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献学的相关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中国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文献: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

也可以理解为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

现在通常理解为图书、期刊等各种出版物的总和。

文献学: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研究内容包括:文献的特点、功能、类型、生产和分布、发展规律、文献整理方法及文献与文献学发展历史等。

治学的基础、资料的源头、深入研究的门径。

它可以根据学科领域划分为历史文献学、古典文献学等。

古文献学是关于古文献阅读、整理、研究和利用的学问。

目录:是指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 (或篇名)及其叙录。

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文献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目录学:则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的一般规律的专门学问。

版本:是指同一种文献在编辑、传抄、刊刻、装订、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形态的文本。

版本学:就是研究各种文献的版本源流,比较其优劣异同,鉴别各种版本的真伪高下的专门学问。

校勘:是指改正文献在形成和流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而出现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尽可能地恢复或接近文献的原来面目。

校勘学:则是研究和总结校勘工作的一般性方法和规律的专门学问。

典藏学: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历史文献编纂学:研究历史文献的编纂形式和编纂过程、方法的学问。

藏书史研究:各个历史时代藏书的特点、规模,有代表性的藏书家的研究,藏书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关系等。

研究目的全面认识文献,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用较少的时间,找到尽可能全的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同时有能力对这些资料的版本进行鉴别,确定较早的、较全的、较可靠的版本。

而且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整理加工,自己使用的同时,还可供他人使用。

文献学的任务一般任务:文献整理终极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三、文献检索1、定义:文献信息需求者向文献信息存贮系统查检整件文献或零星信息资料的过程。

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文献“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朱熹《论语集注》,文,典籍也。

献,贤也。

文献,通常指任何具有一定的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也就是说,除书籍、期刊等出版物外,载有文字的甲骨、金石、简帛、图谱乃至缩微胶片、电子声像资料等,皆属文献的范畴。

文献学即研究文献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的专门学科。

在我国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一指现代文献学。

古典文献古典文献学指研究古典文献及有关的文献工作的学科。

我们所讲授的主要为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一般是指记录“五四”运动以前各种知识信息的印刷品与非印刷品。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即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范围:研究古典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学习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意义目录是治学的门径。

版本学涉及文献文本的考察和鉴别。

校勘的意义十分重大,它是取得正确文本的重要手段,是读书、治学存真求是的先决条件。

内容考实是古代学术研究中准确掌握、利用文献的前提。

二重证据法二重证据法是由王国维提倡,“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

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

”意思是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互印证,以考量古代历史文化,成了一种公认科学的学术正流。

第一章记载文献的物质材料叫做文献的载体。

在古代,文献的载体主要有:甲骨、金、石、竹木、帛和纸张。

甲骨,指龟甲和兽骨。

上面刻的文字称为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占卜的“卜辞”,故又称“殷墟卜辞”。

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合称“甲骨四大家”,亦称“甲骨四堂”金先秦时期称铜为金。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铜和锡的合金构成青铜,因为加了锡的成分,铸造出来的器物是青灰色,所以成为青铜器。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献学“⽂献”通常指任何具有⼀定的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为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包括切印刷型与⾮印刷型的出版物,诸如图书、期刊、报纸与特种⽂献。

