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类知识总结

糖类知识总结
糖类知识总结

糖类

1、组成元素:C、H、O

①糖类物质有三种元素组成:C、H、O

②常见的三种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常见的三种非还原糖:蔗糖、淀粉、纤维素

③糖类可分为三类:单糖、二糖、多糖

三、几种糖的性质

还原性糖:分子内都含有游离的具有还原性的半缩醛羟基或酮基。例如:葡萄糖、果糖、核糖、半乳糖、麦芽糖、乳糖。用斐林试剂可以检验生物组织中可溶性的还原糖存在与否。非还原性糖:分子内没有游离的半缩醛羟基。例如:脱氧核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糖原,多糖都是非还原性糖。

1、葡萄糖的化学性质:

还原性:用斐林试剂进行组织中还原性糖的测定;

氧化反应:动、植物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时的比较。

2、蔗糖和麦芽糖的化学性质:

蔗糖不具有还原性,而麦芽糖具有还原性;水解反应,蔗糖水解生成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而麦芽糖水解生成两分子葡萄糖。

3、淀粉的化学性质:遇碘呈现蓝色;水解反应。

四、糖类的代谢

1、绿色植物体内糖类的代谢

【可联系的内容有】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过程,适当提高温室内CO2的浓度;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概念、反应式、过程,中耕松土,种子的储藏,蔬菜的保鲜。

(1)光合作用适当提高温室内CO2的浓度:通常情况下,为加快植株生长速度或促进植株开花、提高花卉品质,花卉生产者会在温室里安装CO2发生器,通过提高温室内CO2浓度来促进植株光合作用。

(2)细胞呼吸(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反应式

①中耕松土:中耕松土一般指在表土耕作,将地表锄松、翻土壤,是促进植物生长的一种耕作方法。不仅可锄草,还增强土壤透气性,有利于根细胞的呼吸,从而促进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对植物生长有益。

②贮存干种子:三低:低温、低氧(避免无氧呼吸产生酒精)、低水

③蔬菜和水果长时间储藏、保鲜所需要的条件应为“低温、湿度适中、低氧”。(解析:降低植物的呼吸作用,减少植物体内有机物的消耗,就能达到蔬菜与水果储存保鲜的目的。生活

生产实际中可通过低温、低氧、干燥等手段来降低植物的呼吸作用,但是干燥不能保鲜,因此要保持一定的湿度。)

2、动物和人体内糖类的代谢

【可联系的内容有】糖类的化学性消化过程及部位,葡萄糖被吸收的方式、途径,葡萄糖在细胞内的代谢,血糖的正常值,低血糖症、高血糖症和糖尿病血糖浓度的范围,高等动物和人体在剧烈运动时细胞呼吸的产物、能量。

(1)多糖的消化(分解),即“淀粉→麦芽糖→葡萄糖”;部位:细胞质基质(细胞内消化)、消化道(细胞外消化)。糖类在生物体内氧化和体外燃烧都生成CO2和H2O,释放的能量也相等。

(2)糖类的合成

①糖原的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分别在肝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的内质网中合成;(植物细胞中纤维素是在高尔基体中合成)

②其他的糖类:如二糖的合成、单糖的转化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

(3)血糖浓度

①正常值:80—120mg/dL(0.8~1.2g/L)②低血糖:<60mg/dL

③高血糖:>130mg/dL ④尿糖:>160mg/dL

五、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

1、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顺浓度、需载体、不耗能。)

2、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除红细胞外)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顺(逆)浓度、需载体、要耗能。)

