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孤独感、孤独症研究综述
关于自闭症患者言语发展的文献综述

关于自闭症患者言语发展的文献综述摘要:本文主要从自闭症的涵义概述、语言发展障碍及其成因、相关的言语发展理论三个方面,对国内外专家对自闭症语言发展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情况进行一个系统的总结。
关键词:自闭症患者语言发展障碍研究成果整合归纳1、引言1943年堪纳首次提出“自闭症”这一名称,至今自闭症仍然是一种病因不明、无治愈方法的广泛性发展障碍。
自闭症的两大典型缺陷是语言和人际交往障碍,本文主要研究的是语言发展障碍这一方面。
自闭症对儿童的语言和智力等方面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因此引起了多方专家的重视。
本文主要阐述了国内外专家的一些研究成果,并将其进行整合归纳。
2、研究成果自闭症的涵义概述基本定义自闭症又称孤独症,一般出现在3岁前,显著干扰言语和非言语交流,以及社会交往的一种发展性障碍,对学习成就产生负面影响。
经常伴随出现的其他特点有重复行为和刻板活动,抗拒环境的变化或日常琐事的改变,以及对感觉经验的异常反应。
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给自闭症的明确定义为:自闭症症状通常皆在出生至30个月内出现,是一种症候群。
自闭症儿童对视、听觉刺激有异常反应,语言发展迟缓或语言正常但有鹦鹉式语言、代名词反转、文法结构混乱现象,在抽象语言使用和语言理解上存在困难。
人际关系的障碍在5岁以前最为严重。
智能分布范围相当广,由极低至正常或正常以上。
“自闭症”这一词最早由瑞士精神病医生Eagen Blener在1911年提出。
自闭症不是指正常的儿童闭门不出或退缩在某种“壳”的状态中,而是在社会性、沟通和想象方面表现出严重障碍,因此借用了精神病学中“自闭”一词来命名。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精神病中的“自闭”指患者自己主动从外部世界中退回丰富的内心想象中,但我们这里所说的自闭症患者并不是主动“退缩”,而是因为缺乏形象力,无法“进入”外部世界,所以自闭症与精神分裂症中的“自闭”症状是有本质区别的。
其他定义最早对自闭症进行了临床研究的是美国精神学家堪纳,他于1943年的学术论文《情感交流的自闭性障碍》中发表临床研究的成果。
谈大学生的孤独感以及与焦虑相关的研究

谈大学生的孤独感以及与焦虑相关的研究摘要:本研究目的在于考察大学生的孤独心理及其影响因素,并进一步了解孤独感与焦虑的关系。
用孤独量表(UCLA)对福建师范大学大学生的孤独情况进行调查,并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了孤独与焦虑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孤独心理,大学生的孤独心理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孤独心理在来自地区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孤独心理与焦虑水平成显著相关。
关键词:孤独感;大学生;焦虑1关于孤独感的研究综述1.1 孤独的概念孤独(loneliness)的概念界定为:当个人感觉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的交往水平产生差距时,而引起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常伴有寂寞、孤立、无助、郁闷等不良情绪反应和难耐的精神空落感。
孤独的人往往社交不足或存在人际关系缺陷,并为此而深感痛苦,强调的是一种主观体验。
国外已把孤独作为评定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广泛运用于精神病学、心理咨询和治疗及群体心理卫生的调查与研究。
近些年来孤独心理的研究在西方发展较快,许多心理学家和临床工作者对孤独概念、测量与评定、影响因素及干预和治疗等方面做了深入系统的探讨,提出许多有价值的理论观念和社会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2研究设计2.1 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福建师范大学生250 人进行施测,有效问卷229 人,问卷有效率为91.6%。
2.2 研究工具2.2.1UCLA 孤独量表第三版本研究采用刘平引进的UCLA 孤独量表第三版。
孤独量表是单维的情感测量量表,共20 个条目,4 级评分,高分表示孤独程度高。
该量表已经考察后的各项指标显示,它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如a 系数为0.8419,重测相关为0.6239,同质性信度在0.90 左右,区分效度和聚敛效度较好等。