⽂献学是指以⽂献和⽂献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门学科。

中国古典⽂献,⼀般是指记录中国“五四”运动以前各种知识信息的印刷品与⾮印刷品。

中国古典⽂献学是研究我国古代⽂献及有关的⽂献⼯作的⼀门学科,主要涉及⽂献阅读、整理、研究和利⽤。

1.古代⽆⽂献学,称校讎学。

刘向刘歆⽗⼦校理群书,⼴集诸本,施以校讎,编定⽬类,撰写叙录,开创了独特的学术门类。

校:本义是犯⼈带的⽊枷。

引申为⽐堪核对。

讎:⼀⼈持本,⼀⼈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校讎。

颜之推《颜⽒家训?书证》、郑樵《通志?校讎略》、章学诚《校讎通义》均沿⽤了校讎之名。

2.郑鹤声、郑鹤春《中国⽂献学概要》⼀⼀中⽂世界第⼀部以⽂献学命名的著作:“结集、翻”中国古典⽂献学的发展概况:⼀、先秦⾄两汉商代:甲⾻⽂。

已经发掘出10多万⽚,⽽且是有意识地集中存放的。

西周春秋战国:教育、学术向民间转移,⽂献也⾃然⽽然流向民间。

有了⽂章典籍,就会有私学。

孔⼦、邓析、少正卯等⼈纷纷创办私学。

孔⼦整理“六经” 的传说;诸⼦百家对前代⽂献的传播与解释。

秦代:焚书两汉」历史上第⼀次⼤规模的⽂献搜集和整理。

刘向《别录》、刘歆《七略》。

根据《七略》⼰载,当时共搜集整理书籍“三⼗⼋种六百三家⼀万三千⼆百⼀⼗九卷”。

司马迁著《史记》收集整理了⼤量⽂献。

东汉郑⽞对经书进⾏⼤规模注释。

平息了今古⽂之________ 争。

东汉刊刻《熹平⽯经》,也是⽂献传播的⼀件⼤事。

⼆、魏晋⾄唐五代图书搜集编制⽬录魏国:郑默《中经》西晋:荀勖、张华《中经新簿》,分四部,载书29945卷。

南朝宋:王俭《⽬录》,载书15704卷。

南朝齐:王亮、谢朏《四部⽬录》,载书18010卷。

隋初,搜集书籍三万余卷。

开元时期,有藏书五万余卷。

(⽏煚《古今书录》)《永乐⼤典》。

明成祖永乐初年(1403)由解缙等奉诏编纂《永乐⼤典》共计22877卷,3.7亿⽂字,收录⼤量古书之⽚断或全⽂。

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

一,填空1.典籍,贤人或贤人的言论2.《诗》书,礼,易,春秋3.刘向,刘歆4.廿二史考异,廿二史札记5.焚书坑儒6.郑玄7.永乐大典8.乾嘉,皖派9.王国维,罗振玉,10.总集,别集二,名词解释1,别集:别集为搜集一个作家全部或部分作品之著作。

刘向整理群书已有别集,当时有集之实而无集之名。

东汉以后 别集渐多其名称亦繁多。

2,蝴蝶装:简称“蝶装” 从唐五代开始出现 宋元时期流行。

方法是将雕版印刷的每张版叶 从版心中缝线反折 有字的一面向里 对齐 然后逐叶用浆糊把中缝线一边粘连在用以作书面的厚纸上 阅读的时候 字对字的两面展开就像蝴蝶的双翅一样 因此叫“蝴蝶装”3,马王堆帛书: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西汉墓出土的简帛文献 约29件12万字 主要有《老子》甲乙本、《黄帝内经》、《周易》、《战国纵横家书》等。

4,甲骨文:甲骨文是殷商统治者的占卜记录。

这些记录占卜活动的文字是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因而甲骨文又称“龟甲文字”、“卜辞”、“殷墟书契”等。

现出土有字甲骨约15万片,单字总数有4600多个,目前可识1000多个。

甲骨文是研究商代文字、历史、文化最重要的资料,也是早期书法的代表。

5,丛书:丛书即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 按照一定理念与体例编校 冠以总名 以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

其特点为仍保留各书原名和原有体例 而冠以一个总书。

如《四库全书》 ,一同抄刻或印行。

丛书便于利用 价值重大。

6,句读:我国古代文章断句的符号和方法的名称,相当于今天标点符号的作用。

中国古代文章中没有标点符号,诵读时称文句中停顿的地方,语气已经完的叫“句”,没有完的叫“读”,由读者用圈(句号)和点(逗号)来标记三,实践题“臣将门馀子,素无艺术,猥当大任,必败朝章;自悲负乘,坐致覆餗。

