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窑的特点

合集下载

元代磁州窑陶瓷器书法装饰的特点

元代磁州窑陶瓷器书法装饰的特点

142元代磁州窑陶瓷器书法装饰的特点摘要:自陶瓷器诞生起,其书法作为装饰同陶瓷器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本文从内容、形式和器型等方面对元代磁州窑书法装饰的艺术特点进行了分析。

认为元代磁州窑的书法装饰加强了装饰技法的表现力,大大开拓了装饰题材的领域,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同时也为我们了解元代民间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陶瓷器;磁州窑;书法装饰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892(2023)02—142—(03)Characteristics of Calligraphic Decoration on Cizhou Kiln Ceramics in the Yuan Dynasty0引言 自陶瓷器诞生起,其书法作为装饰同陶瓷器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早在新石器时期的半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等陶器上出现的装饰符号,就可视作是书法装饰起源的前身。

用汉字作为装饰的例子在战国秦汉时期的瓦当中酒已经出现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陶瓷器制作工艺的逐步改进,书法艺术的不断演进,到了北宋晚期,特别是在金代磁州窑成熟的白地黑花技法装饰下,随着材料和技法的慢慢改变,中国传统书法艺术被完美地引用到了陶瓷器的装饰上。

元代磁州窑就是用书法装饰陶瓷器的顶峰时期,书法装饰的内容,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开拓了陶瓷器书法装饰的一片新天地,为以后明清书法装饰的多元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文从书法装饰的内容,形式,造型这三个方面深入研究元代磁州窑书法进行装饰装饰的艺术特点。

1磁州窑书法装饰的内容 磁州窑书法装饰的内容也在慢慢迎合市场的需要。

黄晓慧先生在《从文字装饰看古代磁州窑产品的生产和销售》[1]一文中将磁州窑文字装饰的内容和功能放在一起归类,分为广告、商标、诗词歌赋、吉祥语等,是有一定道理的。

因为元代是商业大发展的时代,其工艺美术生产必定要迎合市场的需求,所以其内容也多与产品功能相结合。

笔者是从书法艺术,书法的书写性层面出发,将磁州窑书法装饰的内容分为元散曲,诗词,商标语,市井文化题材,警示,劝诫等。

宋代五大名窑

宋代五大名窑

宋代五大名窑河北曲阳定窑位居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定窑以其奔逸典雅的纹饰及“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的白瓷而闻名世界,主要产地在今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因该地区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

定窑原为民窑,北宋中后期开始烧造宫廷用瓷。

定窑产品以白瓷为主,胎质薄而轻,胎色白色微黄,较为坚致,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极薄,可以见胎。

釉色洁白晶莹,很多积釉形状恰似泪痕,隐现着黄绿颜色。

在器物外壁薄釉的地方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称[竹丝刷纹]。

北宋晚期器物口缘多施釉,称为[芒口],芒口处常常镶金、银、铜质边圈,以掩饰芒口缺陷,此为定窑一大特色。

定窑器以其丰富多彩的纹样装饰而深受人们喜爱。

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还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纹样秀丽典雅。

装饰图案常用印花、划花和堆花手法。

印花图案自然,形态轻巧、构图严谨;刻划花,较印花更活泼生动,别具一格。

河南禹州钧窑钧窑在今河南禹州八卦洞与钧台一带,因古钧台而名。

始烧于唐,盛于北宋,金元时继续烧造,以烧制乳浊釉瓷窑为主,兼烧黑瓷及白地黑花瓷。

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而闻名,北宋徽宗定为御用珍品,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钧窑烧造的瓷器品种较多,以钧瓷最为有名。

钧瓷胎质细腻坚硬,较为沉重,呈灰白、灰黑、灰黄、灰褐等色。

其釉分两种,基本釉色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其他还有玫瑰紫、海棠红、茄色紫、梅子青、深紫、米色、天蓝、胭脂红、朱砂红、葱翠青,以及窑变的各种颜色。

相传以胭脂红为最美。

釉中有兔丝纹与蟹爪纹,华丽雅致,钧瓷釉的调配技法相当独特,致使其釉上纹路与众不同。

早期釉上有显著的牛毛纹;盛期则多为离合状态的条纹和粗如滴露的泪痕,以及蟠曲蜿蜒的蚯蚓走泥纹,这也是钧瓷的重要特征之一。

钧瓷造型有尊、钵、洗、炉、花盆、盆托、奁等。

江西景德镇景德镇瓷器有四大特点: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

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是中国文化宝库的重要财富。

知识拓展:宋朝瓷器简介

知识拓展:宋朝瓷器简介

宋朝瓷器宋代瓷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时期。

现时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170个县,其中有宋代窑址的就有130个县,占总数的75%。

