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时间热力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高温传热分析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1

科研热词 数学模型 高速干滑动 高温特性 高温燃气管道 高温 连铸保护渣 辐射换热规律 自然对流散热 空间太阳能动力系统 磨损机制 生态学优化判据 牛顿传热规律 热阻 热分析 渗透性 油页岩 气流干燥 气氛 有限体积元 数值计算 数值模拟 摩擦磨损性能 微裂纹 对流传热传质 固-流-热-化学耦合 原位注蒸汽 braysson循环 2cr13不锈钢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科研热词 高超声速飞行器 高热流密度 高温合金 高温区域 高冒区 防治 钙基脱硫剂 金属热防护结构 金属热防护系统 超高温陶瓷材料 超声速燃烧室 超临界态 蜂窝板 蓄能技术 膜换湿 缺陷 综合性能 碳酸化 瞬态 熔盐吸热管 煤矿安全 煤油替代模型 热能工程 热效应 热传导 流固耦合 流动与传热 有限元方法 时间效应 数值模拟 循环流化床 富氧燃烧 定向凝固 地下蓄能 吸附热 发动机 冷却水套 冷却介质 充填材料 传热过程 传热实验 传热分析 传热 主动冷却 a液态金属冷却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牛顿热学公式

牛顿热学公式热力学三大定律内容及公式1 热力学三大定律内容及公式2 高中物理牛顿三大定律公式及内容3 牛顿三大定律是什么具体内容及简称全文共计4034字,建议阅读时间13分钟1 热力学三大定律内容及公式第一定律:内能的增量=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物体对外界做的功或外界对物体做的功;第二定律:不可能使热量从低温的物体传递给高温的物体,而不引起其它变化;第三定律:热力学绝对零度不可达到。
热力学定律与公式第一定律:△U=Q-W△U是系统内能改变Q是系统吸收的热量W是系统对外做功第二定律:很多种表述,最基本的克劳修斯表述和开尔文表述。
这个定律的一个推论是熵增原理:选取任意两个热力学态A、B,从A到B沿任何可能路径做积分:∫dQ/T最大的那个定义为熵。
孤立系(有限空间)情况下,熵只增不减。
第三定律:绝对零度永远不可以达到。
似乎没有什么数学表达吧。
非要写一个的话:上面的话可以用这个式子表示:P(T→0)→0热力学的四大定律简述如下热力学第零定律——如果两个热力学系统中的每一个都与第三个热力学系统处于热平衡(温度相同),则它们彼此也必定处于热平衡。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在热学形式的表现。
热力学第二定律——力学能可全部转换成热能, 但是热能却不能以有限次的实验操作全部转换成功 (热机不可得)。
热力学第三定律——绝对零度不可达到但可以无限趋近。
热力学第零定律用来作为进行体系测量的基本依据,其重要性在于它说明了温度的定义和温度的测量方法。
热力学第一定律与能量守恒定律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热力学第二定律是在能量守恒定律建立之后,在探讨热力学的宏观过程中而得出的一个重要的结论。
通常是将热力学第一定律及第二定律作为热力学的基本定律,但有时增加能斯特定理当作第三定律,又有时将温度存在定律当作第零定律。
2 高中物理牛顿三大定律公式及内容牛顿三大定律是整个经典物理学大厦的基石,牛顿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共同构成了经典力学体系,这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可以解释我们生活中所观察到的所有物理现象,解放了人类思想。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热力学优化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731

热容 热处理 热力学计算 热力学状态方程 热力学微扰 火用传递 溶胀 温度梯度场 渐进稳定性 泥岩 水解 水-岩作用 氨基硫脲 气动布局 模拟退火(sa) 模拟 根类 机理模型 本构模型 有限差分格式 无因次熵产率 无因次制冷率 斯特林热机 数值模拟 效率 改进型模型 排风模式 损伤 抗癌活性 性能系数 性能优化 快速算法 序列二次规划方法 平衡析出相 布雷顿制冷循环 导体极化连续模型 对流换热 实际蒸气压缩制冷循环 孔隙结构 太阳能热发电 多种不可逆因素 多目标蚁群算法 复杂铁矿 场协同 回热 发动机舱 双原子分子 参数辨识 参数化线性矩阵小等式 参数依赖的lyapunov函数 匹配追踪(mp) 动态模型 制冷率 分形维数
