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姜炙配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

合集下载

妇科中药灌肠方法

妇科中药灌肠方法

妇科中药灌肠方法妇科中药灌肠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将中药制剂经由直肠注入体内,以达到治疗妇科疾病的目的。

它既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与其他中医疗法结合使用。

妇科中药灌肠的目的是通过直接作用于盆腔、子宫、输卵管等部位,促进血液循环,调整内分泌,消除炎症,改善子宫内膜环境,修复组织损伤,达到治疗妇科疾病的效果。

妇科中药灌肠主要适用于一些妇科疾病,比如月经不调、宫颈糜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

首先,进行妇科中药灌肠前,需要准备好相应的工具和药物。

工具包括灌肠袋、灌肠管、橡胶塞等。

药物根据不同的病情和药理作用选择,可以是单味中药制剂或者复方中药制剂。

然后,进行妇科中药灌肠的步骤如下:1. 进行肛门冲洗:使用温开水将肛门周围清洗干净,保持局部清洁。

2. 准备灌肠袋:先将灌肠袋用温开水冲洗干净,然后放入开水中煮沸,煮沸时间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一般为10-15分钟。

3. 准备药物溶液:将药物按照医嘱的用量加入适量的开水中,待完全溶解后静置片刻。

4. 灌药前准备:将灌肠袋放置在一个较高的位置,打开流量控制装置将水流放出,然后将灌肠管连接到流量控制装置上。

5. 灌药操作:将药物溶液倒入灌肠袋中,然后用手轻轻捏住灌肠管口,以防止药液流出。

患者可以侧卧,然后将涂有润滑剂的橡胶塞轻轻推入肛门进行灌肠。

当灌药过程中,应保持患者的舒适感,患者可以调整灌肠液的速度和量。

6. 灌药结束:当一次灌药完成后,要让患者保持一定的时间,让药物充分被吸收。

然后让患者排空肠道,将药物排出。

7. 清洗工具:将使用过的工具进行清洗和消毒,以备下次使用。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妇科中药灌肠治疗时要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同时,要保持局部卫生,避免肛门和灌肠袋的感染。

在进行灌药操作时要轻柔、细致,并注意患者的身体舒适感。

如果存在不适或有异常情况发生,应及时停止灌药,并咨询医生的指导。

总之,妇科中药灌肠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生命之火--灸_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生命之火--灸_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生命之火--灸_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起于目内眦的经脉是A手阳明大肠经B足阳明胃经C足太阳膀胱经D手太阳小肠经参考答案:C2.膏肓穴的定位是A脊柱区,第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B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C脊柱区,第4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D脊柱区,第5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参考答案:C3.手足三阳经在头身,四肢的分布规律一般是A太阳在前,少阳在中,阳明在后B少阳在前,阳明在中,太阳在后C太阳在前,阳明在中,少阳在后D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参考答案:D4.“若灸溏泄,脐中第一”出自()A神农本草经B医贯C针灸资生经D针灸大成参考答案:C5.下列哪些穴位对于血液黏稠度高有改善作用()A气海穴B关元穴C足三里穴D阳陵泉穴参考答案:B_C_A6.血脂包括A胆固醇B三酰甘油酯C磷脂D游离脂肪酸参考答案:B_D_C_A7.艾灸可以降低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参考答案:正确8.秋冬是哮喘的多发季节参考答案:正确9.熬夜劳累是哮喘的常见成因参考答案:错误10.手太阴肺经腧穴包括A云门B天府C侠白D尺泽参考答案:B_C_D_A11.下列哪项表现符合骨性膝关节A关节疼痛肿胀B肌肉萎缩C关节畸形D活动受限参考答案:B_C_A_D12.风寒之邪侵袭胃部,常表现为A胃脘冷痛B食欲不振C四肢冰冷D呕吐清水参考答案:A_D_C_B13.艾灸的临床应用包括()A提高免疫B稳定血压C抗病毒 D抗肿瘤参考答案:D_A_B_C14.现代物理学疗法将许多新技术与中国传统医学相结合,研制出各种理疗器材,其中模仿艾灸红外作用原理的有()参考答案:仿灸频谱治疗仪15.《灵枢.官能》曰“针所不为,()。