2018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易错易混知识总结

必修三:《文化生活》易错易混知识总结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1、没有文化人们无法无法生存。(夸大了文化对人的生存的作用) 2、藏族文化是优秀文化。(每一种文化都包含有科学和非科学的成分。) 3、文化是指人们的精神活动和经济活动。(文化不包括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 4、文化属于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范畴。X 5、文化属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范畴。(文化既包括具有意识形态的部分,又包括非意识形态的 部分,所以4、5说法均是片面的。) 6、文化是自然产的。(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7、文化就是指语言、文字。(片面了) 8、物质活动离不开精神活动。(说反了) 9、文化能够促进社会发展。(只有先进的文化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10、文化就是人类精神活动(文化不仅包括精神活动,还包括精神产品) 11、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是分开的,二者互不影响。(精神活动是不能离开物质活动的) 12、文化素养是个人天生的。(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出来的) 13、在文化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家庭教育、社会生活、社会实践都是不可缺少的,都是重要因素,不 能认为谁最重要。) 14、文化素养是后天个人自发形成的。(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实践中逐渐培养出来的。) 15、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要在前面加定语:“先进的”或“优秀的”) 16、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V 17、人类社会产生的文化就存在于自然界中。(人类社会产生前不存在文化) 18、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自然而然地转化为物质力量。(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才能转化,而不是自然而然地转化。) 19、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只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产生影响。(也对个人的成长产生影响) 20、文化一旦产生,就会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在前面加:“先进的”或“优秀的”) 2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有了人类社会就有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 22、文化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共有的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3、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在前面加“先进的”) 24、优秀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去掉“根本”) 25、艺术家的文化根源于艺术家自身的创作。(改为“实践”) 26、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不能决定社会的发展) 27、人类的文化比动物的文化要高明。(动物没有文化,文化是人类特有的) 28、文化是人类预先设计的精神产品。(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而不是预先设计的。) 29、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X 30、经济决定文化,文化也决定着经济的发展。(只能是经济决定文化,文化不能决定经济) 31、文化产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中心环节。(改为“经济建设”,此说法缩小了范围) 32、文化是第一生产力。(“科技”) 33、文化产业已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文化产业目前还没有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 34、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X(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可能超前于经济的发展,也可能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35、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集中表现。(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36、经济、政治、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文化不能制约经济和政治,正确的说法是经济、政治、文化相互影响,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一定的文化对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具有反作用。) 37、不同的文化具有强弱优劣之分。(可以说“强弱”,但不能分“优劣”) 38、美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9、文化是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唯一因素。(文化并非影响人的唯一因素,像

2021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知识点讲解专题1-4 核酸、糖类和脂质【含答案】

2021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知识点讲解专题1-4 核酸、糖类和脂质 【考情分析】 1.概述糖类有多种类型,它们既是细胞的重要结构成分,又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2.举例说出不同种类的脂质对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有重要作用 3.概述核酸由核苷酸聚合而成,是储存与传递遗传信息的生物大分子 【核心素养分析】 1.生命观念:核酸、糖类、脂质的结构与其功能的适应。 2.科学思维:比较DNA 与RNA 的异同;糖类和脂质的分类和作用。 3.社会责任:注意饮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重点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 核酸的组成、结构与功能 1.核酸的结构层次 2.DNA 和RNA 的组成成分比较 (1)相同成分:含氮碱基A 、G 、C 和磷酸。 (2)不同成分? ???? DNA :脱氧核糖、胸腺嘧啶 RNA :核糖、尿嘧啶 【特别提醒】ATP 、核苷酸、DNA 、RNA 中“A”的辨析

3.核酸的功能与分布 (1) (2) 4.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生物大分子(多聚体) 基本单位(单体) 多糖单糖 蛋白质氨基酸 核酸核苷酸 【归纳总结】 (1)同种生物不同细胞中DNA一般相同,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mRNA不完全相同,蛋白质种类和含量也不完全相同。 (2)核酸与蛋白质在不同生物体中具有物种的特异性,因而可以从分子水平上,通过分析核酸、蛋白质的相似程度来推断物种亲缘关系的远近。 (3)RNA作为遗传物质的前提是生物体内不存在DNA。当RNA作为遗传物质时,由于RNA单链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突变。生物体内的少数RNA具有催化功能。 【知识拓展】 1.核酸与蛋白质的比较 项目 核酸 蛋白质DNA RNA 元素C、H、O、N、P C、H、O、N等组成单位核苷酸氨基酸 形成场所 主要在细胞核 中复制产生 主要在细胞 核中转录生成 核糖体 检测试剂甲基绿(绿色) 吡罗红(红色) 双缩脲试剂(紫色)

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一

高中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1、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是文化的源泉) (3)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注意:影响有好有坏),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4、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5、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6、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如今,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7、中国如何应对文化发展上面临的严峻挑战?(从文化角度分析)答: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1、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影响: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特点

