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高热的辨证论治
孔光一教授辨治小儿外感高热临症经验

( 辑 马 虹 ) 编
性 问题 , 患者 树立 战 胜疾 病 的 信 心 , 辅 以气 功 、 使 再 音 乐等疗 法 , 除忧郁 、 消 焦虑 、 紧张等 临床精 神状 态 ,
达 到心理 平衡 , 利 于糖 尿病 的治疗 。运动 疗 法 要 有
验, 善用经 方及 温病诸 方治疗外 感热 病 。 孔 老认 为 , 儿外 感高热 具有季 节性强 、 小 易感 多 发、 证候 复杂 、 情急剧 多变 等特点 , 病 且邪热 壅盛 , 多 耗 气 阴、 脏腑 、 痰食 、 损 停 致厥 、 动血 。辨治 常 以清 法
多急 骤 , 变迅 速 , 候 简 明, 热多 突 发。伏 邪发 传 证 高
中 医研 究
21 00年 2月 第 2 3卷 第 2期
T M R sF bu  ̄ 2 1 o.3N . C e. era 00V 12 o2
饱, 收支宜 相抵 ; 肪勿过 量 , 脂 忌糖莫食 甜 ; 吃绿 叶 常
因人 、 因时制 宜 , 急性并 发症 和严重 的血管合并 症不
菜 , 当少 用盐 ; 饮各类 酒 、 。少抽 烟 。 适 不 茶 综合 治疗 就 是采 用饮 食 、 动 和身 心疗 法 3种 运 基 础治疗 , 并根 据病 情 酌情 用 药 。其 中饮 食 疗 法 和
病 , 气或 伏于肺 胃肠 间 、 邪 或伏 于募 原 , 遇外 邪 引 动 或郁伏 日久 自内而 发 , 因多 隐 匿 , 复多 发 , 起 反 证候 混杂 , 常热 势高低起 伏 。
2 详 审邪 正 , 明察病势 机转
为主 , 随证 结合疏 透宣 化 、 和解 通降 、 阴和正 、 心 养 保
脾 胃为后 天 之本 , 胃健运 , 脾 正气 旺 盛 , 能 抗 方 邪有力 。A J 脾 胃本弱 , xL 又易为 饮食所 伤 , 因此 辨证 尤 须辨 明 胃气 有无 损 伤 , 临证 用 药 亦 需 时时顾 护 胃 气, 以扶 正祛 邪 。 d J 体属 稚 阴稚 阳 , 质 薄 脆 , xL 形 阴液 未 实 , 阳 “
小儿外感高热的中医辨证施护

1辨 证
药 , 盖衣 被 以助 药 力 。注 意 观察 , 全身 微 汗 出为度 , 到 覆 以 达 汗 出热 退 , 静身 凉 , 不 可过 汗 , 脉 切 以防伤 阴 亡 阳 。汗 出较 多 时应 及 时用 干 毛 巾擦 干 , 退 热降 后再 更 换衣 服 。汗 出表解 汗 者 , 服发 汗 解表 药 ; 表证 未 解 , 可继 服 。 停 若 仍
伤 元气 。 泻 利较 多较 剧 , 向患 儿家 长做 好解 释 工作 , 其 若 应 令
明 白泻 去者 乃 邪 毒 , 邪去 正 自安 , 而 以消 除 紧张情 绪 。 配合 治
疗。
223邪入 营血 病 邪 人 营 人 血 , 病 情 重笃 危 急 阶 段 , 密 ._ 属 宜 切 观察 其转 变 。 除予 以清营 透 热 , 血 解毒 法 外 , 须 采滕 凉 必 . 合 措 施 , 用 既 能 迅 速 降热 , 能 解 毒 开 窍 , 痉 防 脱 之 针 选 又 镇 剂 , 醒脑 静 、 开 灵 等静 脉 滴 注 , 如 清 以防 止病 势 逆 变 , 要 时 必 配合 西 医抢 救措 施 。 人 营血 而能 口服者 。 可 配用 羚羊 角 、 初 亦 水 牛 角 煎水 频服 , 以熄 风 镇痉 , 凉血 解 毒 。 22 药浴及 其 他 当高 热 持 续不 退 时 ,尚 可采 用药 浴 疗法 。 -4 . 若 高 热无 汗 , 四肢 冰 凉 , 为 邪 热 郁 闭 , 能 透 达 于 四肢 之 此 不
5 50 ) 2 0 0
[ 要】 摘 总结 s J # 感 高热 的辨证 施 护 体会 , 括辨 外 邪 与病 位 ; J Ll , , 包 外邪 在 表用 汗法 、 人里 用 清法 时 配 合 的辨 证用 膳 ,
高热的辨证要点

高热的辨证要点学习高热的辨证要点这么久,今天来说说关键要点。
我理解高热的辨证要点首先要辨虚实。
虚证的高热一般可能是阴虚发热之类的,那种热就不是特别猛烈,可能是低热或者午后潮热,就像小火慢慢烧着一样。
往往这人会有点口干,但是不太想多喝水。
