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物画教学设计

现代人物画教学设计
现代人物画教学设计

现代人物画教学设计

Teaching design of modern figure painting

现代人物画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美术指创作占有一定平面或空间,且具有可视性的艺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观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生产形态。本教案根据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艺术审美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xxx中学中学

教学目的:

通过对中国现代优秀绘画作品的欣赏,初步了解我国20世纪上半叶绘画艺术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并学习我国著名画家关心社会、关心人民,为人生而艺术,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历史人物画的赏析,使学生得到审美教育,同时渗透德育教育。学习画家们刻苦钻研,勇于献身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难点:

要运用“讲述”、“引导”、“启发”、“提问”等方式,介绍不同画种的欣赏方法。要引导学生讨论并独立欣赏,但要掌握内容的难易程度。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教材、录象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常规)

二.导入新课: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上海、广州等辟为通商口岸,商贾云集,经济繁兴,许多画家亦聚集于此,卖画为生,形成了商业气较重、雅俗共赏的“海上画派”与“岭南画派”。

1919年“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提出“美育代替宗教”的革命口号,蔡元培在杭州西子湖畔创立了中国第一所国立高等美术学府--国力艺术院(今xxx学院),从此画家兼美术教育家(即“学院派”或“教授派”)成为画坛的主流。

面对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形势,一些有革新精神的画家,坚持弘扬中华传统艺术,增加学养,不断推进绘画的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有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人称“齐黄潘

傅”。另一些留洋归国的画家,主张中西兼溶,吸收西画优秀成分,推进中国绘画的改革。代表人物有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吴作人,世称“林徐刘吴”。

抗日战争结束后,有的画家向海外发展,弘扬中华传统艺术,并借鉴海外艺术的长处,不断探索水墨画的创新。他们孜孜以求,使世界进一步认识了中国绘画的魅力,张大千就是其中的典型。

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好评,有人称他为“东方的毕加索”。

活跃与大陆的学院派画家,也经过不懈的努力,推陈出新,

逐渐形成南北互相呼应的局面。历经极左路线与“文革”的摧残,画家们坚持发展传统艺术的赤诚之心更坚,心胸更为广博,学养

也愈为丰厚。“笔墨当随时代”,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崇尚艺德、不断创新的李可染、陆俨少是其中的佼佼者,经过他们艰辛的努力,中国绘画艺术由古典向现代转换,进入了“源于生活、高于

生活”的更新的境界。

傅抱石(1904年-1965年),江西新喻人。曾受徐悲鸿器重,推荐赴日留学,归国后任教于xxx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南

京xxx大学美术系。善绘山水、人物、工意兼具。线描或细挺,

或秀柔,面部具体,衣着姿式泼墨写意,尤擅长历史人物,既有晋、唐古雅之风,又有现代浪漫气质,如《九歌图.湘君》。

“五四”以来,蔡元培、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

健将都按照各自的观点倡导美术革命。有的提出改革国画的纲领,

有的留学归国后办新学,画模特儿、办展览、出画报,形成一股

力量,向以模拟四王山水为代表的“正统派”展开进攻。兼溶中

西的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吴作人等教授即为其中的杰出人物。

林风眠(1900年-1991年),广东梅县人。少年时以《芥子

园画谱》习画,后留法,研习西画。归国后,1928年被蔡元培派

赴杭州,创立“国立艺术院”(今xxx学院),任首任校长。他

艺通中西,对中西的审美情趣皆有深刻的领悟,以调和中西复兴

中国艺术为己任。长于人物、花鸟、山水,所作富有韵味,且通

俗易懂,他的孤鹭、秋雁、水汀、美女等水墨画,设色浑化自如,浓艳处多加积色和复色,清雅处纯净透明,厚而不浊,淡而不薄,光影色彩自然柔和,具有诗一般的美感,和盎然的生命力。晚年

定居香港,弟子遍及海内外。

徐悲鸿(1895年-1953年),江苏宜兴人。早年赴日本和法

国游学,1927年归国。历任xxx学院院长、xxx学院院长等。擅

长人物、动物、花卉等。主张学习素描,讲究造型之严谨、结构

之精确、整体感之强烈,并认为应吸收西画优秀技法,丰富中国

绘画的创作。所画人物、动物,笔墨放纵,形神兼备,往往还寓

以热爱祖国、嫉恶如仇的情感。

吴作人(1908年- ),安徽泾县人。年青时受徐悲鸿帮助,赴欧留学。归国后执教于xxx大学艺术系、国立艺专。善于溶会

中西技艺,所作骆驼、牦牛等,构图简洁,造型生动,有清新、

洗练、柔和、秀美的特点,水墨色彩变化微妙,格调高雅,耐人

寻味。历任xxx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

1937年日寇侵华,烧杀掳掠,奸淫妇女,无恶不作,给中国

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爱国主义画家蒋兆和(1904年-1986年)目睹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现实,心痛万分,乃创作《流民图》

以表达他对沦陷区人民流离失所生活的深深同情。《流民图》从1941年开始构思,至1943年完成,高2米,长约26米,表现逃

难群众悲惨的生活。画家塑造了一百多个无家可归的社会底层的

劳苦大众形象,与真人等大,构图多为半身特写,重个性刻画,

使形象有呼之欲出之感。笔墨则侧重悲怆氛围烘染与愤慨情绪的

渲泄,缩短了艺术形象与观众间的距离,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为民写真”的现实主义杰作。

该图在北平(今北京)太庙展出,不及一日,就被日本军宪

勒令停展。1944年移至上海租界展出,在国内外都有广泛的影响。蒋兆和先后任教于xxx大学艺术系、北平艺专等,1950年后任

xxx学院教授。

近百年来,在继承传统、开辟时代新风的众多画家中,张大

千(1899年-1983年)无疑是极具代表性的一代大师。他是四川

内江人,年青时游学日本,后归隐四川青城山,潜心于石涛、八

大及董源、巨然、王蒙等古典风格,又赴敦煌临摹壁画,技艺大

进。中年达到可与古人争雄竞胜的水平。张大千于山水、人物、

花鸟、鞍马无所不精,工意兼具,勤奋创作,乐此不疲,且于历

代宫廷画、文人画、民间画以及西洋画皆有汲取,取精用宏,晚

年由传统派画家而成为融和西法的变革派画家。作品早、中、晚

年风格不同,但都以浓郁的东方情调而被受世人瞩目。1956年他

与毕加索在欧洲相识,被画坛称为“东方的毕加索”。晚年病逝

于台北“摩耶精舍”。

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的激烈变革,在全盘西化、中西融合,以及新儒学思潮浸润的二十世纪后期,中国绘画不断发展的