科研热词 密度泛函理论 优化 配对概率矩阵 结构信息矢量 热力学演化算法 热力学性质 热力学函数 有限时间热力学 收敛性和多样性 多序列比对 动态规划 元胞自动机-有限元模型 优化设计 中毒 rna二级结构 pdh pdco 高超声速飞行器 驾驶室 饱和指数 锰硫比 锰,硅,硫成分优化 锡 锌 链篦机-回转窑 铝 铁磁材料 量子热机循环 重氮化-席曼反应 连续空间 输出功率 轿车 转换温度 谐振子系统 计络合物 结构参数 线性变参数滤波 紧致格式 系泊链钢 稀疏分解 磁材料 相对熵 生态学性能优化 球团 物理化学 熵 熔化曲线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消除反应 水溶液 氯原子取代位置方法 氢氚取代反应 氢-苯乙烯体系 气相输运反应 气动数值优化 毒性 正辛醇/水分配系数(lgkow) 正交设计 核独立化学位移 柔性鳍单元 枝晶生长 权重确定 有限时间热力学 明胶 数值模拟 成键特征 微观偏析 微热力学循环 微型机器鱼 循环模型 形状记忆合金丝 废物致密化 平衡常数 布雷逊热机 差示扫描量热仪 对置式 密度泛涵理论(dft) 密度泛函理论(dft) 定量结构-活性相关(qsar) 定量结构-性质相关(qspr) 多种不可逆因素 多物理场耦合 多氯二苯硫醚 固化 变构能 反应平衡分压比 压气机造型 区域分解 匹配条件 北极冰 包含能 动力学反应 动力学 前线轨道 制冷系数 制冷率 制冷机 分布参数 凸轮发动机 元胞自动机 传热 优化分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热力学特性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1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科研热词 热力学 吸附 动力学 铜 菌丝 生物吸附 本构模型 数值模拟 外生菌根真菌 非平衡热力学 镉 铝 重金属 解吸 第一性原理 生物质 状态方程 木瓜蛋白酶 弹塑性 建模 壳聚糖 吸附动力学 优化 黑碳 黏滑 黏度 高铝钢 高超进气道 高温高压 高氟水 高拱坝减振控制 高压 驾驶室 马赫盘 飞行特性 非线性声参量 静电纺丝 集总-分布 铁锰结核 铁磁材料 钙钛矿 针铁矿 量子化学计算 酸性染料 过量吉布斯自由能 过氧化氢溶液 边界层 辐射热力学 轿车 软着陆 软件 超额体积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Q∝(AT) n时不可逆卡诺制冷机的生态学最优性能

Efe to a a se w n Th oo ia t ia i n f c fHe tTr n fr La o eEc lg c lOp i z t m o
tentew rigf i adt eteevi by eh a t nfra so c AT .Smen m r a ea pe ae w e okn udn eha rsro oes h et r s w f h l h s r t a o l Q。 ( ) o u e c xm l r il s
机的性能优化 ,P为输 出功率。由于 目标在一定
Qc △Tn 。( ) 时不可逆卡诺制冷机的生态学最优性能
朱 小芹 ,陈林根 ,孙丰瑞
( .江苏技术师 范学 院 基础部 ,江苏 常州 2 3 0 ;2 1 10 1 .海军工程大学 研究生 院 ,湖北 武汉 403 ) 30 3
摘要:利用有限时问热力学理论, 综合考虑热阻、热漏及其它内不可逆性,研究了传热规律服从 Q c AT 时 。( ) 不可逆制冷机的生态学优化性能,并由数值算例对不同损失、不同传热规律情况下的卡诺制冷机性能变化规律 进行 了比较 ,其结 果对实际制冷机的设计工作具有 一定 的理 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 :有 限时间热力学 ;制冷机 ; 态学优化 ;传热规律 生
