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灌肠对治疗盆腔炎的观察与体会

合集下载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 2 ] 陈富刚老 年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2 4 例体会口 l 贵州 医药 , 2 0 0 9 ,
3 3 ( 1 O ) : 9 3 6 — 9 3 7 .
半流质 , 过渡至低脂普食 。告知患者忌 进牛奶 、 豆浆 、 过甜的流 质等产气食物 , 防止术后肠胀气造成患者不适 。 3 . 3 疼痛 腔镜胆囊切 除术创伤 性小 ,一般疼痛都 比较 轻微 , 患者能耐受。 腰 背部及双肩酸 痛是 L C术后常见 的轻微并 发症之一 , 其原 因可能是 由于残 留于腹 腔内的 C O 集聚刺激膈
理方法 。
1 . 1 临床资料
本组 慢性 盆腔炎 患者 5 2例 , 均符 合《 妇
产科学》 诊 断标准l l l 。患者年龄 2 2岁 ~ 5 0 岁, 均 已婚 ; 其 中轻度 3 3 例, 中度 1 O 例, 重度 9 例; 病程最 短 2个月 , 最长 l 2年 。临
床主要表现为腰骶 酸痛 , 下腹 坠胀 , 月经不规则 , 妇检 子宫和双
肠治疗 , 并给予精心的基础护理和耐心的健康教育。结果
中治愈 3 8 例, 好转 1 1 例, 无效 3 例, 总有 效率为 9 4 . 2 %。结论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 盆腔炎疗效确切 , 安 全性 高 , 效果 明显 ,
值得 推 广 。
【 关键词】慢性盆腔炎 中药保留灌肠 护理


3 . 1分泌物或 呕吐物易于流出 , 避免 吸入气
管。 保持 呼吸道通 畅, 给予氧气 吸人 , 1 ~ 2 U m i n 。 术后每 3 0 m i n 测量 1 次 血压 、 心率 、 脉搏及血 氧饱和度 。麻醉 清醒后取半 卧
位, 可减轻腹部张力 , 利于切 口愈合 。一般 6h后 可起 床活动 , 次 日晨可下床活动。 3 . 2 饮食 腹腔镜手术对 胃肠道影响较小 ,术后禁食 6 h ,

中药保留灌肠辨证治疗盆腔炎体会

中药保留灌肠辨证治疗盆腔炎体会

中药保留灌肠辨证治疗盆腔炎体会目的:探讨中药保留灌肠辨证治疗慢性盆腔炎及临床护理。

方法:慢性盆腔炎患者以中药保留灌肠治疗,配合心理护理、饮食护理以及健康教育。

结果: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治疗效果明显。

结论:中药保留灌肠配合规范护理能有效治疗慢性盆腔炎,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中药保留灌肠;慢性盆腔炎;护理体会慢性盆腔炎系妇科常见病与多发病,多为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彻底或延误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病情迁延所致。

主要症状为下腹及腰部酸痛,常伴有月经不调和带下增多。

该病病程长,易反复发作,还会继发痛经、不孕、异位妊娠等。

近年来,由于人工流产等各种宫腔操作增多以及不洁性生活的影响,患病率更是有上升的趋势。

近年来,我们采用中药灌肠对来我院就诊的慢性盆腔炎患者进行了治疗,并进行了专业精心的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诊断依据凡妇女常感下腹坠胀、隐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月经前后、性交后加重。

