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第三章 抗原

03第三章 抗原
03第三章 抗原

第三章 抗 原

目的要求:

1.掌握抗原、抗原表位、半抗原、免疫原性、抗原性的概念

2.掌握TD抗原和 TI 抗原的概念及其区别;T细胞表位和 B细胞表位的区别

3.熟悉影响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因素

4.熟悉特异性反应和交叉反应的概念;

5.了解超抗原的概念

6.了解佐剂和丝裂原的概念及作用机制

教学时数:2学时

概 述

(一)抗原的概念:抗原(antigen, Ag)是指能与T,B淋巴细胞抗原受体(TCR、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二)抗原的两个重要特性

1、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2、抗原性(antigenicity):抗原与其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有特异性结合的能力。也写作反应原性。

(三)完全抗原和半抗原:根据两个基本性质将抗原分为完全抗原和半抗原。

1、完全抗原:同时具备2个性质。天然的蛋白质都是完全抗原。

2、半抗原(hapten):只有抗原性而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即只能与抗体结合,却不能单独诱导抗体产生的物质,称为半抗原。也写作不完全抗原。一般分子量较小,如化学药物。

半抗原+载体(carrier)→完全抗原

(四)根据产生的效应不同,将抗原分3类

1、免疫原(immunogen):引起正常的免疫应答,即通常意义的抗原。

2、变应原(allergen):引起超敏反应。

3、耐受原(tolerogen):引起免疫耐受,即特异性无应答状态。

第二节 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

(一)异物性:是免疫原的核心特点。根据亲缘关系,异物性可包括:

1、异种物质:抗原与宿主间的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免疫原性越强。如细菌、动物蛋白制剂等对人体而言就属于异种物质,是很好的免疫原。

2、同种异体物质:同物种的不同个体之间,由于遗传性不同,组织细胞结构也有差异,也具有免疫原性。如ABO血型抗原等。

3、自身成分:

① 自身成分发生改变,被机体视为异物。

② 在胚胎期未与淋巴细胞充分接触过的物质,如精子、脑组织、眼晶状体蛋白等因外伤逸出,也被视为异物,具有免疫原性。

(二)特异性(specificity):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及其与应答产物发生反应所显示的专一性。抗原的特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免疫原性的特异性―抗原只能刺激免疫系统产生针对该抗原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

②抗原性的特异性―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和/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或反应。特异性是免疫应答最根本的特点,也是免疫学诊断和防治的理论基础。而免疫应答的特异性是由抗原的特异性所决定的,进一步说,是由抗原分子上的抗原决定基(表位)所决定的。

1、抗原决定基(antigenic determinant):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为表位(epitope),也写作抗原决定簇。抗原通过抗原决定基与相应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BCR/TCR)结合,引起免疫应答(特异的免疫原性),抗原也藉此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特异的反应原性)。

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表位的总和称为抗原结合价。完全抗原均为多价,半抗原为单价。

2、抗原决定基的类型:根据其结构不同,将抗原决定基分为2类:

⑴构象决定基(conformational determinant):又称非线性表位,指

序列上不相连的几个氨基酸残基,在高级结构上联系在一起,构成一定的空间构象。一般位于分子表面,由BCR或抗体识别。

⑵线性决定基(linear determinant):又称顺序表位,指一段序列上连续的氨基酸片断。多位于分子内部,需要酶水解后才暴露出来,主要由TCR识别,位于表面的也可由BCR识别。T细胞决定基均为线性决定基。

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的特性比较

T细胞表位B细胞表位

识别表位受体TCR BCR

MHC分子参

与 

必需无需

APC处理需要不需要

表位性质主要是线性短肽天然多肽、多糖、脂多糖、有机化合物等

表位大小8~12氨基酸(CD8+T细胞)

12~17氨基酸(CD4+T细胞)

5~17氨基酸,或5~7单糖,5~7核苷酸

表位类型线性表位构象表位可线性表位

表位位置抗原分子任意部位抗原分子表面

3、影响抗原特异性的因素:抗原表位的性质、数目、位置和空间构象决定抗原表位的特异性(表3-2,3)。

4、半抗原-载体效应:可解释药物诱发的超敏反应

免疫应答时,B识别半抗原表位,CD4+T识别结合半抗原的载体表位;即载体把T、B连接起来,活化B,称载体效应。

5、共同抗原和交叉反应

⑴共同抗原(common antigen):两种不同抗原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基。

⑵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或相似抗原决定基的不同抗原的反应。

意义:交叉反应常见,给临床的特异性诊断带来困难,出现假阳性结果。

第二节 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

(一)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

1、化学性质:蛋白质是良好的免疫原。另外,多糖、脂类、脂多糖、核酸均有一定的免疫原性。

2、分子量大小:分子量越大,含有抗原决定基越多,且不易降解,免疫原性越强。分子量一般在10KD以上。

3、结构的复杂性:序列中含芳香环的氨基酸可增强免疫原性。

4、分子构象:

5、易接近性:是指抗原表位能否被淋巴细胞抗原受体所接近的程度。

6、物理状态:聚合体强于单体,颗粒性抗原强于可溶性抗原。

(二)宿主方面因素

1、遗传因素:机体对抗原的应答能力受免疫应答基因(Ir gene)的控制,故不同个体对同一抗原往往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应答。如强直性脊柱炎与HLA-B27有关

2、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

(三)抗原进入机体方式的影响:包括接种剂量、途径、两次免疫间的时间间隔、次数以及佐剂等均影响应答的强弱

剂量适中;皮内>皮下>腹腔和静脉;次数适当;佐剂

第三节 抗原的种类

(一)根据诱生抗体是否需要Th细胞参与分类:

1、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 TD-Ag):这类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必须有巨噬细胞和Th细胞的参与。大多数蛋白质抗

原为TD-Ag。有以下主要特点:

⑴分子量大,结构复杂,既有B细胞决定基,又有T细胞决定基。

⑵刺激机体主要产生IgG类抗体。

⑶既能引起体液免疫,又能引起细胞免疫。

⑷具有回忆应答。

2、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 TI-Ag):这类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无需有巨噬细胞和Th细胞的参与。少数抗原

为TI-Ag,如细菌脂多糖、荚膜多糖、聚合鞭毛素等。有以下主要特点:

⑴结构简单,有相同B细胞决定基,且重复出现,无T细胞决定基。

⑵刺激机体主要产生IgM类抗体,无IgG类别转换。

⑶只能引起体液免疫,不能引起细胞免疫。

⑷不引起回忆应答

TI-1 抗原:能诱导成熟和不成熟 B 细胞应答,例如细菌脂多糖等。

TI-2 抗原:只能刺激成熟 B 细胞。许多细菌,例如肺炎球菌荚膜多糖等。这类抗原诱发的体液免疫是抵抗具有荚膜的细菌的主要机制。

(二)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1、异种抗原:如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植物蛋白、动物免疫血清、异种器官移植物等