”参考答案:灸之所宜16.《扁鹊心法》“保命之法,()。

”参考答案:灼艾第一17.火为五行之一,《尚书.洪范》中记载:“火曰()。

中医治疗盆腔炎的案例

中医治疗盆腔炎的案例

中医治疗盆腔炎的案例
以下是一个中医治疗盆腔炎的案例:
患者张女士,31岁,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半年,月经色重,白带多且带黄,有腥味,头晕心悸,舌质淡白,舌苔白厚,尿频,手脚冰凉。

经过彩超诊断,确定为盆腔炎和宫颈糜烂。

中医认为,这是由于余邪未尽、淤积胞宫,导致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受损,从而引起经、带诸症。

针对张女士的症状,中医采用活血化瘀调经的方法进行调理。

经过3个多月的综合调理,张女士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到医院进行复查已经痊愈。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在接受中医治疗时,一定要寻找正规渠道的中医医师进行诊断和治疗,确保安全有效。

督脉隔姜灸的操作方法

督脉隔姜灸的操作方法

督脉隔姜灸的操作方法
督脉隔姜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主要用于治疗相应的病症。

下面是督脉隔姜灸的操作方法:
1. 准备材料:一块鲜姜、适量的盐和干净的毛巾。

2. 将鲜姜去皮,切成薄片或碎片。

3. 将切好的姜片或姜碎放入容器中,加入少量盐进行腌制。

4. 在治疗前,将腌好的姜片或姜碎取出,用热水温热。

5. 将温热的姜片或姜碎敷在督脉穴位上。

督脉穴位位于督脉的正中线上,从百会穴(头顶的凹陷处)起,依次向下至腰骶部。

6. 用干净的毛巾包裹住姜片或姜碎,保持温热。

7. 忍受适度的灸热感,一般保持10-15分钟,根据个人承受能力适当调整时间。

在进行督脉隔姜灸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确保使用新鲜的、干净的姜片或姜碎。

2. 控制好温度,避免烫伤皮肤。

3. 灸热感过强或不适时,应及时停止操作。

4. 在进行灸疗时,最好由专业的中医医师指导或操作。

以上是督脉隔姜灸的操作方法,但请注意,此方法仅供参考,具体操作还需根据个人情况和医生建议进行。

中药内服加热熨及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

中药内服加热熨及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
征有 所改善。无效 : 经两 个疗程 治疗 后症 状 、 体征 无明 显变
化。
2 结 果
所有病例均 为我 科门诊患 者 , 共收治 6 O例 , 采用随机数 字表
法 分为两组 , 每组各 3 。治疗 组 : O例 年龄 1 8—5 0岁 , 中位 年龄 3 . 5 2岁 ; 病程 3个月 一 8年 , 中位时间 3 5年。对照组 : . 年龄 1 4 , 9— 9岁 中位年 龄 3 . ; 4 7岁 病程 5个 月 一7年 , 中位
为一个疗程 , 休息 3日后开始下一疗程治疗 。
13 疗效评定 标准 . 疗 效评定参照 国家 中医药管理局 发布 的《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 准》 。显效 : J 自觉症 状 消失 , 妇检 恢 复正常 , 附件 区无 压痛 , 组织 柔软 , 体征 改善 。好转 : 自觉
炎” 为依据 , 据病 史 、 状 、 征 、 检 、 根 症 体 妇 B超 检 查等 确 诊。 排除标 准 : 诊断 为子宫 内膜异位 症 、 ① 盆腔结 核 、 盆腔肿 瘤 、
广。
【 关键词 】 慢性盆腔炎; 药内 中药热熨; 中 服; 中药灌肠
d i1 .9 9 ji n 17 0 6 .0 20 .3 o:0 36 /.s .6 2— 39 2 1 .6 03 s
中图分类号 : R 1 .3 7 1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7 0 6 ( 02 0 0 8 0 6 2— 3 9 2 1 )6— 6 8— 2 直肠 1 c 以上 , 慢 注入 , 入后 静 卧一小 时 , 4m 缓 注 经期 停 用 。