伴带下色、质、量的改变或妇检宫颈举痛,宫体及附件区压痛,可触及增粗的输卵管,压痛明显,可诊断为盆腔炎。

12方剂组成我科常见的盆腔炎有以下四种症型,具体用药如下。

121寒湿凝滞型黄柏20g,赤芍20g,败酱草20g,大血藤20g,苦参20g,丹参20g,百花蛇舌草20g,炒苍术20g。

122湿热蕴结型大血藤20g,败酱草20g,丹参20g,赤芍20g,香附10g,延胡索10g,当归10g,柴胡10g,鸡血藤10g,皂角刺10g。

123湿毒蕴结型银花15g,鳖甲15g,连翘10g,蒲公英10g,红藤10g,升麻10g,椿根皮10g,紫花地丁10g,大青叶10g,桔梗10g。

124气滞血瘀型当归10g,川芎10 g,赤芍10g,延胡索10g,桃仁10g,枳壳10g,五灵脂10g,丹皮10g,香附10g,甘草10g。

13灌肠液的配制方法将以上对应中药第一次煎煮加水300ml文火煎45min,得药液150ml,第二次加水200ml,文火煎30min,得药液100ml,合并2次药液浓缩至150-180ml,过滤得中药灌肠液,药液温度在38~41℃之间备用。

中药汤剂灌肠结合贴敷疗法在女性盆腔炎中的实施效果

中药汤剂灌肠结合贴敷疗法在女性盆腔炎中的实施效果

中药汤剂灌肠结合贴敷疗法在女性盆腔炎中的实施效果盆腔炎是女性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通常表现为下腹疼痛、白带异常、月经不调等症状。

盆腔炎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性生活不洁、月经期间卫生不当、宫颈炎、子宫内膜炎等。

盆腔炎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导致生殖器官感染、不孕不育以及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盆腔炎的治疗至关重要。

一、中药汤剂灌肠结合贴敷疗法的基本原理中药汤剂灌肠结合贴敷疗法是中医治疗盆腔炎的经典疗法之一。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中药的渗透作用和药性作用,改善盆腔血液循环,消炎利湿,达到清热解毒、祛瘀通络、舒筋活血的疗效。

通过灌肠可以直接将中药汤剂输送到患者的盆腔部位,发挥直接作用,缓解盆腔炎症状。

贴敷可以加速中药成分的吸收,提高治疗效果。

1. 中药汤剂灌肠中药汤剂灌肠是采用中药汤剂制成灌肠液,通过肛门插管将中药液导入患者的肠道,再通过肠道吸收作用,让患者的盆腔直接得到中药的治疗效果。

2. 贴敷在灌肠后,患者在下腹部和腰部贴敷中药膏药,使中药成分通过皮肤的吸收作用,渗透到患者的盆腔部位,起到调理和治疗的作用。

通过实际的临床病例观察发现,中药汤剂灌肠结合贴敷疗法在女性盆腔炎中有着良好的实施效果。

以下是两例具体病例:病例一:患者女性,34岁,主要症状为下腹疼痛、白带异常。

患者历经多次抗生素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

经过3个疗程的中药汤剂灌肠结合贴敷疗法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下腹疼痛明显减轻,白带恢复正常。

复查发现盆腔炎炎症指标明显下降。

中药汤剂灌肠结合贴敷疗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女性盆腔炎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其临床应用前景广阔,可以为盆腔炎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中药汤剂灌肠结合贴敷疗法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严格掌握中药浓度、温度和灌肠液量等因素,同时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制定。