2.2.2 症状自评量表(SCL-90)本研究采用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包含90 个项目,评定近一周来的情况,分5 级计分:没有为1 分,很轻为2 分,中等为3 分,偏重为4分,严重为5 分。
关于孤独症人群特征的研究综述

关于孤独症人群特征的研究综述作者:薛皓琳来源:《东方教育》2017年第16期摘要:该综述明确阐述了孤独谱系障碍(ASD)这一概念,对于理解和诊断孤独症人群提供了帮助。
通过文献检索、文献整合归纳的方式对孤独症人群的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如交流沟通困难、难以理解身体动作和表情、对声音和感觉敏感或迟钝等。
并阐述了针对各个特征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而做了进一步的总结。
综述最后主要提出了研究向应用过渡的发展性观点,以求在未来研究中弥补该领域的一些不足之处。
关键词:孤独谱系障碍;录像自我示范性疗法;默认模式网络1前言1.1 孤独谱系障碍概念发展障碍包括自闭症、阿斯伯格综合征、其他的广泛性发育障碍、学习障碍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其他的相似的脑功能障碍,这个症状通常被发现于低年龄的人群中。
通常这些发展性障碍存在著各种各样的行为特征,这些行为特征多多少少给发展障碍患者带来了生活上的困难。
国外研究对此做过许多探讨,例如如何解决这些行为特征带来的生活困难,甚至寻求可以进一步减少这些带来问题的行为特征的方法;还有一些研究追本溯源,致力于对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索[1]。
孤独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是根据存在交流和社会性障碍、出现局限和反复性的刻板性动作,以及拥有特殊兴趣特征的人群而定义的发展障碍[2]。
即ASD人群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存在质的障碍和交流的困难,属于发展性障碍的一种。
根据现行的国际疾病分类ICD-10和美国精神医学会的精神病诊断基准DSM-IV-TR,自闭症的诊断名为广泛性发育障碍,其中分为伴随智力的发展,言语发展障碍的自闭症和高功能的阿斯伯格综合征等。
2013年根据DSM-V的发表:从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PDD)更名为孤独谱系障碍(ASD)[3]。
国内学者郭兰婷等主编的儿童少年精神病学对儿童孤独症定义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儿童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类型,以男性多见,起病于婴儿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
关于留守儿童孤独感的文献综述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文献综述摘要:近年来,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从心理学角度展开的很多,针对留儿童孤独感方面的研究却相对较少,亟待加强。
本文从孤独感的概念出发,对留守儿童孤独感的概念、成因、具体体现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 并提出了相应的干预措施, 以期为日后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研究提供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文献综述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大规模转移, 留守儿童随之出现。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 儿童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1]。
“留守儿童”课题组组长叶敬忠谈到, 调查“留守儿童”的最大体会就是能感觉到他们心里的孤独感。
但现有的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孤独感研究却相对较少。
笔者在中国知网和维普网上对研究留守儿童孤独感的期刊论文进行检索查询,加以整合梳理,希望能对解决留守儿童孤独感问题提供参照。
一、留守儿童以及孤独感的概念界定留守儿童一般是指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 儿童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但是学者们关于留守儿童年龄的范围还没有达成共识,其中分别认为留守儿童是16周岁以下的儿童、6 ~14 岁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儿童、6~16岁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和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