Ab ta t sr c :Usn h h oyo nt i h r o y a c ,teo t l oo ia efr a c fi e e il a t erg igtete r ff i t i e mete d n mis h pi m ma e lgc p ro n eo rv r beC mo f - c l m r s r i eao t h se fh a. ssa c .h a ek a d itra r v riit r e v d.i he eh a rnfr a e rtrwi tel sso e t e i n e e t a nen i e e bl yaed r e h o r t l n l s i i nw ht e t a s w b . i h t e l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热力循环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730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热力循环 4 甲醇合成 3 热力性能 3 变负荷 3 脉冲爆震发动机 2 气液两相流 2 多联产系统 2 四象限图 2 主导因素 2 (火用)分析 2 非共沸 1 错列管束 1 钢筋应变 1 部分充填 1 遗传算法 1 边界层约束 1 质量含气率 1 计算机软件 1 萤石矿化 1 苏莫查干敖包 1 航空、航天推进系统 1 自然复叠 1 自复叠制冷 1 腐蚀疲劳 1 脉冲爆震主燃烧室(pdc) 1 耦合作用 1 系统集成 1 矿床成因 1 相空间重构 1 甲醇精馏 1 甲醇/电联产 1 用途 1 燃烧室 1 燃气轮机装置 1 燃气涡轮 1 熵产分析 1 焦炉煤气 1 焓-浓图 1 焊接热循环曲线 1 焊接热循环 1 热循环参数 1 热声 1 热力计算软件 1 热力性质计算 1 热力性能参数 1 热力学 1 热力分析 1 炼焦 1 漩涡脱落 1 混合动力 1 测量 1 流量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科研热词 自然复叠 热力学循环 冷热电联产 中高温热泵 高效紧凑换热器 集成方案 锆石shrimp年龄 钾长花岗岩 转换温度 车用发动机 超临界 试验分析 评价准则 苏-查萤石矿区 节能 脉动热管 能量梯级利用率 结构改进 经济性分析 管壁压差法 空气制冷机 独立能源系统 燃烧 煤耗率 热经济性 热电转换效率 热效率 热工学 热力计算 热力特性 热力学性能 热力学 激光推进 液体工质 涡街 流型 流向 流化床 油页岩 汽-液两相流 水燃比+ 水汽 水冲压发动机+ 氨水工质 气液两相流 气固两相流 气体轴承透平膨胀机 朗肯循环 有机工质 无因次熵产率 无因次制冷率 方柱体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热力学方法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730

vocs diels-alder反应 (火用)分析 黏度推箅 黏塑性 黄连 高超声速飞行器 高压 骨替代材料 饱和蒸汽压 饥饿态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 飞行工况 预辐照接枝 预处理 非饱和土 非线性 非局部核函数 非局部损伤力学 非局部应力 非均相沉淀 非均匀性,损伤,数值模拟 青霉菌 青藏高原 除氢 镁铝尖晶石 镁合金熔液 锌基离子液体 链状流体 铝基四元合金 铝合金 铁-铝-碳体系 钻 钴 金属纳米晶 金属材料 金属切削液 量子玻尔兹曼方程 量子点 量子化学计算 量子化学 量子修正项 重金属 酸雨 遗传函数算法 适体坐标 运动硬化 过冷 迁移过渡态 输出功率 转捩 超过冷 超支化高分子 超临界co2
推荐指数 13 9 8 5 5 4 4 3 3 3 3 3 3 3 3 3 3 3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赤铁矿 调度算法 计算机模拟 计算效率 解离能 视界温度 裂纹试件 表面迁移 表面活性剂 表面张力 表面引力 表征方法 荧光猝灭 苯甲醚 芳胺类光敏剂 芘(pyrene) 航空、航天推进系统 自蔓延高温合成 自由酸度 自由能 自由基环化反应 自由基共聚 自然键轨道(nbo)分析 自反应喷射成形 腐蚀机理 能量转化 胶原 聚氨膏 聚合物 耦合机理 耦合扩散 耗散结构 羟基磷灰石 维里型黏度状态方程 统计物理学定义 统计热力学公式 统计热力学 统一本构 绝热至爆时间 结构工程 结构和稳定性 结构化学 结构与性质 结构 细观力学 纳米晶粒长大 纳米复合材料 红外热像 系统级模拟 管内流动 算术平均温差 等温环境溶解-反应热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热寂说的提出与影响分析论文