2、同种异型抗原:指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所存在的抗原。如血型抗原、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3、自身抗原:

⑴隐蔽的自身抗原:

⑵修饰的自身抗原

4、异嗜性抗原:指不同种属生物间存在着的共同抗原。其临床意义有两点:

⑴解释某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参与免疫损伤)

例1:链球菌细胞壁与人肾小球基底膜及心肌组织有共同抗原,链球菌感染后可能引起肾小球肾炎、心肌炎。

例2:大肠杆菌O14脂多糖与人结肠粘膜有共同抗原,引起溃疡性结肠炎。

⑵借助异嗜性抗原进行临床诊断(特异性诊断和鉴定)

例1:Weil-Felix反应(外斐反应):引起斑疹伤寒的立克次体与变形杆菌有共同抗原。

例2:EB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清中出现能凝集绵羊红细胞(SRBC)的异嗜性抗体。

(3)用于疫苗的制备

5、独特型抗原(idiotypic antigen):组成TCR、BCR或Ig的V区氨基酸序列和空间构型的自身抗原

6、肿瘤抗原:细胞癌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抗原或过度表达的抗原的总称。分两类

⑴肿瘤特异性抗原(TSA):只存在于某种肿瘤细胞,而不存在于正常细胞的新抗原。

⑵肿瘤相关性抗原(TAA):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都具有,但肿瘤发生时大量增多的抗原。此类抗原只表现出量变,而没有严格的肿瘤特异性。

例1 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 AFP),与原发性肝癌有关,为分泌性抗原。

例2 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与结肠癌有关,为肿瘤细胞膜脱落抗原。

(三)根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分类

1、内源性抗原(endogenous antigen)指在抗原提呈细胞内新合成的抗原,如病毒感染细胞内新合成的病毒蛋白、肿瘤抗原。

2、外源性抗原(exogenous antigen)来源于抗原提呈细胞之外,不由其合成的抗原。如被APC吞噬的细胞或细菌。

(四)其他分类

1、天然抗原、人工抗原和基因工程抗原

2、颗粒性抗原和可溶性抗原

3、蛋白质抗原、多糖抗原、多肽抗原等

4、移植抗原、肿瘤抗原、变应原、耐受原

附:抗原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疾病的诊断与辅助诊断;疾病的治疗;疾病的预防;医学研究等

第四节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一)超抗原(superantigen, sAg):某些物质,只需极低浓度

(1~10ng/ml)即可激活2~20%某些亚型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这类抗原称为超抗原。

机制:SAg一端结合TCR Vβ的CDR1、2,另一端结合APC的MHCⅡ类分子外侧。不涉及TCR Vβ的CDR3和TCR Vα,故不受MHC 限制

超抗原与普通抗原比较

超抗原普通抗原

化学性质外毒素、逆转录V蛋白普通蛋白质、多糖等 MHC结合处非多态区 多态区结合槽

TCR结合处Vβ Vα、Jα及Vβ、Dβ、Jβ

MHC限制性无有

应答特点直接刺激T APC处理后为T识别

参与细胞CD4+ T T、B

T反应频率1/20-5 1/10 6-4

(二)佐剂(adjuvant) 与抗原一起注射或预先注入机体,可增强机体对

抗原的应答强度或改变应答的类型。

1、种类

生物性(BCG、LPS、CK等)

无机性(氢氧化铝、明矾)

人工合成(poly I:C、poly A:U、矿物油、脂质体等)

2、机理

(1)改变抗原物理性状,增加抗原体内滞留

(2)增强APC处理提呈抗原能力

(3)协助抗原刺激IC活化,增强扩大免疫应答

3、用途

(1)增强特异性免疫应答,预防接种、制备动物血清

(2)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辅助抗肿瘤、抗感染

(三)丝裂原(mitogen) 也称有丝分裂原,可与淋巴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致细胞发生有丝分裂和增殖。丝裂原可激活某一类淋巴细胞的全部克隆,为非特异性多克隆激活剂。该性质用于体外机体免疫功能的检测,即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作用于人和小鼠T,B淋巴细胞的重要丝裂原

对T,B淋巴细胞的促增殖作用

小鼠B细胞

人T细胞人B细胞小鼠T细

刀豆蛋白A(ConA)+-+-

植物血凝素(PHA)+-+-

美洲商陆(PWM)++++

脂多糖(LPS)---+

葡萄球菌A蛋白

-+--(SPA)

小结

能与T、B淋巴细胞的TCR、BCR结合,促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抗原具有免疫原性与抗原性。具有顺序表位及构象表位。物化性质、宿主因素及抗原的剂量、途径、次数、免疫佐剂等都能影响抗原的免疫效果。根据诱生抗体需否Th细胞参与,可将抗原分为TD-Ag与TI-Ag。超抗原及佐剂与传统意义上的抗原分子不同,是以抗原非依赖性、MHC非限制性的方式激活淋巴细胞。

思考题:1.试述抗原的基本特性。 2.试述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 3.试比较TD-Ag和TI-Ag的特点。 4.简述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主要因素。 5.试述超抗原与普通抗原的异同点。