我之前遇到个例子,有个老爷爷,他总是下午的时候觉得身上有点热,额头稍微有点烫,但是除此之外,他精神不大好,还老是说腰酸,这就是有点阴虚发热的感觉。
实证的高热就不一样了,那真是像烈火一样,体温一下子就蹿得很高,人多伴有面红耳赤、口干口苦,口渴很想大量喝水。
就像我自己有次感冒发烧,那是实证的高热,我感觉自己整个人都要烧着了,嗓子疼得厉害,特别想喝水来灭火。
还有啊,要辨表里。
表热的话,多是外感初期,除了发热还会有怕冷、怕风的症状,就像我们刚被风吹着要感冒的时候,先发冷然后才发烧。
这个比较好判断,这时候一般病还在初期呢。
里热就不一样啦,往往是由表热往里发展了,或者一发病就是在里的热证,可能会出现便秘啊,肚子胀啊这些身体内部的症状。
我总结这就像敌人已经攻打进城了,而不是在城门外面晃悠。
对了还有个要点,要看热型。
像弛张热,体温波动很大,这个在一些严重的感染可能会见到,我还在学习这方面的机制,感觉特别难理解。
还有稽留热,体温持续在比较高的水平,波动很小,大叶性肺炎就可能有这样的热型,这就需要记忆典型的病症对应的热型,能帮助我们辨证。
学习高热辨证要点的时候,我觉得确实很有挑战性。
有时候会混淆表里虚实的症状,这还是练习得不够多的原因呗。
我的一个学习技巧就是多把病症和生活中的例子联系起来,像我刚刚说的自己感冒算实证表证发热那种。
对于参考资料啊,中医诊断学的教材就很有用,那里面关于四诊合参以及这些辨证内容都讲得很详细,病例分析也多,多读多思考一定能把这个高热的辨证要点掌握得更牢固的。
中医对发热的辨证论治

中医对发热的辨证论治#中医怎么治发热#中医对于发热首先要辨明发热的证型。
其中包括气虚发热、阴虚发热、阳盛实热、外感发热、瘟病时疫发热。
然后根据发热的类型进行辨证论治。
1,气虚发热:人体的中气不足,下元亏虚,阳气外浮。
伴有倦怠乏力,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舌淡色白。
治则补中益气,小建中汤,补中益气汤主之。
2,阴虚发热:肾阴不足,阴不能制阳,虚热内生,表现为手足心热、舌红苔少。
治则滋阴清热,左归丸、知柏地黄丸、六味地黄丸主之。
3,阳盛实热:情绪急躁或多饮辛辣之品导致体内积热,进而出现发热,大便秘结,口干舌燥。
治则清热泻火,三黄片、黄连上清片、牛黄清胃丸之。
4,外感发热:感受风寒或风热或暑热后,正气受损。
从而出现发热并伴有恶寒、鼻塞、流涕、恶心、腹泻等症状。
若为风寒感冒治则解表散寒,麻黄汤、通宣理肺丸主之。
若为风热感冒治则辛凉解表,银翘散、桑菊饮主之。
若为暑湿感冒治则解表清暑芳香化湿,藿香正气丸主之。
5,瘟病时疫发热:多采用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1),太阳病发热:风寒袭表卫气不固,出现了发热恶寒,全身酸痛。
治则为发汗解表,如有汗而脉象虚损桂枝汤主之。
无汗实邪为主麻黄汤主之。
(2),阳明发热:阳明发病往往以潮热为主,多为下午3~5点发热,热多在身体内,且不能发汗解表,只能用清法和下法。
清法选用白虎汤、枙子豉汤,下法选承气汤。
(3),少阳病发热:少阳为病表现为往来寒热,邪入里则热,邪出表则寒,所以会出现一会冷一会热,脉以弦脉为主。
治则合解少阳,柴胡汤主之。
(4),少阴病发热:体内真阳气不足阳气浮动,脉象微弱,内闭外脱,为虚寒危重之病。
治则回阳救逆,四逆汤加人参汤主之。
(5),太阴病兼变发热:寒湿内阻,损及脾阳,或寒邪直犯脾经损及脾胃。
既有下利、胀满的太阴里虚,又有身体疼痛的太阳表证,里虚挟表,先用理中汤温里,然后用桂枝汤治表。
表证未解又有腹满痛,用桂枝加芍药汤。
表未解有宿食而里实满痛用桂枝加大黄汤。
(6),厥阴病发热:肝木失调,心包受邪,相火上炎为热,心火不能下达为寒。
外感时邪高热不退的中医证治

外感时邪高热不退的中医证治作者:董汉良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0年第43期患者,男,52岁。
于2010年9月17日求诊。
时值中秋,气候多变,气温下降,患者因夜间工作受冷,即感畏寒怕冷,继则高热(体温39℃),去医院西内科就诊,给予一般检查:血常规无殊。
诊断为病毒性感冒。
静脉输液,对症治疗,并嘱其休息,多饮开水和流质饮食。