在治疗期间,还需要对患者进行严密的观察和随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

中药保留灌肠对慢性盆腔炎的疗效及护理体会

中药保留灌肠对慢性盆腔炎的疗效及护理体会

1.1.1纳入标 准
P>0.05,表 明两组 具有 可 比性 。
符合 慢性 盆腔 炎 诊 断标 准…: (1)病史 :大
部分病人有急性盆腔炎病 史,或有沙眼衣原体、 1.2治 疗 方 法
解 脲 支原体 等生 殖道 感染 史 ; (2)症状 :有 慢性
两 组 均 予 以抗 感 染 治 疗 ,具 体 为 月 经 干 净
急性 盆 腔 炎治 疗 不彻 底 或延 误 治疗 ,或 患者 体 质
(1)妊 娠或 近 期准 备 妊娠 妇女 ,哺 乳 期 妇
较 差 ,病 情迁 延 所致 。主要 症 状 为下 腹 及腰 部 酸 女 ; (2) 过敏 体 质 ; (3)急 性 盆 腔炎 病 情严 重 痛 ,常 伴有 月 经 不调 和 带下 增 多 。该 病病 程 长 , 者 ; (4)合 并有 心 血 管 、肝 、 肾和 造 血 系 统 等
盆 腔 疼痛 症 状 如下 腹 坠胀 、疼痛 及 腰骶 部 酸痛 , 后 ,采 用 宫颈 涂 片行 药 敏 试 验 选 用 2种 敏 感 药 物
于 劳 累 、性 交 及 月 经 前 后 加剧 ; (3)体 征 :妇 静 脉 滴 注 ,每 日1次 ,7~1oK 为 1个 疗 程 。治 疗
科 检 查子 宫 增大 、压痛 ,活 动受 限 ;单 侧或 双 侧 组在此基础上予以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及相应护理
附件 增 厚 、或 条 索状 增粗 、或 有囊 性 肿 物 ,有压 措施。中药组成 :红藤 、败酱草 、生蒲黄、五 灵
痛 ; (4)B超 检查 :子宫 可增 大 ;输 卵 管一 侧或 脂 、莪 术 、丹 参 、 赤芍 、 丹皮 、延 胡索 、桃仁 、
双侧 增 粗 ,或 附件 区有囊 肿 ;或伴 有 子 宫直 肠 陷 没药等。用煎药机煎一 般 资 料

中药保留灌肠在慢性盆腔炎治疗中的效果研究

中药保留灌肠在慢性盆腔炎治疗中的效果研究

中药保留灌肠在慢性盆腔炎治疗中的效果研究
一、中药保留灌肠的原理
中药保留灌肠是以灌肠为手段,调节肠道微生态和内分泌,从而改善患者盆腔环境,消除寄生虫和病原菌,缓解疼痛、瘙痒等症状,达到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目的。

其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1、清除肠内宿便:通过灌肠的方式让中药液能够深入到肠道中,清洁肠道内的宿便和病菌,有效降低盆腔内的炎症反应。

2、调节肠道微生态:保留灌肠不仅清除了肠道内的宿便,还能将中药液滞留在肠道内延长其作用时间,使肠道内的益生菌增加,有利于肠内微生态的平衡和恢复。

3、促进血液循环:中药保留灌肠还能促进肠道的血液循环,增强肠道的吸收功能,使中药成分更好地被吸收,起到加强治疗效果的作用。

中药保留灌肠在慢性盆腔炎治疗中的具体方法为:先用温水将肠道清洗干净,然后将中药煎汤灌入肠道中,保持一段时间后排泄。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柏、苦参、荆芥、连翘、青黛等。

中药保留灌肠适用于慢性盆腔炎和宫颈炎、白带多、盆腔积液、痔疮等病症的治疗,具有以下优势:
1、中药保留灌肠在治疗慢性盆腔炎时切入的是根本原因,可以从根本上杜绝疾病反复发作的情况。

2、中药保留灌肠无副作用,安全性高,在治疗过程中不会出现过敏、依赖等问题。

中药保留灌肠虽然疗效显著,但也有一些注意事项:
1、每次操作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保证操作技巧和安全性。