今欲广求贤哲,以赞不逮。

伏见司隶颍川周弁,忠亮刚直,守法不回,有毗佐之器,处士冯翊田子华,清慎通变,达政化之源。

二人与臣有十年之旧,备知才用,可托政事。

北大古典文献学历年名词解释

北大古典文献学历年名词解释

北大古典文献学历年名词解释北大中文1989古文献专业试题1.三通、九通 2.十驾斋养新录3.考信录 4.考据、义理5.别录、七略 6.影宋、覆宋7.史记三家注8.释事忘义9.不校校之10.审辞气北大中文1989古文献专业基础试题1.七略 2.右文3.四部 4.小令5.錯簡 6.監本7.平水韵 8.四六文9.四書五經 10.一條鞭法北大中文1991古文献专业试题1.解老喻老(4分) 2.以意逆志(2分)3.望文生訓(2分) 4.釋事忘義(3分)5.不校校之(3分) 6.版式(3分)7.讀若、讀曰、當為(6分)8.四部正訛(2分)9.讖緯(3分)10.尚書古文疏證(2分)北大中文1991古文献专业基础试题1.春秋外傳(2分) 2.以訓詁代本字(2分) 3.史注二體(4分) 4.疏不破注(3分)5.二重證據法(3分) 6.互著,別裁(4分)7.覆宋、影宋(4分)8.玄學(3分)9.廣雅疏證(2分)10.七緯(3分)北大中文1992古文献专业基础试题1.錯簡 2.底本3.租庸調 4.三家詩5.黨錮之禍 6.九流十家7.六朝 8.四書9.黃巾起義 10.樂府古詩北大中文1993古文献专业试题1、伏生2、司马迁3、刘歆4、梅颐(赜)5、孔颖达6、朱熹7、阮元 8、张元济北大中文1996古文献专业试题1.春秋内外傳 2.周官(2分)3.先鄭后鄭4.底本之是非,立說之是非(4分)5.詩本義6.玄學(3分)7.剩文、奪文 8.一聲之轉(3分)9.疏不破注 10.影宋本(3分)北大中文1996古文献专业基础试题簡答下列著作的著者或編者,成書的朝代(10分)1.楚辭章句 2.文選3.經典釋文 4.一切經音義5.史通6.通典7.唐詩三百首 8.古文觀止9.讀書雜誌簡明解釋下列詞語的内容要點,不作評論1.律賦 2.八股文3.十家九流 4.三教九流5.六藝6.四書7.郡國 8.花甲9.五行相生 10安史之亂北大中文2002古文献专业试题1.离经释意2.影宋覆宋3.一声之转4.石渠奏议5.互训递训6.桐城派7.汲古阁 8.五德终始9.三豕涉河 10.三体石经写出著作的著者及其年代1.周易正义2.书集传3.诗集传4.诗三家义疏5.春秋左传诂6.尔雅义疏7七经小传 8. 潜夫论9.酉阳杂俎 10.杜诗详注北大中文2002古文献专业基础试题1.祓禊2.四库全书3.次韵4.三家分晋5.郭店楚简6.三舍法7.庙号 8.祠禄9.安史之乱 10.三省六部写出下列人物的著作王应麟王引之钱大昕刘向洪迈刘知几司马光王夫之阮元北大中文2003古文献专业试题1.理校2.大题小题3.刊成不统4.中秘书5.疏不破注6.始一终亥7.轻唇音 8.顾广圻9.十驾斋养心录10.元典章校勘释例北大中文2003古文献专业基础试题1.博士弟子2.三统历3.安史之乱4.门阀士族5.九流十家6.四库全书7.居延汉简 8.三辅9.五行 10.类书北大中文2004古文献专业试题1.鱼尾 2、七志3、七录4、汲古阁5、殿本6、不校校之7、汲冢书 8、史志目录9、一声之转 10、蝴蝶装11、六艺 12、天一阁13、七略写出下列古籍著述者1.十三经注疏2.文选六臣注3.史记三家注北大中文2004古文献专业基础试题1、传记博士2、三公九卿3、古文运动4、五声八音5、宛述6、七科谪7、祆教 8、三正9、正始石经 10、叶音11、敦煌遗书 12、孤平拗救13、五服写出下列著作作者、朝代,有注疏的也要写出(26分)1、《樊川诗集注》 2、《孟子正义》3、《楚辞集注》4、《申鉴》5、《华阳国志》6、《天下郡国利病书》7、《古文四声韵》 8、《六书音韵表》9、《新论》 10、《广宏明集》11、《册府元龟》 12、《洛阳伽蓝记》13、《剑南诗稿》北大中文2005古文献专业试题1.刘向2.九品官人制3.二重证据法4.续修四库5.日知录6.永乐大典7.百衲本 8.丛书北大中文2005古文献专业基础试题一、写出著作的著者及其年代1.白虎通义2.后汉书3.直斋书录解题4.诗古微5.唐音癸籖6.广雅疏证7.九家集注杜诗 8.建炎以来系年要录9.夷坚志 10.唐诗别裁集11.古文辞类篡 12.乐府诗集13.玉海 14.说苑二、名词解释1.九品中正2.党锢之祸3.科制4.墨辨5.秘阁6.古本竹书纪年7.宋明理学 8.改土归流9.九流十家 10.四书五经北大中文2006古文献专业基础试题一、寫出下列古籍的編著者及其時代1.春秋繁露2.山帶閣注楚辭3.水經注4.獨斷5.詩序辯說6.河岳英靈集7.桯史 8.抱樸子9.三朝北盟會編 10一切經音義11顏氏家訓 12容齋隨筆13詩本義 14唐音癸籤15郡齋讀書志二、名詞解釋1.《七略》2.讖緯3.類書4.會要5.《曲禮》6.十三經7.租庸調 8.涵芬樓9.三省六部 10.天干地支寫出下列古籍的編著者及其時代1.经韵楼丛书2. 粤雅堂丛书3.文选楼丛书4.雅雨堂丛书北大中文2007古文献专业试题1.校雠學2.轉注3. 叶音說4.右文說5.影宋覆宋6..乾嘉考據學7.二重證據法8.郭店楚簡北大中文2007古文献专业基础试题名词解释1.谥号2.经折装3.平水韵4.玄武门之变5.元祐党争6.台谏写出朝代作者1.广弘眀集2.十七史商榷3.香草校书4.十六国春秋5.韩诗外传 6 .杜诗详注7.万首唐人绝句 8.诗人玉屑9.经义述闻北大中文2009古文献专业基础试题1、名词解释1.居延汉简2.辨伪学3.征辟4.平水韵5.理校6.藩刻本7.《七略》 8.三体石经9.《经典释文》,2、写时代及作者1.《玉海》2.《国史经籍志》3.《史略》4.《集古录》5.《尚书古文疏证》6.《辍耕录》7.《紫微诗话》 8.《少室山房笔丛》北大中文2009古文献专业试题一、名词解释1.《周髀算经》2.天一阁3.十通4.他校5.《春秋左传旧注疏证》6.义训7.银雀山汉简 8.旋风装9.《史记》三家注 10避讳二、时代及作者1.《带经堂诗话》2.《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3.《五代会典》 4.《辍耕录》5.《玉函山房辑佚书》 6.《史略》7.《楚辞通故》 8.《孟子章句》9.《桓子新论》 10.《玉海》11.《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北大中文2010古文献专业基础试题一、名词解释1.丛书2.金石学3.百衲本4.六艺5.六义6.乙转7.如字 8.《困学纪闻》9.《中经新簿》 10.宫内厅书陵部二、写著作时代及作者1.《读书敏求记》2.《诗本义》3.《风俗通义》4.《孟子章句》5.《逸雅》6.《酉阳杂俎》7.《龙龛手鉴》 8.《学林》9.《毛诗古音考》 10.《义门读书记》北大中文2010古文献专业试题一、名词解释1.科斗文2.皕宋楼3.覆刻本4.阙文5.千顷堂书目6.正始石经7.类书 8.校雠通义9.谶纬 10.汲冢书二、写著作时代及作者1.流沙坠简2.说文答问3.周礼汉读考4.匡谬正俗5.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6.春秋左传诂7.论语义疏 8.小学绀珠9.滹南遗老集 10.楚辞章句北大中文2011古文献专业试题一、名词解释(50分)1.以意逆志2.等韵3.递修本4.辟雍5.彖传6.古逸丛书7.乾嘉学派 8.孔壁书9.宋监本 10.义疏二、写出下列著作的作者及年代1.《古今书录》2.《十七史商榷》3.《五经异义》4.《挥麈录》5.《集古录》6.《三代吉金文存》7.《藏园群书经眼录》 7.《清朝续文献通考》8.《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中国古典文献学 填空题+名词解释