第三章 蛋白质

3.氨基酸和蛋白质 罗勃特 P.威尔逊 3.1 简介 蛋白质约占鱼类干重的65-75%。鱼类不断利用氨基酸形成新的蛋白质或者替代已有的蛋白质。如果日粮中蛋白质含量过多,只有一部分将被用于形成新的蛋白质,其余的将被转变成能量。 最初的氨基酸实验日粮是根据鸡全卵蛋白、大鳞大麻哈鱼卵蛋白和大鳞大麻哈鱼卵黄蛋白来表示的。根据鸡全卵蛋白氨基酸组成配置的氨基酸实验日粮被用来测定大鳞大麻哈鱼氨基酸定性需求。 3.2 蛋白质需求 3.2.1 总需求 3.2.1.1 有鳍鱼 像其它动物一样,鱼类没有真实的蛋白质需求量,但是需要必需氨基酸和非必要或非必需氨基酸之间很好的平衡。测定的几种鱼类幼鱼的蛋白质需求量总结在表格3.1中。由于没有充分考虑下面这些因素:(a)日粮能量含量(b)日粮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c)日粮蛋白质的消化,所以一些需求量值估计过高。 同其它动物一样,鱼类最理想的日粮蛋白质水平受到能蛋比平衡,氨基酸组成,测试蛋白的消化,和非蛋白能量来源的影响。实验日粮中能量过量会限制饲料的消耗,像其它动物一样,鱼类摄食是为满足能量需求。在许多鱼类中许多饲料原料的可代谢能量还没有被测定,研究者运用生理燃料值来表示蛋白质需求和日粮能量水平的关系。 表3.1中的数据表明鱼类的蛋白质需求量比其它脊椎动物更高(两到四倍)。用饲料摄入量(每千克体重每天摄入蛋白质克数)和活体重增加(每千克活体重所获得的蛋白质克数)表示时,鱼类的日粮蛋白质需求量并不与其它脊椎动物不同。 3.2.1.2 甲壳纲动物 研究的许多甲壳纲动物的蛋白质需求量很高,范围为日粮干重的30%到60%(表3.3)。这些测定的数据有些估计过高了。甲壳纲动物营养研究很复杂。一些生物体在消化之前同样弄碎食物粒子,这可能会增强消化使得饲料消耗测定很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设计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包含了两种可遗传变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而基于前面已经学习了自由组合定律和减数分裂知识,学生们对于基因重组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个知识点处理上应注重对学生实际理解能力和图形分析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就集中于基因突变这个知识点,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加深对基因突变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目标 1.结合实例.模型.游戏等方法从分子水平(碱基对替换.增添.缺失)分析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内因,推导出基因突变概念。 2. 分析基因突变发生在体细胞和生殖细胞时对其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对性 状与子代的影响。 3.基因突变的产生外在原因.特点及意义。 4.掌握基因重组的概念.来源.意义,会辨别不同情况下的基因重组。 能力目标 1.结合减数分裂过程,学会用图示形式表示发生基因重组的原因,培养学生的作图和识图能力。 2.借助示意图的观察和对问题的思考,提高学生判断.推理等能力。

3.通过游戏、模型演示推出基因突变概念的过程,锻炼学生们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引起基因突变的外部原因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态度,珍惜爱护生命。 2.认同基因简并性保持生物性状稳定性的意义,以及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对生物多样性形成的积极意义。 重点 1.基因突变发生的概念.原因及特点。 2.基因重组的来源以及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交叉互换后对应的的基因变化图。 难点 基因突变及基因重组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及教具 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的教学方法为: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学生分析归纳法。 教学流程大体为:提出问题──观察现象──分析探索──得出结论。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熟悉到陌生,我对教材做了调整,先学习基因重组,再进行基因突变的学习。 教具:多媒体.游戏纸条.磁条(制成基因碱基对)

第三章运动系统--人体结构学

第三章运动系统 一、大纲要求 1.掌握骨的形态、分类、构造 2.掌握骨的连结和关节的构造 3.掌握躯干骨的名称、位置、形态、结构及骨性标志4.理解躯干骨的连结 5.了解颅骨的组成、整体观、体表标志 6.理解新生儿颅骨特征 7.了解颅骨的连结 8.掌握四肢骨的名称、位置、形态、结构及骨性标志9.理解四肢骨的连结 10.了解肌的概述 11.理解躯干肌、头肌和四肢肌的名称、分布及其功能12.理解常用肌性标志 二、内容概要 躯体的概念 骨连成骨骼 1 .概述运动系统的组成骨连结 肌 骨性标志 体表标志 肌性标志 2.软骨、骨、骨连结 结构软骨膜 软骨组织软骨细胞 软骨软骨基质 透明软骨 分类弹性软骨 纤维软骨

骨细胞 骨组织胶原纤维 骨质细胞间质基质 分类骨密质钙盐结构骨松质 骨膜--结构和功能 骨髓红骨髓 黄骨髓 骨长骨 分类短骨 扁骨 不规则骨 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 概念纤维连结 骨连结直接连结软骨连结 骨性结合 形式概念关节面 基本结构关节囊 间接连结关节腔 结构韧带 辅助结构关节盘 半月板

椎体 椎弓根 椎骨的一般形态椎弓椎弓板 突起横突 上关节突 下关节突 椎间盘 脊柱前纵韧带 后纵韧带 椎骨的连结韧带棘上韧带 棘间韧带 黄韧带 寰枕关节 关节寰枢关节 关节突关节 前面观 3.躯干骨脊柱的整体观后面观 及连结侧面观 胸骨柄 胸骨胸骨体 剑突 胸廓肋骨 肋构成肋软骨 肋骨的形态 胸廓的整体观 胸廓的运动 骨性标志

脑颅 颅的组成各骨的名称和位置 面颅 颅顶外面:缝 颅前窝 颅底内面颅中窝 颅后窝 颅整体观 颅底外面 颧弓 4.颅骨颅的侧面翼点 及连结眶 颅的前面骨性鼻腔 鼻旁窦 新生儿颅的特点---囟 缝 颅骨的连结软骨连结 关节---颞下颌关节 骨性标志 肩胛骨 锁骨 上肢骨肱骨 尺骨、桡骨 腕骨 上肢骨及连结手骨掌骨 指骨 肩关节 上肢骨的连结肘关节 桡腕关节5.四肢骨髋骨 及连结股骨 髌骨 下肢骨胫、腓骨 跗骨 足骨跖骨 下肢骨及连结趾骨 骨盆 髋关节 下肢骨连结膝关节 踝关节

人体解剖学第三章消化系统习题及答案详解

1、上消化道指的是口腔至十二指肠的一段。 2、大唾液腺属于大消化腺。 3、消化管黏膜层内有腺体。 4、消化管的肌层有平滑肌,也有骨骼肌。 5、经肩胛上角所作的垂直线为肩胛线。 6、左右腹外侧区又称腰区。 7、咽峡由腭垂、左右腭咽弓和舌根共同围成。 8、每个牙都可以分为牙冠、牙根和牙颈三部分。 9、咽位上起自颅底,下至第6颈椎体下缘(平环状软骨弓)高度移行为食管。 10、肛梳下缘有一环行线,称为齿状线,是肛门内、外括约肌的分界线。 11、胆囊底的体表投影相当于左侧腹直肌的外侧缘与右肋弓相交处。 12、肝左管与肝右管汇合成胆总管。 13、最大的消化腺是唾液腺。 14、不含味蕾的舌乳头是丝状乳头。 15、腮腺导管开口于上颌第2前磨牙相对应的颊粘膜上。 【答案】 1-5:√√√√× 6-10:√×√√× 11-15:×××√× 【答案详情】 1-4略;6略;8-9略; 5、肩胛线:上肢下垂时经肩胛骨下角所作的垂线。 7、咽峡由腭垂、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的狭窄处。 11、胆囊底的投影部位在右腹直肌外缘与右肋弓交点处。 12、肝左管与肝右管汇合成肝总管 13、人体最大的消化腺是肝。 14略; 15、腮腺导管开口于上颌第2磨牙相对应的颊粘膜上。 二、单项选择 1、最大的唾液腺是() A、肝 B、腮腺 C、下颌下腺 D、舌下腺 2、阑尾本身有多种位置变化,以()多见 A、盲肠后位 B、盲肠下位 C、盆位 D、回肠前位 3、麦式点位于右()与脐连线中、外1/3交界处。 A、髂后上棘