这不利于留守儿童相关研究的开展以及规范性和严谨性[ 2]。
社会心理学认为, 孤独感指当社会关系欠缺某种重要特征时所体验到的主观不适。
根据个体所欠缺的特定社会内容, Robert Weiss(1973)区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孤独感: 情感孤独和社会孤独[ 3]。
孤独感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负性情绪体验,孤独感体验强的人不愿意主动与人交往,很难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孤独状态下,寂寞、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使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降低,甚至产生心理疾病、人格障碍和心身疾病[4]。
孤独症儿童神经心理研究综述

孤独症⼉童神经⼼理研究综述2019-10-22摘要本⽂以社会交往障碍、⾔语沟通障碍和刻板⾏为障碍三类典型特征为例,探讨孤独症发⽣的⽣理机制和神经基础。
前额叶、杏仁核、颞叶、梭状回、眶额⽪层等脑区和镜像神经元结构多被认为与孤独症社会交往障碍的发⽣有关;胼胝体等脑区体积、Broea区等脑区活动、MMN、P1、N1、P3、N4等脑电活动或能预测孤独症患者出现⾔语障碍;神经基底节、尾状核、扣带回等脑区活动在出现刻板⾏为⽅⾯可能发⽣作⽤。
孤独症⼉童某些脑区的发展滞後将致其他脑区活动增强,即存在补偿机制。
此外,提出进⾏真实情境研究、发展研究范式、拓展研究范围及注重补偿机制研究,将可能成为孤独症神经基础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孤独症神经基础补偿机制分类号 B846引⾔孤独症是⼀种神经发育障碍,其典型特征为社会交往与交流障碍、⾔语沟通障碍和兴趣范围狭窄与刻板⾏为。
围绕孤独症三⼤核⼼症状的发病机制,研究者以各种⽅法和⼿段对其⽣理机制和脑基础进⾏了深⼊的研究,获得了⼀定的研究成果。
1.孤独症⼉童社会交往障碍的神经⼼理机制综合以往研究,由于孤独症的社会交往障碍常被归结于孤独症⼉童在⼼理理论、情绪理解、情绪表达、情绪调节等⽅⾯存在困难,因此前额叶、杏仁核、颞叶、梭状回、眶额⽪层等脑区多被认为与孤独症⼉童社会交往障碍的发⽣有关。
此外,镜像神经元在孤独症⼉童社会交往中发挥的作⽤也逐渐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
1.1⼼理理论缺损有研究者认为,孤独症⼉童的社会交往障碍可能由⼼理理论缺损引起,表现为理解他⼈和⾃⾝⼼理状态时存在困难。
其⼼理理论发展缓慢,在临近青春期时才能理解他⼈的⼼理状态。
有研究者认为,额叶⽪质和杏仁核的发育缺陷会引起⼼理理论障碍,从⽽导致孤独症⼉童出现社会交往障碍。
例如,在理解他⼈⼼理状态的任务中,孤独症⼉童的左侧内额⽪层的活动程度显著低于同龄普通⼉童。
⾼功能孤独症⼉童在完成⼼理理论任务时,其杏仁核的激活程度显著低于同龄普通⼉童。
有关孤独的外国文献

有关孤独的外国文献近来,一款“养蛙”的手机游戏不仅风靡其开发国日本,也在中国网络青年中成为时尚,许多年轻人觉得这是在快节奏的现实生活中,省时省力地消除孤独感的神器。
其实,孤独不仅是一个人类的情感问题,因为孤独感不仅会让人产生负面情绪,还可能影响身体健康,甚至对整个社会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最新的流行病学和遗传学等领域的大量研究证据显示,孤独与各种心理、生理疾病(从抑郁和认知能力下降到心血管问题)之间存在联系。
如何治愈孤独?最新的研究告诉你:“养蛙”治不了孤独,只有积极参与社会交往才能有效对抗孤独。
1.孤独感在蔓延吗卡丽·阿伦巴希尔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农村长大,对她来说,成长的经历实在有些孤独和痛苦。
在高中时,她害怕接近女生。
成年后,虽然有爱她的丈夫和朋友们,但作为一名38岁的行政助理兼作家,阿伦巴希尔依然得和孤独感对抗。
阿伦巴希尔的孤独,看似生活和文学作品中的平常之物,但已经引起众多科学疑问。
从心理学到流行病学,从演化生物学到遗传学,研究人员已经研究了不同类型孤独的性质、生物机制以及对身心的影响。
从抑郁和认知能力下降,到心脏问题和中风,越来越多的证据将孤独与心理、生理疾病联系在了一起。
2015年,由杨百翰大学心理学家朱莉安娜·霍尔特-伦斯塔德与同事推动的一项研究发现,相比肥胖,孤独和早逝的关系更加紧密。
2017年,该团队做了进一步的大型研究,发现罪魁祸首是缺乏与社会的联系,而这不仅是因为孤独,也是由社交隔离和不良的人际关系引起的。
我们到底有多孤独?霍尔特-伦斯塔德等学者认为,引发孤独的社交隔离现象正在蔓延:单身率上升、结婚率下降、儿童数量减少、志愿服务减少。
2006年,美国杜克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从1985年到2004年,认为自己没有知己的人数(在美国)增长了3倍。
