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地震概论》重点知识点
地震概论课程总结ppt

From Model Crust2.0 (Laske, Masters and Reif)
Results
Tilmann, 2019
Kind, 2019
Epicenters of the teleseismic events
The models of India-Eurasian collision(Willet, 2019)
考试总结
考什么?
讨论分组
没有组的同学有下 列各组供选,请选择 一组!最后,没有组 的同学将强制成组!
组别
题目
时间
地点
1
地震预报的 13日(周三) 北京大学
可能性及其 晚9:00— 图书馆205 社会效应 10:00
2
地震震级的 14日(周三) 北京大学
确定
晚9:00— 图书馆205 10:00
Seismograph Installment
Source Parameters
Explosive Charge: Well Depth: Well Spacing:
400~2000kg 30~35m 15~ 20m
Model parameterization
• Grid interval: 1° in horizontal, 20-30 km in depth
Outlines
Introduction Data and Methods Results Conclusions
Geologic setting map of Tibetan Plateau
The models of India-Eurasian collision(Willet, 2019)
984 local and regional events , 19152 arrivals;
地震概论整理

Chapter 1.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1.序言:1.1填空题:二十世纪全球有200w人死于地震,二十一世纪全球预估1500w人死于地震,每年约有500w次,20世纪以来我国发生了800多次6级以上的地震,平均每年史次;历史记载全球死亡超过20万人的地震有旻次,其中中国就有生次1.2思考题:地震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自然现象吗?答:地震有两面性,虽然是一种自然灾害,但人们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来自地震给我们带来的信息。
地球具有不可入性,到目前为止,地震光是唯一能够穿透地球内部的波动,地震相当于一盏照亮地球内部结构的明灯。
2.什么是地震学?1.1填空题:地震概论是一门物理类课程而不是地质类课程3.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主要的研究方面:1.1填空题:地震学的研究比较广泛,主要有宏观地震学、地震波的传播理论、测震学三个大方面,后两者共称为微观地震学。
4.地震学的基本名词和概念:1.1填空题:1)某一个地震的震中距是1500公里,那么这个地震属于远震(按震中距分:地方震-100公里-近震-1000公里-远震)2)一个地震震源深度为400公里,那么这个地震称为幽地震(按深度划分:浅源-60公里-中源-300公里-深源)5.古代人类对地震的认识:1.1填空题:1)在古代,日本人认为地震是由缝鱼引起的(中国:占代鳌鱼翻身、日本:绘鱼尾巴甩、占希腊:气动说)2)古代地震史料最丰富的国家是史国3)中国古代建筑抗震智慧的精髓是以柔克刚1.2思考题:讨论题:在古代,为什么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对地震成因的看法不同?(环境不同)答:在科学不发达的过去,人们对地震的成因,往往用神话来解释。
“酷”与“年”都是为了震灾而产生。
6.地震学发展简史:1.1填空题:1)地震学一门独立的学科登上现代科学的舞台的标志是地震仪出现并且广泛使用2)1966年3月,河北邢台发生了灾害性的大地震,损失巨大,为了统一地震工作的部署和加强领导,1971年成立了国家地震局(现改名为中国地震局)3)地震学是一门相对年轻的科学,其定量研究只有100年左右的时Chapter 1.章测试1.全球每年约发生大小不等的地震500w次2.二十一世纪全球预估1500w人死于地震3.历史记载全球死亡超过20万人的地震有旻次,其中中国就有生次4.某一个地震的震中距是600公里,那么这个地震属于近震(按震中距分:地方震・100公里■近震・1000公里■远震)5.一个地震震源深度为15公里,那么这个地震称为壁地震(按深度划分:浅源-60公里-中源・300公里-深源)6.在古希腊,人们认为地震是山气引起的(中国:古代鳌鱼翻身、日本:酷鱼尾巴甩、古希腊:气动说)7.古代地震史料最丰富的国家是史国8.中国古代建筑抗震智慧的精髓是以莱克刚9.地震学是一门相对年轻的科学,其定量研究只有100年左右的时间10.1966年3月,河北邢台发生了灾害性的大地震,损失巨大,为了统一地震工作的部署和加强领导,1971年成立了国家地震局(现改名为中国地震局)1.波的性质简述:1.1填空题:1)频率为3000Hz的声波,以1560m/s的传播速度沿一波线传播, 经过波线上的A点后,再经13cm而传至B点。