2、中药保留灌肠需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防止感染、受伤等问题的出现。

3、术后应多饮水,以帮助清除肠道内的残留物质。

4、在服用药物或者出现腹泻等症状时应避免进行中药保留灌肠治疗。

4、在治疗期间应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促进病菌滋生的不良饮食习惯。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理, 虽然大 多数 的胎儿 将存 活得 很好 , 对 少数胎 儿 是 否有 但
危 及 生 命 或 娩 出 后 有 严 重 并 发 症 则 难 以 确 定 , 产 并 不 一 定 引
应立 即行剖 宫产结束分娩挽救胎儿 。
3 34 产 时处 理 .. 过 期 妊 娠 临 产 后 宫 缩 应 激 力 的 显 著 增 加
其 妊 娠 结 局 的关 系 . 中华 妇 产 科 杂 志 ,9 83 ( ) 4 5 19 ,3 7 :1 .
如羊水量减少明显 , 应迅 速处 理 。但需 注意有 时羊 水减 少可 发生在较短时间 内, l e t18 ) Ce n(9 7 曾报告 6例过期妊娠 原来 m 羊水量正常 , 2 但 4h后羊水量 突然减 少 , 中 1 其 例死 亡 , 故必
过期儿病率 和死 亡率均高 , 及时发现 和处 理新生 儿窒息 脱 应 水低血容量及代 谢性 中毒等并发症 。
参 考 文 献
[ ]乐杰. 1 妇产科学. 6版. 第 北京 : 民卫生 出版社 ,04:4— 6 人 20 9 9 . [ ]曹泽毅. 2 中华妇产科学 . 北京 : 民卫生 出版社 ,99:4 34. 人 19 30— 4 [ ]尹利荣 , 映舜 , 3 刘 马鸿 , . 等 过期妊娠 与延期妊娠 胎盘形态变 化及
[ ]蒋兴伟 , 4 杨锡蒂 , 荷芹 . 延期妊娠 1 1 I 4 例 临床分析及 对策. 实用 妇
产 科 杂 志 ,0 3,9 1 :7 20 1 ( )4 . ( 稿 日期 :0 0— 5—1 ) 收 21 0 4 ( 文编辑 : 虹娇 ) 本 尹
其预产期 , 凡有妊娠合并症及 并发症 , 先及 时处理 , 应 重估 胎
都成功 , 随时要 准备 可能需 要立 即终 止妊 娠 , 因此 对 过期 妊

中药外敷配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疗效观察

中药外敷配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I 2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 1: 1 高等院校教材 《 中药学》 供中医 、 ( 中医针灸 专业用 ) . 【 2 ]中国中医药 出版社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系列教材 ( 供五年制 、 七年制本科用) .
1 资 料与 方法
1 一般资料 :全部 10例慢性盆腔炎均为我院 门诊或住院患 . 1 0 者 , 龄 2_ 5岁 , 均 3 年 04 平 5岁 , 程 最 长 1年 , 短 1 均 有 以 病 最 月
中国中医药咨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l 4・ 1
21 0 0年 1 2月中 第 2 第 3 期 卷 5
De e e 2 1 e mb r 0 0 V0 . 1 2 No 3 -5
J u n lo iaTrdt n lChn s dcn nomain o r a fChn a io a ie eMe iieI fr t0 i
1 治 疗 方 法 . 5
1 . 中药外 敷方 : .1 5 苦参 2 g 虎杖 2 g 败酱草 1g龙胆 草 6 , 0, 0, 0, g 大 黄 1g 川 芎 6 , 皮 1g 红花 6 , 5 ,I g丹 0, g 山棱 1g 莪 术 1 g青 皮 0, 0, 1g 当归 1g 粉碎成细末 , 10 5, 0, 取 0 g药粉用蜂 蜜调成糊状 , 用草 纸包裹展 平置于下腹 部 , 避开月经期 , 神灯理疗一 日二次 , 用 每 次 3 分钟 , 0 一周 为一疗程 , 病情顽 固者 2 3 - 个疗程 。 1 . 中药灌肠方 : .2 5 公英 2 g 地丁 2 g黄柏 1g 红藤 2 g败酱 0, 0, 5, 0, 草 3 g 连翘 2 g黄连 6 , 0, 0, g桃仁 1g 红花 6 , 0, g加水 5 0 l煎液脓 0m , 缩到 2 0 l每 日一次 , 留灌肠 , 肠前排空大 小便 , 0m , 保 灌 避开月经 期, 7天 1 程 , 疗 程 症状 体 征 明显 好 转 , 疗 程 疗 效 更 为 疗 2个 3个 显著 。