但其他统计数据却展现了一幅不同的景象。
英国杜伦大学的社会学家杨可明在分析了2006年到2014年欧洲人群的数据后指出,成年人中有主观孤独感的人数非常“稳定”,占15%到20%。
孤独感从何而来研究报告

孤独感从何而来研究报告
孤独感是一种在个体与社交环境中缺乏联系或关系不满足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它可以从多个角度产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交孤立:社交孤立是最常见的孤独感来源之一,指个体缺乏社交关系或社交网络的支持和联系。
社交孤立可能是由于缺乏亲密关系、失去重要的人际关系、迁居或环境变化、被排斥或歧视等因素引起的。
2. 内在问题:一些个体由于内在的心理问题或人格特征而感受到孤独感。
例如,有些人可能由于社交焦虑、社交恐惧症、自卑感或抑郁症而感到与他人隔离和不被理解。
3. 技术和社交媒体:虽然技术和社交媒体带来了网络社交的便利,但它们也可能导致孤独感。
过度依赖虚拟社交网络而忽视真正的面对面交流,或者在社交媒体上觉得被排斥或孤立,都可能引发孤独感。
4.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也可以影响个体的孤独感。
例如,个体在传统社会中可能因为不符合社会期望或社交角色而感到孤独。
同时,现代化和个人主义的兴起也可能导致社会关系的疏远和孤独感的增加。
5. 生活事件:某些生活事件可能导致个体感到孤独。
例如,失去亲人或伴侣、离婚、搬迁、退休、工作变动等都可能打破个体的现有社交网络和关系,引发孤独感。
研究表明,孤独感与身心健康密切相关,长期的孤独感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睡眠障碍等问题。
因此,了解孤独感的来源和影响是重要的,从而有效地应对和帮助那些感到孤独的人。
孤独感研究报告

孤独感研究报告引言: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孤独。
孤独感是指个体在情感、心理和社会层面上感到与他人的分离和孤立的情绪体验。
本篇研究报告将探讨孤独感的原因、影响以及可能的对策。
一、孤独感的原因1. 日常生活快节奏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快节奏,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因此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与他人建立深入的社交关系。
这会导致个体感到与他人疏远,从而产生孤独感。
2. 人际关系衰退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手机和社交媒体来进行交流。
虽然这种方式可以快速连接他人,但却无法满足人类对真实面对面交流的渴望,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使人们更容易感到孤独。
3. 家庭结构变迁家庭结构的变迁也是导致孤独感增加的原因之一。
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单身,离异率也在不断上升。
这些家庭变迁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减少,增加了个体感到孤独的可能性。
二、孤独感的影响1. 心理健康问题孤独感与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
长期的孤独感会导致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的出现,严重的甚至可能引发精神疾病。
研究表明,孤独感与自杀率呈正相关。
2. 身体健康问题孤独感还与身体健康问题存在关系。
长期的孤独感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提高患心脏病、中风、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
研究还发现,孤独感与大脑的炎症反应有关,进一步影响身体健康。
3. 社会问题孤独感也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问题。
个体感到孤独往往缺乏社会支持,无法参与社会活动,影响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进而导致社会隔阂的产生。
三、缓解孤独感的对策1. 增加社交机会个体可以主动参与社交活动,积极与朋友、家人建立联系,加入兴趣小组或社区组织,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增加社交机会,减少孤独感。
2. 提高社交技能社交技能是缓解孤独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个体可以通过学习社交技巧,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起联系,降低孤独感。
