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化白蛋白偏低怎么回事

糖化白蛋白偏低怎么回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糖化白蛋白偏低怎么回事

导语:现在很多人去医院体检,体检之后的结果报告单上都写着糖化白蛋白偏低。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糖化白蛋白偏低是怎么回事,也不知道糖化白蛋白在我

现在很多人去医院体检,体检之后的结果报告单上都写着糖化白蛋白偏低。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糖化白蛋白偏低是怎么回事,也不知道糖化白蛋白在我们的身体内起着什么样的作用。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糖化白蛋白偏低到底是怎么回事。下面一起来看一下。

糖尿病患者每天所进行的血糖测定仅仅反映了检测当时的血糖变化,而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可以让人看到在过去的 2-3个月的时间内患者整体的血糖控制情况。有关专家建议,如果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已经达到标准,并且血糖控制状态较为平稳,每年至少应该接受两次糖化血红蛋白检测;而对于那些需要改变治疗方案,或者血糖控制状态不稳定的糖尿病患者,应该每三个月进行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人体血液中的红细胞含有血红蛋白,即我们常说的血色素。当血液中的葡萄糖与血红蛋白发生接触时,两者就会交联在一起从而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糖化血红蛋白,故有人将糖化血红蛋白又称为糖基化血红蛋白。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较高时,人体所形成的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也就相对较高。人体红细胞的寿命一般来讲有120天(3个月),在人体红细胞死亡之前,血液中糖化血红蛋白的含量也会保持相对不变,由此看来,血液中糖化血红蛋白含量每120天变化一次。因此,糖化血红蛋白含量所反映的是过去 2-3个月的时间内平均的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结果以百分率表示。非糖尿病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为4-5.5%. 许多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如果能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降低至6.5%以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将会大大地降低。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肝硬化诊断及治疗指南

肝硬化诊断及治疗指南 肝硬化 (Cirrhosis) 的形态学定义为弥漫性肝脏纤维化伴有异常结节形成。仅有弥漫性肝纤维化而无结节形成(如先天性肝纤维化),或仅有结节形成而无纤维化(如结节性再生性增生)均不能称为肝硬化。从临床的角度来看,肝硬化是指上述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所导致的肝功能衰竭(血清白蛋白降低、胆硷酯酶活力降低、胆红素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和门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 张及其破裂出血、腹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及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等)等表 现。从病理学上来看,慢性炎症坏死首先导致肝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和沉积(纤维化),继而导致肝小叶结构的破环和假小叶形成,最终发展为肝硬化。实际由 肝纤维化向肝硬化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在临床上无法将二者截然分开。 一、临床分类 1.根据肝脏功能储备情况可分为: ①代偿性肝硬化指早期肝硬化,一般属Child-Pugh A 级。虽可有轻度乏力、 食欲减少或腹胀症状,但无明显肝功能衰竭表现。血清蛋白降低,但仍≥35g/L,胆红素 <35 mol/L ,凝血酶原活动度多大于 60% 。血清 ALT 及 AST 轻度升高, AST 可高于 ALT , -谷氨酰转肽酶可轻度升高,可有门静脉高压症,如轻度食管静脉曲张,但无腹水、肝性脑病或上消化道出血。 ②失代偿性肝硬化指中晚期肝硬化,一般属 Child-Pugh B 、C 级。有明显肝功 能异常及失代偿征象,如血清白蛋白 <35g/L ,A/G<1.0 ,明显黄疸,胆红 素>35 mol/L ,ALT 和 AST 升高,凝血酶原活动度 <60% 。患者可出现腹水、肝 性脑病及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明显曲张或破裂出血。 2.根据肝脏炎症活动情况,可将肝硬化区分为: ①活动性肝硬化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依然存在,特别是 ALT升高;黄疸,白蛋白水平下降,肝质地变硬,脾进行性增大,并伴在门静脉高压征。 ②静止性肝硬化 ALT 正常,无明显黄疸,肝质地硬,脾大,伴有门静脉高压症, 血清白蛋白水平低。 二 . 肝硬化的诊断 (一)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诊断方法 1. 血常规检查代偿期多在正常范围。失代偿期由于出血、营养不良、脾功能 亢进可发生轻重不等的贫血。有感染时白细胞可升高,脾功能亢进者白细胞和血 小板均减少。

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 HbA1c的临床意义1 1.糖尿病长期血糖的监测;观察饮食和药物治疗的效果,特别是怀疑口服药物失效而不得不用胰岛素治疗时HbA1c有较高价值。 2.有助于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现和预防;临床研究显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糖尿病肾病和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与HbA1c水平密切相关,并发现HbA1c<7%时,糖尿病发生慢性并发症的危险性很小,而一旦HbA1c﹥7%时,则发生慢性并发症的危险性显着增高。 HbA1c的临床意义2 3.用于糖尿病的辅助诊断: 大多数血糖高于正常的糖尿病患者其HbA1c增高;对空腹血糖正常而糖耐量下降的病人HbA1c也可增高。有报导HbA1c对糖尿病的诊断敏感性为85%,特异性为91%。最近Peters 回顾性研究报告HbA1c的测定与WHO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密切相关,且检测方便。并认为HbA1c>7%时,一般建议采用饮食和运动治疗处理。HbA1c的临床意义3 4.用于应激性高血糖的鉴别诊断 各种应激如心肌梗塞和脑血管意外可使血糖升高,但这种高血糖、HbA1c不一定升高,若为糖尿病、HbA1c则升高。两者的鉴别对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有一定价值。 5.? 怀孕期间HbA1c是反映糖尿病控制的一个特别有用的指标。 怀孕期间血糖控制对母婴健康极为重要。糖尿病患者怀孕期间母亲的高血糖与

胎儿的发病率、死亡率上升都有关。保持严格的血糖控制,尤其是在胚胎发生的头3个月,母亲HbA1c结果对健康胎儿的孕育极大促进作用。 总之,HbA1c数据客观,稳定性好,能反映糖尿病患者2-3月左右的糖代谢情况,同时对糖尿病并发症,尤其是早期肾病和视网膜等微血管病变有很好的临床参考价值。