进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李可染(1907年-1989年)、

陆俨少(109年-1993年)就是推动当代中国绘画发展的南北二位

著名教授。李可染,江苏徐州人。曾就学于杭州“xxx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后为xxx学院教授。本世纪中国绘画的传统主

义大师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及改良主义大师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都是他的老师。在错综复杂的文化环境中,他“以最大的

功力打入传统,以最大的勇气打出传统”;并将西洋画中的明暗法、几何造型法、封闭立体主义构图法等技巧,透过自己的理解,适切地融入个人的绘画中,不但塑造出具有创造性及成熟的绘画

风格,并成功地完成中国绘画的改革。李可染的绘画讲究点、线

的搭配,注意点线面的节奏感,山水构图圆中见方,饱满严谨,

画面明暗层次丰富,云烟朦胧,亮点活跃;人物、动物、墨块笔

痕清晰有力,简练拙朴,生趣勃勃,尤多农家自然清新气氛。他

当代中国著名国画大师范 曾先生写意人物画作品欣赏

当代中国著名国画大师——范曾先生写意人物画作品欣 赏 ... [当代中国著名国画大师——范曾先生写意人物画作品欣赏】范曾,字十翼,别署抱冲斋主,江苏南通人,当代中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开人物画一代风气之先。作品熔山水花鸟人物于一炉,集诗、书、画三绝于一身,在绘画语言上有创新,功力不凡。他的古代人物画,识者谓其气韵生动,神彩飞扬,精湛娴熟,笔力遒劲,线条简括,形象生动。范曾六渡扶桑、远游欧美,是拥有世界上最多读者的中国画家。范曾先生擅作写意人物泼墨人物,力追古代梁楷、法常诸人,笔墨浑厚,造型生动。他继承了南宋梁楷以来简笔泼墨的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其人物作品之传神,固出于其才气之敏悟与博学好思之修养,至于其笔墨之能得其神,则应出于其锲而不舍的勤奋和努力。范曾对中国悠久文化艺术一往情深。他有24字的自评:“痴于绘画,能书,偶为辞章,颇抒己怀,好读书史,略通古今之变。”他认为,一个优秀的中国画家,必然对中国的哲学、历史、古典诗词、书画皆有深入了解,否则,不可能登堂入室,只能临摹古人,描摹大自然。戊子年范曾先生将于2008年2月2日上午10时在荣宝斋北京琉璃厂总店举办《回归自然回归古典以诗为魂 以书为骨——范曾先生迎春画展》,此次展览隆重推出范曾

先生书法绘画新作80余件。这是范曾先生在荣宝斋连续5年举办的新春画展,旨在向广大的国画爱好者和收藏界展示自己的最新创作成就。包括众多影视明星在内的数百人参加了开幕式。范曾先生亲临现场为持有本次画展精美画册的100位读者签名。范曾先生近年倡导“回归古典、回归自然”的艺术道路,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身体力行,做了大量有影响的工作,在艺术界引起很大的反响。同时,他还一如既往以积极的态度履行纳税义务,以此来表达其作为一名人文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据荣宝斋统计,仅仅三年时间,范曾先生在荣宝斋举办新春画展所纳税款已经超过千万,是名副其实的纳税模范。

苏少版美术七下第一课《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word教案1

第一课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 一、授课课题:传神写照——人物画 二、授课时间: 2课时 三、教学目标:1、知识:深入理解中国画传神写照的内涵及中国古代人物画艺术传统。 2、能力:运用欣赏方法,欣赏分析其他作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韩熙载夜宴图》对韩熙载性格的刻画,及生平的介绍,使学生体会韩熙载少年励志读书习武胸怀远大抱负,年老时南唐统治岌岌可危政治抱负和理想完全破灭时郁郁寡欢,忧国忧民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形成良好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使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画传神写照的内涵。 五、教学难点:运用欣赏方法,欣赏分析其他作品。 六、课业类型:讲授,提问探究 七、教学方法:讲授,演示法,提问探究 八、教具学具:教材,ppt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韩熙载夜宴图》 提问1:看看这个名字——《韩熙载夜宴图》什么意思? v 是中国画史上的名作,绘写的是夜宴的全过程。 提问2:猜猜韩熙载是谁? 介绍韩熙载生平了解主人公的性格志向。 问题3:猜想一下夜宴应该是什么样子? v 夜宴只是家里人吗?

v 表现的是一个场面吗? v 猜猜画家画了多少个人? v 宴会上都做什么事情? v 气氛什么样子? 二欣赏《韩熙载夜宴图》 v 顾闳中五代,绢本,宽28.7——长335.5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提问1:顾闳中为什么要画这幅画? 想一想:细致观察人物的表情,心理状态。试分析南唐危难之际,为什么韩熙载还经常夜宴宾客、歌舞升平? 第一段欣赏:琵琶曲音频配合欣赏 提问思考:出现的宾客较多。猜一猜画面整体表现的是什么内容? 第一段是“听琵琶演奏”, 描绘了韩熙载与宾客们正在聆听弹奏琵琶的情景,画家着重地表现演奏刚开始,全场气氛凝注的一刹那。画上每一个人物的精神和视线,都集中到了琵琶女的手上,结构紧凑,人物集中。但人们敛声屏气的神情中使场面显得十分宁静。从这弹奏琵琶的手上,似乎传出了美妙清脆的音符,而这音符震动着观众的耳膜,勾摄了他们的内心情感。画家对于不同的人物,根据他们不同的身份和年龄,刻划出他们各自不同的姿态、性格和表情。 第二段——观舞 使他备感窘困,尴尬地拱手背立,但又不住侧耳静听这动人的舞乐。眼神正在注视着韩熙载击鼓的动作而没有看舞伎完全符合这个特定人物的特定神情。 第三段是“歇息”。 描绘的是宴会进行中间的休息场面。 第四段是“清吹”。 人物疏密有致,乐伎们的吹奏动作中,使人感到高亢、丰富的管乐和声,调动了欣赏者的情绪。 第五段是“送别”,