中国古典文献学 填空题+名词解释

填空题✓文献一词最初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典籍,二是指贤才。

✓198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规定“文献”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则界定“文献”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物质载体是文献的躯壳,记录符号是文献的骨骼,知识信息是文献的灵魂,三者相互依托,共同构成了文献。

✓古典文献学最主要包括目录、_版本_与_校勘_三方面内容。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即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的文献。

✓出土文献指从地下发现的古代文献资料_,主要指著于出土文物之上的_文字材料_,一般不包括图画饰物等古代文物。

✓__尚书_、__周易_、__诗经__为我国最早之传世文献。

✓我国文献传抄的历史大致经历了由甲骨时代到_金石_时代、__竹木(简牍)时代、缣帛时代、_纸张(纸质)_时代再到当今电子时代。

✓近现代学者中,被称为“甲骨四大家”的是_罗振玉(展堂)_、_王国维(观堂)_、郭沫若和董作宾。

✓我国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著作是刘鹗的《铁云藏龟》。

✓金石文献包括_金文_文献和_石刻_文献两部分。

✓金石的“金”指_青铜器_;金文则指商周_时期刻于其上的文字。

✓文献学上所谓“三通”是指杜佑的_通典_、郑樵的_通志_和_马端临_的《文献通考》。

✓_总集_指搜集两种以上文献,按一定理念和体例编校并冠以一个总名的著作。

✓古代集部文献的主要类型可分为__总集_和_别集_两大类。

✓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是南朝萧统主编的昭明文选。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隋书·经籍志》和《四库全书总目·别集类叙》都认为别集始于东汉。