中药 内服方 : 当归 1g 赤 芍 1g 川芎 1g 5, 0, 0,
桃仁 1g 红花 1g 元胡 1 g香 附 1 g 0, 0, 5, 5 。小 腹冷 、 腰骶 酸困加 小 茴香 1 g五灵脂 1g 木香 6 ; 0、 0、 g 白带 量多 、 色黄腥臭 加土茯 苓 1 g黄柏 1g 苦参 1g 病 程较 长 、 质较 差加 黄芪 3 g 5、 5、 5; 体 0、 白术 1 g薏米 3 g 腹部硬结 、 5、 0; 胀痛拒按加三棱 1g 莪术 6 、 0, g 乳香 6 、 g 没药 6 。每 日一剂 , 煎 3 0 l分 3次温服 。 g 水 0m , 中药热熨方 : 赤芍 1g 当归尾 1g 丹 参 1g 元胡 1 g 5, 5, 5, 0, 三棱 1g 莪术 1g 桃仁 1g 红花 1 g乳香 1 g没药 1 g川 0, 0, 0, 0, 0, 0, 椒 1 g 白芷 1 g希 莶草 2 g 0。 0, 0 。上药 装袋 ( 棉布缝 制 , 用 大小 2 c 3c , 2 0 m× 0 m) 蒸 0分 钟 , 敷于 下腹部 ( 免烫 伤 ) 每 日一 避 , 次, 经期停用 。 中药 灌肠 方 : 翘 3 g 蒲 公 英 3 g 败酱 草 1g 地 丁 连 0, 0, 5, 1 g鱼腥 草 2 g 黄 柏 1g 苦参 1 g 苍术 1g 土 茯苓 1g 5, 0, 5, 5, 0, 5。 水煎 20 l每 日两 次 , 0m, 每次 10 , 留灌 肠 ( 意 : 0 ml保 注 灌肠 药 液温度控制在 3 。 9 C左右 ) 。患者取左侧 卧位 , 用导尿管插 入

隔姜灸的功效和作用

隔姜灸的功效和作用

隔姜灸的功效和作用2篇隔姜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理疗方法,其历史可追溯到古代,被广泛应用于保健和治疗各种疾病的过程中。

隔姜灸通过燃烧生姜,使其产生的热量和药性有效渗透到人体,从而起到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祛寒散寒等作用。

本文将会从隔姜灸的功效和作用两个方面展开详细阐述。

隔姜灸的功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隔姜灸可以促进血液循环。

隔姜灸的操作方法是将生姜烧制后放于特定的部位进行熏灸,生姜中的有效成分会随着烟气进入人体,通过热量的作用,可以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增加组织和器官的氧气和营养供应,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如头痛、肌肉酸痛等。

其次,隔姜灸可以缓解疼痛。

疼痛是人们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隔姜灸通过燃烧生姜产生的热能刺激人体的经络和穴位,激活人体的生理反应,促使血液循环流畅,释放出胶质、内源性鸦片肽等镇痛物质,从而减轻疼痛感。

此外,隔姜灸还可以通过热力传导刺激皮肤,达到消散痛感的效果,例如对于关节炎、肌肉拉伤等慢性疼痛的缓解作用。

第三,隔姜灸可以祛寒散寒。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所患疾病大都与体内寒湿有关,如果寒湿停留在体内,容易引发各种病理症状。

而隔姜灸就是利用生姜的性温热作用将寒湿驱散。

生姜的辛温味道能够提高体表温度,促进体内寒湿的排除,通过热能的传导和药性的作用,有效改善体质偏寒的人体状况,加速体内湿气的排出,达到祛寒散寒的功效。

最后,隔姜灸还具有温养五脏六腑的作用。

根据中医理论,生姜有温中散寒、理气和胃的功效,对于脾胃虚寒、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通过隔姜灸可以刺激人体的胃肠道,增加胃液的分泌和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进而提高人体对营养的吸收利用,达到温养五脏六腑的效果。

隔姜灸的作用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首先,隔姜灸可以促进新陈代谢。

隔姜灸通过产生热量刺激人体,可以提高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加快脂肪的分解和燃烧,有助于减少体内脂肪堆积,达到减肥的效果。