画人物教案

画人物 陈华 引导阶段 导语:同学们好。平时画画,大家就经常会画到人。如果让你来画老师,你会抓住哪些方面来表现呢? 小结:看来,平时大家对画人物已有相当的研究。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探讨怎样画人物的问题。下面,我们来欣赏几件人物画作品,并讨论两个问题。 板书课题:10、画人物 发展阶段 1.我们来看这们同学的照片。 问:a、我们的身体主要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b、你认为画好人物的关键是什么? 小结:我们的身体主要由头、躯干、上肢和下肢四大部分构成,各部分之间由灵活的关节连接起来,如颈、腰、肩、肘、腕及胯)等。当我们做出各种动作、姿势时,这些大小关节就会产生相应的弯曲变化。 (板画:一种动态简图)因而,观察、研究人物的比例与结构、神态与特征以及姿势与衣纹,都是我们表现好人物的关键所在。接下来,我们先来了解和研究一下人物的比例关系。关于人物的比例,民间有这样一个口诀……

揭示人物比例口诀以及图示。(附图 设问:a、谁能解释一下这个民间口诀的意思呢? b、通过实际比测,你有了什么新的发现? *了解口诀“站七、坐五、盘三半”,理解人物比例的含义;通过对照片人物的实际比测,发现人物比例的相对性,学会正确比测人物比例关系的方法。 ·通过实际比测,使学生明白写生人物重要的是学会运用自己的眼睛进行有比较的观察。 小结:人物“比例”,通常是以人的头部作为参照或标准。如:一个身材匀称的成年人站立时,他的全身高度相当于七个头的高度。但在实际作画的过程中,由于观察的角度、人的活动以及个体的差异,比例又会存在着不同。因此,画人物时最重要的是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而不能拘泥或迷信于现成的比例关系。 我们来看一看大师的作品: 发展阶段 3、出示两幅大师表现的人物画作品。(附图,线表现、和面表现 4、设问:a、这两幅画分别表现了怎样的人?你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b、比较一下,这两幅人物画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传神写照人物画教案

传神写照人物画教案 中国人物画中历来十分注重于心灵之神、特色之神与悟对之神等方面神逸妙趣的艺术修养内涵。以下是分享给大家的传神写照人物画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传神写照人物画教案篇1 适用学段:高一或高二年级 类型:欣赏课 课时:45分钟 教学形式:以小组合作为主的活动性教学 教学设备:挂图或多媒体 一、教学目标 a.培养学生全面和细致的观察能力。 b.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古代人物画艺术独特的艺术传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而达到举一反三深入理解的目的,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c.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学习兴趣,通过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表现手法并尝试美术实践活动,同时能运用一定的专业术语表述感受。 d.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感受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a.认识、理解、赏析《韩熙载夜宴图》。 b. 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独特的艺术传统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三、教学难点 a认识作品《韩熙载夜宴图》画面构图,以及对作品传神写照之处的理解。 b.如何调动学生对中国古代人物画学习的兴趣。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中国古代人物画的若干图片和资料,古典音乐和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中国古代人物画的资料:毛笔、纸和自制的笔。 五、教学过程 活动一:观察与尝试 同学之间互相观察,用文字、语言描述特征。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用毛笔或自制的笔(树枝、棉签等工具),尝试描绘某位同学的形象,并展示自己小组的作品,同时简要说明该作品抓住了人物的哪些特征。 由自己的绘画作品导入教学,以一系列的设问:这个人物外表有什么特征?他在干什么呢?通过他的形象你能看出他的身份吗?你能通过外表看出人物的心情吗?等,引起学生对作品中的主人公---韩熙载研究的兴趣。(媒体展示一组韩熙载的头像) 活动二:分析与交流

中国古代山水画教案

中国古代山水画教案 一、引入新课: 回顾上堂课所学的中国古代人物画,通过对中国古代人物画的欣赏,我们对中国画有了略微的了解,今天我们将去了解并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以及体会它的中国人文精神。 二、讲授新课: 中国古代山水画主要描写对象是自然风景。它不但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侧面间接地反应了社会生活。 (一):如同中国古代人物画一样,中国古代山水画也有它自己的艺术传统。(板书:画面要求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在表现上要求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要求山水画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满足于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要求画家把对自然景物的理解与感受,与被描绘的客观对象很好地结合起来,使情与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这种融合中,表现出十分鲜明的、可给人以启发和思想的自然景物,同时又包含这耐人寻味的意蕴。下面我们欣赏几幅宋、元的山水画。 提问:大家在刚才的欣赏过程中是否感受到它们有什么不同? 作为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高峰时期——宋、元的山水画来说,大体经历了北宋、南宋和元代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山水画表现出彼此不同的面貌和意境。 1、北宋特别是前期的山水画,虽然在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中包含着画家对这些景物的感受和理想,但更主要的还是以客观地描写自然物为主。(板书:客观地描写自然物为主。)范宽《溪山行旅图》,是绢本水墨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占据画面约三分之二,耸立在中的主峰,右侧有深谷瀑布,另一边矮小的侧锋。中景与主山之间,被云气阻绝,烘托出主山高不可攀的气势。这幅画构图并不复杂,细部的描写却很仔细,显示出画家有高度观察水平和写实功夫。描写的手法也极其生动自然,而且合乎自然的规律。范宽使用深黑的墨色和扭曲颤动的笔触,画山石的轮廓和皴纹,分出岩石的块面,然后用浓淡层次的不同,雨点般的短线,顺着石块组织的方向,逆笔皴擦,产生明暗深浅的立体感,而且增强了由皴纹引导的山石的动势,赋予山石强韧的生命力。在这幅山水画中,山的地位远远超过人物,它显示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大自然生生不息,恒古不灭,人类则如同山中行旅,仅仅一个短暂停留的过客。 郭熙《早春图》,描写北方早春时节清晨的景色,着重表现自然界不同季节的不同特征。 王希梦《千里江山图》长卷,成功地使用中国山水画“咫尺千里”的表现手法,以浓重的色彩、宏大的气势,描绘了祖国山河的辽阔和壮美、抒发了画家对大好河山的热爱。 2、南宋的山水画与北宋的山水画有显著的不同,突出表现在追求诗的意境。(板书:突出表现在追求诗的意境。) 马远《寒江独钓图》。设问:大家在这幅画上都看到了一些什么?一条船、一个渔翁和水,还有大面积的白。是的,在画面表面上只能看到这些。大家是否想到还有天呢?画面上出现大片的空白,表面看这些空白是虚的,而实际上并非空白,而是虚中有实,这“实”既代表水——一片汪泽,也代表天。正是这种水天一色、无边无际、空旷渺漠的境界,突出了江面的辽阔和寒意萧索的气氛和渔翁寒江独钓的情景。这种根据创造意境的需要在画面上留出大片空白的艺术手法,正是中国画在构图上的组成部分,因为它既是创造意境的需要,又是增强画面形式美的一种手段。 3、元代山水画在意境的创造上更强调主观书法与个人风格的创造。(板书:强调主观书