3天后仍不退热,故来我处求诊。
症见:身热头痛,咽喉疼痛,纳食不佳,已3天不吃干饭,每天吃粥、面条,精神不振,四肢酸重,舌微红,苔白微腻,脉滑数而弦。
证属外感时邪未净,风寒化热入里之高热证。
疏表清里,三阳同治。
予自拟三阳汤加味:金银花15g,连翘10g,石膏60g,知母10g,柴胡10g,黄芩10g,青黛10g(包煎),焦山栀10g,水牛角片15g(先煎),青蒿10g,藿香10g,杏仁10g,炙甘草5g。
5剂,并嘱其停服一切西药和静滴,3剂后一般热退,5剂热退净,若有咳嗽需再就诊1次。
7天后复诊,自诉:自第1次求诊服药后热渐退,5剂后热净身轻,但咳嗽不止,以为能自愈,故未马上来复诊,想起您所言“若有咳嗽需再就诊1次”故才来复诊。
症见:咳嗽频繁,夜间为甚,咳痰不多,咽干而痛,舌微红,苔白薄,脉缓迟。
予清凉润肺,止咳化痰之剂:杏仁10g,川贝5g,象贝10g,北沙参10g,天冬10g,麦冬10g,玉竹15g,紫菀10g,黄精15g,款冬10g,当归10g,诃子10g,苏子8g,莱菔子8g,白芥子8g,南天竹子10g,野荞麦根15g,炙甘草5g。
7剂。
7剂后咳嗽基本停止,嘱其多食萝卜和梨。
学生患者高热不退,多由西医处理,很少选择中医药来治疗,尤其医疗事业发达的上海更不请中医治疗,老师是怎么考虑的?老师这是当今医疗发展中的一种不平衡现象,也是不可忽视的事实,确实存在着这种情况,尤其高热不退的急性热病,当今人们往往先进行西医治疗,西医多采用输液的方法。
当今一般人都认为“急病找西医,慢性病找中医”,“中医疗效慢,西医疗效快”,“中医只能调理,治疗慢性病;西医治得快,治疗急性病”;又认为“中医治本,西医治标”,“中医养生保健,西医治疗疾病”等。
外感热病证治浅谈

外感热病证治浅谈一篇“北京中年危机”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
西医呼吸专家詹庆元教授结合此病例谈了重症流感的治疗经验体会(虽然这个病人最终不治,但应该有其他救治成功的病例);中医专家也从各方面进行了论战,甚至有人认为这个病人是被折腾死的,如果早点找靠谱的中医开上几剂汤药,可能就不会后边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可能病人早就康健如初。
不幸的结果出现了,一切都是假设与未知数。
作为一个体制内、呼吸专业、不中不西的中医,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声明我的中医学史掌握的并不很专业与系统,只是笼统的归纳一下中医对于发热疾病的认识与诊治方法。
1.热病分类外感热病,温病学派兴起之前,多认为属伤于风寒所致。
如《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张仲景著《伤寒论》也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
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其后医家在治疗发热疾病时,多遵从仲景之训,从伤寒角度讨论发热疾病的诊治。
时过境迁,人类文明的发展,往往会伴发着多种疾病的滋生与泛滥(如以前少见的糖尿病、高血压,现在成了常见病与多发病)。
人类与疾病的斗争,往往是在不断失败中总结教训。
撞了南墙仍不回头,那肯定是一根筋。
提高疗效,是每一个临床医生都迫切追求的目标。
传统方法治疗无效,会使很多医生困惑、迷茫,也肯定会鞭策着更多有识之士别寻他路。
庞安时的“寒温分治”论,刘完素的“六气皆从火化”、吴又可的“温疫”说、叶天士的“温热论”,薛生白的“湿热论”……所以我认为,温病学说的兴起并非偶然,也绝不是离经叛道。
那些温病大家,都是顶尖的伤寒高手,《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医案》等可为佐证。
故外感热病,大体分寒、热两端。
而风为百病之长,为外邪致病的先导。
外感热病初起,往往兼杂者风邪作祟。
2.热病治法中医在治疗外感热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治法。