中医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47例临床观察

中医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47例临床观察

中医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 4 7例 临床观察
杨 华
( 乌兰察布市 中心 医院, 内蒙古 乌兰察布 0 1 2 0 0 0 )
【 摘 要 】 目的 观察 中医灌 肠治 疗慢性 盆腔 炎的 临床疗
效。方法 4 7 例慢性盆腔 炎患者采用中药每 日 1 剂煎汤灌肠 ,
减轻 , 症状减轻 ; 无效 : 下腹痛及带下病及发作次数无改善或加重。
直接原 因 : 分娩者 占 1 O例 , 流产者 1 3 例, 官腔手术者 1 8例 , 经
期不 洁者 6例 。
药: 败酱草辛 、 苦、 微寒 , 人 胃、 大肠 、 肝经 , 辛能散结 , 寒能泄热 ,
又有活血 之功 ; 红 藤苦 、 平, 人 胃、 大肠经 , 长 于清热解毒 散结 ; 黄芩 、 黄柏性味苦寒。 五药共奏清热解毒泻火之效 。 丹参 、 赤芍 、 仙鹤草 、 茜草 、 大黄为佐 药 , 诸药共奏止血活血不 留瘀之效 。皂 角刺性味辛温、 活血消肿、 排毒散结 , 其温性反佐余药苦寒之性 , 相合共奏清热化湿 、 活血散结之效 。 由于盆腔 内静脉丰富 , 且与
2 结 果
每 日1 次, 4 5 d为 1 疗程。 结果 1 2 例, 有效 5 例, 无效 2 例。结论
4 7 例 患者临床治愈 2 8 例, 显效 慢性盆腔 炎 中医灌肠 治疗可
本组 4 7例患者临床治愈 2 8例 ,占 5 9 . 6 %,显效 1 2 例, 占
2 5 . 5 %, 有效 5 例, 占1 0 . 6 %, 无效 2 例, 占4 . 3 %。
一 0固回圈国目雹回国国
分注意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 这对患者的健康恢复有着极大 的帮 助。心理疏导 能对 患者 的诊疗过 程产 生积极的影响 , 其技 巧也 很重要 , 对患者 的心 理进行疏通 引导 , 从 而治疗及 预防心理疾 病, 促进身心健康I 5 1 。要求医生要学会换位思考 , 使 患者打开心 结, 以达到健康积极 向上的 目的。 中西药结 合并辅 以心 理治疗焦虑 症状在 临床 上有不 可替 代的疗效 , 本文结果显示 , 焦虑量表评分 比较 , 观察组 与对照组 在治疗后有 显著差异 ( P < O . O 1 ) ; 观察组 总有效率 为 9 5 . 5 5 %, 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体 会 急慢 性 盆腔 炎从 临床 辨证 上 属湿 热蕴 阻 及气 滞血 瘀 型居 多 。
该 病 病程 较 长 , 容 易反 复 发 作 , 盆腔 周 围组 织 、 器 官 容 易粘 连 , 中 药 的 红藤 、 败 酱 草 能清 热 解 毒 , 三棱 、 莪 术 具 有活 血 化瘀 、 消积 逐 瘀 之功效 ,采用 灌肠 的方 法是 将 药液 灌入 结 肠而 渗透 至盆 腔 , 直 接 作用 于 病 变部 位 , 另 外 采 用灌 肠 的方 法 , 减 少 了药 物 对 胃肠 道 的刺 激 ,对 一些 不能 或不 愿 口服 的患 者是 一 种好 的用 药方 法 , 有 利 于炎症 的消退 , 以达到 清热 解毒 祛湿 、 理 气 止痛 之 目的 , 使盆 腔 炎得 以痊 愈 , 减少 了复发 率 。
