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泾浜
上海人曹骧写的“洋泾浜语”著作——《英字入门》

上海人曹骧写的“洋泾浜语”著作——《英字入门》上一期写了宁波人写的“洋泾浜语”书《英话注解》,许多人来信说“蛮有趣的”,现在写一篇上海人曹骧写的“洋泾浜语”著作——《英字入门》。
▲曹骧编译的《英字入门》,申报馆同治十三年(1874)印行。
全书分十则:英字源委;单字门;二字拼法门;三字拼法;四五六字拼法;七字以外拼法(言语附);数目字门;点句勾股及异体字考;学语要诀;补论英语六则等“洋泾浜语”作为一般的商业口语,一般交流上不至于发生太大的问题,如果涉及到签订条约或公文往来,那问题就大了。
近代以后的若干年里,中国缺少精通英文的人才,于是,中国政府或上海地方政府与列强签订条约或公文往来,通常由外国人拟定英文稿和中文稿,由中国人审核修订,中文稿与英文稿会有失偏颇,于是误会不少,纠纷也不少。
于是,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第五十款规定:嗣后英国文书俱用英文书写,暂时仍以汉文配送,俟中国选派学生学习英文,英语熟习,即不用配送汉文。
自今以后,遇有文词辩论之处,总以英文作为正义。
此次约定,汉、英文字详细校对无讹,亦照此例。
《天津条约》签订前,英国人与中国签订条约使用英文,中文文件由英国人帮助翻译,《天津条约》生效后,中国政府必须选派学生学习英文,条件成熟后,英国人不再帮助中国政府翻译中文文件。
于是,1862年在北京成立“京师同文馆”,所谓“同文”就是“书同文”,也就是使用相同的文字,当然就是中国人学习外国文字;翌年,上海广方言馆成立,所谓的“广方言”,就是“推广方言”,以“老子天下第一”自居的中国人把外国话称之为“方言”。
上海广方言馆聘请外国学者担任英语教习,学生在学校接受严格的、系统的英语教育,许多学生毕业后直接进人工部局或上海道署任职,从事翻译工作。
在上海开埠后不久,英国基督教圣公会主教何伯森(John Hobson)在上海创办了一所主要吸收中国学生的英语学校——英华书院(English-Chinese College),培养了一批英语人才。
洋泾浜英语的特征以及如何正确对待

洋泾浜英语的特征以及如何正确对待作者:官悦陈曦来源:《校园英语·月末》2019年第07期【摘要】十八世纪的中国上海,是一个多元文化碰撞的时期,在殖民者的影响下,上海作为通商口岸,为了发展经济,出现在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各界多称之为“洋泾浜英语”。
本文将着重探讨洋泾浜的概念,特征以及作为英语学习者如何正确对待和避免在二语学习中出现洋泾浜英语。
【关键词】洋泾浜英语;概念;特征;如何对待和怎么做;英语学习【作者簡介】官悦,陈曦,山东科技大学。
一、什么是洋泾浜洋泾浜英语可追溯到18世纪,后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最终以上海的洋泾浜英语得名。
它的英文名称是Pidgin,是business这一词被读错而形成的。
词典释义中,它是不懂其他语言的人们为了交流而使用的混杂语言。
结合当时的背景,上海在鸦片战争后被辟为通商口岸,加上各个租界的影响,洋泾浜英语在上海的飞速发展也是必然的结果。
Pidgin是为了跨文化交流而产生的,在上海洋泾浜中,更具体点说,它是人们为了进行贸易活动而产生的语言,大多是“惯用语”或是“行话”,且说洋泾浜英语的人多是一些从事商业贸易的小商贩和市民这一类中下层人员。
虽然洋泾浜英语在那时极为流行,但毕竟不是主流语言,随着英语教学的普及,洋泾浜英语也走向衰落。
二、洋泾浜的特点从发音方面来看,洋泾浜英语一般只以口头形式存在,缺少正规的书面形式。
而它的发音特点受到汉语发音的影响,产生了许多的变化。