人血白蛋白的使用

人血白蛋白是临床常用的一种天然血液制品。按照《中国生物制品规程》标准制造和检定的产品,是 由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健康人的血浆或血清,经低温乙醇法分离纯化,并经60℃10小时加温灭活病毒后制成,白蛋白含量在96%以上,含适宜稳定剂,不含防腐剂和抗生素,供静脉输注。随着我们对危重病人病理生理过程的进一步深入了解,临床中使用白蛋白引起越来越多的争议。白蛋白具有很多生理学功能,在临床中应用的范围很广。在1998年世界范围内白蛋白的用量为300-400吨,很多医院白蛋白的用量占药房营业额的30%强。现在随着药物经济学的发展,对这种昂贵药物不加限制的使用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1. 蛋白的代谢血浆蛋白是血浆中主要固体物质,约占血浆总量的6-8%。可以分为白蛋白和球蛋白二大类。白蛋白含584个氨基酸,平均分子量69000道尔顿,易溶于水,表面带负电荷。血浆中白蛋白总量约为120g,浓度为40-50g/L。除了分布在血浆中,白蛋白还存在于组织液中,组织液中的白蛋白约为160g,浓度比血浆中的要低,为血浆中白蛋白浓度的一半。正常人体肝脏每天生成9-12g 白蛋白,其生成的速度受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的影响。严重的蛋白缺乏症会降低白蛋白的生成。另外一些药物如胰岛素,可的松等会刺激白蛋白的生成,但生长激素对白蛋白的合成没有影响。正常情况下,白蛋白在体内还存在一个循环过程,在血浆中白蛋白通过毛细血管壁间隙进入 组织液中,然后通过淋巴系统重新进入血浆中,白蛋白的循环半衰期为16小时。外源性白蛋白进入人体后,有一个快分布期,从血浆中迅速消失进入组织间隙,分布半衰期约为15小时,之后是一个缓慢的消除过程,消除半衰期约为19天。白蛋白的分解代谢主要发生在血管内皮中,代谢速率为9-12g/天,约为总量的4%。影响白蛋白代谢的主要因素为血浆中白蛋白浓度,人体热量和蛋白的不 足也会加速白蛋白的代谢。感染,外伤,或手术引起炎性级联反应进会释放出许多炎性介质活化白细胞,这一过程引起了血管内表皮细胞的损伤,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中的成分包括白蛋白渗透到组织中去,这加速了白蛋白的泄漏,炎性介质还会抑制了白蛋白的合成,促进了白蛋白的分解,因此从总体上降低了白蛋白的含量。 2. 白蛋白的生理作用 2.1 扩血容作用 每克白蛋白可结合18ml水,能阻止液体从血管内向血管外扩散。但是白蛋白的扩血容作用并不一定 与理论值相等,还与患者的血容量,蛋白水平,毛细血管的通透性等有关。白蛋白还能聚集到血管水肿孔隙较大的地方,阻止液体的扩散。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毛细血管通透性明显增大的病人,白蛋

肝硬化低钠血症

肝硬化低钠血症 Andrés Cárdenas1,医学博士,医学硕士,Pere Ginès2,医学博士 消化和代谢性疾病临床研究所胃肠科1和肝病科2,巴塞罗那大学IDIBAPS研究所和CIBEREHD研究所,巴塞罗那,西班牙 要点 ?肝硬化晚期及腹水病人常出现高容量性低钠血症,即血钠<130mEq/L。 ?肝硬化患者出现低钠血症的主要原因是动脉充盈不足引起的高精氨酸加压素血症。?发生低钠血症的肝硬化病人预后更差,更容易出现肝性脑病。在肝移植术后病人中,低钠血症可能会增加发病率,尤其是神经系统并发症,从而对病人的生存造成不利影响。?对高容量性低钠血症病人,限液或许可以预防血钠水平的进一步降低,但很少能够升高血钠水平。尚没有充足的临床资料支持高张盐治疗。高容量性低钠血症病人使用高张盐通常会导致肾钠潴留增加,引起腹水量增多和水肿。 ?绝大多数肝硬化高容量性低钠血症病人使用V2受体拮抗剂(Vaptan)后血钠水平会上升,但仅有一部分能恢复到正常水平。A VP受体拮抗剂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仅在短期治疗(一个月)被证实。 前言 肝硬化腹水患者肾排出自由水的能力通常下降(1)。一部分患者肾排水能力下降程度不重,仅在增加水摄入后测尿量才能检测到。这部分患者在摄水量正常时可以排出足够的水,从而维持血钠水平正常。但当摄入水增加时,比如住院期间给予静点大量的低张液体——5%葡萄糖,他们就可能会出现低钠血症。另一部分患者肾排水能力显著下降,摄入的水在体内潴留从而导致低钠血症和血浆渗透压降低。在肝硬化病程中,低钠血症发生在肾钠潴留之后。虽然体内钠和水总量都增加,但水增加的量更多,因此会出现低钠血症。高容量性或稀释性低钠血症定义是血钠水平低于130 mEq/L伴有腹水或水肿(2,3)。血钠的正常低限值135 mEq/L,相当一部分肝硬化病人血钠高于130 mEq/L而低于正常低限。这部分患者虽然不满足目前对低钠血症的定义,但他们同样存在与血钠低于130 mEq/L的患者类似的病理改变与临床特征,只是程度轻一些。患有肝硬化、低钠血症的病人除腹水、水肿外,通常伴有严重肝衰竭、肝性脑病发作、细菌感染,和/或胃肠道出血。肝硬化腹水患者1年内出现低钠血症的风险是14%,一年生存率是25%(4)。据估计,22%的晚期肝硬化患者血钠低于130 mEq/L,但在难治性腹水或肝肾综合征病人中,该比例可达50%(5)。大部分患者低钠血症与肾功能不全密切相关,提示预后差。近期的研究也发现在等待肝移植的肝硬化病人中低钠血症是决定预后的重要因素,低钠血症通常引起移植后发病率增加,尤其是神经系统并发症,生存率下降(6-9)。 发病机制 肝硬化患者水潴留的发病机制复杂,与精氨酸加压素(A VP)水平升高、滤过液输送到髓袢升支减少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中,A VP水平升高是肝硬化腹水患者发生水钠潴留的最重要的因素(10)。肝硬化患者血浆高A VP水平是由A VP非渗透压性释放所致,从而引起自由水吸收增加(图1)(10)。