陶瓷史家通常将宋代陶瓷窑大致概括为6个瓷窑系,它们分别是: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和磁州窑系;南方地区的龙泉青瓷系和景德镇的青白瓷系。

这些窑系一方面具有因受其所在地区使用原材料的影响而具有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又有受帝国时代的政治理念、文化习俗、工艺水平制约而具有的共同性。

宋朝瓷器从胎釉上看,宋北方窑系的瓷胎以灰或浅灰色为主,釉色却各有千秋。

例如钧窑釉,喻为海棠红、玫瑰紫,灿如晚霞,变化无穷如行云流水;汝窑釉含蓄莹润、积堆如凝脂;磁州窑烧出的则是油滴、鹧鸪斑、玳瑁等神奇的结晶釉。

南方窑系的胎质则以白或浅灰白居多,景德镇窑的青白瓷色质如玉、碧如湖水;龙泉窑青瓷翠绿莹亮如梅子青青;哥窑的青瓷其釉面开出断纹,如丝成网,美哉天成,是一种独特的缺陷美;还有定窑瓷,其图案工整,严谨清晰的印花让人叹为观止;耀州窑瓷,其犀利潇洒的刻花给人们以流动的韵律美。

追求釉色之美、追求釉质之美,宋人在制瓷工艺上达到了一个新的美学境界。

从造型的角度分析,宋瓷的器形较之前代更为丰富多彩,几乎包括了人民日常生活用器的大部分:碗、盘、壶、罐、盒、炉、枕、砚与水注等,其中最为多见的是玉壶春瓶。

总的说来,民间用瓷的造型大部分是大方朴实、经济耐用;而宫廷用瓷则端庄典雅、雍容华贵。

最能反映皇家气派的是哥、官、钧、汝与定窑口烧制的贡瓷,最能体现百姓喜乐的是磁州、耀州窑口烧制的民间瓷品。

从纹饰上讲,宋瓷的纹饰题材表现手法都极为丰富独特。

一般情况下,龙、凤、鹿、鹤、游鱼、花鸟、婴戏、山水景色等常作为主体纹饰而突现在各类器形的显著部位,而回纹、卷枝卷叶纹、云头纹、钱纹、莲瓣纹等多用作边饰间饰,用以辅助主题纹饰。

工匠们用刻、划、剔、画和雕塑等不同技法,在器物上把纹样的神情意态与胎体的方圆长短巧妙结合起来,形成审美与实用的统一整体,另人爱不释手。

磁州窑制作工艺

磁州窑制作工艺

磁州窑制作工艺
磁州窑是中国历史悠久的陶瓷制造工艺之一。

它起源于唐代,经过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发展,成为了一种融合了多种工艺和技术的精湛陶瓷制作工艺。

磁州窑制作工艺的核心在于“磁泥”。

磁泥是一种产自磁州地区的特殊黏土,颜色呈灰棕色,富含矽、铝、钠、钾等成分,具有粘结性和塑性。

在制作陶瓷时,将磁泥揉捏成坯子,经过打磨、刮、刻、雕等多道工序,最后进行烧制。

磁州窑的烧制温度较高,通常在1260℃以上,且需要进行长时间的烧制,才能制作出具有独特风格的磁州窑陶瓷。

磁州窑的制作工艺不仅要求制作者具备高超的手工技艺,还需要注重对原材料的选择和烧制过程的掌控。

在制作陶瓷时,制作者需要根据制品的形状、大小、用途等不同要求,选用不同的原材料和烧制方法,以保证制品的质量和独特性。

磁州窑的制作工艺历经千年,如今已成为了中国陶瓷制作工艺中的瑰宝之一。

它独特的手工技艺和精湛的工艺水平,不仅为人们带来了美妙的视觉享受,更是展示了中国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