第一,在以辅音结尾的单词后面加上元音。
比如,make[meik]读成[meiki:],将much变为Muchee。
第二,用辅音[l]代替[r],比如,将room[ru:m]读成[lu:m]。
第三,直接由汉语发音创造出新的英语单词,比如chow-chow表示吃的动作或是吃的东西,而英语中则是eat。
从词汇方面来看,它的单词量在700个左右,而正因为有限的单词量,在洋泾浜英语中,一个单词会被重复使用,且既可作名词又可作动词或形容词。
梦回上海滩:公共租界的桥梁和码头

梦回上海滩:公共租界的桥梁和码头桥梁一、苏州河桥梁鸦片战争前,苏州河上桥梁有重建于1672年的三洞石老闸桥(今福建路桥处)和建于1737年的新闸桥。
除此之外,两岸来往都靠船渡,最多时渡口有22处。
1856~1889年间,工部局于苏州河上先后架设了11座木桥。
20世纪初至20年代,工部局陆续拆除木桥,改建为钢桁架结构和钢筋混凝土桥。
由于租界内工商企业分布的不同,影响到苏州河上桥梁分布极不平衡,新闸桥以东至入黄浦江河口2.88公里河段,建桥10座,平均相隔320米即有桥三座,而新闸桥以西至中山西路10.15公里河段,却只有5座木桥。
1.外白渡桥1848 年,苏州河之北虹口美租界开辟后,苏州河两岸往来频繁,靠渡船摆渡甚不方便,1854年英商韦尔斯和宝顺、兆丰洋行的韦勃、霍格等人组织苏州河桥梁建筑公司,在外滩北端苏州河头摆渡口之东筹划建造一座木桥,以“韦尔斯”为桥名。
韦尔斯桥于1855年12月1日动工,次年10月竣工。
桥长450英尺(137.16米),宽23英尺(7.015米),桥下打入许多木桩,桥面用木板铺成。
由于桥梁高度不足以让大型船只通过,在靠近虹口一侧的中跨设活动桥面,在船只驶过时吊起。
该桥耗资1.2万元,分作125股,掌握在以韦尔斯为首的12个股东手中。
苏州河桥梁建筑公司为收回投资,经向上海道台申请,获得在苏州河上架桥30年的专利。
桥建成后,即开始向过桥行人收取过桥费,每人每次铜钱1文,车马加倍。
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后,又将过桥费提高1倍。
洋行往往一年支付一次,英国领事馆一年支付5镑。
1866年,工部局对苏州河上交通已有所考虑。
最初的打算仅是租下韦尔斯桥,免去外人及其马车的过桥费,对华人利益并未顾及。
由于此议没有成功,1869年工部局又与桥主谈判,并达成协议,商定从1870年1月1日起,10年内凡外侨及其交通工具、仆役等均可免费过桥;桥主应于18个月内在苏州河上另架1座铁桥,并负责桥梁的养护与维修,在合同期内工部局每年付给桥主1500两。
洋泾浜语言学纲要名词解释

洋泾浜语言学纲要名词解释嘿,你知道洋泾浜语吗?这可真是个有趣的东西啊!洋泾浜语啊,就好比是语言世界里的一朵奇葩。
比如说,你想象一下,一群来自不同地方、说着不同语言的人聚在一起,为了能交流,他们创造出了一种特别的语言,这就是洋泾浜语呀!
它不是那种正儿八经、规规矩矩的语言,而是充满了各种奇妙的组合和变通。
就好像是一个大杂烩,什么都有一点!你想想看,英语里的单词、汉语里的语法、还有其他语言的一些表达方式,都被揉在一起啦!
咱举个例子啊,“long time no see”,这就是典型的洋泾浜语呀,大家都懂是什么意思吧!这可不是正规英语里的表达哦,但却在很多场合都被广泛使用呢。
这多有意思呀!
洋泾浜语的产生通常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比如贸易港口啊、移民聚居地啊之类的。
人们为了能尽快沟通,就不管那么多规矩啦,怎么方便怎么来。
这就好像是在语言的大森林里开辟出了一条特别的小路,虽然不那么整齐,但走起来也挺顺畅呢!
它的特点也很鲜明呀,语法比较简单,词汇也相对有限。
但可别小瞧它,它在特定的情境下可是发挥了大作用呢!洋泾浜语就像是语言世界里的游击队,灵活多变,适应性超强!