地震概论第一章1

四、古代中国的地震工程
• 在抵御地震灾害的实践中,中国人积累了许 多极为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表现在工程选 址、地基、结构以及材料等许多方面,在应 急避震、易损性,以及震后重建等方面也有 不少详细的记载,这些经验直到今天仍然具 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历强震而不倒的古建筑:山西洪洞县广胜寺 飞虹塔、应县木塔、赵州桥、天津蓟县独乐 寺观音阁等等
作者:赵克常
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 预防与减轻自然灾害 (地震、海啸等) • 资源、能源探测
(水资源、矿藏资源、石油天然气等) • 考古 • 工程建设 • 国防安全 • 反恐
作者:赵克常
库尔斯克号沉没事件的调查
作者:赵克常
地下核爆破的侦测与监测
作者:赵克常
第二节 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主要的研究方面
作者:赵克常
地球科学
大地测量学
地球物理学
地理学
空间物理学
气象学
固体地球物理学
海洋学
地震学
学科划分简明图
火山学
地磁学
地电学
地壳构造物理学
重力测量学
地热学
作者:赵克常
地球宇宙学 地质年代学
地质学 水文学
Sections of AGU
(America Geophysical Union)
• Atmospheric Sciences • Biogeosciences • Geodesy • Geomagnetism and Paleomagnetism • Hydrology • Ocean Sciences • Planetary Sciences • Seismology • Space Physics and Aeronomy • Tectonophysics • Volcanology, Geochemistry, and Petrology
北京大学通选课地震概论第三章PPT课件

作者:赵克常
第三章 地震波传播理论
2012
地震概论
一、射线理论
在研究问题的尺度远大于地震波波长的情况下,可将地震波 传播当作射线来处理,从而使复杂的波动问题简化成为射线问题。 地震射线问题这和几何光学很相似。所谓地震射线,就是地震波 传播时,波阵面法线的轨迹,也即是震动由一点传播到另一点所 经过的途径。
2012
地震概论
费尔马原理 (Fermat’s Principle)
光学中的Fermat定理:
“光在介质中传播的路径为走时(traveltime)最小的路径”
地震学中的Fermat定理:
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的路径为走时最小的路
径.
作者:赵克常
第三章 地震波传播理论
2012
地震概论
地震学中的Fermat定理不是永远成立, 是高频情况下地震波波动方程的渐近解。
作者:赵克常
第三章 地震波传播理论
2012
地震概论
设震动由A点出发,沿途径s传播到B,传播速度是 v(x, y,z) 所用的时间是t,则费马原理就是
t Bds0 Av
δ是变分。根据这个原理,若A和B各在一个分界面的两边或 一边,就立刻得到斯涅耳的折射或反射定律。
作者:赵克常
第三章 地震波传播理论
地震概论
第三章 地震波传播理论
第一节 地震波传播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地震波传播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 体波各种震相和走时表
作者:赵克常
第三章 地震波传播理论
2012
地震概论
第一节 地震波传播的基本概念
一、地球介质和弹性波 • 地震波是地下传播的震动,必然与岩石的
弹性有关,一般都假定岩石是一种完全弹 性体。 • 在一般的地震波计算中,地球介质可以做 为各向同性的完全弹性体来对待。
地震概论-地震波讲义

地震概论
• 介质的弹性性质(elastic):
Hooke’s Law:
DL
DL/L=s/E
未加载
s=Ee
加载
应变:
e=DL/L
s
卸载
应力:
sF/A
第二章 地 震 波
地震概论
• 介质的 脆性 性质(brittle)
DL
未加载
加载
s
卸载
第二章 地 震 波
地震概论 • 介质的塑性性质(plastic):
1. 机械波产生的条件
地震概论
波源
产生机械振动的振源
弹性介质 传播机械振动的介质
注:波动是波源的振动状态或振动能量在介质中 的传播,介质的质点并不随波前进。