中国古代人物画教案

“中国古代人物画”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较多,应采用“以点带面”的教学形式,着重从《韩熙载夜宴图》这幅画入手,深入挖掘其主要的艺术特色、表现形式及思想内涵,并将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历史沿革贯穿其中。通过对典型画家的代表作品的讲授,使学生对中国古代人物画有一个既较为深刻,又较为全面的认识。本节课课堂节奏应由“松”渐“紧”,再由“紧”入“松”,环环相扣。在讲授的过程中,应注意从学生兴趣入手,大胆设疑,不断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赏析一些优秀作品,分析其艺术特色,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目标 1、感受中国古代人物画的艺术特色。 2、提高对中国画的鉴赏能力。 3、激发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1、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突出人物内心世界是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主要特点。 2、以点带面,着重鉴赏分析《韩熙载夜宴图》讲授中国古代人物画的艺术特色,并将审美教育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 四、教学方法 讲述法、引导法、启发法、互动探讨法相结合 五、学生情况分析 鉴赏是一种能力,是鉴赏者对作品内涵意义及其价值的认识,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在较高层次上鉴赏艺术作品,鉴赏是需要一定的知识和修养的。同时,鉴赏允许鉴赏者对作品有某种主观态度,需要情感和借助想象。而这些对于一个高二学生来说,还显得较有难度。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去鉴赏作品,读懂、理解特定历史时期作品地内涵实则也是重点。这样,也才能渐渐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地能力,达到启迪智慧、开阔视野,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目的。 六、教学设计: (一)创设问题 提问:同学们对于中国画了解多少呢? 讲授:中国古代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传统,传统的中国画在世界画

苏少版七年级下册美术 1传神写照 中国人物画 教案设计

《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本课探讨的重点是中国人物画传神写照的独特艺术传统。精选的十幅作品,均为中国历代优秀的人物画作品。分别以“以形写神、再现场景、表达感受、隐喻现实、见证历史”为标题,从写实、写意等角度予以介绍。让学生在鉴赏过程中,了解人物画作品的内容、题材、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 本课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重点介绍中国古代人物画作品,赏析以形写神、再现场景和表达感受版块。第二课时:重点介绍中国近现代人物画作品,赏析隐喻现实和见证历史版块。本课教学设计为《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赏析》的第一课时,通过教师引导,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感受画家顾恺之的以形传神的绘画功底;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走进南唐大臣韩熙载的家,在韩熙载的夜宴中感受南唐末期宫廷官员的生活;最后将梁楷《泼墨仙人图》与前两幅作比较,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两种表现形式(写实与写意),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思维开阔,学习兴趣高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赏析作品的能力,对现代艺术比较感兴趣,但对中国古代艺术了解还不够,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加以引导和促进。加强对知识背景的介绍和引导自主学习探究作品的创作手法,引导学生正确学习不同历史阶段的美术作品内涵。美术欣赏课是个性化的欣赏活动,在掌握鉴赏方法的同时,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培养和锻炼。 三、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通过对中国历代人物画佳作的欣赏,初步了解我国人物画以笔墨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的绘画特征和传神写照的艺术特色。 2. 技能目标: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自主探究、赏析,引导学生掌握用专业美术语言对美术作品进行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的赏析方法,正确理解作品的内涵。运用对比、角色扮演等方法理解绘画传神写照的艺术特色,让学生对作品发表见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写意人物画——小品画9.24

写意人物画——小品画 教学内容:写意人物画——小品画 教学时间:2016年9月25日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掌握写意人物小品画的特点以及尝试着创作一幅简单的人物小品画。 教学重点:了解写意小品人物画的特点以及笔墨的运用技巧 教学难点:能够尝试着创作一幅简单的人物小品画。 学具准备:国画颜料、铅笔、橡皮、毛笔、生宣等。 教具准备:范画作品、PPT课件、国画颜料、铅笔、橡皮、毛笔、生宣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 我们一起学习了国画中的工笔,写意。很多题材大家都已经有所接触了,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新品种,这种作品画幅不是很大,题材也没有太大的限制,生活中的一花一树,一草一木,花鸟鱼虫都可以如画。 导入课题——小品画。 二、新授知识 1、什么是小品画? 小品,语出佛经。佛家称样本为"大品",简本为"小品"。中国画中所谓的小品,是相对于大幅的、主题性强的作品而言的。小品画尺幅小、内容简、着笔墨不多,却情趣盎然。优秀的小品画,犹如一首小诗、一首短曲、一首顺口成调的民谣那样亲切自然,它轻松、优美、淳朴,让人在不经意之间进入鸟语花香、山体流动、情迁意动的精神境界,给人以美的精神享受。 2、特点: 一,"小品"比起"大作"来它就像一首小诗,一首短曲,不求深沉,严肃,但求清新、活泼,即兴而作,笔简意深。 二,小品以欣赏性和抒情性见长,它注重审美的追求和某种意境情思的抒发。 三,由于小品画形象单一手法比较简练,因而画幅也较小,适合于普通家庭装饰欣赏之用。 四,小品画的表现手法比较自由随意也是它的一个特点。 五,讲究笔情墨趣是小品画的又一特点。 3、笔墨要求: a、造型简练概括。 b、追求神情意趣,往往与造型相联系。 c、单纯活泼是小品画笔墨的又一特点和规律。 4、创作:

人物画教案

人物画教案 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以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将美术学习分成四个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而本课属于“造型表现”这一学习领域。“造型表现”领域是指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 在本教学方案中,我主要采用四个有别于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使得美术教育的实际和所倡导的主导方向相协调: 1、建立融洽的师生、同学关系。 2、以合作学习、自己学习为主 3、以描绘为主,其他表现方式为辅。 4、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课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能说出身边人物和艺术作品中典型人物的某些特征,对特征的社会属性有一定的了解。 了解表现人物特征的方法,能够大胆地运用某种造型方法表现同学的特征。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品质。 教学重点:人物的脸型和表情 教学难点:人物肖像画的表现

教具准备:具有各种特征的人物肖像画和摄影作品以及有关人物肖像描写的其他材料(如文学作品中的肖像描写),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学具准备:绘画工具等 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 (教师事先把学生准备的自己的照片收集放在一个小箱子里) 同学们,今天我们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名称是:猜猜“他”是谁学生每人从箱子里拿一张照片,猜猜照片中的人物是谁? 同学们,在刚才的游戏中,老师发现有些同学没有猜出照片中的人物是谁,这主要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刚进初中,有些同学不熟悉)那我们这节课就来互相认识一下。 (板书:你、我、他) 二、描述特征 说说“他”的特征 看自己手中照片的人物,说说“他”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仔细观察,“他”有哪些比较明显的特征?(如脸型、五官、发式等) 说说“我”的特征 每个人对自己都应该有一定的了解,谁能用较简洁的语言准确地说出自己的特征。(如脸型、五官、性格等) 三、说说艺术作品中典型人物的某些特征 1、《蒙娜丽萨》

《中国古代人物画》教案

《中国古代人物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借助现代教育媒体,从“审美教育”、“理论知识掌握”、“欣赏能力提高”几方面制定教学目标,制作教学课件,努力使视、听、练有机地组成一个既能传授知识提高美术欣赏水平,又能获取审美感受得到情感陶冶的动态功能系统。2.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内涵,分析欣赏中国古代人物画在表现人物动态、人物表情、色彩、线条等诸多绘画因素的同时是如何处理好形与情这一矛盾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突出人物内心世界是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主要特点,也是重点。 2.以点带面,通过本章中国古代人物画某一点切入课题,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绘画。 三.电教设计 1.所需文件,范围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做成光盘课件,运用ADOBE PHOTOSHOP等软件。 2.映示文字介绍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简略介绍山水画,花鸟画种的表现技法。 3.选用《韩熙载夜宴图》长卷慢放一遍。再分成五个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画面,配乐详细讲解,每段根据需要进行人物局部处理放大,最后全卷配乐以录像形式再次放映一遍,加深理解。 4.为启迪学生思维,布置练习,欣赏几幅唐代人物画,电脑媒体映示。 《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簮花仕女图》 5.小结 四.电教软件 光盘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媒体映示课题,介绍中国古代绘画的悠久历史,独特的艺术传统,发展过程和正式形成的时期。 提示:由于以描写人物活动为主的人物画成熟的最早所以先上古代人物画,而山水画,花鸟画是后来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形成今天的独立画科。 Δ按画科分:人物、山水、花鸟 按技法分:工笔、写意 媒体映示作品,工笔画《张卿子像》,写意画《李白行吟图》,配以文字解释什么是工笔画,什么是写意画。 (二)中国画的特点 1.映示标题文字说明:中国古代人物画对于人物的描绘不仅满足于外形的肖似,而更重要的是人物的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即所谓传神。 2.映示图片投影:五代画家顾闳中作品《韩熙载夜宴图》,慢速播放长卷,并配文字介绍作品中作者和主人公。 Δ顾闳中南唐画家,善画人物,据记载,他奉南唐后主李煜之命夜至韩熙载家中,窥视其夜宴情景,凭现场目识心记,创作了此画。

蒋兆和的人物画教案

蒋兆和的人物画教案 教学目的: 通过对中国现代优秀绘画作品的欣赏,初步了解我国20世纪上 半叶绘画艺术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并学习我国著名画家关心社会、关心人民,为人生而艺术,勇于探 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历史人物画的赏析,使学生得到审美教育,同时渗透德育教育。学习画家们刻苦钻研,勇于献身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难点: 要运用“讲述”、“引导”、“启发”、“提问”等方式,介绍不同画种的欣赏方法。要引导学生讨论并独立欣赏,但要掌握内容 的难易程度。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教材、录象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常规) 二.导入新课: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上海、 广州等辟为通商口岸,商贾云集,经济繁兴,许多画家亦聚集于此,卖画为生,形成了商业气较重、雅俗共赏的“海上画派”与“岭南 画派”。 1919年“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提出“美育代替宗教”的革命 口号,蔡元培在杭州西子湖畔创立了中国第一所国立高等美术学府-

-国力艺术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从此画家兼美术教育家(即“学院派”或“教授派”)成为画坛的主流。 面对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形势,一些有革新精神的画家,坚持弘扬中华传统艺术,增加学养,不断推进绘画的发展,主要代表 人物有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人称“齐黄潘傅”。另 一些留洋归国的画家,主张中西兼溶,吸收西画优秀成分,推进中 国绘画的改革。代表人物有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吴作人,世 称“林徐刘吴”。 抗日战争结束后,有的画家向海外发展,弘扬中华传统艺术,并借鉴海外艺术的长处,不断探索水墨画的创新。他们孜孜以求,使 世界进一步认识了中国绘画的魅力,张大千就是其中的典型。他的 作品多次获得好评,有人称他为“东方的毕加索”。 活跃与大陆的学院派画家,也经过不懈的努力,推陈出新,逐渐形成南北互相呼应的局面。历经极左路线与“文革”的摧残,画家 们坚持发展传统艺术的赤诚之心更坚,心胸更为广博,学养也愈为 丰厚。“笔墨当随时代”,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崇尚艺德、不断创 新的李可染、陆俨少是其中的佼佼者,经过他们艰辛的努力,中国 绘画艺术由古典向现代转换,进入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更 新的境界。 “五四”以来,蔡元培、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健将都按照各自的观点倡导美术革命。有的提出改革国画的纲领,有的 留学归国后办新学,画模特儿、办展览、出画报,形成一股力量, 向以模拟四王山水为代表的“正统派”展开进攻。兼溶中西的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吴作人等教授即为其中的杰出人物。 林风眠(1900年-1991年),广东梅县人。少年时以《芥子园画谱》习画,后留法,研习西画。归国后,1928年被蔡元培派赴杭州,创 立“国立艺术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任首任校长。他艺通中西, 对中西的审美情趣皆有深刻的领悟,以调和中西复兴中国艺术为己任。长于人物、花鸟、山水,所作富有韵味,且通俗易懂,他的孤鹭、秋雁、水汀、美女等水墨画,设色浑化自如,浓艳处多加积色 和复色,清雅处纯净透明,厚而不浊,淡而不薄,光影色彩自然柔

