!4. 洋泾浜呀,不就是那种怪怪的语言混合体嘛!好比穿衣服,乱搭配一通。
比如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说成“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这可太洋泾浜啦!5. 洋泾浜哟,其实就是语言界的“混血儿”呀!就像杂交的花儿,有不一样的特色。
“I 服了you”,这就是洋泾浜的有趣例子呀!6. 洋泾浜啊,是一种很有趣的语言存在呢!如同画画,各种颜色混在一起。
像“人山人海”说成“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哈哈,多洋泾浜呀!7. 洋泾浜呀,不就是语言的奇妙组合嘛!好像拼凑的拼图。
“你问我,我问谁”说成“you ask me, me ask who”,这可真够洋泾浜的!8. 洋泾浜呢,就是语言的别样风景呀!好比奇怪的建筑,别具一格。
“No 作No die”,这不就是典型的洋泾浜嘛!9. 洋泾浜啊,是语言的独特产物哟!如同特别的菜肴。
“我们一起去play”,这就是带着洋泾浜味道的表达呀!10. 洋泾浜呀,说白了就是一种怪怪的语言形式嘛!好像奇怪的发型。
“Thank you 啦”,这也是洋泾浜的一种体现呢!我的观点结论:洋泾浜虽然不那么正规,但它给语言带来了很多趣味和独特性呀!。
语言接触中的“洋泾浜”现象新议

语言接触中的“洋泾浜”现象新议语言的接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来的是世界历史中各个民族发展历程。
在世界史上,原先没有接触的,不同的社会会因为之后开始的贸易进行文化交流。
会因迁徙或战争与海外殖民等方式形成了地域上的邻居与杂居。
法国语言学家,《语言》一书的作者约瑟夫·房德里耶斯说过:“使得语言不受任何外来影响而不断发展的理想几乎从来没有实现过,相反,相邻语言的影响在语言的发展中常常起重大的作用。
这是因为语言的接触是历史的必然,而接触必然会引起渗透。
”在社会接触的过程中,由于接触方式而导致的接触深度的不同使得语言的接触有了不同的结果。
而世界语言的发展则与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密切相关,所以,为了更好地研究语言的发展演变,对于语言接触的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语言的接触的主要类型语言的接触可以主要分为五种类型。
首先,是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借词也叫作外来词,指音与义都是借用外族语言或者方言的词。
由于这些社会或民族在地域上的不相邻,所以一般的接触只是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多为数量有限的借词。
如“石榴”、“苜蓿”等是汉代从西域借来的词;“佛”、“菩萨”等则是汉代以后从印度传来的佛教用语。
“胡同”、“站”则是元代借入的蒙古词汇。
在鸦片战争之后,日常词汇中借词数量不多,但涉及面积却很广泛。
如sofa为沙发,curry为咖喱,jeep为吉普等等。
第二种则是区域联盟与系统感染。
在地域上比邻而居,有着深度接触的若干民族中许多的人口会成为双语或者多语者。
各个民族的词汇会大量借用,在音系上与语法上会相互感染与趋同。
但是各个语言仍保持着较多数量的自己语言的核心词根。
第三种是语言替换与底层残留。
语言替换是不同的民族即氏族与部落等社会共同体之间深度不平衡接触的结果。
语言替换是一个残酷的过程,这与达尔文进化论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有着相通之处。
但是在替换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自愿替换与被迫替换这两种情况。
被替换的语言在胜利者的语言中留下的痕迹称为“底层”。
语音层面的“洋泾浜”现象

语音层面的“洋泾浜”现象来源:英语专业论文 /英语世界化;英语变体;语音《山东外语教学》刊登了尹美的文章《“洋泾浜”英语的成因及启示》,作者描述了“洋泾浜”英语的语言特征,指出:现阶段,新“洋泾浜”英语主要体现在语音层面上,学生们所讲的英国英语中时而混杂美国音或在讲美国英语时夹杂有英国音。
作者认为: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杂乱混扰的“洋泾浜”英语实质上是一种“掺假”的语言变体,用这种不纯正地道的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往往使听者不舒服甚至反感,也就自然难以达到应有的交际效果和质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作者强调,在目前我国中学大部分师资和教材都属于英国英语体系的现状下,应尽量强化学生的英国英语,重视教材语音体系前后一致性和系统化。
英语在跨文化交际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其重要性甚至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国际语言(international language)而成为了唯一的全球语言(global language)。
事实上,当代英语的面貌与16世纪末英语刚刚向外传播时相比,无论是语法、词汇还是语音都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在提到这种语言时,有时不得不用复数Englishes来描述其不断出现的语言变体。
这种变化不仅涉及语言本身,也包括人们对于这种语言及其变体的态度。
本文拟从英语变体的角度以及人们对其所持的态度出发,进一步探讨语音层面上的新“洋泾浜”英语现象。
一、关于RP和GA作为语音标准的争论语音作为语言传递信息的物质媒介,在语言教学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长期以来,人们似乎形成了一种共识:英语语音要么以英国英语的RP(receivedpronunciation)为标准,要么以美国英语的GA(GeneralAmerican)为标准,非此即彼。
也就是说任何偏离这两种语音的发音都将被视为不标准发音。
这种共识的形成是“由于英美两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历史和现实地位,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被当作世界英语的参照系(refer2ence norms)”。
语言学