✓北宋初年宋太宗命李昉等人编纂有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等大型类书。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类书是曹丕组织人编纂的《皇览》。

✓最早的政书是唐代刘秩的《政典》。

✓单行文献,指单独印行的一个或几个作家的一种作品或著作,又称_单行本。

古典文献学扉页的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学扉页的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学中的“扉页”是指古籍、古书的第一页或前几页,
通常包括书名、作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等信息。

扉页也
可能包括前言、序言、赞美诗等内容。

在古典文献学中,研究者会
对扉页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分析,以了解古书的版本、流传情况、作
者身份、出版年代等重要信息。

扉页也是研究古典文献的重要参考
资料之一,对于了解古代文献的传世情况和版本变异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提供基本的书名、作者等信息外,扉页还可能包含书目、
序言、版本说明、刊刻者等内容。

这些信息对于研究古典文献的版
本学、文献学、出版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古典文献学
中的扉页不仅是古籍的开端,也是研究者探索古代文献信息的重要
起点。

在研究古典文献时,研究者通常会对扉页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以确定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此外,扉页还可以提供古
籍的流传、保存、整理等历史信息,对于了解古代文献的传播和保
存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古典文献学中的扉页是古籍中极具价值的部分,它
提供了古书的基本信息,对于研究古代文献的版本学、文献学、出
版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是研究古典文献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是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主要包括古代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阐释和保护传承等方面。

中国的古代文献可以分为典籍和非典籍两大类,典籍主要指儒家经典,如《诗经》、《易经》、《论语》等;非典籍则包括诸子百家的著作、史书、祭祀文献、医药典籍等等。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既有社会历史、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也有文献学的基础研究和辅助研究。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收集整理工作首先需要对古代书籍进行调查、分类和编目,然后对古代书籍进行泛读和精读,提取其中的相关信息,并通过比较和整理形成基础文献。

同时,还需要对古代文献进行考古学、碑学和典籍补遗等方面的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古代文献的内涵。

古代文献的研究阐释是中国古典文献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研究阐释的方法有多种,包括文字学、语言学、辞章学、经学、古籍学、文献学等等。

研究阐释的目的是还原文献的原貌,探求其所表达的意义,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解读,获得对古代社会、历史和思想等方面的认识。

在研究阐释中,还需要结合当代学问和现代方法,进行综合考量和分析,以期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解释。

保护传承是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另一个重要任务。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文献在传承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破损、损失和衰退等问题。

因此,保护古代文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是中国古典文献学应承担的责任。

保护工作包括古代文献的修复与整理、脱敏和数字化等方面。

通过这些工作,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利用古代文献,使其持续发挥其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一门旨在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学科,其主要任务包括古代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阐释和保护传承。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社会、历史、思想和文化。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阐释,可以还原文献的原貌,揭示其所蕴含的意义。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保护传承,可以使其持续发挥其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作用。

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古典文献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主要涉及对古代文献的整理、研究和解读。

古典文献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了解古代历史、文化以及人类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古典文献学的意义古典文献学的研究范围广泛,涉及古代各个领域的文献,如历史文献、哲学文献、文学作品等。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古典文献学也有助于揭示古代人类的思想和智慧,通过研究古代文献中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内涵,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思考方式,对当代人们的思想和文化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古典文献学是一门融合多种学科知识的学科,其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整理、文献考据、文献研究和文本解读等多个方面。

在文献整理方面,研究者需要收集、整理和编纂古代文献,确保文献的权威性和准确性。

在文献考据方面,研究者需要对文献的来源、版本、流传等进行详细考证,确保文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在文献研究和文本解读方面,研究者需要深入分析文献内容,解读文献中隐藏的历史、文化内涵,并探讨文献与当代社会的联系和启示。

古典文献学的发展与展望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古典文献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未来,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将继续深化和拓展,对于揭示古代文化、传承人类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古典文献学的发展也需要与时俱进,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网络平台等,推动古典文献的数字化、共享和传播,使更多人受益于古代文献研究成果。

总而言之,古典文献学是一门研究古代文献的重要学科,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和人类思想,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启示和借鉴。