最新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一、文化与社会 1. 什么是文化 (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阶级性)的部分,又包 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中立)的部分。 (2)形式: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念、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 都是文化活动 (3)产生: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4)载体: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产品。 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所表现出的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相互影响: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 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 同。 (2)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①文化与经济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 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 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③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 重要。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①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这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 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4.文化与综合国力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 1.途径: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1)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特点:(1)潜移默化: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 无目的地接受的,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结 果。 (2)深远持久:其一,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 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持久的。其 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 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4.文化在塑造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起到的作用: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一、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 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民族节日: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核酸、糖类和脂质

第4讲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考纲要求 1.核酸的结构和功能(Ⅱ) 2.糖类、脂质的种类和作用(Ⅱ) 3.观察DNA 、RNA 考点一 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考点突破 功能(P26):细胞内 的物质。在生物体的 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观察DNA 和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P26】 (1)实验原理(记忆) ① 和 对DNA 、RNA 的亲和力不同。__________使DNA 呈绿色;_____使RNA 呈红色。 ②利用甲基绿、吡罗红 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 和RNA 在细胞上的分布。 ③盐酸的作用:能够改变 , 同时使染色体中的 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 与染色剂结合。 (2) 结果 结论 【易错警示】 观察DNA 和RNA 在细胞分布实验中的4个注意问题 (1)选材:. 该实验能否选用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 不能,绿色植物叶肉细胞含叶绿体,其中含有的色素会遮盖实验出现的颜色, 能否用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作为实验材料,因为红细胞没有细胞核,无法观察DNA 和RNA 的分布。 (2)缓水流冲洗目的:防止载玻片上的细胞被冲走。 (3)几种试剂在实验中的作用 ①0.9%的NaCl 溶液(生理盐水):保持口腔上皮细胞正常形态。 ②8%的盐酸:a.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 进入细胞; b.使染色质中DNA 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 与染色剂结合。 ③蒸馏水:a.配制染色剂;b.冲洗载玻片。 ④吡罗红甲基绿染液:混合使用,且现用现配。

(4)DNA 和RNA 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均有分布,只是量的不同,故结论中强调“主要”而不能说“只”存在于细胞核或细胞质中 考点突破 (1)比较DNA 和RNA 在组成上的区别: DNA 特有的结构: ;②RNA 特有的结构: (2)如果用A 、T 、U 三种碱基参与构成核苷酸,能构成几种核苷酸? (3).DNA 、RNA 、蛋白质的水解产物和代谢产物 (4).核酸控制蛋白质的合成错 【警示】细胞多样性的原因分析 不同生物细胞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DNA 分子的多样性; 而同一生物细胞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 达(转录形成的mRNA 不同)。上述两种情况下细胞多样性的直接原因均是蛋白质分子 的多样性。 【特别提示】要鉴别染色体的主要成分,需要 试剂 例1、在DNA 分子的一条链中,连接两个相邻碱基A 和T 的化学结构是( ) A 、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 B 、核糖—磷酸—核糖 C 、磷酸—脱氧核糖—磷酸 D 、氢键 例2、(2010·江苏生物,1)下列关于核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高二政治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知识点的总结

高二政治《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知识点总结 第一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1)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透过传统节日和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2)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以名录方式确立,有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2、文化多样性的地位?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3、文化为什么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B (1)由于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

存在着的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2)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3)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它们反映了世界文化的统一性与差异性的辩证关系。 4、为什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必要性+重要性、意义)B (1)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文化多样性对人类社会来说是必不可少。 (2)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还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3)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

细胞中的核酸、糖类和脂质

分层提能限时练(三) 细胞中的核酸、糖类和脂质 (限时:45分钟) [基础练] 扣教材练双基 1.下列关于细胞内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ATP含有三个磷酸基团和三个高能磷酸键 B.糖原代谢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 C.蔗糖和乳糖水解产物中都有葡萄糖 D.脂肪和生长激素是生物体内的能源物质 【答案】 C 2.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和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分别是DNA和RNA。下列有关DNA和RNA的比较正确的是() A.分布上,真核细胞中的DNA全部存在于细胞核中,RNA全部存在于细胞质中 B.化学组成上,DNA与RNA的碱基完全不同 C.结构上,DNA多为双链结构,RNA通常为单链结构 D.鉴定DNA用吡罗红染色剂,鉴定RNA用甲基绿染色剂 【答案】 C 3.生物含有的核酸的种类不同。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同时含有DNA和RNA,病毒体内含有DNA或RNA。下列各种生物中关于碱基、核苷酸、五碳糖种类的描述,正确的是() 4.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中使用盐酸的目的包括()