热寂说的提出与影响分析论文热寂论也称热死亡论,是宇宙学中的一种假说,提出了宇宙的终极状态——一种热寂的境地。
它认为,随着时间的流逝,宇宙将会变得越来越冷,最终所有的热量都将漫散于宇宙中,任何生命和物质都将消失。
热寂论最初由奥地利物理学家卡尔·福纳在19世纪末提出。
他认为,如果宇宙是有限的,那么它必然会在有限的时间内消耗完所有的热量,进入一种无序状态。
福纳之后,引力物理学家赫尔曼·冯·亥姆霍兹、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家威廉·汤姆森(开尔文男爵)等人对这个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探讨。
在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广义相对论,这个理论推翻了牛顿物理学的观点,揭示了物质运动中基本的几何学结构。
随着时间的推移,热寂论逐渐成为了宇宙学领域中备受关注的问题。
在20世纪50年代,天文学家温特(Edwin Hubble)的天文观测实验证明了宇宙的膨胀,这对热寂论做了追加证明。
此后,宇宙学领域的研究逐渐深入,人们也逐渐了解到宇宙中能量的有限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影响,这都成为热寂论得以成立的重要依据。
热寂论的提出对人类的影响广泛而深刻。
首先,它彻底颠覆了人类关于宇宙的传统认识。
人们过去认为,宇宙是个永恒不变的存在,而热寂论给出了宇宙发展的有限性,人们对宇宙的认识也变得更加深刻。
其次,热寂论的发现引发了人类对宇宙命运的思考,尤其是人类是否能够生存到热寂的到来。
此外,它也促进了人类对熵增原理的研究,揭示了物质和能量变化规律之间的密切联系,在科学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于未来的研究,围绕热寂论的探索还将继续。
一方面,通过对宇宙的观测和测量,人们将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宇宙的结构和演化过程,预测热寂的时间。
另一方面,研究人员还将探索如何在热寂来临之前确保人类的生存,这将是人类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总的来说,热寂论的提出和发展,为人类认识宇宙的本质和未来排序提供了重要的思考和研究基础。
带领人类走向未来的,不仅是宏观和微观的科学技术,也是我们对大宇宙的深刻思考和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限时间热力学概述 摘要:在概述有限时间热力学理论产生的基础上,本文简要分析了有限时间热力学的特点、研究方法和范围,并介绍了有限时间热力学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有限时间热力学;内可逆循环;热机 0 引言
1828年,卡诺开创了一个新的科学领域——热力学。卡诺的研究表明,工作于高温热源TH和低温热源TL间的任何热机,其效率均不可能超过
HL-1TT
(1)
这一结论为工作于TH、TL间的任意热机提供了效率的上限。但是,实际上存在热阻,要使循环可逆运行,要求循环的等温部分必须以无限缓慢的速度进行,因而循环的周期趋于无限,循环的输出功率为零。任何一台实用热机,都要求有一定的输出功率,都必须使循环在有限时间内运行。所以自古至今,还没有一台热机能达到理想的可逆效率界限,而且一般相差甚远。 为了使热力学理论能更好地指导实际,人们致力于寻求比可逆热力学界限更切合实际的性能界限。1975年,柯曾和阿尔博恩最先在平衡态热力学中引进时间参数,考虑有功率输出的卡诺热机效率,得出了工作于TH和TL温度间的卡诺热机在最大功率输出时的效率
HLm-1TT
(2)
这就是著名的CA效率。这个效率与实际热机的最佳观测性能相当接近,是一个比卡诺
效率更为有用的效率界限。之后十几年中,国内外不少学者也致力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获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人们把这方面的研究内容统称为“有限时间热力学”。