- 1 -。

浅谈磁州窑文化的艺术特色

浅谈磁州窑文化的艺术特色
各种 纹饰 图案 , 罩一层 透 明釉 , 后入 窑高 温烧 再 最 成产 品。 由于颜 料 一旦成 画 , 即难 以修改 , 而且画 速过慢 也会 影 响 花 纹效 果 , 以这 就要 求 画 匠们 所 绘 画时 , 须 胸 有成 竹 , 笔 急 速 , 气 呵成 。另 必 走 一
外 , 金代 时 , 金南 北 对 峙 , 方 瓷 器产 品难 以 在 宋 南 进入北方 市场 , 观 上 造 成 了北 方 市场 的相对 空 客 虚 , 以为满 足北 方 广 大 市场 特 别 是 民 间市 场 的 所
花 、 珠地 划花 、 珍 篦划 花 、 剔花 、 剔刻填 黑 等装 饰 技 法 和品种 ; 第二类是 用毛笔蘸 “ 花石 ” 斑 颜料 , 瓷 在
胎 的 白化妆 土上进行 绘画 、 书法装 饰 , 形成 白地 黑 花、 白地黑 绘 划 花 、 红绿 彩 等装饰 技 法 和 品种 ; 第
需求 , 磁州窑才创新制瓷技法 , 提高制瓷效率, 以 生产 出更 多 的产 品供应社 会 。而 白地黑 花技 法用
史上 的重 要地位 。 白地黑 花 ( 叫 白地黑 绘 ) 也 的工

装饰技 法的 多样性 来自磁州窑文化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丰富多彩的
装 饰艺术 , 从考古 发现看 , 目前 磁州 窑装饰 技 法 已
发 现有 包括 剔 花 、 花 、 刻 划花 、 划 花 、 篦 白地 黑 花 、
艺, 具体讲就是在施有白化妆土的瓷胎上, 以毛笔 为工具 , 斑花 石”一种 贫铁 矿 ) 以“ ( 为颜料 , 画 出 绘
深 深地影 响 了 国 内外 瓷 器 艺术 的发 展 , 历来 被 世 人 称道 。磁州窑 独特 的文 化艺术 表 现在制 瓷 工艺 的各个 方 面 , 突 出的特 点 可概 括 为 装饰 技 法 的 最 多样 性 、 装饰 题 材 的 广泛 性 和造 型 艺 术 的质 朴 性 等 三方 面 。

解析宋代磁州窑瓷枕的造型艺术及其文化内涵

解析宋代磁州窑瓷枕的造型艺术及其文化内涵

解析宋代磁州窑瓷枕的造型艺术及其文化内涵作者:钟潇来源:《神州》2012年第33期摘要:瓷枕是中国古代瓷器造型中较为流行的一种,始烧于隋代,流行于唐代以后。

宋代磁州窑烧制的瓷器大部分是当时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用品,种类繁多,尤以瓷枕数量庞大,做工精美。

宋代磁州窑瓷枕烧制技术纯熟,在器物造型和装饰等方面有很独特是艺术风格,并且他们被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寓意,体现着宋代一定的社情民风,很具有时代特色。

本文就根据对宋代磁州窑瓷枕的产生、宋代磁州窑瓷枕的形式美、宋代磁州窑瓷枕的功能性方面进行分析,解析其所蕴含的造型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宋代磁州窑瓷枕造型文化内涵一、磁州窑瓷枕的产生瓷枕作为磁州窑的一个重要代表,它的产生、发展过程反映出人们在生活中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结果。

磁州窑是我国北方古代著名的民间瓷窑,现位于河北省南端即邯郸市峰峰矿区和磁县。

是古代南通郑卫,北达燕赵的咽喉要地。

瓷枕是由秦瓦枕过渡而来的。

枕的大小在各个时期是不一样的。

宋代人们发髻结于头顶,树立方便,头部与枕的接触面积大,枕的形状是宽大呃,最大的达到40厘米以上。

在枕的外形上,磁州窑充分发挥民窑自由设计的空间,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变坚硬的线条为弧形曲线,枕面前低后高,呈倾斜性,角度也变得圆润而有柔和感,更满足人们枕眠舒适的需求。

对磁州窑的记载,我们目前只能在明、清时期的一些史料中,找到一些有关磁州窑的蛛丝马迹。

磁州窑烧造瓷枕的历史由来己久,但是确切的时间因没有文字记载,窑址尚无全面发掘,无从考证。

我们可以从事物的发展规律判断磁州窑瓷枕达到如此高的水平不是一蹴而就的,磁州窑烧造瓷枕的年代至少早于北宋。

实物资料显示,宋代磁州窑已有专烧瓷枕的作坊,现已发现的共有四家,均带有款,其款式通常为“张家造”、“李家造”,以张家作坊延续时间最长。

带有“张家造”标记款的数量最多,张家作坊的款,还有“张大家枕”、“张家枕”、“张家记”、“张家窑”和“古相张家造”等几种。

文博384考研资料——瓷器

文博384考研资料——瓷器

瓷器一、几大名窑窑址及特征1、唐五代(南青北白)(1)越窑东汉至宋代瓷窑址,唐五代时期大盛。

在今浙江慈溪县上林湖一带。

古代属越州,故名越窑。

越窑创于东汉,唐、五代时得到蓬勃发展,在中国陶瓷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可分为早、中、晚3个发展时期。