①改变细胞膜的流动性②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③改变细胞膜的活性④将DNA与蛋白质分离⑤将RNA与蛋白质分离⑥利于RNA与染色剂结合⑦利于蛋白质与染色剂结合⑧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A.①④⑥B.②④⑧ C.③⑤⑦D.②⑤⑥ 【答案】 B 5.在人体中既是细胞膜的成分,又可参与血液中脂质运输的物质是() A.维生素D B.磷脂 C.脂肪D.胆固醇 【解析】4种成分中,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但不参与血液中脂质运输;胆固醇是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运输。 【答案】 D 6.下列关于细胞内化合物的分类和比较,正确的是() A B C D 【解析】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脂肪不包括固醇和性激素,A项错误。B图左半圆内应都是动物细胞含有的糖类,右半圆内应都是植物细胞含有的糖类,两圆交叉部分为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糖类,而麦芽糖只存在于植物细胞,B 项错误。蔗糖为非还原糖,属于二糖,C项错误。激素有的属于脂质(如性激素),有的属于蛋白质(如胰岛素);多数酶属于蛋白质,极少数酶为RNA,D项正确。 【答案】 D 7.在自然界中,许多天然生物大分子或生物结构为螺旋状。下列与生物螺旋结构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DNA的螺旋结构由核糖和磷酸交替排列构成基本骨架

高中生物复习第4讲核酸、糖类和脂质

第4讲核酸、糖类和脂质 测控导航表 知识点题号 1.糖类、脂质的种类和功能1,2,3,4 2.核酸的种类、分布和功能5,6,7,8 3.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9,10 4.综合考查11,12,13,14,15 一、选择题 1.(2019·山东菏泽月考)下列有关糖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生物组织中的糖类都可用斐林试剂检测 B.相同质量的糖类中储存的能量比脂肪多 C.细胞膜表面的糖类可与蛋白质或脂质结合 D.蓝藻细胞中糖类是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合成 解析:还原糖才可以用斐林试剂检测;脂肪的C、H比例比葡萄糖的含量高,同质量的脂肪比糖类含能量多;细胞膜表面含有糖蛋白和糖脂;蓝藻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糖类。 2.下列关于糖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葡萄糖、果糖、半乳糖都是还原糖,但元素组成不同 B.淀粉、糖原、纤维素都是由葡萄糖聚合而成的多糖 C.蔗糖、麦芽糖、乳糖都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D.蔗糖是淀粉的水解产物之一,麦芽糖是纤维素的水解产物之一

解析:葡萄糖、果糖、半乳糖都是单糖,都具有还原性,而糖类的元素组成只有C、H、O三种,A项错误。糖原、纤维素和淀粉都是多糖,三者的基本单位都是葡萄糖,B项正确。蔗糖、麦芽糖、乳糖都是二糖,但是蔗糖没有还原性,不能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C项错误。蔗糖不是淀粉的水解产物之一,麦芽糖不是纤维素的水解产物之一,D项错误。 3.(2017·海南卷)关于哺乳动物体内脂质与糖类的叙述,错误的是( B ) A.固醇在动物体内可转化成性激素 B.C、H、O、P是构成脂质和糖原的元素 C.脂肪与糖原都是细胞内储存能量的物质 D.胆固醇是细胞膜的组分,也参与血脂运输 解析:固醇在动物体内可转化成性激素;脂质包括脂肪、固醇和磷脂,其中脂肪、固醇由C、H、O三种元素构成,磷脂由C、H、O、N、P五种元素构成,糖类由C、H、O三种元素构成;脂肪与糖原都是细胞内储存能量的物质;胆固醇是细胞膜的组分,也参与血脂运输。 4.(2018·福建泉州模拟)如图是油菜种子在发育和萌发过程中糖类 和脂肪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C ) A.干重相等的可溶性糖和脂肪,所储存的能量大致相同