第二章 地 震 波
2.横波和纵波
地震概论
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平行。
波谷
波峰
振动方向
传播方向 波密
Dd d
DL L 式中 称为泊松比。实验表明,对于一切介质, 介于0到1/2 之间,金属介于1/4到1/3之间。对于地球介质,常取1/4表示地幔 的大部分,对于地球外核(液态)取为1/2。式中的负号表明Dd与 DL变化方向相反。
第二章 地 震 波
地震概论
⑶体变模量(K)
在地球介质中,最常见的是液体静压力,即各 个方向都受到压力,且大小相等。体变模量则表 示在这种情况下应力与应变的比值,即
由于地球具有边界和内部分层构造,地震波不 仅有纵波和横波,还有面波和地球自由振荡。
第二章 地 震 波
地震概论
1.体波
体波是指可以在地球内部三维空间中向 任何方向传播的波,包括P波和S波。弹性 波的传播,实际是介质中弹性形变的传播,任 何复杂的弹性应变都可分解为两种基本应 变——体变和切变来表示,与体变相应的为 纵波,与切变相应的为横波。
地震原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地震原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地震是地球内部浓缩和释放能量的结果。
地球内部在地震发生前会积累大量的能量,当这些能量超过了岩石强度的上限时,岩石就会发生破裂或错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形成地震。
地震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如下:一、地震震源和地震波1. 地震震源地震的震源是指地震发生的具体地点,通常位于地壳的深部。
地震震源是地震产生的能量释放的起点。
根据地震震源的深浅,地震分为浅震、中震和深震。
2. 地震波地震波是地震产生的能量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动。
地震波可以分为纵波、横波和表面波。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路径是地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地震的成因1. 地震的释放能量地震的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和地热能。
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会导致板块运动,产生地震;地热能的积累和释放也是地震发生的原因之一。
2. 地震的破裂和错动地震震源周围的岩石会发生破裂和错动,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形成地震。
地震破裂和错动的过程是地震发生的必要条件。
三、地震波的传播和检测1. 地震波的传播地震波可以在地球内部的不同介质中传播,根据介质的性质和厚度,地震波的速度和路径会有所不同。
2. 地震波的检测地震波可以通过地震仪和其他地震探测设备来检测和记录,从而研究地震的震源和地震波的传播路径。
四、地震的影响和预防1. 地震的影响地震会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包括建筑物倒塌、道路和桥梁断裂、地面沉降和地裂等。
2. 地震的预防地震的预防主要包括地震监测和预警、建筑抗震设计和工程、地震应急救援等方面。
总的来说,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能量的积累和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面和地下的运动的结果。
地震的震源和地震波的传播是地震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地震的影响和预防也是人类必须要了解和掌握的重要知识。
通过对地震的研究和预防,可以减少地震对人类的影响,保护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
地震概论整理

地震会考什么呢?不知道啊...那就打在下面的会考,没有看的不考吧!绪言:1.地震灾害具有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震源浅、灾害重的特点。
2.地震学的应用:(1)地震观测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最基本的方法。
(2)利用地震波在不同岩层分界面上所产生的反射、折射或衍射来确定这些几何界面的几何关系,从而寻找地下的地质构造,特别是储油构造。