洋泾浜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哦,有时候它还会发展、演变呢。
可能
一开始只是一些简单的交流用语,但慢慢地,它可能会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复杂。
哎呀,这真的是太神奇啦!
总之呢,洋泾浜语是语言世界里一个独特的存在,它虽然不那么正统,但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它让我们看到了语言的多样性
和创造性,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类交流的无限可能!所以啊,可别小
看了洋泾浜语哦!。
语言接触中的“洋泾浜”现象新议

语言接触中的“洋泾浜”现象新议语言的接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来的是世界历史中各个民族发展历程。
在世界史上,原先没有接触的,不同的社会会因为之后开始的贸易进行文化交流。
会因迁徙或战争与海外殖民等方式形成了地域上的邻居与杂居。
法国语言学家,《语言》一书的作者约瑟夫·房德里耶斯说过:“使得语言不受任何外来影响而不断发展的理想几乎从来没有实现过,相反,相邻语言的影响在语言的发展中常常起重大的作用。
这是因为语言的接触是历史的必然,而接触必然会引起渗透。
”在社会接触的过程中,由于接触方式而导致的接触深度的不同使得语言的接触有了不同的结果。
而世界语言的发展则与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密切相关,所以,为了更好地研究语言的发展演变,对于语言接触的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语言的接触的主要类型语言的接触可以主要分为五种类型。
首先,是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借词也叫作外来词,指音与义都是借用外族语言或者方言的词。
由于这些社会或民族在地域上的不相邻,所以一般的接触只是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多为数量有限的借词。
如“石榴”、“苜蓿”等是汉代从西域借来的词;“佛”、“菩萨”等则是汉代以后从印度传来的佛教用语。
“胡同”、“站”则是元代借入的蒙古词汇。
在鸦片战争之后,日常词汇中借词数量不多,但涉及面积却很广泛。
如sofa为沙发,curry为咖喱,jeep为吉普等等。
第二种则是区域联盟与系统感染。
在地域上比邻而居,有着深度接触的若干民族中许多的人口会成为双语或者多语者。
各个民族的词汇会大量借用,在音系上与语法上会相互感染与趋同。
但是各个语言仍保持着较多数量的自己语言的核心词根。
第三种是语言替换与底层残留。
语言替换是不同的民族即氏族与部落等社会共同体之间深度不平衡接触的结果。
语言替换是一个残酷的过程,这与达尔文进化论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有着相通之处。
但是在替换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自愿替换与被迫替换这两种情况。
被替换的语言在胜利者的语言中留下的痕迹称为“底层”。
洋泾浜英语在近代中国产生的历史渊源之探讨

洋泾浜英语在近代中国产生的历史渊源之探讨①周 毅提 要 在晚清,随着英美殖民主义者在广州、上海成为最主要的贸易者并逐渐取代葡萄牙老殖民主义者,中英混合语———“洋泾浜英语”随即应运而生,中葡混合语———“澳门葡语”或“广东葡语”因此而失去其重要性。
“广东葡语”是后来“广东洋泾浜英语”的母体,而“上海洋泾浜英语”则源自“广东洋泾浜英语”。
洋泾浜英语的诞生、存在、兴旺和消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脉络,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中西交往的轨迹。