早期:从东汉中叶至隋代的500年间,上林湖的制瓷作坊不多,处于就地售的小规模生产阶段。

从窑址的地形和废品堆积状况分析,很可能是龙窑。

东汉窑具有圆筒形、喇叭形垫座和三足支钉等;晋代和南朝有钵形、喇叭形垫座和盂形齿口间隔具等。

东汉常见的产品有碗、钵、樽、罐、壶等。

瓷胎呈淡灰色,施青或青黄色釉。

晋代以生产碗、盘、钵、罐、壶、鸡首壶、砚为主,施青釉,常见的纹饰有弦纹、斜方格纹和褐色点彩。

南朝时以碗、盏托、罐、壶为主,也有钵、砚和鸡首壶等。

碗分大中小多种,多数外壁划莲瓣纹。

胎呈灰白色,施青釉,釉层均柔和,胎釉结合紧密。

中期:唐至五代,上林湖瓷窑激增,制瓷工艺显著提高,在胎、釉配方、造型装饰、窑具和烧成等方面都有重大的改进和提高。

唐代晚期,创制和使用了匣钵,坯件装在匣钵内烧成,不再相互叠压和受烟火、灰的熏染,因而釉面光洁,色泽一致。

瓷器胎质细腻,并且把各种生活用瓷做成花、叶、瓜果的形式,出现了敞口碗、莲花碗、海棠式碗、荷叶形碗、盘,以及瓜形注子、粉盒、油盒、瓷塑、瓷枕和各式水盂等,器形新颖活泼,轻盈可爱。

釉层均,色泽淡雅,达到了如冰似玉的效果。

纹饰除划纹、印花外,还在罂、钵、香炉等大件瓷器上,采用釉下彩绘工艺,绘以褐色的云纹和莲瓣纹等,使器物更加庄重华丽。

由于制瓷工艺技术的进步,上林湖自唐代始设立“贡窑”,专烧进贡用瓷。

1980年在调查上林湖张家埭窑址时,发现1件碗底残片,其上划“官样”2字,当是官窑的产品。

晚期:宋初,上林湖的瓷业仍处在兴旺发达阶段。

瓷器制作精细,品种丰富,碗、盘、盏托、注子、盖盒、罐、钵、香熏等等胎骨细薄,式样优美,并运用刻、划、镂、雕和堆塑等各种装饰方法来美化瓷器,如在粉盆上刻划相对飞舞的蝴蝶,首尾相随的鹦鹉或鸳鸯,或者刻饰婴儿图;在碗、盘等饮食器皿中,刻划神龙或游鱼等。

试探_磁州窑类型_陶瓷中化妆土与黑彩剔填结合的艺术成就_上_

试探_磁州窑类型_陶瓷中化妆土与黑彩剔填结合的艺术成就_上_

宋元时期是中国制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各地瓷窑林立,各大名窑尽放异彩,北有磁州窑、耀州窑、定窑、汝窑、钧窑等,南有官窑、哥窑、越窑、建窑等。

由于生产地域、原材料物质条件的差异,以及工艺手段的多样化,创造出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艺术装饰。

宋元陶瓷装饰种类颇多[1], 按工艺材料归纳,可分坯体装饰、化妆土装饰、釉装饰、釉绘装饰等;按工艺技法又可分为刻、印、划、剔填、塑贴、镂雕、彩绘等。

其中,“磁州窑类型”陶瓷以变幻多姿的化妆土装饰富有盛名,擅长在化妆土上进行彩绘、剔划、刻填等。

我们这里要探讨的剔粉与黑彩结合使用的工艺可归为化妆土装饰的范畴之中。

所谓“剔粉工艺”,即通常所说的白色化妆土剔划花工艺的简称,此装饰是宋元时期北方地区制瓷业中较为流行的一种装饰工艺,也是宋元著名民窑磁州窑最早采用的装饰技法之一,在磁县观台窑创烧之始就已采用[2]。

它以其活泼明快和经济易作,深受当时人们喜爱,被北方地区众多窑场所采用,是磁州窑各种装饰中传播最广泛的技法之一。

宋辽金时期,密县西关窑、登封曲河窑、鲁山段店窑、焦作矿山窑、鹤壁集窑、磁县观台窑、定窑、修武当阳峪窑、介休洪山窑、浑源界庄窑,以及辽阳江官屯窑、赤峰缸瓦窑等,都有剔粉产品[3]。