(3)地震波还可以用作传递信息的工具。
(4)科学家用地震波资料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用地震波探测地下矿产资源,并形成了一门应用科学——地震勘探。
(5)地震学者还在核爆监测及维护世界和平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地震学,即对地震的科学研究,与化学、物理学或地质学相比较是一个年轻的学科;然而在仅仅100年里,它在解释地震成因、地震波的性质、地震强度的显著变化以及整个地球的地震活动明显的分区特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地震学是探测地球内部的嘴有效的深部探测器。
近年来,通过地震波可以探测出地球内部岩石密度和刚度小到10%的变化,这些新研究进展大多依靠层析成像方法。
】第一章。
地震队人类社会的重大影响1.华县地震——有历史记载伤亡之最※损失巨大的原因:(1)震中区位于河谷盆地和冲积平原,松散沉积物厚,地下水位高,地基失效,黄土窑洞极易倒塌;且地震发生在午夜时分,人们丝毫没有准备。
(2)地震前两年关中地区大旱,岁荒粮歉,地震后完全丧失了抗御灾害的能力,疾病等次生灾害严重。
(3)位于华县地震极震区东西两端的是渭南和潼关两个黄土塬,在地震的触发和强烈振动作用下,造成沿黄土塬边缘发生了巨大的构造滑坡。
(4)黄土崩塌了窑洞造成伤亡。
(5)震中区的地裂缝吞噬民众。
(6)地裂缝、砂土液化和地下水系的破坏,使灾情进一步扩大,水灾、火灾等次生灾害严重,加上社会治安混乱,谣言四起,灾民惶惶不可终日。
2.海城地震——世界上唯一成功准确预报的主震型地震。
3.减轻震害措施(1)减轻震灾的工程性措施:①加强工程结构抗震设防,提高现有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
地震概论第七章

1976年7月28日,悲剧性地震几乎夷平了位 于北京东部150千米有1百万人口的唐山市。 官方报道,极震区约有24万人死亡,在北京 也有大约100人由于有些泥墙和老砖房倒塌 而丧生。而且据估计还有50万人受伤。除了 人员伤亡再加上巨大的工业损失,对整个 国家来讲,造成严重的经济后果是必然的。 唐山地震对一些迷信的中国人还有哲学含 义:中国人的传统观点认为自然灾难是来 自上天的旨意。
7.1 国内外地震预报经验
中国和日本的地震预报经验
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地震预报工作因为得到了广 泛宣传而为全世界所注目。特别是1975年2月4日 的事件被详细报道之后,1975年2月4日,中国东 北辽宁省官方发布了一个紧急警告,他们根据这 个地区许多小地震的发生,预测在24小时内要有 一次强烈地震发生。那天晚上,海城附近发生了 里氏7.3级强烈地震,但幸运的是大多数人已经睡 在了室外,所以没有受到伤害。
常等前兆现象的报道和膨胀-扩散模式、膨胀-失稳模式等有关前兆的物理机制的提出,在美国
乃至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地震预测研究的热潮,一些科学家甚而乐观地认为不久可望对地震进行常 规的预报。
日本在1962年提出了著名的“地震预知——现状及其推进计划”,即“兰图”。在 “兰图”中,提出了日本地震学家所认为的实现地震预测的最佳途径,并为以后的 地震预测工作定下了指导原则。从1965年开始实施第一个地震预测研究(4年)计 划,接着是第二至第六个地震预测(5年)计划(1969—1994)。现在正在实施第 七个(5年)计划(1995—1999)。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从第二个5年计划开始,去 掉了“研究”二字,反映了在日本当时已把地震预测视为已达到实用化阶段,其地 震预测工作肩负着研究和实用两种使命。
美国在 1964年阿拉斯加8.5级大地震之前并不十分重视地震预测工作。阿拉斯加大地震后,美国开 始重视并逐渐加强地震预测研究。1965年普雷斯(Press)等提出了地震预测和防止地震灾害研究 10年计划。197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减轻地震灾害法案”,把地震预测工作列为美国政府地震研 究的正式目标。特别是在70年代,紧接着前苏联报道了地震波速比在地震之前降低之后,美国也 报道在纽约兰山湖地区观测到了震前波速比异常,随之而来的大量有关震前波速异常、波速比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概论笔记(2016春) 第一章 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 1.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全球每年约发生500万次地震。