试论古典文献学的现代意义

试论古典文献学的现代意义1 古典文献学的定义和含义古典文献学是以古代文献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人文学科。

它主要研究古代文献的真实性、完整性、原始性和文化内涵,以及文献所反映出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2 古典文献学的历史渊源早在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六国之前,学术就已经开始兴起。

公元前300年左右的战国时期,史师学、音乐学、易学、诗经学等学科逐渐形成。

汉代开始,儒学逐渐成为当时社会上的主流思想,文字的繁衍和传承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3 古典文献学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古典文献学在现代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它是研究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思想的一门学科,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有重要意义。

其次,它也是理解当代中国和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途径。

现代中国社会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历史文化的根基和传承。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发展历程。

此外,古典文献学对于改善人类文化交流、加强国际合作也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4 古典文献学对于翻译和翻译教育的启示为了掌握和应用古代文献,人们需要对古代汉语进行研究和学习。

因此,古典文献学对于汉语研究和汉语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时,在翻译和翻译教育方面,古典文献学也有着独特的启示。

古代文献不仅是一段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产物,也是一种文化交流工具,翻译人员必须准确解码文献的信息,将其传递到不同的文化和语言中去,这就依赖于翻译的精湛水平和深厚的文化根基。

5 古典文献学对于现代学科的启示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并不仅是古代文献本身,还包括文献背后的历史情境、文化内涵以及人类语言、思想逻辑等普遍有关的问题。

因此,古典文献学也具有启示其他现代学科的作用。

如翻译学、语言学就可以通过古典文献学的研究方法,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扩展。

6 古典文献学在文化认同和国家形象塑造中的作用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国际社会对于中国文化的研究和了解也逐渐增加。