我于此打一比喻:人体如同一座防御森严的城市,外感疾病犹如来犯之敌。
外感热病,可认为是人体正气与邪气的一次较量。
外感高热的病症要点与急救措施ppt课件

接种疫苗
根据当地疫情和疫苗接种政策,及时接种疫 苗,降低感染风险。
日常保健指导建议
充足休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 身体恢复和免疫力提升。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不吸烟、不酗酒,保持良好的 生活习惯有助于预防外感高热 。
合理饮食
保持饮食均衡,多吃蔬菜水果 ,避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 物。
诊断依据
01
02
03
04
病史
有外感病史,如感冒、流行性 感冒等。
症状
发热、恶寒、头痛、鼻塞等症 状。
体征
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等。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 比例增加等。
03
病症要点分析
病因病机分析
01
02
03
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高热
由外感病原体引起的发热 ,常见于感冒、肺炎等。
病因
感染、炎症、免疫反应等 。
适当运动
根据个人身体状况,适当进行 运动锻炼,增强体质。
及时就医
如出现高热、咳嗽、乏力等症 状,应及时就医治疗,以免延 误病情。
06
总结与展望
本课程重点内容回顾
外感高热的定义与病因
详细解释了外感高热的定义、病因及发病机 制。
病症要点
全面总结了外感高热的病症特点,包括发热 、恶寒、头痛、咳嗽等症状。
ABCD
开发新的治疗方法
针对外感高热的治疗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开发更 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加强疾病预防与控制
加强对外感高热的预防和控制,减少疾病的发生 和传播。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途中监护
在转运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 体征、神志、瞳孔等变化,及时发现 并处理并发症。
【精】小儿发热中医辨证

纹淡紫。 但总以发热、鼻塞、流涕、喷嚏、咳嗽为主要特征。
3.应根据发病年龄、病史、发病区域、主证、伴随症状和体征、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其他相关必要检查,全面分析,综合判断。 外感发热一般可分为外感风寒及外感风热。
• 治则:滋阴清热。
• 处方:分手阴阳,补肺经,揉二马,清天 河水,水底捞明月,清肝经,揉涌泉。
• 3.阴虚发热 小儿先天禀赋不足,肝肾阴亏.或后天失 养,或久病伤阴,致阴液亏损,引起虚热内生。
诊断
• (一)诊断要点 • 1.小儿体温异常升高。 • 2.患儿面红,五心烦热.但体温正常,
多为阴虚发热。也可见于体质虚弱,新生 儿,甚至严重感染者。 • 3.应根据发病年龄、病史、发病区域、 主证、伴随症状和体征、体格检查、实验 室及其他相关必要检查,全面分析,综合 判断。
发热
小儿推拿师 杜翠金
• 发热,即体温异常 升高,超过37.5℃ 且一昼夜波动超过 1℃。
• 【病因病机】
• 1.外感发热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末充,肌肤薄弱,卫 外不固,当气候骤变,冷热失常,或看护不周时,外邪乘 虚袭表,卫阳被郁而致外感发热。
• 2.肺胃实热 外感误治或乳食内伤,导致肺胃壅实,郁 而化热,郁热熏蒸于肌肤而为肺胃实热。
红肿疼痛,口干而渴,苔薄黄,脉浮数, 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即可诊断。
1.小儿体温异常升高。
指纹红紫。 1℃~39℃为中度发热, 39.