全球有6亿多人生活在强震带上,20世纪约有200万人死于地震,预计21世纪将约有1500万人死于地震。我国是多地震国家,历史记载死亡人数超过20万人的地震,全球6次,中国4次。 2.地震的两面性:①自然灾害 ②给人类了解地球内部的信息 3.地震:地球内部介质(岩石)突然破坏,产生地震波,并在相当范围内引起地面震动。破坏开始的地方称为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理论上看成一个点,实际上是一个区) 震源深度:将震源看做一个点,此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4.震中:震源在地表上的垂直投影。 震中距:观测点与震中的大圆弧距离(在地面上,从震中到任一点沿大圆弧测量的距离)可证明是两点间的最短距离。 烈度:宏观,实际的破坏程度(我国12度烈度表) 震级:微观标准表示地震能量大小,仪器测量(地震差一级,能量相差32倍(101.5),两级相差1000倍:log E=11.8+1.5M,E:能量,M:震级) 两者都反映地震大小 5.分类: 地震序列:①主震型 (一个主震,多个余震) ②震群型 按震源深度分:①浅源:震源深度 < 60km ②中源:60-300km ③深源:> 300km 按震中距分:①地方震:震中距<100km ②近震:<1000km ③远震:>1000km(以观测点为圆心,1000km为半径) 6. 地震学是应用物理类课程。地震学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中日美在地震学三足鼎立
第二章 地震波 第一节 波的性质简述 1.液体、气体只能传播纵波,固体可以传播横波(S波)、纵波(P波) 2.波线和波阵面垂直 3.远离波源的球面波波面上任何一小部分视为平面波
第二节 地震波
1. P波和S波的主要差异总结:vP=√3vS (1)P波的传播速度比S波快,地震图上总是先出现P波。 (2)P波和S波的质点振动(偏振)方向相互垂直。 (3)一般情况下,三分量地震图上P波的垂直分量相对较强,S波的水平分量相对较强。 2.频率上限:波长 < 分子间距:弹性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存在频率上限。(波长小到分子间距尺度时,介质不具备连续性,不能传播弹性波) 3. 地震波:体波(P波:与体变相应,S波:与切边相应)、面波:沿地球表面传播,速度总比P波小,与S波的速度相等或小一些(瑞利波:轨迹为逆进的椭圆,勒夫波:只有水平方向振动)、地球自由震荡、脉动 面波:周期越大的波,渗透深度越大;在半无限的均匀介质中,不产生洛夫波,而且它所产生的瑞利波没有频散。地震记录中出现勒夫波以及有频散的瑞利波,则说明地下的介质时不均匀的或是成层的。 波序:P波、S波、勒夫波、瑞利波、地震尾波。 首播(侧面波)路径比直达波长,但速度快,超过一定临界距离后更快到达。 地震波 ⊥ 地面入射 4.P波垂直分量较大,S波水平分量较大 5.S波低频成分丰富 6.天然地震的震源破裂:剪切破裂和剪切错动效应,震源向外辐射的S波能量比P波强 7.P波通过时,质元无转动运动,而有体积变化,是一种无旋波 S波通过时,质元有转动运动,而无体积变化,是一种无散的等容波
第三章 地震波传播理论 1.射线理论(波动地震学) ①费马原理: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的路径为走时最短的路径 ②能量束宽度d 反比于 频率f ③走时方程(直达波,首波,反射波) 2.用到时差计算震中距 地震波的走时曲线和走时方程P32-33图 过程 地球内部体波传播P38图 P波、S波和所有其他相关体波的走时曲线的斜率随震中距增大而减小,由于震中距越大,这些体波的穿透深度越深,则表明从远距离传来的地震波在地球深部的传播速度要高于近地面的传播速度。P40
第四章 地球内部结构 1.1522年,麦哲伦环球航行结束,证明地球是圆的 2.1909年,莫霍面的发现(地壳是通过研究首波发现的) 3.地震学判断是否为固体:能否传播S波 地幔可传播S波(剪切波),地震学中通常视地幔为固体。 4.1906年,英国奥尔德姆发现地核(外核) 5.1914年,古登堡面(核幔界面)的发现 古登堡:用反射波观察,估计地核深度为2900km,实为2891km 6.1935年,丹麦、莱曼发现内核 正演问题,反演问题P52-53