同时,隔姜灸还可以促进排汗,排除体内废物和毒素,有助于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调节体内酸碱平衡,改善皮肤质量。

中药外敷联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

中药外敷联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

中药外敷联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毛琼冬黄海媖(上饶市广信区中医院,江西上饶334100)慢性盆腔炎是一种女性常见上生殖道感染性疾病,具有高发病率的特点,可造成患者腹痛、阴道分泌物增多甚至不孕[1]。

现阶段,针对此类患者,西医多以抗生素进行治疗。

中医认为,慢性盆腔炎多由湿热内蕴、癖毒内结引发,治疗上应注重清热解毒、活血化瘀[2]。

本研究以中药外敷联合灌肠为主,以抗菌药为辅,探讨该疗法在慢性盆腔炎中的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6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2组。

对照组30例,年龄21岁~50岁,平均年龄(34.78±3.04)岁;病程0.5年~6年,平均(3.29±0.96)年。

观察组30例,年龄22岁~50岁,平均年龄(34.82±3.03)岁;病程0.5年~6年,平均(3.25±0.93)年。

2组均经B 超、组织病理学等检查确诊,同时排除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中枢系统病变以及恶性肿瘤患者。

2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不显著(P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1.2.1对照组予以患者静脉滴注注射用头孢呋辛钠(齐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81103、20190602,规格0.25g )0.75~1.5g/次,2次/d ;静脉滴注注射用甲硝唑(吉林津升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80801、20191203,规格25mg ),首次剂【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外敷联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6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组,30采用头孢呋辛钠与甲硝唑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30例联合中药外敷与灌肠治疗的患者纳入观察组。

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证候积分以及炎症因子水平。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证候积分、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腹部温针灸结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寒凝血瘀型临床研究

腹部温针灸结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寒凝血瘀型临床研究

腹部温针灸结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寒凝血
瘀型临床研究
毛金香;李艳景
【期刊名称】《实用中医药杂志》
【年(卷),期】2024(40)5
【摘要】目的:观察腹部温针灸结合中药保留灌肠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效果。

方法: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6例,对照组予常规针刺及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治疗组予腹部温针灸及中药保留灌肠治疗。

结果: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局部体征评分、VAS评分均降低而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

治疗组总有效率
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腹部温针灸结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
症寒凝血瘀型效果较好。

【总页数】4页(P851-854)
【作者】毛金香;李艳景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中医院;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脑病科【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1.913.3
【相关文献】
1.扶阳罐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效果
2.中药保留灌肠结合下腹部中药熨烫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43例
3.中药保留灌肠联合温针灸治疗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4.中药保留灌肠联合皮内针疗法干预
气虚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临床观察5.温宫消癥方穴位贴敷、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寒凝血瘀型)疗效观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隔姜炙配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
【目的】观察采用隔姜炙配合中药灌肠对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中药保留灌肠,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

月经期停用,月经干净3天后再开始第2个疗程,艾条炙穴位:关元、子宫、归来、三阴交和八髎穴,及炙少腹病变区域皮肤,每次约需30分钟,每天2次,十天为一疗程,患者自行施炙。

结果随访106例中痊愈91例,占85.8%,显效12例,占11.3%,无效3例,占2.8%,总有效率达97.2%,结论隔姜炙配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最常见的妇科疾病,采用上述综合疗法治疗有一定疗效和安全可靠、经济、无毒副作用,所以非常值得大力推广。

标签:隔姜炙中药灌肠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的慢性炎症。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月经紊乱、白带增多、腰腹疼痛及不孕等,如已形成慢性附件炎,则可触及肿块。

少数是急性盆腔炎演变而成,多数无明显急性盆腔炎发作史,多为逆行感染而致。

本人自2000-2013年在门诊收治妇女慢性盆腔炎患者285例,皆中药灌肠配合隔姜炙小腹治疗,经随访106例所见疗效较理想,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285例患者中,年龄最大52岁,最小23岁,平均年龄37.5岁,病程6个月至28年不等,平均病程为14.25年。