本文将着重探讨洋泾浜英语在近代中国产生的历史渊源以及广东洋泾浜英语与上海洋泾浜英语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 洋泾浜英语 近代中国 混合语言概 述据历史记载,近代第一批来华的西方人是葡萄牙人,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一些葡萄牙殖民者强行上岸租占了澳门。
为了生活与做生意的需要,他们必须与当地人进行交往,而交往的必要工具便是语言,由此产生了最早的中西混合语言,即“广东葡语”(Cant āoPortugu ēs )或“澳门葡语”。
“广东葡语”只限在葡萄牙的殖民地澳门所用。
从19世纪初到鸦片战争前后,随着英美殖民主义者在广州、上海成为最主要的贸易者并逐渐取代葡萄牙老殖民主义者,作为一种优势媒介语的英语自然取而代之,中英混合语(Sino 2Anglohybridlanguage )即“广州英语”(CantonEnglish )应运而生,“广东葡语”因此而失去其重要性。
②据考,“广东葡语”是后来“广州英语”或“广东英语”③的母体。
18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英国在中西贸易中地位的上升,“广东英语”逐渐代替了“广东葡语”。
作为英语的一种变体,“广州英语”先在华南一带流行,以澳门、香港和广州为中心;到19世纪中①②③在亨特所著的《广州番鬼录》中译本里,“广州英语”被译为“广东英语”,部分原因是英译汉所导致的:西方人常常将Canton 一词既指“广州”又指“广东”;部分原因是早期洋泾浜英语决不仅限于广州市区,清初的所谓“广州口岸”实际上包含整个广东沿海地区。
洋泾浜之所成为洋泾浜——试论中国晚清洋泾浜英语的形成

在 语言不通 的不 同种族之 间 , 如果 没有其他 的共 同语可 以使 用 , 或 者随着殖民的深入 , 地区母语逐 渐消失 , 该 洋泾 浜语便 成 了唯一 用 以交 际的工具。在这样一种客观条 件下 , 它满 足了人 们 的实际 需要 , 随 着 并 不同种族的融合和后代的 出生 留传 下来 , 它的词 汇变 得更加 丰富 , 言 语 更加 规范 , 语言的形式也逐渐 的固定 了下 来 , 是洋泾 浜语就 成 了克里 于 奥尔 语。但 如果被 殖民国家或地 区一 直未摆脱同宗主 国的联系 , 着联 随 系的深 入 , 克里奥尔语向高层语转 化 也可能 出现 非克里 奥尔 化的 结果 , 而最 终变成 该高层语的一种方言 。2 _ 但在中国 , 洋泾浜 英语既 没有克里奥尔化也 没有受英语 同化成为 英 语的方言 , 汉语依然维持了其独 立的尊 严 , 其原 因 : 究 首先 , 泾浜英 语 洋 的使用 范围并 不广泛 , 仅限于少 数地 方和特 定场 合。再则 , 由于看到 语 言交流势不可挡 , 同时 也因为语言不通 , 在对 外事务中常受 到欺侮 , 清 晚 政府迫于无奈渐开语 言之 禁 , 开办京师 同文馆 等一批官办外语 学堂 。与 此同时 , 中国文化 舞台上也出现 了以章 太炎 、 刘师培 、 黄侃 、 邓实 等人为 代表的国粹派 , 们认为 中西文化各有所长 , 调和 互补 , 他 应 并持 抑西扬 中 的文化取向 。在这样双方 力量 的抗 争之 下 , 正宗 ” “ 的西 学西 语得 以发 展, 汉语的地位也得到 了维持。
20 0 9年 5月
大 众 商 务 Po lBiblioteka Bu ie s pua sn s
No 5, 0 9 . 2 0
( 总第 1 1 ) 0期
“洋泾浜英语”趣闻

自始 至终 诚 馈助 “ 一碗饭 运动” 的英 京酒 家东 主高 福 申,及将 “ 一 碗饭运 动”延长一个 月 的小 祗 园东主 阳藻棠和乐 仙酒家东 主庞永棠 等 3 人 赠送 孙 中 遗 墨 “ 努力前 进” 的特别 奖 品。何香 凝分赠名参 纪念品予各热心赞助 的名 门闺秀。
此 如此 “ 沙咸鱼沙 “ s o a n d s o ) ;真 崭 实 货 “ 佛 立 谷”( f l l l l v
g o o d ) ,靴 叫 “ 蒲脱”( b o o t ) 鞋叫 “ 靴 ”【 s h o e ) ;