赣美版六下美术《写意人物画》教案

赣美版六下美术《写意人物画》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传统中国画的表现形式,以及中国人物画“以形写神”的艺术特征。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领略传统中国人物写意画的传神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3.使学生对中国绘画人物题材的多样性有一个初步了解,在接受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关注,并能大胆地用彩墨人物画的技法临摹一幅戏曲人物画,或用写生的方法画画自己最熟悉的人。 教学重难点: 能够准确的描绘出人物的神态,色彩搭配方面能够准确的把握。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二、欣赏《泼墨仙人图》 中国人物画到了宋代,在工整细腻的工笔画基础上创造出了豪放淋漓的写意画技法,成就最突出的是课本中所选宋代画家梁楷运用简笔画法和泼墨画法所作的写意人物画《泼墨仙人图》。此画是梁楷的传世之作,画中这位仙人形象很滑稽,体胖、身矮、头大、颈短。画家有意识地把仙人的五官位置压缩到脸的下半部,额头显得特别宽大,绝妙地表现了仙人不同凡俗的精神状态。画家不用线条,而是用粗阔的笔势与浓淡水墨来塑造形象,头部用淡墨横笔拖扫,画出脸形,宽袍用浓墨以奔腾的笔势向下方横扫而过,又以淡墨画出左臂长袖,衬托出胸脯和凸出的肚皮、肥大的裤子。画家运用酣畅的泼墨画法,绘出了仙人步履蹒跚的醉态;用简括细笔夸张地描绘出带有幽默感的沉醉人物的形象,将中国画人物“以形传神”、“气韵生动”的艺术特点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 第二课时 一、欣赏《戏剧人物图》 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有人独树一帜,把表现“国粹”作为艺术人生的不懈追求,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就是以水墨写意技法表现京剧人物而驰名的画家——课本所选《戏剧人物图》的作者关良。画家历经60个春秋,致使两种“国粹”在他的艺术中得以完美结

独树一帜-古代中国画教案

厚德树人笃学致用 ****************************************************************** 遵义师范学院(教案) 教案题目:独树一帜--古代中国画 系别美术学院 专业美术教育学 年级 10级 姓名杨贝 学号10411202009 指导教师古玉 时间2013年3月

独树一帜 ——古代中国画 一、课题:《独树一帜——古代中国画》 二、教材分析: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中国画人物、花鸟画、山水画资料 五、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同学们掌握中国画之人物画的基本知识,了解 中国人物画传神写照的内涵,学会欣赏中国画之人物画 2、能力目标:使同学们在本节课后,学会欣赏分析其他作品。 3、情感目标:在欣赏评述中国人物画的同时感受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提高 欣赏水平的同时,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以及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感。 六、教学重难点 重点:赏析中国人物画的艺术特点,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中的风貌,同时喻思想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艺术语言,从历史,地域,文化等多方面考虑,试着赏析人物画。 七、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 八、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同学们,很高兴今天给大家上这节美术课,我是你们的新老师,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杨贝。你们可以叫我杨老师。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是哪国人呢?(中国人)我们说的话是什么话呢?(中国话)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中国画,但是此中国画非彼中国话,这个画是绘画的画。小学、初中我们都已经学习了一些关于中国画的知识,现在我们来复习一下。看看谁的 记忆好。 1、中国画作画工具材料有笔、墨、纸、砚。 3、中国画的按照表现题材来分类大概有人物、山水、花鸟。 4、中国画的按照表现技法分为工笔、写意。 三、讲解新课 好,大家的记忆力真是不错,何为中国画呢?中国画,习惯指唐宋以来流行的卷轴画。中国画,还应当包括古代帛画、壁画、屏风画等样式。在长期发展 中,形成人物、山水、花鸟三个主要画科。 今天我们就来赏析一下古代中国画,传神写照——人物篇。打开课本41页。 (一)人物画的历史进程: 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之通称。我国的人物画,历史悠久。据记载,商、周时期,已经有壁画。东晋时的顾恺之专尚画人物画,在我国绘画是上第一个明

苏少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一课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优质word教案

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本课探讨的重点是中国人物画传神写照的独特艺术传统。精选的十幅作品,均为中国历代优秀的人物画作品。分别以“以形写神、再现场景、表达感受、隐喻现实、见证历史”为标题,从写实、写意等角度予以介绍。让学生在鉴赏过程中,了解人物画作品的内容、题材、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 课时建议 本课建议为2~3课时。 第一课时:重点介绍中国古代人物画作品。以故事导入,在“七步诗人”曹植的梦境中感受画家顾恺之的以形传神的绘画功底;再走进南唐大臣韩熙载的家,引导学生在韩熙载的夜宴中感受南唐末期宫廷官员的生活;最后将梁楷《泼墨仙人图》与前两幅作比较,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两种表现形式(写实与写意),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理解。 第二课时:重点介绍中国近现代人物画作品。从一代绘画大师徐悲鸿的奔马开始说起,感受画家在绘画中的真情寄寓。再通过油画《开国大典》的赏析,回顾那段令中国人民难以忘却并引以为豪的历史。 第三课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拓展。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对中国历代人物画佳作的欣赏,初步了解我国人物画以笔墨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的绘画特征和传神写照的艺术特色。 2.技能目标:通过赏析,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内涵,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对作品发表见解。 3.情感目标: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感受人物画作品的艺术美,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4.创造目标:通过欣赏、学习先贤的绘画佳作,希望能继续传承、发扬光大,并古为今用,勇于创新。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中国人物画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人物画传神写照的内涵。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中国人物画相关图片及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查找相关文字、图片资料,可制成课件用于课堂展示交流。 教学过程与方法 ■以形写神 示例作品一:《洛神赋图》 1.基本信息:东晋,顾恺之(346~407),绢本,全卷27.1