1 有限时间热力学的特点 有限时间热力学是传统的不可逆热力学的进一步扩展,是用函数求极值方法或最优控制理论方法研究不可逆过程,因此也被称为“优化热力学”和“不可逆热力过程极值问题的最优控制”。它的最主要目的,是要寻求比经典热力学界限更为实际和有用的性能界限,即所谓有限时间热力学界限。它要从大量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普遍的理想化模型,并通过数学运算,以求达到揭示规律、确定界限的目的。 有限时间热力学要考虑受不可逆因素影响的系统在有限时间中的行为,时间或速率是有限时间热力学理论中最基本的参量,所以从本质上说有限时间热力学属于非平衡态热力学范畴,属于热动力学。但是,它与传统的不可逆过程热力学又有所不同。传统的不可逆过程热力学是热静力学,虽然也考虑不可逆效应,也包含时间参量,然而它着重于了解系统的状态参量随时空变化的规律,建立局域微分方程,并设法求解。而有限时间热力学则着重于系统的整体描述,应用变分原理或最优控制理论等数学工具,可导出过程变化的最佳净效果。它侧重于了解整个系统在有限时间中的行为。 有限时间热力学虽然也是由于实际热力问题的需要而被提出来的,但它不同于工程师用的热力机械最优设计方法。为了提高热力机械性能,工程师们总是尽可能详细地考虑所有影响效率的因素,包括机械参数、环境的影响等等。而有限时间热力学突出考虑的是时间因素,着重于寻求使过程性能最优的时间轨迹及相应的界限。 2 有限时间热力学的研究方法 就热力机械的有限时间热力学研究而言,采用非平衡态热力学中的“不连续系统”模型描述不可逆过程,即用微分方程来描述不可逆过程,最优的不可逆过程可由最优控制理论的方法求解。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各种性能界限也和经典的可逆界限一样与子系统的状态无关,具有普适性。 有限时间热力学的研究思路是:对实际过程作一定的假设,得到热力模型,给定一系列约束定义可能的过程时间路径,然后找出给定路径下的目标极值或所取目标为极值时的最优路径,并求出与时间或其他变量有关的目标值,进一步求出最佳的时间(过程周期),得到所定义过程的最佳性能指标。 建立一些能反映实际过程普遍性质的一般模型,是有限时间热力学理论研究的中心课题。这样的模型应该包含研究对象的所有重要的参量,而不是所有的细节。平衡态热力学中的卡诺热机就是实际热机的高度理想化模型。有限时间热力学理论所建立的模型,虽然包含了不可逆因素,较接近于实际,但也仍然是高度理想化的。 目前应用相当普遍的一个模型,是仅考虑不可逆热传导的内可逆循环模型。它认为循环内部工质经历准静态过程,循环中的唯一损失为热源(温度为TR)和工质(温度为TW)间的热阻损失。如果工质与热源间的传热服从牛顿(线性)冷却定律,且TR为无限热容热源,而工质内部经历准静态卡诺热机循环,那么称该循环为牛顿定律系统内可逆卡诺热机循环。这样的模型既清晰又简单,并能突出热阻的存在对循环性能所带来的根本性影响。 当然,除了这个模型外,还需要建立其他类型的理想化模型,以便反映实际过程中其他的种种不可逆效应。
3 有限时间热力学的研究范围 在有限时间热力学研究的早期,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一般热力过程和牛顿定律系统内可逆卡诺热机循环,其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这4个方而:(1)广义热力学势的建立,(2)最优路径的确定,(3)性能指标和性能界限的寻找,(4)热力学长度、有限时间火用等新概念的提出。如对于两热源制冷和泵热循环的研究、三热源制冷和泵热循环的研究、其他类热机循环的研究等。严子浚用基本优化关系的概念导出了内可逆制冷机的制冷率、制冷系数优化关系,并进一步研究了压比的影响,讨论了制冷系数和制冷率的联合优化。陈文振等则得到了两源制冷机参数选择的优化准则。严子浚等首次研究了牛顿定律系统三热源泵热循环的性能界限和最优关系,并对其进行了等效系统分析。陈金灿等还由牛顿定律系统有限热容热源内可逆三热源热泵的最优性能给出了内可逆三热源制冷循环、内可逆卡诺热机和内可逆卡诺热泵的最优性能。陈林根等导出了恒温四热源内可逆吸收式制冷循环在线性唯象传热定律时的制冷率和制冷系数之间的优化关系以及最大制冷率和相应的制冷系数。众多学者的不断探索,不断丰富着有限时间热力学。 如今,有限时间热力学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主要体现在:研究方法和内容的不断深化,研究对象范围的不断扩大,向工程应用研究的推进。有限时间热力学是当前工程热物理和能源利用学科的高深层次的研究内容,主要研究非平衡系统在有限时间中能流和熵流的规律,尤其在开发新能源和发展高新技术等方面有很大的应用潜力。近10年来,在前期广泛研究典型热力学循环优化性能的基础上,开拓了许多新应用领域、建立了相应的新理论,同时已深入到许多新技术领域和新学科分支,诸如在内可逆理论、化学反映、流体系统、半导体热电器件、太阳能热力系统、磁制冷新技术、生态学准则、量子放大器、热力学长度等许多方面都出现了应用有际时间热力学方法,建立新的优化理论和循环理论。