白蛋白偏低的原因

白蛋白偏低的原因 白蛋白(英文简称alb)又称清蛋白,是肝实质细胞合成,是血浆中含量zzz多的蛋白质。在肝功能检查中,检查白蛋白的作用是根据白蛋白的检查结果来判断某些疾病。临床上很多人在检查中出现白蛋白偏低的现象。那么白蛋白偏低的原因有哪些? 白蛋白偏低的原因一:白蛋白偏低通常是营养状态不太好;球蛋白偏低一般是免疫功能低下或者服用了免疫抑制剂等,但光看这两个指标,很难确定问题,还要看总蛋白、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等。 白蛋白偏低的原因二:白蛋白偏低与肝功能异常有关,还与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下降有关,饮食上以高热量,高蛋白质和维生素丰富而易消化的食物为宜,但不要过量,因为会加重肝脏负担。 白蛋白偏低的原因三:白蛋白合成不足,常见于急慢性肝病。蛋白质营养不良或吸收不良。 白蛋白偏低的原因四:营养不良性低蛋白血症或消化道疾患,不能很好地吸收消化,缺乏制造蛋白的原料,如胃癌,肠癌,肝癌。 白蛋白偏低的原因五:肾源性低蛋白血症,由于肾脏正常的排泄屏障受损引起的大量血清白蛋白从尿液中排出,且丢失的蛋白总量大大超过人正常饮食摄入的蛋白的量,即会导致白蛋白偏低的原因。

白蛋白偏低的原因六:肝脏是合成蛋白的主要场所,而白蛋白的合成几乎全由肝脏合成,各种肝脏、蛋白补偿机能受损,则造成制造的不足,会导致白蛋白偏低。 白蛋白是球蛋白的一种蛋白质,在人体中起着维持胶体渗透压的作用。白蛋白偏低对人体的危害非常大,那么偏低有哪些危害呢? 白蛋白偏低的危害一:白蛋白的生理作用是有很多的,最重要的就是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的恒定,另外其在运输营养物质和调节激素代谢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因此白蛋白偏低会使得血管内渗透压降低,患者可出现腹水,这是常见的白蛋白偏低的危害。 白蛋白偏低的危害二:白蛋白是肝细胞合成的,因此降低程度与肝炎的严重程度是相平行的。因此肝功能检查白蛋白偏低就往往提示着肝脏受到了损害,受损的程度越严重,白蛋白的数值就越低,其降低程度与肝炎的严重程度是相平行的。因此对于白蛋白偏低的患者来说,一定要结合其他的肝功能检查项目和其他的检查项目如乙肝两对半、b超等,确诊自己的病因和病情的程度,然后积极的进行治疗。 白蛋白偏低的危害三:白蛋白是人体中一种重要的营养物质,在人体中可起到维持营养均衡的作用,当白蛋白降低的时候,会使人出现营养不良的现象。 白蛋白偏低的危害四:由于白蛋白是肝实质细胞合成的,当血清中白蛋白的含量降低的时候,血浆中的胶体渗透压会降低,从而会导致血液中的水分过多,这些水分会进入组织液,而引发水肿。

药物小分子与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毕业设计(综述) 药物小分子与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申请学位:学士学位 院系:药学院 专业:药学 姓名:梅艳飞 学号:122120213 指导老师:闫苗苗 二〇一三年六月一日

目录 摘要 ................................................................. I Abstract ............................................................. II 前言 . (1) 1蛋白质与小分子物质 (2) 1.1蛋白质的定义及概述 (2) 1.2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2) 1.3血清白蛋白 (3) 1.3.1血清白蛋白的结构 (3) 1.3.2血清白蛋白的生理功能 (4) 1.4小分子物质 (5) 2药物小分子与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7) 2.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法 (7) 2.2荧光光谱法 (7) 2.3圆二色光谱(CD)法 (9) 2.4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法 (9) 2.5其他研究方法 (10) 3药物小分子与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研究的主要内容 (11) 3.1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的确定 (11) 3.2结合位点的确定 (12) 3.3作用力类型 (12) 3.4药物小分子对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影响 (13) 4研究意义及展望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8)

药物小分子与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梅艳飞 摘要:蛋白质是一切生物体内最基本的生命物质,在生物体内发挥着各种与生命活动有关的重要作用。蛋白质是遗传性状的直接表达者。因此,对蛋白质的各种研究是当前生命科学、医药学、化学等领域的前沿和热点。蛋白质是药物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运输载体。药物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不仅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而且还影响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与排泄方式,研究药物与蛋白质的结合为药物分子结构与药效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利的信息。基于研究生物大分子与药物小分子相互作用的重要意义,本文对前人就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以期从中找出未来研究的突破口,从而进一步丰富生物大分子与药物小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 关键词:药物小分子;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糖化白蛋白测定试剂盒(酶法)产品技术要求haomai

糖化白蛋白测定试剂盒(酶法) 适用范围:本试剂盒用于体外定量测定人血清或血浆中糖化白蛋白(GA)的含量。 1.产品型号/规格及其划分说明 试剂盒是由糖化白蛋白试剂和白蛋白试剂组成的液体试剂。规格见表1。 表1 规 格 2.1 外观和性状 试剂盒各组分应齐全、完整、液体无渗漏;外包装完好、无破损,标签完好、字迹清晰。糖化白蛋白试剂1为无色至淡黄色液体,糖化白蛋白试剂2为无色至淡黄色液体。白蛋白试剂1为无色至淡黄色液体,白蛋白试剂2为淡褐色至淡绿色液体。液体试剂不得有沉淀和絮状物。 2.2 净含量 用通用量具测量,液体试剂的净含量应不少于标示值。 2.3 试剂空白