而古典文献作为中国文化的基石和灵魂,对于确立中国的国际形象和文化认同非常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文献名词解释第二章古典文献的目录1、目录: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P71)2、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一般规律的专门学术,它是目录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P76)3、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略)4、叙录: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P80)5、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创始于《七略》。《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其中辑略是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因此实际上只有“六略”六类。六分法反映了当时学术和图书状况的实际。(P84)6、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7、官修目录:即所谓“朝廷官簿”,一称官修目录,是封建社会由朝廷主持对国家藏书进行校理后所编的国家图书目录。自从西汉末年成、哀之时,刘向、刘歆父子等人编成的《七略》开始,几乎每个朝代都由政府组织人力编修过这类目录,其中清乾隆时修撰的《四库全书总目》,是这类目录书中最突出的代表作。(P90)8、史志目录:即所谓“史家著录”,是指由史家编入史籍的目录。它包括历代“正史”中的或有些正史中原来没有而由后人补修的“艺文志”(或称“经籍志”),有些朝代的“国史经籍志”,某些政书、专史中的目录书等。(P92—97)9、补史志:正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所缺甚多,后来学者尤其是清代学者纷纷补撰与补注,王重民先生在其《普通目录学》中称已“造成了一个小小的目录学的流派”。我们称这些补撰或补注正史的目录为“补史志”,或简称“补志”。(P92)10、私人藏书目录:即非官修的,由私人藏书家或学者私人撰修的目录书。或说起自南朝宋齐时目录学家王俭的《七志》,稍后又有梁阮孝绪的《七录》。私人藏书而又编制藏书目录,大概开始于南朝宋齐之时。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后,书籍易行,私人藏书风气日盛,私人藏书目录也愈来愈多。如唐代有名的三家:吴竞《西斋书目》、蒋或《新集书目》、杜信《东斋集籍》,宋代私家藏书甚富,现存宋代著名私人藏书目录有以下三家: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尤袤《遂初堂书目》。(P93/94/96)11、丛书目录:丛书是一种按一定编辑原则汇聚群书的形式,它的特点是仍然保留所汇各书的书名和原有体例,再冠以一个总的书名(如《四库全书》),一同抄刻或印行。这种形式很便于利用。(P96/97)12、禁毁书目录:古代统治者因为政治或某种其他原因常销毁或禁止发行阅读某些书籍,为这类书籍所编制的目录称为“禁毁书目录”。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称“禁书目录”。(P98)13、七略:《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其中“辑略”是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如《汉书》颜师古注云“辑与集同,谓诸书之总要”,而不是图书分类。所以实际上只有“六略”六类(王充《论衡·对作》曾直接称《七略》为“六略之书”),与当时校书分工的门类相同。(P84)14、别录:西汉末年汉成帝之时,刘向等进行大规模的整理图书与目录编制工作。刘向对所校各书校定新本,编写篇次,撰写一篇撮述全书大意的叙录,然后奏上。当时,他把所校各书的叙录汇集成编,称为《别录》。可知《别录》就是一部汇集诸书叙录的提要目录学著作。(P77)15、郡斋读书志:《郡斋读书志》晁公武著,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编排,全书前有总序,四部各有大序,各类小序在每一类第一种书的提要中。每书写有提要,介绍作者生平,讨论书中要旨;或评论学术渊源,叙述篇章次弟。(P95)16、直斋书录解题: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共56卷,主要是根据他丰富的藏书历时20年而撰成。书中没有总序和大序,只有7类有小序,即语孟类(卷三)、小学类(卷三)、起居注类(卷四)、时令类(卷六)、农家类(卷十)、阴阳家类(卷十二)和音乐类(卷十四)。这些小序着重说明分类增设的原因,或叙述著录内容的分合变化,也反映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意图。17、通志艺文略:是宋元时代著名学者马端临的重要著作。自《经籍》至《物异》等5门为《通典》所未有者,此外19门均为《通典》的原目或子目。书的内容起自上古,终于南宋宁宗嘉定年间。就其体例与内容来看,实为《通典》的扩大与续作,这是本书的第一个特点。本书的取材中唐前以《通典》为基础,并进行适当补充。18、文献通考经籍志:郑樵著,是我国第一部通史性史志目录,其思想的精华和核心是“会通”的观点,与会通思想紧密联系的是他的“类例”原则。《艺文略》在著录内容上和分类体系上的两大突破,极大地丰富了古典目录学宝库,对后世有着积极的影响。19、录鬼簿:元代的戏曲史料性著作,为钟嗣成著,全书为上﹑下两卷,共记述152位杂剧及散曲作家,书中一些零星的记载,揭示了元代杂剧作家的活动和组织情况﹐并且透露了元代戏曲发展的线索﹐如院本的创作﹐杂剧作家的南迁﹐杂剧作家写南戏的情况﹐后期杂剧的音乐采用南北合套的情况等等。