《中国古代人物画教案》-教学教案

高中美术课本第十七课 中国古代人物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借助现代教育媒体,从“审美教育”、“理论知识掌握”、“欣赏能力提高”几方面制定教学目标,制作教学课件,努力使视、听、练有机地组成一个既能传授知识提高美术欣赏水平,又能获取审美感受得到情感陶冶的动态功能系统。 2.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内涵,分析欣赏中国古代人物画在表现人物动态、人物表情、色彩、线条等诸多绘画因素的同时是如何处理好形与情这一矛盾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突出人物内心世界是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主要特点,也是重点。2.以点带面,通过本章中国古代人物画某一点切入课题,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绘画。 三.电教设计 1.所需文件,范围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做成光盘课件,运用adobe photoshop等软件。2.映示文字介绍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简略介绍山水画,花鸟画种的表现技法。 3.选用《韩熙载夜宴图》长卷慢放一遍。再分成五个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画面,配乐详细讲解,每段根据需要进行人物局部处理放大,最后全卷配乐以录像形式再次放映一遍,加深理解。 4.为启迪学生思维,布置练习,欣赏几幅唐代人物画,电脑媒体映示。 《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簮花仕女图》 5.小结 四.缃倘砑?br&光盘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媒体映示课题,介绍中国古代绘画的悠久历史,独特的艺术传统,发展过程和正式形成的时期。 提示:由于以描写人物活动为主的人物画成熟的最早所以先上古代人物画,而山水画,花鸟画是后来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形成今天的独立画科。 δ按画科分:人物、山水、花鸟 按技法分:工笔、写意 媒体映示作品,工笔画《张卿子像》,写意画《李白行吟图》,配以文字解释什么是工笔画,什么是写意画。 (二)中国画的特点 1.映示标题文字说明:中国古代人物画对于人物的描绘不仅满足于外形的肖似,而更重要的是人物的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即所谓传神。 δ顾闳中南唐画家,善画人物,据记载,他奉南唐后主李煜之命夜至韩熙载家中,窥视其夜宴情景,凭现场目识心记,创作了此画。 δ韩熙载,南唐大臣,出身北方贵族,避难来到南唐,初有恢复中原宏图大志,但李煜对他猜忌,他为免遭不测便沉缅于声色之中,以放荡颓废的生活来表示自己的政治上的无所作为。3.再把《韩熙载夜宴图》分成五个独立画面。 听乐,观舞,歇息,清吹,散宴。每个画面放大,主要人物局部再次放大,配音乐。 (1)第一段听乐:(映示画面) 提示:局部放大镜头,看到韩熙载神情忧郁,眉宇间含着沉思与隐忧,这种出色的心理描写

写意人物画写生方法步骤

写意人物画写生方法步骤 写生是写意人物画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习研究中国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学角度讲,写意人物画写生过程可分为如下步骤: 一、观察 观察是写生的开始,是动笔前的准备。观察一般运用动静结合的方式进行。所谓动,即主动与模特交流使其进入自然状态,以便准确地把握人物神情,其次可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以便选择最佳的写生角度与位置所谓静,即是通过深入细致地观察、研究、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体貌特征,以便准确的描绘出人物的精神风貌。观察的同时,也是打腹稿的过程,是将客观的人物经过一番艺术处理,便其变成一种心象,一种艺术元素和一种艺术语言的过程,这便是观察的目的,同时也是观察的任务。 二、起稿 起稿是观察的深入,是心象转化为绘画的初级图像,在写生的初级阶段,起稿是必需的,同时也是必要的,其目的是深化观察,研究造型,为落墨做好充分的准备,起稿的任务:第一是经营位置(构图)合理,艺术地将人物安排在画面之上;第二是以形写神(造型),准确生动地将人物描绘在画面上。

起稿的方法:写意人物画一般采用易于修改的工具(木炭条)起稿,其用笔用线尽可能接近毛笔。这样为落墨用笔提供了方便。 三、勾勒 勾勒是写生落墨的开始,是以中国画特有的艺术语言对写生对象的艺术表达。它们成败关乎全局,其重要性则不言自明。因此,在落墨前要求学习对其作品的完整效果有所设计,选择适当的笔墨程序,以便决定勾勒时选择最佳的用线效果。在勾勒的过程中,笔墨的运用都围绕人物的形神展开,线的精细、浓淡、方圆、干湿、快慢的选择以最能表达人物精神风貌,个性特点为原则。 四、皴、擦 皴擦是勾勒的延伸,是以另一种用笔方式(侧笔)对前一种用笔方式(中锋)的补充。其作用在于丰富画面,表达质感,强化节奏、协调统一。 其方法是:一般采用枯笔侧锋,长短相兼的用笔方式。 五、泼墨 泼墨是写意人物画中常常使用的方法。 其作用是协调关系,增加厚度,拈实为虚,调整节奏。其特点是:笔酣墨畅,大笔概括,随形写意,墨韵传其方法可分为两类:一为表现体积关系,其接近于西洋画之明暗表现方法,二为表现结构关系,注重传统写意对总体关系的表达。其用墨可分为两类:一

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教案

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教案 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想对中国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顾恺之因而在人物绘画上提出了以形写神和传神写照的传神论。以下是分享给大家的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培养目标: 了解古代人物画,进一步深入了解人物画的特点和时代背景。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感受到古代艺术的博大精深以及现代人的继承和发扬、创新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3、创新能力目标: 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开阔眼界。 教学重点:古代肖像画理论的深刻认识和价值 教学难点:现代人物画对古代的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调试多媒体、检查教具、师生问候。 二、导入: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穿着现代的服装,课余时间可以上上网、打打游戏和看看电影等。但有没有