糖化白蛋白:在546nm处测定试剂空白吸光度,应<0.6A。 白蛋白:在600nm处测定试剂空白吸光度,应<0.6A。 2.4 分析灵敏度 糖化白蛋白:测试0.626g/dl的被测物时,吸光度差值变化△A为(0.01~0.30)。白蛋白:测试4.4g/dl的被测物时,吸光度差值变化△A为(0.11~0.49)。 2.5 准确性 参照EP9-A2的方法,用比对试剂盒同时测试40例线性范围内的不同浓度的血清样本,其相关系数(r)不小于0.990;每个浓度点在(3.2,5.8]%范围内绝对偏差不超过±2%;(5.8,68)%范围内相对偏差不超过±15%。 2.6 重复性 用不同浓度的两个样本进行检测,各重复检测20次,其批内变异系数(CV)应小于5%。 2.7 线性 2.7.1在( 3.2,68)%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r应不低于0.990; 2.7.2 在( 3.2,5.8]%范围内绝对偏差不超过±2%;(5.8,68)%范围内相对偏差不超过±15%。 2.8 批间差 用三个批号的试剂盒测定同一份样本,试剂盒批间相对极差应小于15%。 2.9 稳定性 该产品在2℃~8℃条件下贮存有效期为12个月,取到效期后的产品进行检测,应符合2.1、2.3、2.4、2.5、2.6、2.7的要求。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原理方法及临床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的原理方法与仪器解析及临床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的原理方法与仪器解析及临床意义 糖尿病目前在世界上发病率很高,占免疫病的比率,在发达国家高达2-5%,而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亦达 2-3%,并且每年还以1‰的速度增长。糖尿病是一种终生性疾病,其并发症是至残至死的主要原因,所以人们希望能尽早发现和治疗糖尿病。临床上广泛采用血糖参数来判定糖尿病,而血糖参数只代表抽血时的血糖水平,对确诊有局限性。近年来的医学研究证明:血液中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浓度相对稳定,其浓度值能准确反映最近1-3个月期间的血糖水平,便于医生对糖尿病进行早期诊断;也可用于糖尿病人的血糖监控及慢性并发症的判断等,受到临床的广泛重视,目前我国各大、中型医院正逐渐开展糖化血红蛋白(HbA1c)占总血红蛋白(Hb)的百分含量的测定项目。有些发达国家已将HbA1c的测定列入中老年人的常规体检项目。测定HbA1c比较常用的方法,目前有乳胶凝集反应法和离子交换高压液相色谱法两种,分别用生化分析仪和糖化血红蛋白自动分析仪进行测定。 1HbA1c的临床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是一项说服力较强、数据较客观、稳定性较好的生化检查,不受偶尔一次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响。能反应糖尿病患者2-3个月以内的糖代谢状况,同时与糖尿病并发症尤其是微血管病变关系密切,在糖尿病学上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1.1增高:测定HbA1c可以了解糖尿病人在2~3个月的血糖控制情况。此外,用含葡萄糖的透析液作血透的慢性肾衰病人,地中海贫血和白血病病人亦增高。 1.2降低:溶血性及失血性贫血,慢性肾衰,慢性持续性低血糖症等。 1.3作为糖尿病的病情监测指标 1.3.1作为轻症、Ⅱ型、“隐性”糖尿病的早期诊断指标。 1.3.2不是诊断糖尿病的敏感指标,不能取代现行的糖耐量试验。 1.3.3可以列为糖尿病的普查和健康检查的项目。 1.4当HbA1c>9%时,说明患者存在着持续性高血糖,可以出现糖尿病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临床经常以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监测指标来了解患者近阶段的血糖情况,以及估价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情况。 1.5对预防糖尿病孕妇的巨大胎儿、畸形胎、死胎,以及急、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监督具有重要意义。1.6对于病因尚未明确的昏迷或正在输注葡萄糖(测血糖当然增高)抢救者,急查糖化血红蛋白具有鉴别诊断的价值。 1.7对于糖化血红蛋白特别增高的糖尿病患者,应警惕如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症的发生。 2临床常用的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方法 2.1乳胶凝集反应法 乳胶凝集反应法是利用抗原抗体直接测定总血红蛋白Hb中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百分含量。目前有国内外几家厂商可以提供HbA1c测定的试剂盒。这种免疫反应是由被测血样品中的总Hb和HbA1c与试剂中的抗体结合而形成凝集,凝集量随HbA1c浓度的大小而变化。使用生化分析仪器来进行比浊测定HbA1c的浓度,采用终点法,生化仪通过测定反应液的吸光度值,可直接反映出凝集量的多少;推算出

白蛋白和生理作用

白蛋白及生理作用 □公司医学顾问李南华 众所周知,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的基本材料,包括毛发的角蛋白、血液中的白蛋白,血红蛋白、球蛋白、骨组织中的骨胶原蛋白等,约占人体干重的一半。在这个庞大的蛋白质家族中有一种蛋白质尤为重要,常被说成是蛋白质家族中的老大,这就是血清白蛋白。 白蛋白,亦称清蛋白,广泛存在于人体的血液、淋巴、肌肉中。人体白蛋白是由氨基酸在肝细胞内合成并被分泌进入血液循环的,血浆白蛋白是血浆中数量最多、功能最复杂的一种蛋白质,它的生理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血容量、酸碱度的恒定。 由于血清白蛋白是血浆中含量最多,分子最小、溶解度大、功能较多的一种蛋白质。因此它所提供的胶体渗透压约占血浆总胶体渗透压的80%,此外,血清白蛋白表面有大量负电荷可吸引大分子聚集于表面,对保持血容量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具有组成弱酸及其相应的盐,形成缓冲对的作用,所以也有直接维持血浆和间接维持身体各部酸碱度相对稳定的作用。因而,当人体血清白蛋白降低时,就可引起组织水肿,血容量下降,血压下降,循环障碍、酸碱紊乱等系列病症。 二、运载功能 由于白蛋白分子表面带有较多的负电荷,使它可依靠静电引力与带正电荷的物质相结合,也可依靠非共价键,如氢键、疏水键等与带负电荷的物质相结合,成为这些物质在血液循环中的运输形式,如钙、锌、铜、胆红素、尿酸、脂肪酸等代谢产物;组胺、甲状腺素以及青霉素、链霉素、阿斯匹林、磺胺等药物。从而间接地起到消除黄疸,减轻痛风,降低血脂及防治动脉硬化,抗过敏,减轻甲亢症状及充分提高药效等作用。 三、营养功能