盆 腔 炎属 中医的 “ 带下 病 ” “ 妇 人腹 痛 ” 等妇 科 病 范畴 , 是 指 女 上 , 让 药液 充分 吸 收 , 从 而达 到消 炎止 痛 的 目的。 此方 7 天 为一疗 性 内生 殖器 官 与 其 周 围结 缔 组织 、 盆 腔腹 膜 发 生 的炎症 , 多 发生 程 , 连用 2  ̄ 3 疗程 , 月经 期 间停用 。 于 已婚 妇 女 , 是 妇科 常 见 的疾病 , 也 是一 种 比较 难 以根治 的疾 病 。 2 护 理 炎 症 可 在一 处 或 多处 同时 发 生 , 按部 位 分 为 子宫 内膜炎 、 输 卵管 2 . 1心理 护 理 : 首 先做 好 患 者 的思 想 工作 , 加 强 心理 护 理 , 树立 患 炎、 子 宫肌 炎 、 盆腔 腹膜 炎 等 ; 按 病情 缓 急分 为 : 急 性 盆腔 炎 、 慢性 者 信 心 , 配 合好 治疗 , 向患者 讲解 盆腔 炎 的 临床特 点 、 治疗 方 法 以 盆 腔炎 。 它 以腹 痛 为 主要 临床 表现 , 严重 时 可 出现盆 腔炎 性包 块 。 及 及 时长期 治 疗 的重要 性 。 我 院妇 科 以 中西 医结合 治 疗为 原则 , 采 用 中药 方剂 红 藤 汤保 留灌 2 . 2积极 预 防 : 盆 腔炎 的预 防极 其 重 要 , 对经 期 、 孕 期及 产 褥期 的 肠 治疗 盆腔 炎 获得 满意 结果 , 现 小 结如 下 : 妇 女应 加 强卫 生知识 宣 教 , 嘱注意 个 人清 洁卫 生 , 避 免盆 浴 , 经期
江苏常 州武 进 中医 医院( 2 1 3 1 6 1 ) 2 0 1 3 年 4 月 1 1日收稿
禁 止性 生 活 , 多锻炼 , 加 强营 养 , 增 强抵 抗力 。 2 _ 3 体位 : 患者 取半 卧位 , 有 利 于炎症 局 限于盆 腔 , 利于 吸收 。 2 . 4禁 忌 症 : 对 急腹 症 、 腹泻 、 大 便 失禁 、 肛 门有 病变 、 肛 门及直 肠 结 肠术 后不 久 的患者 , 月 经期 妇女 禁 止灌肠 。 2 . 5灌 肠 护 理 : 灌 肠前 嘱 患 者 排 二便 , 灌肠 液 温 度 适宜 , 保持 3 8 ~ 4 0 ℃, 灌 肠 液量 不超 过 2 0 0 m l , 灌 肠器 离 肛 门高度 不 超过 3 0 e m, 以 防压力 太高 , 患者 无 法控 制排 便 , 导致 药液 流 出 , 降低 疗效 。操 作 时 动 作轻 柔 , 避 免 损伤 肛 门 及直 肠 黏膜 , 灌 肠 过 程 中主 要 观察 患 者 有无 不适 , 如 面色 苍 白 、 出冷汗 、 腹痛 剧烈 等 。
1 资料 与 方法