20、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清永瑢、纪昀主编。编纂《四书全书》时,将“著录书、“存目书”逐一撰写提要,于乾隆四十六年汇编成此书,二百卷。收录古籍计一万零二百八十九种,是内容丰富、较系统的研究古典文献的重要工具书、解题式书目的代表作。21、书目答问:《书目答问》是张之洞撰写的一本举要性目承书。是作者因诸生不知“应读何书”及“书以何本为善”而为其开列的学习经史词章考据诸学指示门径的导读目录。书后附有《别录》及《清代著述诸家姓名略》。22、目录学发微:余嘉锡所作,其认为目录学的根本意义在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在此思想指导下,本书对目录学的发展源流各种体制的利弊得失、历代书目的类例沿革都作了详尽的探讨,被杨树达先生誉为“透辟精审”之作。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版本1.版本:从严格意义上说,是刻板(也称雕版)印书出现后为区别刻本和写本而使用的名称。因最初的印刷是以木板为原料雕刻而成,故“版本”又称“板本”。广义的“版本”又可以指一切形式的书本。另我们似可对“版本”的定义作出如下表述:由特定工艺制作的、具有特定形式和内容的图书物质形态。(中国古籍版本学)2.寫本:又称手写本,是成书时以手写形式流传的本子,是印刷术发明以前书籍的主要版本形式,唐以前的纸书都是手写本。3.刻本:在木上刻字刷印而成的图书。4.手稿本:作者亲笔所写,多增删修改,一般有署名和序跋,最能体现作品原貌,可据以深入了解作者的创作过程。5.稿本:非作者亲笔所写,但经过作者的校改,一般有作者印鉴。这种稿本又称为清稿本,也能体现作品原貌。6.抄本:又叫传抄本,是根据底本传录而制成的副本。(中国古籍版本学)未经作者过目,更无作者笔迹。有的可能是从稿本过录,价值仅次于稿本。有的仅为转抄,其价值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有些难见的珍本便依赖抄本得以保存。根据时代可以分为唐抄本、宋抄本、明抄本、清抄本等。时代难以确定的古代抄本统称为旧抄本。7.善本:珍贵难得的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的特殊价值。不仅原本或接近原来的版本可称善本,大凡经过名家精校过后的版本都可视为善本。8.孤本:举世无双的本子。如宋刻三十卷本臣注《文选》、宋刻《昌黎先生集考异》等都是孤本。(中国古籍版本学)9.活字本:用活字排印的书本。根据制造活字原料的不同,可以分为泥活字本、磁活字本、木活字本、铜活字本、锡活字本、铅活字本。10.影印本:采用照相制版等工艺使原书或原稿得以再现的复制本。影印本具有能够保持作品原貌、出版周期短、制作成本低、价格相对便宜的优点,它的版本价值主要依赖所影印的原本的价值。根据印版材料和工艺技术的不同,影印本可以分为石印本、胶印本、珂罗版印本等。11.卷軸裝:又叫卷子装。(中国古籍版本学)把抄了书的纸粘连起来,形成长卷,在其尾端装上一根用木或竹做成的轴,收藏时用轴由尾端向前卷成一束,成为一卷。因此,卷轴装的纸本又称为卷子。卷轴装虽然有容量大的特点,但卷面过长,翻阅极不方便。12.旋風裝:又称“龙鳞装”。是将裁成一定大小的纸两面书写,或将两页纸裱成一页两面书写,然后将写好的书页的一端依次粘贴在一张卷纸上,装上卷轴,就成为一本旋风装的书籍。旋风装不仅缩短了卷子的长度,而且增大了卷子的容量,且便于翻检。但是旋风装的散叶在卷曲后可能很难平复展开,反而增加了阅读的困难,因而这种形式后来也没有被普遍采用。13.梵夾裝:本指古印度用梵文将经文书写在贝多树叶上的装帧,而后依次将贝叶经顺好,每页穿一圆孔,用两块长条形竹板或木板上下相夹,然后用绳穿过圆孔,在再逐页穿过每页圆孔,最后穿过另一板圆孔。绳头打起比圆孔大的疙瘩,以防脱出。这种装帧方式是两板相夹,又是梵文书写,故称梵夹装。14.經折裝:一名折子装。是唐代后期产生的一种新的装订形式。其制作方法是将写好的长条折子,按照特定的行数,就像折扇那样均匀地折叠成长方形折子,再在前后分别加上两块硬纸片,保护封面和封底。(中国古籍版本学)15.蝴蝶裝:由经折装演变而来。是以版心中线为准,版面向里对折,然后再一叶一叶重叠在一起,在折线处对齐,用浆糊粘再一起,另外三边切齐,再用硬纸连背裹住作封面。打开书,可以看到一整页,以版心为中轴,两边各半页,颇似展翅蝴蝶,故称蝴蝶装。16.包背裝:是对蝴蝶装的一种改进。把印好的书页在版心中线处背面对折,让版心向外,单口向内,然后将单口粘连到裹背上,外面加上护叶和封面,这样就产生了包背装。这种形式的包背装也有其缺点:一是单口与包背纸的粘连比较费事,且粘连不牢则容易脱离散乱;二是为了粘连牢固使用过多的浆糊则容易造成生虫生霉,不利于书籍的保存。17.線裝:是对包背装的一种改进。其基本方法和包背装一样,所不同的是,包背装用整纸裹背,而线装只在前后各加一张护页,连同正文用线装订在一起,不包书背。18.版面界欄:版面四周的边线,上方的叫“上栏”,下方的叫“下栏”,两边的叫“边栏”或“左右栏”,它们确定了版面的大小。19.行款:即行文的款式,包括行格和字数,通常以半页计算。20.版心:也叫中缝、书口、版口,指每页正中较窄的一格,格内常常刻有书名、卷次、页码、字数和刻工姓名。(中国古籍版本学)21.魚尾:版心全长四分之一处的鱼尾形标志。以鱼尾数量区分,有单鱼尾、双鱼尾、三鱼尾等;以鱼尾的方向区分,有对鱼尾和顺鱼尾。以鱼尾的虚实图案区分,有白鱼尾、黑鱼尾、线鱼尾、花鱼尾等。(中国古籍版本学)22.牌記:又名碑牌、木记、墨围,俗称书牌子,是刻书的一种版本记录,相当于今天的版权页。牌记一般为长方形,也有作钟形、鼎形、琴形等其他形状。通常为一行或两行字,用以说明刻书的时间、地点或刻书人、刻书铺号等。23.書衣:也叫书皮,指包在全书最外层的一张纸,这张纸较厚,有保护全书的作用。明末毛晋汲古阁的书衣多用宋笺藏经纸或宣德纸,清初钱曾述古堂的书衣多用自造五色笺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