3. 规律的生活品质规律的生活品质有助于缓解孤独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独感是30年来中西方心理学家广泛关注的研究领域。 “孤独”这个词汇来自医学领域, 最初用来表示人际交往沟通以及情感表述方面的功能障碍。 “孤独感”是人类普遍的情绪体 验,己成为现代人的通病(黄洁华,20RR。总的说来,孤独是由社会关系方面问题所引发的 一种消极情感体验(Uruk&Demir20RR)。对孤独感的体验有些是情境性的,其作用时间比较短。 然而,某些人在很多场合下都频繁地体验到孤独感, 以至于孤独就发展成为他们的某种长期 的人格特征(Neto&Barros,20RR;Nilssonetal,20RR)。虽然孤独感是一种令人较不愉快的情绪体 验,但它也起到一定的信号作用,它表明个体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在某些较为重要的方面存在 某种缺陷。 如周宗奎、范翠英(20RR)发现,在同伴交往中产生的孤独感,是儿童在同伴群体中感到 不安的重要指标。儿童长期处于状态会导致适应不良。 JeromeKaga n(20RR认为,孤独感会 导致高血压、学业失败等问题。 Belmer(20RR)的研究也发现长期处于孤独中的学生在学术研 究和学业考试上都无法取得成功。
Weiss(1973)发表了论文《孤独,一种情绪及社会性孤立体验》 ,从此开创了有关孤独感
领域的研究。在此文的启发下, PePlan等开始对成人孤独感进行了研究。而从 20世纪80 年代开始,受成人孤独感研究的推动,对儿童孤独感的研究也开始逐渐开展起来了。当前, 在心理学界,有关于孤独感的研究大部分是关于孤独感的研究取向、 定义、结构、测量指标、 预测指标的测量、孤独感的时间性问题和影响因素的分析等方面。 孤独感的定义 在20世纪40年代,Leokamer就对孤独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孤独感的概念 :孤独是一种 情绪性问题,是个体的主观情绪性体验,是社会人际交往和沟通模式的质的异常, 是个体在 各种场合中的社交技能、认知或交流能力等均发生广泛性迟缓的现象。 (好像是儿童孤独感) 随后,研究者把孤独概念引入心理学领域,并对其概念、 结构进行了广泛探讨。Weiss(1973) 认为孤独是源于个体渴望社会人际交往却感到与同伴群体疏离或感到被同伴拒绝, 由此而产 生一种长期弥漫性的令人苦恼的心理状态。 Sermat(1978)则认为孤独是由于个体想要有的朋友数量与现实有的朋友数量差距或社交 关系网络缺乏所致(朋友改掉)。Perlman和PePlau(1981)则指出孤独感指的是个体由于社交 关系网络不足导致的消极情绪体验,这种社交关系网络不足包括数量不足和质量低下。 PePlau, Russell和Heim(1979)认为,当个体的社交关系网络现实远远低于个体对其的期望时 就会产生孤独感。CassidR和Ber1in(1999)认为儿童孤独感是一种负性情绪体验, 是儿童感觉 自己在需要别人时却不可得到时产生的悲伤沮丧和不愉快体验 (CassidR&Berli n,1999)。 长期以来,国内研究者对孤独感定义的描述大多是对国外学者观点的直接或者间接引用, 或者是定性的描述。朱智贤认为孤独感是人在某种陌生、 封闭或特殊的环境中所产生的一种 孤单和不愉快的情感。而李传银 (1999)、邓丽芳(20RR)等则认为:孤独是当个体感到人际关系 实在不让人满意时,由于对社交的期待与实际交往水平差距不小时从而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 黄希庭(20RR脂出孤独是一种负向的情绪体验, 是个体期望具有满意的人际交往和亲密关系 却又无法满足,从而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 近十年来,国内研究者开始对孤独感开展本土化的实证研究, 并由此导致对孤独感的定 义做出了一些新的探讨。李艺敏(20RR认为孤独感是个体觉知到的渴望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 与这种需要的真正满足程度之间存在不一致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其并不总是消极的。吴立 奇(20RR)认为,孤独感是当个体实际的社会关系网络比预期的更小或更不满意时所产生的一 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虽然人们对孤独感的理解有比较大的差异, 但综合上述定义,仍然可以发现孤独感所共 有的三个方面重要特征:(1)孤独感源于人际关系不令人满意或人际关系缺陷 ;(2)孤独感是一 种主观情绪性体验,并非客观的社交孤立状态 ;(3)孤独感体验是使人痛苦的(Plau&Perlmen, 1982)。