C、髂后下棘 D、髂前下棘 4、男性直肠前方毗邻的器官不包括() A、膀胱 B、前列腺 C、睾丸 D、精囊 5、肝“H”形沟中右纵沟的前部有一凹陷,称() A、静脉韧带裂 B、胆囊窝 C、肝圆韧带 D、肝门 6、肝门内通过的结构不包括() A、神经 B、肝固有动脉 C、肝门静脉 D、肝静脉 7、胰腺的内分泌部分泌() A.胰岛素B.胰液C.胃液D.胆汁 8、肝小叶() A.内有许多中央静脉 B.肝左、右管出肝门后汇合成胆总管 C.肝板之间是肝血窦 D.肝血窦有储存胆汁的功能 9、关于胃的形态描述,错误的是() A.胃具有上、下两口,即贲门与幽门;上下两缘,前后两壁 B.胃的上缘较短,凹向右上方,称为胃小弯 C.胃小弯与贲门部相连接处形成角度,称为角切迹 D.胃的下缘较长,凸向左前下,称为胃大弯 10、关于小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3段 B.肌层为外纵行、中环行、内斜行3层平滑肌构成 C.黏膜形成环状皱襞,上有小肠绒毛 D.三大营养物质都可在此消化与吸收 【答案】 1-5:BBBCB 6-10:DACCB 【答案详解】 1-5略; 6、肝脏面正中有略呈“H”形的三条沟,长约5cm,其中横行的沟位于肝脏面正中,有肝左、右管居前,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习题精选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习题精选 1.培育青霉素高产菌株的方法是() (A)杂交育种(B)单倍体育种 (C)诱变育种(D)多倍体育种 2.自然界中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是() (A)基因突变(B)基因重组 (C)环境影响(D)染色体变异 3.产生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 (A)红细胞易变形破裂 (B)血红蛋白中的一个氨基酸不正常 (C)信使RNA中的一个密码发生了变化 (D)基因中的一个碱基发生了变化 4.人工诱变区别于自然突变的突出特点是() (A)产生的有利变异多(B)使变异的频率提高 (C)可人工控制变异方向(D)产生的不利变异多 5.下面列举了几种可能诱发基因突变的原因,其中哪项是不正确的() (A)射线的辐射作用(B)杂交 (C)激光照射(D)秋水仙素处理 6.人类的基因突变常发生在() (A)减数分裂的间期(B)减数第一次分裂 (C)减数第二次分裂(D)有丝分裂末期 7.人工诱变是创造生物新类型的重要方法,这是因为人工诱变() (A)易得大量有利突变体 (B)可按计划定向改良 (C)变异频率高,有利变异较易稳定 (D)以上都对 8.一种植物只开红花,但在红花中偶尔出现一朵白花,将白花所给种子种下,后代仍为白花。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基因突变(B)基因重组 (C)染色体变异(D)基因互换 9.下列属于基因突变的是() (A)外祖母正常,母亲正常,儿子色盲 (B)杂种高茎豌豆自交,后代中出现矮茎豌豆 (C)纯种红眼果蝇后代中出现白眼果蝇 (D)肥水充足时农作物出现穗大粒多 10.一对夫妇所生子女中,性状差别甚多,这种变异主要来自于() (A)基因重组(B)基因突变 (C)染色体变异(D)环境的影响 11.如果基因中四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发生了变化,则这种变化叫() (A)遗传性变化(B)遗传信息变化 (C)遗传密码变化(D)遗传规律变化

04第三章(蛋白质)习题

第三章(蛋白质)习题 一、选择题 1.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 a.L—。—氨基酸b.D—。—氨基酸 c.L—p—氨基酸d.D—p—氨基酸 e.以上都不对 2.关于下列氨基酸的说明,哪个是不正确的: a.酪氨酸和苯丙氨酸都含有苯环 b.苏氨酸和丝氨酸都含有羟基 c.亮氨酸和缬氨酸都是分枝氨基酸 d.脯氨酸和酪氨酸都是非极性氨基酸 e.组氨酸和色氨酸都是杂环氨基酸 3.下列哪种氨基酸溶液不能引起偏振光的旋转? a.丙氨酸b.甘氨酸c.亮氨酸 d.丝氨酸e.缬氨酸 4.属于亚氨基酸的是: a.组氨酸b.脯氨酸c.精氨酸 d.赖氨酸e.蛋氨酸 5.下列氨基酸在生理pH范围内缓冲能量最大的是:a.Gly b His c.Cys d.Asp e.Glu 6.哪一种蛋白质组分在280nm处,具有最大的光吸收? a.色氨酸的吲哚环b.酪氨酸的苯酚基 c.苯丙氨酸的苯环d.半胱氨酸的巯基 e.肽链中的肽键 7.有一混合蛋白质溶液,其pI值分别为4.6、5.0、5.3、6.7、7.3,电泳时欲使其中四种泳向正极,缓冲液pH应该是多少? a.4.0 h.5.0 c.6.0 d.7.0 e.8.0 8.与茚三酮反应呈黄色的氨基酸是: a.苯丙氨酸b.酪氨酸c.色氨酸 小组氨酸e.脯氨酸 9.关于蛋白质构象的下列描述,其中正确的是: a.指手性碳原子上某一原子或基团的方位 b.指几何异构体中顺式或是反式 c.指多肽链中一切原子(基团)随。—碳原子旋转,盘曲面产生的空间排布 d.指原子或基团改变涉及共价键的生成或断开 e.不涉及蛋白质分子中次级键的断裂与生成 10.维持蛋白质二级结构的主要化学键是: a.盐键b.疏水键c.二硫键 d.氢键e.范德华力 11.蛋白质的构象特征主要取决于: a.氨基酸的组成、顺序和数目 b.氢键、盐键、范德华力和疏水力 c.温度、pH和离子强度等环境条件 d.肽链间及肽链内的二硫键 e.各氨基酸之间的肽键