第五章 地震机制 断层P57 地球内部什么深度压力最大:地心 深海潜艇不能很大,应力很大。 1.断层走向:站在断层的地表面上,上盘在你的正右方,你所面对的方向为走向方向(指断层面与地表交线与正北方向的顺时针夹角) 2.正断层:上盘相对于下盘下滑(垂直力大) 逆断层:上盘相对于下盘上升(垂直力小) 走滑断层:左旋/右旋(在一层上看另一层,向__滑,就是__旋。垂直力适中) 应力水平方向大:逆断层 应力垂直方向大:正断层 应力二者差不多:走滑断层 例子:家里有一块地,正断层变大,逆断层变小,走滑断层不变 • 摩天大楼的设计需要能够做一部分的摆动。——否则遇到强风或者地震,如果不允许弹性摆动,那么只能断裂了。 3. 弹性能:发生弹性应变,释放能量。地震是储存在断裂面附近的岩石中应变能的灾难性释放。地震大部分能量转变成热能。 余震:来回调整到达平衡的过程。 4.弹性回跳模型 1915年,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的理论。 海洋的年龄不超过2亿年(180百万年) 弹性回跳P59-60 震源机制P63-64
第六章 地震仪及地震基本参数的测定 1.加强人口密集区地震监测与地震防范是减轻地震灾难的有效途径 地震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匀。构造地震最多。 2.92%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上半>下半),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多为浅源) 3.里氏震级:100km外,最大地震波幅度的对数(以微米为单位) 震级没有上下限(可能会产生负值) 4. ML=lg A: A表示标准地震仪距震中100km记录的最大水平地动位移(微米)。 地震矩:无饱和,有物理意义 Ml,Ms,MbA:有饱和,无物理意义 5. 震级的测定精度在0.3左右。 基本烈度(偶遇烈度或中震烈度):一个地区未来50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的具有10%超越概率的地震烈度值称为该地区的基本烈度,相当于475年一遇的最大地震的烈度。 设防烈度:6度以上。 盆地效应,边缘效应P132 6. 基岩上地震动幅值小、持续短、震害轻。淤泥和填充地则放大地震波,像震动的果冻碗一样。 面波:周期长,远处楼高易坏。 体波:周期短,能量大,近处平房易坏。
第七章 地震预报 1.地震预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 2.谣言:准确的、国外来的 3.传统地震学采用远场效应研究 优点:震源可近似为点源,可对震相分别研究 缺点:丢掉了许多近场高频信息。 4. 高频:体波。 低频:面波。 楼越高,固有频率越低。 月球引力小故相同地震对月球破坏大。 5. 泥石流:垂直于泥石流的方向逃生
第十章 海啸 1. 海啸传播速度:700-800公里,类似于喷气式飞机 海啸对海洋中航行的船影响不大,主要破坏力在岸边。海啸由海底地震引起 2. 地震发生海啸条件:(1)地震要发生在深海区;(2)地震震级要大;(3)具备开阔并逐渐变浅的海岸条件。 3.海啸波在大洋中,波高小于一米,不会造成灾害,进入浅海后,波高可达几十米 4.水深远小于水波长时:水波速 v = 根号(gd)
小组报告 1. 中子星:密度很大,有星震(规模很大,里氏22级) 中子星震级高。 2.震后疫情介绍及防治手段 ①古时,大灾之后,必有大疫 今,大灾之后防大疫 ②震例: 1556年(明,嘉庆),陕西(关中)华县(州)大地震,华夏大地震,有史以来全球死亡人数最多,83万; 1668年(清),郯城,烈度12,八级,破坏性大,清朝效率高,瘟疫未流行 3.气象与地震的关系:与降水、干旱等有关,但不确定性大,地震云为民间的(学界未承认) 4.建筑中的抗震设计 5.地震的次生灾害:物理性、心理性 6.中日建筑的抗震比较 中国古代:木质,榫卯结构 中国要求: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日本要求:中震不坏,大震不倒
补充: 1.汶川大地震:能量大,相当于1100颗广岛原子弹(逆冲断层) 2.仙台大地震:韩日之间的距离变大(逆冲:日本块,韩国慢) 3.远震,面波发育,频率低,周期长,低矮的建筑物受损小,高大的建筑物受损严重 进震,体波发育,频率高,周期短,高大的建筑受损小 4. 城市化的发展,地震频率不变,人们感知到的地震比之前多了还是少了?——楼高,固有频率变低,更能感觉到远处的地震,感觉到的地震更多了 5. 地铁过,没有感觉:在泥土中传播的小 6. 月球和地球上发生相同规模的地震,哪个上面严重? 月球严重——引力小,容易晃动受损 7. CBD&北大 面波比体波衰减慢,振幅大,周期长,传播远,在宏观烈度大体相同的条件下,处于大震级远离震中的高耸建筑物的震害比中小震级近震中距的情况严重得多。汶川地震的地震波 传到北京时体波已经几乎没有了,只剩下短周期的低频面波,高耸建筑物受低频振荡的影响较大,而低矮建筑受高频振荡的影响较大。所以 CBD震感强烈,北大却没什么感觉。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楼房越来越多,也会感受到更多原来感受不到的远震。 8.一楼受损严重:挤压受力最严重;没有承重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