白蛋白是人体一种重要的营养物质,它在血浆中也不断地进行着代谢更新,血清白蛋白分解产生的氨基酸,可用于合成组织蛋白、氧化分解供应能量或转变成其它含氮物质。许多急慢性疾病都可引起血清白蛋白浓度降低,如果不是应急需要,可采用口服型白蛋白营养液代替输注品,其中最佳首选是紫薇星白蛋白营养液。 紫薇星白蛋白营养液 紫薇星白蛋白营养液是由广东汕头紫薇星保健品厂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高等医药院校、研究机构、医疗单位等多方协作研制成功的白蛋白(活力生命肽)。经数年广泛的临床使用和市场供应,大量反馈信息表明:紫薇星白蛋白营养液具有激发调动人体自身合成血清白蛋白和其它组织蛋白,酶类等功能,因而能起到改善血清白蛋白运输多种物质(营养物、代谢物、药物等)至靶器官,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提高细胞活力,增强体质及抗病能力的作用。 紫薇星白蛋白营养液是国家卫生部批准为“健”字号的营养保健食品。(批文:卫食健字[1997]第447号)曾于1998年10月获得“改革开放二十年中国医药卫生科技成果展”的百项成果奖,并于10月18日进入人民大会堂进行了新闻发布会,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新闻”栏目、健康报、中国中医药报等多家媒体相继给予了报导,于99年12月26日在香港荣获第二届全球华人医学大会“华佗创新发明金奖”。紫薇星白蛋白营养液何以能获得以上殊荣?其最主要的特点是: 一、细分子化,容易吸收。 日常蛋白质的来源无非是鸡、鸭、鱼、肉、蛋类食物,进入消化系统后须转变为肽及氨基酸等小分子物质后才能进入血液循环被人体利用,许多年老体弱、幼儿及患者,由于消化功能障碍,对这些食物中的蛋白质吸收率较低,而紫薇星白蛋白营养液是根据卵清白蛋白与血清白蛋白氨基酸相同、含量相近,利用高科技酶解而成,富含18种氨基酸和多种活性多肽,吸收率近达100%。特别适宜消化功能障碍者服用。 二、安全无毒,使用方便。

糖化白蛋白测定试剂盒(过氧化物酶法)产品技术要求baiding

糖化白蛋白测定试剂盒(过氧化物酶法) 适用范围:用于体外定量测定人血清中糖化白蛋白和白蛋白测量浓度的比值(%)。 1.1 规格 GA校准品(选配):1×1mL,ALB校准品(选配):1×1mL; 质控品(选配):水平1:1×1mL,水平2:1×1mL。 1.2 组成:

签。 2.1 外观 2.1.1 GA试剂1:淡黄色液体。 2.1.2 GA试剂2:淡黄色至淡红色液体。 2.1.3 ALB试剂:黄绿色液体。 2.1.4 GA校准品:冻干粉,复溶后为无色至淡黄色液体,无可见不溶物。 2.1.5 ALB校准品:无色至淡黄色液体。 2.1.6质控品:冻干粉,复溶后为无色至淡黄色液体,无可见不溶物。2.1.7包装外观应整洁,标签字迹清晰,不易脱落。 2.2 净含量 液体试剂的净含量不低于标示体积。 2.3 试剂空白吸光度

2.3.1糖化白蛋白试剂空白吸光度≤0.3。 2.3.2白蛋白试剂空白吸光度≤0.5。 2.4 分析灵敏度 2.4.1糖化白蛋白样本浓度为1.4g/dL时,吸光度差值应≥0.01。 2.4.2白蛋白样本浓度为4.0g/dL时,吸光度差值应≥0.02。 2.5 线性区间 在[10.0,69.0] %的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r≥0.990。测试浓度在[10.0,30.0] %时,绝对偏差应不超过±3%;测试浓度在[30.0,69.0]%时,相对偏差应不超过±10%。 2.6 精密度 2.6.1重复性 用高、低2个浓度的样本测试试剂盒,各重复测试10次,其变异系数(CV)应不大于10%。 2.6.2批间差 用样本分别测试3个不同批次的试剂盒,每个批次测试3次,其相对极差(R)应不大于10%。 2.7 准确度 与已上市产品进行对比试验,在[10.0,69.0] %的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r≥0.975。测试浓度在[10.0,30.0] %时,绝对偏差应不超过±3%;测试浓度在[30.0,69.0]%时,相对偏差应不超过±10%。 2.8 质控品赋值有效性 测试结果在质控范围内。 2.9 校准品/质控品瓶内重复性 校准品/质控品瓶内重复性(CV)应不大于10%。 2.10 校准品/质控品批内瓶间差 校准品/质控品批内瓶间差(CV)应不大于10%。 2.11 溯源性 根据GB/T21415及有关规定提供校准品的来源、赋值过程及测量不确定度等内容,校准品溯源至JCCRM611-1M。