经过 ,如:夕 主人回家,见玻璃窗¨碎 r,f l i  ̄ j , f t ' 人缘故 ,仆 人 很流利地月 “ 洋泾浜” 回答 : “ i n s i d e吱吱吱 ,o u t s i d e瞄哺 喵,g l a s s克目 当!”洋主人 一听便 知是猫 抓老 鼠闯的祸 。洋 行 老板让 中匡 机 刮 “ 大光明”买 电影票 ,一 J 机空手而归,说:
责任 编辑 李彦敏
社 团代 表纷纷 挤上英京 酒家 5 楼布 置简洁 而庄严
的礼 堂。保盟在 此隆重举 行 “ 一碗饭 运动 ”结 束 典礼 。宋庆龄 、何 香凝 、孙科 夫人 陈淑英 和中外 来宾 、 各社 团代表共百余人 出席 。 “ 一碗饭运动” 委员 会义务 司理曹学 曹报告运 动开展经 过 , “ 一
用方言 注音编 印了一本 《 洋泾浜英语实用手册 》, 颇为流行 : 来是 “ 康 姆”( c o n l e ) 去是 “ 谷 ”( g o ) ,廿 四铜 钿 “ 吞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九世纪的洋泾浜照片(浦西) 填没洋泾浜(西)为现在的延安东路时的情景
洋泾在浦西的河段称西洋径浜,民国3年填没后筑成现在的延安东 路。浦东河段称东洋泾浜,经现在的定水浜后成南北流向。清道光十二 年(1832年)疏浚北洋泾浜时,挖去原来的堤坝,使与黄浦相通,此后就 改称洋泾港。在这西沟港以西,张家浜以北这一沿江地块,即洋泾流经 之处,历史上被称为洋泾地区,河道名渐次成了地名。
建制沿革 各个历史时期的建制沿革
表1.1 洋泾地区历年建制归属表
年代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 建制 —— 属地 华亭府,次年改松江府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
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 清咸丰十年(1860年) 清同治五年(1866年)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清宣统二年(1910年) 民国元年(1912年) 民国十六年(1927年) 新中国(1956年) 新中国(1958年) 新中国(1961年) 改革开放(1984年) 改革开放(1993年) 改革开放(2001年)
•
•
历史篇
• 洋泾,一个古老的名字 ,一块位于上海市东郊,浦东 西北角的黄金宝地。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浦东开发开放以 后,被列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率先开发的范围,从而更成 为一方热土,举世瞩目。 • 洋泾的域名 • 洋泾地区在不同的时间段有着不同的称呼,有洋泾镇、 洋泾乡、洋泾市和洋泾区的不同说法,它们四者关系密切, 有着很大的传承关系,历经沧桑,镇老事多。洋泾地区的 名字,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变化,从保、图到乡、市、区、 镇。研究每一个地名的来历,犹如一幅幅历史画面浮现在 人们眼前。 • 洋泾乡· 洋泾市· 洋泾区· 洋泾镇
西镇
东镇
公利医院
建平路崮山路
斗姆堂
泾南路
泾南路
北洋泾路
•云英爱府—老银行
1993年杨浦大桥下
人 文 篇(非物质遗产文化)
• 洋泾绒绣 • 江南丝竹 • 打莲花 唱山歌 • 吃茶 • 甩火球 • 听书 • 放风筝 • 民间杂耍
人 文 篇 (洋泾地区宗教信仰)
• • • • 道教 天主教 伊斯兰教 佛教
1948年上海地图的东洋泾浜,它 已经在浦东南路处断了,西边筑了一 条 “东宁路”,实际上浦东过去的 地名“庄家桥”(东昌路浦东南路口) 就在此浜上。 • 北洋泾路左边河道为定水浜,现 已被填没;右边河道为洋泾港,中间 半岛为两河交汇处,
•
• 洋泾港的交通功能 • 洋泾港的灌溉功能 • 洋泾港的水利功能