主证:发热恶寒,头痛,无汗,鼻塞流清涕,喷嚏,咳嗽,口不渴,咽不红,舌苔薄白,指纹鲜红,脉浮紧。 3.应根据发病年龄、病史、发病区域、主证、伴随症状和体征、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其他相关必要检查,全面分析,综合判断。
• 2.夏季热 多见于3岁以下小儿,其发病主要集中在每年 夏季6、7、8月,临床以长期低热、口渴多饮、多尿、汗 闭为特征,秋凉后好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感高热的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热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外感发热的病位、病势、病邪性质等,因此外感
发热的辨证要点是辨识热型。
1、发热恶寒指发热与恶寒同时存在,体温多在39℃以上,提示病证在卫表。
2、壮热指但热不寒,且热势很盛,体温在39~40℃之间,甚至更高,一日
之内波动很小,高热不退,持续时间达数天或更长。多见于气分发热、肺系邪热
及暑热病邪所致发热。
3、寒热往来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寒时不热,热时不寒,一日数次发作。
提示病位在少阳、肝胆,或由疟邪所致的病证。
4、潮热指热势盛衰起伏有时,如潮汛一般。外感之潮热,多属实证,热势
较高,热退不净,定时又复升高,多见于阳明腑实证、湿温证以及热人营血证等。
5、不规则发热指发热持续时间不定,热势变动并无规律,见于时行感冒、
风湿热所感等。
二、治疗原则
“热者寒之”,外感发热以清热为治疗原则,根据病邪性质、病变脏腑、影
响气血津液的不同,又有清热解毒、清热利湿、通腑泻下、清泻脏腑、养阴益气
等治法,以达清除邪热、调和脏腑之目标。
1、清热解毒选用具有解毒作用的清热药物来治疗外感发热,此法为治疗外
感发热的主法,可应用于外感发热的各个阶段,是顿挫热毒,防止传变的关键,
也是退热保阴的重要措施。此法常与清脏腑、除湿、凉血等法配合应用。
2、清热利湿选用苦寒清热药与清利小便等药配伍,达到湿去热清的目的,
常用于湿热病邪引起的脾胃、肝胆、肠道、膀胱等处的外感发热病。
3、通腑泻下采用泻下与清热相结合的一种方法,是法通过泻下以去积、利
气、排毒,釜底抽薪,顿挫热势,从而达到泻热存阴之目的。尤其适用于热积胃
肠、阳明腑实证。
4、清泻脏腑利用药物的归经,选用对相应脏腑有清热作用的方药,以达到
清肺、清胃、清肝、清胆等目的。
5、养阴益气因本法不能直接祛外邪除实热,因此常与清热解毒、清营凉血
等其他清热法配合应用于外感发热,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主要适用于热病中
有阴伤气耗者,外感热病后期应用最多,在热势炽盛时亦有配伍应用者,如白虎
加人参汤、增液承气汤即是其例。
随疫毒进入营血分所形成的不同证候,外感发热还有清热凉血、清热止血、
清热活血、清营开窍、清热熄风等治法。
三、分证论治
卫表证
症状: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身疼痛,咳嗽,或恶寒甚而无汗,或口干咽
痛,或身重脘闷,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
治法:解表退热。
方药:荆防败毒散、银翘散。
外感发热初起,病邪尚未入里化热,或疫毒热邪暂居卫表,正邪相争的病机
及其症状,与感冒颇为相似,二者很难区别,只有在治疗中动态观察才能鉴别。
此时仍按感冒的各种治法进行辨证论治,风寒证选用荆防败毒散为主方,风热证
选用银翘散为主方。
肺热证
症状:壮热胸痛,咳嗽喘促,痰黄稠或痰中带血,口干,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化痰。