最全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的原理与仪器解析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的原理方法与 仪器解析及临床意义 糖尿病目前在世界上发病率很高,占免疫病的比率,在发达国家高达2-5%,而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亦达2-3%,并且每年还以1‰的速度增长。糖尿病是一种终生性疾病,其并发症是至残至死的主要原因,所以人们希望能尽早发现和治疗糖尿病。临床上广泛采用血糖参数来判定糖尿病,而血糖参数只代表抽血时的血糖水平,对确诊有局限性。近年来的医学研究证明:血液中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浓度相对稳定,其浓度值能准确反映最近1-3个月期间的血糖水平,便于医生对糖尿病进行早期诊断;也可用于糖尿病人的血糖监控及慢性并发症的判断等,受到临床的广泛重视,目前我国各大、中型医院正逐渐开展糖化血红蛋白(HbA1c)占总血红蛋白(Hb)的百分含量的测定项目。有些发达国家已将HbA1c的测定列入中老年人的常规体检项目。测定HbA1c比较常用的方法,目前有乳胶凝集反应法和离子交换高压液相色谱法两种,分别用生化分析仪和糖化血红蛋白自动分析仪进行测定。 1 HbA1c的临床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是一项说服力较强、数据较客观、稳定性较好的生化检查,不受偶尔一次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响。能反应糖尿病患者2-3个月以内的糖代谢状况,同时与糖尿病并发症尤其是微血管病变关系密切,在糖尿病学上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1.1 增高:测定HbA1c可以了解糖尿病人在2~3个月的血糖控制情况。此外,用含葡萄糖的透析液作血透的慢性肾衰病人,地中海贫血和白血病病人亦增高。 1.2 降低:溶血性及失血性贫血,慢性肾衰,慢性持续性低血糖症等。 1.3 作为糖尿病的病情监测指标 1.3.1 作为轻症、Ⅱ型、“隐性”糖尿病的早期诊断指标。 1.3.2 不是诊断糖尿病的敏感指标,不能取代现行的糖耐量试验。 1.3.3 可以列为糖尿病的普查和健康检查的项目。 1.4 当HbA1c>9%时,说明患者存在着持续性高血糖,可以出现糖尿病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临床经常以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监测指标来了解患者近阶段的血糖情况,以及估价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情况。

血清白蛋白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血清白蛋白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1 检验申请 单独检验项目申请:血清白蛋白测定(缩写ALB);组合项目申请:血生化中肝功能测定项目组合。临床医生根据需要提出检验申请。 2 标本采集与处理 2、1标本采集 2、1、1常规静脉采血约2ml,不抗凝,置普通试管中。或采用含分离胶得真空采血管. 2、1、2检验申请单与血标本试管标上统一且唯一得标识符。 2、1、3急诊标本采集后,在检验申请单上填写标本采集时间。 2、1、4标本采集后与检验申请单一起及时运送至检验科。专人负责标本得接收并记录标本得状态,对不合格标本予以拒收。 2、1、5下列标本为不合格标本 2、1、5、1标本量不足:少于0、3ml得全血标本,或少于0、1ml得血清或血浆。 2、1、5、2对反应吸光度有干扰得标本,包括严重溶血、严重浑浊得标本。 2、1、5、3无法确认标本与申请单对应关系得。 2、1、5、4其她如标识涂改、标本试管破裂等。 2、2标本保存 2、2、1接收标本后在30min内将标本离心分离出血清。 2、2、2标本保存时间:室温(15~25℃)下可稳定一周,普通冰箱中(2~8℃)稳定一个月。为避免标本中水分挥发使血清浓缩,对保存时间超过1天得标本均加塞密闭或覆盖湿巾。 2、2、3已完成测试得标本保持完整得识别号,置4~8℃冰箱内保存7天。 2、3标本采集得注意事项 2、3、1采血前使受检者保持平静、松弛与空腹状态。

2、3、2不建议采集抗凝血标本,如果必须使用血浆,推荐得抗凝剂就是肝素。 3 方法原理 血清中得白蛋白与溴甲酚绿在PH=4、2得条件下结合生成绿色复合物,溶液由黄色变为绿色,其颜色深浅与白蛋白浓度成正比,通过在630nm处测定其吸光度可得出白蛋白得含量。 PH=4、2 白蛋白 + 溴甲酚绿-—---——-------- 绿色复合物 4试剂及其她用品 4、1试剂:溴甲酚绿法测定白蛋白试剂盒,由北京利德曼生化技术有限公司出品. 4、2试剂盒保存:保存于2~8℃,不开盖情况下至标签得失效期.开盖后放于仪器得冰箱中至少稳定14天。开盖后避免污染。变质指示:当试剂有浊度时,表明有细菌污染,不能继续使用。 4、3试剂盒准备:液态单试剂型,即开即用,无特殊准备 4、4试剂盒主要成分:缓冲液(pH 4、2)50 mmol/L,溴甲酚绿0、25 mmol/L,其中含有稳定剂与保护剂〈0、1%. 5 校准品与校准模式 5、1校准品: Beckman—Coulter SYNCHRON LX MULTI 校准液(P/N 442600),其白蛋白浓度值可溯源至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NIST)标准参考材料。 5、2校准类型与校准点数目:线性模式,1个校准点。 5、3校准周期:校准间隔时间不限。但在:①更换试剂批号或出现质控漂移时;②仪器进行全面保养后;③仪器得重要零件更换后;均须进行一次校准。 5、4校准液重建方法:Beckman-Coulter SYNCHRON LX MULTI 校准液即开即用,无需特殊准备. 6 质控品与室内质控规则