蓝烟囱码头
• 蓝烟囱码头由著名的蓝烟囱驳船公司投资兴建,由于该公司船队的烟 囱统一漆成蓝色,“蓝烟囱”也就作为公司的名称。当时蓝烟囱码头不仅 被公认为上海地区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码头。也被称作为远东首屈一 指的新型码头。蓝烟囱码头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经济地名。 • 解放后,蓝烟囱码头由上海仓库公司接管,民生路码头也成了一个新的 地名,一直沿用到现在。目前所保留的单体建筑多为英商所建。
•
清末民初,洋径镇上己有糟坊、米行、银楼、典当、油粮烟杂、茶楼酒肆、蔬菜地货、 成衣、碾米等各类店铺作坊300多户。加上作为区、镇机关所在地,洋径镇成了这一地区 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此后数十年间,由于日寇侵略,战乱频仍,加上浦东人市交通 走向变化,两侧东昌路、其昌栈、高庙等集市兴起,洋径镇的人流、物流量相对减少,因 此没有得到更大的发展。尽管如此,洋径镇仍不失为沿江地区的一个古老重镇,
浦东·洋泾社区
二0一四年三月
•
座落于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 贸易区的洋泾街道,前身是拥有 700多年历史的古镇,悠悠的泾 水纵贯南北,巍巍的千年银杏见 证历史的沧桑。经过多次区域划 分调整,2001 年原歇浦路街道 办事处、钦洋镇、严桥镇的部分 区域划入建立现在的洋泾街道。 境域范围:西起源深路,东 至罗山路,南临杨高路,北达黄 浦江,辖区面积由原来5.94平方 公里扩大到7.26平方公里,户籍 人口12.6万人,居住人口16万人, 设置居委会38个。
• 从航运初起的小木船、小舢板、小渔船到后来发 展沙船、漕船、木驳船、摆渡船渐成主要船种, 标志着洋泾港和上海及江、浙地区的货物运输和 贸易越来越频繁,洋泾地区的经济也越来越发达, 逐渐繁荣成市。
三井码午战争后,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取得了开矿、设厂等 特权,他们的经济势力立即在浦江两岸加速抢占岸线,建造码 头、仓栈,企图超越英美在沪势力。许多日本洋人也乘机渗入 浦东,开辟基地,其中势力最大的要数“三井洋行基地”。 • 1907年三井洋行在洋泾港东侧建立三井浦东栈,作为三井 洋行基地,俗称“老三井”,老三井成为周围一带的习俗地名。
人文篇
(洋泾地区名人名事)
“品味洋泾”资源丰富、底蕴深厚
展望篇
亚洲最大粮仓将变身“滨江文化港”
民生码头坐落于浦东新区黄埔江畔民 生路,是上海港装卸粮食、食糖的专用 码头,有着超过一百年的使用历史,上 世纪20年代曾被誉为远东最先进码头。 昨日,民生滨江文化城“浦东新区现代 服务业集聚区”在民生码头正式揭牌。 作为上海黄浦江沿岸中心段最大文化产 业创意集聚区项目,耗资10亿元人民币 的民生港大型改造预计2015年竣工,该 区域未来将成为陆家嘴金融城的“后花 园”。
谢 谢!
2018.03
人文篇
• • 正是由于洋泾航运的兴起和发展,才给洋泾镇及其周边经济带来直接的影响, 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形成了一条经济产业形态,并随之而出现了一些商业店铺及 其衍生出的服务业,一些商业活动也就悄然而至了。 明万历年间,修建了横跨港上的今天洋泾镇桥的前身,集镇格局以此为中心扩 展开来。1832年把洋泾浜转弯段沿着今天的北洋泾路挖通连接黄浦(江),至此船 只可以直接进入,水路交通方便,商贾辐辏聚集,洋泾到19世纪末很快发展成为上 海县第三大集镇。
•
走进位于民生路3号的民生码头,一进门便是两座相连的高大筒型建 筑——万吨级粮仓。其中,八万吨的散粮筒仓曾是亚洲最大容量的散粮筒 仓。两座筒仓如今已是黄浦江沿岸中心段保留的唯一的大型筒仓式建筑。 清光绪年间,英商蓝烟囱轮船公司委托英商太古洋行收购瑞记洋油栈码 头(即民生码头),1956年使用现名至今。在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两座 容量分别为4万吨和8万吨的粮食筒仓以及颇具特色的吸粮机,服务于米、 糖这两项攸关上海市民生活的重要货物。