文化文学常识总结

古代文学文化常识归纳总结: 1、敬称: 帝王:陛下、王、上、君、大王、天子、万乘、主上、元首、九重天、可汗、单于 一般人:公、君、足下、子、先生、夫子、丈人、阁下、长者、兄台、夫人 对方父母:“父尊”、尊公、尊夫人;令堂、太君对方妻父:冰翁、泰山 对方兄弟:昆仲、昆玉、令兄、令弟 对方儿子:令郎、令嗣、哲嗣、少君、公子 对方女儿:千金、玉女、令爱 2、谦称: 君主:孤、寡人、朕、不谷 一般人:臣、仆、愚、不佞、不肖、不才、在下、下官、小人、后学、晚生 女子自称:妾、奴 对自己妻:贱内、内人 对自己儿子:小儿、犬子、息男 对自己女儿:息女、小女 3、对人的年龄称呼: (1)赤子:初生的婴儿(2)孩提:2—3岁(3)垂髫:幼年儿童(4)韶年:男子8岁 (5)金钗之年:女子12岁(6)豆蔻之年:女子13岁(7)束发之年:男子15岁

(8)弱冠:男子20岁(9)而立:30岁(10)不惑:40岁(11)半百、知命:50岁 (12)花甲、耳顺之年:60岁(13)古稀:70岁(14)耋:70—80岁 (15)耄:80—90岁(16)期颐:100岁(17)茶岁:108岁 一、中国古代文学 (一).先秦文学 1. 上古神话 中国古代神话名篇有: 女娲(wā)补天、后羿(yì)射日、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黄帝战蚩(chī)尤(刘安:《淮南子》等。) 2. 先秦散文 A、儒家经典: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六经”又称六艺(《乐》)。 B.历史散文。《左传》(编年体)《战国策》(国别体)《国语》(国别体) “春秋三传”《左传》《谷梁传》《公羊传》。C.诸子百家散文著名的有: ①老子,李耳,字聃(dān),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②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

文化生活知识点归纳

另外:(5)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造者应该自觉地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关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七课)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汉字与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1、①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地位、特点、作用)。 ②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③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2、为什么(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即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 (1)包容性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2)求同存异,就是中华文化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 (3)兼收并蓄,就是中华文化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4)意义: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一、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①地位、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民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②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3、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必要性: (1)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必修三古代文化常识归纳总结

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三古代文化常识归纳总结,考试必备! 高中语文 5 天前 点击上方“高中语文”,关注我们 必修三 1《杜甫诗三首》 1. 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东汉初年公孙述所筑,公孙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 “白帝城”。 2. 青冢:指王昭君的墓。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2《蜀道难》 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常作伤春、悼亡的象征。 3《琵琶行》 1. 琵琶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常见的古体诗的体裁还有歌、吟、引、曲等。 2. 元和十年:元和,唐宪宗的年号。 3. 左迁:贬官,降职。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4. 司马:州刺史的副职,当时实际上是有职无权了。 5. 京都声:唐代京长安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6. 贾人:商人。 7. 出官:(京官)外调。 8. 管弦:指音乐。管,箫笛之类的管乐。弦,琴瑟或琵琶之类的弦乐。 9. 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0. 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11. 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 情感。 4《李商隐诗两首》 1. 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也哀痛亡国。春心是伤春之心,比喻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2. 鸡人报晓筹: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而用传唱报晓。鸡人,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指代时间。 3. “六军”:周制,天子有六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后泛指军队。 所指因时代不同而不同:(1)指天子所统领的军队。《周礼·夏官·序官》:“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后来把“六军”作为国家军队的统称。如《三国志·魏志·辛毗传》:“且四方之寇,莫大於河北;河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 宋范成大《州桥》诗:“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廻。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2晋)代称领军、护军、左右二卫、骁骑、游击为“六军”。《南齐书·百官志》:“领军将军、中领军,护军将军、中护军??左右二衞将军,骁骑将军,游击将军。晋世以来,谓领护至骁、游为六军。” (3指)唐之禁军六军。《新唐书·百官志四上》:“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号六军。”而《旧唐书·职官志三》说六军指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羽林。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知识总结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知识总结 1、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文化的作用? (1)原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表现: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3)性质双重性: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4、为什么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越来越突出? (1)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 5、我们应如何增强文化竞争力? 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6、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1)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2)文化对人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7、优秀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是什么? (1)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2)优秀文化能增强精神力量(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8、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那,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9、文化多样性的主要表现是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10、为什么说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2)各民族间的经济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 (3)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11、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1)必然性: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2)重要性:①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这个