第十一章肿瘤的病理生理学

肿瘤 从正常细胞转化成癌细胞,再从单个或少量癌细胞发展成为具有临床意义的肿瘤,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肿瘤的发生是环境因素与机体因素相互作用、多基因参与、经多阶段发展的结果。 第一节肿瘤发生发展概述 一、肿瘤发生的多阶段性学说 化学致癌过程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多阶段理论认为肿瘤的发生发展可分为启动(initiation)、促进(promotion)、进展(progression)和转移(metastasis)等阶段。 二、肿瘤的克隆源性和肿瘤异质性 克隆(clone)是指单个细胞经无性繁殖而形成具有相同基因型的细胞群体。多数研究表明人类肿瘤为单克隆起源,也存在肿瘤的多克隆起源。 肿瘤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是指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产生在形态、核型、免疫表型、生化产物、增殖能力、分化程度、侵袭和转移能力以及药物敏感性等方面具有各自细胞学特征的肿瘤细胞亚群。 第二节肿瘤病因学 肿瘤的病因包括环境因素(外因)和机体自身因素(内因)两大方面。环境致癌因素可分为化学致癌因素、物理致癌因素、以及生物致癌因素三大类,机体自身因素包括遗传、免疫、内分泌和代谢以及精神神经等因素。 一、化学致癌因素 化学致癌物(chemical carcinogen)引起肿瘤约占人类肿瘤病因的80%,是最主要的导致肿瘤发生的环境因素。 共同特点:①化学致癌物的致癌作用具有剂量和时间效应;②不同化学致癌物同时或先后作用于机体可出现累积、协同或拮抗等不同效应;③化学致癌物所造成的细胞遗传性损伤可通过细胞分裂遗传到子代细胞;④大多数化学致癌物本身并不直接致癌,在体内经过生物转化,所形成的衍生物具有致癌作用的,称为间接致癌物(indirect carcinogen)。 (一)化学致癌物的分类 1. 芳烷化剂(aralkylating agents):其代表性的是多环芳烃类(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多环芳烃类是迄今已知致癌物中数量最多、分布

新人教版最新高中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案必修生物

一、基因突变 1.概念 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2.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分析 (1)症状:患者红细胞由正常中央微凹的圆饼状变为弯曲的镰刀状,易发生红细胞破裂,使人患溶血性贫血。 (2)病因图解 (3)分析 (4)结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基因的一个碱基对改变而产生的一种遗传病。 3.对后代的影响 (1)若发生在配子中,将传递给后代。 (2)若发生在体细胞中,一般不遗传,但有些植物可通过无性繁殖传递。 4.时间、原因、特点及意义

(1)时间:主要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二、基因重组 1.概念 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2.类型比较 类型发生的时期发生的范围 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 的交换而交换3.意义 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因突变的实例 1.阅读教材P83[思考与讨论],探讨下列问题: (1)基因突变一般发生在细胞分裂的什么时期?

提示: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2)结合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和复制过程,分析DNA分子复制时容易发生基因突变的原因。 提示:DNA分子复制时,DNA双链要解旋,此时结构不稳定,易导致碱基对的数量或排列顺序改变,从而使遗传信息发生改变。 2.分析教材P70囊性纤维病的病因图解,结合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探讨下列问题: (1)从DNA分子结构上分析,囊性纤维病的病因是什么?与正常人的CFTR基因相比,碱基数量、排列顺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1CFTR基因缺失3个碱基。2与正常人的CFTR基因相比,碱基数量减少,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2)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变化后导致血红蛋白基因中碱基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1碱基替换。2碱基种类可能变化,数量不变,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3)根据上述资料分析可知,基因突变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这种改变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这种改变在光学显微镜下能观察到吗? 提示:1脱氧核苷酸(碱基)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的改变引起遗传信息的改变。2这种改变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到。 3.基因突变一定会改变遗传信息和生物性状吗?试分析原因。 提示:(1)遗传信息一定改变。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发生基因突变后,遗传信息会发生改变。 (2)生物性状不一定发生改变。发生碱基对的改变时,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可能并

基因突变与基因重

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 【考纲导引】 1.基因重组及其意义Ⅱ 2.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Ⅱ 【考情分析】 1.基因重组的类型、发生的时间、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区别等都是 不容易掌握的知识,在复习时采用对比的方式,能够化难为易 2.从近几年新课改生物试题看,知识点分布主要集中在基因突变的产生、结果分析与特点的 理解上 3.在命题角度上都与生产生活实际及当前热点密切相关,另外从实验探究与设计的角度考查 考生探究能力的试题也非常多 【基础自测】 (三)基因与性状 ①基因通过控制控制性状,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基因与性状的关系②基因通过控制控制过程,从而影响生物 性状,如白化病 ③生物的性状是和共同作用的结果 基因突变:概念——指基因的改变,包括的、或原因——根本原因是过程中发生差错 特征①性:在各种生物都可以发生 基因突变②性:自然状况下,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 ③性:一种基因突变产生的基因可以再突变为该基因 ④性:一个基因经过突变可以产生不同的等位基因 ⑤性: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个体发育的和中 发生时期:基因突变发生在基因时 基因重组种类 可遗传的变异 【要点透析】 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数量变异(整倍性)多倍体单倍体 发生时期减数第一次分裂细胞分裂间期细胞分裂期某些生物进行单性生殖时 产生机理非同源染色体上 非等位基因的自 DNA上发生碱基对的 增添、缺失、改变, 由于细胞分裂受阻, 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 直接由生物的配 子,如未受精卵细

由组合;交叉互换从而引起DNA碱基序 列即遗传信息的改 变倍的增加胞、花粉粒发育而 来,使染色体组数 成倍减少 是否有新基因产生没有产生新基因, 但产生了新的基 因组合类型 产生了新基因 没有产生新基因,但 增加了某一基因的数 量 没有产生新基因 在生物进化中地位对生物进化有一 定意义 生物变异的主要来 源,提供生物进化的 原始材料 对生物进化有一定意 义 对生物进化的意义 不大 实践应用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 例1自然界中,一种生物某一基因及突变基因决定的蛋白质的部分氨基酸序列如下: 正常基因精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苏氨酸脯氨酸 突变基因1 精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苏氨酸脯氨酸 突变基因2 精氨酸亮氨酸亮氨酸苏氨酸脯氨酸 突变基因3 精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酪氨酸丙氨酸 根据上述氨基酸序列确定这3种突变基因DNA分子的改变是: A.突变基因1和2为一个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3为一个碱基的增添 B.突变基因2和3为一个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1为一个碱基的增添 C.突变基因1为一个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2和3为一个碱基的增添 D.突变基因2为一个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1和3为一个碱基的增添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察基因突变的类型 指点迷津要解答此题,首先要抓住基因突变的概念。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当DNA分子的碱基对增添或缺失时,会使基因的碱基排列顺序从增添或缺失处到最后都发生改变,进而使基因所决定的氨基酸顺序从此处开始都改变;而当DNA分子的个别碱基对替换时,只会影响一个氨基酸的种类(种类可能变,也可能不变),其他的氨基酸则不会改变。据此,分析上述三个突变基因所决定的蛋白质的部分氨基酸序列可知:突变基因1和2为一个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3为一个碱基的增添。 参考答案 A 例2以下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突变都会遗传给后代 B、基因碱基序列发生改变,不一定导致性状改变 C、染色体变异产生的后代都是不育的 D、基因重组只发生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变异的知识。 指点迷津生物的变异的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是碱基序列发生改变,但由于一种氨基酸可由几种遗传密码与它对应,故不一定导致性状改变。发生在体细胞中的突变一般是不会遗传给后代。应用重组DNA技术,改造的基因,也属于基因重组。有些生物染色体变异时,染色体数目成倍增加,产生的后代就形成了多倍体。