285例患者都有妊娠史,其中239例有分娩史,28例有1次以上流产史,232例有放置宫内节育器史,16例患者继发不孕,经半年以上随访106例,以上病例收治前多数经口服中西药或肌注,静脉滴注西药以及腹热敷等治疗.用药其间症状改善,但仍呈反复发作趋势。

2.治疗方法
2.1药物组成灌肠方:丹皮25g,赤芍28g,桃仁10g,当归15g,三棱15g,柴胡15g,蒲公英30g,夏枯草15g,败酱草20g,金钱草20g,鱼腥草20g中药保留灌肠,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

月经期停用,月经干净3天后再开始第2个疗程。

2.2在应用中药治疗的同时给予艾条炙穴位:关元、子宫、归来、三阴交和八髎穴,及炙少腹病变区域皮肤。

隔姜炙方法,将艾条一端点燃,将燃端距离病变区域皮肤一寸左右,使患者有温热感而无灼热感为度,炙至皮肤稍起红晕而循续移动,先炙穴位:关元、子宫、归来、三阴交和八髎穴,(关元:当脐中下3寸。

子宫穴: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中极旁开3寸。

归来:属足阳明胃经。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三阴交:位置: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八髎穴:位置:骶椎。

又称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左右共八个穴位,分别在第一、二、三、
四骶后孔中,合称“八穴”。

)再炙完整个病变区域,每次约需30分钟,每天2次,十天为一疗程,患者自行施炙.
2.3注意事项:1施炙应注意安全,防止烧伤皮肤和衣物,用过的艾条放入瓶内封严以防复燃,2妊娠妇女不宜隔姜炙.
3.治疗结果
在随访的106例患者中,治疗1个疗程病愈者45例,治疗2个疗程病愈者46例,2个疗程以愈者12例.3例无效,无效3例中2例自动终止治疗,1例诊断为盆腔结核改用抗结核治疗而愈。

16例继发不孕患者,除1例为盆腔结核而未妊娠外,15例已妊娠有子.
4.体会
4.1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的带下病,妇人腹痛,热入血室,产后發热,痛经等范畴,发病机制是湿热瘀结、气滞血瘀、寒湿凝滞,脾虚湿瘀互结及肾阳虚所致。

本病的性质是湿、热、瘀,故在治疗上选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药。

在治法上采用中药保留灌肠,一是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已使用多年,是一个疗效肯定地治疗方法,方中当归、赤芍、三棱、桃仁具有活血化瘀之功,败酱草、丹皮、蒲公英、金钱草、夏枯草有清热解毒化湿之功,使用该药方灌肠,使药物经直肠粘膜吸收,很快在盆腔弥散,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症渗出,促进炎性包块吸收。

4.2灸法又名灸疗。

它使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体表的腧穴或疼痛处烧灼、温熨。

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防病保健、养生美容之功效,《黄帝内经》的《灵枢?官能》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亦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艾条的主要成份为艾绒,艾条中加入肉桂、干姜、丁香、独活、木香、细辛、雄黄、苍术、没药、乳香、川椒等温经散寒通经、活络、祛湿杀虫之品,加工后的艾条有如下作用:1温经通络,散寒祛湿。

2温补脾肾,回阳固脱。

3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4预防疾病,保健强身。

盆腔炎症时,盆腔组织可因炎性细胞浸润而水肿,严重时可形成肿块或盆腔积液、渗血。

应用艾条炙少腹,通过艾条的上述作用,且燃烧时温和有力,能使热气内注,渗透肌肤。

温热的良性刺激进入盆腔组织,可增强组织血流量改善微循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并减少炎性渗透出,继而促进炎症吸收,减轻疼痛,与中药灌肠两者结合使用,相辅相成,显著提高疗效,缩短疗程,且操作简单安全,患者易于接受,能坚持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临床医学《隔姜炙少腹治疗女性盆腔炎随访96例体会》作者王泽梅朱世杰文章编号:1562-9023《2002》-08-0053-01
[2]论文网中药保留灌肠配合热敷治疗慢性盆腔炎80例作者:刘慧中图分类号:R27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5-0098-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