而这些新理论在国防、工农业生产、能源杉术、医疗、化工、交通等方面都有应用价值。它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对开发新能源,发展新技术,高效利用能源,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开拓交叉学科研究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4 展望 有限时间热力学系用热力学与传热学和流体力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热机、制冷机、热泵循环和类热机装置性能优化问题。研究方法以交叉、移植和类比为主,侧重于发现新现象,探索新规律,建立新方法,在深化物理学理论研究的同时,注重于其工程应用研究,在物理学与工程学之间架起桥梁。 可以预计,今后的发展将是将传统的热机有限时间热力学理论拓广到上述广义热力学系统,一方面广泛采用内可逆模型以突出分析主要不可逆性,建立起设计和运行优化理论;另一方面建立符合实际过程的复杂模型,分析包括传输过程损失在内的各种不可逆性对实际性能的综合影响,并优化其性能,从而建立和完善“广义热力学优化理论”。同时,加强“热力学与环境”的结合研究,把火用、熵等概念和环境安全问题结合起来,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石。 总之,作为方兴未艾的新学科分支,有限时间热力学的研究一方面为热科学和工程热物理学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为实际工程装置的性能改进和提高提供了重要的优化手段。
参考文献: [1] 陈林根,孙丰瑞. 有限时间热力学研究的一些进展 [J].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2001,13(6):41-46. [2] 秦晓勇,陈林根,何琳,等. 吸收式热力循环有限时间热力学研究的进展 [J]. 制冷,2007,26(1):18-24. [3] 陈金灿,严子浚. 有限时间热力学理论的特征及发展中几个重要标志 [J]. 厦门大学学报,2001,40(2):232-241. [4] 陈林根,孙丰瑞. 有限时间热力学理论和应用的发展现状 [J]. 物理学进展,1998,18(4):404-422. [5] 严子浚. 关于CA效率与有限时间热力学的发展 [J]. 大自然探索,1995,14(52):42-47. [6] 陈林根,孙丰瑞,陈文振. 关于CA效率、不可逆热机和有限时间热力学发展 [J]. 热能动力工程,1993,8(3):162-168. [7] 陈林根,孙丰瑞,陈文振. 能量系统有限时间热力学的现状和展望 [J]. 力学进展,1992,22(4):479-488. [8] 陈林根,孙丰瑞,陈文振. 有限时间热力学研究新进展 [J]. 自然杂志,1992,15(4):249-253. [9] 陈丽璇,严子浚. 有限时间热力学——现代热力学理论的一个新分支 [J]. 自然杂志,1987,10(11):825-829. [10] Chen Lingen, Wu Chih, Sun Fengrui. Finite time thermodynamic optimization or entropy generation minimization of energy systems [J]. J. Non-Equilib. Thermodyn.,1999,24(4): 327~359.
Summary of Finite Time Thermodynamics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introducing the origin of finite time thermodynamics, this paper briefly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research methods and scope of finite time thermodynamics, and pointed out its development direction. Key words:finite time thermodynamics; heat engine; endoreversible cy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