最经典总结-核酸 糖类和脂质

核酸 糖类和脂质 [最新考纲] 1.核酸的结构和功能(Ⅱ)。2.糖类、脂质的种类和作用(Ⅱ)。3.实验:观察DNA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 考点一 核酸的组成、结构与功能 1.核酸的组成 (1)组成元素:C 、H 、O 、N 、P 。 (2)基本单位——核苷酸 核苷酸的组成成分:a.磷酸、b.五碳糖、c.含氮碱基,其相关种类:b 是2种,c 是5种。 (3)基本单位的种类?????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组成DNA 核糖核苷酸(4种)――→组成RNA ■助学巧记 巧记DNA 组成结构的“五、四、三、二、一” 2.核酸的种类和功能 (1)分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2)“三看”法快速确认DNA 、RNA

3.DNA和RNA的比较 分类脱氧核糖核酸(DNA) 核糖核酸(RNA) 组成单位 成 分 碱基 共有A(腺嘌呤)、C(胞嘧啶)、G(鸟嘌呤) 特有T(胸腺嘧啶) U(尿嘧啶) 五碳糖脱氧核糖核糖 磷酸磷酸 功能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携带和 复制遗传信息,并决定蛋白 质的生物合成 (1)针对RNA病毒:是RNA病 毒的遗传物质 (2)mRNA:传递遗传信息 (3)tRNA:运输氨基酸 (4)rRNA:组成核糖体 (5)极少数RNA可作为酶,具有 催化功能 存在 ①真核生物:细胞核(主 要)、线粒体、叶绿体 ②原核生物:拟核、质粒 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 1.真题重组判断正误 (1)人轮状病毒是一种双链RNA病毒,利用吡罗红染色,可以鉴别小肠上皮细胞是否被轮状病毒感染(2016·四川,6A)(×) (2)核酸→核苷酸属于水解反应(2016·经典高考)(√) (3)tRNA分子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氢键(2014·江苏卷,1A)(√) (4)DNA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2014·江苏,1D)(×) (5)DNA和RNA分子的碱基组成不完全相同(2013·重庆高考)(√)

最新《文化生活》核心知识点归纳

《文化生活》核心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1、文化的特点 ①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成为文化。 ③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④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积极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人和社会的发展。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可以培养各种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越来越重要。 ③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3)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①随着民主法治建设的发展,人们参与文化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国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发展中国家应对文化挑战的措施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4、总结:文化的作用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 ③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对个人: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④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1、我们为什么要积极开展庆祝民族节日的活动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为什么要保护文化遗产? 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②保护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③保护文化遗产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3、为什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知识点总结与重难点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知识点一 核酸的组成、结构与功能 1.核酸的结构层次 2.DNA 和RNA 的组成成分比较 (1)相同成分:含氮碱基A 、G 、C 和磷酸。 (2)不同成分? ???? DNA :脱氧核糖、胸腺嘧啶 RNA :核糖、尿嘧啶 【特别提醒】A TP 、核苷酸、DNA 、RNA 中“A”的辨析 3.核酸的功能与分布 (1) (2) 4.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归纳总结】 (1)同种生物不同细胞中DNA一般相同,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mRNA不完全相同,蛋白质种类和含量也不完全相同。 (2)核酸与蛋白质在不同生物体中具有物种的特异性,因而可以从分子水平上,通过分析核酸、蛋白质的相似程度来推断物种亲缘关系的远近。 (3)RNA作为遗传物质的前提是生物体内不存在DNA。当RNA作为遗传物质时,由于RNA单链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突变。生物体内的少数RNA具有催化功能。 【知识拓展】 1.核酸与蛋白质的比较 2.DNA多样性、蛋白质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3.核DNA、mRNA、蛋白质的“相同”与“不同”