同时,釉下黑彩也是磁州窑类型陶瓷经常采用的装饰手法,磁州窑的瓷器制造者们独具匠心,把剔粉工艺与黑彩搭配使用,创新出许多与众不同的陶瓷新品种,使化妆土作为一种装饰材料在陶瓷装饰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溯其渊源,剔粉工艺与黑彩的结合效仿金银器装饰某些原理并根据自身特点有所创新,白化妆土与黑彩交错使用,一黑一白、一明一暗,互相映衬,活泼明快的风格使人愉悦,成为磁州窑剔花装饰中的一枝奇葩,开创了磁州窑的黑白艺术时代,也使磁州窑产品在众多名窑中独树一帜。

一、剔粉工艺与黑彩相结合的类型与特点剔粉中或填或涂的黑彩主要来源于一种名为“斑花石”的矿石原料[4],此名称是窑工们对“高铁粘土岩”的俗称,斑花石加工后主要用作釉下彩料,可用于彩绘,也可用于剔划花装饰的填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朝时期磁州的贾壁窑和临水窑开始制作青瓷与低温青釉产品,青瓷釉色为绿及黄绿色,胎质坚硬、纹饰细密,已经表现出瓷器的特征。

制品种类有碗、盘、杯、碟、砚、壶、莲花尊等。

装饰技法有青瓷印花、青瓷刻花等。

器物装饰有莲花纹样,从中可以看出佛教文化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北朝瓷器的特色。

隋唐时期磁州生产出化妆白瓷、黑瓷、黄釉瓷等,经过科学考察与发掘证实,临水窑瓷器种类最为丰富。

北宋、金、元时期磁州窑的生产进入了最
盛期,产量增大,产品种类丰富多彩,各种装饰
磁州窑的历史悠久,烧制瓷器的窑群密集,陶瓷
工匠身怀绝技,制瓷技艺世代相传,你想了解历史悠
久的磁州窑吗? 请随着我来参观一下吧!
技法最为精湛而别具特色,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窑
场。

自北宋时起磁州窑也生产过供宫廷贵族需用的
产品,但主要还是生产满足百姓需求的民间瓷窑。

因此与官窑相比较,政治及王朝更迭给磁州窑带来
的影响很小。

金元时期磁州窑瓷器的器型有碗、盘、碟、水注、杯、钵、壶、梅瓶、香炉、罐、烛台、瓮、盆、枕及其他容器。

釉色有白、黑、黄、绿、褐及翠蓝釉等。

装饰技法有刻花、划花、剔花、千点纹、白地黑花、宋三彩、红绿彩、翠兰釉等60多种装饰技法。

由磁州窑工匠开创的锦地开光装饰纹样,装饰有牡丹、荷花、菊花,人物、山水、飞禽走兽、民间故事等画面,或写上诗、词、曲、民间俗语、谚语、伦理说教等文字。

这些遵循中国绘画主次、疏
密、争让规律进行瓷绘的艺术画面,散发出民间
陶艺的芬芳。

明代我国北方许多窑场毁于战火或经济衰
退,而彭城陶瓷善于变化的经营策略与产品结构的适时调整,赢得“彭城陶冶之利甲天下”的美誉。

史料记载,明代宫廷在彭城设立官窑40余所,专门为明代宫廷生产数以万计的产品。

这些精美的产品如今成为欧美和日本博物馆的珍贵收藏。

明代彭城陶瓷
产品大量销往北方,有的出口至日本等国。

清代彭城磁州窑仍然非常兴盛,在康雍乾时期,彭城窑生产出现又一高潮,仍
有官瓷生产。

各种白地黑彩、白地酱彩、白地黑花褐彩、酱釉白彩、黑釉印纹、白地蓝彩装饰等,满足了北方民间民众的生活需求,产品畅销到北方13个省、市、区。

民国时期陶瓷产量一直稳据北方之首的彭城陶瓷寻求变革,根据市场变化积极创新,产品以薄利多销取胜。

并适时以民间青花与新彩装饰代替白地黑花,在产品器型与纹饰方面广泛吸收他人之长,有过许多新的创意与突破,留下“千里彭城,日进斗金、夜进斗银”的佳话。

彭城陶瓷的传统工艺技术和工匠队伍得到较多保存,这些为解放后邯郸陶瓷业的重新崛起与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条件。

搜集不同历史时期的磁州窑图片,下节课展示给大家欣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