知识点8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温馨提示: 检测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点击右上角的关闭按钮可返回目录。 知识点8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一、选择题 1.(2010·扬州高一检测)放射性同位素60C O能够产生γ射线,高速运动的γ射线作用于DNA,能够使氢键断裂.碱基替换,从而有可能诱发生物产生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基因互换 D.染色体变异 【答案】选A。 2.(2010·厦门模拟)下列有关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突变对于生物个体是利多于弊 B.基因突变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C.基因重组能产生新的基因 D.基因重组普遍发生在体细胞增殖过程中 【解析】选B。基因突变对于生物个体来说是多害少利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属于可遗传变异;基因重组只能产生新的基因型,而不能产生新基因;基因重组普遍发生在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中。 3.(2010·安庆高一检测)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这说明 A.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 B.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C.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 D.基因突变绝大多数是有害的 【解析】选A。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对于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都有细胞的分裂,所以说明了基因突变的随机性。 4.(2010·杭州高一检测)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A.无论是低等还是高等生物都可能发生突变 B.突变对生物的生存往往是有利的 C.突变只能定向形成新的等位基因 D.生物在个体发育的特定时期才可发生突变 【解析】选A。只要是含有基因的生物均可以发生基因突变;突变对生物的生存往往是多害少利的;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产的基因为新基因;生物的突变具有随机性可以发生在发育的任何时期。

生物化学第三章蛋白质化学名词解释

第三章蛋白质化学 1蛋白质:是一类生物大分子,由一条或多条肽链构成,每条肽链都有一定数量的氨基酸按一定序列以肽键连接形成。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是一切细胞和组织的重要组成成分。2标准氨基酸:是可以用于合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 3、茚三酮反应:是指氨基酸、肽和蛋白质等与水合茚三酮发生反应,生成蓝紫色化合物,该化合物在570mm波长处存在吸收峰。 4、两性电解质:在溶液中既可以给出H+而表现出酸性,又可以结合H+而表现碱性的电解质。 5、兼性离子:即带正电和、又带负电荷的离子。 6、氨基酸的等电点:氨基酸在溶液中的解离程度受PH值影响,在某一PH值条件下,氨基酸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程度相等,溶液中的氨基酸以兼性离子形式存在,且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值成为氨基酸的等电点。 7、单纯蛋白质:完全由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 8、缀合蛋白质:含有氨基酸成分的蛋白质。 9、蛋白质的辅基:缀合蛋白质所含有的非氨基酸成分。 10、肽键:存在于蛋白质和肽分子中,是由一个氨基酸的α-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α-氨基缩合时形成的化学键。 11、肽平面:在肽单元中,羧基的π键电子对与氮原子的孤电子对存在部分共享,C-N键具有一定程度的双键性质,不能自由旋转。因此,肽单元的六个原子处在同一个平面上,称为肽平面。 12、肽:是指由两个或者多个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分子。 13、氨基酸的残基:肽和蛋白质分子中的氨基酸是不完整的,氨基失去了氢,羧基失去了羟基,因而称为氨基酸的残基。 14、多肽:由10个以上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肽。 15、多肽链:多肽的化学结构呈链状,所以又称多肽链。 16、生物活性肽:是指具有特殊生理功能的肽类物质。它们多为蛋白质多肽链的一个片段,当被降解释放之后就会表现出活性,例如参与代调节、神经传导。食物蛋白质的消化产物中也有生物活性肽,他们可以被直接吸收。 17、谷胱甘肽: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通过肽键连接构成的酸性三肽,是一种生物活性肽,是机体重要的抗氧化剂。 18、蛋白质的一级结构:通常叙述为蛋白质多肽链中氨基酸的连接顺序,简称氨基酸序列。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反映蛋白质分子的共价键结构。 19、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多肽链局部片段的构象,该片段的氨基酸序列是连续的,主链构象通常是规则的。 20、蛋白质的超二级结构:又称模体、基序,是指几个二级结构单元进一步聚集和结合形成的特定构象单元,如αα、βαβ、ββ、螺旋-转角-螺旋、亮氨酸拉链等。 21、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分子整条肽链的空间结构,描述其所有原子的空间排布。蛋白质的三级结构的形成是肽链在二级结构基础上进一步折叠的结果。 22、蛋白质的结构域:许多较大(由几百个氨基酸构成)蛋白质的三级结构中存在着一个或多个稳定的球形折叠区,有时与分子的其他部分之间界限分明,可以通过对多肽的适当酶切与其他部分分开,这种结构成为结构域。 23、蛋白质的亚基:许多蛋白质分子可以用物理方法分离成不止一个结构单位,每个结构单位可以由不止一条台联构成,但特定且相对独立的三级结构,且是一个由共价键连接的整体,该结构单位称为蛋白质的亚基。