1 . 1 一 般 资料 : 2 0 1 1 年 1 — 1 2月来 我 院妇 科 就诊 , 诊 断为 急 慢性 盆 腔 炎 的患 者 , 年龄 2 4 — 4 5岁 , 全 部 已婚 , 以腹 痛 为 主要 临 床 表 现 , 或伴 有 带 下 量 多 、 少量 出血 , 妇 科 内诊 检 查 : 宫体 、 附件 压痛 ( + ) , 或 有附 件 单侧 或 双侧 增 厚 , B超 检查 :正常 或有 盆 腔积 液 或有 囊 性包 块 。 1 . 2急 性 盆腔 炎 常 表 现 为下 腹 痛 、 高热、 食 欲不 振 , 阴道 大量 脓 性 分泌 物 , 宫颈 充 血 、 触痛 , 宫体 有压 痛 , 两侧 附件 压 痛 明显 。 慢性 盆 腔炎 多 为急 性治 疗 不及 时不 彻底 或病 程 迁延 所 致 , 表现 为 下腹 坠 痛、 隐痛 、 腰骶 部 隐痛 , 单侧 或 双侧 附件 压 痛 。 1 _ 3中药 方 剂 : 红藤 1 5 g 、 生薏仁 1 0 g 、 皂角针 l O g 、 三棱 l O g 、 红 花 5 桃仁 1 0 g 、 败酱草 1 5 g 、 紫花地丁 1 0 g 、 牡丹皮 l O g 、 制大 黄 5 莪术 1 0 g 、 木香 5 g 。 1 . 4方 法及 结果 : 将 中药 方 剂加 水煎 至 2 0 0 m l 。 保 持药 液 3 8 ~ 4 0 ℃, 嘱 患者 侧 卧 位 , 抬高 臀 部 1 0 e a, r 将肛管插入肛门 1 5 ~ 2 0 c m, 缓 慢 注入 药 液 。嘱患 者侧 卧位 休 息 , 保 持 药 液在 直肠 中至少 1 小时以
( 上接 2 9页 )
病 毒 性 皮 肤病 , 表现 为 灼 热 、 刺痛 感 及 瘙 痒感 , 伴 随皮 损 出现 , 呈 引起 机体 阴 阳偏 盛 偏衰 人体 气机 升 降失 常 , 脏 腑气 血 功能 紊乱 当 簇 集 体水 疱 排列 如 带状 多发 生单 侧 l 引 。 人 体受 到 风寒 暑湿 火毒 , 外 伤侵 袭或 内伤 情感 后 即可 导致 脏腑 功 产 生病 理 如瘀血 、 气 郁痰 涎宿 食 水浊 邪火 等 , 这些 病理 产 中 医认 为 本 病 发生 主 要 与肝 经 郁火 , 过食 辛 辣 厚 味 , 感 受火 能失 调 , 热 时毒有 关 。 物又 是致 病 因子通 过 经络 和腧 穴走 窜机 体 、 逆 乱气 机 滞 留脏腑 瘀 治疗 : 局 部拔 罐 首 先 常规 消 毒 患处 , 在 疱 疹 聚集 处 用 三 棱针 滞 经 脉 , 最 终导 致 各种 病症 。 或用 一次 性 采血 针 或用 梅花 针进 行针 刺 ,刺破 皮 肤迅 速 拔 火罐 , 经络 有 行气 血 、 营 阴阳 、 儒 筋骨 、 利 关 节 病生 理 功 能 , 如经 络 络血滞 行 、 可 出现皮 肉筋脉及 关 节失 养 而萎 缩 , 留罐 十分 钟 , 每 天一 次 , 连 拔 三天 。一 般治 疗 3 - 5次 , 治疗 一 次后 不 通则 经 气不 畅 , 疼 痛明 显减 轻 。 不 利 则血 脉 不 荣 , 六腑 不 运 等 , 通过 拔 罐 刮痧 对 皮肤 毛 孔 经络 及 穴位 有 吸收 作 用 , 可 以行 导 营 卫之 气 行输 布 鼓 动经 脉 之血 , 儒 养 带状 疱 疹 刮痧 治疗 同拔 罐治 疗都 有很 好疗 效 。
2 1 3年 8月
1 7
中药 灌肠 对治 疗 盆腔 炎 的观 察 与体 会
盛 丽琴
关键词: 中药灌肠 ; 盆腔炎; 观 察 与体会
中 图分 类号 : R 2 7 1 . 9 文 献标 识 码 : B 文章 编 号 : 1 0 0 6 — 0 9 7 9 ( 2 0 1 3 ) 2 3 — 0 0 1 7 — 0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