糖化白蛋白GA介绍

血糖控制指标—糖化血清白蛋白(Glycated Albumin,GA) 人体中的葡萄糖与血清蛋白的N-末端发生非酶促的糖基化反应, 其中90%与血清蛋白链内第189 位赖氨酸结合, 形成高分子的酮胺结构, 总称为糖化血清蛋白,其中90%以上为糖化血清白蛋白。因此糖化 血清白蛋白(Glycated Albumin,GA)可以反映糖化血清蛋白的总体水平。 临床意义 1、糖化白蛋白(glycated albumin, GA)则反映了自采血日期起过去 2 周~1 个月的血糖控制情况, GA适合于观察血糖短期、中期变化情况。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透析性的贫血、急性全身性疾病期、 肝病、糖尿病合并妊娠、降糖药物调整期等,糖化白蛋白更准确反映短期内的平均血糖变化。 2、糖尿病患者长期不良的血糖控制表现为血糖水平过高或血糖水平波动过大是导致慢性并发症(如视 网膜炎、肾病变、神经病等、晚期导致失明及需要透析治疗)的主要原因。GA 是一个可反映血糖近期 变化的优良且检测方便的指标,采用酶法测定的GA 与各项血糖指标及HbA1 c 有较好的相关性,在初 次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中更为显著。 3、GA 测定在体检人群中糖尿病患者可反映血糖 2 周~1 个月的控制情况,对血糖异常的通过测定GA 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可能为糖尿病以及是否就医提供参考。 测定原理 第一步:糖化氨基酸消除反应 酮胺氧化酶 糖化氨基酸葡萄糖酮醛+ 氨基酸 第二步:糖化白蛋白的糖化氨基酸分析 蛋白水解酶 糖化白蛋白糖化氨基酸 酮胺氧化酶 糖化氨基酸+ 水葡萄糖酮醛+ 氨基酸 过氧化物酶 + 色源颜色+ 水 第三步:白蛋白分析 白蛋白+ 溴甲酚紫颜色 第 4 步:计算糖化白蛋白占总蛋白的比率 GA 浓度 糖化白蛋白(GA)=(╳100%)/1.14 + 2.9 白蛋白浓度 参考范围 11%-16%。 血糖控制的评估目标 以上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如对您有帮助,请购买打赏,谢谢您!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糖测定只代表即刻的血糖水平,提示患者当时的身体状况,并不能作为评价疾病控制程度的指标。 糖化血红蛋白是指血液中和葡萄糖结合了的那一部分血红蛋白。 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较高时,人体所形成的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也会相对较高。人体内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120天,在细胞死亡前,血液中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也会保持相对不变。因些糖化因红蛋白水平反映的是在检测前120天内的平均血糖水平,而与抽血时间,病人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无关。是判定糖尿病长期控制的良好指标。 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结果以百分率表示,指的是和葡萄糖结合的血红蛋白占全部血红蛋白的比例。非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为4-6%;许多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如查能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低至8%以下,糖尿病的并发症将大大降低,如果糖化血红蛋白>9%,说明患者待续性高血糖,会发生糖尿病性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并有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症。因此,有关专家建议,如果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已达标准,并且血糖控制状态较为了平稳,每年至少应该接受2次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于那些需要改变资料方案,或者血糖控制状态不稳定的患者,及正在进行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应该每三个月进行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可以指导临床更好地制定糖尿病例患者的诊疗方案。如果某位患者每天仅在早餐前测定空腹血糖,发现这个值为130mg/ml,处于政党范围内;但再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却发现为11%,这意味着该患者在过去的3个月内平均血糖水平已接近270mg/ml,暗示其将来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性非常高,。尽管早餐前血糖结果尚满意,但是一天其它时间的血糖水平却严重超标,需要对患者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作出重新评估,并作出相应调整,此外患者还需较现在更为频繁地测定血糖。 综上所述,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患者疾病控制程度一项良好的指标,糖尿病患者应定期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并据此制定,修正相关治疗方案。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检测指标。通过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可以了解糖尿病患者过去2~3个月内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它不受患者偶尔一次的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响。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证实,糖化血红蛋白每下降1%,糖尿病患者发生死亡的几率就会降低21%,发生心肌梗死的几率就会下降14%,发生中风的几率就会下降12%,发生微血管病变的几率就会下降37%,需要做白内障摘除手术的几率就会下降19%,因周围血管疾病而导致截肢或死亡的几率就会下降43%,发生心力衰竭的几率就会下降16%。 1、作为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的评价指标;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测定目的在于消除波动的血糖对病情的控制观察的影响,因而对血糖波动较大的Ⅰ型糖尿病患者,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一个有价值的血糖控制指标。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和尿糖测定较简单和经济,且能较可靠地反映病情的控制,故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意义低于1型患者,但可作为辅助检查,用于判定口服药是否失效而须用胰岛素治疗。 2、有助于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认识;血糖测定只代表即刻的血糖水平,提示患者当时的身体状况,并不能作为评价疾病控制程度的指标。 3、用于糖尿病的诊断;健康人HbA1c为4.0%-7.7%(6.5±1.5%), 未控制的DM病人HbA1c 可高达10%-20%;随机检测HbA1c,若<8%,多不考虑糖尿病。HbA1c>9%,预报糖尿病的标准度约为78%,灵敏度为68%,特异性94%;HbA1c>10%,则有80%以上为糖尿病,灵敏度43%,特异性99%,有效率86%。所以,目前并不主张单独用HbA1c来诊断糖尿病,原因是精确度不高,有时造成临床解释困难。

白蛋白点评标准)

点评标准 (一)适应症:符合以下情况一项或一项以上者,判为合理。 1. 失血、创伤及烧伤等引起的休克; 2. 脑水肿及大脑损伤所致的颅压升高; 3. 防治低蛋白血症(美国医院联合会推荐的用药指征是白蛋白低于20~25g/L,国内大多数医院及省内兄弟医院推荐白蛋白低于25g/L,我院暂定为25g/L); 4. 肝硬化或肾病引起的水肿或腹水; 5.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6.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7. 用于心肺分流术、烧伤和血液透析的辅助治疗。 (二)用法用量:不符合以下情况者,即判为不合理。 给药途径:静脉滴注。 1. 使用方法:20%溶液→①直接静脉滴注;②+5%GS或0.9%NS适当稀释后静脉滴注。 2. 给药速度:<2ml/min为宜,开始15min缓慢输注。 3. 给药剂量: 1) 严重烧伤或失血等所致休克:直接给予5~10g,隔4~6h重复一次。 2) 肾病及肝硬化等慢性白蛋白缺乏症:每日给予5~10g,直至水肿消失,血清白蛋白含量恢复正常为止。 3) 治疗低血容量的病人时,初始治疗剂量成年人应为25g~50g,婴幼儿为0.6~1.2g/kg 体重。 4) 低蛋白血症病人,视其白蛋白缺乏程度而定,每日补充不超过2g/kg。(血清白蛋白35g/L 时停止补充白蛋白) 5) 溶血性黄疸症的新生婴儿,最适剂量是1g/kg。 6) 每抽1L的腹水,可补6-8g白蛋白。 (三)联合用药或重复给药:出现以下情况者,即判为不合理。 1. 无需联合用药时,采用联合用药的; 2. 联合用药需调整剂量而未调整的; 3. 同时使用与白蛋白成分相同或相似的药品。 (四)有配伍禁忌或者不良相互作用的:出现以下情况者,即判为不合理。 1. 血液制品宜单独使用,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 2. 禁与血管收缩药、蛋白水解酶、蛋白水解产物、氨基酸溶液或含酒精溶剂的注射液混合使用; (五)禁止给药情况:出现以下情况用药的,即判为不合理。 1. 急性肺水肿患者; 2. 对白蛋白过敏者; 3. 急性心脏病者、正常血容量及高血容量的心力衰竭患者; 4. 严重贫血患者; 5. 肾性或肾后性无尿; 6. 将白蛋白当作胃肠外营养剂使用。 (六)补充说明:上述点评细则以外的其它情况,需根据患者病历记录情况,进行合理性点评。 1. 严重低白蛋白血症、高度浮肿而又少尿(尿量<400mL/d)者,在必须利尿的情况下方可考虑使用,且要避免过频、过多。 2. 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佳时。