•
除了一些码头,洋泾地区还有一些渡口,典型的线路为 洋兰线。洋兰线为清末所设渡,自浦东洋泾港至浦西油车码 头,有划子七八条、木帆船3条。由于沙船运输业的发展,随 之而来的是江岸边各类码头的兴建和不断翻新。上海开埠后, 英美等国殖民者在洋泾港西岸建有英商太古、怡和栈及和丰、 耶松船厂、三井洋行煤栈码头等。20世纪初,民族资本家在 洋泾开设瑞大、仁记织布厂、源昌织带厂、沈宝记船厂(解 放军渡长江战役中的第一艘船就出自该厂,被国家文物局命 名为“解放军渡江第一船”)等。
高昌乡二十四保
洋泾市 洋泾市、洋泾乡 洋泾市 洋泾区、洋泾镇 东泾镇(陆行、高行、洋泾、塘桥四 区合并) 洋泾市 洋泾区 东郊区 红旗人民公社 洋泾镇、洋泾乡 洋泾镇 洋泾镇、洋泾乡 洋泾街道
上海县
上海县 上海县 上海县 上海县 上海县 上海市 上海特别市 上海市 浦东县 川沙县 黄浦区 浦东新区 浦东新区
• 洋泾原是一条通浦的老河道,在明弘治十六年(1504年)修成的《上海县志》 中已有记载,当时在高昌乡24保有两条河流,南为白莲泾,北为洋泾。
黄浦江的演变
1854年7月,英法美3国成立联合租界。 1862年,法租界从联合租界中独立; 1863年,英美租界正式合并为公共租界。
洋泾浜
• 洋泾在浦西的河段 称西洋径浜,民国3年填 没后筑成现在的延安东 路。浦东河段称东洋泾 浜,经现在的定水浜后 成南北流向。
• 洋泾航运的发展 •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解除海禁后,沙船运输业更见 兴旺,康熙五十四年,沙船主中的佼佼者集资在上海县城 东马家厂(今会馆街上)兴建“商船会馆”,会馆占地20 亩,成为当时沙船商东们议事、交友、“联络乡谊”的重 要场所(今为重要文物保护遗址)。清嘉庆、道光年间, 沙船聚于上海的约有三四千条之多,据《中国关税沿革史》 中记载,有一位外籍人士曾估算出:明清年间,沙船业的 总资本约有750万英镑,其经济实力令人瞠目。
4. 船型概况
• 洋泾在清代以前主要的船型是渔船和作为摆渡用的舢板船,而作 为运输棉花的商船和漕运盐船是作为辅助船型出现在洋泾浜。到洋泾 港疏通之后,该地区日益繁华,沙船也逐渐出现在洋泾港,但是由于 洋泾港本身的原因,只能通过一些小号的沙船。
•
• 5、洋泾航运的衍生影响 • 十九世纪,“洋泾浜”却成为一种上海人说的英语的代名词。所谓“洋泾 浜英语”,是指那些没有受过正规英语教育的上海人说的蹩脚英语。它的 特点一是不讲语法,二是按中国话“字对字”地转成英语。 • 从历史上看,“洋泾浜英语”曾在对外交往中起过一定的作用。一百 多年前,上海开埠之初,除了上过洋学校、留过洋的少数知识分子外,多 数中国人都没有受过正规的英语教育。跟外国人打交道或为外国人办事的 人,只能用“洋泾浜英语”作为交流工具。洋行里的杂役,饭店里的西崽, 巡捕房里的巡捕,商店里的伙计,洋人家里雇的仆人、保姆以至黄包车夫 等等,大抵都会说几句“洋泾浜”,有的还说得非常流利。
洋泾镇和洋泾港
• 洋泾地区 位于黄浦江南 岸,与上海市 区仅一江之隔。 在上海市开埠 前,这里原是 一个落后的农 业地区,一片 农田和零落的 农屋村舍。依 港而建的洋泾 镇,具有700 多年历史、元 朝末期已开始 形成。
•
洋泾港是黄浦江支流。北纳黄浦江水,中段贯穿洋泾镇,南至华漕挞, 全长4公里余,稍曲转接三八河,支流七八条。是浦东西部主要河流之一。洋 泾港这条小河道直至清代上海开埠后,才渐渐被利用起来。外商沿黄浦江一 线建造了一批堆栈、船坞和码头,从而逐步地改变了洋泾北端地区的面貌, 而河道也形成了适合于通航的较宽的航运河流,成为浦东中西部与黄浦江和 市区联络的重要港口。 • 洋泾港尽管不是很 大,但其地理位置 适中,南来北往的 农夫商贩、过江行 人络绎不绝;江、 浙一带船舶也经常 由此进出黄浦江及 长江水道,如浙江 的绍兴船、乌篷船、 脚划船,苏州府的 寒山寺客船、吴江 船以及各种货船等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