方药:麻杏石甘汤。
本方重用辛寒之石膏,合麻黄共奏清里达表,宣肺平喘之效;杏仁、甘草化
痰利气。常加银花、连翘、黄芩、鱼腥草、蒲公英等加强清热解毒,加金荞麦、
葶苈子、前胡、浙贝母泻肺涤痰。胸痛甚者,加郁金、瓜蒌、延胡索通络止痛。
痰涌便秘者,加大黄、芒硝通腑泻热。
胃热证
症状:壮热,口渴引饮,面赤心烦,口苦口臭,舌红苔黄,脉洪大有力。
治法:清胃解热。
方药:白虎汤。
本方以生石膏配知母,清胃泻火;粳米、甘草和胃生津。可加金银花、连翘、
黄连、芦根清热解毒。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通腑泻热。若发斑疹者,加
犀角(水牛角)、玄参、丹皮清热凉血。
腑实证
症状:壮热,日晡热甚,腹胀满,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烦躁谵语,舌苔焦
燥有芒刺,脉沉实有力。
治法:通腑泻热。
方药:大承气汤。
本方以大黄苦寒泄热,通腑泻下;芒硝咸寒润燥,软坚散结;佐以厚朴、枳
实行气导滞。可加黄芩、山栀清泻实热。热结液亏,燥屎不行者,加生地、玄参
增液润燥。
胆热证
症状:寒热往来,胸胁苦满,或胁肋肩背疼痛,口苦咽干,或恶心呕吐,或
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胆。
方药:大柴胡汤
本方以大黄、黄芩泻火解毒,通腑泄热;柴胡、白芍、枳实疏肝利胆;半夏、
生姜和胃止呕。可加板蓝根、连翘、败酱草清热解毒,加茵陈清热利湿。若胁肋
疼痛者,加延胡索、川楝子理气止痛。发黄者,加金钱草、栀子、青蒿利胆退黄。
脾胃湿热证
症状: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胸腹胀满,纳呆呕恶,口渴不欲饮,或目身
发黄,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运脾和胃。
方药:王氏连朴饮。
本方以黄连、山栀苦寒清化湿热;半夏、厚朴燥湿除满;石菖蒲、芦根、淡
豆豉和中清热除湿。可加滑石、鲜荷叶清利渗湿。若热甚者,加黄柏、黄芩清热
燥湿。湿重者,加藿香、佩兰芳香化湿。黄疸者加茵陈除湿退黄。另外,还可口
服甘露消毒丹,以清利湿热、芳香化浊。
大肠湿热证
症状:发热,腹痛,泄泻或痢下赤白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口干口苦,
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利湿热。
方药:葛根芩连汤。
本方以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葛根解肌清热,升清止泻。可加银花、贯
众清热解毒,加木通、车前子增强利湿之效。若热甚者,加栀子、黄柏助其清热
燥湿。腹满而疼痛者,加木香、槟榔以理气止痛。痢下脓血者,加白头翁、马齿
苋清热解毒除湿。
膀胱湿热证
症状:寒热起伏,午后热甚,尿频尿急尿痛,小便灼热黄赤,或腰腹作痛,
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利膀胱湿热。
方药:八正散。
本方以大黄、栀子清热泻火;篇蓄、瞿麦、木通、车前子、滑石利湿清热;
甘草解毒止痛。热甚者,加柴胡、黄芩、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呕
恶者,加半夏和中止呕。小腹坠胀疼痛者,加乌药、枳壳理气止痛。尿中有血者,
加白茅根、小蓟清热止血。
亦可用复方退热滴鼻液(由银花、连翘、青蒿等制成)滴鼻,每次每侧鼻腔
3-4滴,每30-40分钟1次。
亦可选用清热解毒或通腑泻热的药物,如大黄、石膏、银花、连翘之类药物
煎汤,灌肠清热。或选用酒精、冷水、冰袋之类擦敷前额、腋窝、鼠蹊等部位,
物理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