孤独感研究的理论取向 从社交需要理论角度看,孤独感是个体对社交需要未得到满足的反应。 Sulnvan (1953) 认为孤独感是人的某种亲密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不愉快体验。 Weiss(1973)认为孤独感是因 为较为明确的人际关系不足而造成的结果。 BeverleRTerrellDeutsch(1999)认为,人有与人持 续交往及被人关爱的需求, 若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人就会体验到孤独感。由上述观点可见, 社交需要理论比较关注孤独感的情感层面。 Weiss(1973)认为孤独感包括社交性孤独感和情绪性孤独感。 社交需要理论认为孤独感可
以以社会性和情绪性两种形式的进行区分, 然而这两者并非是完全独立的。 研究发现,在社 会性和情绪性孤独感之间有着高度共同的变异。 从认知加工理论角度看,孤独感是由于个体期望的人际关系与当前的人际关系状态之间 有差距并由此感到不满意而产生的不愉快感觉。 因此,孤独感的认知加工观点也被称为 “差 距观”。当研究孤独感时,认知加工理论一般站在当事人角度,重点分析孤独个体如何觉知 和评价其社交生活。 从这个意义上看,因为人们以不同的标准评判自己的社交状况, 并且认 知加工理论强调的是孤独感的认知成分, 而不是孤独感的情感成分。因此,在认知加工视角 的孤独感研究中比较关注个体对社交关系的知觉和评价方面。 PePla u&Perima n(1982)认为, 当个体知觉到两种因素一渴望的社交关系模式和实际的社交关系模式一之间存在差异时, 个 体就会体验到孤独。Altman(1975)也推断,孤独感可能产生于对实际的和渴望的社交关系质 量、数量的比较。因此,认知加工理论认为,当人的社会关系网络比其期望的更不满意时, 就会产生孤独感(Peplau&Perlman, 1984)。相比较于生活需要理论的研究,认知加工理论更 关注能预测孤独感的认知
加工过程及对独处和社交拒绝解释的归因而非需要的满足。 行为理论认为,社会强化不足容易导致孤独感 :而孤独感常被认为是对较为重要的社交 强化不足的反应。从行为角度看,孤独感可以定义为某种负性的, 令人不愉快的情绪, 常当 做归因的函数被个体用来解释令人不愉快的社交关系和挫折( Marooen和Goossens总结了关于成人孤独感的理论研究取向之间的一些共同点。第一,孤 独感是在个体间的社会交往中产生的。人类需要理论与认知加工理论的研究均支持此观点。 (2) 孤独感是一种使人痛苦的消极体验。三种研究均主张孤独感是一种令人痛苦的主观体验。 (3) 孤独感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孤独感作为一种主观体验,对其研究的一般方法是自我报告 法。(4)孤独感与独处及独居均有差异。 孤独感是指个体对其社交关系网络不足的主观知觉, 不同于独处,因为独处所指的是真实的状态。而独居指的是主观有意选择的独处。 孤独感的分类 情绪孤独感与社会孤独感个体所体验到的孤独感是一致还是有差异, 是一维的还是多维 的,对此,学术界迄今为止尚无共识。 Russell,peplau和Cutrona(1980)认为孤独感是一种单 维度的情绪反应,系由个体对社交的渴望和期望值与实际水平差距过大引起的,他们认为, 孤独的核心感觉在性质上是一致的,感到孤独的人均以相同的方式理解和体验孤独。然而 Weiss则认为孤独感应该包含情绪孤独感和社交孤独感。情绪孤独感指的是个体由于其依恋 需要无法得到满足而引起的孤独感;社交孤独感则是指个体因为其社会整合的需求无法得到 满足或由于缺少社会感而引起的孤独感。调查表明, Weiss的二元观点影响最大。Vineenzi 和GraboskR(1987)又提出孤独感的类型是多维度的, 包括四个方面:情绪孤立、社交孤立、情 绪孤独感和社交孤独感。(职场孤独感基本是二元的,学会对应起来) 状态孤独感与特质孤独感 从孤独感与时间的关系角度可以将孤独感分为状态孤独感和特质孤独。 Roung和Beck 把孤独分为情境性孤独、暂时性孤独和长期性孤独。情境性孤独指的是对个体而言较为重要 的人际关系破裂、瓦解或改变时,个体所体验到的孤独 ;暂时性孤独是指多数人都能体验到 的偶然出现的孤独;长期性孤独是指较长时期内个体总是感到缺少使其满意的人际关系或者 因长期与人社交不足及存在社交技能缺陷而产生的孤独。 Gerso n&Perima n(1979)依据孤独感 在时间方面的特征将孤独感分为暂时和境遇性孤独感和慢性的素质孤独感。 实际上,前者就 是Roung等人所说的暂时性和情境性孤独,统称为状态孤独感 ;后者称之为特质孤独感。由— 此可见,状态孤独感是对环境变化的暂时反应, 但是如果个体长期无法适应这些环境变化就 可能转化为长期性孤独;而长期性孤独的人则很难与他人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会 为此感到极为痛苦。(职场孤独感应该是状态孤独感) 朱智贤认为可以将孤独感分为主动孤独感和被动孤独感, 主动孤独感是出于符合特定文 化要求而刻意追求的心理隔离状态,通常与宗教阪依结合在一起 ;被动孤独感却是由于个体 被迫与他人隔离,由于社会因素等原因无法满足个体强烈的社交需要所致。 Sealiseetal(1984)将孤独感概括为以下四种情绪的组合 :(1) “不安”感,如紧张不安的情绪 体验;(2)被“遗弃”感,如抑郁、沮丧等情绪 ;(3) “损耗”感,如空虚、无聊等 ;(4) “孤立” 感,
Roung,1982)。1990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