11答案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 习题一 一、填空题 1、基因突变的一般特征是﹍﹍﹍﹍﹍﹍﹍﹍、﹍﹍﹍﹍﹍﹍﹍﹍、﹍﹍﹍﹍﹍﹍﹍﹍、﹍﹍﹍﹍﹍﹍﹍﹍。 2、吖啶橙能嵌入DNA双链中的碱基之间,引起单一核酸的缺失或插入,造成突变,称为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对DNA作用的特点,化学诱变剂可分为:﹍﹍﹍﹍﹍﹍﹍、﹍﹍﹍﹍﹍﹍﹍、﹍﹍﹍﹍﹍﹍﹍﹍﹍﹍﹍﹍﹍、﹍﹍﹍﹍﹍﹍﹍﹍﹍﹍﹍﹍﹍。 4、从突变引起遗传物质的结构改变来判断,基因突变包括________和______两种。 5、小麦和黑麦是两个近缘种,小麦常发生籽粒颜色突变,根据基因突变的__________可以推测黑麦也可能发生这种突变。 6、HNO2的脱氨作用可使__________变成次黄嘌呤(H),从而改变___________________,在DNA复制时H将与___________配对。 7、_______________导致基因的化学物质(DNA)发生电离作用而产生突变。 1、重演性和可逆性、多方向性、有害性和有利性、平行性 2、嵌合诱变剂 3、烷化剂、碱基类似物、改变DNA中碱基的化合物、结合到DNA分子中的化合物 4、碱基替换、移码突变 5、平行性 6、A 碱基的配对特性 C 7、电离辐射

四、问答题 1.举例说明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正突变和反突变。 答:通过外界环境条件的自然作用,或由植物体内生理生化变化而发生的突变,称为自发突变。如寿星桃是由正常的桃突变而来(DwDw-Dwdw-dwdw)。自然条件下,水稻的矮生型、棉花的短果枝、玉米的糯性胚乳等性状,都是基因自发突变的结果。 人为地利用物理、化学或其它因素影响而发生的突变称为诱发突变。如辐射诱发引起的苹果短枝型变异、人工诱发樱桃紧凑型变异。 基因突变像许多生物化学反应过程一样是可逆的,即显性基因A可以突变为隐性基因a,而隐性基因a也可突变为显性基因A。前者通常称为正突变,后者称为反突变或回复突变。例如水稻有芒基因A可以突变为无芒基因a,而无芒基因a也可突变为有芒基因A。 2.什么叫复等位基因?人的ABO血型复等位基因的遗传知识有什么利用价值? 答:位于同一基因位点上的各个等位基因在遗传学上称为复等位基因。复等位基因并不存在于同一个体(同源多倍体是例外),而是存在于同一生物类型的不同个体里。 人的ABO血型就是由IA、IB和i三个复等位基因决定着红细胞表面抗原的特异性。其中,IA基因、IB基因分别对i基因为显性,IA与IB为共显性。根据ABO血型的遗传规律可进行亲子鉴定等。 3.何为芽变?在生产实践上有什么价值? 答:芽变是体细胞突变的一种,突变发生在芽的分生组织细胞中。当芽萌发长成枝条,并在性状上表现出与原类型不同,即为芽变。 芽变是植物产生新变异的丰富源泉,它既可为杂交育种提供新的种质资源,又可从中选出优良新品种,是选育品种的一种简易而有效的方法。全世界有一半苹果产量来自于芽变,如品种:元帅、红星、新红星、首红、超首红。 4.为什么基因突变大多数是有害的? 答:大多数基因的突变,对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往往是有害的。因为现存的生物都是经历长期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它们的遗传物质及其控制下的代谢过程,都已经达到相对平衡和协调状态。如果某一基因发生突变,原有的协调关系不可避免地要遭到破坏或削弱,生物赖于正常生活的代谢关系就会被打乱,从而引起程度不同的有害后果。一般表现为生育反常,极端的会导致死亡。 5.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与突变性状表现有什么关系?

人体解剖学运动系统习题(知识点)

人体解剖学运动系统习题 第三章运动系统 【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骺 2.骨髓 3.椎间孔4。椎管5.胸骨角 6.肋弓7.关节腔 8.椎间盘 9。黄韧带10.腹直肌鞘 11.腹股沟管 12。斜角肌间隙13。乳突 二、填空题 1.运动系统包括( ),()和( )三部分. 2. 成人全身骨共有( )块。按其所在部位分为( ),()和( )。 3。根据骨的外形,可将骨分为(),( ),()和( )四类。 4.骨的构造主要由( ),( ),( ),血管和神经组成。 5.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的()三部分。 6.骨髓位于( )的( )间隙内。可分为有( )功能的( ) 和失去()功能的()两种. 7. 躯干骨包括24块(),1块( ),1块(),1块( ),和12对( ). 8.脊柱是借7块( ),12块( ),5块( ),1块( ),1块()和它们之间的骨连结共同构成。 9.胸廓是同12个( ),12对( ),1个()和它们之间的骨连结共同构成。 10.每块椎骨由位于前方的()和后方的

( )结合而成,它们共同围成( )。 11.从侧方观察,脊柱有四个生理弯曲,其中( )曲和()曲凸向前,而()曲和( )曲凸向后。 12.脊柱有很大的运动性,可做(),( ),(),( )和( )运动。 13.脊柱有(),( )和()功能。 14.胸骨自上而下分为( ),()和()三部分。 15.胸骨柄与体之间向前微凸的角称(),两侧接(),该角作为()的标志。 16。关节面覆盖有( ),它和关节囊的()共同围成关节腔。 17。连结相邻两个椎体间的纤维软骨叫(),其中央部分称(),周围部分称()。 18.不成对的脑颅骨包括(),( ),( )和( )四块。 19。成对的面颅骨有(),(),(),(),()和()六对。 20。上肢带骨是( )和().自由上肢骨包括( ),( ),(),( ),( )和( )。 21。下肢带骨即( )。自由下肢骨包括(),(),( ),(),(),( )和( )。 22.骨盆由2块(),1块()和它们之间的骨连结共同构成。 23.肩关节由()和肩胛骨的()构成。 24.肘关节是由()下端,()上端和( )上端构成的复关节,它包括三个关节,即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课前复习】 在学习新课程前必须复习有关DNA的复制、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表现型与基因型的关系等知识,这样既有利于掌握新知识,又便于将新知识纳入知识系统中。 温故——会做了,学习新课才能有保障1.DNA分子的特异性决定于 A.核糖的种类B.碱基的种类 C.碱基的比例D.碱基对的排列顺序答案:D 2.基因对性状控制的实现是通过A.DNA的自我复制 B.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C.一个DNA上的多种基因 D.转运RNA携带氨基酸 答案:B 3.下列关于基因型与表现型关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B.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C.在相同生活环境中,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

D.在相同生活环境中,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答案:B 4.实现或体现遗传信息的最后阶段是在细胞的哪一部分中进行的 A.线粒体中B.核糖体中C.染色质中D.细胞质中 答案:B 知新——先看书,再来做一做 1.变异的类型有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种。后者有三个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基因突变 (1)概念: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就叫做基因突变。 (2)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①根本原因:控制合成血红蛋白的DNA 分子的一个___________发生改变。 ②直接原因:血红蛋白多肽链中___________被___________代替。(3)结果:基因突变使一个基因变成它的___________基因,并且通常会引起—定的___________型的变化。