想过距离我们几千年的古代人,他们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就让我们怀着一颗真诚而渴盼的心,走进他们的世界。 三、新授: 老师简介古代人物画发展的脉络及特点,引出古代传神写照典范作品《韩熙载夜宴图》并简介其背景(学生课前已预习)。 1、古代人物画典范作品:《韩熙载夜宴图》顾闳中(五代) 第1组问题:韩熙载夜宴图描绘了什么内容? 第2组问题:这幅画分为几个部分?采用了怎样的构图? 第3组问题:画中的韩熙载是谁?他出现了几次?他在做什么?他的表情怎样?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情? 第4组问题:画中还有哪些人?他们都在干什么?他们的表情如何? 第5组问题:这幅画的色彩和技法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得出结论。 2、分组讨论,欣赏古代传神写照人物作品: 步辇图---阎立本唐簪花仕女图---周昉唐 古代帝王图---阎立本唐太白行吟图---梁楷宋 明代画家徐渭像关天培像孔昭靳清 结果:学生能够把每幅画的特点基本上说出来,还能把有关历史上有关人物功绩说出,能够把部分画的内容通过动作演示。 归纳总结:古代人物画特点:传神写照设色富丽用笔精细 3、现代人物画家及作品介绍:

苏少版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一课《传神写照 中国人物画》教案下载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请参考使用,祝你取得好成绩! 第一课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 一、授课课题:传神写照——人物画 二、授课时间: 2课时 三、教学目标:1、知识:深入理解中国画传神写照的内涵及中国古代人物画艺术传统。 2、能力:运用欣赏方法,欣赏分析其他作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韩熙载夜宴图》对韩熙载性格的刻画,及生平的介绍,使学生体会韩熙载少年励志读书习武胸怀远大抱负,年老时南唐统治岌岌可危政治抱负和理想完全破灭时郁郁寡欢,忧国忧民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形成良好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使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画传神写照的内涵。 五、教学难点:运用欣赏方法,欣赏分析其他作品。 六、课业类型:讲授,提问探究 七、教学方法:讲授,演示法,提问探究 八、教具学具:教材,ppt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韩熙载夜宴图》 提问1:看看这个名字——《韩熙载夜宴图》什么意思? 是中国画史上的名作,绘写的是夜宴的全过程。 提问2:猜猜韩熙载是谁? 介绍韩熙载生平了解主人公的性格志向。 问题3:猜想一下夜宴应该是什么样子?

夜宴只是家里人吗? 表现的是一个场面吗? 猜猜画家画了多少个人? 宴会上都做什么事情? 气氛什么样子? 二欣赏《韩熙载夜宴图》 顾闳中五代,绢本,宽28.7——长335.5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提问1:顾闳中为什么要画这幅画? 想一想:细致观察人物的表情,心理状态。试分析南唐危难之际,为什么韩熙载还经常夜宴宾客、歌舞升平? 第一段欣赏:琵琶曲音频配合欣赏 提问思考:出现的宾客较多。猜一猜画面整体表现的是什么内容? 第一段是“听琵琶演奏”, 描绘了韩熙载与宾客们正在聆听弹奏琵琶的情景,画家着重地表现演奏刚开始,全场气氛凝注的一刹那。画上每一个人物的精神和视线,都集中到了琵琶女的手上,结构紧凑,人物集中。但人们敛声屏气的神情中使场面显得十分宁静。从这弹奏琵琶的手上,似乎传出了美妙清脆的音符,而这音符震动着观众的耳膜,勾摄了他们的内心情感。画家对于不同的人物,根据他们不同的身份和年龄,刻划出他们各自不同的姿态、性格和表情。 第二段——观舞 使他备感窘困,尴尬地拱手背立,但又不住侧耳静听这动人的舞乐。眼神正在注视着韩熙载击鼓的动作而没有看舞伎完全符合这个特定人物的特定神情。 第三段是“歇息”。 描绘的是宴会进行中间的休息场面。 第四段是“清吹”。 人物疏密有致,乐伎们的吹奏动作中,使人感到高亢、丰富的管乐和声,调动了欣赏者的情绪。

中国水墨人物画欣赏

中国水墨人物画欣赏 【中国水墨人物画欣赏:1】 【中国水墨人物画欣赏:2】 【中国水墨人物画欣赏:3】 【中国水墨人物画欣赏:4】 【中国水墨人物画欣赏:5】 看完了以上的中国水墨人物画欣赏之后,下面就来了解一下关于人物画的知识吧! 顾恺之《魏晋胜流画赞》有云: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 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人物画最难是因为人 “罄于前”到了熟视无睹的程度,造型的丝毫率意势必会引起感官的 觉察。但人物画的迁想妙得又不是和形较真,是在形外之外下功夫, 即所谓的“得意忘象”。 王弼说,存象者非得意者也,意为得意不必拘泥于可感可知的外部形体。人物画的首要目的不是存形守象,故以形写神才是其真意。意 是要通过览对形象获得精神世界至高的道义。过分局限在实体反而 会影响绘画意境。所以形体之外的神发一直是中国画家的追求。 《世说新语》记载顾恺之画人,或数年不点睛。人问其故。顾 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他为谢鲲、裴楷、殷仲堪等人画像的故事更充分说明了人物画创作中风骨神韵 至尚的道理。 魏晋传神论影响深远,明代董其昌的南北宗画论正是据神对画家 作的划分。南尚韵、北尚法,崇南抑北的思想倾向直接引领了中国绘 画创作浪潮,同时确立了一种评判机制。这种评价标准继承了前代的 绘画传统,较好的把握住了中国绘画的精髓,但在后世的滥觞却出现 了偏执,特别是当今社会。

当代是一个讲求个性的时代,然一味创新令绘画面目全非,横涂竖抹、斑斑点点,却叫嚣“为人生艺术”,鼓吹“畅神、独立”。殊不知,在畅己之神的同时却令他人费解。齐白石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所以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人物画的形,终归要服务于其“神”,因此作为最基本的因素,不能死死盯住不放,而影响到整体的气韵,故有“似与不似之间”的说法。但应该注意,“似与不似之间”讲究的是“中和”,重视的是法度。过分强调“不似”而肆意妄为,必然会与中国画的精神相去甚远。 古代的功能论未免过于低级,但也从侧面对画之形做出要求。宋代韩琦对形的限定更为直接:“观画之术,唯逼真而已,得真之全者绝也,得多者上也,非真即下矣”。韩琦将画的优劣完全归结于形似,似乎有“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之嫌。但韩琦除强调真外,还突出了“全”,“全”完也,窥一斑而见全豹。“神”、“气”皆孕于形中,这才是真正的全形。苏轼书画不拘法度,但在《浮因院画记》中却提到:“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故凡可以欺世而取名者,必于无常形者也。”由此可知,人物画之形不可轻视。猜你喜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