知识点二糖类、脂质的种类和作用1.细胞中的糖类 (1)组成元素:仅由C、H、O元素构成。 (2)种类和功能 2.细胞中的脂质 3.糖类和脂质的比较

知识点三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1.实验原理 (1)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大部分存在于细胞质中。 (2)甲基绿和吡罗红对DNA、RNA的亲和力不同。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显示DNA 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情况。DNA+甲基绿→绿色;RNA+吡罗红→红色。 (3)盐酸作用: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 与染色剂结合。 2.实验步骤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教案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教学案例 类型:教学设计 学科:生物 学段:高中 教材版本:模块(高中):高中生物必修1 课题: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作者:西安市第三十八中学王春婷 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全椒城东中学杨齐根 一、教材分析:《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生物】新人教版一《分子与细胞》第2章第4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细胞中糖类和脂质的种类和功能,本节内容连同本章其他章节是对细胞的物质组成的学习,是学习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节内容的学习紧密联系生活,如平日膳食的主要食物,脂肪在人和动物体内的分布,纤维素的作用、胆固醇的作用等,学生都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教学,将有助于增加教学内容的亲和力。但学生对于多糖的种类以及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不太容易理解,可以用比较形象的直观的图片等来帮助学生理解。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 三、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方法设计 1、采用师生互动探讨式教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观察讨论、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由于本节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和身体健康关系密切,利用这些有利因素,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让学生认识到教材知识源于生活实际。 3、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教学。是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 课堂组织设计 1、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糖尿病人的饮食,纤维素的作用,胆固醇的作用,肥胖的原因。 2、为了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自主探究的能力,对于糖的种类及作用、脂质的种类及作用让学生进行自学并进行讨论。 四、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2)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3)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2.过程与方法 (1)尝试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2)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 (3)运用互联网、图书、杂志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参与小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式。 (2)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 (3)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教学重点 1.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2.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教学难点 1.多糖的种类。 2.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教学方法 探究法、归纳法、表格法等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查找的资料:糖尿病人的饮食,纤维素的作用,胆固醇的作用,肥胖的原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蛋白质及核酸的知识点,为掌握糖类和脂质提供学习方法。 [创设情境一] 报道:南京理工大学学生未吃早点而晕厥。 提问:1、未吃早点为什么会晕厥? 提问:2、多媒体展示家庭一般的食谱,讨论这些食物含有的能量一样吗?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 [设计意图]: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人人争做课堂的主人。初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团队合作意识。

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简洁版)

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文化的作用? (1)原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表现: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3)性质双重性: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为什么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越来越突出? (1)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2)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 我们应如何增强文化竞争力? 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1)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2)文化对人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优秀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是什么? (1)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2)优秀文化能增强精神力量(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那,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文化多样性的主要表现是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高中生物糖类和脂质知识点

高中生物糖类和脂质知识点 篇一: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知识点 2.4 1.元素组成:糖类 C H O ;脂质 C H O (N P);脂肪 C H O;蛋白质 C H O N(P S);核酸 C H O N P 2.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 6.淀粉水解成麦芽糖,麦芽糖再水解成葡萄糖 7.多数糖类、脂肪、蛋白质都是能源物质,但糖类中的五碳糖和纤维素不是能源物质。 8.脂质分子中C、H含量高于糖类。脂质不溶于水,溶于有机溶剂。 10.蛋白质的单体是氨基酸。核酸的单体是核苷酸。多糖的单体是葡萄糖。 11.单体都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篇二: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知识点第四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一、细胞中的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 1.元素组成:C、H、O 特点: 大多数糖H:O=2:1 化学组成大多符合Cm(H2O)n → 碳水化合物 2.5.分类 1)按归属分类:2)按功能分类:脱水缩合单糖水解脱水缩合水解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葡萄糖生物部分细胞中的储能物质:淀粉、糖原参与生物细胞构成的物质:核糖、脱氧核糖、纤维素 3)按还原性分类:还原性糖: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脱氧核糖;二糖——麦芽糖、乳糖非还原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糖原等(多糖都不是还原性糖)二、细胞中的脂质 1.化学组成:C、H、O、(N、P) 2.特点:脂质与糖类相比,O含量较少,而H的含量较多。 3.化学性质:脂质分子结构差异很大,但是都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如氯仿、丙酮、乙醚等。 4.脂质的分类、分布及功能三、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1.单体和多聚体单体:是指组成生物大分子(多糖、蛋白质、核酸)的基本单位。:单体连接而成的大分子物质,被称为单体的多聚体。★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2、补充主要能源物质:糖类动物细胞内的储能物质:糖原★在生物体中重要能源物质:葡萄糖植物细胞内的储能物质:淀粉主要储能物质:脂肪根本(最终)能源来源:太阳能直接能源物质:ATP篇三:高中生物全部知识点总结专题一细胞的分子基础和结构基础 1、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分子都是由 2、磷脂是构成,也是构成多种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 3、生物大分子以为骨架。 4、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式存在;其中绝大部分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叫做自由水;一部分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叫做结合水。 5、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存在。 6、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在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