肝硬化白蛋白低怎么办

肝硬化白蛋白低怎么办 平时我们听到肝硬化蛮多,可是对于肝硬化其实并不了解,对于它的形成原因和有什么症状后果都不知道。肝硬化白蛋白低就是由于肝功能的不正常情况造成前白蛋白低,所谓肝功能不正常就是患有肝炎之类的疾病,所以不正常。那么,出现肝硬化白蛋白低的情况要怎么办? 临床上引起肝硬化的肝脏疾病常见的就是病毒性肝脏疾病,由于患者肝脏病毒后。体内的病毒具有很强的嗜肝性,严重损害患者的肝脏细胞,导致患者的肝脏长期受到损害,逐渐转变为肝硬化,引起前白蛋白偏低。 有病毒性肝病引起的肝硬化患者前白蛋白偏低,患者应该及时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包括肝功能其他项目指标,肝脏B超、乙肝五项、乙肝病毒DNA等。全面了解患者的具体病情,及时进行针对性治疗。肝硬化患者的前白蛋白偏低,说明病情已经很严重了,需要患者及时的抗病毒治疗。阻止乙肝病毒继续损害肝脏细胞,再进行有效的保肝治疗,修护受损的肝细胞,恢复肝功能,逐渐恢复前白蛋白数值。

临床上导致肝硬化患者前白蛋白偏低的原因有很多,患者要想解决前白蛋白偏低的问题,首先要弄清除是哪种因素引起的前白蛋白偏低。建议前白蛋白偏低的肝硬化患者做肝功能其他指标、B超、乙肝五项等检查,如果仅仅是单项前白蛋白偏低,则可能说明营养不良引起的,适当调养之后即可恢复正常;而如果肝功 能检查中前白蛋白、转氨酶、胆红素均增高,此时再通过B超等影像学检查来确诊是哪类疾病引起的前白蛋白偏低,而后再进行针对性治疗。 发现自己有肝硬化白蛋白低的情况后一定感觉去医院检查,然后积极配合治疗。因为如果严重的话,患者的肝脏就会受到更加严重的伤害,到最后想恢复健康就会很困难。所以发现病情就要保持警惕,越早发现越早治疗,不可以拖。

糖化血红蛋白临床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临床意义 血中葡萄糖与红细胞的血红蛋白相结合的产物,即红血球的血红蛋白中糖基化部分,称为糖化血红蛋白。正常人血红蛋白中的糖化血红蛋白约在7%以下。糖化血红蛋白亲和色谱测定手段已获公认,正常参考值为5.89±0.9%(4.99%~6.79%)。 糖化血红蛋白的多少与血中葡萄糖的含量高低成正比关系,可以间接反映血糖浓度的改变,同时也反映了机体糖代谢的状态。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长期以来,评价糖尿病长期控制水平一直是一个困难问题,对病情波动较大及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尤其如此。一次血糖、尿糖的测定,只能反映抽血当时的血糖水平,并且血糖随进食和糖代谢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不能说明前一段较长时间病情的全貌。而糖化血红蛋白随血糖变化而变化,可以反映出病人在抽血化验前4~8周之内一段时间的血糖平均水平。 (2)糖化血红蛋白不仅可作为糖尿病的病情监测指标,亦可作为轻症、Ⅱ型、“隐性”糖尿病的早期诊断指标。但不是诊断糖尿病的敏感指标,不能取代现行的糖耐量试验,可列为糖尿病的普查和健康检查的项目。 (3)正常人的糖化血红蛋白<6.79%。如果>11.5%时,说明患者存在着持续性高血糖,可以出现糖尿病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因此,临床经常以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监测指标来了解患者近阶段的血糖情况,以及估价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情况。 (4)对预防糖尿病孕妇的巨大胎儿、畸形胎、死胎,以及急、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监督具有重要意义。 (5)对于病因尚未明确的昏迷或正在输注葡萄糖(测血糖当然增高)抢救者,急查糖化血红蛋白具有鉴别诊断的价值。 (6)对于糖化血红蛋白特别增高的糖尿病患者,应警惕如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症的发生。 总之,糖化血红蛋白是一项说服力较强、数据较客观、稳定性较好的生化检查,能反应糖尿病患者2个月以内的糖代谢状况,同时与糖尿病并发症尤其是微血管病变关系密切,在糖尿病学上很有临床参考价值。 评价糖尿病长期控制水平一直是一个困难问题,对病情波动较大及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尤其如此。国外目前已将糖化血红蛋白监测作为糖尿病疗效判定和调整治疗方法的“金指标”。研究表明[5],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与WHO 的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密切相关,可以不必考虑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的结果,仅根据检测结果即可作出治疗决定。HbAlc 大于7% 时,不管OGTT 的诊断是糖耐量减退还是糖尿病,均需要药物治疗;HbAlc 小于7% 时,一般可采用饮食和运动疗法。糖尿病患者如果能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低至8% 以下,糖尿病的并发症将大大降低。血糖严格控制的患者(HbAlc < 8%)可使视网膜病变下降76%,肾脏病变下降56%,神经系统病变下降60%,心血管病变下降41%,HbAlc 每下降1% 可使微血管并发症下降35%。如果糖化血红蛋白> 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