第三章 蛋白质

第三章蛋白质 一、填空题 1.氨基酸的等电点(pI)是指________________。 2.氨基酸在等电点时,主要以________________离子形式存在,在pH>pI 的溶液中,大部分以________________离子形式存在,在pH

第三章 运动系统范文

第三章运动系统 二、是非题 1. 长骨的长长,主要靠关节面软骨不断骨化所致。( X ) 2. 儿童少年骨中有机物多、无机物少,故骨的韧性大、弹性好。(X ) 3. 椎体间椎间盘的连结属无腔隙的骨连结。(√) 4. 肩关节的关节盂与肱骨头之间的连结属有腔隙的骨连结。(√) 5. 关节面上都覆着一层关节内软骨,多由透明软骨构成。(X ) 6. 关节囊分为内、外两层,外层为纤维层,内层为滑膜层。(√) 7. 小腿在膝关节处向前运动为屈,向后运动为伸。(X ) 8. 关节腔内的压力比大气压低,对加固关节起重要作用。(√) 9. 肌纤维就是肌原纤维。(X ) 10. 每块肌肉的外面都包有结缔组织构成的肌膜。(X ) 三、填空题 1、运动系统是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 2、新鲜骨是由骨膜、骨质和骨髓等三部分构成的。 3、骨膜分为骨外膜和骨内膜,骨外膜上有成骨细胞,骨内膜上有破骨细胞,它们对骨的长粗有很大作用 4、骨松质是由许多针状或片状的骨小梁相互交织构成的。 5、骨的主要功能有保护、支持、负重、运动和造血等。 6、人体骨连结有无腔隙骨连结和有腔隙骨连结两大类。 7、关节面多为一凹一凸,凸的为关节头,凹的为关节窝,关节面上都覆有一层关节面软骨。 8、关节的辅助结构有韧带、滑膜囊和滑膜襞等。 9、关节的运动有下列几种形式:屈伸、水平屈伸、外展内收和回旋等。其中,内收外展是肢体绕矢状轴在冠状面上的进行的运动。 10、骨的增粗主要是 __骨外膜_内层的成骨细胞__不断____骨化___的结果。 11、骨的长长是 __骺软骨_不断增生、不断骨化的结果。所谓骨龄就是指____骨骺___和 __小骨___ 骨化中心出现的年龄以及__骨骺__与__骨干愈合的年龄。 12、上肢骨包括上肢带骨和自由上肢骨,前者每侧有 _2__块,后者每侧有__30__块。 13、肩胛冈外侧端膨大叫做肩峰,它是测量肩宽和上肢长度的骨性标志。 14、肱骨体中部外侧的粗糙部位叫做三角肌粗隆,它是三角肌的附着处。 15、前臂内侧的骨是尺骨,外侧的骨是桡骨,前者上端前方的凹陷叫做滑车切迹,后者下端底部的凹陷叫做腕关节面。 16、手骨包括指骨、掌骨、腕骨等三部分。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测试题(附解析)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测试题(附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对生物个体是利多于弊 B.基因突变所产生的基因都可以遗传给后代 C.基因重组能产生新的基因 D.在自然条件下,基因重组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才具有的一种可遗传变异方式 解析:选D 基因突变具有多害少利的特点;发生在体细胞中的基因突变一般不能遗传给后代;只有基因突变才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基因重组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在自然条件下,只有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才会发生基因重组。 2.下列关于遗传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任何生物在遗传过程中都可以发生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B.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发生的变异有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C.基因突变可发生在细胞内不同DNA分子上体现了其随机性 D.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都可导致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解析:选C 原核生物和病毒不含染色体,不会发生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一般发生在真核生物的有性生殖过程中;花药离体培养成单倍体幼苗过程中发生的是有丝分裂,该过程可以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但不会发生基因重组;细胞的不同DNA分子上的基因都可能发生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的随机性;基因重组和染色体数目变异不会导致染色体上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3.(2019·巢湖质检)如图是某二倍体动物细胞分裂示意图,其中字母表 示基因。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A.此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8个DNA分子 B.此动物体细胞基因型一定是AaBbCcDd C.此细胞发生的一定是显性突变 D.此细胞既发生了基因突变又发生了基因重组 解析:选D 图示细胞有2个染色体组,8个DNA分子;细胞中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即基因重组;图中一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相同位置的基因为D和d,其对应的同源染色体上含有d、d,但不能确定是D突变成d,还是d突变成D,故可能发生的是隐性突变,也可能发生的是显性突变。 4.(2018·齐齐哈尔三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克隆了果蝇的period基因,并发现该基因编码的mRNA和蛋白质含量随昼夜节律而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period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

第三章 第一节 运动系统

赤峰市华夏职业学校医学专业《解剖学》 高二年级试题库 第三章第一节,出题人:刘凤新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4分) 1、骨骼: 2、椎间盘: 3、胸骨角 4、翼点: 5、鼻旁窦; 6、足弓: 7、骨连结: 二、填空题:(每小题0.5分,共33分) 1、运动系统由、、三部分组成。运动系统的肌均属肌。 2、根据骨在体内的部位,可分、、三类。 3、骨主要由、、等构成。其中具有造血功能的是骨髓中的,对骨的营养、生长和修复不有重要作用的是。 4关节的基本结构是、、。辅助结构是、、。 5、关节的运动形式有、、、四种。 6、躯干骨包括、、。它们借骨连结构成

和。 7、脊柱有块椎骨。 8、椎孔内有通过。椎间孔内有通过。 9、椎骨之间借、、等连结。 10、长韧带有、、三条,短韧带有、两条。其中位于椎弓板之间的韧带为。 11、脊柱的主要运动有、、、等四类。 12、胸廓由、、组成。 13、胸廓上口由、、围成。 胸廓下口由、、、围成。 14、颅分和两部分。 15、颅的顶面有、、三条缝。 16、颞窝的内侧壁由、、、四骨构成。四骨相接部称为。 17、四对鼻旁窦分别为、、、 。 18、手骨包括、、三类。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关节内有关节半月板的是() A、肩关节 B、膝关节 C、腕关节 D、踝关节 2、鹰嘴位于() A、尺骨 B、桡骨 C、肱骨 D、腓骨 3、大转子位于() A、股骨 B、胫骨 C、腓骨 D、肱骨 4、桡切迹位于() A、尺骨 B、桡骨 C、胫骨 D、腓骨 5、胸骨角平对() A、第1对肋 B、第2对肋 C、第3对肋 D、第4对肋 6、常作为计数背部肋和肋间隙的标志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