一、名词解释1、克里奥耳语:克里奥耳语是在语言接触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永久性的混合语言。
克里奥耳语在英语中是混血儿的意思,这种语言是在洋径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实际上就是母语化的洋泾浜语。
例如英语、法语等同中美洲、中非洲的当地语言混合形成的混合语2、洋径浜(皮钦语):洋泾浜语言,是在缺乏共同语或者不懂外语的情况下,在当地民族语言和外民族语言接触中自然形成的起临时作用的简单的混合语言。
“洋泾浜”是十七世纪以后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通商口岸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是当地人在和外来的商人、水手、传教士等打交道的过程中学来的一种变了形的外语。
这种语言现象不是中国特有的。
在多民族接触地区,特别是有商业往来的边境地区,都可能出现洋泾浜语言。
3、尖音和团音:①汉语音韵学、方言学经常运用的两个术语。
②舌面前塞擦音、擦音与齐、撮二呼的组合叫团音;舌尖前塞擦音、擦音与齐、撮二呼的组合叫尖音。
③现代北京话和不少汉语其他方言这两类字都读一样的音,这使得中古一些不同音的字合流为同音字了,这种变化叫做“尖团合流”。
4、音位:音位是语言中能表示语义的单位,是从语言的社会属性划分出来的语言单位。
根据国际语音学协会的定义,音位是“某个语言里不加分别的一族相关的声音”。
它是具体语言或方言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近年来出版的北京大学叶蜚声、徐通锵著的《语言学纲要》则指出“音位是具体语言中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
5、雅言:①我国古人十分重视各地方言的统一,于是出现了“雅言”。
《辞海·雅言》条说:“雅言,古时称…共同语‟,同…方言‟对称。
”孔颖达在《正文》中说:“雅言,正言也。
”“雅言”就是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今的普通话。
其音系为上古音系,至今已无方言可完整对应。
现在的陕西西府方言为最接近周朝雅言的语言,至今仍保留有部分古老的发音。
②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雅言”是以周朝地方语言为基础,周朝的国都西岐(今宝鸡市东岐山县)地区的语言为当时的全国雅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接触的特殊形式—混合语
在上海学习工作的人们,大概都知道有洋泾浜这个地方的存在,其实这个地方与汉语和英语的接触有着深刻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洋泾浜的历史。
在旧中国,人们常常用“洋泾浜”这种说法来指非正规学会的不登大雅之堂的外语,尤其是英语。
洋泾浜是上海外滩的一段,位于叫做洋泾浜的河流和黄浦江的交汇处。
鸦片战争以后,上海辟此处为商埠,由此,洋泾浜地区就成为了外国商人聚集地方,他们在和当地的平民接触的时候,就用了一种支离破碎的外语,这样的语言就被称为“洋泾浜”。
来自洋泾浜的词汇大部分都是和商业用语有关,像康白渡(comprador)、拉司卡(last car)、温涛罗(one dollar)等等。
“洋泾浜”是出现在世界好多通商口岸的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不是中国所特有。
而国外语言学界对于中国的“洋泾浜”语言十分感兴趣,由此命名,并且起了一个学名叫做pidgin。
洋泾浜语言是当地人和外国水手,商人等打交道使用的一种简化的,变了形的外语语言系统,它起因于外来者迫切和当地居民沟通的需要,从而简化了自己的语言,并加入了当地语言的成分。
所以这种语言的语音经过当地语言音系的适当改造后,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程度,词汇的项目也比较少,往往要借助迂回曲折的说话指代事物。
由于洋泾浜语言是在口语沟通下的产物,所以只有口头形式,也没有形成一种新的语言。
时代发展以后,大家都普遍用标准的中英语交流对话,洋泾浜语言也趋于消失。
People who live in Shanghai,may know the word’洋泾浜’,and the word is referred to the place’洋泾浜’.In fact,this place is in the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English language and Chinese language.
In China before liberation,YangJingbang is considered as the informal foreign language,especially the English.YangJingbang is the small district of the Shanghai bund,and located in the junction of the the YangJingbang river and Huangpu river.After the Opium War,the district had been transformed into commercial port,thus,YangJingbang became the gathering area of foreign people.With more and mor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foreigners and the local people,YangJingbang language came out.
Most vocabulary of YangJingbang are linked with the commercial terms,like 康白渡(comprador)、拉司卡(last car)、温涛罗(one dollar),etc.
YangJingbang language is one of the common language phenomena which emerge in the treaty ports over the world,so it is not the isolated one in China.However,the foreign researchers develop a lot interest in YangJingbang language,and name the unique language phenomenon as pidgin.
The pidgin language is the simplified and transformed language used between the local people and foreign sailors and merchants.Its existence results from the urgent communication need and the language is charactered by adaptation of the local language accent,the minimum range of the grammar and fewer vocabulary items.
As pidgin language is the spontaneous outcome of the oral language communication,it doesn’t have the characters and form into a brand-new kind of language.With the progress in ability of using the standard English language,the pidgin language faded out slow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